人教版语文高二-人教必修三《锦瑟》教学设计9
高中语文必修3教案教学设计《锦瑟》(人教)

《锦瑟》教学设计《锦瑟》文字华美,情意缠绵迷离,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主题复杂且历来说法不一,故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对这首诗的解释,历来各家无定论,或以为是咏物之叹,或以为是悼亡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之篇,或以为是爱国之说等等。
全诗将锦瑟弹奏的各种艺术意境(迷幻、哀怨、清寥、缥缈)化为一幅幅形象鲜明的画面(庄生梦蝶、杜鹃啼血、遗珠有泪、蓝田生烟),以概括抒写其华年所历的种种人生境遇和人生感受,传达他在思华年时迷惘、哀伤、落寂、惆怅的心声。
因此它兼有音乐的意境、画面的形象和诗歌的意象的三重暗示性。
由于多重暗示的融汇,诗歌内涵也就显抽象、朦胧,极易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但这些含意朦胧的意象与典故,又是被约束在“惘然”的总题里,因此读者在感受和理解内容上的某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从总体上把握诗人的悲剧性的身世境遇和空茫若失的怅惘心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2、有感情地朗诵本诗,探求诗歌意旨,体味诗歌意境。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不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2、知人论世。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品味诗人独特的人生际遇。
【教学重点】体会李商隐诗歌意境高远,语言华美,情深意浓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一、导入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
——《唐才子传》故事有意思的有两点:1、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而李商隐以含蓄朦胧而闻名,对一个诗风与自己迥然不同的人,白居易为何如此推崇?2、白居易比李商隐大四十岁左右,说此话时保守估计应六十左右,以这样的高龄,以他的身份成就,竟对一个后生晚辈子如此青睐,令人迷惑下面我们就走近这位魅力诗人李商隐,走进他的《锦瑟》。
二、听朗读把握诗歌节奏,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二、自由诵读在诵读中思考1、翻译。
(教师选首联、尾联让学生翻译,因为中间几联与第二问相关,可不问。
《锦瑟》教学设计(高二必修三)

授课教师:张庆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3、品味诗歌艺术特点,欣赏其中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把握诗歌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师生共同回忆李商隐诗词名句,导入新课。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诗,以其缠绵婉丽,意味深长的风格,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
早年的诗人也有经世济国的伟大理想,对李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
但是仕途的失意,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淡泊名利,转而退守到个人的感情世界中。
表现在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的抒情感怀类的诗篇,本课选读的《锦瑟》,就是其代表作。
二、作家作品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谿生,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终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潦倒终身。
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诗,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这首七律为李商隐(享年47岁,可惜才高命薄)离世前不久之作,凝缩着诗人匆匆一生里的,跌宕流离的命运,失落沮丧的际遇,讳莫如深的情感,梦幻绮丽的爱恋……,这一切,又如同他名姓中的那个“隐”字一样,影影绰绰,朦朦胧胧,依稀仿佛,似有似无,感觉得到,捉摸不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美学境界吸引着千百年的中国读者。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斯之谜”。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1、听朗诵录音,后教师作诵读指导,请学生朗读全诗。
(感情基调:伤感哀怨)2、请学生简要串讲诗歌意思,教师稍作点拨。
四、合作探究诗歌解析首联“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高中语文《锦瑟》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锦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锦瑟》的意境与主题,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抒发。
2.掌握《锦瑟》中的词汇、句式等语言表达方式,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中。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锦瑟》的意境和主题,理清文中情节和人物心理。
2.难点:掌握如何分析和欣赏古诗词,发现古诗词的美。
教学准备1.《锦瑟》原文及注释。
2.看图识词的图片,包括涉及到文中的地名、建筑等等。
3.PPT演示,包括文本解析和配合图片欣赏。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PPT演示,先讲解和展示一些画面,让学生对故事的背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阅读文本(10分钟)学生读原文,理解每个人物的心理,了解故事的情节。
3.文本解析(3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解读,重点关注情感修辞和词汇的运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其中,老师可以与学生交流的问题包括:文中人物的内在感受和精神状态,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有什么样的感触和启示等等。
4.图片欣赏和语文知识的运用(20分钟)老师集中对照着图片与学生一起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并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常用的古文词汇,掌握基本的古文词汇拼写和用法,从而提高对古文的触感和感受。
