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

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
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

特约评

述第38卷第7

期V ol.38,No.7

2008年7月JOU RNAL OF UNIVERSI 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 I NA Jul.2008

文章编号:0253-2778(2008)07-0735-10

收稿日期:2008-05-15;修回日期:2008-05-2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0572066),华为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朱近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个人通信与扩频实验室主任.

现主要从事无线移动通信、通信信号处理、无线网络和相关协议的研究.

E-m ail:jkz hu@us https://www.360docs.net/doc/767742420.html,

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

朱近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个人通信与扩频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27)

摘要:针对无线移动通信面临的发展需求和技术挑战,分析讨论了近年新兴发展起来的无线移动通

信技术和网络,重点综合评述了以多输入输出(M IM O)、协同通信、认知无线技术等为代表的新兴

无线通信技术,和以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无线mesh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无线

网络,最后简要说明我们的相关研究和进展.

关键词:无线通信;多输入输出;协同通信;认知无线技术;mesh

中图分类号:TN929文献标识码:A

New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iques and networks

ZH U Jin-kang

(P CN&SS L ab,Univ ersity of S cience and T ech nology of China,H e f ei230027,China)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w ir eless com munication is facing new requir em ents and challenges.N ew techno logies and netw orks dev elo ped in r ecent year 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Focus is laid o n the typical novel w ireless co mmunication technolo gies,such as multiple input and m ultiple output(M IMO),

co operative com munication,cog nitive radio,and the new w ireless netw or ks,such as4G m obile

co mmunicatio n netwo rk,w ireless mesh netw or k and w ireless sensor netw ork.Finally,a brief introduction

to our related research and its pro gress is given.

Key words:w ireless comm unication;m ultiple input and m ultiple output;cooperative com munication;

cog nitive radio;m esh

0引言

目前,无论是移动电话还是无线接入,无线移动

通信从模拟电子技术的第一代、数字技术的第二代,

已经进入第三代,形成自适应技术有效应用的多媒

体业务服务.在此迅速发展中,未来无线移动通信技

术与网络的研究和标准化建设就成为众所关注和大

力研究的重点.一些令人兴奋的新兴技术和新兴网

络的出现,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也为面临极大需求

和重大研究开发的无线移动通信注入了活力.

特约评述

以3GPP组织推动的后第三代(B3G)的长期演

进安排)))LT E,是将来发展的方向,从已经采纳

的一些标准化建议看,其主要的技术发展趋势是:从

现在的电信网络过渡到将来的IP移动网络(如

BTS功能化,网络结构扁平化等),从现有的每秒几

兆数据速率发展到将来的每秒几十甚至上百兆数据

速率(如自适应高效调制与编码,信道准确估计的自

适应等),从现有的集中传输处理发展到将来的分布

传输处理(如M IM O技术,mesh技术等),从现在的

单发业务通信发展到将来的并行多发业务(如视频

业务,游戏业务,多播业务等).

以ITU组织推动的IMT-advanced(4G也即第

四代移动通信)标准化研究,从技术研究开发和应用

来说,很多方面与LTE好像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

LTE有不断演进推出不同时期的不同要求的长远

计划,最终,两者可能会走到一起.从目前的研究看,

两者的目标和重点还是有些不同.3GPP更多地是

从现有应用出发,尽量平滑过渡;而4G首先是从拓

展可用频谱资源开始,研究将来可支持上千兆数据

速率需要的可用资源和技术,同时积极吸纳创新技

术和系统建议,评估将来可用方法和技术,力争实现

频谱效率达10bit/(H z1s),数据速率达1000M bps

的无线移动通信.

随着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的研究开发0的启动,我们国家紧跟未来无线移动通

信发展的研发要求,提出TD-SCDM A往LTE和

4G的演进,这是中国对4G技术和网络标准化的

贡献.

面对众多的各种各样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网

络的进展,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重点是从无线移动

通信发展的技术演进历程来分析未来的第四代的基

本技术特征.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使用模拟技术

的系统,由于提出了蜂窝小区结构、终端移动管理、

漫游与切换等技术,实现了在移动中通信、通信中移

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使用数字技术的系统,基

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专用芯片,尽量采用软件处

理,实现了设备的小型化和大量用户接入,特别是手

机的小型化和多样性,使移动通信迅速普及;第三代

移动通信是充分应用自适应技术实现宽带高速的通

信系统,调制自适应、编码自适应、信道自适应、接入

自适应、业务自适应等,实现了传输链路和通信系统

的高效率.在这些技术和系统基础上发展的第四代

移动通信,若要实现如上所述的更高宽带和更高速

率,就必须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频率、时间、编码、

功率、空间等.其中,空间资源还没有有效利用,是

4G可能开发利用的新天地.充分利用空间地理分布

下的分布技术和系统,将可能成为未来无线移动通

信的重要技术特征.基于分布结构和分布处理的相

关技术,如近年发展起来的M IMO技术、协同通信

(coo perativ e comm unications,CC)、认知无线技术

(cog nitive r adio technolog y)、mesh网络技术等,在

资源的充分调度和利用、处理能力的综合与提高、传

输能力和性能的改善等方面十分有效、突出,是新兴

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1新兴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

近几年,无线移动通信的技术研究和发展十分

迅速,各种各样的新方法不断涌现,各种现有方法不

断翻新,与分布技术和分布处理紧密相关、能极大增

强容量和效率、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可能要首选

M IM O技术、协同通信技术和认知无线技术.

M IMO技术,是多天线输入多天线输出技术.

它充分利用天线输入输出的无线衰落信道特性,不

同天线有不同无线信道传播特性,独立随机,实现多

天线并行多信道高速传输.其原理如图1所示,M

个发送天线(S1,S2,,,S M),N个接收天线(R1,

R2,,,R N),从第i个发送天线到第j个接收天线

的信道传递特性是W ij,则有如下多天线发收的转

移关系

R1

R2

s

R N

=

W11W21,W M

1

W12W22,W M2

s s s s

W1N W2N,W MN

S1

S2

s

S M

,

R j

=E

M

i=1

W ij*S i,j=1,2,,,N(1)

图1MIMO原理图

Fig.1The schem atic diagram of MIMO

显然,要从式(1)的接收信号,求解发送来的信号,从73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第38卷

特约

评述

数学手段出发,需实现如下逆运算

W -1

R =W -1

W S

(2)

其中

W =

W 11

W 21,W M 1W 12W 22,W M 2

s s s

s W 1N

W 2N

,W MN

R =

R 1

R 2s R N

, S =

S 1

S 2s S M

如果有

W -1W =I

(3)那么,我们能够得到M 个天线发来的信号,有

S =W -1

R

(4)

在实际处理中,由于多天线阵列的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式(1))

是随信道起伏随时变化,经常无法给出如式(3)结果的信道特性逆矩阵,只能尽量做出部分正交的结果,即

W -1

W U

I a

A I A a

(5)

这样,可以利用干扰对消或天线选择技术,对于非正交部分实现有通信质量保证的部分多路高速通信.

由于M IM O 技术极大地依赖于多天线间的信道传播特性,有众多问题值得研究,过去几年在基础和方法研究上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近年已经开始走向实际应用性研究.其代表性的是由英国的大学牵头联合各大公司和运营商的欧洲mo bile VCE (V ir tual Centre of Ex cellence in M obile)的研究,针对M IM O 技术面向B3G 的基本问题和研究重点,比较集中在对新的无线传播环境(从5GH z,7GH z 到24GH z 的载波频率,100M H z 以上的带宽)的测量、估计和信道模型的建立,特别有效地对繁杂的收发矩阵的运算简化和技术实现,能提高容量的空间分集方法,支持高速率的室内分布天线系统,对多路并行传输与分集综合的资源调度和管理等课题上,预计2010年底完成[1].

欧洲mo bile VCE 在M IM O 收发技术的研究中,针对分布式天线提出了虚拟天线阵列(virtual antenna ar ray s,VAA )概念,并进行了深入研究.VAA 由一个多天线的基站和它覆盖的多个终端组成,并且终端间有中继转发(r elay )功能,这样可以

形成终端虚拟多天线,形成M IMO 系统,如图2所

示.如果基站是4个天线,那么只有一个天线的终端加上3个relay 终端,共4个天线,构成4*4的M IM O 系统,实现式(3)的正交性比较容易,只要调整选择最接近下式的3个r elay 终端和参数,即选择最适合的W ij (i,j =2,3,4),就能实现并行高速传输.虽然relay 处理会增加系统一些额外开销,但在分布系统状态下,多数情况能实现多路通信,获得更高的系统容量(如图3所示),能在低信号中断概率下容纳大量用户终端工作.即使不能完全正交,由于能提供附加的分集增益,信噪比和误码率都会得到明显改善[2].

