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原文、赏析

合集下载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全诗赏析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全诗赏析

完善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9“冲天⾹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甲。

”全诗赏析冲天⾹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甲。

出⾃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甲。

完善咏物 ,菊花 ,品格 ,抱负译⽂及注释译⽂等到秋天九⽉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注释不第:科举落第。

九⽉⼋:九⽉九⽇为重阳节,有登⾼赏菊的风俗,说“九⽉⼋”是为了押韵。

杀:草⽊枯萎。

《吕⽒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秋冬不杀。

”黄⾦甲:指⾦黄⾊铠甲般的菊花。

有⽤没⽤参考资料:赏析 这⾸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喻的⼿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洁品格,把菊花作为⼴⼤被压迫⼈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了农民⾰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诗⼈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在重阳节的前⼀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不写“九⽉九”⽽写“九⽉⼋”,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且还透露出⼀种迫不及待,呼唤⾰命暴风⾬早⽇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向读者展⽰了⼀种不可抗御的⾃然规律,⽤⾦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显⽰出菊花⽣机盎然的顽强⽣命⼒,⼀⽅⾯暗⽰了农民⾰命风暴⼀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刻就会像“百花”遇霜⼀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第三句写味,“冲天⾹阵透长安”,这⾹,不是幽⾹,不是清⾹,⽽是“冲天⾹阵”。

“冲天”⼆字,写出了菊花⾹⽓浓郁、直冲云天的⾮凡⽓势;“⾹阵”⼆字说明⾦菊胜利时决⾮⼀枝独放,⽽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个“透”字,⼜显⽰了菊花⾹⽓沁⼈⼼脾、芳贯⼴宇、⽆所不⾄的进取精神。

不第后赋菊(古诗赏析)

不第后赋菊(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 这首诗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怀,通过刻划菊花的形 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 象、歌颂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现了作者等待时机改 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 天换地的英雄气魄。当农民起义的“重阳佳节”到 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 来之日,那些封建统治阶级威风扫地,不是如同那 百花”一样凋零了吗? 些“百花”一样凋零了吗?当浩浩荡荡的义军开进 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 长安之后,那身着戎装的义军战士,不是象这满城 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 菊花一样,金烂烂辉光耀目、威凛凛豪气冲天吗? 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这首菊花诗是封建社会农民起义英雄的颂歌。
"待到秋来九月八”,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尤其是农历 待到秋来九月八” 点明菊花开放的季节是在秋季。 待到秋来九月八 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 九月九日,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天亲友聚会、登高 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 饮酒、欣赏菊花,正是菊花大展风姿、引人赞赏的日子。这种风俗 在唐代特别盛行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 在唐代特别盛行黄巢在这里特别强调了“九月八”这一天。用了 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待到”二字,表示了坚定的信心:九月八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 待到” 人们对重阳节也是盼望的,“待到”二字也起到了促使人们迎接这 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个佳节到来的作用,向人们展示了美好的前景。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我花开后百花杀”。百花的凋零与菊 诗的第二句写菊花的威力: 我花开后百花杀” 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 花的开放本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诗里却写成菊花一开百花就枯萎了, 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 变成了因果关系,这正是强调了菊花的威力。唐代是崇尚牡丹的, 把牡丹视为国花。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 把牡丹视为国花。黄巢一反传统的观念,对菊花大加赞扬, “我花 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 开”与“百花杀”恰成为鲜明的对照,更显出菊花精神抖擞、威力 极大。 极大。

不第后赋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不第后赋菊原文-翻译及赏析

不第后赋菊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借咏菊来抒写自己的抱负,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文学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

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

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

在这首诗中,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首句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早日来到的情绪。

次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第三、四句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则是对菊花胜利远景的预见和憧憬。

第三句写味,冲天香阵透长安,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冲天香阵。

冲天二字,写出了菊花香气浓郁、直冲云天的非凡气势;香阵二字说明金菊胜利时决非一枝独放,而是群体皆荣,包含了朴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观念;一个透字,又显示了菊花香气沁人心脾、芳贯广宇、无所不至的进取精神。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满城是说菊花无处不有,遍满京都;尽带是说这遍满长安的菊花,无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黄金甲。

满、尽二字,则状摹出菊花夺魁天下时的奇观重阳佳节,菊花盛开,整个长安成了菊花的世界,这就充分展示出农民革命风暴摧旧更新、主宰一切的胜利前景。

咏物诗——《不第后赋菊》

咏物诗——《不第后赋菊》

咏物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鉴赏】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是黄巢当年在长安科举考试落榜之后写的《不第后赋菊》。

能将花写出这样的霸气,豪杰之与文人之诗的区别一目了然。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这是许多年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咏菊诗,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当年黄巢这首诗的影响。

