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音乐史》 汪毓和名词解释
有关评价音乐理论家汪毓和文章之综述

有关评价音乐理论家汪毓和文章之综述作者:李敬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06期摘要:本文针对十六篇有关评价音乐理论家汪毓和的文章进行了分类介绍,共分为四类,即其人、其著作、其八十华诞研讨会以及其他类型文章,最后又对这些文章做了简单的总结。
本文旨在将不同人对汪毓和先生不同的评价呈现在读者面前,进而引导读者全面而综合的认识音乐理论家汪毓和。
关键词: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重写音乐史汪毓和是著名的音乐学家、教育家,在中国音乐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许多高等教育学校音乐专业所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教材就是汪毓和编著的。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汪毓和在音乐方面的贡献,也有不少人关注他所编著的音乐类书籍。
据笔者统计,迄今为止,相关文章已有十六篇,下面将对这些文章做简单的梳理。
一、对汪毓和其人的介绍如果想全面的了解汪毓和的生平,那么《人民音乐》上刊登的一篇《音乐学家、教育家汪毓和简历》无疑是最满意的一篇。
文章先是指出他的籍贯、职称,之后介绍了他的学习、任职情况,并列出了他所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
文章简洁明了的记叙了汪毓和从1929年出生到2009年八十岁所从事的主要活动,客观公正的记叙,让读者对汪毓和八十年来所做的音乐活动有了最基本的认识,同时也对他在音乐史学方面的贡献有了清晰的了解。
此外,徐士家的《耕耘不止坚韧不拔——音乐史学家汪毓和》①对汪毓和从出生到1994年的经历做了详细地描述,这是一篇人物传记,所以作者力求全面而精细的讲述汪毓和的前半生,比起《人民音乐》编辑部所著更具体详明,让读者了解到了汪毓和生活中的很多细节。
只是由于写作时间比较早,读者想要了解汪毓和在1994年以后的音乐活动还需参照《人民音乐》所著。
程兴旺的《笔耕春秋绘锦绣脚踏实地写人生—汪毓和音乐学术研究及教学成果之探缘》也是从整体上对汪毓和进行了描述,文章包括三部分:“峰回路转的音乐人生”,“锲而不舍的学术矢志”,“谦和、真诚的治学风格”。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考研真题]【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c897ee2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65.png)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乐史》(第3版)[考研真题]【圣才出品】第1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单项选择题是()在⾃⼰的《乐话》和《⾳乐通论》中提出“⾳乐是上界的语⾔”。
[燕⼭⼤学2014年研]A.丰⼦恺B.王光祈C.青主【答案】C【解析】青主以通信体的格式,诗化的语⾔撰写的《乐话》是我国近代⾳乐家青主的代表作之⼀。
在这部著作⾥,青主鲜明地提出了⾳乐的本质是“上界的语⾔”,是⼀种独⽴的艺术,他更加关注⾳乐的本体以及⾳乐的哲学内涵,对中国⾳乐美学学科的构建产⽣了直接⽽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1.黄⾃[中国传媒⼤学2013年研;青岛⼤学2014年研]答:黄⾃是作曲家、⾳乐教育家。
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乐教育、⾳乐创作和⾳乐理论三个⽅⾯。
⾳乐教育⽅⾯,他的许多⾳乐理论课程在中国属第⼀次开设,培养出⼀批专业作曲⼈才;⾳乐创作成果丰硕,体裁、题材⼴泛,代表作品如歌曲《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怀旧》等,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整严谨;⾳乐理论⽅⾯有论著《和声学》、论⽂《怎样才可产⽣吾国民族⾳乐》以及多部⾳乐教材留世。
2.⼤同乐会[中国传媒⼤学2014年研;⼭东师范⼤学2013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研;华南理⼯⼤学2014、2012年研]答:⼤同乐会是1920年由郑觐⽂等⼈发起成⽴于上海的⾳乐社团,前⾝是“琴瑟乐社”。
其宗旨是“专门研究中西⾳乐,筹备演作⼤同⾳乐,促进世界⽂化运动”。