W 11W 21W 31W 41W 12W 22W 32W 42W 13W 23W 33W 43W 14

W 24W 34

W 44

-1

W 11W 21W 31W 41W 12W 22W 32W 42W 13

W 23W 33W 43W 14

W 24

W 34

W 44

U

1000010000100

00

1

(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对M IM O 技术的研究和贡献主要集中在多用户M IMO 技术上,有基于全反馈和有

737

第7期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

特约评述限反馈的多天线选择处理方法,形成正交或准正交

的虚拟定向波束,实现多路与分集通信[3,4];有多用

户M IM O系统条件受限情况下的最佳化设计和处

理方法[5]等.

另一项新兴无线移动通信技术是协同通信

(CC),它是基于用户和站点间,由于信道特性、功率

限制、覆盖状况、高速需求等不同原因,单一直接通

信困难,需要借助邻近站点或周边用户中继、协同与

分集,实现可靠传输的通信.前述的虚拟天线阵列,

就是协同通信的应用之一.

协同通信是分布无线通信系统最基本的通信技

术,其基本信道模型是如图4所示的relay信道,某

一终端用户(X)离站点较远或衰落严重,仅仅靠一

个信道(h X

D

)直接传输已经不能保证有效通信,甚

至会中断,而在临近站点(relay1)中继协助下,通

过分集和多路处理,通信能力能得到明显改善.如果

relay1的传输处理表示为R1,那么图4的协同

relay通信的接收信号为Y,则有

Y=h X

D

X D+h R

D

R1h X

R

X R(7

)

图4协同relay通信原理图

Fig.4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cooperative relay

式中,X D是终端用户通过直接信道传送给站点的

信息,X R是通过relay信道传送给的信息.信息理

论能够证明,这种协同relay信道的联合信道的最

大容量为

I max[2I X

D

,if X D=X R,I X

D

=I X

R

(8)

实际应用过程中,完全实现最大多路并行传输

是做不到的,常常是多路并行与分集处理相结合,根

据信道特性,在多路和分集之间折中.图5给出了在

不同信噪比情况下,X D=X R=1/2时,多路增益与

分集增益之间的变化关系[6].

近年来,协同通信应用到蜂窝移动系统中,研究

relay站的选择、实现r elay处理、分配资源等,以实

现尽量大的系统容量和传输特性.对r elay站的选

择:一般考虑一个relay站,构成如图4的基本结构;

考虑两个r elay站,可构成三路收发;考虑三个relay

站,可构成四路收发;超过三个以上的r elay

通信结

图5relay信道的多路增益与分集增益

Fig.5The m ult-i path gain and diversity gain of relay channel

构,理论上可行,但实际应用考虑较少.目前,实现

relay处理的方法比较简单,有放大转发(amplify-

to-forward,AF)和解码转发(decode-to-forward,

DF),通常情况在relay接收信号较好时采用AF处

理,信号较弱时使用DF处理[7].Relay的资源分配

方法最常见的是功率分配和频率分配,进一步的研

究有考虑物理层和上层结合的跨层处理方法和考虑

relay分组处理方法[8].文献[9]研究了对面向B3G

LT E移动通信的OFDM A系统,采用relay通信的

实际系统上下行通信的总容量.系统总带宽80

M H z,256个子载波的OFDM,每个子载波频带为

31215kH z,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下模拟.结果表

明,采用一个relay站可以获得23919M bps的系统

总容量,比常规方式的224M bps,增大711%;采用

三个relay站可以获得48917Mbps的系统总容量,

比常规方式的45211Mbps,增大813%.

随着无线分布技术的发展,将协同通信技术在

上述用户终端彼此协同转发的基础上,扩展到多基

站的协同通信,如图6所示.蜂窝小区交叉重叠覆

盖,终端用户在小区边缘,受限于信号功率和信干

比、仅与一个基站连接不能实现可靠通信时,

让邻近

图6多基站的协同通信

Fig.6C 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of mult-i BSs

738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第38卷

特约评述

基站作为relay 站点,协同通信处理,成为分布无线移动通信的研究热点.对图6的三个基站小区交叉的蜂窝系统,有近一半区域交叉覆盖,在交叉覆盖区采用三基站协同通信的新型小区结构下,OFDM 系统的仿真结果的系统平均容量,性能提高明显[10],如图7所示

.

图7 三基站协同的系统性能

Fig.7 The system perf ormance of 3BSs cooperation

认知无线电技术是在频谱资源日益紧缺、无线通信需求急剧上升的情况下,出现的又一新兴技术,是在软件无线电技术基础上,适应多频段多制式无线移动通信发展的需求,采用频段扫描和信号识别方法,检测和认知已分配频段的应用状况,临时借用空闲频段进行通信的技术.显然,采用这种技术方法能大大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拓展和提供更多可用的频带资源,满足无线移动通信更高速、更宽带的需求.

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图8所示.利用一个带宽为B 的循环扫描频谱信号,对整个有兴趣和潜在应用可能的频带进行扫描,获取信号强度低于噪声门限的频谱空洞,从而依据借用规则利用空洞频谱实现通信.认知无线电通信的收发结构如图9所示.由频谱扫描检测器、频谱先验数据库、应用频谱判决器、软件无线收发器构成,

频谱扫描检测器

图8 认知无线电基本原理图

Fig.8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cognitive

radio

图9 认知无线电通信的系统结构Fig.9 The sketch of cognitive radio system

发现可用频谱空洞,经与频谱先验数据库的知识比对,频谱判决器作出频谱空洞应用的决策,再给出指令控制软件无线收发器工作

[11]

.

对认知无线电的研究,基本上分为两方面:一是管理上的.认知使用空闲频谱带来的管理策略、商业

规范、行为准则等;二是技术上的.发现和利用频谱.最近,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发展起来的动态频谱接入技术,是认知技术在移动通信中应用的新进展,主要包括:1频谱感知.其中利用信号周期谱理论和方法,对信号作频谱发现和状态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文献[12]给出了对QPSK 和QAM 的OFDM 信号的分析识别结果,0dB 下的识别概率大于98%;o传输技术.对动态频谱接入的收发传输技术,从不同角度有众多研究,Pursley 等提出了利用认知技术对链路不确知且有明显时变传播损耗情况的自适应发送接收,可实现很接近于理想结果的系统容量

[13]

,如图10所示;?MAC 协议和成网技术.

文献

图10 认知技术的自适应收发结构

Fig.10 The adaptive transceiver architecture

of cognitive technology

739

第7期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

特约评

图11 信令与业务传输分离通信的信号帧格式

Fig.11 The frame structure which separate the transmission of signaling and traffic

表1 无线移动网络的评估参数表

Tab.1 The parameter for the evaluation of wireless m obile network

C B/%T B/(M b #s -1)

AB/(M b #s -1)

U /%D /m s J /ms L /(per 106)

#1e.g.,UM TS 10020.21040050100#2e.g.,802.11b 20111202002520#3e.g.,802.11a 10542201001515#4e.g.,802.11n 51005401503020#5e.g.,4G

301,52

100

5

20

100

20

15

[14]给出了实现动态频谱接入的认知m esh 网络,把频谱感知、传输状况和媒体数据调度需求结合起来分析,确定动态频谱利用和信道分配,特别是mesh 无线信道的频谱分配和资源调度,解决现行网络在业务繁杂情况下经常出现拥塞的问题.考虑到未来无线移动通信对频谱的极大需求和零散分配的可能,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了一种利用认知技术实现零散频谱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法,这是把信令传输和业务传输相分离的通信方式,即将公共信令建立在授权频谱传输、媒体业务建立在认知频谱传输,彼此分开,能有效利用所有可能频谱资源[15]

,图11显示了这种通信方式的基本信号帧格式设计.

2 新兴的无线移动网络技术

新兴的无线移动通信网络,种类繁多,但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的要数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无线mesh 网络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SN).

