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一种以“作业”为核心的成本核算方法,至八十年代末期以来在美、日和西欧诸国的企业,尤其是竞争激烈和人工成本很低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收效显著。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摸索,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管理人员发现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成本与传统的“制造成本”相比之下,可以大大提高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在2008年“作业成本法”的计算与管理内容已纳入注册会计师《财务成本管理》考试范围,标志着作业成本法理论与实践已趋于成熟。本文对作业成本法应用于制造企业进行相关阐述和分析,希望进一步加深大众对这种已经在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的认识和关注,并对我国越来越多的制造业根据自身条件和情况有效推行作业成本法提供一些帮助和借鉴。

(二)相关概念

对作业成本法的认识,要从以下几个基本概念着手。

1、资源。资源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要素,是成本的来源构成。一般制造企业的资源包括材料费用、人工费用、机器设备、生产维持费用等。

2、作业。广义的作业(Activities)是指产品制造过程中的一切经济活动。这些经济活动事项,有的会发生成本,有的不会发生成本;有的能创造附加价值,即增值作业(Value—added Activity),有的不能创造附加价值,即非增值作业(non Value-added Activity)。因为我们的目的是计算产品成本,因此只考虑会发生成本的作业;而从管理角度出发,无附加价值的作业要尽量剔除。所以作业成本法的作业是指能产生附加价值,并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即狭义的作业。

3、作业链和价值链。现代企业实质上是为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作业的集合体,因为从产品设计到产品销售过程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都是由一系列前后有序的作业构成,这些作业由此及彼、由内到外相连接,就形成了一

条“作业链”。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每一项作业的完成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同时又有一定的价值量和产出转移到下一个作业。价值沿作业链在各作业之间转移,就构成了一条“价值链”。

4、成本动因。成本动因理论是由库珀和卡普兰于1987年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一文中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作业是由组织内消耗资源的某种活动或事项。作业是由产品引起的,而作业又引起资源的消耗;成本是由隐藏其后的某种推动力引起的。这种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就是成本动因。或者说,成本动因就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通常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两类。资源动因是指决定一项作业所耗费资源的因素,反映作业量与资源耗费间的因果关系。作业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顾客等成本目标中的标准,它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

5、成本库。即“作业中心”,是指作业所发生的成本的归集。在传统的成本会计中以部门进行各类制造费用的归集,而在作业成本法中,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消耗的资源归集起来作为一个成本库。一个成本库是由同质的成本动因组成,它对库内同质费用的耗费水平负有责任。

(三)综述范围

本文主要参考了2004-2010年间发表于《商场现代化》、《财会月刊》、《中国商界》、《中国乡镇企业会计》、《财会通讯》、《产业与科技论坛》、《集团经济研究》、《中国教育技术装备》等学术杂志中的研究论文,借鉴了中国农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学报等大学学报文章及部分硕博士论文,通过分析与总结这些文章,对作业成本法的优势及局限和在国内制造企业应用现状进行总体把握。

(四)相关主题及争论焦点

综合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制造企业已经逐步开始应用作业成本法,但是并不广泛。西方国家中有许多制造企业将作业成本法作为其成本管理方法,取得了成功,他们中普遍认为:ABC具有提高整体利润率、减少制造费用、开发出更多的高利润产品等等成果。但是同时也提出了ABC实施中的障碍: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不够、员工不愿意积极进行和适应改变、过程设计过于复杂、系统实施费用过于昂贵等问题。而国内使用作业成本法核算产品成本的制造企业并不是很多,因为作业成本法受到自身局限性,以及技术、法律、管理及人员等环境因素的制约。由此产生的作业成本法是否适合中国大部分制造企业应用的问题一度成为国内外许

多学者关注以及争论的焦点。毫无疑问的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造业企业将不断改进自身的技术和管理体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将会认识到作业成本法的重要性。

二、主题部分

(一)作业成本法简介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基础,对各种主要间接费用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和分配率,分配到成本计算对象上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虽然ABC在我国的发展水平远远比不上西方发达国家,但是随着对ABC的越加重视,我国也产生了许多杰出的介绍作业成本相关理论的著作。

厦门大学的余绪缨教授率先在《当代财经》、《会计研究》等杂志上撰文介绍ABC,从而掀起了国内ABC、ABCM法研究的浪潮。

《作业会计的基本概念》(王光远,1995)一文中对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进行了介绍,认为“作业”、“作业链”、“价值链”、“成本动因”、“两维作业成本观”、“作业的函数——顾客价值”等基础概念构成了作业会计理论的内核。

《作业成本计算理论与应用研究》(王平心,2001)是国内第一部把作业成本法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的著作,该书对作业成本计算产生的时代背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等作了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并对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作了深入探讨。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武器装备制造费用计算研究》(任宇航、夏恩军、王建军,2006)中阐述了作业成本核算的基本思想是:作业消耗间接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生产导致作业的发生,作业导致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的发生。作业成本的实质就是在资源耗费与产品耗费之间借助作业这一桥梁来分离、归纳、组合,然后形成各种产品成本。

《我国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路径选择》(周萍,2008)将作业成本法下成本计算程序大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确认作业中心,计量各种资源耗费;第二,把资源分配到作业,归集成本库成本;第三,选择作业动因,把作业中心的总成本分配扫最终产出,如产品、劳务或顾客。

