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讨论及分析

合集下载

企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及有效性分析

企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及有效性分析

企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及有效性分析摘要:企业的会计信息是上市公司为社会提供一个了解企业发展的机会,社会资源通过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了解可以增强对于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完善他们的投资方向。

同时通过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的讨论可以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而最终达到完善上市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的目的。

关键词:上市公司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有效分析目前上市公司对于会计信息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没有进行规范化的披露,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存在一定的质量等问题。

目前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问题主要不足体现在:①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有所保留。

上市公司为了避免一些社会上不必要的监督或者因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全面披露造成社会对其进行舆论批评,他们对会计信息就有所保留。

②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形式不规范,他们对信息进行粉饰。

上市公司对于财务的披露他们有时不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披露,同时有的企业为了虚假提高企业的利润,他们就会利用上市公司进行资产投资的机会,通过专业的会计中介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进行恶意的粉饰。

③财务信息披露存在操作的违规行为。

上市公司为了套现个人的利益他们有时也会对财务信息披露的时间以及披露程序进行违规操作,以此给予一定的时间为个人利益的获得赢取时间。

1 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对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信息披露制度比较晚,我国证监部门在2001年才开始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制度进行了引进,目前我国对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制度的法律规范主要集中在我国企业相关的几部法律之中。

1.1 我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形成阶段在2001年我国的证券监督委员会首次在我国的相关证券公司的信息披露中明确了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对于我国相关制度对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引进标志着我国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正式确定了。

1.2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阶段 2005年证监会对于我国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又作出了具体的规章细分与规章要求,并且对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的内容作出了更加具体的内容分析,并对企业在应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制度时存在哪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说明。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国的研究与发现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国的研究与发现

信 息有用性 的深层 次实证分析 , 构成未来研 究的主要 内容之一 。 将 关键词 : 后安然时代 ; 信息环境 ; 管理层讨论 与分析 ; 非财务信 息; 文献回顾 中图分 类号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0 9 2 1 )2— 0 8— 6 17 —64 (0 2 0 0 4 0
源 于西方 成 熟 资 本 市 场上 的管 理 层 讨 论 与
分 析 ( n gm n’ Dsus n& A ayi, 下 Maae e t i si S c o nl s 以 s
简 称 MD &A) 息披 露机 制 , 后 安然 时代 , 信 在 对
提高会计透明度 、 加强会计舞弊和欺诈 的有效识 别 、 善信息 不 确 定 性 环 境 等方 面 , 寄予 厚 望 改 被
收 稿 日期 :0 2一 1 2 2 1 O —1
的概念 是在 20 年 , 在 次年 的半 年 度报 告 中 , 01 并
开始 以 “ 管理 层 讨 论 与 分 析 ” 项 单 独 列 示 , 分 取
代 了原有 的“ 营情 况 回顾 与 展 望 ” 分 。20 经 部 03 年 的修 订则 进 一 步规 范 了披 露 内容 , 调 “ 论 强 讨
② 信息来源于 中国证监会网站 w w c c gvC 。 w .s .o .B r
.. .— —
4 .— 8 . . —
发 布 的《 公开 发行证 券 的公 司信息 披露 内容 与 格
内容 中强制 性披 露 和 自愿 性 披 露 部 分 做 了更 加 细 化规定 。在 20 07年 的进 一 步修 订 和完 善 基础 上, 目前 MD A 披 露 已初 步 形 成 了一 个 内容 具 &
Jns20 )李 常青 和 王 毅 辉 (0 7 先 后 就 国 oe(05 、 20 )

美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

美国“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

息。在流动性 、资金来源 、经营成果 和解 释MD&A规定 中涉 及的一些 概 这三个标题 中的每一个下面 ,又给出 更为具 体 的要求 。每一项 要求 均强
念。
目前MD &A已被加拿大安大略证
调,要让使用者 了解即将产生的或预 券委员会(n r cr e C m i i , O tiS uts o ms o ao e i i sn S )I 计会产生有利或不利影响 的趋势或不 O C  ̄进 ,作 为编 制报告 的要求 之
II 0 : “ tI 3 管理层对公司财务状况和 e1 3 经 营 成 果 的 讨 论 与 分 析 ”
( ngm ns i us nadA a s Maae ef D s si nl i c o n ys
o ia ca C n io n eut o fFn n il o dt n a d R s l f i s
确定性 。