在B3G 网络之后的未来无线移动通信4G 网络,又称为下一代移动网络(nex t g eneration mobile netw orks,NGM N),它能上下兼容平滑过渡的4G

网络构架设计,如图12所示.基于IPv6架构的统一IP 网络平台,可以连接其他数据网络和现有的PSTN,通过接入网关(gatew ay,GW)与下层的移动支撑接入站(mo bility anchor point,M AP)连接;移动支撑接入站MAP 带有本地用户归属服务器(H SS)和鉴权认证和计费服务器,并连接多个接入路由器(access router,AR),对用户实现IP 化移动管理;已有的无线系统(2G,3G,B3G,WLAN 等)

图12 4G 网络的架构设计

Fig.12 The design of the architecture of 4G network

74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第38卷

特约评述

过接入路由器接入网络,有共存共用接入能力,能实现多频段多制式多业务应用[16].其中,基于IPv6网络平台的无线移动管理,多制式多系统跨层协议的协调和调度,多频段多业务的智能接入,呼叫的准入控制和多系统垂直切换等,是面临的研究课题.

文献[17]提出了一种针对未来不同异构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自动选择方法,网络的选择通常按网络能力、信号质量和使用成本等考虑,为此,网络选择的数学依据表述为

NW i =[CB i ,TB i ,AB i ,U i ,D i ,J i ,L i ]

(9)

式中,i 表示第i 个网络,CB 是每传输1by te 的成本,TB 是该网络总带宽,AB 是该网络允许使用带宽,U 是当前无线链路的利用率,D 是信包延时,J 是信包抖动,L 是信包丢失率.表1给出了3G,B3G,802111a,802111b,802111n 无线移动网络的相关评估参数值.假定有N 种网络可供选择,i =1,2,,,N ,式(9)就变成行数为N 的网络选择矩阵,采用Barriac 等提出的逐次优选逼近理想结果的T OPSIS 算法[ ]

,可获得优选网络.

文献[18]研究了呼叫的准入控制和多系统垂直切换,提出了一种面向蜂窝(cellular)和无线接入(WLAN)负载平衡交互算法,cellular 与WLAN 有各自的接入决策器和接入执行器,综合网络也有接入决策器和接入执行器,一个呼叫进入网络后,由综合网络启动自己的接入决策器,作出是接入cellular 还是WLAN 的决策,然后由执行器联络相应系统执行.如果决定接入cellular,就启动cellular 的接入决策器,在给定资源分配后,由执行器完成.垂直切换多半是当前支持系统通过自己的接入决策器发起接入决策请求给网络,网络联络另一系统的接入决策器决定,由执行器执行.这种决策机制,能较好地平衡不同业务请求和用户需求,呼叫接入中断概率可降低3~6dB.

无线mesh 网络是在接入Internet 网关(GW)有限、不可能覆盖所有移动终端的情况下,增设众多mesh 路由器(M R),利用m esh 路由器的中继和协同处理,实现低功率微小区分布覆盖,不依赖于基站位置和功率限制,实现任意地理环境和场景无缝覆盖的新兴网络.图13是无线m esh 网络的覆盖示意图,与Internet 连线的设备是GW,未连线的表示WR.显然,利用众多微小功率的WR,能覆盖任意大范围.在无线mesh 网络技术的研究中,其物理层技术,路由器配置技术,MAC

协议与路由技术等备

图13 无线mesh 网络Fig.13 Wireless mesh network

受关注[19]

.

M esh 路由器的物理层技术,即m esh 无线传输技术,最好采用定向天线、实现低临界功率发射,最大限度地减小对邻近WR 的干扰.低临界发射功率控制技术是使发射功率最小临界化,提高信号功率效率,实现低信号功率应用,对无线接入密集覆盖的网络拓扑结构十分有效.无线传输中的mesh 路由器间的中继与协同,如前所述,也是很重要的.在覆盖区域给定的情况下,GW 的位置通常是不可变动的;无线mesh 布局密度和数目就成为构建无线mesh 网络的又一基本课题.在大多数情况下,mesh 路由器的配置,要为构建无缝覆盖的、最大功率有限的、频谱效率高的、公平支持的路由协议提供物理基础.无线mesh 网络的M AC 协议和路由技术已有相当的研究,有的就直接引入Ad hoc 网络的相关技术.文献[20]提出的集簇化mesh 结构和多重资源分配管理方法,对简化路由设计和接入协议很有参考价值.

无线mesh 网络,尽管是在Inter net 网络应用早期发展起来的,目前主要针对IEEE 802系列的无线接入网络的应用,但它的网络结构和组网方法,已开始在未来无线移动通信得到应用[21]

,图14是3GPP LTE 提出的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mesh

eNB

图14 LTE 的mesh eNB 成网构架

Fig.14 LTE network architecture composed of mesh eNB

741

第7期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

特约评述成网构架,其基站之间底层采用IP传输,在逻辑上

通过X2接口互相连接,是传统的mesh网络结构.

而mesh eNB之间的连接,使用S1接口,也采用

mesh型或部分mesh型连接形式,实现一个基站可

以和其他多个基站、多个SGW相连,为运营商和用

户不断增长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支持.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一种可任意放置的传感器和

就近无线中继接入、可在长时间无供电下可靠运行

和无人值守、发送类噪声微弱信号工作并可以抗干

扰的通信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第一个非传输人

类信息的大型通信网络,目前主要应用于军事监视

与侦查、环境、气象、水利、电力等监测、人体监护和

保健、工业过程控制等.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中,首要的是微型传感

器,并已有相当多的成果和进展;其次是无线传感器

的通信和节能设计,现在的无线传感器通常由传感

器模块、存储器单元、通信模块、位置处理单元、

CPU和电源与管理模块组成,在CPU程序的控制

下完成信息感知、数据传输、接入路由建立和电源管

理.有的无线传感器,还有移动管理模块,为位置更

新和移动服务提供支持.无线传感器网络基本上是

Ad hoc网络结构,通过无线终端节点的中继接力,

到达网络接入路由器进入网络.新近的研究有把

mesh结构和Ad ho c结构同时引入无线传感器网

络[22],构成强大接入能力的新型无线多媒体传感器

网络,适应各种环境条件和业务的需要.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网络建立,分三步处理,如图

15所示.首先是用户终端与邻近节点的距离和方位

估计;其次是终端和相关节点的位置计算估计;第三

是考虑到信号功率和接收能力,进行终端和可用节

点的无线连接和中继接力的定位,构成用户终端通

过相关节点的多跳(或单跳)中继接力,可实现经网

络接入路由器接入后进入网络.确定的无线电连接

的定位结果是建立用户终端接入网络的路由设计的

图15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成网处理

Fig.15The organization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基础,也是无线传感器成网的基础,文献[23]给出了

较为详细的论述.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极大数量的传感终端的接入

网络,各终端(或相当部分终端)还要作为中继接力

的节点,对邻近终端给予接入支持,因此,无线电频

谱资源的使用和承载能力,与现有网络的频谱并存

和共用,就需要仔细规划和调度.文献[24]提出将频

谱中断概率(spectral outag e probability)参数作为

评价基准,如果这个参数高于某个设定门限(如

10-3),就说明这个频谱在探测点附近不能使用.探

测点一般设在中继节点附近,接收各发送节点的信

号,经聚合加权FFT变换处理,得到这些发送节点

环境下的综合信号功率谱密度,进而给出时间和环

境的统计结果,即给定信号功率谱密度下的出现概

率,并将其作为频谱中断概率参数.图16是网络的

频谱中断概率,实线是分段区域下的频谱中断概率

,

图16网络的频谱中断概率

Fig.16The spectral outage probability of network

其频谱主瓣区的中断概率基本低于设定门限.这个

频谱特性参数可以作为判定是否允许新的终端发送

进入的依据.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路由建立和接入协议,也已

有相当多的研究,但是在传感器位置不变或相对稳

定的情况下,网络布局给定后,经过前述的成网处

理,路由和接入相对固定,其路由建立和协议就比较

简单,除非传感终端在移动.最近提出把无线传感与

RFID结合的通信网络是一种新型的无线传感器网

络,由于RFID的移动性,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有待进一步研究.