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演奏古代雅乐、仿制古乐器、传授各种民族乐器演奏技艺、整理改编传统乐曲、搜集已经散失的寺庙和失传的古代宫廷和民间乐器并请⼯匠绘图试制乐器,积极组织演出活动等。
该会是活跃在20世纪20—40年代的规模最⼤、历史最长的民族⾳乐社团,对我国民族⾳乐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谭⼩麟[西南⼤学2012年研]答:谭⼩麟,作曲家、琵琶演奏家。
谭⼩麟是近代中国室内乐创作的主要作曲家,代表作品有《⼩提琴和中提琴⼆重奏》、《浪漫曲》、《弦乐三重奏》及《⾃君之出矣》、《彭浪矶》等。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1部分名校考研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是()在自己的《乐话》和《音乐通论》中提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
[燕山大学2014年研]A.丰子恺B.王光祈C.青主【答案】C【解析】青主以通信体的格式,诗化的语言撰写的《乐话》是我国近代音乐家青主的代表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里,青主鲜明地提出了音乐的本质是“上界的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艺术,他更加关注音乐的本体以及音乐的哲学内涵,对中国音乐美学学科的构建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二、名词解释1.黄自[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青岛大学2014年研]答:黄自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
其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乐教育、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三个方面。
音乐教育方面,他的许多音乐理论课程在中国属第一次开设,培养出一批专业作曲人才;音乐创作成果丰硕,体裁、题材广泛,代表作品如歌曲《旗正飘飘》、《玫瑰三愿》,清唱剧《长恨歌》以及器乐作品《怀旧》等,风格典雅精致、旋律简洁流畅、结构工整严谨;音乐理论方面有论著《和声学》、论文《怎样才可产生吾国民族音乐》以及多部音乐教材留世。
2.大同乐会[中国传媒大学2014年研;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研;赣南师范学院2012年研;华南理工大学2014、2012年研]答:大同乐会是1920年由郑觐文等人发起成立于上海的音乐社团,前身是“琴瑟乐社”。
其宗旨是“专门研究中西音乐,筹备演作大同音乐,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活动内容主要包括:演奏古代雅乐、仿制古乐器、传授各种民族乐器演奏技艺、整理改编传统乐曲、搜集已经散失的寺庙和失传的古代宫廷和民间乐器并请工匠绘图试制乐器,积极组织演出活动等。
该会是活跃在20世纪20—40年代的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民族音乐社团,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谭小麟[西南大学2012年研]答:谭小麟,作曲家、琵琶演奏家。
谭小麟是近代中国室内乐创作的主要作曲家,代表作品有《小提琴和中提琴二重奏》、《浪漫曲》、《弦乐三重奏》及《自君之出矣》、《彭浪矶》等。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第5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圣才出品】

第5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5.1 复习笔记一、新形势下的抗日音乐运动及其创作1.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组成(1)组成背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引发了“国共合作”的、全民性的抗日战争的爆发,新文艺工作者和广大民间艺人自觉拿起文艺武器,热情地进行团结抗日的宣传。
(2)爱国剧作者和剧目①剧作者各地的戏剧工作者以及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王天民、沈云陔等著名戏曲演员。
②爱国剧目活报剧《放下你的鞭子》,话剧《卢沟桥》,京剧《江汉渔歌》《抗金兵》《亡蜀鉴》《文天祥》《洪承畴》《徽钦二帝》,秦腔和楚剧《投笔从戎》《李秀成》等。
