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玄学的起源与发展从魏晋到现代的思想演变

玄学的起源与发展从魏晋到现代的思想演变
玄学,作为古代中国独有的哲学体系,自魏晋时期开始,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贯穿了中国思想史的长河,影响深远。
下面我们将探讨玄学的起源、发展以及从魏晋到现代的思想演变过程。
魏晋时期的玄学起源
魏晋时期是中国玄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玄学在这一时期逐渐形成并开始独树一帜。
玄学强调超越表象现实,追求心灵与宇宙的融合,倡导内在修养与超验境界的追求。
唐宋时期的玄学发展
唐宋时期,玄学进入了繁荣期,形成了多元化的学派和思潮。
道家、儒家、佛家的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崇尚自然、追求内心和谐的玄学理念。
明清时期的玄学复兴
明清时期,玄学在中国思想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玄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传承。
玄学成为社会精英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要思想武器,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社会风气。
现代玄学的思想演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玄学思想也在不断演变与更新。
现代玄学更注重实践性和现实应用,强调心灵修养与现代生活的结合,体现了传统玄学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玄学的发展历程虽然曲折,却始终秉承着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意义的初衷。
从魏晋时期到现代,玄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持续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心灵食粮和精神指引。
玄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从魏晋时期到现代,其思想内涵与价值观念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玄学思想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对生命、宇宙与人性的思考与探索。
【精品】笔记整理(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笔记——应付考研考博)

先秦时期第一章:先秦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一:先秦的文学观念(文史哲不分,诗乐舞合一,无明确的文学观念。
战国中期前,文章主要指学术。
战国中期后,文学与学术逐渐分离的趋势。
)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保留在《国语》、《左传》等,献诗讽谏说,观诗知政说。
)三:诗、乐、舞三位一体与“诗言志”的提出(先秦时,“诗言志”的“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战国中期后,百家争鸣,“志”的含义逐渐扩大。
“诗言志”的实质是把文艺看作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与西方的模仿说差异大。
)第二章:孔子和儒家的文学观一: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克己复礼之“礼”是融入“仁”的新“礼”。
)文学观:以“诗教”为核心,政治伦理观念浓厚。
文学理论批评:对《诗经》的评论为主。
1 文艺与道德修养:修身必先学诗、学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文艺与政治、外交:借助赋诗(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3文学批评的标准:中和之美(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4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5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以内容为主导,形式与内容并重(辞达而已矣)6雅乐与郑声:提倡雅乐,反对郑声。
(斥郑声对后世戏曲、小说等地位不高有影响)二:孟子“与民同乐”的文学观及其文学批评方法论文艺美学思想:与民同乐(在“仁政”与“民本”的思想前提下提出来的,以人性善论为哲学基础)文学批评方法:(针对“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的主观臆断解诗方法而提出)以意逆志(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而加以钩考。
即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解决“以意逆志”的方法。
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遭遇等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另:“知言养气”说,对后世“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三: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天行有常自然观对文学思想的影响(人定胜天,重视文艺可以产生积极社会效果,主张文艺创作从现实出发,要创新)2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之形式(“道”乃社会政治之道和哲学自然规律之道;重先王、后王之道;重言志中的抒情)3文艺与政治:《乐论》:音乐→人心→治道;“礼别异、乐合同”;“以道治欲”(影响汉儒“发乎情,止乎礼”及宋儒“存天理灭人欲”)第三章:庄子和道家的文学观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对“象”的论述,对创作客体的论述;对“虚静”的论述,对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君子人南面之术的政治观,以“清静”、“无为”为旨趣,对文学采取否定态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以玄学思想和文化变革为特征。
在这个时期,玄学思想的兴起和文化变革的发生,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玄学思想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到来,让中国人对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新的思考。
同时,佛教的理论体系也为后来玄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基础。
玄学思想强调的是超越现实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本质。
它认为现实世界只是表象,背后有更为深刻的东西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中对幻象和真实的思考不谋而合。
玄学思想还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通过直觉能够洞察到更为深远的真理。
