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
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期末笔记整理

一、名词解释1、文学自觉(名解、问答):文学的自觉始终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是指文学及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值性。
它有三个标志: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帓尚实,诗赋欲丽);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所谓文学的自觉,最重要的还是表现在对审美特性的自觉追求上。
文学自觉的理论体系表现:由简单的文论向论著发展;由简单的批评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深化;一般、面上的描述到纵向源流的探索、历史挖掘(刘勰的《文心雕龙》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了完整体系,也是文学自觉的标志。
)2、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文学包括了建安年间和魏朝前期的文学,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构成了“建安风骨”的文学风貌。
3、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
这时的文坛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在他们周围集中了王粲、刘祯等一批文学家。
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4、建安文学的时代风貌:建安诗歌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生活,赋予浓厚的时代气息,形成了独特的慷慨悲壮的风格;内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特点:雅好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5、正始之音/文学:正始文学是魏曹芳正始年间的文学,主要代表是嵇康和阮籍。
建安之后,又有“正始之音”。
作品表现彷徨苦闷、对现实不满的心情,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构成了正始文学的基本特点,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
三曹的文学风格

三曹的文学风格
“三曹”是指汉魏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
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建安文坛影响很大,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是建安时期
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风格清俊通脱、古直悲凉。
曹丕的诗纤巧细密,清新明丽;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他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其诗作词彩华茂,骨气充盈,淋漓悲壮。
“三曹”及其诗作对后代诗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曹植诗歌的创作成就1(大全5篇)

曹植诗歌的创作成就1(大全5篇)第一篇:曹植诗歌的创作成就1曹植诗歌的创作成就曹植的五言诗创作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是建安诗坛上最杰出的诗人。
一.他的诗歌内容丰富充实。
举凡军旅政事,宴游送别,咏史游仙,抒情抒志,无不发之于诗。
曹植用他的笔描绘了广阔的社会人生,表达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
二.曹植的诗歌被誉为“骨气齐高,辞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就是说他的诗歌内容充实丰富,多慷慨悲愤之气,在艺术表现上又生动形象,注意辞藻华美、对仗工整和音韵流畅,达到了建安诗歌的最高峰。
三.曹植诗歌语言华美主要表现在浓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声色。
如《盘石篇》生动再现了大海的宏阔气象。
曹植在文人有意为诗方面,有一个大跨度质的飞跃。
四.注重对称回环之美,注意语言锤炼方面。
如《赠丁仪》均是对偶工整、声韵对称和谐的精工之句。
《赠徐干》“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写时光易逝。
他还善于起调,工于发端,往往在全篇之首用一警策之语,振起全诗。
如《野田黄雀行》开头用惊风险浪的情景和画面预示了环境的险恶,起到强烈的烘托作用。
五.曹植的诗歌对后世影响很大,博得极高的评价,被谢灵运誉为“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建安七子的艺术成就“七子”的创作大体上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作品多反映社会**的现实,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
主要作品有王粲《七哀诗》、《登楼赋》,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阮籍《驾出北郭门行》、刘桢《赠从弟》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的思想深度;但有些作品情调过于低沉感伤,如阮籍《七哀诗》、刘桢《失题》“天地无期竟”等。
后期作品则大多反映他们对曹氏政权的拥护和自己建立功业的抱负,内容多为游宴、赠答等;但有些对曹氏父子的颂扬,带有清客陪臣口吻,显露出庸俗的态度。
然而,无论前、后期,“七子”的创作都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占着主导地位。
“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