以上文献反映了在我国对作业管理的研究之初,国内学者只是以介绍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主,而随着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引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由简

单的介绍作业成本法向探讨它的应用问题过渡。

(二)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1、必要性研究

《先进制造企业应重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杨耀华,2001)一文着重表达作者的两个观点:传统制造成本法已不适应先进制造企业发展的特点和先进制造企业应实施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平震宇,2007)中提到,新制造环境全面影响着企业的生产和经营,进而影响了企业传统管理的立足之根本,这要求业界积极探索更科学、更适应现代生产经营环境的管理工具和方法。

《制造业企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实例研究》(张晓天,2009)一文在开篇就表达了文章主题,自2008年上半年伊始,人民币升值、贷款利率波动、劳动力成本提高、材料价格上涨和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摆在了制造企业面前,严重影响着企业生存发展。面对如此困境,作业成本法为企业精确核算成本、全面提升管理和运营能力带来可能。

《浅议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马广华,2009)中提到,通过对作业成本的计算,既达到了责任成本控制的目的,又实现了财务会计核算、监督成本的职能。并举例某产品生产工艺过程复杂,生产难度较大,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方法没有将难易程度不同的产品成本的差异体现出来,因而会使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成本决策失误。

《浅谈作业成本会计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应用》(迟颖、卢辉、曾秀,2010)一文认为,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市场资金紧张,居民消费水平下降,出口减少等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生存。为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制造企业不仅要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应对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同时更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注重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已成为我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内部要求。作业成本法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浅析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郭宝洁,2010)一文认为,在新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大幅上升,传统成本法分配越来越多与工事不相关的作业费用,忽略了批量不同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

总结许多学者的观点,作业成本法在我国制造企业应用的必要性条件主要有三点:(1)制造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成本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2)内部经营

环境发展对成本管理改革的要求;(3)作业成本会计使得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的结合成为可能。

2、可行性研究

《对生产制造企业借鉴作业成本法的思考》(欧海霞,2007)中写到,作业成本法应用的有利条件包括: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产品品种机构十分复杂;产品生产工艺复杂多变,经常发生调整准备成本;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等方面,而生产制造企业一般都符合这些方面。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颜繁晶、张秀秀、张海霞,2007)中提到作业成本计算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更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就很难保证其有效的实施和理想的效果。

《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绩效反馈的实施》(赵玉敏,2008)一文写到,作业成本法目前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许多企业纷纷采纳这一务实技术,利用作业成本会计提供的“相对准确”的信息,改进原有成本会计的许多不足。

在《作业成本法在中小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刘中昂,2009)中,作者认为作业成本法的引入不但为中国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带来了很好的工具,而且为企业改变经营模式,把企业的战略管理水平提高到价值链管理层面创造了条件。

在《作业成本法在小型制造业应用研究——以DR公司生产数据为例》(乔鹏程、潘秋云,2010)一文中,作者认为引入新管理模式、外聘职业经理人、家族人员退出时私营家族经济蜕变的必然过程。这个过程之前,管理者自身素质、对ABC的认识、支持水平及员工整体素质的高低成为应用的关键。

《我国制造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面临的困境及解决对策》(王晓辰,2010)中指出我国缺乏具有作业成本法知识技能的财务人员,因此难以对该法的实施起到相应的主导作用。

在《探析作业成本法的优缺点》(刘重、赵雪,2010)中,作者概括了作业成本法的五项优点,包括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助于控制成本;有助于管理者进行决策;能够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便于企业绩效考核。

以上文献认为,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可行性因素也存在三方面的内容:(1)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推行作业成本计算法创造了条件;(2)现代企业制造环境的变化促使企业采取作业成本计算法;(3)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实行作业成本计算的重要保证。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

浅谈作业成本法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 摘要:文章通过对作业成本法发展背景的追溯,以及对其基本原理的探究,分析了当今环境下作业成本会计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价值增值作业应用研究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以产品作为成本分配的对象,把单位产品好用某种资源(如工时)占当期该类资源消耗总额的比例当成了对所有的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比例,这种做法是不合理的;成本分配的对象应该是作业,分配的依据应该是作业的耗用数量,即对每种作业都单独计算其分配率,从而把该作业的成本分配到每一种产品。 作业成本法起源于美国,是基于传统成本法的不足应运而生的,传统成本法的应用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历经改良与发展已存在了数百年,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近几十年里,由于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其内在的矛盾越发尖锐起来,并日益显示出被作业成本法取代的趋势。作业成本理论的产生、发展是技术改变以及技术改变相关的竞争、组织规模和生产管理模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变化的迅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组织的交流、协调、规划、控制等职能需求增加,从而要求更准确的成本信息,这样就推动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产生了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带来了管理观念和管理技术的巨大变革。高度自动化的先进制造企业,能够及时满足客户多样化,小批量的商品需求,快速地、高质量地生产出多品种、少批量的产品。这一切都要求成本管理深入到作业层次,把企业的生产工序和环节视为对最终产品提供服务的作业,把企业看成是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根据各个具体的作业中心来进行产品成本核算将成为大势所趋。 二、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作业成本法是把企业消耗的资源按资源动因分配到作业以及把作业收集的作业成本按作业动因分配到成本对象的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的基础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成本法的本质是:以“作业”作为分配间接费用的基础。间接成本与产品是通过作业联系在一起的,我们需要找出引起间接成本发生变动的作业,并把这些作业作为分配间接成本的基础。作业成本法计算要求首先根据作业对资源的消耗情况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其次依据成本动因跟踪到产品成本,即资源—作业—产品。 作业成本会计是一个以作业为基础的科学信息系统,它把成本计算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并以资源流动为线索,以资源耗用的因果关系为成本分配依据,对所有作业活动进行动态跟踪反映和分析,大大拓展了成本核算范围,改进了成本分配方法,优化了业绩评价尺度,提供了较为准确的资源利用方面的成本信息,能更好的发挥其在决策、计划、控制中的作用,促使作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满足各方面对会计信息的要求,克服传统成本制度的诸多不足。 作业成本法中主要用到的几个概念中,与作业有关的有作业、作业链、价值链,与作业成本性质有关的有短期变动成本、长期变动成本、固定成本,与成本