5.思考与讨论(20分钟)老师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示和分享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和主题的理解和领悟,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6.作文指导与布置(15分钟)老师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和知识,写出一篇对《锦瑟》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深入了解了《锦瑟》这首古诗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含义和价值,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意识,提高了语文素养。
锦瑟-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锦瑟-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锦瑟》一文,使学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不同寻常的文学成就;2.理解《锦瑟》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整体把握其意境和思想内涵;3.通过分析《锦瑟》的文学结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水平;4.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锦瑟》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2.完整地掌握《锦瑟》的文学结构和意境;3.通过分析《锦瑟》的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水平。
教学难点1.理解《锦瑟》的深层意义和象征意义;2.分析《锦瑟》的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技巧。
三、教学方法1.阅读方法:通过师生交流讨论,发现文章创作手法,掌握作者呈现意境的方式。
2.听写方法:通过听写锦瑟部分文字,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感知能力。
3.朗读方法:通过朗读,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节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感受能力。
4.探究方法:通过分析《锦瑟》的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技巧,提高学生的批评和审美能力。
1. 导入(10分钟)1.播放陶渊明简介的视频,并通过教师讲解,介绍陶渊明作为一个文学巨匠的背景,引导学生对文学家及其作品有一个初步认识。
2.通过提问和介绍,分析《锦瑟》的故事背景,相应的文学背景,以及是否有其他作品中涉及到了类似主题等。
2. 理解(25分钟)1.朗读《锦瑟》全文。
2.阅读讨论,通过师生互动,理解和诠释文本涉及到的一些文化、思想、历史等。
如“况复”、“乐”等含义,以及作者的文化背景和思想基础。
3.探索课文的表达技巧,如比喻、对仗、排比等,分析这些技巧如何加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分析(25分钟)1.分析《锦瑟》的文学结构,如总开头、中心、末尾,以及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2.对文章的语言表达进行细致分析,包括文章中的形象、意境、情感等,并挖掘这些表达技巧和意象在烘托思想内涵方面的作用。
《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锦瑟》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锦瑟》。
(2)理解《锦瑟》的创作背景、作者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3)分析《锦瑟》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锦瑟》中表达的忧愁、悲凉之情。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锦瑟》。
(2)理解《锦瑟》的意境和情感。
(3)分析《锦瑟》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锦瑟》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深入理解作者在《锦瑟》中表达的忧愁、悲凉之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介绍《锦瑟》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锦瑟》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会作者的忧愁、悲凉之情。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5. 艺术鉴赏(1)分析《锦瑟》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
(2)欣赏《锦瑟》的审美价值。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锦瑟》,我们了解了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掌握了诗歌的朗读和鉴赏方法,深入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学习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锦瑟》。
2. 结合课文注释,解释《锦瑟》中的生僻词语。
3. 分析《锦瑟》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4. 选择一首李商隐的其他诗歌,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锦瑟》的意境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句为例,讲解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李商隐诗《锦瑟》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年级:高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锦瑟》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2. 引导学生分析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3. 提高学生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锦瑟》的诗意和诗境。
2. 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锦瑟》的深层含义和诗意解读。
2. 李商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二、教学准备教材: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读》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教学PPT参考资料:李商隐《锦瑟》原文、注释、译文、相关评论和分析文章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锦瑟》的诗歌形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诗歌朗读(5分钟)学生齐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诗歌解析(15分钟)分析《锦瑟》的诗意、诗境和诗韵。