这种思想观点对后来的文化变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文化变革的发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变革表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在文学上,人们开始追求神秘和意境化的表达,不再局限于对现实的描写。
这与玄学思想的强调有关,人们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表达超越现实世界的深邃之美。
此外,在绘画和书法领域,人们也开始倡导“写意”和“笔墨意境”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追求的是形式的流畅和表达者的内心情感。
这种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玄学思想中对超越现实的追求。
在音乐和舞蹈方面,人们也开始倡导超越现实世界的表演方式。
他们希望通过音乐和舞蹈来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与宇宙合为一体。
这种表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玄学思想中对世界本质的追求。
三、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影响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对中国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内心的体验和灵性的追求,追求超越现实的品质和境界。
这种思想观念在中国历史上广泛传承,并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玄学思想与文化变革的出现也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
在文学、绘画、音乐和舞蹈等领域,人们追求更加意境化、抽象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表达方式在中国艺术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这段时间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文化、思想、艺术、文学等多个方面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及其演变。
一、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政治经济的繁荣,文化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这个时期的文化特征表现在「玄学思想兴起」、「文人墨客纷纭崛起」「佛教文化的传入」三个方面。
1. 玄学思想兴起玄学思想的盛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大特点。
玄学思想主要是自道家和儒家思想演变而来,着重强调天人合一、物我互通、内心性灵。
许多历史名人都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如王弼、郭象、嵇康、王羲之。
他们在学问上都取得了精深的造诣,也为后人开启了玄学思想的大门。
2. 文人墨客纷纭崛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墨客大量涌现,他们都是多才多艺的精英人物。
他们不仅在文学艺术方面有所成就,同时在哲学、历史学、政治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为中国文化贡献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七子」(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他们对于魏晋文化的发展和承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佛教文化的传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被大量引入中国并在当时的社会中快速普及。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了碰撞,导致了许多历史事件和文化思潮。
由于佛教对于自我、内在、超自然等领域的思考,对当时的玄学思想演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是文化的盛行期,也是思想思潮的大发展时期。
这个时期的思想包含了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儒学思想等诸多方面。
其中,儒学思想的兴起和发展尤为显著。
1. 儒学思想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成为了主流,儒家经典被广泛学习和传播。
主要体现在「七子之学」、「新儒家」、「道统之争」三个方面。
(1)七子之学七子指的是「王羲之、阮籍、嵇康、谢灵运、阮嗣宗、陶渊明、潘复」这七位文学家。
他们在儒学思想上所研究的内容,被後来的世代称为七子之学。
七子之学是汉唐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个人修养、废弃权威、重视自然等,对於魏晋时期及後期儒学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

玄学对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影响1. 玄学的概念说到玄学,大家可能会想:“这是什么高大上的东西?”其实,玄学就是一种哲学思潮,强调的是道家和儒家思想的结合,讲究宇宙、人生的本质,还有那种难以捉摸的“玄”妙感觉。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人们心里都在想些什么,哎,不就是求个心灵的寄托嘛!这种背景下,玄学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文人的心田,给他们带来了思考的空间和创作的灵感。
2. 玄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2.1 文人心态的变化在这个时期,文人们开始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
他们不再单纯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渴望那种与自然、宇宙合为一体的感觉。
这种心态上的变化,让他们的作品更富有哲理和深度,比如阮籍、嵇康这些人,写的东西简直是让人读了想“哦,原来人生可以这样看!”这种对自由、自然的向往,直接反映在他们的诗词中,许多作品都充满了那种“云淡风轻”的气息。
2.2 作品主题的丰富再说作品的主题,玄学的影响让文人们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种哲学性的思考,在文学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魏晋的山水诗就特别流行,诗人们常常把自己比作大山、流水,仿佛在和自然对话。
这种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悟,让他们的作品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的深度,读起来就像在看一幅幅美丽的山水画,真是让人心驰神往。
3. 玄学与个人情感的交融3.1 诗词中的哲思在魏晋南北朝的诗词中,我们常常能看到那种夹杂着个人情感的哲思。