(3)文艺工作者投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式①吕骥、周巍峙等音乐家先后奔赴陕北、晋察冀等地,开辟各敌后根据地的音乐运动。
②冼星海、贺绿汀等音乐家参加到各地自发组成的各种文艺宣传队,开展团结抗日的宣传工作。
③应尚能、赵梅伯、马思聪等原来分散在沿海大城市的专业音乐家积极投入抗日音乐运动和后方各项音乐工作的建设。
④蔡继琨、萧而化等音乐家刚从国外留学回国即投向“大后方”的抗日音乐工作。
⑤李惟宁、张霄虎等音乐家暂时留守平津一带,或在上海租界坚持“孤岛”的音乐工作。
(4)主要活动①1938年1月在武汉成立音乐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中华全国歌咏协会。
②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更为广泛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
③1938年4月,组建了以郭沫若为首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作为国统区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高行政领导,大力推动国统区的抗日文艺宣传活动。
④1938年4月,在抗日民主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歌咏活动。
2.抗战初期的音乐创作(1)主题“为民族存亡而斗争”。
(2)形式①形式特点a.民族化、大众化的问题开始引起了音乐工作者的普遍重视。
b.利用民歌、小调填词的歌曲大量涌现。
②代表形式a.合唱形式的群众歌曲比抗战前大大增多。
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3、公开鼓吹应走“全盘西化”的道路,他们认为 当前我国应建立的新音乐“不是所谓‘国乐’,而 是世界普遍优美的音乐”,因而他们认为,“中国 新音乐的建立,要‘全盘西化’ …使基础先立定, 然后再创作新的音乐”
评析: 当时我国音乐界大多数音乐家偏重于通过“以西为师”来建设我国 新音乐文化的主张,只是其中稍有不同的侧重。以萧友梅为代表的一些 音乐家,偏重于按蔡元培“兼收并容”的方针,建设一种与世界音乐基 本类似、像俄罗斯“国民乐派”那样的中国新音乐;以刘天华、王光祈 为代表的一些音乐家,则偏重于采用在继承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外国 的经验以“改进国乐”的方针,来建设一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民 族特性的“新国乐”。这两类音乐家在借鉴外国的经验来建设具有中国 特色的新音乐上彼此没有根本的分歧,只是在立足的基础和最终的目的 上有各自的侧重。萧友梅、赵元任认为要建设的中国新音乐无论其体制、 形式、品种等均应与西方音乐是一样的,只是在音乐的风格上应具有中 国的特色;而刘天华、王光祈等人则更关心应创造具有时代特色的、容 纳一定西方经验的“新国乐”。因此,这两类音乐家在当时彼此是采取 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态度的。
北京爱美乐社 由柯政和、刘天华等人发起,设址在北京。以 “研究提倡普及音乐为宗旨”,正式成立于1926年。 主要的活动为:创办音乐刊物《新乐潮》,共出 版了10期,内容以介绍西洋音乐知识为主;开办附设 音乐学校,聘请中外音乐家为音乐爱好者授课,主要 有钢琴、大提琴、乐理、唱歌等;组织中外音乐家在 北平举办公开的演唱、演奏会。
第三节 20世纪20年代的音乐思想、音乐理论研究 与音乐学家王光祈 关于如何建设我国新音乐文化的不同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着中国各种新的文 化艺术的发展,但是,在当时对中国的新音乐文 化究竟应该如何来建设,中国的新音乐文化究竟 是怎样一种文化,它与我国以往的传统音乐的关 系应该如何,它与晚清以来传入中国的西洋音乐 文化的关系又应如何,大家想法不尽相同。可以 大体归纳为三种相互不同的认识: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课后习题](第7章20世纪40年代“边区”和“解放区”的音乐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课后习题](第7章20世纪40年代“边区”和“解放区”的音乐第7章20世纪40年代“边区”和“解放区”的音乐1.简述边区和解放区音乐生活的主要特点。
答:(1)大批音乐工作者走上抗日斗争的最前线,群众自发的文艺活动在“边区”和“解放区”也十分活跃。
(2)随着斗争形势的迅速发展,文艺音乐创作的内容相应改变了,活动的形式越来越丰富,文艺音乐工作者的队伍越来越庞大。