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论蒙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必须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实现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本文通过对学者们的文献中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概述从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和库存成本控制三个方面为企业成本控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企业成本控制的定义、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库存成本控制和总结五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申晋霞(2011)在《浅议企业成本控制》中指出:“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即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二、采购成本控制 钱茜(2010)在《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研究》中指出:“通过对采购流程的分析、准时采购模式、采购商品分类管理、引入价工程(VE)理念,四个方面对采购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实际经营中我们也有考虑到人的因素,即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心。”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采购成本控制不仅仅是材料采购的控制还有考虑到企业员工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唐怡铮(2005)在《刍议完善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中指出:“通过介绍美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集中采购制入手,以我国人民银行为例,分析了我国人民银行的集中采购制度,剖析影响集中采购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防范腐败、加强集中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目前我国作业成本法理论研究述评

计 会 中国乡镇企业 目前我国作业成本法理论研究述评 仝永刚 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学界对其展开了广泛研究,特别是近几年,有关作业成本法的研究更是呈现出蓬勃之势。对此,有必要对我国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进行一次评估,以促进我国作业成本法的研究继续深入和取得突破。 一、评估方法和样本 这项评估运用档案研究的方法,以在《会计研究》、《财会通讯》和《财会月刊》上发表的论文为样本,以各刊1994年1月至 2007年12月作为这项评估的时间范围。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篇名/关键词/摘要”为检索项,以 “作业成本法”及“ABC法”为检索词,进行了“模糊匹配”检索。通过模糊查询,最后共取得118篇论文,以此作为评估的样本。 二、评估发现 (一)研究的发展趋势。对最终选定的118篇论文,以年为单 位进行统计,可以发现:在2000年以前,作业成本法的研究论文比较少,在2000年以后,作业成本法的论文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呈现出一个研究的高潮。如下表所示。 数量统计的轨迹表明,作业成本法正成为我国当前成本核算研究的热点。这是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高科技企业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的缺陷凸现,企业寻求新的成本计算方法的实践相适应的。 (二)研究内容的分类。通过118篇论文,可按研究内容划分 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关于作业成本法在不同行业进行应用 的探析,有27篇论文,占23%;第二类是作业成本法在组织机构内不同领域的应用研究,有25篇论文,占21%;第三类是与相关工具和方法相结合探讨作业成本法应用,有19篇论文,占16%;第四类可归为其他,研究取向比较分散,涉及作业成本法的原理介绍和分析、适用范围、推行途径、应用调查等方面,有47篇 论文,占40%。研究趋势表明,作业成本法大多是从描述性的介绍,发展到进入多层次、 多领域的深入研究阶段。三、文献评述 (一)作业成本法在不同行业的应用研究。作业成本法最初是针对制造企业而提出的,目的是解决制造费用核算粗略,导致成本扭曲的问题。随着作业成本法在先进制造企业的应用,人们逐渐放大应用范围,探索在其他行业适用的可行性和应用模式。1.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在直接人工费用下降,物流费用提高的新的物流环境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管理方法具有对现代企业物流环境的适应性。韩庆兰、朱晓莉把作业成本法引入物流成本管理,建立物流作业成本管理模型,通过对物流作业的追踪及动态反映,寻求提高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水平和控制能力的方案。秦小艳、周凌云等提出了物流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相关数学模型。2.在铁路运输行业的应用。《管理会计应用与发展的典型案例研究》课题组通过作业分析与成本动因分析后,对我国铁路运输业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案例进行调查研究,认为作业成本法同样适用于运输等非制造业;其实施需要各级相关人员的参与和配合,并应与企业的其 他管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健全的市场体制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将为作业成本法的有效运用创造条件和动力。3.在高校中的应用。朱小平、刘大尚等撰文认为,高校教育成本中间接费用比重大,教育产品种类繁多,这在客观上具备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条件,并从作业管理的角度审视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资源消耗,运用作 业成本法对高校的生均培养成本进行量 化,更为准确地计算出高校生均培养成本。4.在软件企业中的应用。随着软件企业规模扩大,如何控制软件生产的成本和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成为软件企业普遍关心的问题。邓景毅、张小康提出在核算项目成本时应用作业成本法,指出软件企业实施作业成本法与实施CMM是相互补充的,能够较好地配合实施 CMM的软件企业进行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5.在港口企业中的 应用。港口企业装卸流程繁杂,间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较高,成本动因复杂,传统成本核算资料已不能适应决策的需要。李安定、尤本胜认为采用作业成本法对港口企业成本进行核算能够提供更准确、真实的成本信息,从而提高成本决策的相关性。 12

