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评价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评价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评价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是常见的降脂药物,被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的治疗。
两者在临床上都显示出了显著的降脂效果,并且在降低冠心病风险、改善病情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的效果上是否有所不同,是目前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效果进行对比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参考。
一、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药理作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属于他汀类药物,是强效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能够有效降低胆固醇水平。
它们通过抑制胆固醇的合成,降低LDL-C的水平,同时提高HDL-C 的水平,从而达到降脂的效果。
瑞舒伐他汀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稳定斑块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对冠心病的治疗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 降脂效果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瑞舒伐他汀在降脂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
一项比较研究发现,在患者使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瑞舒伐他汀能够比阿托伐他汀更有效地降低LDL-C水平。
而且,瑞舒伐他汀还能够显著提高HDL-C水平,对于全面促进血脂代谢有着更积极的作用。
2. 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在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方面,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一项荟萃分析研究显示,无论是瑞舒伐他汀还是阿托伐他汀,均能够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包括心肌梗塞、中风和心血管死亡等。
在预防心血管事件方面,两者并无明显差异。
3. 安全性评价从安全性的角度来看,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属于较为安全的药物。
但在具体的安全性表现上,瑞舒伐他汀在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上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
尤其是在肌痛和肌肉损伤方面,瑞舒伐他汀的用药安全性更加可靠。
三、临床应用及剂型选择在临床应用中,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的选择可以根据患者个体化的情况来决定。
对于需要更强效降脂的患者,可以首选瑞舒伐他汀;而对于肌痛等不良反应风险较高的患者,则可以选择阿托伐他汀。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

第一部分 两药临床疗效的比较
第一部分 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这究里一添:加两标药题治疗老年性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方法: ➢选取老年高脂血症患者128例,男性 88例,女性 40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
64例和阿托伐他汀组64例。 ➢入选标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C-C)>3.64mmol/L和(或)总胆固醇
汀以外的其他调脂药物2周,以减少对疗效判断的干扰,瑞舒伐他汀组服用瑞舒 伐他汀5mg/d,阿托伐他汀组服用阿托伐他汀10mg/d。 ➢每晚入睡前或晚餐后3h服用,共治疗8周。8周后,对两组患者TC、TG、LDL-C 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L)含量进行比较。
第一部分 临床疗效的比较
研究结果:标题
3.78±0.37
治疗后
4.40±0.551)2)
1.96±0.241)2)
2.37±0.291)2)
HDL-C
0.79±0.19 1.15±0.251)
0.81±0.34 0.92±0.161)2)
与治疗前比较:1) P<0.05;与A组比较: 2) P<0.05
第一部分 临床疗效的比较
结这果里分添析加:标题 ➢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的TC、TG及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
第一部分 临床疗效的比较
结这果里分添析加:标题 ➢经过8周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TC、TG和LDL-C下降幅度明显,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瑞舒伐他汀组能明显提高患者HDL-C水平(P<0.05)。 结论:瑞舒伐他汀( 5mg/d )与阿托伐他汀( 10mg/d )在降低血浆 TC、TG
13.5
2.42±0.89
论他汀类药物安全性

在冠心病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的5项大规模临床试验(4S、WOSCOPS、CARE、 LIPID、AFCAPS/TexCAPS)均有下列突出的特 征: 1应用他汀类降脂药物。 2追踪观察时间长。 3治疗后血浆TC和LDL-C降低明显。 4冠心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显著下降。 5未见自杀、暴力、恶性肿瘤等 非冠心病死亡率上升。
地西泮
可达因
丙咪嗪
非洛地平 硝苯地平
伊曲康唑 R-华法令 胺碘酮 奎尼丁
Evans W.E., (eds.),1992
肝药酶(CYP450)的特性
肝药酶可被诱导
药物降解加快 肝药酶可被抑制 药物降解减慢,药物蓄积,不良 反应出现
50%以上药物代谢通过CYP450
其中: 50%通过 —— CYP450 3A4 25%通过 —— CYP450 2D6 18%通过 —— CYP450 2C9 同时服用药物依赖于同一种 P450 酶代谢,则会彼此影 响,导致血中他汀类药物蓄积,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氟伐他汀预防血管造影再狭窄试验(FLARE)
结果 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生 缓解血管再狭窄的发生
证实了可以显著减少PTCA术后患者死亡和心梗的 发生(来适可使危险性下降了62%)
