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与肝脏安全性的评价

合集下载

他汀安全性的认识

他汀安全性的认识

他汀安全性的认识引言他汀是一类常用的降脂药物,被广泛应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高血脂症。

然而,与任何药物一样,他汀药物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本文将介绍他汀药物的安全性,并提供相关建议以求合理使用。

他汀的作用机制他汀药物通过抑制羟甲戊酸还原酶(HMG-CoA还原酶)的活性,阻断胆固醇合成的关键酶的作用,从而降低体内胆固醇的水平。

这种作用被认为是通过增加体内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的表达,促进LDL的清除,从而达到降低血脂的效果。

他汀的常见副作用肝脏损害他汀药物可能导致肝脏损害,尤其是当药物剂量较高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时。

一般来说,他汀引起的肝脏损害相对较少见,但仍需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如果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肌肉痛和肌肉损伤肌肉痛和肌肉损伤是他汀药物的常见副作用,尤其是在高剂量使用时。

这种副作用可能导致肌肉无力、疼痛和肌肉酶水平的升高。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其他副作用除了上述两种常见副作用外,他汀药物还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如消化系统反应(恶心、腹泻等)、睡眠困扰、头痛等。

这些副作用大多数是轻度和暂时的,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他汀的安全性建议个体差异每个人对他汀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不同。

因此,在使用他汀药物之前,医生应评估患者的个人风险,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合理使用剂量他汀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

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使用标准剂量的他汀药物已经足够达到降脂效果,因此没有必要过度使用。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他汀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副作用增加。

因此,在使用他汀药物时应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以便医生进行合理调配。

定期监测患者在使用他汀药物期间,应定期检查肝功能指标和肌肉酶水平,以便及时发现潜在的副作用。

如果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生并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治疗。

非药物治疗的补充除了他汀药物,患者还应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如适量运动、低脂饮食、戒烟等,以帮助控制血脂水平,并减少依赖药物治疗的需要。

关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及评价

关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及评价

关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及评价他汀类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降胆固醇药物,通过作用于肝细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催化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限速步骤),抑制胆固醇合成,并上调LDL受体,加速清除循环中的LDL颗粒,从而降低血浆LDL水平[1]。

自从1987年首获批准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发表以来,诸多以他汀类作为治疗组进行的高质量的随机试验已经明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动脉血运重建风险的能力[2]。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危患者LDL水平的一线用药[3、4],为有关指南的制定、修改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由于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所显示出的额外益处[5、6],使利用更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当前降脂治疗已被推荐在具有心血管风险的大范围人群中使用,包括那些脂质水平处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人群[7]。

这种变化导致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增加及更强效方案的应用,因此,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影响安全性的相关因素药物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地区使用以下6种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1987年)、辛伐他汀(1988年)、普伐他汀(1991年)、氟伐他汀(1994年)、阿托伐他汀(1997年)、瑞舒伐他汀(2003年)。

匹伐他汀(2003年)仅在日本和印度使用,西立伐他汀(1998年)因存在横纹肌溶解症的高风险而于2001年被召回[8]。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因此从本质上讲,尽管他汀类药物的特性及其降低LDL胆固醇的效应各有不同,但所有他汀类药物对脂质水平的作用都是相似的。

他汀类药物在肝脏中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系统进行代谢,并可以和许多其他常用处方药相互作用[9],影响这种相互作用的因素不仅包括他汀类药物的各自特性(其他机制),也还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统中的遗传多态性。

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问题

他汀类药物肝脏安全性问题
访 中两组肝功 能指 标 均 无显著 变 化 , 他 汀类 药 物组 B 但 MI
仍较高且糖化血红蛋 白较 对照组增高 ; 汀类 药物组肝脂 肪 他 变程度显著减轻且无 慢性 肝病 的临床征象 , 而对 照组 非但肝
脂肪变未减轻且肝 纤维化 程度加 重。这些 研究 提示他 汀类 药物治疗可 能使 N F D患者获 益 , 而 至今 尚乏他 汀类药 AL 然 物有效 防治 N F D N S A L / A H的正规 临床试 验。 五、 他汀类药物治疗 中是否需要 监测 肝功能 目前 国内外 学者仍推荐 在他 汀类 药 物治疗 前 和治疗 中 定期检查肝功能 , 旨在入选病例时剔除肝病 患者以及监测他 汀类药物 的肝毒性 , 事实上这种做法 既无循证 医学依据也 无 良好 的费用效益 比 , 反而有可能造成不敢用 药或不适 当的停 药 。主要原 因为: 1 在治疗前测 定血 清转氨 酶并不 能有效 () 检 出潜在肝 病患者。肝酶增 加并 非发现潜 在肝 脂肪 变 和慢 性肝病 的敏感指标 , 进展性肝纤维化 和肝硬化 患者肝酶大 多 正常 。例如 , D a 心脏 研究 中 7 % 的 N F D患者肝 酶 在 Ml s 9 AL 正常 , 而在 Mo a f d等的研究 中 3 % 的肝 酶正常 的 N F D患 r 6 AL 者有进展性肝纤维化 或肝硬化。更为重要 的是 , 没有正 当理