(3)各根据地相继建立了艺术教育机构。
将教学与群众革命斗争的密切联系、教学与群众音乐运动相结合,对民族民间音乐加强学习研究。
(4)根据地人民以自己的深刻感受,创作了无数歌颂党、歌颂领袖、歌唱新社会和新生活,以及歌唱革命斗争的新民歌。
2.简述边区和解放区音乐创作的艺术特征和成就。
答:(1)艺术特征①作品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和宽广。
各地区的政治斗争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音乐创作中都得到了生动的反映。
②风格多数具有开朗、乐观的时代气息。
边区与解放区的干群之间、军民之间是团结一致的,人民的精神面貌是焕发的,因此,音乐创作的风格绝大多数是明朗、乐观的,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息。
③大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的、群众的素质。
各种类型的音乐创作的民族风格比较鲜明突出,对如何通过音乐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塑造劳动群众的形象,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④作品的体裁形式逐步趋向多样化的发展。
虽然在创作体裁方面仍以短小精悍的群众歌曲为主,说唱性的叙事歌曲、歌剧、秧歌剧、歌舞表演等大型体裁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解放战争后期,器乐创作体裁开始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2)成就①群众歌曲:代表作品有《新四军军歌》《跟着共产党》《八路好》《民主建国进行曲》等。
②抒情歌曲:代表作品有《南泥湾》《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③民间说唱音乐:代表作品有《丈夫去当兵》《梁红玉》《晋察冀小姑娘》等。
④大型声乐:代表作有1940年吕骥为庆祝郭沫若诞辰五十周年而创作的《凤凰涅檠》、李伟的《生产四部曲》、刘炽的《工人大合唱》等。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读后感

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读后感作者:李新宇来源:《音乐时空》2015年第16期摘要:《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是汪毓和先生的遗作,笔者从内容、重写音乐史等方面加以阐释,了解其写作用意和价值。
关键词:汪毓和音乐史读后感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步开始建立起来的新学科。
自1959年至1960年间,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音乐研究所联合编著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五编,油印本)及其附属《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参考资料》(约20册,油印本)和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编著的《中国现代音乐史》这两套著作诞生后,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成长,学术成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见证着这个学科的日趋成熟与蓬勃发展。
从事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教学和音乐评论工作长达五十多年的汪毓和先生,在2012年又推出他的又一力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840-2000)》(以下简称《中近》),亦是其绝世之作。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汪著的评论十分活跃,争议性越大、关注度越高。
在2014年11月“中国音乐史学会第十三届年会学术研讨会”上,中央音乐学院的蒲方教授在谈到老师汪毓和写作《中近》的过程时,不禁声泪俱下,可见音乐学者学术研究之路的艰辛不易。
笔者仔细拜读《中近》后写下读后感,望能以此纪念学术泰斗汪毓和先生,进而了解其写作用意和价值。
一、提供历史知识音乐理论家汪毓和一直奋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的第一线。