讲解李商隐的诗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诗歌鉴赏(10分钟)学生自主欣赏李商隐的其他诗歌,分析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
教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锦瑟》。
3. 自主阅读李商隐的其他诗歌,分析其创作风格和艺术特点,准备课堂分享。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1.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以及诗歌鉴赏能力。
教师通过观察、提问和点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指导和鼓励。
2. 终结性评价:主要评估学生对《锦瑟》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和课堂分享的展示,评价学生对李商隐诗歌的掌握程度。
《锦瑟》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

《锦瑟》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锦瑟》教案教学设计(通用11篇)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下面来欣赏唐朝诗人李商隐《锦瑟》教案教学设计!《锦瑟》教案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2.领会这首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重点难点:诗的意境、情感、主旨和艺木技巧。
学习方法:诵读,理解,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与内容: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描写音乐的著名诗文:1.白居易的《琵琶行》2.李贺的《李凭箜篌引》3.苏轼《赤壁赋》4.刘鹗《明湖居听书》5.韩愈《听颖师弹琴》6.郎士元《听邻家吹笙》7.李白《听蜀僧濬弹琴》8.李商隐《锦瑟》(认为是咏瑟之作)(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
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
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都爱西昆好,只恨无人作郑笺”之诮。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荥阳。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诗歌创作中,则写出了大量抒情感怀类的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选读的两首诗,就是其代表作。
3.关于《锦瑟》《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元代的元好问就曾发出这样的感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李商隐诗《锦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李商隐诗《锦瑟》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段:高中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锦瑟》这首诗。
2. 分析并欣赏李商隐的诗意和诗艺。
3. 通过对《锦瑟》的学习,了解李商隐的生活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重点:1. 《锦瑟》的诗意和诗艺。
2. 李商隐的生活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1. 《锦瑟》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2. 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李商隐的《锦瑟》全文及其注释。
2. 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资料。
3. 与《锦瑟》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4. PPT或黑板等教学展示工具。
学生准备:1. 预习《锦瑟》全文,尝试理解诗歌的大意。
2. 收集关于李商隐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李商隐的生平介绍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活背景。
二、诗歌讲解(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讲解《锦瑟》,解释诗歌中的生僻词语和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
三、诗歌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锦瑟》的诗意和诗艺,如意象的运用、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四、课堂讨论(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锦瑟》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锦瑟》的理解程度。
二、深入学习(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锦瑟》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如诗中的“无端五十弦一弦杂”等。
三、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李商隐的诗歌风格,比较《锦瑟》与其他诗歌的异同。
五、作业布置六、板书设计《锦瑟》李商隐生活背景:唐朝晚期,政治动荡诗歌风格:含蓄、深沉、象征意象:五十弦、一弦杂、锦瑟修辞手法:比喻、象征、暗示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以及教学方法的适用性。
教师还应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诗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锦瑟》教案范例

高中语文《锦瑟》优秀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锦瑟》。
(2)理解《锦瑟》的诗意、诗意、诗境。
(3)掌握《锦瑟》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锦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锦瑟》的诗意、诗意、诗境的理解。
2. 《锦瑟》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的掌握。
难点:1. 《锦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的理解。