A a s ,以下简称MD A 是 美国对 nl i ys & )
财务信息披露 的一个卓越贡献 ,它是

同时也被 英 国和 新西 兰建议 采
对公司经营中固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的文字性解释 ,同时也是对会引起未 来 变 化 的因 素 和 流 动 性 的 解 释 。 MD 的 目的就是使投资者有机会通 &A 过管理层的眼光来审视公司财务状况 与经营成果的历史和前瞻性信息。其 作用侧重披露管理层 已知的趋势和不
分析 拘泥 于八股 文章 ,变 得千 篇 一
“ 财务、经营回顾与展望 ”( prtg Oe i an
n i ni v wa o ett N n aR e n P s s 律 。S C强调 ,由于每一家公司都有 adF ac l ei d r pc ) ̄ E

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报告

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报告

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报告一、引言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体系,必须经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才能取得长期稳定发展。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企业管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目前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建议。

二、人力资源管理问题1. 人员流动率高: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员工流动是常见现象。

这给企业造成了人才流失以及招聘和培训成本增加等负面影响。

2. 缺乏激励机制:某些企业对员工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积极性不高以及凝聚力不够强。

解决方案:1. 建立良好用人机制:通过优厚待遇、培训机会和晋升通道等措施来留住核心员工。

2. 创新激励方式:例如设置奖金制度或股权激励计划,使员工与公司利益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三、沟通与合作问题1. 部门之间信息壁垒:信息共享不畅通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困难,影响了企业整体业务运营效率。

2. 领导与员工沟通欠缺:企业内部沟通渠道狭窄且信息传递不及时,使得员工对公司战略、目标等方面的理解和执行存在偏差。

解决方案:1.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利用内部社交平台、定期开展跨部门会议等方式促进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

2. 加强领导与员工互动:鼓励经常性组织一对一会谈或小组讨论,提高员工参与感和身份认同。

四、创新能力不足1. 缺乏持续创新意识:某些企业过于依赖现有产品或服务,在市场变化中容易失去竞争优势。

2. 管理层压力大:管理层忙于日常运营事务,无法有足够时间思考未来发展策略和创新方向。

解决方案:1. 建立创新文化:通过培养鼓励员工提出想法的环境以及设立奖励机制来激发创新思维。

2. 持续学习和改进:培养管理层的战略眼光和领导力,确保他们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关注未来发展。

五、信息技术应用问题1. 信息系统落后:某些企业仍然沉迷于传统的手工操作流程,没有及时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

2. 数据安全隐患:互联网环境下,企业面临着更多与数据相关的威胁,并存在泄露风险。

解决方案:1. 引入新技术:例如ERP系统或者物联网等智能化设备,提高数据处理效率以及运营管理水平。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研究综述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研究综述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06-110-02摘要“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是财务报告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主要包括管理层对过去经营状况回顾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

本文整理了关于“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国内外研究文献,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分类,以便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支持。

关键词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信息披露综述“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anagement’s discussion & analysis,以下简称md&a)是上市公司定期报告中管理层对公司过去经营状况的评价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前瞻性判断。

md&a针对财务报表中不能够确认计量并披露的重要信息进行披露,包括对公司未来前景的预测性信息和前瞻性判断。

监管方之所以要求上市公司披露md&a,是因为他们认为其中包含的预测性信息与前瞻性判断有助于降低资本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性和相关性。

正因为在提高信息披露质量方面有重要作用,md&a信息披露已被美、英等国广泛采用,也是sec应对安然事件采取的重要的修正措施。

有鉴于此,我国于2001年引进md&a披露制度,并在各种资金募集说明书、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中对其进行了相关规定。

