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二、名词解释:1.燕乐: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xx: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xx:(1912~1935)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xx: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贾湖骨笛:1986至1987年间,考古学家在对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进行挖掘时,发现了多支新石器时期的七音孔、八音孔骨笛。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立音乐院:[笔记上: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
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
该院主要教师: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学术性刊物《乐艺》、《音乐杂志》。
] 1927年10月,萧友梅向时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相当于教育部)院长的蔡元培,提出在创设音乐院的计划,得到蔡元培的支持,聘萧友梅为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和音乐院筹备员,于1927年11月27日,在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
初由蔡元培兼任校长,萧友梅为教务主任主持一切,后由其代理院长,翌年12月27日正式聘为国立音乐院院长;1929年7月国立音乐院更名为国立专科学校,简称国立音专。
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专”,设预科、本科、研究班,并附设师科与选课,成立了相当于系的理论作曲、有键乐器、乐队乐器、声乐和国乐等组,形成了两科一班五组的较为完备的专业设置。
老师:萧友梅、黄自、朱英、青主、吴伯超、周淑安、应尚能、惟宁和原在后到音专的洪,以及以歌词作家参与创作的易韦斋、龙榆生、韦瀚章、廖辅叔等;学生:黄自“四大弟子”贺绿汀、田鹤、江定仙、雪庵为代表。
2、国乐改进社(乐会):[笔记上:1920年觐文成立于,以中乐为主①仿制和改革民族乐器;②组织当时最大规模的民族乐队;③改编演奏国乐曲,柳尧章改编了大型民乐合奏套曲《春江花月夜》。
] 乐会子成立以来的活动中,具有积极意义的建树,成为当时国乐改进潮流的重要成果。
乐会通过招收学员,聘名家施教,并辅之以相关的中西音乐课程,并以与音乐演奏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培育了一批国乐人才,一些当时和以后知名于中国乐坛的民族器乐演奏家,都曾是该会成员和曾在该会受教。
从“五四”前后开始的国乐改进活动,对于民族器乐的新创作有积极的影响。
3、《牧童短笛》:1934年在首次中国钢琴曲创作比赛中,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赢得头奖,以质朴优美的民歌风旋律,流畅自如的对位化写法,与中国风味曲调相谐的和声,以及变化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如同笔法简练的写意水墨画般地营造了中国式的诗情意境,被公认为是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奠基之作。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问答

1、诸宫调:北宋时期由民间艺人孔三传创造的新型说唱,因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
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
其出现标志我国古代说唱音乐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1、上海国立音乐院(5 分)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箫友梅创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标志着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端。
2、秧歌剧(5 分)将话剧、戏曲和秧歌糅合在一起。
基本对象是农民,内容反映他们的生活。
如《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
3、《海韵》(5 分)徐志摩词,赵元任曲。
是一首大型艺术性合唱曲。
歌曲由一个引子和五个情感各异的乐段加尾声组成,音乐生动地表现了渴望自由的少女不愿回家,在海滩上徘徊、歌舞,最后被波涛吞没的情景。
4、《森吉德玛》(5 分)40年代贺绿汀所作小型管弦乐曲。
用同名内蒙民歌改编而成。
其复调和配器手法的出色运用,使其成为近代小型管弦乐的佳作5、相和歌(5 分)汉代北方兴起的一种歌曲形式。
由无伴奏的民间歌谣“徒歌”,发展成“一人唱,三人和”的“旦歌”,然后发展为“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是一种众人唱和,有丝竹乐器伴奏,并且有节奏性乐器“节”的“相和歌”。
6、学堂乐歌(5 分)20世纪初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7、减字谱(5 分)唐代曹柔将文字谱改革为一种新的谱式,它是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左右两手在古琴音位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音位演奏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8、《黄河大合唱》(5 分)《黄河大合唱》由冼星海作曲,光未然作词,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中里程碑式的杰作。