2. 对《锦瑟》的深层次意象和象征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锦瑟》。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锦瑟》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锦瑟》的诗意、诗意、诗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锦瑟》的诗歌形式和艺术特点。
(2)深入解读《锦瑟》中的意象和象征。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锦瑟》的感悟。
6. 课堂小结(2)提醒学生注意《锦瑟》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知识的学习。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锦瑟》。
2. 写一篇关于《锦瑟》的鉴赏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诗歌解析和情感体验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锦瑟》的诗意、诗意、诗境。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象征。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学设计

《锦瑟》教学设计——基于学习任务群五:文学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李商隐凄美的一生,了解本诗的创作意图。
2.自主鉴赏这首诗,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思索诗歌意旨,获得自我感悟。
3.在诵读中感悟诗人的那一份“深情”与“痴情”,体会诗人幽怨难明的情绪,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重点典故的使用、把握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本诗的主旨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共同回忆李商隐诗词名句,导入新课。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2.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3.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二、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请全体同学放声齐读诗歌,老师提问:这首诗题为锦瑟,写的是不是锦瑟呢?写的是什么?明确:本诗“锦瑟”并非唯一的描写对象,而是个引子,或睹物思人,或听琴兴感,都是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真正要说的不是“锦瑟”,而是“思华年”,“思华年”是主眼。
这也是古诗常用的手法——托物起兴。
2.诵读指导:这首诗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教师配上伤感的音乐。
请一学生朗读,把握诵读节奏,用感伤的语调来读。
3.思考: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惘然”?他在思什么样的“华年”?请同学们谈谈你从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回答。
4.教师总结: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
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锦瑟》一诗,堪称李商隐诗集中的压卷之作。
然而,对于这首诗的旨意,千百年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这首诗,如果从具有高超的艺术成就和具有丰富的多解性两方面看,可以说古代诗歌无一能比。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锦瑟》教学设计》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教学目标】1.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缠绵悱恻、怅惘迷离的独特韵味。
2.鉴赏诗歌,理解诗中典故的含义及其高超的表现手法。
3.拓展迁移,理解诗人秾丽精致,追求词美、音美、情美的诗歌风格。
4.感受形象,领悟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缠绵悱恻、怅惘迷离的独特韵味。
2.鉴赏诗歌,理解诗中典故的含义及其高超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3.拓展迁移,理解诗人秾丽精致,追求词美、音美、情美的诗歌风格。
4.感受形象,领悟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诵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质疑探究法、拓展延伸法【教学辅助】微视频、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勾连旧知创设诗境。
(幻灯1)1.诗意导入,进入新课。
师:盛唐飘逸洒脱的李白已经驾鹤西去,忧国忧民的杜甫也在孤船上结束了凄凉的一生;中唐的白居易随着“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长恨歌中长眠了,而风雨飘摇的晚唐,依然出现了一位风格清奇的诗人,他旖旎的情思和朦胧的诗意,让多少人如含香饮雪,唇齿留香。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李商隐,去品读他那首绝世吟唱《锦瑟》吧。
(板书课题)。
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师:现在先请同学们一起听一听古人的吟诵《锦瑟》(幻灯5)。
1.初识诗文,吟咏诵读。
(第一遍吟诵)《锦瑟》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师:在这优美的吟诵中,我们仿佛进入了焚香抚琴、诗书吟唱的雅境。
吟诵是我们中国古人读诗的方法,借助旋律使情感深植于心,体现了中国文人温柔敦厚的美育思想。
接下来我们采用现代的朗诵方法来读这首诗歌,注重声调的高低、快慢、轻重、缓急来表情达意。
《锦瑟》教案

《锦瑟》教案教案:《锦瑟》一、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诗歌内容,学会理解和感受《锦瑟》所表达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诗歌的修辞手法。
3. 提高学生的朗读表演能力,培养语言的感觉和节奏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锦瑟》所表达的情感。
2. 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处理诗歌中的押韵和对仗关系。
2. 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复述《锦瑟》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对于诗歌的好奇心。
2. 诗歌分析(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锦瑟》这首诗歌,并交流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主题是什么?- 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诗歌中的押韵和对仗有何特点?3. 诗歌翻译(15分钟)将《锦瑟》的翻译分发给学生,请学生阅读翻译版本,并与原文进行对照。