3结论

面对未来无线移动通信和网络的研究发展,特

别是上述新兴技术,整个趋势是从近年来的单一技74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第38卷

约评述

术研究(如QAM 的高阶调制、OFDM 的正交多路、高效编解码、跨层设计等)和它们的自适应调整与调度的研究,转向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频率、时间、编码等资源,而是利用分布结构和分布处理,构成分布系统,在利用传统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对空间的充分运用.如前所述,充分利用空间地理分布下的分布技术和系统,将可能成为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重要技术特征.M IMO 技术、协同通信技术、认知技术,都与空间位置和地理分布有关,新兴的4G 网络、无线mesh 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也都是分布式网络.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出研究/有序分布无线移动通信0,即未来无线移动通信是有序分布的、彼此协同的、主从关联的、可移植复用的无线移动通信技术和系统,重点研究基于空间地理位置的条件和环境,适合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的、高效利用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序的移动通信,尽可能有效地利用和综合上述新兴通信技术,并应用于上述新兴网络.

我们提出了以M IMO 技术和协同技术为基础的、无线覆盖从现有的蜂窝小区结构演变为同心圆的小区结构,进而演变成具有更高的系统容量和传输能力的正三角形小区结构和正六边形小区结构[10],如图17,18所示.同时,我们提出了有主从关系的协同通信方法:主从协同通信,支持分布式多基站协同,构成用户虚拟基站系统;同时也提出了支持这种通信方式的LDC 空时编码方法和分布编码方法[25].

本文试图对近年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进行讨论,反映作者的关注重点和相应思考,因此,

本文不是针对未来无线通信和移动通

图17 同心圆小区结构与蜂窝结构Fig.17 The architecture of concentric

circular cell and traditional

cell

图18 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小区结构Fig.18 The architecture of triangular

cell and hexangular cell

信的所有技术和成果进行介绍,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正在研究UWB 技术、LDPC 编译码、无线资源管理、新媒体业务、跨层设计以及LTE 实验系统等方面的成果和进展等都没有涉及.

致谢 在本文撰写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个人通信与扩频实验室的邱玲教授、周武旸教授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D ohler M ,M cLaug hlin S,laurenso n D,et al.

I mplementable w ireless access for B3G netw orks -Par t

I :M IM O channel measur ement,analysis,and mo deling[J].IEEE Communications M agazine,2007,45(3):85-92.

[2]D ohler M ,M cL aughlin

S,

Ag hvami

A

H.

I mplementable w ireless access for B3G netw orks -Par t I I:M IM O receiver ar chitectur es [J ].I EEE Communicatio ns M ag azine,2007,45(3):93-9297.[3]Z hao K ,Qiu L,Zhu J K.Optimizatio n and

perfo rmance analysis o f zero for cing decisio n feedback detector for M I M O block -fading channels with per -antenna pow er contro l [J ].W ir eless Per so na l

Communicatio ns,2006,38(4):481-493.

[4]陈明,朱近康.非理想反馈链路下的发送天线选择系统性能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2007,29(2):296-300.[5]W ei C M ,Q iu L,Zhu J K.M arg in adapt ive

o pt imizatio n in mult-i user M ISO -OF DM system under

r ate constraint [J].Jo urnal of Co mmunicatio ns and N etw or ks,2007,9(2):112-117.

[6]Stauffer E,O yman O ,Nar asimhan R,et al.F inite -SN R div ersity -multiplex ing tr adeo ffs in fading relay channels [J ].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 eas in

Communicatio ns,2007,25(2):245-257.

743

第7期新兴发展的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

特约评述[7]Elia P,O gg ier F,K umar P V.A symptotically optimal

coo perat ive w ir eless netw orks with reduced sig na ling

complex ity[J].IEEE jo ur nal o n Selected A reas in

Communicat ions,2007,25(2):258-267.

[8]N osrat inia A,Hunter T E.G ro uping and partner

selectio n in co operativ e w ir eless netwo rks[J].IEEE

jo ur na l on Selected A reas in Communicat ions,2007,25

(2):369-378.

[9]N g T C Y,Yu W.Joint o ptimizatio n of relay st rateg ies

and r eso ur ce a llo cation in coo per ative cellular netw o rks

[J].IEEE jo urnal on Selected A reas in

Communicat ions,2007,25(2):328-339.

[10]吕星哉,王振,朱近康.新型三角形蜂窝小区的容量分

析[J].电子信息学报,2008,30(4):801-804.

[11]Jo ndr al F K.Cog nitiv e radio:a co mmunications

eng ineering view[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 ns,

2007,14(4):28-33.

[12]Sutt on P D,N o lan K E,Do yle L E.Cy clostationary

sig natures in pr actical cog nitiv e r adio applications[J].

IEEE jour nal o n Selected A reas in Communicatio ns,

2007,26(1):13-24.

[13]Pursley M B,Ro yster T C.L ow-complex ity adaptiv e

transmission fo r co gnit ive radio in dy namic spectr um

access netw o rks[J].I EEE jo ur nal on Selected A reas in

Communicat ions,2007,26(1):83-94.

[14]Cho wdhur y K R,A ky ildiz I F.Cog nitiv e w ir eless

mesh netwo rks wit h dynamic spectrum access[J].

IEEE jour nal o n Selected A reas in Communicatio ns,

2007,26(1):168-181.

[15]朱有团,朱近康,唐志华.基于已有频谱通信信令传输

的认知无线电蜂窝通信系统[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

报(已录用).

[16]K ibr ia M R,jamalipour A.On designing issues o f the

nex t generation mobile netwo rk[J].IEEE Netw or k,

2007,21(1):6-13.

[17]Bari F,L eung V C W.Automat ed netw or k selectio n in

a heter og eneous wireless netw or k environment[J].

I EEE N etwo rk,2007,21(1):34-40.

[18]So ng W,Zhuang W H,Cheng Y.L oad balancing fo r

cellular/W LA N integr ated netw or ks[J].I EEE

N etw or k,2007,21(1):27-33.

[19]A kyildiz I F,Wang.X D.Wang W L.W ir eless mesh

netw or ks:a surv ey[J].IEEE Computer N et wo rks,

2005,47(4):445-487.

[20]Skalli H,Gho sh S,Das S K,et a l.Channel

assig nment str ategies for multir adio wireless mesh

netw or ks:issues and solutions[J].I EEE

Communicatio ns,2007,45(11):86-95.

[21]朱近康.无线M esh技术和网络[J].中兴通讯技术,

2008,14(2):1-7.

[22]A kyildiz I F,M elodia T,Cho wdury K R.wireless

multimedia senso r netw or ks:a survey[J].I EEE

W ir eless Co mmunicatio ns,2007,14(6):32-39.

[23]Bouker che A,Oliveira H A B,N akamura E F,et al.

L ocalization system for w ireless senso r netwo rks[J].

I EEE W ireless Communications,2007,14(6):6-12.

[24]P into P C,Win M Z.Spect ral character izat ion of

w ir eless netw or ks[J].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 ns,2007,14(6):27-31.

[25]Deng D,Zhu J K,Q iu L.L inear dispersio n codes w ith

limited feedback[J].IEICE T 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 ns,2007,E90-B(7):1876-1879.

744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第38卷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67742420.html,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作者:郭永刚路彬 来源:《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年第19期 摘要 无线通信技术作为推动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促使我国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而且还有效改善了人民的日常生活质量,并在电力系统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特别是在电力通信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为我国电网建设提供了全面的技术保障。安全有效的电力系统可以在各个方面合理地分配电能,遇到电力系统事故可以予以及时的解决。电力通信系统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成分,能够促使电网调度工作达到自动化以及现代化的目的,并且从根本上保证电网的安全性以及经济性。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现代通信技术变得更加科学化以及数字化。由于当前信息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而且经济发展速度呈现高度上升趋势,使得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有效解决无线通信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必须要全面秉持创新理念,综合运用与之相关的技术手段来予以解决,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所提出的各项需求,并为其不断提供多方面的信息资源,为科学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推动无线通信技术蓬勃发展。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1.1 无线通信技术的联合化与集成化 全面结合我国当前资金状况、技术水平以及市场需求等相关方面的内容,将会采用融合方式来对目前的无线网络开展异构网络的联合工作,从而促使通信网络的形成,并成为无线通信技术发展内容之一。现阶段,我国网络融合形式包括:接入网、核心网融合以及业务融合等,对于选择不同的网络来实现接入工作时,需要先对其开展协同工作,从而促使无线网络的使用者达到无线漫游的目的。在构建未来通信终端时,需要为其添加配置能力,并不断提升该项能力,便于计算机与通信技术进行全面的融合,而且在该种技术下通信终端便不会接收到用户的干预内容,同时还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网络接入方式,便于其随时展开网络监控工作,及时更新升级与之相关的软件。除此之外,由于时代不断进步,人们需求水平不断提升,因此未来无线通信技术的构建要全面符合时代发展特征以及全方位满足用户提出的各项需求,而且无线通信技术要保证能够实现多种功能集成的目的,例如语音、数据以及图像业务的综合、无线传输模块的综合等。 1.2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有效融合