能有 自发性波动 , 因临床上接受他汀类药物 治疗 者通常是 最
有可能 出现肝酶异 常或肝 酶波动 的人群 , 如肥胖 症 、 尿 例 糖
病、 老年人以及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者 。事实上 , 在他汀类
药物治疗 中肝酶持续 异常 和严重肝 脏损 害 的原因更 可能 是 由 N F D等其他原 因所致 J AL 。 二、 他汀类药物与肝衰竭和肝癌 有关他汀类 药 物肝脏 安 全性 最为 关键 的问题 并非 “ 他 汀类药物是否可致肝 酶增高” 而是“ 汀类药 物是 否可诱 发 他 严重肝损伤和肝功 能衰竭 ” 。现有 资料表 明, 服用他 汀类 药 物者重症肝炎和肝 衰竭 的发生率并不高于对照人群 , 至今 尚 无他汀类药物相关肝病 导致死亡 的报道 。来 自 19 9 9年美 国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 局不 良事件报告系统 的资料显示 , 服用 他 汀类药物者肝 衰竭 的发生率不 到百万分 之一 ; rk全球 不 Mec 良事件资料库 中共有 2 2例服 用洛 伐他 汀者发 生肝衰竭 ( 发 生率 1 14万 ) 在 19 - 20 /1 ; 9 0 0 2年期 间美 国 5 4 17 1例肝移植 患者 中, 3例肝衰竭可 能与 他汀类 药 物有关 。并且 , 数 仅 多 病例不能肯定他 汀类 药 物与肝衰 竭之 间存 在因果 关 系。在 包括 4 0 500人年 随访 资 料 的 3项 普 伐他 汀 随 机对 照 试 验 中, 无论是胆道 事件 (8 16例对 2 8例 ,. % 对 2 1 还 是 0 19 . %) 其他肝胆事件 ( . % 对 0 9 , 汀类药 物组均 不 比安 慰 07 . %) 他 剂组高 。鉴 于肝 衰竭 在广泛 使 用他 汀类 药 物 患者 中罕 见, 提示他汀类药物相关 肝衰 竭属 于特异 体质 反应 。至 今无证据表 明年老 、 性别 、 存 疾病 ( 括肝 病 ) 他 汀类 药 并 包 、 物种类和剂量 以及合 并用药 等 因素与他 汀类 药物所 致肝 衰

他汀降脂药肝肾损害对比1、肝毒性阿托伐他...

他汀降脂药肝肾损害对比1、肝毒性阿托伐他...

他汀降脂药肝肾损害对比1、肝毒性阿托伐他...
他汀降脂药肝肾损害对比
1、肝毒性
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属脂溶性性,发生肝损害与剂量明显相关。

瑞舒伐他汀和普伐他汀,属水溶性,几乎不在肝内代谢,肝损害的发生率相较于其它低,且与剂量的关系不明显。

治疗过程中,若出现转氨酶轻度升高(<正常值上限3倍),且无肝脏损害的其他证据,无需减量或停药,建议每4~8周重复检测肝功能。

2、肾毒性
阿托伐他汀对肾脏无不良影响,瑞舒伐他汀在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禁用。

#超能健康团##健康真相馆##春季养生正当时#。

再论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全文)

再论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全文)

再论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全文) 他汀与肝功能他汀类药物引起肝酶升高的发生率在1%~2%,多发生在开始用药后的3个月之内,呈剂量依赖性,并在降低用药剂量或停药后恢复至用药前水平。

接受起始剂量和中等剂量他汀治疗,肝酶(ALT或AST)升高>3×正常上限(ULN),比率他汀与氯吡格雷关于氯吡格雷与他汀类药物对于细胞色素P4503A4水平的相互作用对前者抗血小板作用的潜在影响曾得到广泛的学习。

氯吡格雷通过抑制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和PCI后的抗血小板治疗,该药需要经过细胞色素P4503A4代谢后转变为活性形式发挥抗血小板作用。

有研究发现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可以抑制后者的抗血小板作用,但这一理论上的推断在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合用的临床终点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证实。

