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风骨和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合集下载

三曹诗风异同

三曹诗风异同

三曹诗风异同建安时期以三曹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开创了彬彬大盛的建安文学新局面,形成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明朗刚健的风貌。

三曹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及不同阶段的个体特征。

共同点:①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歌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不同的贡献。

曹操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开创一代诗风;曹丕诗歌以抒情性代地替写实性,运用乐府艺术形式时引赋入诗,开拓了诗歌艺术表现;曹植在乐府诗中注入强烈的感情与个性,使原来以叙事为主的乐府转向以抒情为主,丰富了五言诗的表现手法。

②曹氏父子的创作,体现了建安时期追求“慷慨悲凉之美”和非功利、主激情、重个性,求华美,注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特点。

③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怨,强烈个性的表现及浓郁的悲剧色彩的表现贯穿其创作之中。

不同点:①风格差异;三曹创作体现了建安风骨初期、中期及后期不同的风格特征。

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激扬壮丽;曹植的诗歌豪宕深沉,情兼雅怨。

曹操诗通脱,曹丕诗华丽,曹植诗沉著。

②诗歌内容侧重点、艺术表现不同:曹操的诗歌多从时事政治、军事民情方面反映现实;曹丕的诗多从离愁别怨、家庭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曹植的诗主要从自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内心的悲愤忧思的角度反映社会现实;曹操的诗激烈深刻,勇于批判,顽强进取,多英雄本色,大将风度;曹丕的诗委婉平和,固步守成,多公子声气,儿女柔情;曹植的诗悲怆幽怨,多诗人气质,情感浓郁;曹操诗报国述志,蒿目时难,侧重时事、政治、民情的抒写;曹丕的诗工于言情,重在乱世余人心理的表达;曹植的诗重在个体遭受挫折的悲哀与怨恨的抒发;曹操诗质胜文;曹丕的诗文胜质,曹植的诗文质合一。

③题材表现、情调不同曹操的诗多抒发生灵涂炭,四海未定的悲情,其情深沉、苍茫、浩大,主要借乐府旧题反映现实,直陈其事,明情显志,忧国悯时,充满“悲情”;曹丕的诗多怀着迷惘的思绪,淡淡的情愁,关注游子思妇的叹息,思考生命本体存在的价值,其情细腻深婉,纤巧细密,充满“忧情”;曹植诗歌着重描述个体需要在遭受挫折后的悲哀与怨恨,展示失意者的内心世界,其情曲折腾挪,沉痛深挚,充满哀怨。

建安七子的诗歌风格

建安七子的诗歌风格

建安七子的诗歌风格
建安七子的诗歌风格各具特色,但总体来说,他们的诗歌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曹操的诗悲凉慷慨,气韵沉雄,充满豪迈气概。

他善用乐府旧题,写新的内容,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感。

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

他的诗歌关注人生、爱情、友情等主题,表现出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感悟。

曹植的诗则骨气充盈,淋漓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情和思想深度。

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对人生、命运、爱情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王粲的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百态,表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孔融的诗以雄健的笔力描绘历史和人生,表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陈琳的诗以明快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现人生百态,表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徐干的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自然风光和人生百态,表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总体来说,建安七子的诗歌风格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他们的诗歌以情感丰富、思想深刻、语言优美而著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

建安风骨简述(最新版2篇)篇1 目录1.建安风骨简介2.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3.建安风骨的影响和评价篇1正文一、建安风骨简介建安风骨,又称为“汉魏风骨”,是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它源于汉朝末年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当时文人和官僚之间交往频繁,文化交流活跃的背景下产生的。

建安风骨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曹操、曹丕、曹植、孔融等。

二、建安风骨的艺术特色1.鲜明的个性: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强烈的个性,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展示出鲜明的个性特点。

2.语言优美:建安风骨的文人们善于运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创造出优美的文学意境。

3.丰富的情感: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丰富的情感,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4.深邃的思想:建安风骨的文人们有着深邃的思想,他们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思想,让读者感受到他们的智慧和思考。

三、建安风骨的影响和评价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种独特的文学风格。

篇2 目录1.建安风骨简述的概念2.建安风骨的特点3.建安风骨的影响4.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篇2正文一、概念建安风骨,是中国文学史上一股重要的文学流派,其代表了三国时期建安年间一批文人的诗歌风格。