第十三章作业基础成本的法与作业成本管理成本会计习题及答案

第十三章作业基础成本法与作业成本管理 一、单项选择题 1. 作业基础成本法适用与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 A.间接生产费用比重较小 B.作业环节较少 C.生产准备成本较高 D.产品品种较少 2. 作业基础成本法的缺陷有()。 A.实施成本较高 B.实施效果较差 C.成本决策相关性较弱 D.间接费用的分配与产出量相关性较弱 3. 作业基础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区别之一是作业基础成本法()。 A.存在较多的同质成本库 B. 存在较少的同质成本库 C.间接费用分配基础不一定是成本动因 D. 成本决策相关性较弱 4. 按照作业的执行方式,可将作业分为()。 A.主要作业和次要作业 B.必需性作业和酌量性作业 C.重复作业和不重复作业 D.后勤作业和质量作业 5. 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按受益对象分类的作业是()。 A.单位水平作业 B.协调平衡作业 C.批次水平作业 D.工厂维持作业 6. 销售成本和调运成本不包括()。 A.执行订单成本 B.装运成本 C.编制商品销售价目表 D.材料采购 7. 作业成本法所采用的成本动因()。 A. 不考虑辅助作业 B. 只考虑某些生产作业 C. 将作业与产品直接联系在一起 D. 将作业与产品间接联系在一起 8. 华宇公司本期制造费用共计480000元,采用传统成本法核算,它拥有5个为辅助生产部门和5个生产部门,生产25种产品。其制造费用中应有()分配至产品层次。

A.48000元 B.480000元 C.1920元 D.0元 9. 与数量相关的动因不包括()。 A.产量 B.直接人工工时 C.机器工时 D.生产工人人数 10. 在作业成本法下通常难以找到合适的成本动因来将()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分配至产品。 A.车间管理 B.直接人工 C.质量检验 D.机器调试 二、多项选择题 1. 作业按所完成的职能可以分为()。 A.后勤作业 B.协调、平衡作业 C.质量作业 D.变化作业 E.产品维持作业 2. 作业基础成本法适用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 A.间接生产费用比重较大 B.企业规模大、产品品种多 C.作业环节多且易辨认 D.生产准备成本较高 E.计算机技术较高 3. 作业的分类方法主要有()。 A.按作业所完成的职能分 B.按作业的执行方式分 C.按作业的性质分 D.按作业的收益对象分 E.按作业的时间长短分 4. 作业基础成本法的兴起和运用与以下新的制造环境密切相关()。 A.专业化生产 B.电脑辅助设计 C.弹性制造系统 D.适时制生产方式 E.自动化生产 5. 成本动因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A.因果关系 B.受益性 C.合理性

企业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而价格又取决于成本,甚至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竞争。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适应大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近几年来,企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全球竞争力增强;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提高;更关注于顾客;新的管理组织形式;企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已导致了成本管理实务的显着调整。[1]定 1.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发展 1.1成本管理理论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到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据统计表明,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重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在这样的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而成本信息是企业高效管理所需的关键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内涵的拓展就必然成为当代成本管理的显着特征,也就是说,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拓展到了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1.2成本管理理论视野: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可以说,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以战略成本管理为理念指导,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为方法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提高顾客价值的目标与保障的一个成本系统工程。 1.3成本管理理论的控制环节:从下游延伸至上游 被誉为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两朵奇葩的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画,从中游和上游对成本实施“改善控制”与“革新控制”,与传统的从下游入手对成本进行“维持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达到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领域一项革命性变革。“成本企画”是日本人倡导的一种有助于达成高品质、多功能、低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旨在企业策划、开发产品时,设定符合顾客需求的品质、价格、信赖性及交货期

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物流管理 中小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策略 一、引言 物流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企业物流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利润水平的高低。企业物流成本应在控制方式与管理策略上均有所创新。目前,美国、日本作为经济强国特别注重物流成本的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我国物流概念引入的比较晚,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我国物流管理与发达国家物流管理水平相比还是有巨大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成本控制的重点多是生产成本或其它运营成本,物流成本一直被忽视,而一些国际著名的物流公司如丹麦马士基、法国家乐福等,正是看到了中国物流产业如此巨大的利润空间,纷纷进入内地市场。由此看来,加强物流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刻不容缓。 二、主题 1.国外物流成本研究动态 1956年,霍华德·T·莱维斯(Howard T.Lewls)、詹姆斯·W·克里顿(James W.Culiton)和杰克·D·斯蒂勒(Jack D.Steele)3人撰写《物流中航空货运的作用》一书,在书中他们指出航空货运尽管运费比较高,但是由于它能直接向顾客进行商品配送,因而节约了货物的在库维持费和仓库管理费,因此,应当从物流费用总体上来评价运输手段的优缺点。霍华德等学者的研究第一次在物流管理中导入了整体成本的分析概念,深化了物流活动分析的内容。 1961年爱德华.W斯马凯伊、罗纳德.J.鲍尔索克斯和弗兰克.H.莫斯曼撰写了《物流管理》,这是世界上第一本介绍物流管理的教科书,在该书中他们详细论述了物流系统以及整体成本的概念,为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62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在《财富》杂志发表文章指出,物流是“经营的黑暗大陆”,强调应当高度重视流通及流通过程中的物流管理。“黑大陆”学说是对物流本身的正确评价: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还很多,理论与实践都不成熟。 1970年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提出来的“物流冰山”学说。他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我们平时所注意的公司对外支付的物流费用只是浮于水面上的冰山一角,真正巨大的隐性成本是隐藏在水