副作用少,病人耐受性好
来适可显著降低死亡率及心血管事件达62%
氟伐他汀在常规临床应用中降脂作用的研究(FLIRT)
目 的:在常规临床中,观察氟伐他汀分别治疗原发性高 胆固醇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病人的降脂效果与 耐受性、及是否受到伴随症状治疗的影响。
他汀类药物与其他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来适可 法华令 地高辛 烟酸 红霉素 心得安 环孢素 辛伐他汀 + 普伐他汀 洛伐他 汀
-
+
早期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病人疗效评价

早期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病人疗效评价摘要:目的:探究早期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9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人。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的hs-CRp水平指数和TC、TG、HDL-C、LDL-C四项血脂指标。
结果:治疗半个月后,观察组的CRP、LDL-C、TG及T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HDL-C水平略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病人,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降低TC、TG和LDL血脂指标,改善治疗效果。
关键词:早期;他汀类药物;脑梗死前言: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原理为各种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最终对人脑神经功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伤[1]。
该疾病本身属于临床综合征的一种,发病率大约占据全部急性脑血管疾病的70%,近年来脑梗死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以中老年群体为多见。
该病发展中会出现意识障碍,延髓型麻痹、四肢瘫软、中枢性高热、应激性溃疡等状况,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临床上广泛采用扩容、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方式治疗脑梗死,近年来他汀类药物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有研究资料显示,针对脑梗死一级、二级预防过程中使用他汀类药物效果明显,本次研究旨在探究治疗早期,服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的效果,研究主体为我院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及方法1.1.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0年1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纳入标准】:(1)诊断标准符合《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诊疗指导规范(2017年版)》;(2)发病入院时间不超过72h;(3)患者近期未服用过他汀类降血压药物;(4)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且按照自愿分组的原则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重大脏器疾病、恶性肿瘤疾病;(2)合并凝血障碍、出血性梗死。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评价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评价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和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是常用的他汀类药物,用于治疗冠心病。
两者都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酶来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本文将对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一、药物特点1. 瑞舒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是一种高选择性的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和较长的半衰期。
它能够有效地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
瑞舒伐他汀可通过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降低脂蛋白水平,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二、疗效比较1. 血脂调节作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降低总胆固醇、LDL-C和非HDL-C的效果方面相当。
大量研究表明,两者对血脂水平的调节作用相似,无明显差异。
3. 耐受性和安全性: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
两者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肌肉痛、乏力、头痛和肝酶升高等。
但瑞舒伐他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4. 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大规模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具有相似的疗效。
它们均可以显著降低心脏事件的风险,包括心脏病发作、心绞痛、心血管病死亡和冠状动脉介入等。
两者对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相当。
三、适应症与用法用量1. 瑞舒伐他汀:适用于治疗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混合型血脂异常等。
常用剂量为5-40mg/日。
根据现有研究和临床实践经验看,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治疗冠心病方面的效果几乎相当,并且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在具体选择使用哪种药物时,可以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病情严重程度、合并症风险和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是有效且常用的冠心病治疗药物。
他汀类药物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 .