建安风骨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二、特点建安风骨的特点在于其诗歌的雄浑、豪放,以及其深刻的思想内涵。

其诗歌常常以现实生活为题材,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建安风骨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以表达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三、影响建安风骨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文学家。

许多文学家都受到了建安风骨的影响,并从中汲取了灵感。

四、地位建安风骨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期,诗、赋、小说等体裁,在这一时期都出现了新的时代特点,并奠定了它们在此后的发展方向。

魏晋南北朝的作品文学思想与佛教在中土的传播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介绍一、建安风骨1、建安诗坛的时间断限。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3),即汉末魏初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2、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建安时代,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建功立业提供了可能,激发起士人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一方面又是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给士人带来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慷慨任气,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人是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和女诗人蔡琰。

第一节曹操与曹丕1、曹操生平及思想、性格。

曹操,字孟德,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曹操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知道乱世用儒学不能及时奏效,所以用刑名法术之学。

精通音乐、书法、围棋,为人简易。

动乱板荡的时局,戎马倥偬的经历,统一天下的雄心,交织在他的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2、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①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

②曹操的诗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3、曹丕生平及感情特点。

曹丕,字子桓,三十一岁立为魏太子,三十四岁代汉自立。

曹丕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诗作中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与抒发。

4、曹丕对七言计的贡献。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他的《燕歌行》二首,不仅为乐府产生一新体制,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

至曹丕始形成纯粹的七言诗。

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点

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点魏晋南北朝诗歌知识点1、建安风骨也叫魏晋风骨,指的是诗歌呈现出的俊爽刚健的风格。

建安是汉献帝年号,这类诗歌普遍反映了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了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建安风骨的代表诗人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璃、应场、刘桢)等。

2、七言诗起源于先秦和汉代的民间歌谣。

七言诗包括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正式创作七言诗的诗人是魏国的曹丕,他的《燕歌行》是现存的第一首文人创作的七言诗。

3、南北朝乐府民歌北朝民歌气质刚健、爽朗,反映的社会生活内容较广阔,《木兰诗》为其代表作;南朝民歌则倾向于抒写男女恋情,风格缠绵清丽,《两洲曲》》是其代表作。

4、阮籍代表作是以忧生念乱之情写下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其诗大量运川比兴手法,寄托人生实感,思隐而辞丽,呈现出瑰然特异的风貌。

唐代陈子昂的《感遇》、李白的《古风》都是师承阮籍《咏怀诗》而作的人生实感辑录。

5、.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诗人、散义家。

田同生活是陶渊叫诗的主要题材,主要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被诗论家称为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

其诗歌兼有半淡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白然。

6、谢灵运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自谢灵运始,山水诗成为中围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7、鲍照以其特殊的身世感,发为歌唱,恃调激昂,气势雄健,对李白、杜甫的.影响较大。

在曹丕的《燕歌行》音响久沉之后,鲍照以其十八首《拟行路难》及大量匕言歌行的杰山艺术成就,奠定并开创了七言诗进一步发展的局面,在七言诗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8、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作家,他把诗歌的描绘对象从山水展到一般自然景物,并以大量的新变体诗把五言创作推进到律化,为五言律诗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

曹植诗歌艺术特点

曹植诗歌艺术特点

曹植诗歌艺术特点
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奔放、华丽辞藻、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和优美的韵律著称。

曹植的诗歌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曹植的诗歌既注重情感表达,又有对事物的理性思考。

他能够通过繁复的修辞与细腻的描写展现内心感受,同时又保持了清晰的逻辑思维。

2. 辞章华丽:曹植的诗歌大胆运用辞章,追求华丽、丰富的辞藻。

他擅长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修辞手法,以独特的表达方式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想象力丰富:曹植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丰富多彩的想象,他能够用富有表现力的形象描绘景物和人物,使诗歌充满生动感。

4. 自信豪放:曹植的诗歌语言直接、豪放,表达了他对自我、对生活、对理想的自信与豪情。

他以诗人自居,用自由奔放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感,展现自己的个性与魅力。

5. 韵律优美:曹植的诗歌以优美的韵律著称,他注重句子的平仄与韵律的协调,使诗句流畅自然,具有动人的音韵美。

综上所述,曹植的诗歌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感性与理性相结合、辞章华丽、想象力丰富、自信豪放和韵律优美等。