目前这2类药物在临床上仍然广泛合用。

他汀与肾功能严重肾功能不全是他汀性肌病的易感因素,反过来,他汀类药物是否能引起肾损害?根据FDAAERS数据库,每百万他汀类药物处方肾功能衰竭报告率是0.3~0.9例。

大规模临床试验报道,他汀治疗组与安慰剂组肾衰和其他肾病比例相近,没有发现在目前FDA批准使用的剂量内,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肾损害,包括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蛋白尿、血尿、肾小球损害或功能不全等。

2009年公布的AURORA研究表明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不能预防心脏事件的发生,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并未增加,说明严重肾功能不全患者可以安全使用他汀类药物。

然而,对此类患者需要更为密切学习安全性,应根据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调整某些他汀类药物的剂量。

他汀与肌毒性他汀类药物引起的最严重不良反应是肌病,定义为肌肉疼痛、无力,以四肢近端肌肉明显,血清肌酸激酶(CK)显著升高。

如没有及时停药,可以发展成为肌溶解,此时血清CK>正常上限10倍。

伴随肌溶解的发生,血清肌红蛋白水平显著升高,进行性肾功能减退,最终患者可死于严重的尿毒症或心律失常。

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安全性评估

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安全性评估

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安全性评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

降低血脂水平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而降血脂药物作为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老年人群体中。

然而,老年人存在许多生理变化,其肝脏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对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影响进行安全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了解降血脂药物的分类以及对肝脏功能的影响是进行安全性评估的前提。

目前常用的降血脂药物主要包括贝特类、他汀类、非类固醇类降脂药物等。

贝特类药物会影响肝脏内胆固醇的合成,而他汀类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来降低胆固醇合成。

非类固醇类降脂药物主要通过影响胆固醇的代谢以及肠道胆酸循环来发挥降血脂的作用。

在老年人身上,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可能下降,因此这些药物对肝脏的影响需要科学评估。

准确评估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安全性需要进行临床研究和大样本的数据分析。

既往研究中发现,他汀类药物与肝脏损害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推测可能与个体存在基础肝脏疾病有关。

因此,在进行降血脂药物治疗之前,应当对老年人进行肝功能的评估,以筛查出有潜在肝脏疾病的个体,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管理。

除了个体的肝功能评估外,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数据分析。

其中一项研究表明,在老年人中,他汀类药物使用与肝脏酶的升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但严重的肝脏损害并不多见。

此外,研究还发现,多数老年人在使用他汀类药物时,肝功能并未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些研究结果对评估降血脂药物对老年人肝脏功能的安全性具有指导意义。

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测和监测老年人的肝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这可以通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碱性磷酸酶(ALP)等指标来评估肝功能的变化。

当这些指标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提示肝脏出现了损害。

此时,应当及时与医生取得联系,迅速评估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另外,老年人的遵循性和耐受性也是对降血脂药物安全性的评估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及评价

关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及评价

关于他汀类药物安全性的认识及评价他汀类药物是一类被广泛应用的降胆固醇药物,通过作用于肝细胞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催化胆固醇生物合成中的限速步骤),抑制胆固醇合成,并上调LDL受体,加速清除循环中的LDL颗粒,从而降低血浆LDL水平[1]。

自从1987年首获批准后,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5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规模临床试验发表以来,诸多以他汀类作为治疗组进行的高质量的随机试验已经明确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卒中以及动脉血运重建风险的能力[2]。

他汀类药物是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危患者LDL水平的一线用药[3、4],为有关指南的制定、修改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

由于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所显示出的额外益处[5、6],使利用更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治疗成为一种趋势。

此外,当前降脂治疗已被推荐在具有心血管风险的大范围人群中使用,包括那些脂质水平处于平均水平甚至低于平均水平的人群[7]。

这种变化导致了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增加及更强效方案的应用,因此,他汀类药物的安全性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影响安全性的相关因素药物目前全球绝大部分地区使用以下6种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1987年)、辛伐他汀(1988年)、普伐他汀(1991年)、氟伐他汀(1994年)、阿托伐他汀(1997年)、瑞舒伐他汀(2003年)。

匹伐他汀(2003年)仅在日本和印度使用,西立伐他汀(1998年)因存在横纹肌溶解症的高风险而于2001年被召回[8]。

所有他汀类药物都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HMG-CoA还原酶,因此从本质上讲,尽管他汀类药物的特性及其降低LDL胆固醇的效应各有不同,但所有他汀类药物对脂质水平的作用都是相似的。

他汀类药物在肝脏中代谢,主要由细胞色素P450系统进行代谢,并可以和许多其他常用处方药相互作用[9],影响这种相互作用的因素不仅包括他汀类药物的各自特性(其他机制),也还包括细胞色素P450系统中的遗传多态性。