反 应 意 兰 . ( P . < 0 . 0 . 5 . ) . . 考 纽 的 牟 症 的 发 生 率( 3 ・ o % ) 小 于 对 照 组( 1 1 . 0 % ) , 差 别 典 有 统 计 学 高 叉( P < 0 . o s ) 。 根 据 研究 发 现 , 两 组 中 惠 者 服 用 药 物 后 没 有 出 现 明 显 的 藉 茱
1 . 1 一 般 资料 选取 我 院 发生 心血 管 疾 病 的患者 1 0 0例 .通 过 查 阅 电子 病 历 中 的 相关 数 据 进 行 分析 ,根 据 是 否 使 用 他汀 类 的 药 物分 两组 进 对 比 分 析。 病 例均 选 自 2 0 1 4 年6 月至 2 0 1 6 年6 月期间。其中.实验组女性患者 2 1 人,男性患者 2 9 人,年 龄在 6 0岁 到 7 6岁 之 间 ,平 均 年龄在 ( 6 8 . 3 ±3 . 5 ) 对照 组女性 患 者 2 2人 ,男 性 患者 2 8人 ,年 龄 在 5 9岁 到 7 7 岁 之 间 ,平 均 年 龄在 ( 6 7 . 2 ±2 . 8 )。 选取 的 患 者 中 有 2 2例 患者 为混 合 型 的心 绞痛 ,有 3 6例 患者 为 自发性 的心 绞痛 ,有 2 7例 患者 为恶 化 劳累 性 心绞 痛 ,有 1 5例 患 者为 初 发性 的 心绞 痛 。排 除标 准 : ( 1 )患 者 有其 他 重大 疾 病 ,如 严重肾衰竭等。 ( 2 )患者年龄过大,超过 8 0 岁以上。 ( 3 )患者患有精神类的疾病 , 不能 配合 实验 实行 。 ( 4 )患者 病症 严重 ,无法 沟通 。 ( 5 )患者 患有 严 重的 肿瘤 的情 况 。 两组 患者 在性 别 ,年龄 等一 般 资料上 的差 别 无统 计学 意义 ( P > 0 . 0 5 ) ,具有 可 比性 。 1 2 方 法 通 过 查阅 已出院 的患 者 的 电子 病历 发 现选 取 的 患者 均 服用 常规 的 心 血 管 药物 医治 。患 者还 服用 D 受体 阻滞 剂 ,血管 紧张 素转 换酶 抑 制剂 以及硝 酸 甘油 等 药物 医治 ,另外 ,患者 还使 用 了镇 痛 ,镇静 以及 降脂 等药 物 医治 。在 选 取实 验 组的 患 者除 了使 用 常规 的 心血 管 药物 的医 治 外还 使用 了 他汀 类药 物 。实 验组 的 患者 大 多使 用 阿托 伐他 汀钙 片 ( 国药 准字 H2 0 0 5 1 4 0 8 ,辉瑞 制 药有 效公 司 )。 1 . 3 观 察标 准 根 据 患者 的 病历 分 析 发现 在 经过 医 治 ,患者 的 医 治效 果 不 同。 显 效 :患 者 的临 床 症状 完全 消失 ,患者 的 心 电图 检测 中检 测结 果 中 的 s T段 以 及 T段 的情况完全恢复,患者的缺血症在 2 4 小时内完全恢复 -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出现恢 复 的 情 况但 是 没有 完 全恢 复 ,患 者 的心 电图 检测 的榆 测 结 果 中的 s T段 以 及 T段 的 情 况基本恢复 ,患者的缺血症在 2 4 小时内出现好转 , 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出现好 转 的 情 况 ,患者 的 心 电 图检 测的 检 测结 果 中 的 s T段 以及 T段 的情 况 没有 出 现恢 复 的 情 况 ,患者 的 缺血 症在 2 4 d' , m t 内没 有 出现好 转 的情 况 1 . 4 统 计学 方法 采用 S P S S I 7 .0软 件对 数据 进 行统 计分 析 ,计 量 资料 采用 ( 均 数 ± 标 准差 )的方 式表 示 ,两组 间 的 比较 采用 t 检验 ,治疗 前 后数 据 的比较 采 用配 对 t 检验 ; 计 数资 料 采用 频数 和百 分 比表 示 ,组 问差异 采 用 x 检 验 ,设 P< 0 .0 5时 ,差 异具 有统 计学 意 义 。 2 .结果 2 . 1 实 验组 和对 照 组 的医 治效 果的 比较 实验 组 的 医治效 果 ( 9 2 . O %)大于 对 照组 ( 8 0 O %) ,差 别 具有统 计 学意 义 ( P < 0 . 0 5 )。具 体情 况如 表 1 所示。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评价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效果对比评价冠心病是一种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和心肌梗死。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是常用的降脂药物,通过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水平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进行对比评价。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合成,从而降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
LDL-C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它可以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LDL-C的水平来减少斑块的形成,从而改善冠脉血流。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的治疗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研究发现,这两种药物在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液循环和减少血管狭窄等方面的效果相当。
一项对9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降低总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和脂蛋白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效果。
这两种药物对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尽管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相似,但它们的用药注意事项和副作用有一些差异。