他编写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84年版)是当时国内唯一一本系统论述近代音乐史的专著,作为专业音乐教材,为当时学界了解近代中国音乐发展的概貌作出了贡献,也在国内外引起反响。
该书出版后,又陆续以此为范本修订出第二版、第三版等,直至最后这部《中近》面世,时隔28年之久。
汪毓和根据目前史学界对“中国近现代史”许多新史料的挖掘、档案解密等重要进展,对《中近》进行具有明确目的性的增减文字,删除原来的图例和乐例,保留必要的谱例,并对不同历史时期群众的音乐生活和我国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进行梳理更新。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教材配套题库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教材配套题库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3版)配套题库【考研真题精选+章节题库】目录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二、单项选择题三、名词解释四、简答题五、论述题第二部分章节题库第1章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发展第2章西洋音乐文化的传入及中国新音乐的萌芽第3章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的初期建设第4章“抗日救亡”时期的中国新音乐第5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影响下的中国新音乐第6章20世纪40年代“沦陷区”和“国统区”的中国音乐第7章20世纪40年代“边区”和“解放区”的音乐第8章民主革命时期的音乐思想和理论研究•试看部分内容考研真题精选一、填空题1《黄河大合唱》的曲作者是()。
[河北大学2017年研]【答案】冼星海查看答案【解析】《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2沈心工的第一首乐歌是(),第一部乐歌教材是()。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案】《体操——兵操》;《学校唱歌集》查看答案【解析】沈心工编写学堂乐歌的歌曲题材面比较广阔丰富,语言浅而不俗、意味深长,而且相当一部分歌曲的词曲结合如出一体。
例如他的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沈心工所编的《学校唱歌集》,特别是他于1912年出版的《教育部审定学校唱歌集》(即一般所提的“重编学校唱歌集”)基本上做到了从选材及用语切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我国最早的小学音乐教材。
3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于()年,是在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业音乐教育机构。
[南京师范大学2009年研]【答案】1922;北京大学音乐团查看答案【解析】1916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成立了“北京大学音乐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四大徽班一般认为我国京剧的产生是源于所谓"四大徽班"的进京,指的是为了庆贺乾隆皇帝80大寿有关方面将"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这四个原来在南方演唱"徽调"的班社调进北京,才使后来发展成为京剧。
实际上这"四大徽班"并不是同时进京的,最早进京的是"三庆",后来是"四喜"等。
当时的"徽调"和湖北的"汉调"都是同属"皮黄腔"类的地方戏曲,而且两种戏曲的艺人还可能同在一个班社中。
如曾对早期京剧形成作出很大贡献的著名演员余三胜原来就是工汉调的。
当然,这些班社的进京确实有助于"徽、汉"两调在京的合流,最终至清道光年间真正形成为"京剧"。
而这四个班社,后来实际上也就成为早期京剧的重要班社。
2.场面中国戏曲的器乐伴奏组织的称呼,一般根据戏的内容性格有可分为两类,即对以演唱为主的文戏运用"文场",对武打为主的武戏运用"武场"。
这两种"场面"的乐器组成有一定的区别。
例如,京剧的"文场"主要用京胡、京二胡、月琴、板鼓等丝竹类乐器;而"武场"则主要用唢呐、锣鼓等吹打乐类乐器为主。
另外,不同种类的戏曲的"场面",还各有其特殊的主奏乐器,如在昆曲中则以箫、笛为主,在梆子类戏曲中以板胡、梆子为主,等等。
3.刘宝全清末京韵大鼓著名演员,最先随其父在天津学习大鼓,后曾改习京剧,工老生,最后又随当时在京津一带颇有影响的"怯大鼓"艺人胡十、宋五、霍明亮等学艺。
