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浅析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浅析

引言:

在历史的慢慢长河中,人类总是在寻求着更好的生存在地球上的方式,从认识自然到向自然索再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转变过程中,人类也在不断的创造着属于不同时代理念的文明,而每一次新文明的出现,也反映了人类对物质和精神双方面追求的升华。

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

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中国正式迈开了走进新式文明的步伐。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中国思想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就开始注意到了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损害;到70年代,人们就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试图对资源的利用做出合适的改变;随着21世纪的到来,绿色经济与全球环境治理也逐渐进入了各国努力践行的轨道。如何的实现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之间的平衡成为了人们更好的延续这个星球与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中国正是乘着这种革新之风,结合自身的国情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创举。

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一个小的概念,如果想更深刻的去理解并践行它,必须从其根源的主体—“文明”去一步一步的解析它。

文明:

文明是一个历史的概念,在如今的学科分类中,它是属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概念。

英文的文明(civilization)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在19世纪之前西方对文明的定义比较狭隘,认为生产方式先进,知识丰富就代表文明,而生产能力低下,礼仪不合西方的定义就是野蛮,所以当对非洲和美洲进行侵略的时候总是定义为文明战胜了野蛮,但是却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其实是真正的野蛮。到了现代西方才逐渐认识到这种对文明的定义是错误的。

中国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此处的“文”与“武”对立,是指脱离野蛮的文雅,以文雅作人形而明心之形,与此相关的文明则指人文范畴之内的观念和制度。在现代汉语中,文明只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对立,汉语中的文明对行为和举止要求更高,对知识和技术次之。

综合来看,文明的主体为人类,是人类所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主要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其性质体现在生产方式上;精神文明主要是指人类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在人类的思想中,文明总是对应着进步,其内容涉及甚广,如果将文明进行泛化的解释,那么它就是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时所秉持的一种观念,以及在这种观念下所实现的表象及状态。

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人们将生态学理念完全融合到自身生活的一种文明形态。就像文化人类学看待文化一样,它打破了长期以来自私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社会延伸到所有的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

生态文明的出现: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

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

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

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写《增长的极限》,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在一个有限的星球上无止境地追求增长所带来的后果,引发了增长的极限大讨论。

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格尔摩召开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

1983年,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87年,我国生态学家叶谦吉首次使用生态文明,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阐述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

1995年,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罗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式。

2007年5月,我国人学家张荣寰首次将生态文明定性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提出中国需要“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态文明进程”,理论模式为“全生态世界观”做为全逻辑的参照系,将人定位在全生态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种,提出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概念和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文明环流体系作为人来到世界上就是为了人格、生态、产业的不断上升,以实现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

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

2012年11月,在党的十八大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

神。

生态文明—文明发展角度的解释

有一种认可度的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人类文明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而生态文明就是即将实现的文明的第四个阶段。

从人类需求的发展角度来看:因为在生产力水平很低或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所谓在之前的文明发展过程中,以物质中心的观念也是很自然的。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工业文明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沙漠化,“城市病”等等全球性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类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提高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精神生活;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从这种角度上看,生态文明的出现也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类的需求。

生态文明的概念

对于“生态文明”概念,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见解。归纳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角度:

1、如陈瑞清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中提到的的定义: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这种观点认为,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与

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阶段。此观点被看作是广义的生态文明,其包括多层含义:第一,在文化价值上,树立符合自然规律的价值需求、规范和目标,使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成为具有广泛基础的文化意识。第二,在生活方式上,以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他人需求为目标,践行可持续消费。第三,在社会结构上,生态化渗入到社会组织和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追求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

2、如余谋昌在《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第四文明》中的观点: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生态文明这“四个文明”一起,共同支撑和谐社会大厦。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这也被称为狭义的生态文明,它要求改善人与自然关系,用文明和理智的态度对待自然,反对粗放利用资源,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

3、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4、制度属性的角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潘岳在“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

因此,生态文明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只有社会主义才会自觉承担起改善与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责任。

5、百度百科对于生态文明的解释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其核心要素是公正、高效、和谐和人文发展。公正,就是要尊重自然权益实现生态公正,保障人的权益实现社会公正;高效,就是要寻求自然生态系统具有平衡和生产力的生态效率、经济生产系统具有低投入、无污染、高产出的经济效率和人类社会体系制度规范完善运行平稳的社会效率;和谐,就是要谋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公平和谐,以及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具有品质、品味、健康、尊严的崇高人格。公正是生态文明的基础,效率是生态文明的手段,和谐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终极目的。

从上面的定义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包含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文华伦理形态,二是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也应隶属于文明的范畴,其必然也是一种理念与这种理念作用下的人类生存状态的一种总结。

生态文明建设

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我国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既为建设,便是说生态文明还并没有到来,要实现向这个新式文

明的转变,是我国当然乃至今后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从上面的言论中不难看出,国家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开始于物质,但是最终实现生态文明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人们的文化之中,只有社会的思维进入生态模式,文明才会渐入生态。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

仔细斟酌生态文明的本质,很容易发现生态文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驱动下所能实现的最终理想状态,反过来,生态文明建设所实现的人类生存状态也必然是可持续发展的。

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

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存在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讲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各种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以及“能源危机”的冲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关于“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逐渐兴起。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伴随着人们对公平(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作为社会发展目标认识的加深以及对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达成共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随之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其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然后又从可持续发展中延伸出各种绿色的理念,到今天最终形成了生态文明的概念。

由此可知,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

生态文明建设—中国人传统的承接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

儒家观点

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尽心知性而知天,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通过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

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儒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

道家观点

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

欲,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佛教观点

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真来完成认知,提升生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

周易观点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正与生态文明的内涵相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就主导人类

的“物化文明”,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

生态文明建设—圆中华文明之梦

如果跟潘岳先生所说的那样,原始文明是奴隶社会的文明,农业文明是封建社会文明,工业文明开启了资本主义社会,而生态文明则隶属于社会主义。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佼佼者,率先建设生态文明显得势在必行。中国拥有者辉煌的历史,尤其是在和文华有关的发展中,中国从来都显得博大宽厚,中国的传统理念又是如此的相似于生态文明,悠久的历史积淀给中国人的智慧最终还是会呈现在生态文明的发展之路上。生态文明就像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一次伟大传承,它甚至可以联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更加长久的生存,生态文明实现的也是中国文明兼爱天下之梦。

参考文献

[1]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方面着手绘蓝图. 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3-07-26.

[2]生态文明的世界背景、中国意义、上海思考. 新浪.2007-05-04.

[3]生态文明: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引用日期2012-09-14] .

[4] 中国复兴的前提是什么?新浪.2007-05-04 .

[5] 长江上游云南段生态环境趋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4-02-20.

[6]云南建设流域生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4-02-20.

[7]十八大报告.

[8]生态文明建设应成为重要任务.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9]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社会文明形态.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引用日期.2012-010-10.

[10]生态文明的研究与发展理论基础.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1]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2]九三学社中央参政议政部.生态文明建设.北京:学苑出版社,2013-12 :26-26 .

[13]“生态文明”首进报告意义重大.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4]生态文明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5]“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十八大报告令人振奋.人民网.2012-11-09 .

[16]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地位.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2012-06-6.

[17]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2-09-14.

[18]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十方面着手绘蓝图.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2013-07-26.

[19]建设生态文明让美丽山西绽放异彩.国家林业局.2012-12-28.

[20]环保部长周生贤撰文: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3-09-2.

[21]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建设生态文明奉献美丽中国.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2013-07-26.

[22]山东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天和网.2013-02-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