移动通信技术1G~4G发展史

第1章移动通信现状问题与基本解决方法 1.1移动通信1G—4G简述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1897年是人类移动通信的元年。这一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在相距18海里的固定站与拖船之间完成了一项无线电通信实验,实现了在英吉利海峡行驶的船只之间保持持续的通信,从而标志着移动通信的诞生,也由此揭开了世界移动通信辉煌发展的序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现代意义上的移动通信系统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距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本文主要简述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4G的发展。移动通信大发展的原因,除了用户需求的迅猛增加这一主要推动力外,还有技术进展所提供的条件,如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移动通信小区制的形成、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调制编码技术的发展等。1.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 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是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阶段。第一代蜂窝网络移动通信系统(1G)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1G主要基于蜂窝结构组网,直接使用模拟语音调制技术,传输速率约s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978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成功研制了先进移动电话系统(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AMPS),建成了蜂窝状移动通信网,这是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具有随时随地通信的大容量的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蜂窝状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带宽或干扰受限,它通过小区分裂,有效地控制干扰,在相隔一定距离的基站,重复使用相同的频率,从而实现频率复用,大大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容量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无线局域网是无线通信专业技术与网络专业技术相结合产物

无线局域网是无线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专业角度讲,无线局域网就是通过无线信道来实现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并实现通信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宽带化。通俗地讲,无线局域网就是在不采用网线的情况下,提供以太网互联功能。 无线局域网概述 无线网络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5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美国陆军研发出了一套无线电传输技术,采用无线电信号进行资料的传输。这项技术令许多学者产生了灵感。1971年,夏威夷大学的研究员创建了第一个无线电通讯网络,称作ALOHNET。这个网络包含7台计算机,采用双向星型拓扑连接,横跨夏威夷的四座岛屿,中心计算机放置在瓦胡岛上。从此,无线网络正式诞生。 1.无线局域网的优点 (1)灵活性和移动性。在有线网络中,网络设备的安放位置受网络位置的限制,而无线局域网在无线信号覆盖区域内的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接入网络。无线局域网另一个最大的优点在于其移动性,连接到无线局域网的用户可以移动且能同时与网络保持连接。 (2)安装便捷。无线局域网可以免去或最大程度地减少网络布线的工作量,一般只要安装一个或多个接入点设备,就可建立覆盖整个区域的局域网络。 (3)易于进行网络规划和调整。对于有线网络来说,办公地点或网络拓扑的改变通常意味着重新建网。重新布线是一个昂贵、费时、浪费和琐碎的过程,无线局域网可以避免或减少以上情况的发生。 (4)故障定位容易。有线网络一旦出现物理故障,尤其是由于线路连接不良而造成的网络中断,往往很难查明,而且检修线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无线网络则很容易定位故障,只需更换故障设备即可恢复网络连接。

(5)易于扩展。无线局域网有多种配置方式,可以很快从只有几个用户的小型局域网扩展到上千用户的大型网络,并且能够提供节点间"漫游"等有线网络无法实现的特性。 由于无线局域网有以上诸多优点,因此其发展十分迅速。最近几年,无线局域网已经在企业、医院、商店、工厂和学校等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无线局域网的理论基础 目前,无线局域网采用的传输媒体主要有两种,即红外线和无线电波。按照不同的调制方式,采用无线电波作为传输媒体的无线局域网又可分为扩频方式与窄带调制方式。 (1)红外线(Infrared Rays,IR)局域网 采用红外线通信方式与无线电波方式相比,可以提供极高的数据速率,有较高的安全性,且设备相对便宜而且简单。但由于红外线对障碍物的透射和绕射能力很差,使得传输距离和覆盖范围都受到很大限制,通常IR局域网的覆盖范围只限制在一间房屋内。 (2)扩频(Spread Spectrum,SS)局域网 如果使用扩频技术,网络可以在ISM(工业、科学和医疗)频段内运行。其理论依据是,通过扩频方式以宽带传输信息来换取信噪比的提高。扩频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和隐蔽性强、保密性好、多址通信能力强的特点。扩频技术主要分为跳频技术(FHSS)和直接序列扩频(DSSS)两种方式。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可以实现更加快速的信息传递,为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本文以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基本研究对象,对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研究了未来的无线通信发展。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现状发展前景 现代通信技术正朝着高效和绿色的方向不断发展,非传统的通信技术相比也有很大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变,人们不断提升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更新和速度,我国无线通信技术也日益完善和成熟,实现了更加高速的通信事业的发展。 一、无线通信的发展特点 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两个基本的特点,首先,我国移动通信的使用量不断的增加,人们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通信技术正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无线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提高。近年来,更加科学的无线通信技术不断的投入使用,使我国的无线通信技术不断的向前发展,其次,无线通信不受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为无线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条件。无线通信技术另一个特点就是移动通信的公众使

用数量正在急剧上升,同时移动通信无线网络的速度和普及率都在不断的增加,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也给运营商带来更多的财富。 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状况 无线通信技术是当前通信事业发展的,核心,无线通信技术正在不断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 2.1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快速发展 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具有其优点,因为他网络速度快,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和推广,也为无线接入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本的基础,但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技术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其技术到目前为止还不太成熟,也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而导致网络不佳的情况。为了更加突出地反映宽带固定无线技术的优点,在使用的过程中应注意扬长避短。 2.2蓝牙技术的不断发展 蓝牙技术的使用主要解决了无线通信技术短距离内的通信问题,另一方面蓝牙技术的使用也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短距离传送,通过蓝牙设备进行连接,这是无线通信技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2.3 Wimax技术的发展 Wimax技术能够提高无线覆盖率,因此是目前无线通信

无线网络通信新技术的应用

无线网络通信新技术的应用 【摘要】文中对无线局域网中以无线电波、红外线等无线媒介来代替目前有线局域网进行了介绍。探讨了无线网络通信新技术,它们包括WiMAX技术、3G技术简介和UWB超宽带技术的介绍,指出随着无线网络通信新技术的应用,依靠网络为工具进行沟通和交流,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需要人类更好地探索与开发。 【关键词】无线局域网;无线电波;无线媒介;网络通信 0.引言 无线局域网是指以无线电波、红外线等无线媒介来代替目前有线局域网中的传输媒介(比如电缆)而构成的网络。无线局域网内使用的通信技术覆盖范围一般为半径100m左右,也就是说差不多几个房间或小公司的办公室。当然实际的覆盖范围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通信区域中的高大障碍物。无线网络通信技术作为下一代通信网当中最具有潜力的IT领域技术之一,业界越来越对关注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反战。随着移动通信和Internet的用户不断增长,各种通信技术陆续更新换代并相互融合,新的无线网络技术更是层出不穷,其中就有3G、WiMax 等。在这些技术当中,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充当着一个核心角色,又由于当今用户对网络化、无线化移动化、便携化的强烈需求,各种数据业务需求相继出现。 1.无线网络通信新技术 改革开放30多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通讯科技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发展,网络不仅在传输带宽上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通信方面也演变出了迅猛的网络连接方式,就如同现今的人人皆有的手机一样,无线网络正逐渐成为人们流行追逐的目标和企业完善体系必备选择方案。其中衍生出了如下无线网络新技术的出现: 1.1关于WiMAX技术的简介 WiMAX技术源于英特尔,随其发展日益进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设备商同时利润能不断增大。它是针对微波和毫米波频段的空中接口标准的一项无线城域网技术,主要用于无线接入点连接互联网,DSL的无线扩展技术给居民用户和中小企业带来便携和移动的好处,其技术优势主要三点,第一,传输距离够远,传输距离最远可以到达50公里左右,而与之前WIFI而言,是无法比拟的。覆盖的信号范围很广,只要用过建立少数的基站就能实现全面的覆盖,解决了无线网络范围的问题。第二,接入速度够快,WiMAX采用OFDM调制方式,频道设置带宽为20MHz,由室外固定天线稳定接受无线电波,因此,WiMAX所提供的最高接入速度可以达到70M每秒,对于无线网络而言,这是一个超越了宽带速度上十倍的速度。第三,具有较为广泛的多媒体通信服务,由于其本身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以及可扩展性,从而实现了包括了语音、视频等传输的电信级多媒体通信服务。WiMAX作为一种新型宽带无线城域的接入结束,随着标准化工作进展,演变为可编写、移动以及充分应用到互联网接入技术,此技术将备受业界关注。 1.2关于3G技术知识的简介 3G技术,它是指第三代手机(3G)的应用开始。一般地讲,是指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未来的3G必将与社区网站进行结合,WAP与web的结合是一种趋势,如时下流行的微博客网站:

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

邮电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堂下考试答卷 2016学年第二学期 考试科目无线网络技术及应用 姓名 年级 专业 2016年 6月28日

D2D终端直通技术研究 摘要:D2D(device-to-device)通信是一种在蜂窝系统的控制下,允许终端用户通过共享小区资源进行直接通信的新技术,通过提高空间利用率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在某些场景下使移动通信变得更加直接和高效,缓解基站压力,提高用户体验。本文首先给出了D2D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技术特点,重点关注干扰管理、模式选择、资源分配和功率控制。最后对D2D通信技术在下一代网络中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构想。 关键词:D2D通信技术;蜂窝网络;资源分配;下一代网络 一、D2D的概念及技术特点 D2D(Device-to-Device)通信,也称为邻近服务(Proximity Service,Pro Se),是由3GPP组织提出的一种点到点的无线通信技术,它可以在蜂窝通信系统的控制下允许LTE终端之间利用小区无线资源直接进行通信,而不经过蜂窝网络中转。作为面向5G的关键候选技术,D2D技术能够提升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减轻系统负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无线通信系统频谱资源匮乏的问题。同时,由于降低了通信距离,D2D技术还可以降低移动终端发射功率,减少电池消耗,提高终端续航时间。LTE-D2D 有以下几个技术特点。 (1)工作在许可频段 基于LTE技术的D2D工作在许可频段,作为LTE通信技术的一种补充,它使用的是蜂窝系统的频段,通过基站对无线资源的控制使得对小区其他用户的干扰控制在可接受围,因此可以给用户提供干扰可控的环境和较高质量的通信服务。并且利用网络中广泛分布的用户终端以及D2D通信链路短距离的特点,可以实现频谱资源的有效利用,获得资源空分复用增益。而蓝牙、Wi-Fi Direct、Flash Lin Q等技术,工作在免许可频段,存在严重干扰,通信QoS无法得到保障。 (2)网络参与D2D通信流程

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

无线通信领域的新技术——感知无线电 李忠孝 无线电通信频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伴随着无线通信业务量和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频谱资源日趋紧张。如何开放频谱和提高频谱利用率对频谱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感知无线电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感知无线电(CR:Cognitive Radio)提供了一种依伺机接入方式共享和利用频谱的手段,它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感知无线电是一种无线电系统,它能够自动地检测周围的环境情况,智能地调整系统的参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在不对授权用户造成干扰的条件下从空间、频率、时间等多维地利用空闲频谱资源进行通信。它区别于其他传统无线电系统的主要特点是:1)对环境情况的感知能力;2)对环境变化的自适应性;3)系统功能模块的可重构性;4)自主地工作和运行等。 感知无线电是一种用于提高无线电通信频谱利用率的智能技术。具有认知功能的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感知周围的环境,再利用已经分配给授权用户,但在某一特定的时刻和环境下并没有被占用的频带,即动态利用“频谱空穴”;并能够根据输入激励的变化实时地调整其传输参数,在有限信号空间中以最优的方式有效地传送信息,以实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保证通信的高可靠性和无线频谱利用的高效性。感知无线电的一个认知周期包涵三个基本过程:感知频谱环境;信道识别;功率控制和频谱管理。其中,感知频谱环境是感知无线电的最显著特征,能够感知并分析特定区域的频段,找出适合通信的频谱空穴,即频谱空穴的检测和选择。根据不同的感知灵敏度和感知速度,频谱检测的方法有匹配滤波器、能量检测、循环平稳特征检测、协同检测等。 感知无线电技术是无线电发展的一个新里程碑,其应用会带来历史性的变革。对于频谱管制者而言,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可用频谱数量,提高频谱利用率,有效利用资源;对于频谱持有者而言,利用该技术可以在不受干扰的前提下开发二级频谱市场,在相同频段上提供不同的服务;对设备厂商而言,该技术可以带来更多的机会,具备感知无线电功能的设备将更具竞争力;对终端用户而言,可以带来更多带宽,在感知无线电技术成熟后,用户可以享受到单个无线电终端接入多种无线网络的优势;在军事通信方面,根据感知无线电的特点可以“见缝插针”地利用空闲频谱通信,提高通信的可靠性和对抗能力。因此,感知无线电技术必将是未来无线通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为无线电资源管理和无线接入市场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和动力。 目前,CR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理论和技术处于研究和探索之中,但它已得到了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学者和机构投入到它的研究中。启动了很多针对此的研究项目,最引人注目的是IEEE802.22工作组。该工作组制定了利用空闲电视频段进行宽带无线接入的技术标准,这是第一个引入感知无线电概念的IEEE技术标准化活动。

LTE发展历史简介

TD-LTE的历史与发展;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 TD-LTE的历史与发展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现如今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已开始逐步完善。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使用电话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取名为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即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我国采用的主要是TACS制式,即频段为890~915MHz与935~960MHz。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漫游服务的问题,1982年北欧四国向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Conference Europ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欧洲公共电信业务规范,建立全欧统一的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同年成立了欧洲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简称GSM(Group Special Mobile).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无线标准主要有:GSM,D-AMPS,PDC和IS-95CDMA等。在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以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CDMA为主,网络运营商运用的主要是GSM系统,现在中国联通的CDMA系统经过两年的发展也初具规模。为了适应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在第二代技术中还诞生了2.5G,也就是GSM系统的GPRS和 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送能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引入数字无线电技术以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更更好的网络,不仅改善了语音通话质量,提高了保密性,防止了并机盗打,而且也为移动用户提供了无缝的国际漫游。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IMT-2000,简称3G,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宽带移动多媒体通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与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及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热点领域 近几年来,全球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近两三年来,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与应用领域已经超过了固定通信技术,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蜂窝移动通信、宽带无线接入,也包括集群通信、卫星通信,以及手机视频业务与技术。 蜂窝移动通信从上世纪80年代出现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目前业界正在研究面向未来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技术;宽带无线接入也在全球不断升温,近几年来我国的宽带无线用户数增长势头强劲。宽带无线接入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和无线个域网(WPAN)技术;模拟集群通信的应用开始得比较早,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集群通信技术越来越赢得大家的关注;卫星通信以其特殊的技术特性,已经成为无线通信技术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手机视频广播作为一种新的无线业务与技术,正在成为目前最热门的无线应用之一。 无线通信技术演进路线 2.1 无线技术与业务发展趋势

无线技术与业务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1)网络覆盖的无缝化,即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实现网络的接入。 (2)宽带化是未来通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窄带的、低速的网络会逐渐被宽带网络所取代。 (3)融合趋势明显加快,包括:技术融合、网络融合、业务融合。 (4)数据速率越来越高,频谱带宽越来越宽,频段越来越高,覆盖距离越来越短。 (5)终端智能化越来越高,为各种新业务的提供创造了条件和实现手段。 (6)从两个方向相向发展—— ①移动网增加数据业务:1xEV-DO、HSDPA等技术的出现使移动网的数据速率逐渐增加,在原来的移动网上叠加,覆盖可以连续;另外,WiMAX的出现加速了新的3G增强型技术的发展;