引导学生讨论翻译的准确性和是否能体现原诗的意境。
4. 修辞手法分析(15分钟)引导学生仔细分析《锦瑟》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拟人等。
让学生找出诗歌中的相应例子,并解释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5. 朗读和表演(15分钟)将诗歌分成小节,要求学生根据诗歌的情感和表达方式进行分组朗读和表演。
引导学生创造出合适的语调和节奏,体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6. 总结和实践(10分钟)请学生总结他们在学习《锦瑟》中的收获和体会,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词语或创作其他形式的作品表达自己对《锦瑟》的理解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表达《锦瑟》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写出个人感悟或心得体会。
鼓励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并注意修饰语言的美感。
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学生对于《锦瑟》的情感和哲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并且能够理解和运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朗读和表演环节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和表达能力。
但是,在诗歌翻译环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翻译版本的差异和表达方式的差异,增加对于诗歌语言的感受和欣赏。
锦瑟语文教案

锦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锦瑟》这首诗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二、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锦瑟》的作者李商隐及其创作背景。
诗歌朗读:学生朗读《锦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诗歌解析:分析《锦瑟》的意象、修辞和结构。
主题探讨:探讨《锦瑟》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授诗歌背景知识和文学理论。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情景模拟:模拟古代文人的生活场景,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文人的画像或相关历史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
背景介绍:教师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锦瑟》的创作背景。
朗读诗歌:学生齐读《锦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诗歌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主题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锦瑟》的主题和深层含义。
写作练习:学生撰写对《锦瑟》的感悟或模仿《锦瑟》创作一首小诗。
总结反馈:教师总结学生的观点,提供反馈和建议。
五、评价方式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讨论和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写作作品:评价学生的写作作品,关注其对诗歌理解的深度和创造性表达。
自我反思: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六、教学资源教材:《锦瑟》的文本和相关文学评论。
多媒体:使用PPT展示诗歌背景和意象解析。
网络平台:利用在线资源,如诗歌朗诵视频,增强学生的听觉体验。
七、教学反思教学效果:反思本次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接受程度。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调整和优化未来的教学计划。
八、结论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锦瑟》这首诗,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锦瑟教案 锦瑟教案优秀9篇

锦瑟教案锦瑟教案优秀9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锦瑟教案 1[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2、理解内部结构;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
[教学方法]译写法,点读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近人梁启超读李商隐,值得我等深刻体会。
他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
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解说: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
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二、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
字义山,号玉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小官僚家庭。
曾三次应进士考试,至开成二年(837年),由于令狐的推荐,得中进士。
曾任县尉、秘书郎和川东节度使判官等职。
因受牛(僧儒)李(德裕)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
他的诗作,也有揭露现实黑暗的,但为数不多;他的主要成就在诗歌的艺术上,特别是他的近体律绝,其中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深婉绵密、典丽精工的艺术特色。
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
三、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
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三:李商隐诗两首(锦瑟)教学设计一、名句导入,激发兴趣实践表明,由已知切入新课,既容易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又有助于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知识体系。
名句是经过时间的洗涤,被历代人所激赏的前人的智慧的结晶、语言的精华。
由熟悉的名句导入,既可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品味,也可唤起学生积累新知识的渴望,可谓一举多得。
李商隐的许多诗句已被广泛使用,学生早已耳熟能详,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