作业成本法理论概述

作业成本法 第一章作业成本法的理论概况 本章拟就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 又译为作业成本计算法,以下简称ABC)的历史、产生依据、概念体系等三个方面对ABC的理论概况作以介绍。 第一节 ABC的历史 ABC起源于美国,较有影响力的主要有以下几位学者的观点:(一)科勒(Kohler, Eric L.)的作业会计思想。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主要来自于对20世纪30年代的水力发电活动的思考。在水力发电生产过程中,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这里指水源)成本都很低廉,而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相对很高,这就从根本上冲击了传统的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按照工时比例分配间接费用的方法。其原因是,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指制造成本法),预先假定了一个前提,即:直接成本在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高(如工业革命以来,机器大生产中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和原料消耗一直是成本的主体)。科勒提出的会计思想,主要有以下观点: 1、作业(activity),指的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个规划或重要经营事项的具体活动所作的贡献,或者说某一个部门的某一类活动;作业在现实生产活动中是一直存在的,只是此时才第一次被运用到成本核算和生产管理之中。 2、作业账户(activity account),对每一项作业设置一个作业账

户,对其相关的作用(贡献)和费用进行核算,对作业的责任人,要能进行控制,即是说,同一个责任人控制的作业活动才是一项独立的作业。 3、作业账户的设置方法是,从最低层、最具体、最详细的作业开始,逐级向上设置,一直到最高层的作业总账,类似于传统科目的明细账、二级账和总账。 4、作业会计的假设是,所有的成本都是变动的,所有的成本都能够找出具体责任人,控制由责任人实施。 在会计史上,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第一次把作业的观念引入会计和管理之中,被认为是ABC的萌芽。 (二)斯拖布斯(G.T. Staubus )的会计思想。斯拖布斯是第二位研究作业成本法的学者,他分别在1954年的《收益的会计概念》、1971年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和1988年的《服务与决策的作业成本计算——决策有用框架中的成本会计》等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的作业成本观念。其理论要点有: 1、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作业会计是一个与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同时,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该明确其基本概念,如作业、成本、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 2、要揭示收益的本质,首先必须揭示报表目标。报表目标是履行托管责任或受托责任,为投资决策提供信心,减少不确定性,报表中的收益和利润,与成本密切相关;ABC揭示的成本不是一种存量,而是一种流量。

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分析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选题依据 自80 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学术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并推广了一 种新的成本会计制度——作业成本法( Activity Based cost ingsystem)简称ABC 法。它是一种以作业为基础,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进行计算产品成本的 科学方法。它的基本理念是产品消费作业,作业消费间接成本,生产导致作业发生, 作业导致间接成本发生, 作业是产品和间接成本的中介。ABC法不仅是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同时也是实现成本控制与成本计算相结合的全面成本管理制度。 作业成本会计,就是要力求消灭非增值作业的一种系统管理活动。它所关注的是 怎样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以便能在企业决策、控制的管理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现阶段还是刚刚起步阶段,还不是很成熟,并且对其应用仍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而在国内作业成本法在学术上的研究虽然涉及面很广,但是缺乏系统性,研究的深度不够,缺乏实证研究。故在此探讨此课题。 2.意义 作业成本法在中国现阶段还是刚刚起步阶段,还不是很成熟。但是作业成本法在我国船舶工业上的意义是十分显著的。 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正处于百年不遇的战略机遇期, 并有望成为世界船舶制造业的中心。我国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 要提高我国造船的国际竞争能力, 控制造船成本是关键。当前, 我国针对单方面成本管理方法的研究较多, 据统计企业采用目标成本法占51. 4% , 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很少, 仅占4. 2%。 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中国的船舶制造业,深入浅出的讲解作业成本法在实践应用当中所应注意的问题,并且辅以船厂的案例。结合作业成本法的特点和适用性,分析其在造船业中实施的可行性。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计划项目“造船成本核算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指出,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集成的可行性, 给出基于作业成本的船舶制造企业目标成本控制模型。从实践上进一步印证本文的观点,以期对中国的船舶制造业在引进作业成本法时有一个借鉴作用。以便进一步提升我国船舶制造企业的成本控制水平,提高我国造船业的国际竞争能 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有关作业成本法(ABC)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翻译国外相关ABC研究的理论成果,介绍和解释ABC的相关概念、原理、

管理会计白玉芳第五章作业成本法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五章作业成本法思考与练习题答案 一、思考题 1、什么是作业、作业的类型有哪些? 答:作业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生产经营目标所发生的各项活动,是汇集资源耗费的第一对象,是连接资源耗费和产品成本的中介。作业的类型包括: (1)投入作业,即为生产产品做准备的有关作业。包括产品研发和市场调研;招聘和培训员工;购买原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等。 (2)生产作业,即与生产产品有关的作业。包括操作机器或使用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中搬运产品;储存产品;检查完工产品等。 (3)产出作业,即与顾客相关的作业。包括销售活动;收账活动;售后服务;送货等。 (4)管理作业,即支持前三项作业的作业。包括人事、工薪、数据处理、法律服务、会计和其他管理。 2、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作业成本计算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3、什么是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计算与传统成本计算的区别是什么?