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一样,都属于他汀类药物,对肝脏有一定的损害风险。
在使用这些药物时需要监测肝功能酶。
瑞舒伐他汀还可能导致肌肉损伤和肌无力,因此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肌酸激酶水平。
阿托伐他汀则可能引起肝致癌作用,因此患者需要定期接受肝功能检查。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的用药剂量和使用方法也有一些差异。
瑞舒伐他汀的常用剂量为10-80mg/天,而阿托伐他汀的常用剂量为10-80mg/天。
瑞舒伐他汀建议在晚上服用,因为胆固醇的合成在晚上达到顶峰,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LDL-C的水平。
而阿托伐他汀则可以在任何时间服用。
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治疗中的效果相当,都可以通过降低胆固醇水平来改善冠脉血流。
由于两种药物的副作用和用药注意事项存在差异,患者在选择用药时应结合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决策。
他汀类药物介绍

表1 已面市的他汀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总览 参数 Tmax(h) Cmax(ng/ml) 生物利用度(%) 亲脂性 血浆蛋白结合率(%) 代谢途径 代谢产物活性 转运蛋白底物 t1/2(h) 尿液排泄比例(%) 粪便排泄比例(%) 洛伐他汀 2~4 10~20 5 是 >95 CYP3A4 有 是 2.9 10 83 普伐他汀 0.9~1.6 45~55 18 否 43~55 硫酸酯化 无 未知 1.3~2.8 20 71 辛伐他汀 1.3~2.4 10~34 5 是 94~98 CYP3A4 有(次要) 是 2~3 13 58 氟伐他汀 0.5~1 448 19~29 是 >99 CYP2C9 无 否 0.5~2.3 6 90 阿托伐他汀 2~3 27~66 12 是 80~90 CYP3A4 有 是 15~30 2 70 罗苏伐他汀 3 37 20 否 88 CYP2C9,CYP2C19 有 是 20.8 10 90
2.他汀类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抗凝固作用 (3)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作用 (4)抗炎症作用 (5)抗骨质疏松作用 (6)抗肿瘤作用 (7)预防痴呆
二、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一般不良反应 消化系统表现:恶心、腹泻、腹痛、消化不良、ALT或 AST升高。 神经系统表现:失眠、头痛、视觉障碍、眩晕、外周神 经病变等。 2.肌肉毒性 临床表现:肌痛、肌无力、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 他汀类药物单独应用时的耐受性良好,在已有报道的严 重肌肉不良反应中,有相当比例与他汀类药物和其它药物的 联合应用相关。一般来说,他汀类药物单药治疗引起肌病的 发生率很低,大约是千分之一,而且与剂量相关。 临床报道,补充辅酶Q10可以改善肌病症状。
2.代谢方式及药物相互作用 (1)代谢方式 多数他汀类药物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同功酶(CYP)进行代谢。洛伐他汀、 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是通过CYP3A4系统 进行代谢,氟伐他汀主要通过CYP2C9系统 进行代谢,普伐他汀不经过CYP进行代谢, 而是在肝细胞浆内经硫酸酯化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汀类药物的效果评价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人口老龄化,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而血脂紊乱是其重要的病理基础。
高脂血症是临床常见病症。
根据发生异常改变的血脂成分的不同,一般高脂血症可分为4型,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由于起病隐匿,进展缓慢,高脂血症一般不会引起人们太多不适,常不为患者所察觉,其主要危险在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致死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
应用调脂药物是目前治疗高脂血症的主要方法,临床上常用的调脂药物分为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本文将重点讨论他汀类调脂药物的临床应用。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首选药物。
它具有抑制人体合成胆固醇、降低血中甘油三酯浓度的作用。
一般的他汀类药物适用于治疗除纯合子家族性(遗传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外的任何类型的高胆固醇血症(在他汀类药物中唯有辛伐他汀对于纯合子家族性的高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
短期内服用他汀类药物较为安全,长期服用此药则容易产生副作用。
所以长期服用此药的患者应定期检查其血丙氨酸氨基转换酶及肌酸激酶等项目。
儿童、孕妇、哺乳期的妇女及存在肝脏病变者禁用他汀类药物。
本类药不宜与烟酸、贝特类、环胞霉素合用,以免引起严重的肌肉及肝、肾功能损害。
常见的他汀类药物有如下几种:普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