他在其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成功地将京剧的念白、唱工、运腔、以及部分身段、动作等经验,与传统的京韵大鼓(即当时的"怯大鼓")艺术结成一体,以北京的语言作为其说白的基础,发展了一种对后来影响最大的、新的"刘派京韵大鼓"的风格。
4.成兆才清末民国初年我国北方评剧第一代代表性著名艺人。
早年主要是习唱北方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后积极从事将其进行戏剧化的改造,并在河北唐山地区建立其演艺的基业(当时称为"唐山落子")。
除了舞台的演出外,他还全力投入有关剧本的改编和创作,曾为我国评剧的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一批新剧目。
5.“的笃班”浙江越剧早期的俗称。
因为,在其最早成为戏剧表演形式时,当时完全是以人声的帮腔来代替丝弦伴奏的,当时也称"呤吓调"。
所用乐器只是一个绰板和一个扁鼓,敲打其"的笃"、"的笃"声来进行伴奏。
所以,当地老百姓就给这种小戏班称之为"的笃班"。
6.“弘一”法师即中国早期著名艺术教育家李叔同、于1918年在杭州剃度佛门后的法号。
李叔同在出家前曾对中国近代音乐、美术教育,以及将欧洲的话剧传入中国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早期相当一批美术、音乐家(如丰子恺、吴梦非、刘质平等)都曾是他的学生。
他入佛门后对佛学也有极深造诣,在中国佛学界也享有盛誉。
7.富连成班中国20世纪以来规模最大、为时最长、贡献最突出的,培养年轻京剧人才的"科班"。
由叶春善于1904年在北京创办,聘萧长华、苏雨卿等著名演员为教师。
先后培养了"喜、连、富、盛、世、元、韵"7科各式行当的演员共600多名。
其中如侯喜瑞、马连良、于连泉、谭富英、马富禄、叶盛兰、高盛麟、裘盛戎、袁世海、江世玉、谭元寿等均成为炙声菊坛的著名演员。
该班至1944年停办。
8.“蒋调”20世纪40年代苏州弹词最重要的、"雨夹雪"式的个人流派,其创始人为蒋月泉。
他是以爽直铿锵的"马调"演唱风格为基础,吸收了"俞调"注重委婉、抒情的韵味、又吸收了京剧在念白、运腔等方面的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一种既能叙事又能咏叹、唱法自然从容又富于韵味的新腔。
9.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
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民乐的改革。
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
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10.《东西乐制之研究》这是中国音乐学家王光祈以欧洲新提出的比较音乐学的研究方法,对中国音乐及欧西音乐的不同乐制进行初步比较研究的一本著作,写于1926年。
他的这类研究对后来日本的比较音乐学研究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启发和推动。
11.《卿云歌》这是萧友梅从欧洲留学回国后根据当时北洋政府制订“国歌”而写的一首歌曲。
歌词取自古代《尚书》中的“虞舜卿云歌”,作与1920年。
次年,该歌曲即正式定为“国歌”进行颁布。
北洋政府被推翻后,此歌也就不再作为"国歌"了。
12.《音乐杂志》两解这是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先后创办的两份公开发行的音乐杂志的名称。
前者是由“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于1920年所创办,共发行了10期;后者是由刘天华等人所组织的"国乐改进社"于1928年所创办,也总共发行了10期。
13.《烛影摇红》这是刘天华创作的10首二胡曲的最后一首,写于1932年。
作品通过主题乐思的展开、描写古代舞蹈的舒缓、优美的生动形象。
从创作技法上讲,作曲家也有意识借鉴了西方变奏曲的模式和技法、对主题进行各种装饰性变奏的展开。
14.《小小画家》这是黎锦晖自己编剧、作词、作曲的11首儿童歌舞剧中最成功的一部代表作,写于1928年。
作品通过丰富、生动的对剧中人物小画家、母亲、老师、及其他小孩的音乐刻画,批判了封建、保守教育制度的反科学性,提倡了个性解放的教育思想。
15.《总理逝世纪念歌》这是在孙中山总理1925年逝世后最早、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首群众歌曲,由黎锦晖作词作曲,写于1926年。
歌词语言简洁朴实,歌曲旋律亲切通顺,深为广大群众欢迎。
在南京中山陵及建成时,曾被选为落成典礼中供众人演唱的仪礼歌曲。
16.《音乐通论》这是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出版的、有关音乐美学的代表性著作。