20110217A12-正确认识他汀肝脏安全性

20110217A12-正确认识他汀肝脏安全性
尽管通过检测血清转 氨酶无助于发现他汀的不 良反应,但需谨慎解释肝功 能试验结果。他汀药物治 疗过程中出现转氨酶升高 时 ,须 排 除 病 毒 性 肝 炎、酒 精性肝病及其他药物所致 肝损伤的可能。若发现明 显肝脏损伤的客观证据,立 即停用他汀;若治疗期间肝 酶为 1~3×ULN 之间,不必 停 用 他 汀 ;若 >3 × ULN (> 120 U/L),重复测试后仍持 续高于此值且无其他原因 可供解释,需停用他汀。同 时 指 出 ,慢 性 病 毒 性 肝 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非酒 精 性 脂 肪 性 肝 炎(NAFLD/ NASH)以 及 代 偿 期 肝 硬 化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 治 指 南(2007 修 订 版)建 议 :开 始 他 汀 治 疗 时 ,应 行 血脂及肌酶、肝酶等安全性 检查,并在 4~8 周时进行复 查,若 达 标、安 全,则 6~12 个 月 时 进 行 复 查 ;若 未 达 标 ,则 调 整 剂 量 至 达 标 ,并 在 6~12 个月时进行复查。
责编:吕瑞芳 电话:(010)64036988-258 E-mail:lvrf@ 美编:梁毅 电话:发行部(010)64019686 广告部:(010)64002844 广告经营许可证号:京西工商广字 0210 每周四出版 本期 28 版 每份 3 元 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北京世纪兴业印刷有限公司印刷
患 者 ,可 安 全 接 受 他 汀 治 疗。从医疗安全的角度指 出,需加强肝病相关症象的 监测同时加用保肝药物。
亚 太 地 区 NAFLD 处 理原则以及欧洲肝病学会 的专家共识同样指出, NAFLD 患者使用他汀类药 物 是 安 全 的,根 据 需 要 可 正常用于代谢综合征患者 的防治,通常无需加强肝酶 监测。
类药物的患者肝酶明显增 高的检出率<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
80↑ 70↑
1.07 22.6↑
4.7 0.21 75.3 50.1 25.2 1.99 17.0 101.0 216 9.1 6654
参考值 5-40 8-40
5-20 μ 1.7-10 μ
56-82 36-55 20-35 1.1-2.5 10-50 35-115 200-400 0-10 μ 4000-13000
他汀与肝功能衰竭
• 肝衰罕见(百万分之一),并不高于普通对照人群 • 肝衰竭与特异体质有关,有报道他汀可引起遗传易感个体
的肝脏自身免疫攻击 • 在1990-2002年全美51741例肝移植患者中,仅3例可能为
他汀相关肝衰竭 • 所有他汀药物均可能导致肝衰,但均无死亡发生
注意:肝酶持续异常和严重肝损的原因 更可能与他汀无关!
• 发热、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变态反应性 肝损害(药物?)
他汀诱导的肝酶异常的特点
• 他汀治疗的共性特征:剂量依赖性 • 绝大多数转氨酶升高<3 • 见于开始治疗或增大剂量的头3个月内 • 绝大多数为孤立性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与肝功能衰竭无
明确关系
他汀引起肝酶升高的发生率
转氨酶升高水平 1-3
4%非特异性炎症
36%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28%正常肝组织
28%
高脂血症患者肝酶异常的对策
• 正确对待转氨酶升高 • 警惕重症肝炎/肝衰竭 • 加强代谢紊乱的控制 • 避免增加肝脏负担,如戒酒、减肥 • 联合使用保肝药物,如易善复、水林佳、甘利欣 • 停用可疑损肝药物
他汀相关转氨酶异常的处理
• 他汀所致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 • 轻度增加,无需停药 • 半月内持续两次> 3,减量或换药 • 出现肝功能不全症象者 • 不管转氨酶高低及其成因,均应立即停药并转肝病科处理 • 其他原因所致肝酶异常或慢性活动性肝病可继续使用他汀 • 联合使用保肝药物可能有助于医患沟通和减少医疗纠纷
他汀类药物与肝脏安全性的评价
他汀与肝脏
1987年起用于临床,目前至少6个品种,处方量很大, 旨在防范心脑血管事件
• 他汀治疗期间出现肝酶异常? • 慢性肝病患者能否安全使用他汀? • 患者使用他汀有无益处?
肝功能化验单
代号
检验项目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谷草/谷丙 总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
总蛋白 白蛋白 球蛋白 白球比 *谷氨酰氨基转移酶 *碱性磷酸酶 前白蛋白 总胆汁酸 胆碱脂酶
1.0
0.5
0
20
30
40
50
降低幅度,(%)
60
70
*持续:连续2次
J 2003; M, 2004
他汀相关肝酶异常的转归
减量/停药, 肝酶多能恢复正常
即使不调整剂量, 70%可自行下降 (一过性肝酶异常)
他汀相关 肝酶异常
肝酶增高,继续使用他汀, 至今尚无引起肝衰竭的报道
使用大剂量他汀, 无证据表明与明显肝损伤 及肝衰竭有关
7.9%人群血清和/或升高
69% 原因不明
主要与以下原因有关:
腰围 高血症
女性还与和高血压病有关
31%
其中酒精性43.6%、丙肝22.6%、血色病可
有明确病因 能11%、乙肝3.1%、混合性占19.7%
J 2003;98:960-967
血清转氨酶异常危险因素分析
12808例日本男性铁路工人体检,发现282例血清嗜肝病毒感染指标 阴性的转氨酶升高患者,与 9783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结果显示:
结果:
17例体重下降 > 10% , 18例 <10%, 4例体重增加
平均体重每下降1%,血清水平降低8.3%
体重下降大于10%者,肝功能基本复常,伴肿大的肝 脏回缩,慢性肝病症象消退
1990;99:1408-13
治疗
(>10%)
,1990
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原因分析
36%
4%
57
16%
16%
16%其他 16%单纯性脂肪肝
诊断策略
病情评估 是否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是否肝源性转氨酶异常? 是否合并肝功能不全症象?
原因分析 他汀药物相关肝脏损害? 肥胖症、糖尿病及其相关脂肪肝?
胆胰疾病急性发作? 病毒性肝炎?酒精滥用?其他更有可能的损肝药物?
肝源性转氨酶升高
• 心肌损害、肺栓塞
• 溶血、再障
• 肌肉疾病 皮肌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多发性肌炎
与升高密切相关因素:
• 肥胖 • 缺乏运动 • 高血症 • 高血症
2002;47:549-55
与升高密切相关因素:
• 嗜酒 • 高血症 • 2型
减肥对超重成人的影响
入选患者 • 39例超重/肥胖者, • 其中31例血清升高,这些
患者主要为
给予低热卡饮食(600-800)和体 育锻炼治疗
随访 16±12月
• 甲状腺疾病
• 剧烈运动
• 巨血症