1.他汀类药物的适应症1.1降脂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的抑制作用,使胆固醇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均降低,促进浓度依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提高,加速LDL的分解代谢,并能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生成,使VLDL转化成LDL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故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使血胆固醇(TC)平均下降30%~40%,LDL-C下降35%~45%。
阿托伐他汀是新一代他汀类降血脂药,它不仅能降低胆固醇,而且也能降低甘油三酯,其作用远比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和洛伐他汀强。
1.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他汀类药物因能降低血脂,减少脂质浸润和泡沫细胞形成,对延迟动脉粥样硬化有利;可通过抑制血管壁细胞增殖和促进细胞凋亡,使内皮功能正常化,改变斑块的不稳定性,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阻断羟甲基戊二酸通路,特别是抑制类异戊二烯代谢产物的形成而发挥作用。
大量实验证明,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对于有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冠心病的发作次数,减少心脏手术(冠心病手术或血管成形术)的发生率。
1.3 减少卒中发生的危险性卒中分为缺血性和非缺血性两大类,其缺血性卒中和CHD一样都是AS所致。
致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卒中的一个重要相关蛋白为炎性蛋白(CRP),用他汀类治疗能使CRP下降至卒中阈值2.0mg/L以下,使缺血性卒中的危险下降10%~30%[1]。
1.4 在治疗脂肪肝中的应用辛伐他汀可显著改善酒精性脂肪肝的肝功能及血脂异常,且疗效与患者是否合并丙型肝炎感染无关。
有人将普伐他汀试用于2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结果升高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呈大幅度下降,肝功能有所改善。
提示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对有肝病或饮酒史的患者也较安全。
降脂治疗可能有助于防治微血栓形成及脂肪性肝炎和纤维化的发生[2]。
1.5 治疗骨质疏松症该作用是他汀类药物与降脂作用无关的新的药理作用。
一些临床研究发现,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伴有髋部骨密度增加和骨折危险性降低(相对危险率=0.30)。
目前,还不能采用他汀类药物来预防骨折,作为潜在的骨合成代谢剂值得做进一步的研究[3]。
1.6 免疫抑制他汀类药物调节免疫反应,抑制抗体依赖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减轻免疫损伤。
可有效地减少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1.7 预防痴呆广泛用于预防心脏病及脑卒中的降胆固醇他汀类药物,同时具有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症风险系数的功效。
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痴呆症的可能性比那些非高脂水平患者及服用其他降脂药的患者少70%。
流行病学调研结果也肯定了他汀类药物在降低阿尔茨海默病及痴呆危险性方面的重要作用。
1.8 抗肿瘤作用他汀类药物可抑制多种肿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目前认为,肿瘤细胞具有无限的增殖能力,细胞调亡减少,他汀类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他汀类药物的用法用量2.1常规他汀类药物的应用2.2高度血脂症的治疗他汀类是目前最常用的降低LDL-C的药物,当常规剂量他汀不能使患者的LDL-C达标时,需要成倍增加剂量。
然而,任何他汀剂量倍增时,降低LDL-C的疗效仅额外增加6%左右。
所以,有时需要考虑采用其他策略提高达标率,如联合用药。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ezetimibe)口服后被迅速吸收,广泛地结合成依折麦布-葡萄糖苷酸,作用于小肠细胞的刷状缘,可有效地抑制胆固醇吸收。
由于减少胆固醇向肝脏的释放,促进了肝脏LDL受体的合成,又加速了LDL的代谢。
依折麦布常用剂量为10 mg/d,使LDL-C降低约18%~25%,与他汀类合用对LDL-C、HDL-C和甘油三酯的抑制有相加作用,未见有临床意义的药物间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和胆固醇合成抑制剂联合应用可能是今后提高LDL-C达标率的一种良好措施。
他汀类与依折麦布联合用药[4]3 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禁忌3.1 一般不良反应他汀类药物耐受性好,一般不良反应有口干、腹痛、便秘、流感症状、消化不良、转氨酶升高等,发生率≥1%,偶见过敏反应、视力模糊,停药后均可消失。
3.2 肌肉毒性一般来说,肌病的发生率约为0.1%~0.2%,且与剂量相关。
若出现肌病后继续用药,则可进展为急性肾衰和横纹肌溶解[5]。
临床表现为:肌痛、肌触痛、肌无力、肌病、跛行,严重者引起横纹肌溶解症。
除肌肉症状外,还表现为:血清肌磷酸激酶(CK)升高达正常高限10倍以上,血清ALT升高到正常高限3倍以上,肌肉活检为非特异性炎症改变,肌电图显示肌病表现,肌球蛋白。
尿肌肉毒性是他汀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
3.3 肝毒性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产生肝毒性,其发生率为1%[6],且呈现剂量依赖性,阿托伐他汀、西立伐他汀、洛伐他汀都有引起ALT升高的报道。