这些特点使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曹植被钟嵘《诗品》誉为“建安之杰”,并称其诗歌“骨气奇高,词采 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论述。

曹植被钟嵘《诗品》誉为“建安之杰”,并称其诗歌“骨气奇高,词采 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论述。

曹植(192年-232年)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文学家、诗人。

他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称为“建安七子”之首。

在钟嵘的《诗品》中,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这表明他在建安文学史上的地位很高。

曹植的诗歌风格独特,具有骨气奇高和词采华茂的特点。

他的诗歌常常描写自然风光、山水景观、人物心情等,并以优美的语言、妙趣横生的比喻、富有哲理的意象和精细的构思来表现其主题。

例如,《白马篇》它描写和歌颂的是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

对于歌颂的这个人,历来说法不一。

有的说是写他的胞弟曹彰,也有的说是写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

但读完此时,我倒是觉得,两者都不是,应当是写自己的,勉励自己要向汉代的骠骑将军霍去病那样勇武杀敌。

;《七哀诗》这首诗写的很凄冷,曹植把自己比作是一名荡子妇,以一名被遗弃的女子的不幸遭遇来比喻自己被排挤的境况,以思妇与丈夫的离异,来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简直比路人还陌生。

曹植有感与兄弟之间的境况悬殊,暗自吐出思君报国的衷肠奈何曹丕的绝情寡义,令曹植愤慨不已,流露出无限凄惶之感。

总的来说,曹植是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家,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内容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许多文学评论中都受到了高度的赞扬。

曹植的散文也是著名的,他的散文作品涵盖了许多不同的题材,例如写景、讽喻、议论等。

这些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此外,曹植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在蜀汉政局中担任重要职务,并为蜀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成为蜀汉后期的政治主流,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前者主要是指曹植的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建安风骨的精神,前期作品充满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后期满怀悲愤,总体表现出慷慨多气、主体情致充盈丰沛的特点,在建安一代中堪称代表;后者主要是指诗歌艺术形式上的美。

建安诗歌的艺术特征

建安诗歌的艺术特征

建安诗歌的艺术特征建安诗歌的艺术特征诗歌大多是乐府民歌,文人创作不多.进入三国以后,文人创作的重点转向了诗歌,诗歌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渐与辞赋并重,蓬勃发展.三国两晋时期的诗歌,曾出现了几次创作高潮.依次是三国前期的建安,三国后期的正始,西晋的太康及西晋和东晋之交;其中尤以建安为最盛,成就也最大.建安诗歌特征东汉末年的动乱,既使建安诗人饱受乱离之苦,也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

……建安文人政治热情的普遍高扬,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文心雕龙•时序》的特点。

“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习所用,如曹操《短歌行》:“概当以慷,忧思难忘。

”……还有“悲风”这个意象,在建安诗歌中也常出现,如曹操《苦寒行》:“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建安诗歌这种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时代特色。

人生苦短的哀叹,是建安诗歌的另一个主题。

当时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疾疫流行,人多短寿。

如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粲、徐干、应玚、刘桢、陈琳皆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年的疾疫,孔融、杨修、丁仪、丁廙先后被曹操、曹丕所杀。

这种情况对文人刺激很大。

面对短促而又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采取了三种不同的态度:第一种是单纯的哀叹,如:“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刘桢《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诗》);“良时忽一过,身体为土灰”(阮瑀《七哀诗》);“长恐时岁尽,魂魄忽高飞”(阮瑀《诗》)。

第二种是概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努力追求。

曹操的《短歌行》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又如:曹植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园景光未满,众星灿似繁。

志士营世业,小人亦不闲。

”第三类虽是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这在曹操的《龟虽寿》等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后两种思想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建安时代是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代,也是诗人创作个性高扬的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安风骨
汉末建安时期 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

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风骨一词最早大量应用于魏、晋、南朝的人物评论,后引用到书画理论和文学评论之中。

至于文学评论,当以南唐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最为精到:“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意思是端直的言辞结合骏爽的意气,形成格调劲健和艺术感染力强的“风骨”。

风,就是文章的生命力和内在的感染力,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现力。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公元196年~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

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形成了文学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富的特点,即人们常说的“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的特征:
首先是现实性。