作品以九个乐章组成,由朗诵词和器乐音乐贯穿。
全曲音乐建立在力量、崇高、苦难三个主题上,史诗性和交响性兼具。
9、八音(5 分)周代乐器按照制作材料的性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称为“八音”。
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
中国音乐通史(简答与论述题答案)

二、名词解释:1.燕乐 :燕乐,又称宴乐,专指统治者在宴请宾客时所用的音乐。
唐代的燕乐由多部乐和二部伎组成,它是在汉魏至隋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中外各民族音乐交融的产物。
2.雅乐 :雅乐是周代统治者在祭祀天地、祖先以及朝贺、宴飨等场合所用的音乐,因其具有“典雅纯正”的风格,所以被称为雅乐。
西周雅乐有非常严格的制度,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不同的等级享用不同的乐队和舞队规模、不同的场合运用不同的乐舞。
3.聂耳 :(1912~1935) 音乐家,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原籍云南玉溪。
学生时期就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后参与建立“苏联之友社音乐小组”、“中国新兴音乐研究会”等左翼音乐组织,坚定走革命音乐道路。
创作的歌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开辟了道路,著名的作品有《卖报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等。
4.相和歌 :汉代产生的艺术歌曲,它是在北方民歌基础上经过加工而成。
其发展过程经过了三个阶段,最初是清唱的民间歌谣,既而又加上帮腔,成“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最后形成带有乐器伴奏的“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艺术化歌曲。
相和歌主要用丝竹乐器伴奏,有笙、笛、节、琴、瑟、琵琶、筝等七种。
5.徐上瀛 :明代琴家,号青山,江苏娄东(今太仓)人。
自幼学琴,为陈爱桐再传弟子,不但擅长演奏,而且在琴学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著有琴学名著《溪山琴况》。
在此书中,徐上瀛在总结前人琴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演奏实践,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等二十四况。
《溪山琴况》集古琴音乐美学之大成,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琴乐审美准则,成为我国古代三部最重要的音乐美学专著之一。
6.新歌剧 :是我国近现代出现的一种融音乐、文学、舞蹈等不同形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既有别于传统戏曲,又不同于西洋歌剧。
《白毛女》是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时掌管音乐的机关,因配有乐队,故名。
汉武帝时扩充其功能,它除了将文人诗辞和民间歌谣配乐演唱外,还承担采集民歌的任务。
魏晋以后乐府日渐衰落。
南北朝时乐府演变成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
乐府最明显、最优秀的产物是《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2、相和歌:相和歌是汉代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是两汉乐府在“街陌谣讴”基础上吸收了“楚声”和“新声”而形成的一种有丝竹、歌唱及舞蹈之艺术表演形式。
主要流传于河南、山东等地。
其曲式结构短小精悍,音调流畅优美,且舞曲居多,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歌舞形式。
3、八音:周代按制造材料的性质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4、律:律是指特定乐音的高低标准,它规定了乐音的绝对高度。
律是由原始的自然法则产生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律学的基本任务是建立标准音,以利于乐器的制造和使用。
5、十二律:古代律制,用三分损益法生成十二律。
自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6、四声:传统音韵学关于声调的分类法。
即把汉字声调分为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上(降调)、去(升调)入(包括全入和半入)四类。
7、谱:乐谱是记录音乐的方法。
中国传统记谱法主要有工尺谱、减字谱和声诗谱三种。
8、琴曲:琴曲是指用琴来演奏的曲子,亦称“琴曲”。
琴曲的范围很广,有独奏曲,也有合奏曲;有文人创作的琴曲,也有整理和加工民间音乐的琴曲。
9、词牌: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
词的调子叫曲牌,如“浪淘沙”、“水调歌头”等。
每个曲牌都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句式、平仄及用韵等规定。
10、曲牌:曲牌是元曲中一首诗(或一韵)小令所用的腔调(或说曲牌名称)。
同一曲牌的曲子可以由不同人演唱,但同一曲牌的平仄格律是固定的。
11、唱赚:唱赚是宋代民间流行的歌唱体裁,也称“鼓板赚”、“鼓段”、“赚”。