孔融长于奏议散文,作品体气高妙。
王粲诗、赋、散文,号称“兼善”,其作品抒情性强。
我眼中的曹植

我眼中的曹植曹植字子键,曹操第三子,同时他也是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
曹植从小聪敏,他“少能赋诗”,能写出很好的文章。
曹操对他很是宠爱,几次想立他为太子。
但由于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再加上曹丕“工于心计,御之以术,矫情自饰”,曹植终于失宠。
曹丕即帝位以后对他施行压抑和迫害,屡次命他迁往苦地,他很不得志。
身边的朋友也受到牵连,遭到了曹丕的报复。
明帝即位后情况也没有发生变化,曹植屡次上疏,希望得到重用,都未能如愿,最后在悲惨的境遇中发病而死,含愤离开人世时年仅四十一岁。
曹植死后朝廷谥之为“思”,故后人称他为“陈思王”。
那么,“思”又是什么意思呢?《资治通鉴》注引《谥法》曰:“追悔前过曰‘思’。
”这说明明帝对曹植的猜忌是根深蒂固的。
这是明帝的悲哀,也是曹植的悲哀。
曹植的诗歌创作是他一生思想和遭遇的写照,他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那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他前期的诗歌主要是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向往建功立业,因而留下了许多抒发理想壮志之歌,如《白马篇》,这首诗是曹植前期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以刚健明快的笔调,简洁朴实的语言,通过对游侠儿典型形象和行为动作的描述,塑造了一个勇敢、机智、为国献身、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
其实,这个形象是诗人理想人格的化身,是曹植本人政治理想的体现。
表面上看他赞美的是游侠儿,实际上他是在抒发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和雄心壮志。
也有一些宴会诗歌,如《斗鸡》、《箜篌引》、《名都篇》等,描写的是诗人跟朋友宴会时的场景,反映的是王公贵族的奢靡生活,语言优美,但在思想上没有很大的造诣和可取之处。
这一时期他随从父亲作战,也写了一些反映战乱和人民疾苦的诗,用诗笔反映灾难深重的社会现实,揭示混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如《送应氏》、《门有万里客》等。
在《送应氏》中,诗人送别朋友,并没有从送别写起,也没有写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是着重于描写送别途中的所见所感,描绘的都是破败萧条的景象,满目疮痍,好一个悲惨世界!诗人从城市的破坏、田园的荒芜、人民的死亡等角度描绘了战后社会一片萧条的景象,反映了“千里无人烟”的凄凉。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张松多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
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
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戚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仙才曹植的诗歌人生

仙才曹植的诗歌人生内容摘要: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而这位仙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
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植还是建安文学之集大成者,对于后世的影响很大。
关键词:曹植,七步诗,建安文学,五言诗的创新,洛神赋,诗歌创作的转折,散文和赋曹植生平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曹植自幼颖慧,年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深得曹操的宠信。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继魏王位,不久又称帝。
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公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黄初七年(2 26),曹丕病逝,曹叡继位,即魏明帝。
曹叡对他仍严加防范和限制,处境并没有根本好转。
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迁封过多次,最后被封地在陈郡,232年12月27日曹植逝世,卒谥思,故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锺嵘在《诗品》中曾说“骨气齐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达到了风骨和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的最杰出的代表。
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的文人同情。
刘勰说“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

试论曹植诗歌之“骨气奇高”作者:陈媛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36期摘要:钟嵘在评价曹植诗歌时赞其“骨气奇高”,本文针对此特点,分析它在曹植诗歌建功立业思想中的具体体现,反映在诗歌情感上的哀怨情愫,以及这一特点所造就的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曹植;建安时代;“骨气奇高”;诗歌作者简介:陈媛媛(1993.1-),女,汉族,陕西省宁强县人,本科,现在学习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研究方向:文学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6-0-01曹植是建安时代备受推崇的杰出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成就很高。