光通信与无线通信融合新技术

光通信与无线通信融合新技术 学校:北京邮电大学 作者:宋国伟

微波通信技术 一、微波通信概述 微波通信是指用微波频率作载波携带信息,通过无线电波空间进行中继(接力)通信的方式。数字微波通信是指利用微波(射频)携带数字信息,通过在大气中传输的一种通信方式。 微波通信的工作频段。微波频率指300MHz~300GHz,波长为1m-1mm范围的电磁波。人们习惯上将微波划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等波段。通常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微波波段,如:S代表10 cm波段,C代表5 cm 波段,X代表3 cm波段,Ka代表8 mm波段,U代表6 mm波段,F代表3 mm波段等。 二、微波通信的发展历史 微波的发展是与无线通信发展是分不开的。1901年马克尼使用800KHz中波信号进行了从英国到北美纽芬兰的世界上第一次横跨大西洋的无线电波的通信试验;无线通信初期,人们使用长波及中波来通信;20世纪20年代初,人们发现了短波通信,直到20世纪60年代卫星通信的兴起,它一直是国际远距离通信的主要手段,并且对目前的应急和军事通信仍然很重要。 由于电磁波各波段的传播特性各异,因此,可以用于不同的通信系统。中波主要沿地面传播,绕射能力强,适用于广播和海上通信。而短波具有较强的电离层反射能力,适用于环球通信。超短波和微波的绕射能力较差,可作为视距或超视距中继通信。 微波通信由于其通信的容量大而投资费用省(约占电缆投资的五分之一),建设速度快,抗灾能力强等优点而取得迅速的发展。20世纪40-50年代产生了传输频带较宽,性能较稳定的微波通信,成为长距离大容量地面干线无线传输的主要手段。模拟调频传输容量高达2700路,也可同时传输高质量的彩色电视,而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几种无线通信技术的比较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无线通信技术蓬勃发展,出现了各种标准的无线数据传输标准,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和不同的应用场合,本文将目前应用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了分析对比,并总结和预见了它们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Zigbee Bluetooth UWB Wi-Fi NFC Sever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omparison Abstract:As the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computer technolog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ve a rapid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emerged wireless data transmission standard,they have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and different applications,th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and summarized and foresee their future development. 一.几种无线通讯技术 (一)ZigBee 1.简介: Zigbee是基于IEEE802.15.4标准的低功耗个域网协议。根据这个协议规定的技术是一种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其特点是近距离、低复杂度、自组织、低功耗、低数据速率、低成本。主要适合用于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领域,可以嵌入各种设备。 ZigBee是一种高可靠的无线数传网络,类似于CDMA和GSM网络。ZigBee数传模块类似于移动网络基站。通讯距离从标准的75m到几百米、几公里,并且支持无限扩展。ZigBee是一个由可多到65000个无线数传模块组成的一个无线数传网络平台,在整个网络范围内,每一个ZigBee网络数传模块之间可以相互通信,每个网络节点间的距离可以从标准的75m无限扩展。与移动通信的CDMA网或GSM网不同的是,ZigBee网络主要是为工业现场自动化控制数据传输而建立,因而,它必须具有简单,使用方便,工作可靠,价格低的特点。而移动通信网主要是为语音通信而建立,每个基站价值一般都在百万元人民币以上,而每个ZigBee―基站‖却不到1000元人民币。每个ZigBee网络节点不仅本身可以作为监控对象,例如其所连接的传感器直接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还可以自动中转别的网络节点传过来的数据资料。除此之外,每一个Zigbee网络节点(FFD)还可在自己信号覆盖的范围内,和多个不承担网络信息中转任务的孤立的子节点(RFD)无线连接。

经典著作: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第2版)

第1章引言 本书介绍了有关无线通信和网络技术方面的内容,包括加剧的竞争和数字技术的引进在内的诸多因素给无线应用市场带来了空前发展。本章,我们将讨论驱动这一新兴的电信革命的几个关键性因素。 本书连同本书的Web站点,为读者提供了诸多的材料。按照讨论惯例,这一章仅对全书做一个概述。 1.1无线通信时代的到来 古列尔默·马可尼在1896年发明了无线电报1。他在1901年把长波无线电信号从康沃尔(Cornwall,位于英国的西南部)跨过大西洋传送到3200公里之外的圣约翰(St.John,位于加拿大)的纽芬兰岛(Newfoundland)。他的发明使双方可以通过彼此发送用模拟信号编码的字母数字符号来进行通信。一个世纪以来,无线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无线电、电视、移动电话和通信卫星。现在,几乎所有类型的信息都可以发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近年来,更为引人关注的是卫星通信、无线网络和蜂窝技术。 通信卫星是在20世纪60年代首次发射的,那时它们仅能处理240路语音话路。今天的通信卫星承载了大约所有语音流量的1/3,以及国家之间的所有电视信号[EVAN98]。现代通信卫星对所处理的信号一般都会有1/4?s的传播延迟。新型的卫星是运行在低地球轨道上的,因而其固有的信号延迟会较小,这类卫星已经发射用于提供诸如Internet接入这样的数据服务。 无线网络技术使商业企业能够发展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和局域网(LAN)而无需电缆设备。IEEE开发了作为无线局域网标准的802.11,蓝牙(Bluetooth)工业联盟也在致力于能提供一个无缝的无线网络技术。 蜂窝或移动电话是马可尼无线电报的现代对等技术,它提供了双方的、双向的通信。第一代无线电话使用的是模拟技术,这种设备笨重且覆盖范围是不规则的,然而它们成功地向人们展示了移动通信的固有便捷性。现在的无线设备已经采用了数字技术。与模拟网络相比,数字网络可以承载更高的信息量并提供更好的接收和安全性。此外,数字技术带来可能的附加值的服务,诸如呼叫者标识。更新的无线设备使用能支持更高信息速率的频率范围连接到Internet上。 无线通信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会继续。没有几个发明能够用这样的方式使整个世界“变小”。定义无线通信设备如何相互作用的标准很快就会有一致的结果,人们不久就可以构建全球无线网络,并使之提供广泛的多种服务。 1实际发明无线通信的应该归功于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他在1893年曾做过一个公开的演示。1943年马可尼的专利被取消,从而认同了特斯拉的发明。

浅析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势(1).

浅析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与趋 势 (1) 由于无线通信网络存在的带宽需求和移动网络带宽不足的矛盾,用户地域分布和对应用需求不平衡的矛盾以及不同技术优势和不足共存的矛盾,因此,决定了发展无线通信网络需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出发,采取一体化的思路规划和建设网络。发挥不同技术的个性,综合布局,解决不同区域、不同用户群对带宽及业务的不同需求,达成无线通信网络的整体优势和综合能力。对此,我国政府管理部门也应该积极为运营商配备充足的频谱资源,为其综合规划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本文从市场分析的角度阐述了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现状趋势 0 引言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无线通信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无线通信领域各种技术的互补性日趋鲜明。这主表现在

无线通信技术各自的特点和相互比较

无线通信技术各自的特点和相互比较 目前使用较广泛的近距无线通信技术是蓝牙(Bluetooth),无线局域网802.11(Wi-Fi)和红外数据传输(IrDA)。同时还有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近距无线技术标准,它们分别是:Zigbee、超宽频(Ultra WideBand)、短距通信(NFC)、WiMedia、GPS、DECT、无线1394和专用无线系统等。它们都有其立足的特点,或基于传输速度、距离、耗电量的特殊要求;或着眼于功能的扩充性;或符合某些单一应用的特别要求;或建立竞争技术的差异化等。但是没有一种技术可以完美到足以满足所有的需求。 1、蓝牙技术 bluetooth技术是近几年出现的,广受业界关注的近距无线连接技术。它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它以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连接为基础,可为固定的或移动的终端设备提供廉价的接入服务。 蓝牙技术是一种无线数据与语音通信的开放性全球规范,其实质内容是为固定设备或移动设备之间的通信环境建立通用的近距无线接口,将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一步结合起来,使各种设备在没有电线或电缆相互连接的情况下,能在近距离范围内实现相互通信或操作。其传输频段为全球公众通用的2.4GHz ISM 频段,提供1Mbps的传输速率和10m的传输距离。 蓝牙技术诞生于1994年,Ericsson当时决定开发一种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接口,以建立手机及其附件间的通信。该技术还陆续获得PC行业业界巨头的支持。1998年,蓝牙技术协议由Ericsson、IBM、Intel、NOKIA、Toshiba等5家公司达成一致。 蓝牙协议的标准版本为802.15.1,由蓝牙小组(SIG)负责开发。802.15.1的最初标准基于蓝牙1.1实现,后者已构建到现行很多蓝牙设备中。新版802.15.1a 基本等同于蓝牙1.2标准,具备一定的QoS特性,并完整保持后向兼容性。 但蓝牙技术遭遇了最大的障碍是过于昂贵。突出表现在芯片大小和价格难以下调、抗干扰能力不强、传输距离太短、信息安全问题等等。这就使得许多用户不愿意花大价钱来购买这种无线设备。因此,业内专家认为,蓝牙的市场前景取决于蓝牙价格和基于蓝牙的应用是否能达到一定的规模。 2、Wi-Fi技术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高保真)也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正式名称是IEEE802.11b,与蓝牙一样,同属于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Wi-Fi速率最高可达11Mb/s。虽然在数据安全性方面比蓝牙技术要差一些,但在电波的覆盖范围方面却略胜一筹,可达100 m左右。 Wi-Fi是以太网的一种无线扩展,理论上只要用户位于一个接入点四周的一定区域内,就能以最高约11Mb/s的速度接入Web。但实际上,如果有多个用户同时通过一个点接入,带宽被多个用户分享,Wi-Fi的连接速度一般将只有几百kb/s的信号不受墙壁阻隔,但在建筑物内的有效传输距离小于户外。 WLAN未来最具潜力的应用将主要在SOHO、家庭无线网络以及不便安装电缆的建筑物或场所。目前这一技术的用户主要来自机场、酒店、商场等公共热点场所。Wi-Fi技术可将Wi-Fi与基于XML或Java的Web服务融合起来,可