就拿陶渊明来说,他的“桃花源记”不就是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吗?他希望能找到一个没有纷争、充满和谐的地方,这种思维方式和玄学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文人在表达个人情感时,往往会加入一些哲学的思考,让整首诗词变得更有层次感,仿佛在和读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
3.2 人生的苦涩与甜美当然,这个时期的文人也不是总是阳光灿烂,生活的苦涩也是一部分。
有时候,他们在诗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无奈,像是对命运的感慨。
其实,正是这种苦与甜的交融,让他们的作品更真实、更有感染力。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想及其影响

魏晋南北朝的玄学思想及其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繁荣的汉文化已经开始衰落,而新兴的宗教信仰和玄学思想开始流行。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思想及其影响。
一、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原地区分裂成了南北两部分,而这两部分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尤其是在南方,佛教、道教以及其他宗教信仰开始流行,而玄学思想也开始兴起。
二、玄学思想的概念玄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强调的是隐藏、深奥、神秘的原理和真相。
通俗地说,玄学就是“追求不可知的事物”。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想的主要表现是对天人合一、阴阳五行、道家思想、儒家文化等方面的解释和发展。
玄学思想在文化、宗教、哲学、医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玄学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强调人类与自然宇宙之间的紧密联系。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思想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例如道教中的道家思想、佛教中的因果报应思想、五行学说等等。
这些思想都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人的行为会对自然界产生影响。
天人合一的思想也出现在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中,例如“山水诗”、“山水画”等都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类的共生态度。
四、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玄学思想中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对自然现象运作规律的解释,也是一种对人类行为和命运的解释。
阴阳学说强调的是对立面的统一和转化,例如日夜、寒热、生死等都是存在于阴和阳之间的。
而五行学说则强调的是自然界中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
这种思想也成为了古代医学、农业、建筑等领域的重要内容,例如《黄帝内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阴阳五行学说内容。
五、玄学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玄学思想对文化和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开始受到玄学思想的影响。
玄学论辩对魏晋南北朝文论建构之影响

摘
要: 玄学作 为魏晋 南北朝流 行的 主要社 会 思潮对 文论之 建 构产 生 了重要 影 响 , “ 言意之辩 ” “ 有 无之 辩”
“ 才性之辩” 等玄学论辩是影响文论的 直接 因素。“ 言意之 辩” 对文论 的影 响主要 体现在创 作论 方 面, 因为创 作 实 际上是 以言达意 的过程 。“ 有无之辩” 对 文论 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 艺术虚 构 方面 , 艺术虚 构与“ 贵无” 派“ 有 生于无”
从一 般认 识论 的意 义 上 来 说 的 , 因此 它 就有 可 能对 哲学 、 美学 、 文学 、 艺 术 等 各个 方 面都 产 生 影 响 ” L 2 。 “ 言意 之辩 ” 之所 以能对 文 论产 生 深 刻 影 响 , 是 因为 言意关 系 也是 文学 理 论 的一 个 基 本 问题 , 任何 文 学
… …
是思辨性学术 , 二者具有相通一致性。因而研究这 时期 文论 的建 构 发 展 , 玄 学 影 响 是 不 可 回避 的 因 素。玄学之范畴命题 、 思想观念、 思维方式等都是影 响文论的重要 因素 , 但 玄学论辩 的影响最 为直接。
一
所谓“ 玄 学论 辩 ” , 是 指玄 学 家 围绕 一 些 哲 学 论题 而 展 开 的论辩 和 阐释 , 如 言意 之 辩 、 有无之辩 、 虚实 之
兴起 于魏晋时期的玄学作为当时的主流社会思
潮, 构成 了文论 发展 的重 要 思 想 背 景并 对 文 论 建 构 产 生 了深刻 影 响 。从 学 理 角度 来 看 对 于言 意关 系 , 玄 学家 的观点 主
要有二 : 一是主张“ 言不尽意” , 王弼 、 蒋济 、 钟会 、 傅 嘏、 苟粲 等都持 此 观点 ; 二是主张“ 言可 尽 意 ” , 以 欧 阳健为代表 , 著《 言尽意论》 , 认 为言可尽意。前者 为 主流观 点 , 并 以王 弼 之 论 最 为 精辟 。他 在 《 周 易 略例 ・ 明象》 中云 : 夫象者 , 出意者也。言者, 明象者也。 尽 意莫 若 象 , 尽 象莫若 言 。言 生于 象 , 故 可 寻 言 以观 象 ; 象生于意, 故 可 寻 象 以观 意。 意以象尽 , 象以言著。故言者所 以明象, 得 象而忘 言; 象者 所 以存 意 , 得 意 而 忘 象。 象生于意而存 象焉, 则所存乃非真象
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

• 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 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 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 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 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 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实 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 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
• 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 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 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 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 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 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 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 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 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 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 “风骨”、“通变”、“定势”、“隐秀”、 “物色”、“知音”、“直寻”、“滋味”、 “声律”等等。