3.4 其他不良反应李东宝[6]报道,他汀类药物可引起阳痿。
英国威尔士医学院研究人员报告,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能引起阳痿,他们查阅美国国会图书馆数据库,Mcdinc发现57例阳痿病例与使用他汀类药物有关,另外有163例其他病例报道。
英国医药安全委员会,有77例报告阳痿的病例与辛伐他汀有关,其中44例换药后恢复。
3.5 禁忌症(1)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计划妊娠的妇女禁用他汀类药物。
(2)一部分高脂血症儿童虽可耐受10~40mg/d的辛伐他汀或20mg/d洛伐他汀,但一般不用于儿童。
(3)他汀类药物主要经肝脏代谢和排除,普伐他汀亦可经肾脏排泄,当肾功能衰竭时,由于经肾脏排泄的神经纤维酸衍生物蓄积,促进了他汀类对横纹肌的溶解作用。
因此,肝肾功能轻度受损,应十分慎重使用。
若肝肾功能明显受损应禁用他汀类药物。
(4)严重酗酒者使用他汀类药物后应严密随访观察。
胆汁淤积应停止使用。
(5)急重症感染、低血压、大手术、外伤、严重代谢和内分泌疾患、电解质紊乱及未控制的癫痫等均是增加横纹肌溶解和诱发肾功衰竭的危险因素,应禁用所有种类的他汀类药物。
(6)他汀类过敏或有肌病史者禁用4药理作用4.1 降脂作用HMG-CoA还原酶是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限速酶,他汀类药物通过对其抑制作用,使胆固醇的合成减少,血浆和组织细胞内胆固醇浓度均降低,促进浓度依赖的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活性提高,加速LDL的分解代谢,并能减少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合成,使VLDL转化成LDL减少,从而进一步降低LDL-C 水平。
故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和LDL水平,使TC平均下降30%~40%,LDL-C下降35%~45%。
几种他汀类药物降脂作用比较详见表。
他汀类药物比较—————————————————————————————————药名最大剂量(mg/d)降低LDL(最大%)降低LDL(%)降低TG(%)升高HDL(%)洛伐他汀80 40 34 16 8.6辛伐他汀80 47 41 18 12普伐他汀40 34 34 24 12氟伐他汀40 24 24 10 8阿托伐他汀80 60 50 29 6 —————————————————————————————————*FDA未批准使用80mg/d4.2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一项长达5.5年的针对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疗效试验(超过30 800病例)统计表明,作为一级或二级预防冠心病类药物,其可使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25%~60%,全病因死亡的危险性降低约30%。
此外,还有显著降低心绞痛和脑血管意外发生的危险性,并可大大减少冠脉架桥、移植和血管造影的必要性。
这种对心脑血管的独特防治和保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减少纤维蛋白原水平和粘度;增强移植后的免疫耐受;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对LDL的摄取和聚集;增加游离胆固醇;减少巨噬细胞内的胆固醇酯浓度;抑制组织因子的释放,及活化内皮细胞内的一氧化氮(NO)合酶、增加NO而扩张血管和减少栓塞,表现为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减轻或消除炎症反应及抑制动脉硬化进展等。
4.3 对肾的保护作用在许多肾病实验模型中,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肾小球损害程度,从而达到保护肾功能的目的。
其一方面减少脂代谢异常(因为许多肾衰患者脂代谢不正常,可引起慢性肾功能损害);另一方面,有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
目前,学者们认为非依赖降脂的肾保护作用包括抗细胞增殖、抗炎症、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
他汀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肾脏细胞,减轻肾小球硬化,延缓肾功能衰竭,尤其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4.4 治疗骨质疏松症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骼形成,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骨折、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转移性骨病、溶骨病等疾病。
目前的研究发现,≥50a的男、女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可使骨折发生率减少45%,短期使用后具保护作用,且在不同骨骼位点均可产生疗效。
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促进骨的形成,增加骨密度,修复骨的显微结构并使骨骼健壮,降低骨折危险性,因此也适用于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
4.5预防老年痴呆症近年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可降低发生老年痴呆的危险性。
为观察其与老年痴呆的相关性,有人将284例>50a的痴呆患者与1080例年龄相仿的非痴呆者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高胆固醇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人群,患痴呆的可能性较胆固醇不高或不服用胆固醇药的人群低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