特点:升高为主,>1,通常<5,否则考虑肝脏累及,
• 通常合并、等酶学改变
孤立性肝源性转氨酶升高≠肝脏损害
.
J 2006;97[]:77C–81C)
肝炎和肝功能不全症象
• 临床表现:纳差、乏力、腹胀、恶心、吐泻,黄疸、肝脏 肿大,甚至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 实验室检查:肝脏贮备功能改变,如总胆红素增高、凝血 酶原时间延长、前白蛋白/白蛋白下降
肝酶异常患者能否使用他汀
不明原因肝酶异常患者他汀安全性评估
肝酶轻中度升高 肝酶严重升高
肝酶正常者服用他 肝酶升高者服用他汀 肝酶升高者未用他汀
汀 (1437)
(342)
(2245)
1.7%
4.7%
6.4%
0.002
0.2
0.2%
0.6%
0.4%
0.6
0.6
N. , 2005;41:690-695
>3
>5() >9()
>20%
发生率
<1%(常规剂量他汀治疗)
23%(大剂量他汀治疗)
0.5%
0.2%
他汀引起肝酶升高的剂量依赖性
持续*>3(%)
降低同样幅度的 水平,立普妥所用的剂量最小, 导致肝酶升高的风险最低
3.0
发生率<1%
2.5
(40-80日)
(10-80日)
2.0
(20-80日)
1.5
美国脂质协会他汀安全性评估建议
• 下列哪些疾病为他汀治疗的禁忌症? • 慢性肝病? , 2B; • 代偿期肝硬化? , 3D; • 失代偿期肝硬化或急性肝衰?, 2D • ? ,1B • 代偿期肝病患者服用他汀并不增加横纹肌溶解的
诊断策略
病情评估 是否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是否肝源性转氨酶异常 是否合并肝功能不全症象
原因分析 他汀类药物相关肝脏损害? 肥胖症、糖尿病及其相关脂肪肝? 肝脏一过性缺血/缺氧 缺血性肝炎
胆胰疾病急性发作? 病毒性肝炎?酒精滥用?其他更有可能的损肝药
物?
美国成人血清转氨酶升高病因分析
1988-1994年 调查了15676名成年居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