• 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 规律的研究。
•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 艺术”的时代。 •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 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 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 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 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晋南北 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 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 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玄学家关于言、象、意的讨论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很大。王弼 周易略例·明象》 夫象者, 很大。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 王弼《 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 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 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 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 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 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 得鱼而忘筌也。 鱼,得鱼而忘筌也。” 这些论述为我国后来的意象理论,意境理论奠定 了理论基础。
五、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 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 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
“应”相对于“孤”“独”而言,亦即相对 相对于“ ”“独 单调而言。 “和”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 “悲”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 感。 “雅”相对“俗”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 相对“ 高。 “艳”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 有文采。
2、声律论的具体内容
《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 宋书·谢灵运传论》 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 节,若前有浮声,后有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 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 文。” 宋书》 文。”《宋书》乃沈约所撰,这是他关于声律问 题的一段很重要的论述 。是说应使高低轻重不同 的字音互相间隔运用,使语音具有错综变化,和 谐悦耳之美。沈约等人还提出诗歌创作中的“ 谐悦耳之美。沈约等人还提出诗歌创作中的“八 病”问题,即: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 小韵、旁纽、正纽。《文镜秘府论》 小韵、旁纽、正纽。《文镜秘府论》有较详细的 解说。
二、艺术构思问题
1、“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强调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坟典” 艺术构思前的准备,一是虚静的精神状态, 二是知识积累。 2、构思时的情状:“精骛八极,心游万 、构思时的情状:“ 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3、构思时的灵感问题:“方天机之骏利, 、构思时的灵感问题:“ 夫何纷而不理?”“若夫感应之会,通塞 夫何纷而不理?”“若夫感应之会,通塞 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第四节 永明声律论和文笔之争
南朝文学思想发展中有两个十分中重大的 问题,即是文笔之争和永明声律论。永明, 是南朝齐武帝萧赜的年号。
一、声律论 1、声律论的产生
沈约著范晔《狱中与诸甥书》 沈约著范晔《狱中与诸甥书》“性别宫商,识清浊, 特能适轻重,济艰难,斯自然也。观古今文人, 多不全了此处,纵有会此者,不必从根本中来。 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钟嵘《诗品序》 言之皆有实证,非为空谈。”钟嵘《诗品序》也 说“唯见范晔、谢庄颇识之耳。尝欲进知音论, 未就。” 未就。”由此可见,范晔、谢庄是声律论的前驱, 皆刘宋时人。到齐永明时,王融、谢眺、沈约等 人探讨和提倡,声律论才正式形成。《南史· 人探讨和提倡,声律论才正式形成。《南史·陆厥 传》有详细记载。(见教材77页)当时周顒著有 有详细记载。(见教材77页)当时周顒著有 《四声切韵》有《四声谱》两书今皆不传。 四声切韵》 四声谱》
一、作家论和批评论
以“建安七子”为批评对象,“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为批评对象,“建安七子” 的名目因之成立。 对当时批评风气的批评:“ 对当时批评风气的批评:“贵远贱 近”“向声背实”“暗于自见,谓己为 ”“向声背实”“暗于自见,谓己为 贤”“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等。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
二、文体论
第二节 曹丕《典论·论文》的时代意义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的《典论·论文》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 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 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鲁迅说中国文学的 自觉时代从曹丕开始。曹丕在中国文学价值思想 史上的地位,一如意大利诗人但丁。恩格斯把但 丁称为:“ 丁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 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我们则认为曹丕第一个 冲破儒家传统价值观的束缚,勇敢地呼唤文学自 身的价值。把文学由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放 出来,使其有了独立品格,有了自身独特的价值。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 卢佑诚《曹丕文学价值观新论》《西北师大学报》 1994、 1994、1