此后又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订,2003年在半年度报告中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取代了原规定中的“经营状况的回顾与展望”,2005年又在年度报告中对“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披露要求进一步细化。

md&a信息披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对md&a的研究始于copeland(1978),他强调了财务报告中的叙述性信息对信息需求者的重要性,之后,很多学者针对md&a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笔者在阅读归纳的基础上将其整理为以下四类:一、md&a信息的有用性研究md&a信息的有用性是指披露的md&a信息是否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公司现状、预测公司未来发展趋势,以及能否对他们的决策有帮助。

浅析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现状及对策

浅析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现状及对策

浅析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现状及对策一、引言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是指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对公司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风险状况及未来发展计划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将相关信息披露给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这一举措在信息透明度和投资者保护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其现状进行浅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的现状1. 披露内容不够全面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中只简单介绍了公司的财务状况,而缺乏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经营策略等方面的详细分析。

这导致投资者无法全面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难以做出准确的投资决策。

2. 披露信息过于简单一些上市公司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中提供的信息过于简单,缺乏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投资者需要更具体和细致的信息来全面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

过于简单的披露信息还容易产生误导,影响投资者的决策。

3. 缺乏时间性和连续性部分上市公司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中只提供一次性的信息,而缺乏对过去与未来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这使得投资者难以了解公司的发展趋势和长期业绩表现,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价值判断。

三、改进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的对策为了改进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的现状,提高信息的质量和可理解性,以下是一些建议的对策。

1. 提高披露内容的全面性上市公司应该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中增加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经营策略等方面的详细分析。

这将帮助投资者全面了解公司的经营情况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信任度。

2. 提供更具体和深入的分析信息上市公司应该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中提供更具体和深入的分析信息。

例如,对经营业绩的分析可以包括市场规模、竞争状况、市场份额等内容,对财务状况的分析可以包括利润率、偿债能力、资本结构等指标。

这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

3. 强调时间性和连续性上市公司应该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披露中强调时间性和连续性。

管理岗小组讨论发言稿范文

管理岗小组讨论发言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个小组讨论中发表我的观点。

在此,我想就我们团队目前的管理工作谈几点看法。

首先,我认为我们团队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 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我们团队的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部分工作流程不够明确,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2. 团队成员协作不足。

在团队协作过程中,部分成员之间存在沟通不畅、配合不默契的现象,影响了团队整体的工作效率。

3. 管理层与基层员工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管理层在制定政策、决策时,未能充分听取基层员工意见,导致政策实施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以下建议:1. 完善管理制度。

我们要结合团队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2. 加强团队协作。

我们要通过定期开展团队活动、培训等方式,增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和沟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建立有效沟通机制。

管理层要积极倾听基层员工意见,关心员工需求,及时解决员工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工作有序开展。

2. 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如每月一次的团队会议,让管理层与基层员工面对面交流,了解员工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3. 加强团队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通过开展技能培训、沟通技巧培训等,提升员工业务能力。

4.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

对在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5. 优化团队组织结构,提高团队凝聚力。

根据工作需要,适时调整团队组织结构,确保团队高效运转。

总之,管理工作是团队成功的关键。

我们要从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团队协作、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团队管理水平,为团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最后,我希望我们团队能够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奋斗!谢谢大家!。

同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语调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溢出效应

同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语调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溢出效应

同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语调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溢出效应目录1.内容概括................................................21.1 研究背景...............................................3 1.2 研究意义...............................................4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5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62.1 股价崩盘风险相关理论...................................7 2.2 同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语调研究...........................8 2.3 溢出效应相关理论......................................102.4 文献综述与分析........................................113.同业管理层讨论现状分析.................................123.1 同业管理层讨论的重要性................................13 3.2 同业管理层讨论的现状分析..............................143.3 讨论语调的识别与度量..................................154.分析语调对股价崩盘风险的直接影响.......................174.1 理论基础..............................................18 4.2 实证分析..............................................19 4.3 结果与讨论............................................215.溢出效应的路径分析.....................................225.1 路径一................................................235.2 路径二................................................245.3 路径三................................................256.同业管理层讨论与分析语调的溢出效应实证研究.............266.1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286.2 数据来源与处理........................................296.3 实证分析过程与结果....................................307.防范与应对策略建议.....................................317.1 对上市公司的建议......................................327.2 对投资者的建议........................................347.3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358.研究结论与展望.........................................368.1 研究结论总结..........................................378.2 研究创新点............................................398.3 研究不足与展望........................................401. 内容概括在金融市场中,同业管理层讨论和分析的语调对于投资者判断公司股票价格的潜在崩盘风险具有重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KET STATISTICS OF CHINA TEXTILE INDUSTRY 中國紡織工業的市場數據
中國紡織業銷售總值 Sales Value of China Textile Industry
人民幣 十億
中國紡織服裝出口 China Textile Apparel Export
美元 十億