二、简介作者,奠定鉴赏必备条件“言为心声”,诗文总会不可避免地打上时代烙印,刻上作者个人遭遇的印迹。
了解诗人简况,是鉴赏诗歌的必要准备。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出身于小官僚家庭。
十七岁就以才华受人赏识,二十五岁中进士,入朝做官。
不幸卷入朋党之争,政治上始终遭到排挤,在党争的夹缝中生存,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等地,做些幕僚工作,很不得志。
他的个人生活也很不幸,结婚不到十二年,爱妻便去世。
就在那短暂的十二年中,由于诗人到处飘泊,也不能和妻子常常团聚。
他本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抱负,却终身潦倒,得不到实现的机会,因此心情抑郁苦闷,四十五岁卒于郑州。
存诗约六百余首。
由于时代混乱、个人失意,诗中往往流露出浓浓的感伤情绪。
李商隐的诗不仅在唐代诗坛、而且在我国古典诗歌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颇有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艺术性极高的无题诗,基调凄凉伤感,音调和谐婉转,遣词用字严谨,对仗工致,用华丽的词藻构成生动优美的形象,传达出深刻真挚的感情,耐人寻味,想象丰富,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锦瑟》取诗首二字为题,就属此类。
三、读读背背,初步感悟诗歌大意“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锦瑟》教案(3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锦瑟》的文学背景、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了解诗歌的基本格律和表现手法;背诵并理解《锦瑟》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锦瑟》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对逝去时光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锦瑟》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掌握《锦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生平。
三、教学难点1. 分析《锦瑟》的意象和情感。
2. 理解《锦瑟》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播放《锦瑟》的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朗读《锦瑟》,了解诗歌的基本格律和韵律。
(2)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锦瑟》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生平。
3. 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锦瑟》的意象。
a. 蝉:蝉鸣声声,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暂。
b. 风雨:风雨交加,寓意着人生无常和命运的坎坷。
c. 琴瑟:琴瑟和鸣,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和友谊。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锦瑟》的情感。
a. 感慨时光流逝,人生短暂。
b. 借景抒情,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c. 思考人生哲理,抒发对命运的感慨。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锦瑟》的艺术特色。
a. 意象鲜明,富有诗意。
b. 情感真挚,感染力强。
c. 格律严谨,韵律优美。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锦瑟》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生背诵《锦瑟》。
5. 课后作业(1)背诵《锦瑟》。
(2)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对《锦瑟》这首诗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锦瑟》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帮助学生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在理解诗歌的同时,体会到人生的哲理。
第2篇教学目标:1. 理解《锦瑟》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情感。
高二语文下学期锦瑟教案范文

高二语文下学期锦瑟教案范文教案范文如下:教案名称:《锦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锦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生平;2. 熟悉《锦瑟》的主要内容和结构;3. 分析《锦瑟》的艺术特点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锦瑟》的基本信息;2. 分析《锦瑟》的基本结构;3. 理解《锦瑟》的意境和情感;4. 运用文学知识对《锦瑟》进行评析。
教学难点:1. 分析《锦瑟》的艺术特点;2. 理解并表达《锦瑟》所表达的情感;3. 运用文学知识对《锦瑟》进行评析。
教学准备:1. 教材:语文教材《锦瑟》篇;2. 多媒体设备;3. 相关课外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关于杨洪基的介绍视频,并简要介绍《锦瑟》的背景和作者杨洪基的生平。
Step 2:导读(10分钟)教师将学生在课前准备的相关阅读材料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行阅读,然后教师依次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1. 《锦瑟》是杨洪基的一首诗歌,你们对杨洪基了解多少?2. 你们觉得《锦瑟》这个标题有什么含义?Step 3:分析结构(15分钟)教师将诗歌《锦瑟》的全文投影展示给学生观看,并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结构特点,例如抒情描写、对比以及情愫的逐渐升华等。
Step 4:学习诗歌(20分钟)教师按照课文的结构,逐段解读《锦瑟》。
首先,让学生听诵完整诗歌,并引导学生分享听诵时的感受;然后,教师以段为单位,逐段进行解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Step 5:文学鉴赏(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锦瑟》的艺术特点,例如形象描绘、意象与意境的创造等,并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文学知识等进行个人感悟,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Step 6:作品评析(15分钟)教师提出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和个人理解对《锦瑟》进行评析,并展开讨论。
Step 7: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锦瑟》教案设计

诵读体会
解题
朗诵,吟诵诗文
1、教师范读
2、诵读指导:明语气悟其情;
明节奏而悟气韵;