如曹操在《薤露行》中写道:“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

”“贼臣持国炳,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痛斥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

《蒿里行》则叙述了群雄私争,自相残戕,致使兵祸连绵,民不聊生。

诗歌形象描绘兵祸惨状:“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植在《送应氏》中具体描写了当时洛阳毁败的情景也令人惨不忍睹:“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在这破败的景象中,传达出一种悲凉感,在时直抒作者的惨伤,悲愤情绪:“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后世评价曹操前两首诗是“汉末实录”,称为“诗史”。

其次是抒情性。

从辞赋看,建安以前辞赋的内容以颂扬鉴戒为主,到建安时代便由颂扬鉴戒而抒情化。

从乐府诗歌发展看,汉乐府民歌本以叙事为主,到建安作家手里便由叙事而抒情化。

曹操“颇有悲凉之句”曹植历年“雅好慷慨”,后则有“忧生之嗟”。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表现丧乱时代中“人生无常”
的苦闷。

但这种人生短促感是建立在时不我待要及时建功立业,招揽
贤才助成大业的基础上的“慷慨悲歌”之感。

后人评价说:“文帝、陈思……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慷慨而多气也。

”“三曹”诗风就是“建安风骨。


刻画时代,反映现实:建安诗人身历离乱,目睹战乱下的民生困苦,对百姓寄予深厚的同情。

另一方面又怀有建功立业的雄心,故诗歌内容多能反映现实。

逃避现实,谈玄说道:由於政治紊乱,不少诗人消极避世,明哲保身,他们的作品有依附老庄玄学,追求神仙思想的情调。

悲凉慷慨,风格独特:建安诗人以现实为题材,每能流露其思想个性,表达胸中愤慨,因此作品激昂而富有气魄,特别感动读者,形成「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内容具有充实的情感与时代意义。

骨——指作品表现慷慨激越,刚健有力的风格。

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的作品。

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刘桢的《赠从弟》表现的是对志节的崇尚,曹植的《白马篇》以游侠的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的壮志豪情。

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

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

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

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

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

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

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
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

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一,他的诗歌抒情性增强,个性更加鲜明。

就诗歌体裁来看,曹植诗作中有不少乐府诗,但是他运用
乐府体裁,不是简单地模仿,而是在诗中更多地注入了个人的感情,从而将乐府诗的以叙事为主,改变为以抒情为主。

所以王瑶先生说:“他诗中的抒情成份加多了,有了鲜明的个性,因此独成大家”。

比如他的《美女篇》,从形工上看是模仿汉乐府《陌上桑》。

但汉乐府叙述的是彩桑女巧妙地拒绝太守调戏的故事,以叙事为主,而《美女篇》主要表现是美女盛年未嫁的苦闷,他以此美人迟暮的苦恼,寓托他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这样就注入了诗的感情,具有了诗人自己的个性。

在这一点上,他较曹丕的单纯模仿民歌胜出一筹,因为曹丕的诗好象总是在替别人诉说哀肠,看不到自己的个性。

第二,他的诗在结构上更讲究,尤其是发端往往很精警。

汉乐府诗往往以气为主,道来,无意于工巧,而曹植诗则更注结构的安排,他常常以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开头,渲染气氛,笼罩全篇。

如他的《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

圆景光未满,众星粲以繁。

”以白日西归,星月忽至来写时光的流逝之速;《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构其波。

”以激烈动荡的景象,暗示作者心境地的不平和处境的险恶,等等。

所以沈德潜说他“极工于起调”(《说诗晬语》)。

第三,他更注重诗歌的艺术技巧,尤其表现在注重对偶以及锤炼字句上。

曹植诗歌中对偶句极多,这一特点是魏晋诗歌趋向骈偶化的开始,而曹植是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的诗人。

如“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缘池。

”(《公宴》),“阊阖启丹扉,双阙耀朱光”(《五游》),再如炼字的句如“清风飘飞阁”(《赠丁仪》),“明月澄清影”(《公宴》),“清激长流”(《公宴》)等,经过诗人的精心锤炼,便达到了十分警醒的效果。

这为后来南北朝文人诗歌注重修辞技巧开了先河。

第四,他的诗歌中,对景物有了效多的描写,这也改变了乐府诗的面貌。

对后代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