G CA
R=
25
.7
%
2,000
RMB Bn
2,000
年 複 合



CA
GR
=2
% 0.8
USD Bn
117.5
120
1,572.3 1,600 80.5
97.4
1,266.2 80 1,200
800 40 400
0
2003 2004 2005 2003 2004 2005
0
Hale Waihona Puke Source: China National Textile Industry Conuncil
資料來源 : 中國紡織工業協會
年報 2 0 0 5
天 虹 紡 織 集 團 有限公司
Management Discussion & Analysis
12
While the international trading environment proved unfavorable to the export of textile products in China in 2005, demand from domestic market in China has grown substantially as a result of the continual economic growth of China. As shown in the above table, the sales value of China textile industry in 2005 is estimated to reach RMB2,000 billion, representing a 27.2% growth as compared to 2004,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growth of the export of China textile and apparel of 20.6%. More importantly, the persistent increase in the consumption power of residents in China contributed to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higher quality textile products. High value-added textile materials designed to enhance the quality and value of textile products are instrumental in satisfying the market demand for quality textile products. In addition, overseas manufacturers of branded apparel flocking to establish plants in China or outsourcing production to the PRC enterprises also helps spurring the market demand for high value-added upstream textile products. The burgeoning market environment has provided impetus for upstream textile sector. Following the signing of the textile agreemen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EU governments in 2005, it is believed that the textile industry in China will be relatively more stable in 2006 to 2008. However, potential threats arising from trade protectionism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disputes on textile and garment products are likely to continue and may impact on textile industry in China in the near future. Textile and garment enterprises with lower competitiveness will be posed with mounting challenges. Such development trend will expedite the consolidation process of the fragmented textile industry in China and create attractive merger and acquisition opportunities for larger scaled textile manufacturers with higher competitiveness. BUSINESS REVIEW The Group is one of the world’s largest suppliers of corespun cotton textile products, engaging in the sales of yarn, grey fabrics and garment fabrics with focuses on manufacturing high value-added core-spun yarn.
20,000 20.6%
27.2%
/
TEXHONG TEXTILE GROUP LIMITED
ANNUAL REPORT 2005
Management Discussion & Analysis
13
The Group’s “quick – response” flexible operation strategy and high quality products have further gained recognition and orders from customers in 2005 and sales have increased substantially. Sales Volume 2005 2004 Growth
Yarn (ton) Grey fabrics (million meters) Garment fabrics (million meters) The Group’s yarn and grey fabrics were sold to over 17 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including Jiangsu Province, Zhejiang Province, Guangdong Province, Shandong Province and Shanghai. While garment fabrics was exported to numerous regions such as Europe, North America, South Korea, Hong Kong, Bangladesh, etc. The Group’s sales in each market recorded significant growth in 2005, in which sales revenue of China market posted a year-on-year growth of 34.1% to RMB1,718.4 million and export sales amounted to RMB197.5 million, representing a 46.8% growth from last year. In February 2005, the Group leased a plant with five factories in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from Jiangsu Yinyu Sanlian Group Limited at an annual rent of RMB3.96 million, adding 87,000 spindles and 84 shuttleless looms for the Group. The plant commenced operations in April, soon after the upgrade of production facilities. At the same time, the Group expanded the production facilities of Xuzhou Texhong Yinfeng Textile Co., Ltd. by adding 12,600 spindl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pun cotton yarn, which have been put into production in March 2005. Furthermore, in March 2005, the Group commenced construction of its new plant with 100,000 spindles in Suining County, Xuzhou, Jiangsu Province. Equipping with machineries and production facilities, the new plant has gradually commenced production since December 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