由同一词牌的歌曲连缀而成,属于套曲体裁。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歌唱而编创的歌曲。
2.儿童歌舞剧:我国近代音乐家黎锦晖创立的一种旨在教育儿童的载歌载舞的演剧形式。
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等。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创作在中国歌剧发展史上有着启蒙性的重要意义。
此外,以形象的艺术形式对儿童进行富有成效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开拓性的作用。
3.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笔名心工,上海市人.我国近代学堂乐歌的主要作者,著名的音乐教育家. 1897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师范学堂,1902 年东渡日本进东京弘文学院学习,同年在东京留学生中组织了音乐讲习会, 研究乐歌的创作,1903年回国任教原校,后担任附小校长.1911年任该校校长, 1922年兼任大学训育主任.先后编创了许多学堂乐歌作品和《学校唱歌集》等.是我国学堂乐歌的最早编写者. 1947年病逝于上海.4.黄自(1904-—1938),字今吾,江苏沙川,我国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6年入清华学校,1921年开始学习钢琴,1922 年开始学习和声,1924 年赴美国留学,入欧伯林大学学心理学,1926年学习音乐理论,作曲和钢琴. 1928年转入耶鲁大学继续学习音乐,1929 年创作交响序曲《怀旧》并获学士学位并回国.1930年任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作曲教授兼教务主任.其创作的题材,体裁丰富多样,作品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并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音乐家。
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属于我国30年代高水平音乐创作。
作为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音专”,即“学院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及时“国立音专”的光荣,也是中国音乐的骄傲。
代表作有《怀旧》、《都市风光幻想曲》、《长恨歌》、《思乡》。
5.《黄河大合唱》是我国人民作曲家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的一部具有杰出影响的大合唱.作品以黄河为背景,热情地歌颂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战斗意志,歌颂了具有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描述了在抗日战争前后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痛述了日寇的残暴和人民所遭受的沉重灾难.最后又以惊人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幅中国人民纷纷起来保卫祖国,反抗日寇侵略的壮丽情景.充满了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浑厚的气魄,成功地反映和歌颂了中国人民如火如荼的爱国热情,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大和唱作品。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中国音乐史部分

《中、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题库》——中国音乐史部分第一章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弹歌》《朱襄氏之乐》《云门》《咸池》《大夏》《大濩》贾湖骨笛磬籥埙镛二、论述题1、远古夏商时期乐器和乐律2、远古夏商时期的民歌3、中国各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起始4、夏商时期钟的类别5、中国音乐起源之我见第二章周秦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六代乐舞八音分类法三分损益率郑卫之音采风成相歌二、论述题1、曾侯乙编钟的艺术成就2、周代的音乐机构与音乐教育3、西周的宫廷乐舞4、儒家、墨家、道家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一、名词解释李延年相和歌相和大曲鼓吹横吹琵琶箜篌《广陵散》百戏角抵戏《乐论》京房六十律二、论述题1、汉乐府的兴衰2、鼓吹乐的形成和发展3、相和歌的形成和发展4、两汉三国的乐器发展5、两汉三国的民间歌舞6、《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7、嵇康的“声无哀乐论”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吴歌西曲北歌真人代歌但曲五旦七调管口校正术《碣石调·幽兰》《梅花三弄》二、论述题1、清商乐的历史演变2、故事歌舞及其历史地位3、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音乐交流4、何承天“新律”及其历史意义一、名词解释曲子《乐府杂录》参军戏变文教坊《秦王破阵乐》万宝常许和子王朴律二、论述题1、隋唐时期七部乐到十部乐的形成2、唐大曲的结构3、唐代宫廷音乐机构的种类和职责4、隋唐燕乐在宫廷中的地位5、隋唐时期的音乐思想第六章宋元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姜夔扬州慢唱赚鼓子词宋杂剧兴隆笙云璈火不思浙派琴乐《潇湘水云》十八律俗字谱律吕字谱《乐书》《琴史》《碧鸡漫志》《唱论》二、论述题1、诸宫调与元杂剧之间的音乐关系2、货郎儿的发