明重音而悟其意。
3、教师点评
4、小结:全诗感情基调——惆怅 感伤
1、教师范读2、自读,圈点勾画
3、上台吟诵诗文
4、齐读
赏析诗歌
赏析诗歌
1、‘无端“是什么意思?此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由“五十弦”的锦瑟联想到什么?此处运用了手法?
检查预习
回顾
自学
目标解读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
了解李商隐的主要经历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有《李义山诗集》。
他十六岁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李德裕)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牛僧孺)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
探究主旨
探究诗歌主旨
此诗内容很有争议。有人认为“锦瑟”是令孤楚家婢女名,这是首爱情诗;有人认为是追怀他死去的妻子王氏而作,是首悼亡诗;还有人说瑟有适、怨、清、和四种声调,诗的中间四句每句各咏一调,则这又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点拨
诗的情感: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
《锦瑟》教学设计9篇

《锦瑟》教学设计9篇《锦瑟》教学设计9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锦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锦瑟》教学设计1知识与技能:1、品味诗歌的形象,理解内部结构;过程与方法:2、理解诗歌写意的几种常用方法,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品味命运多舛的晚唐才子的情感脉搏。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的鉴赏方法:品味诗歌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本诗内部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以及典故的理解。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其中的名诗佳句多如繁星。
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之手,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诗句对接。
1、资料链接1——名诗对接。
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你能说出这些诗句的作者是谁吗?(李商隐)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李商隐的代表作《锦瑟》。
二、赏析《锦瑟》(一)教你方法:读诗三步走读: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悟:感受形象,体味意境。
品:咀嚼涵泳,品味语言。
(二)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请两名同学诵读诗歌,老师及其他同学指出其诵读的不足或错误。
听朗读录音。
2、学生听读,在听读中把握诵读节奏,感受诗的韵律,体味诗的意境。
3、学生结合注释译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理解诗歌主旨。
(三)感悟诗意,理解主旨。
1、字面译诗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三《锦瑟》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现代文学史上曾流传这样一段佳话,北京大学的一位著名学者教授,一天在讲解《锦瑟》这首诗的一堂课上,从开始到结束,一直在饱含感情地朗诵《锦瑟》诗,整整一堂课,读得教授最后老泪纵横,泪水涟涟。
读到最後教室里仅剩下寥寥几个学生,却也已泣不成声。
后人评价《锦瑟》:“一篇《锦瑟》解人难”“独恨无人作郑笺”二、难解不等于不能解,要求学生朗诵、体味、讨论。
然后提问学生的阅读感受。
指出后人解读的几种大体说法,如:自伤美人迟暮说,悼亡说,艳情说,锦瑟演奏说,伤唐室之残破说,回顾毕生政治遭遇说等等。
三、面对这末多的说法解读,当代著名作家王蒙换了一个角度,他把原诗顺序打乱,重新编排组合,形成了以下几首作品:锦瑟蝴蝶已惘然,无端珠玉成华弦。
庄生追忆春心泪,望帝迷托晓梦烟。
日有一弦生一柱,当时沧海五十年。
月明可待蓝田暖,只是此情思杜鹃。
杜鹃、明月、蝴蝶,成无端惘然追忆。
日暖蓝田晓梦,春心迷,沧海生玉烟。
托此情,思锦瑟,可待庄生望帝。
当时一弦一柱,五十弦,只是有珠泪,华年已。
此情无端,只是晓梦庄生望帝,月明日暖,生成玉烟珠泪,思一弦一柱已。
春心惘然,追忆当时蝴蝶锦瑟,沧海蓝田,可待有五十弦,托华年杜鹃迷。
引导学生体味比较与原诗的意境,点拨:那种失落、哀怨、迷离的体验、感觉是基本一样的。
都能给人以美的吸引!为什末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四、思考讨论:无论怎末编排,诗中的最基本的意象并没有变,是这些意象在左右着我们的阅读体验、阅读情感。
列出诗中的基本意象:锦瑟、华年、庄生、望帝、晓梦、蝴蝶、春心、杜鹃、沧海、明月、珠泪、蓝田、暖日、玉烟。
体味、分析意向的思想感情.注意意象本身的特点及复杂性,注意连缀的特点。
在体味中诵读,在诵读中体味。
当堂熟读成诵五、补充讲解古典诗词中的一些常见的基本的意象,如:梅、松、竹、菊、寒蝉、鸿雁、杨柳、芳草、猿啼等等。
了解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意蕴。
六、课下就某一古典意象查一些资料做一些研究。
做做笔记,尽量形成成果。
锦瑟(1课时)知识目标:了解李商隐及其诗歌能力目标:鉴赏这首诗,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情感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重点:鉴赏本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清丽的语言。
难点:本诗的旨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范读诗歌或放《锦瑟》诵读磁带,让学生初步认识本诗的美感。
二、整体感知⒈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从祖父起,迁居郑州。
父亲李嗣曾任获嘉(今河南获嘉县)县令,他三岁时,随父调动至江浙。
李商隐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
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教学设计>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⒉艺术成就:他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
他的诗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秾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善于利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他的“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
李商隐的咏史诗借古讽今,毫无顾忌;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最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