其现存作品中,数量、文体繁多,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
唐朝诗僧皎然在《诗式》中言:“邺中诸子,陈思最高”。
就曹植的诗歌来说,他将五言诗的创作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并陶染后世诗人。
曹植的文学创作,以曹操死为界分为前后两期,风格情感由高昂华美转向沉郁深邃。
这里的“‘骨气奇高’是曹植诗歌艺术表现和审美旨趣方面的突出特色。
‘风骨’即作品表现的一种刚健力,是文学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美学风貌。
”针对曹植诗歌这一风格,我们来具体分析。
(一)建功立业的思想内容一个作家的文学水平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他的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我们分析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特点,也必须先以他的诗作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为依据。
该时期的文人大都心怀天下并有崇高理想,曹植亦是。
他想要报国建功的渴望,在其诗歌中得到了突出的反映。
曹植一生的前后两期,前期深受曹操赏识和宠爱,生活境况较顺适,因此诗作格调高昂。
如代表作《白马篇》:“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作者以游侠儿自比,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视死如归的少年英雄形象。
该诗描写质朴,但是文采飞扬,形成了矫健朴实的风格。
他早期诗作中的昂扬正“气”和积极“慷慨”,成就了他诗歌的“骨气”。
后期,曹植在曹丕父子称帝时,深受猜忌迫害,超凡才能和智慧无从施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植对五言诗发展的贡献文学院1202班曾晓瑜121040064摘要:曹植(公元192年-232年)是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他的诗、赋、散文成就均高于同时代人,其中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更是卓有成就。
他的五言诗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清新流丽的特点,而且将其改造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钟嵘在《诗品》中评价其诗骨气奇高,词彩华茂。
刘勰曾说,“古诗”是“五言之冠冕”。
本文将从数量上,形式上,表现上具体分析曹植对五言诗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曹植五言诗发展历程艺术特色五言诗的发展历程1.1五言诗发展的阶段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
五言诗自班固开始成立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东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
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
建安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
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1.2五言诗在建安时期数量跃居第一钟嵘《诗品•序》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历史上的诗作总量,以五言诗为最多。
唐人写有大量的五言古风及五言律绝,如李白、杜甫等人的作品。
五言诗的出现最早源于民间歌谣。
大约在春秋未、战国初,民歌中就已经有了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体更便于容纳双音词,以表现愈来愈丰富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内心世界的五言体雏形。
在建安时代,“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
”(曹植《与杨德祖书》)出现诗人众多,作品繁盛,特别是五言诗数量比例跃居第一的局面。
这是中国诗坛前所未有的。
1.3曹植对五言诗的影响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
他现存诗歌九十余首,其中有六十多首是五言诗。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
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这是一个时代的事业,却通过了曹植才获得完成”。
但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不是曹植一人的功劳,建安时期是文学走向自觉的时代。
诗人们不再拘守于儒学,表现出鲜明的个性。
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其中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首先,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
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丰富了它的艺术功能。
曹操改造了五言乐府,首开慷慨悲壮的五言诗风,曹丕增强了五言诗的抒情性,促进了五言诗华丽风格的形成,曹植巩固了五言诗的地位,创造了诸多五言诗的体类,对后世专类诗的出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曹植对五言诗形式上的影响1.1语言形象性增强曹植善用比兴,但又不拘泥于比兴的一般形式,而是将比兴与诗歌深厚的历史理性和强烈的情感评价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象征意象,创造出情景交融、韵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借此寄寓自己的遭遇感慨和困顿愁情、以及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其中,最善以女性、动物、植物和典故来寓象征于比兴之中。