答: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作业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成本动因分配率来对多种产品合理分配间接费用的成本计算方法。 对于直接费用的处理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会计是一致的,两种计算方法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的分配不同。 传统成本计算对间接费用分配方法假设间接费用的发生完全与生产数量相联系,并且间接费用的变动与这些数量标准是一一对应的。因而它把直接人工小时、直接人工成本、机器小时、原材料成本或主要成本作为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可以说,传统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满足的只是与生产数量有关的制造费用的分配。, 作业成本计算通常对传统成本计算中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进行改进,采用作业成本动因为标准,将间接的制造费用分配于各种产品,这也是作业成本法最主要的创新。作业成本法下分配间接费用遵循的原则是:“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 4、生产作业有哪四种类型? 答:生产作业,即与生产产品有关的作业。包括操作机器或使用工具生产产品;生产过程中搬运产品;储存产品;检查完工产品等。 生产作业分为四种类型,即单位水平作业、批量水平作业、产品水平作业、能力水平作业。 (1)单位水平作业反映对每单位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工作。 (2)批量水平作业由生产批别次数直接引起,与生产数量无关。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研究综述

作业成本法的应用与研究综述 发表时间:2009-11-16T16:52:10.483Z 来源:《中外企业家》2009年第5期下供稿作者:朱莹 [导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 朱莹(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商学院,山东烟台 264670) 摘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应用于企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直接人工费用普遍减少,间接成本急剧增长,采用传统成本法按照人工工时分配间接成本的思路使得成本扭曲现象普遍存在,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核算管理方法应运而生。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比较;应用;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0-0076-02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计算产品成本的中间桥梁,通过作业动因来确认和计量各作业中心的成本,并以作业动因为基础来分配间接费用的一种成本计算模式。 一、作业成本法与各成本核算法比较与应用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最明显的区别是:(1)以作业中心来归集资源消耗;(2)依据成本动因采用多元化制造费用分配标准,消除了传统成本法中使用人工工时作为唯一标准分配全部间接费用的不合理性。因此,与传统成本分配方法相比,它能够提供更准确的产品(包括服务)成本信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和业绩评价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依据,使成本核算更准确,更具有相关性和配比性。 众多学者对于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核算法的比较也各有研究: 1.郑莹(2008)按成本计算模式发展历程,即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的顺序,分析了各自产生的背景与条件以及其特点。典型的完全成本法形成于19世纪,它是从生产的观点处理产品成本的计算题,将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各项成本全部计入产品,将成本按经济用途分为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成本,在20世纪70年代的制造业中得到推广和发展。而变动成本计算法以成本性态析为前提,只将变动成本计入产品成本,而将当期固定费用从销售收入中扣除,免去固定成本的分配计算程序。到20世纪60年代变动成本法被用于西方企业的内部管理中。她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完全成本法与变动成本法的扩展性补充。与完全成本法一样,作业成本法也不区分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两者的区别在于成本的分配复程度与成本分配基础的选择。但是,设计作业成本计算系统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源,一旦投入使用后,企业又必须定期收集和更新作业成本计量单位的信息,产生巨额维护成本。 2.贾磊(2003)从适用的经济环境来比较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的计算是从数量和价格两方面设置的,且多采用直接人工工时作为分配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的基础一次分配到位,标准成本法是一种比较系统、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标准成本法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为大批量少品种,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制造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通常较低。 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的成本计算法,通过成本动因来确认和计量作业量,归集作业成本到产品上去的间接费用分配方法。采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一般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主,产品种类繁多或者结构复杂;企业自动化程度较高,制造费用占生产成本的比重通常较高;产品生产工艺复杂,不同产品需要的生产支出不同。 由于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自动化程度还不是很高,大批量少品种与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并存,因此在现阶段标准成本法还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同时受到应用作业成本法的实施成本高、对会计人员和企业管理人员素质要求高等条件的限制,需要建立一种标准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方法。 二、作业成本法具体应用研究 1.王建华(2007)从成本管理及成本控制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现行成本核算方法的不足,提出符合目标成本控制的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目标成本管理是在通过对市场充分的调查和预测的基础上,保证企业的目标利润而倒推出总的目标成本水平。然后把总的目标成本再逐级分解形成各责任中心的成本控制标准。而作业成本法通过对作业成本的确认、计量,进行作业链价值分析,确定哪些作业为最终产品的价值形成提供服务,消除不必要或不增值的作业,同时对于企业必要但不增值的作业应尽量降低其成本消耗,实现作业链的优化管理。因此把内部市场化下的目标成本管理和作业成本结合起来,就必须使目标成本分解到的责任中心和按作业成本核算划分的作业中心协调一致,相互对应,实行责任中心和作业中心协调控制,使作业成本核算的信息满足责任中心考核的要求。 2.作业成本法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预算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成本法很难根据单一标准确认费用的承担主体,也难以精确反映真实的成本信息,严重影响到企业预算的可靠性和科学性,程文莉(2005)提出将作业成本法应用于预算管理,增强了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的可比性,明确价值创造的要因,实现战略与业务流程的对接,从而降低管理成本,提高预算管理效率,明确各环节和资源发生的合理性。其具体运用思路如下: (1)根据顾客需要和自身生产能力,确定销售目标。 (2)设计满足顾客需要的系列作业的集合体。企业在用作业成本法编制出销售预算后,应分析原有作业是否必要,能否增加顾客的价值。 (3)确定企业作业链。企业整合优化作业链,消除重复迂回等一切不合理的作业。 (4)以现有各部门为范围,归并同质作业。 三、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的现状分析及其原因 近年来,对作业成本法的研究也成为我国会计学界的热门课题之一。但是,目前在我国只有少数企业在尝试作业成本法。从1985—1999年关于企业理财先进经验5报道统计结果看,实行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只占3.17%。 为什么有着无可比拟优势的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中不能广泛使用呢?首先从外部环境来讲,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依靠半机械化和手工操作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存在,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现代化程度不高,国民的生活水平仅达到小康,市场的多样性需求不足。从我国目前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看,企业的生产方式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传统的大规模、少品