展历程3、散曲的曲体形式以及它与元杂剧之间的关系4、《梦溪笔谈》的主要内容第七章明清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虞山琴派京韵大鼓弦索备考四大声腔新法密律二、论述题1、明清时期的重要曲谱2、明清时期说唱艺术的种类、特征、流派3、明清时期的器乐合奏形式4、昆山腔的兴衰原因第八章中国近现代时期的音乐一、名词解释刘宝全马礼逊越剧今虞琴社华彦均工部局乐队北大音乐研究会上海国立音乐院丰子恺国乐改进社大同乐会齐尔品刘雪庵老志诚吕骥重庆国立音乐院《新音乐》《牧童短笛》杨荫浏马思聪谭小麟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二、论述题1、民间说唱艺术在近现代的发展2、京剧的发展脉络3、综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意义4、萧友梅的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贡献、5、“五四”时期发展中国音乐的不同主张6、王光祈的音乐理论7、青主的音乐美学思想8、赵元任的音乐创作成就9、黎锦辉的儿童歌舞剧创作成就10、黄自的音乐创作及历史意义11、刘天华的创作及其历史意义12、聂耳的音乐创作成就13、贺绿汀的音乐创作成就16、江文也的音乐创作成就17、冼星海的音乐创作及其历史意义18、新秧歌运动的产生与发展19、《白毛女》的产生、音乐特点、历史意义、。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歌舞大曲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有很强的艺术性。
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其结构基本上可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
(3)破: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该剧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表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大司乐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
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音乐表演三种职能。
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等乐官、乐工。
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
大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板腔体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
又称“板式变化体”。
即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
梆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4 曲牌体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
属于套曲结构。
即以曲牌为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的音乐。
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式。
5 海青拿天鹅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一首琵琶独奏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战国时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并流行的一种歌曲体裁,实
际上也是我国古代南方音乐文化的代表。 它以楚国的历史、风俗、 音乐、方言等为其背景,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音乐文化的特 点在于它的“巫风”,实质上是楚地原是祭神歌舞的延续。现存 于《楚辞》中的很多篇章就是在民间祭祀乐歌的基础上创作的, 如《九歌》、《离骚》、《天问》、《招魂》等。
最为着名,曲调浑厚质朴,咬字有力,富于乡土气息。
雅乐
以礼乐制度为基础,西周实际上也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比较完善的宫廷雅乐体系, 对后代影响非常深远。雅乐是我国古 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典礼中锁演奏的音乐。 主要用于郊社、 宗庙、宫廷礼仪、乡射和军事大典等各个方面的音乐,它是周代 礼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 用 来配合道德方面的宣导。音乐风格中正平和、庄重肃穆,曲调一 般较简单、节奏缓慢,演奏以齐奏为主,充分体现了它的“乐教” 功能。因而,雅乐素来为历代统治者推崇, 并被奉为音乐的正宗。
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493-590年),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
下来的古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的卷子谱,存于日本京都
西贺茂的神光院,是我国迄今所见最古老的琴谱。据统计,全谱 分为四拍(即四段),224行,共有4954个汉字。从谱中可见纯律 在古琴演奏实践中的应用。“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源 于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 容,抒发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2)中序:人拍歌唱,多为抒情慢板,由器乐伴奏。(3)破:
以舞蹈为主,节奏逐渐加快,由器乐演奏,在热烈气氛中结束。
2、《牡丹亭》
“四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牡丹亭》,是继王实甫
《西厢记》之后戏曲史上的又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该剧以杜丽
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为线索, 塑造了女主人公鲜明的形象, 表 达了在封建制度重压下,青年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的呼 声,揭露了封建礼教的虚伪和腐朽。 它文辞造句纤巧,用意深远, 音乐上不受格律的束缚,大胆革新,作曲时强调文采,注重曲意。
太常寺
是我国圭寸建社会掌管礼乐的最咼行政机关。 隋代太常寺是监管雅 乐和俗乐的机构。唐代太常寺规模更是空前, 其月工竟占到全国 人口的千分之几,其下隶属了“大乐署”、“鼓吹署”两个机构。
梨园
唐玄宗于开元二年(714)在内庭设立的音乐机构,因设于禁苑 附近的梨园而得名,以演习法曲为主。一个设于长安宫廷中,主 要表演法曲并试奏唐玄宗新作;一个是西京太常寺所管的“太常 梨园别教院”,一个是东京洛阳太常寺所管的“梨园新院”。另外 宫中的梨园还附设有一个“小部音声”,由30多个未满15岁的儿
司乐主调其音,以音乐之事教育贵族子弟。
板腔体
戏曲、曲艺音乐中的一种结构体式。又称“板式变化体”。即以
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在此基础上,作各种节奏、
速度的板式变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眼、一板一眼等。梆 子、皮黄系统的剧种是板腔体的代表。
曲牌体
亦称“联曲体”或“曲牌联缀体”。属于套曲结构。即以曲牌为 基本单位,将若干只不同的曲牌联缀成套, 构成一出戏或一折戏 的音乐。在以梆子、皮黄为代表板腔体音乐出现以前,曲牌体音 乐史戏曲音乐的主要结构体式, 也是说唱音乐和器乐曲的主要形 式。
大司乐
既是音乐机构,又是最高乐官。在严密的礼乐制度的职官体系中, 大司乐所属乐职人员有1463人,主要施行音乐行政、音乐教育和 音乐表演三种职能。又大司乐、乐师、大师、小师、磬师、钟师 等乐官、乐工。他们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作为乐官的大司乐有 很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被赋予了崇高的社会职能与社会意义。大
中国音乐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古代音乐史名词解释
歌舞大曲
是一种综合器乐、歌唱和舞蹈,含有多段结构的大型乐舞,在隋 唐宫廷燕乐中具有重要地位。 歌舞大曲这种艺术形式,在隋唐时 期的雅乐、清乐、胡乐或是坐、立部伎中,都得到广泛的应用, 有很强的艺术性。唐代歌舞大曲又称燕乐大曲, 其结构基本上可 分为三大部分:(1)散序:无拍无歌,节奏自由,由器乐演奏。
存与琴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参军戏
产生于东晋石勒时期的一种有故事情节和角色表演的戏剧形 式。“参军”是官职,创设与曹操统治时期。它以诙谐笑谑为主, 其中扮演被戏弄对象的角色叫“参军”,执行戏弄任务的角色叫
减字谱
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 这一变革是唐代曹柔完成的。他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 左、右手在古琴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 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它的出现,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 晚唐琴家陈康士、陈拙即用减字谱整理了大量琴谱,是指流传于
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被取代,它为我国琴曲的保
梨花大鼓
产生于清代末叶,主要流行于山东境内。早期音乐以农村民歌 小调为素材,以两片破裂的犁铧互击作为伴奏。发展后,伴奏乐 器新增三弦、四胡、小鼓等,并利用谐音改名为梨花大鼓,约于19世纪下半叶进入城市。其内容多为民间大套故事, 音乐朴素淳 厚。有南口、北口之分,南口着名艺人有王小玉姐妹,曲调刚健
明快,唱腔婉转华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于抒情;北口以郝老凤(又称何老凤)
童组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梨园解散。
俗讲
佛教徒在宣讲教义时为了使更多的百姓乐于接受,便利用讲故事
的方法佛教哲理通俗化,这种方式称为“俗讲”。
诸宫调
宋元时期一种大型的说唱形式,由北宋民间艺人孔三传所创。 它因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 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其结构庞大,曲调丰富,适 合表达复杂的社会生活内容。 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是用 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 音乐来源主要是唐 宋以来的大曲、去自己北方流行的民间乐曲。伴奏乐器主要用鼓、 拍板、笛等。
海青拿天鹅
简称《海青》,在元代已流行,是目前能确定创作年代最古老的 一首琵琶独奏曲。该曲运用了多种琵琶弹奏技巧, 描写海青捕捉 天鹅时的激烈场面。全区共十八段,分引子、主题及尾声三大部 分。每段基本上采用合尾的形式, 旋律张弛结合,节奏松紧相间, 生动地描写了蒙古人民紧张有趣的捕猎生活。
7、《碣石调?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