无线通信技术的分类及发展

无线通信技术的分类及发展 发表时间:2017-09-13T15:05:20.503Z 来源:《防护工程》2017年第10期作者:聂向东冯治寰[导读] 指出了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河南耀天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河南省濮阳市 457000 摘要:近些年无线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系统,移动媒体终端系统融合越来越紧密,发展势头迅猛。基于其可移动的特点,无线通信技术给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服务,以前人们想象中的移动办公,实时服务现在都在无线通信技术的支持下成为了现实。对无线通信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将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无线通信;技术;分类;发展引言 现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工具,因此作为网络应用基础的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无线通信技术是人们应用的最为广泛的技术,因为其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节省了有线网络通信中的很多硬件资源,能进一步的融合整合各类服务,因此对于今后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1 无线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技术就是依靠电磁波信号能够随意的在三维空间内的任何方向进行传播,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换的一种信号传播方式。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线通信技术成为了在社会生活中运用最广的一项技术,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移动通信领域。无线移动通信领域涉及的包括电磁波、卫星通信以及近场通信等等都是人民生活接触最为频繁的技术。同时,这项技术也能够实现远距离信息传送,从而实现人与人跨越距离的限制进行交流。 2 无线通信技术的分类 在无线通信技术当中,可以分为几种不同的无线通信技术,其中分别是WLAN技术、WiMax技术、3G技术以及卫星通信等这几种类别。在每一种当中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在WLAN技术当中,属于一种有线网络,利用特殊的宽带来实现数据信息的传输,在一定范围内的局域网当中,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黑客入侵的现象。在WiMax技术当中,推出的时间是相对较晚的,但是在可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其用户的最大需求,保证在室内或者室外的环境当中都可以获得良好的通信信号,最终实现信息数据的互联互通。在进行此种该技术的应用过程当中,可以实现远距离的有效传输。在3G技术方面,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商业网络当中,并且在不断应用的过程当中也得到了充分完善的建设和优化。在卫星通信技术方面,主要是依托于卫星来作为信号数据的接入设备,从而实现良好的宽带信息数据的传输,在经济效益方面是相当良好的,并且在地面基站的建设成本方面也具有相当有利的条件,在带宽的限制基础上,会在经济上带来相当大的制约条件。 3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 3.1 无线通信技术相融合 对传统的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同的领域场所的多种无线通信技术有着非常大的区别。不过,目前,多种无线通信技术之间实现了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彼此取长补短,同时,多种无线通信技术能够适应的方式和趋势也不断一致,多种无线通信技术之间也越来越接近融合,对于今后的无线技术的更加深层次的技术突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3.2 蓝牙技术将成为无线通信业发展的契机 蓝牙技术有着非常鲜明的优势和特点!其便捷性是非常突出的。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吸引了众多的消费者的注意。并且得到了充分的广泛的应用、在无线通信行业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使其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需要抓住这个发展机遇。 3.3 无线通信系统不断融合 在此方面。主要包括三项内容:(1)多种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不同适用标准有着相应的追求,朝着相互融合和取长补短的方向发展。(2)不同的系统之间,进行了相应的磨合,在此过程中多种系统都在不断改进和完善。(3)无线通信系统和互联网之间也实现了相应的融合,对于IP业务的传输的透明化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 3.4 高效频谱接入 无线频谱资源是固有的战略资源,各国都在争用无线频谱信道进行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如何高效的利用无线频谱是无线通信技术领域里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认知无线电技术特点是通过不断的训练学习构建应用系统模型,使之能够动态地认知并判断其工作环境,自适应地调整工作频率及其相关操作参数,以便更加高效地占用频谱信道,提高整个信道的利用率。 3.5 网络优化无线通信技术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在此过程中,网络得到了充分的优化,大部分的移动运营商都凭借增量升级。在4G网络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网络的融合和对于目前的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无线通信技术得到了全面的改革和完善,使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对于网络的完善是非常有利的。 3.6 通信与保密相融合 无线通信容易暴露出通信双方的信息,现在越来越多的用户要求在通信时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保密手段。当前大多数保密机或保密卡依靠通信设备提供的通信链路实现保密通信,这种方法会带来较大的额外带宽开销,降低了通信效率,使无线频谱资源白白遭受损失。通过深入分析会发现战术电台中的通信与保密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结合,降低无线信道的开销,在技术体制上,完全可以实现通信同步与保密同步二合一,跳频图案由保密算法导出等,一方面减少了通信频谱的开销,另一方面使得侦察和破译的概率大大降低,充分发挥出通信与保密相结合的优势。 3.7 跳频抗干扰

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

无线电通信发展简史 信息传输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古代的烽火到近代的旗语都是人们寻求快速远距离通信的手段。 1837年,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创造了莫尔斯电码,开始了通信的新纪元。 1865年,英国的麦克斯韦总结了前人的科学成果,提出电磁波学说。 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能够直接将语言信号变为电能沿导线传送。 1887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rtz)用一个振荡偶子产生了电磁波,在历史上第一次直接验证了电磁波的存在; 1897年, 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Marconi)在赫兹实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远距离无线电信号的传送,这个距离在当时不过一百码,但一年后他就实现了船只与海岸的通信。 1901年12月12日,马可尼做了跨越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号的表演。这一次他把信号从英国的Cornwall 发送到加拿大的Newfoundland。 马可尼因此获得1909年度诺贝尔奖。与他分享这一年度诺贝尔奖的是布劳恩(Braun),因为布氏发现金属硫化物具有单向导电性,这一成果可用于无线电接收装置; 1904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Fleming)获得了一项专利,在专利说明书中描述了一个高频交变电流整流用的两极真空管,标志着进入无线电电子学时代 1906年,美国科学家弗雷斯特(Forest)发明了真空三极管,是电子技术发展史上第一个重要里程碑。1906年,美国科学家费森登(Fessenden)在Massachusetts领导了第一次广播; 1912年,英国科学家埃克尔斯(Eccles)提出了无线电波通过电离 层传播的理论,这一理论使得一群业余爱好者在1921年实现了短 波试验性广播; 同年,美国的费森登(Fessenden)和阿姆斯特朗(Armstrong)改 进了接收机的工作方式,发明了外差式接受系统,这种形式仍是目 前许多无线电接收机的主要工作方式; 1938年,美国科学家香农(Shannon)指出,利用布尔(Boole) 代数能对复杂的开关电路进行分析,电子科学中一个崭新的分支就 逐渐形成,发展起来。这就是电子计算机最初的理论。真正的电子计算机一般说来是1942年开始研制的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 这台计算机直到1946年完成,它主要是为美国陆军阿贝尔丁检验基地计算弹道而设计的,共用了18000 个真空管;项目开始:1943 完成:1946 速度:5000次每秒 输入/输出:卡片、光、开关、插头 占平面积:1000平方英尺 项目负责人:John Mauchly J. Presper Eckert ENIAC共和了18000个电子管,700000只电阻,10000只电容, 重30吨,功率40千瓦,占地170平方米,差不多有10间房子大小,它的实际造价是大约48万美元。 几乎与此同时,一个引起电子科学革命性变化的工作也在进行,这就是对半导体器件的研制。而现今半导体器件几乎占领了电子科学所有特殊的和普通的领域。 1948年,确切地说应是1947年12月23日,第一只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Bell Telephone Laboratori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