互联网视角下电商物流成本核算

互联网视角下电商物流成本核算研究 ----文献综述及研究方向 [内容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产品的差别越来越小,竞争越来越激烈,传统市场的“推式经济”日渐转变为以顾客所需为动力的“拉式经济”,这在物流领域也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产生了现有的电商物流模式主要有自营物流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运作模式及物流联盟运作模式三种类型。 互联网视角下,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物流成本核算在电商企业成本控制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托现有电商物流的不同模式下企业物流成本核算进行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电商;成本核算;运作模式;发展趋势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roduct of the difference is smaller and smaller, more and more fierce competition, the traditional \"push economy\" of the market increasingly into driven by customer needs \"pull type economy\", it also has very obvious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logistics, the existing electric business logistics pattern mainly has the self-management logistics operation mode, the third party logistics operation mode and three types of logistics alliance operation mode.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terne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the logistics cost accounting in the electricity business enterprise cost control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existing electric business logistics under the different patterns of enterprise logistics cost accounting for research. [KEY WORDS] Internet; electricity; cost accounting;operat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trend 一.研究背景 2015 年3 月5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是推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的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经济新常态下电子商务的一个巨大创新,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融合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实现电子商务市场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物流作为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的最后一环,实现了商家与客户的正面接触,对于改善电子商务服务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物流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电商发展的要求。只有通过创新,将互联网与传统物流相结合,发展“互联网+物流”的新模式,才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 二.电商物流成本核算的研究意义 电商物流成本核算的意义是要促进电商企业加强物流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创新物流技术,提高物流效益。具体地说,电商物流成本核算的意义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人们对物流在社会经济活动、企业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2.物流成本核算是物流活动运营决策指标的重要数据来源。。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 学生姓名:学号: 学部(系): 专业年级: 指导教师:职称或学位: 20 年月日

作业成本法在企业的应用 摘要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而,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不但严重失真,而且越来越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在这样的情形下,一种新型的成本核算方法作业成本法也随之产生了,作业成本法以作业为中心,通过成本动因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精确的核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成本法存在的缺陷。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学者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论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实践方面,我国对于作业成本的运用还不是很广泛。 首先,本文不仅叙述了研究作业成本法的背景以及意义,而且阐述了国内外的学者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论研究,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框架。 其次,本论文介绍了作业成本法核算需要的基本概念,进而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的核算原理以及应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所在,并且阐述了作业成本法在企业应用中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 最后,本文提出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前景,以及自己对作业成本法应用方面的建议,为作业成本法的进一步推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成本管理、作业成本法、成本动因、成本库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关键词错误!未定义书签。 1.绪论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研究背景及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错误!未定义书签。

方案-如何理解和运用作业成本法

如何理解和运用作业成本法 '本文试途用通俗的 解释作业成本大师精湛的理论,希望对财务实务操作有所帮助。 一、对作业成本法的理解 某企业经理的一句话可以说明一个优秀成本 系统的重要性:“现在行业收益率都非常低,往往只有4-6个点,如果成本计算有1%差距,企业收益就要扭曲20%。”让我们再来看看经营者和专家对成本管理的见解。 (一)现行企业的理解: 1. 简单认识 把成本管理系统当成财务的一个部分,为了完成财务报表而做成本核算,至于成本信息谁在使用,并不是重要。成本核算是一项任务而已。 2. 一般 把成本管理系统看成经营决策的一个支撑,一个信息来源,可以辅助管理部门以及市场部门制订经营决策,但是帮助不大。从销售部门打给财务部门成本核算人员的问询价格折扣空间的电话数量就可以知道。 3. 深入应用 把成本管理系统视为企业整个运营的一个基础平台,促使企业精细化管理优化和提升。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分析每一个产品带给企业的价值,分析产品的盈利特性,可以分析每一个客户/渠道/区域对于企业的价值。同时,这个平台可以支撑责任 体系实现,可以帮助确定内部成本控制标准,制订考核依据。它能覆盖企业所有的业务的平台,包括采购、 、销售环节,而不仅仅是覆盖生产运作的平台。 (二)专家实施ABC的认识 根据已实施ABC项目的 ,专家们有以下几点深刻理解: 1. 多方参与,综合协调 作业成本法一般应由财务部门负责来做,但是对核算体系的设计例如作业划分动因选择最有发言权的是生产物流等业务部门,使用成本信息的是销售部门、管理层,把作业成本法变成现实的是一线业务人员、 人员和财务成本核算人员,这其中也少不了IT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作业成本法的项目往往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任何一个环节 不到位都可能导致项目中止。 参考方案:可以通过外部顾问咨询,通过严格的项目管理来保证项目顺利推进。 2. 把握好核算的精细程度 核算体系设计太细致的话,导致实施困难;太粗的话,又没有实际意义。这个度很难把握。如在项目中,客户希望把物流成本明确到每一份提单的储存天数,这不仅需要业务运作的各个环节有很详细的数据,还需要强大的系统支持。太细致导致实施不下去,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参考方案:以满足成本信息的需求为目标,先尽可能详细,根据能否实现来对核算体系不断进行简化。 3.选择合适的实现工具 如果在ERP中实现,ERP需要做重新配置,客户一般缺乏对专用工具的了解,在Excel 中实现太复杂。