作者即青主(廖尚果),写于1930年,1933年作为商务印书馆百科小丛书之一正式出版。
全书以精确、通顺的语言,系统论述了作者对音乐的本质、音乐的特殊性、音乐的分类、音乐的功能等基本问题的独到见解。
17.《音乐教育》这是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正式编印出版的,刊期最长、期数最多的,一份以音乐教育为中心内容的月刊。
由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的程懋筠总负责,先后由萧而化、缪天瑞主编,于1933年创刊,至1937年底终刊,共出刊5卷57期。
18. 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这是20世纪在上海英租界建立的一支具有相当水平和规模的职业性管弦乐队。
作为管弦乐队的编制,正式建立于20年代初。
常任指挥是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马里奥·帕契(他的中文名字叫“梅百器”)。
其乐队成员最初一直是由外籍演奏家来担任,其中有些演奏员还同时在国立音专兼任教学(如富华、佘甫磋夫等),至30年代中期逐步吸收一些中国的演奏家加入。
由于它是当时在中国唯一一支有水平的交响乐队,曾对我国许多音乐家及音乐爱好者影响颇大。
19. 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风云儿女》是我国左翼电影制片厂于1935年拍摄的一部宣传抗日救亡为主旨的故事片,片中的插曲均由聂耳所写,其中一首插曲名叫《铁蹄下的歌女》(许幸之词),一首作为主题歌的插曲名叫《义勇军进行曲》(田汉词)。
后者曾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宣传爱国、激励斗志的鼓动作用,深受广大群众所喜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即被庄严地选定为“中国国歌”。
20.民众歌咏会这是20世纪30年代在我国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中曾发挥了巨大影响的群众歌咏团体。
它原来属上海基督教青年会,组织者即该会的总干事刘良模,创立于1935年。
这个群众组织曾得到当时上海进步阶层知识分子及左翼音乐工作者的大力支持,对促进上海的救亡歌咏活动的迅速开展起着重大的影响。
1936年冬,遭受反动当局的禁止而停办。
21.《春天里》这是贺绿汀于1936年为进步电影《十字街头》所写的一首插曲,词作者关露,是一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左翼女诗人。
在这首歌曲中,作者以幽默风趣的风格、表现了剧中主人公那种对身处逆境仍充满了积极开朗的乐观精神。
这是贺绿汀早期电影音乐中一首重要代表作。
22.《热血》这是冼星海1937年为进步电影《夜半歌声》所写的一首插曲。
词作者为著名文学家田汉。
这首插曲在电影中用于剧中主人公话剧演员宋丹萍在舞台上所唱的、号召奴隶们起来反抗罗马统治者的战歌。
正是这样的内容,使这首歌曲在我国抗日战争初期曾被广泛传唱,成为一首影响巨大的抗战歌曲。
23.《孔庙大晟乐章》这是作曲家江文也根据北京的祭孔雅乐、运用大型现代管弦乐的语言加以重新演绎的、一部试验性的大型交响套曲。
全曲完全依照祭祀的程序共分为六个乐章,写于1939年末,正式首演于1940年。
这样的作品,不仅在我国、即使在世界,也是属于罕见的创举。
24.《内蒙组曲》这是马思聪1938年创作的一部小提琴组曲,原名《绥远组曲》。
全曲共分3个乐章,即一,"史诗";二,"思乡曲";三,"塞外舞曲"。
从这部作品的创作,开启了作曲家以中国民歌音调作为自己音乐创作基础的新阶段,特别是其中的第二乐章"思乡曲",也是作者群众影响最大的代表作。
马思聪在40年代,还曾将这个组曲的两首(即"思乡曲"和"塞外舞曲")改编成管弦乐曲。
25.育才学校音乐组育才学校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所创办的一所特殊职业学校。
其学员均是选自各难童收容所的、具有一定天赋的孩子,入学后一切有关学习、生活、以及学成后的谋职等均由学校给以解决。
这所学校在体制上接近于"又工又读"的工读互助性质,经费完全由陶行知向社会募捐,政治上间接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关心和指导。
音乐组先后由贺绿汀、任光、李凌、任虹等人负责,曾先后培养了杨秉荪、杜鸣心、陈怡鑫、巫漪丽、熊克炎、卞祖善等音乐家。
26.山歌社这是在抗日战争后期,由重庆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生所创办的、以研究中国民歌为主的学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