曹植继承了自屈宋以来以香草美人比喻和象征贤能达士的文学传统,但又比前者蕴含更深刻丰富的情思意蕴。
其中,《美女篇》最富代表性。
《美女篇》全诗十五句,一百五十字,在当时可谓长诗。
诗人调动各种艺术手法,精细刻画了一个“荣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的光彩照人、貌若天仙、但又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的美女怨妇形象。
但立意却不在此,而在借美女求贤不得、盛年未嫁幽愤情怀的抒发,倾吐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心理与愤懑。
从而使整首诗情兼雅怨、沉郁悲凉、深厚蕴藉。
《杂诗》亦借南国佳人空有绝世之貌而不得知己,寄寓自己正当盛年却无法施展抱负的深切慨叹。
1.2联句,对偶,比兴增多“始出严霜结,今来白露唏”,“孤城翔故城,灵柩寄京师。
”“清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美女篇》)“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这些诗歌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仗工整,大量运用对偶修辞手法,节奏和谐,尤其是叠词的连用给人以美感,增强语言的音律性与和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熟记,同时曹植诗歌比兴手法运用明显,明明要说此事,偏论彼事,以彼事谈及此事。
《野田黄雀行》中“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来喻人才能出众就容易引起祸端,“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赠白马王彪》)既写实又比兴,既写道路的艰辛又写人生的艰难;“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七哀》)烘托出了当时周围的情景,使哀怨更哀,更伤感,“燕雀戏藩篱,安识鸿鹄游”表现了有志难发的痛苦和郁闷,慷慨之音激烈。
1.3层次审美取向定型曹植常以植物作为比喻象征物。
在《赠白马王彪》中,“转蓬”象征在外漂泊的游子征,以“浮萍”象征身世飘零、无依无靠的愁妇。
虽咏征夫愁妇的悲叹,却暗喻自己漂泊在外的身世,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忧愤,引人以丰富深刻的想象。
尤其《弃妇诗》,诗人悲歌绝唱道:“石榴植前庭,绿叶摇缥青。
丹华灼烈烈,璀采有光荣。
光荣晔流离,可以处淑灵。
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
悲鸣夫何为?丹华实不成。
”通篇咏石榴,但深刻丰富的意蕴无不见于言外:美丽的石榴花可喻美女秀色可餐的容颜,石榴华而不实不就象征美女因无子而遭遗弃的悲惨命运?再进一步探究:个人的遭遇,世事的艰辛,人生的思考,情感的悲慨无不寓于其中。
由此可见,曹植笔下的人、事、物、景等的描绘,不在其本身而在其所负载的人生意义,诗人对自己、对民族、乃至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担忧。
这也就是古代文论中所谓的审美意象。
曹植在五言诗表现上的影响1.1手法多样,有机融合曹植的诗歌创作一般都注重章法结构,其中有的崇尚自然流露,有的则讲究精工构思。
曹植五言诗在章法结构上虽不拘一格,但偏重于“刻意求工”之美。
如《公宴诗》“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潜鱼跃清波,好鸟鸣高枝”四句对仗严密而工整,词性虚实相对。
这些“有意而为”的作法,自然为后代格律诗的兴起起了很好的先导作用。
长篇组诗《赠白马王彪》更是结构独特。
全诗借鉴乐府古辞中常见的“顶针”之法,创造了章章蝉联的结构形式,每章可独立成篇,综合起来又可表达一个完整而深刻的意蕴。
用现代诗文结构理论的说法,实际是一种纵横网式结构。
1.2 精于炼字与炼句陆机《文赋》云:“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而效绩。
”可见名言警句在整篇中的作用。
故此,大凡优秀的古代作家都非常注重炼字炼句。
曹植亦然。
他虽然没有留下“推敲”之类的传说,然而对字、词、句的锤炼却是毫无疑问的。
《白马篇》字字珠玑,其中“控弦破左的,右发催月支。
仰首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最为精彩。
诗人准确地选用了“控”、“催”、“接”、“散”四个动词,并且从左、右、上、下四个不同的方向对少年游侠进行了精妙描写。
“接”言其敏捷,“散”言其力猛;行动描写极尽夸张、比喻之能事,把一位骑射精湛、武艺高强的少年游侠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蹈”、“凌”二字更是传神地描绘出少年游侠英勇顽强、锐不可当的神威。
总之,曹植的五言诗,章无虚句,句无冗词,叙事抒情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综上所述,我们从曹植五言诗艺术特色的分析可以看出,曹植对于五言诗的发展贡献是极大的。
钟嵘评价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是切中肯綮的。
正因为如此,曹植无愧于“粲溢今古,卓而不群”的“建安之杰”的称誉。
5哥综上所述曹植王子对五言诗的形成发展成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独特的风格,想说又不说,欲言又止的写作手法为不少人称颂,亦可能为“类鲁迅先生”的现代人批判。
曹植公子的七步诗家喻户晓。
曹植先生其它流传的作品,为文人和后面有文化的人,或现代的学文学的师生津津乐道,其它专业人士忙玩上网和刷微信无心体会,还有推广的价值。
曹家是一个超级牛B的家庭,曹操有的霸气和勇气。
参考文献:[1]高国雄.《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浅析曹植五言诗的艺术特色》[D].新疆:新疆师范大学,2010.感觉像新华社的稿差不多呀。
只听见大声喊口号,不见具体分析呀。
都是一直在喊万岁!感觉像读神龙教的东西呀,你可以把我的参考意见,给大家分享,让你们班的文人们,感受下外行的思维,对大家超有帮助,真的不吹牛,不一样的思维让你看到外面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