作业成本研究综述

作业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摘要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是西方国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系统。目前,作业成本法已在西方国家会计实务界得以广泛认可与实施。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系统现已在美国通用汽车、惠普、通用电气、西门子电子、默克、亚历山大医院、美国电报电话公司等诸多公司得以实施和发展。英国、荷兰、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也成功应用了作业成本法,其理论与实践日臻成熟。我国理论界是从90年代开始对作业成本法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虽然在我国作业成本法理论上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我国企业在实践中还远没有产生出强烈要求实施作业成本法,改变其现行成本会计制度的需要,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实施情况并不容乐观。 1. 国外作业成本管理研究综述 对作业成本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当时最早提出的概念是“作业会计”(Activity-based Accounting),最早从理论和实践上探讨作业会计的是美国会计学家埃里克·科勒(Eric·Kohler)。1941年,埃里克·科勒教授在《会计论坛》发表论文首次对作业、作业账户设置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每项作业都设置一个账户”。他在文章中指出:“作业就是一个组织单位对一项工程、一个大型建设项目、一项规划以及一项重要经营的各个具体活动所作出的贡献。”但是,埃里克·科勒的作业会计思想在当时并未得到实质性拓展。 1953—1954年,美国学者乔治·斯托布斯(George.J.Staubus)在其撰写的博士论文《收益的会计概念》(Income Accounting Concept)中认为: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作业会计”是一种和决策有用性目标相联系的会计模式。研究作业会计首先应明确“作业”、“成本”和“会计目标—决策有用性”三个概念。1971年,乔治·斯托布斯在其具有重大影响的《作业成本计算和投入产出会计》(Activity Costing and Input—outputAccounting)一书中,对“作业”、“作业成本计算”等概念作了全面阐述。这是理论上研究作业会计的奠基之作。 80年代初,由于先进制造系统的推广普及、适时制(JIT)对经营管理思想的冲击,大批西方会计学者开始对传统的成本会计系统进行全面的反思和重新

物流成本控制文献综述教学总结

物流成本控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本文就从我国物流成本的构成、现状、衡量指标、控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1.引言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在企业物流过程中,对物流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物流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邓凤祥的《现在物流成本管理》也指出,研究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物流成本构成的理论研究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3.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研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这本书,将我国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归结为一下三点: (1)物流运输成本高 李伊松和易华合写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曾说过,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占商品价格的4%-10%,所以运输费用的减少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返程或起程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和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都会导致额外费用和消耗,打打增加物流运输的费用。同时,我国的运输业也现存很多问题,其中公路运输的低效率已成为物流业整体运营水平低下的关键原因,低效率的公路运输也抬高了物流成本。 (2)物流库存成本高 我国工业产品库存历年积累的数万亿元巨额存量难以消化,同时新生库存增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之我见》这本书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库存成本过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道障碍,它直接导致了经济节奏缓慢,运行质量变差、流通效率低下等种种恶果。 (3) 物流管理成本高 目前,我国物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也是企业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黎忠的《浅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就将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一下几点:

国外成本控制的研究综述

国外成本控制的研究综 述 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

国外成本控制研究主要成果有: a.战略成本管理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其研究内容偏重于理论上的探讨。美国哈佛商学院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所着两本着作《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中提出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利用企业的价值链获取竞争优势,基于企业价值链的成本控制思路后来被成功地用在对企业战略成本分析上,成为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主要工具。美国管理会计着名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接受了西蒙提出的观点,并在麦克尔.波特研究的基础上,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系统化、具体化。1998年,美国教授罗宾.库泊在美国《管理会计》杂志上发表了一年的连载,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 b.标准成本理论 20世纪初期,美国工程师、管理学家泰罗在其划时代的专着《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19n年),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明确提出以计件工资制和标准化工作原理来控制工人生产效率。在由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制定的《会计控制法》中,首次提出了成本控制的概念。标准成本制度(Standardcostsystem)是指事先制定标准成本,通过将标准成本与实际 成本相比较以揭示成本差异,并对成本差异进行因素分析,据以加强成本控制的一种成本控制系统l川。标准成本系统于20世纪初首先在美国使用,最初是为了配合泰勒制的实施而引进到会计中来的,随即成为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已不再满足于以事后核算为主的成本管理会计系统。于是西方各国的学者与实践者们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成立了专门的成本会计协会,正式开始研究标准成本法,从而掀起了成本管理会计研究的热潮。标准成本在成本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西方发达国家所普遍采用。 。.作业成本管理 库柏和卡普兰于80年代借鉴了斯坦伯斯的理论,提出了作业成本法[l21,并在90年代形成了作业成本体系。资源是成本源,是执行作业所必需的经济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