诗味上比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淡,而杀气更浓。

古人说文如其人”,在生活中却常常出现文与人风格迥异的情况,不过诗如其人倒是基本不会落空。

可能因为好诗往往是思绪一瞬间的自然迸发,来不及作假。

黄巢一生爱菊,其现存可确定的所有诗句均为咏菊之作。

宋代张端义《贵耳集》记载:黄巢5岁时,其父与祖父以菊花为题联句。

祖父苦思冥想,无以续接,一边的黄巢随口应道: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

”其父大惊失色,想要教训他一顿。

祖父忙道:孙子能诗,但不知轻重,可令其再赋一篇。

”他应声咏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此即黄巢另一首载入《全唐诗》的七绝《题菊花》。

唐代是崇尚牡丹的,把牡丹视为国花。

唐人李肇《国史补》载: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

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

”黄巢一反潮流,对菊花格外青睐,似乎骨子里就有与生俱来的叛逆基因。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陷长安,黄巢当了皇帝,国号大齐。

他终于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理想,可是长安却经历了一场浩劫。

黄巢的部队烧杀抢掠、无所不为。

黄巢在第一次被小股唐军赶出长安之后杀了个回马枪,重新掌握长安控制权的黄巢对于百姓欢迎唐军切齿痛恨,下令屠城。

屠城之后,黄巢的部队失去了食品来源。

在唐军四面合围下,只得以人为食”,持续了一年多。

败退出长安后,黄巢一度围困陈州,陈州刺史赵死守不退。

黄巢的军队缺粮严重。

最后将掳掠到的百姓、战俘、以及战死的士兵尸体,都作为了军粮”吃了。

不第后赋菊的诗意及解析

不第后赋菊的诗意及解析

不第后赋菊的诗意及解析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不第后赋菊的诗意,方便大家学习。

本诗背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原文:《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不第:科举落第。

九月八:九月九日为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风俗,说“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杀:草木枯萎。

《吕氏春秋·应同》:“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

”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

诗意: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盛开的菊花香气弥漫整个长安,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赏析:这首诗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

此诗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把菊花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全诗辞采壮伟,设喻新颖,想象奇特,意境瑰丽,气魄雄伟。

“待到秋来九月八”,意思是重阳佳节未到,而诗人即赋诗遥庆之。

“待到”二字迸发突兀,“骤响如爆竹”,具有凌厉、激越的韵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阳节的前一天,从诗情奔腾的湍流来考察,诗人不写“九月九”而写“九月八”,并不仅仅是为了押韵,而且还透露出一种迫不及待,呼唤革命暴风雨早日来到的情绪。

“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像“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

《黄巢诗三首》赏析

《黄巢诗三首》赏析

《黄巢诗三⾸》赏析《黄巢诗三⾸》赏析⽂:星空黄巢,唐末最⼤农民起义军领袖,今⼭东菏泽⼈。

盐商世家,家境富⾜,⼸、马、剑娴熟。

五岁可吟诗作对,成年后,多次不第。

于公元874年,趁着唐朝末期天灾⼈祸,加⼊王仙芝起义部队。

王仙芝被唐军剿杀后,黄巢率领起义军继续与唐军作战,攻占洛阳、长安等地后,登基称帝,国号⼤齐。

后因部下朱温、李详背叛,被唐军击败。

起义失败后,⽣死不定,相传出家为僧。

⾄此,唐末最⼤规模的农民起义宣告失败。

⽽唐王朝也在此后,仅苟延残喘了20多年,于公元907年最终摘牌。

《全唐诗》录黄巢三⾸七⾔诗:有⼈说,这三⾸分别成诗于作者的早年,中年和晚年,因此可以透彻⼈⽣。

现赏析如下:其⼀:《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处开。

译⽂:飒飒西风起,满园菊花开。

天寒蕊⾹淡,难引蝴蝶来。

我若为青帝,菊桃共春开。

赏析:春⽇桃花开,秋⽇菊花盛。

从科学的⾓度讲,是⽣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从哲学的⾓度讲,是天道⾃然,再正常不过的事。

但在黄巢看来,却是上天对菊花的极⼤不公。

春天伊始,万物复苏,百花争奇⽃艳。

桃花此时芬芳,招蜂引蝶不在话下,⽽菊花就不同了。

菊花于九⽉绽放,当时盛夏已逝,冷霜以⾄,⽊叶枯黄,百花凋敝。

菊花此时绽放,⾃来的不是蜂蝶,⽽是深深的恶意。

黄巢⾝处的唐朝末期,正如秋⽇霜降时的残破。

他看到菊花,推⼰及⼈,联想⾃⼰。

虽表⾯感慨青帝这个百花之神,对秋菊的不公。

但实际上是在责骂上天,为什么没有让他同魏征、李靖、狄仁杰和张九龄等⼈,出⽣在⼤唐盛世。

盛唐就如春天,狄仁杰、张九龄等⼈就如桃花。

盛唐之时,⽂死谏,武死战,建功⽴业,成就⼤唐盛世,桃花们也⽔涨船⾼,青史留名,何其潇洒壮丽。

⽽晚唐却如秋⽇,不幸的是,黄巢偏偏就是那个菊花。

晚唐之时,⼤势已去,再想有所作为,道路多艰,可想⽽知。

虽如此,黄巢仍想平治天下,依然对改变社会充满希望,⼤有让天下菊花绽放于阳春三⽉的伟⼤志向。

历代励志诗鉴赏—菊花

历代励志诗鉴赏—菊花

菊花[唐]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赏析】这首诗的题目,《全唐诗》作“不第后赋菊”,大概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