李商隐的教学设计>文章也是文囿异卉,他的工本章奏则典丽公整,才情富瞻,不受文体所限而善于表情达意,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奉为四六文的金科玉律。
⒊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题目“锦瑟”是一种乐器。
对《锦瑟》一诗的旨意,自宋以来,歧见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以为是悼念亡妻王氏,有人以为是怀恋令狐楚家名“锦瑟”的婢女,有人认为是描写瑟之华美及其音之清和,有人认为是伤唐室残破,有人认为是作者懊悔少年风流,有人认为是自伤生世遭际,有人则认为是对自身诗歌写作的回顾与总结……一般认为,此诗可能作于作者晚年,是他回首往事,对一生遭际坎坷而发的感慨。
因而,对此诗的背景介绍,也以这一认识为基点。
三、目标达成⒈内容全解:锦瑟呀,你为什么偏偏是五十根琴弦呢?聆锦瑟繁弦的一音一节,都让我回忆起已逝的美好年华。
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
我曾像庄周梦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无限的悲感和难言的冤愤,托负给送春归去带着凄音的杜鹃。
我身世悲凉,像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我理想破灭,如蓝田山日光煦照,化山中美玉为气烟。
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知无穷的怅恨?早在当时我已感到不胜惆怅。
⒉重点分析(师生互动)①诗人由“五十弦”的锦瑟想到了什么?这其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诗人由“五十弦”想到了年近半百的自己,进而由“锦瑟”想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
这其中运用了传统的比兴手法。
②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留下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明确】共用了四个典故:庄周梦蝶化蝶(曾经有过梦想,曾经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望帝魂化杜鹃(曾经害过相思,有过殷切的思念);南海鲛人珠泪(对梦想和理想破灭的伤心);蓝田山产玉(梦想和思想都破灭后的迷惘)。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
③教师总结明确:这首七律可分为三个层次A.首联为第一层,两句诗亦比亦兴,既就锦瑟起兴引出年华虚度的伤痛;又是以锦瑟作比,含蓄表达怀抱利器而埋没于世的悲愤。
瑟为锦瑟,制作精良,装饰华美;人为俊彦,饱读诗书,志气凌云。
瑟无端制成了五十弦,人也不明不白地,将近半百了(李商隐只活到46岁,这里说“五十”是取其约数)。
B.往事如何?中间两联作了回答:近50年的人生犹如做了一场短暂而又迷幻的蝴蝶梦,往事如烟,已不可追寻;伤痛青春流逝而又无法挽回,只能像望帝托口杜鹃哀鸣寄恨那样,将此悲此愁托付于诗了。
这一联,作者化用了两个典故,创造出一种虚幻迷茫的境界,流露出浓烈的感伤情绪。
颈联紧承颔联,继续回首往事,自伤遭际,抒发郁结在心头的悲哀。
“沧海”句借蚌珠在月圆之时不得圆润而伤心落泪,暗喻自己身处圣明之世却冷落不遇的遗恨;“蓝田”句则以蓝田云烟比喻自己的理想与追求只可以想望却难以实现。
理想幻灭、怀才不遇、华年流逝、往事如梦,这也就是“一弦一柱思华年”的内涵。
C.最后一联回应开头,感叹失意情怀。
⒊写作特点:①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②清丽的语言。
四、总结扩展⒈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提示出来。
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
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
只有把握了这一点,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诗。
⒉李商隐诗歌名句集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何时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二首(其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
“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论诗绝句》),李商隐这首短短的七言律诗,仅仅五十六字,却引出历代诗家的纷纭众说,有的以为是歌咏瑟声的“适、怨、清、和”的音乐意境的;有的以为是为一个名为锦瑟的侍婢而作的情歌;有的以为是诗人悼念亡妻的挽歌;也有的以为其诗是诗人回顾反思平生遭际之作。
而人教版的教参则以为,有些内容“无须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些内容“无须讨论”,诗中的“象征意义如何,那就有待专家们各抒己/见了”,更是莫衷一是,其语近乎虚无了。
《锦瑟》不易讲解,这是事实,就连金代大诗人元好问,也发出过如此的慨叹:“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但不易讲解绝不等于不能讲解,只要我们真正把准了诗的情脉,揭开这一诗迷,也就有了一种可能。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正是曾经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走上穷途之时。
这个时期,整个的王朝在朋党纷争的风雨中飘摇。
李商隐十七岁便以文才见知于牛党重要成员令狐楚,引为幕府巡官,25岁时,得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的奖誉,中了进士。
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
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自此,李商隐便被卷入了“牛李党争”的旋涡。
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
“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
真可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崔珏《哭李商隐》)。
鉴于此,《锦瑟》一诗,便也就浮出它的冰山一角。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自宋元以来,诗家囿于“五十弦”而引发出种种猜测。
或以为诗人写此诗时“年近五十”;或以为“瑟本二十五弦,一断而为二,则五十弦矣。
故曰无端,取断弦之意也”。
其实,李商隐常用“五十”之数,如“雨打湘灵五十弦”,并无特殊的内涵。
起句是以“锦瑟”为兴感之物,是为了借以谴词见意罢了。
诗眼该是“华年”,瑟弦多而音繁,音繁而绪乱,绪乱而“华年”见难。
周汝昌先生以为“所设五十弦,正为‘制造气氛’,以见往事之千重,情肠之九曲”,实为中的之语。
颔联的上句“庄生晓梦迷蝴蝶”,用的是《庄子·齐物论》中的寓言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此典故常为后人用来表示浸沉于一种虚幻的痴迷之态。
李商隐的诗里也常常“飞”出这样的蝴蝶,“怜我秋斋梦蝴蝶”(《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枕寒庄蝶去”(《秋日晚思》)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