第五章 玄学的兴起与魏晋南北朝文学 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玄学思想是以老庄的面貌出现的,但 又不等于先秦老庄思想,是它的变种, 是在不完全“ 是在不完全“背弃儒家封建伦理的基 本观念的条件下,吸收了汉以来名家、 法家的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标志的哲 学思潮。”(汤用彤、任继愈《 学思潮。”(汤用彤、任继愈《魏晋 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玄学中的社会政治思想略论》)
第一节玄学的兴起与文学观念的变迁 一、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由前此政治教化,美刺讽谏逐 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 着重抒发个人的喜怒哀乐之情,描 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动乱现 实的深沉感慨。如《古诗十九首》 实的深沉感慨。如《古诗十九首》, 三曹七子的诗篇“ 三曹七子的诗篇“怜风月,狎池苑, 述恩荣,叙酣宴。” 述恩荣,叙酣宴。”(《文心雕 龙·明诗》) 明诗》
二、特别重视作家的创作个性
建安时代的“文学自觉” 建安时代的“文学自觉”,实即是人的自 觉。这一时期作家的创作个性从作品中明 显地表现出来。如曹操的古直悲凉;曹丕 的缠绵悱恻;曹植的慷慨多气等。在理论 上,曹丕提出了“文气” 上,曹丕提出了“文气”说;刘勰提出了 “体性”说。在文学实践中,魏晋名士风 体性” 度正体现个性自由发展的特征。
三、重视文学创作本身特点与规律的 研究
在建安之前,文学比较重视内容,而且限 于儒家道德规范的内容,很少艺术形式方 面的研究,但建安之后,形势发生了变化, 鲁迅说这一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 鲁迅说这一时代是“为艺术而艺术”的时 代,正说明了这种变化。如陆机《文赋》 代,正说明了这种变化。如陆机《文赋》 对文学创作规律的研究等。
“四科八目”:“诗赋欲丽”曹丕清晰地将诗赋这 四科八目” 诗赋欲丽” 样的文学样式的作品和奏议等实用文体区别开来, 这是对文学本质的深刻认识。意即文学作品以 “丽”为目的,丽即美。这是对文学作品审美本 质的第一次概括。鲁迅先生说:“ 质的第一次概括。鲁迅先生说:“但华丽好看, 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魏晋风度及文章与 药及酒之关系》 药及酒之关系》)鲁迅说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从 曹丕开始,就是从这一点上说的。是曹丕第一次 将文学和非文学区别开来。或者说中国文学的自 觉是从文体的自觉开始的。
附录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说:“‘诗言志’ 朱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辨》中说:“‘诗言志’ 一句虽经引申到士大夫的穷通出处,还不能包括 所有的诗。《诗大序》变言‘吟咏情性’ 所有的诗。《诗大序》变言‘吟咏情性’,却又 附带‘国史……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 附带‘国史……伤人伦之废,哀刑政之苛’的条 件,不便断章取义用来指‘缘情’之作。《韩诗》 件,不便断章取义用来指‘缘情’之作。《韩诗》 列举‘歌食’‘歌事’,班固浑称‘哀乐之心’ 列举‘歌食’‘歌事’,班固浑称‘哀乐之心’, 又特称‘各言其伤’,都以别于‘言志’ 又特称‘各言其伤’,都以别于‘言志’,但这 些词句还是不能用来独标新目。可是‘缘情’ 些词句还是不能用来独标新目。可是‘缘情’的 五言诗发达了,‘言志’ 五言诗发达了,‘言志’以外迫切的需要一个新 目标。于是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 目标。于是陆机《文赋》第一次铸成‘诗缘情而 绮靡’这个新语。‘缘情’这词组将‘吟咏情性’ 绮靡’这个新语。‘缘情’这词组将‘吟咏情性’ 一语简单化,普遍化,并隐括了《韩诗》和《班 一语简单化,普遍化,并隐括了《韩诗》 志》的话,扼要地指明了当时五言诗的趋向。” 的话,扼要地指明了当时五言诗的趋向。”
三、十类文体问题——“ 三、十类文体问题——“诗缘情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赋体物而浏亮”
每类文体都涉及本质和风格两个问题。特 别是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别是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具有开一 代风气的重大意义。这是对先秦两汉以来 正统文艺观“诗言志” 正统文艺观“诗言志”的反拨。是对曹丕 “诗赋欲丽”思想的发展。说明他已深刻 诗赋欲丽” 认识到文学的“情感” 认识到文学的“情感”特征。
四、艺术风格问题
1、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其为物也多 、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 姿,其为体也屡迁” 姿,其为体也屡迁” 2、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 “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 论达者唯旷。” 论达者唯旷。” 3、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 、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 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
产生原因
四声说的产生一是当时诗赋骈文创作日益追求形 式美有关。二是与当时声韵学的发展有关,如魏 李登著有《声类》 李登著有《声类》,是我国第一部韵书,孙炎著 《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晋吕静《韵集》等。 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晋吕静《韵集》 三是受到当时佛经转读的影响,陈寅恪《 三是受到当时佛经转读的影响,陈寅恪《四声三 问》“南齐武帝永明七年二月二十日,竟陵王子良 大集善声沙门于京邸,造经呗新声。实为当时考 文审音之一大事。在此略前之时,建康之审音文 士及善声沙门讨论研究,必已甚众而且精。永明 七年竟陵京邸之结集,不过此新学说研求成绩之 发表耳。此四声说之成立,所以适值南齐永明之 世,而周顒、沈约之徒又适为此新说代表人之故 也。” 也。”
一、《文赋》 一、《文赋》的写作目的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 心。……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 心。……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 称物,文不逮意。” 称物,文不逮意。” “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不能正确反映思 意不称物” 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 维活动对象。“文不逮意”指文章不能充 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