但《清暇录》只说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题为“菊花”。

重阳节有赏菊的风俗,相沿既久,这一天也无形中成了菊花节。

这首菊花诗,其实并非泛咏菊花,而是遥庆菊花节。

因此一开头就是“待到秋来九月八”,意即等到菊花节那一天。

不说“九月九”而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叶韵。

这首诗押入声韵,作者要借此造成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情气势。

“待到”二字,似脱口而出,其实分量很重。

因为作者要“待”的那一天,是天翻地覆、扭转乾坤之日,因而这“待”是充满热情的期待,是热烈的向往。

而这一天,又绝非虚无缥缈,可望而不可即,而是如同春去秋来、时序更迁那样,一定会到来的。

因此,语调轻松,跳脱,充满信心。

“待到”那一天又怎样呢?照一般人的想象,无非是菊花盛开,清香袭人。

作者却接以石破天惊的奇句——“我花开后百花杀”。

菊花开时,百花都已凋零,这本是自然界的规律,也是人们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

这里特意将菊花之“开”与百花之“杀”(凋零)并列在一起,构成鲜明的对照,以显示其间的必然联系。

作者亲切地称菊花为“我花”,显然是把它作为广大被压迫人民的象征,那么,与之相对立的“百花”自然是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了。

这一句斩钉截铁,形象地显示了农民革命领袖果决坚定的精神风貌。

三、四句承“我花开”,极写菊花盛开的壮丽情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整个长安城,都开满了带着黄金盔甲的菊花。

它们散发出的阵阵浓郁香气,直冲云天,浸透全城。

这是菊花的天下,菊花的王国,也是菊花的盛大节日。

想象的奇特,设喻的新颖,辞采的壮伟,意境的瑰丽,都可谓前无古人。

菊花,在封建文人笔下,最多不过把它作为劲节之士的化身,赞美其傲霜的品格;这里却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使它从幽人高士之花成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

菊花黄巢的古诗

菊花黄巢的古诗

黄巢《菊花》原文: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释】(1)黄巢《菊花》诗虽然也是写菊花,但含意与格调与传统咏唱“菊花”诗大不相同,是完全带有颠覆性的,寄托了自己改天换日的远大理想和雄心壮志。

这首诗收在《全唐诗》,题作《不第后赋菊》,可能是根据《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而来。

但查《清暇录》,仅说是黄巢落第后所作,并未指出具体时间,故后人多不认从。

根据史实及黄巢个人情况,应该是黄巢参加起义,王仙芝阵亡至攻进长安这段时间写的可能性比较大。

干符五年(878)起义首领王仙芝被杀,义军拥立黄巢为王,两年后,黄巢打进长安。

四年之后,他兵败自杀于泰山狼虎谷。

故《菊花》诗认作其夕阳之作,当问题不大。

(2)九月八:农历九月八日,即重阳节的前一日。

我国古代在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

此处用“九月八”是为了押韵。

(3)我花:表示对菊花的亲昵喜爱。

我花开:指菊花开放。

百花杀:指百花枯萎、凋谢。

(4)香阵:持续不断、经久不衰的香气。

冲天香阵:显示香阵的浓烈、香力的强大,不可战胜。

透:香气渗透、充满,无处不在,无可抗拒。

(5)黄金甲:多重语意。

一是形容菊花的金黄秀色,二是暗喻起义军的军服颜色,三是谓必将攻下唐王朝京都长安。

【赏析心得】这是作者以菊喻志的一首绝句。

乾符元年(874),十二岁的李儇登位,是为僖宗。

他登上的是个纸糊的金銮殿,王朝大厦充满隐患,根基动摇,大唐帝国状况已日暮西山。

君王与朝臣、宦官与朝臣、朝廷与藩镇、官员与百姓,内地与边疆、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百出,愈演愈烈。

尤其是官吏富豪与农民的矛盾,在天灾的助推下,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关东连年水旱,百姓流亡失所,而小孩皇帝又不务政事,专恋游戏。

朝中宦官田令孜擅权弄势,地方州县官府督赋更急,据史载,农民即便“拆屋伐木,雇妻鬻子”,也只够豪吏的“酒食之费”。

在广大百姓无法生存的状况下,天下就像一堆干柴,一点就燃,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终于在乾符二年(875)全面爆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出自唐代黄巢的《不第后赋菊》
原文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

十二月十三日,兵进长安,于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建元金统,大赦天下。

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

昭宗天复初年,黄巢侄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在湖南为湘阴土豪邓进思伏杀,唐末农民起义结束。

创作背景:根据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引《清暇录》关于此诗的记载,此诗是黄巢落第后所作。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但没有被录取。

科场的失利以及整个社会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使他对李唐王朝益发不满。

考试不第后,他豪情倍增,写下了这首《不第后赋菊》。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