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资料
古代文学史_五言诗的起源和发展

文人的五言诗是东汉才有的,相传为西汉枚乘、李陵、苏武等人的五言诗都不可信,这只是前人的传闻。《玉台新咏》把《文选》所载《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等八首和另一首古诗“兰若生春阳”题为枚乘所作,是没有根据的。所以钟嵘说:“自王、扬、枚、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诗品序》)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五言诗发展的趋势看来,枚乘的时代不可能出现这样优美的文人五言诗。《文选》又载苏武诗四首,李陵《与苏武诗》三首,其中抒写朋友夫妻离别之情,行役战场之苦,与苏李赠别的事无关;诗中所写“江汉”、“河梁”、“山海”、“中州”等语,更与苏李二人当日的情事和行踪不合。显然是后人假托的,或者是众多的无名氏古诗的一部分,被讹传为苏李的作品。至于其他诸书所载的苏李诗,那就更不必说了。此外《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一首,有人认为汉武帝太初以前的诗,实是出于误解(详后)。《文选》又把乐府古辞的《怨歌行》题为班婕妤作,也有问题。而古乐府《白头吟》的“皑如山上雪”一首,或又以为卓文君作,更是不可靠的。所以刘勰说:“成帝品录,三百馀篇,朝章国采,亦云周备。而辞人遗翰莫见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见疑于后代也。”(《文心雕龙?明诗》可见齐梁时人已经不相信西汉时有文人五言诗了。)
东汉的文人五言诗之所以日趋成熟,是和学习乐府民歌分不开的。上述几首诗,无论语言风格、比兴手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乐府民歌的影响。但其影响最显著、艺术成就最出色的则为辛延年的《羽林郎》和宋子侯的《董娇饶》二篇。前者写胡姬的抗拒豪强,后者假设桃李和采桑女子互相问答,感叹盛年一去,即遭捐弃的不幸命运。风格逼近乐府民歌。不但表现技巧纯熟,而且深得乐府民歌的精神。现录《羽林郎》一篇如下:
辛延年、宋子侯,生平不可考,可能是熟悉乐府民歌的下层文人。《羽林郎》是乐府中的“杂曲歌辞”。它反映汉末官僚贵族、豪强恶霸对人民横加欺压的不法行为,故事情节颇与《陌上桑》相似。诗中极力描写胡姬服饰的豪华,有模拟《陌上桑》迹象。胡姬拒绝金吾子的调戏和引诱,显示了她的坚贞不屈的品格,这也和罗敷一样,都是民间女性中的光辉形象。诗中的故事、对话、结构和夸张的描写方法都具有乐府民歌的特色。
【互联网】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1️⃣ 五言诗的萌芽与初创五言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
追溯其起源,可至先秦时期的民间歌谣与《诗经》中的某些篇章,这些作品虽多为四言,但已孕育了五言诗的雏形。
到了西汉时期,随着文人创作的兴起,五言诗开始崭露头角,以班固的《咏史》为代表,标志着五言诗作为一种独立的诗歌体裁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这一时期的五言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为后来的五言诗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东汉至魏晋的成熟与繁荣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文人雅士纷纷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抒怀,五言诗因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尤其是到了建安时期,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以及“建安七子”等文学大家的涌现,将五言诗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他们的作品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曹植的《白马篇》就以其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情感,成为了五言诗的佳作。
魏晋时期,五言诗更是成为了文人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的主要载体,阮籍的《咏怀诗》、陶渊明的《饮酒》等作品,都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想,为五言诗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南北朝至唐宋的鼎盛与变革南北朝时期,五言诗继续繁荣发展,不仅在数量上大幅增加,而且在艺术技巧上也更加成熟。
这一时期的五言诗,更加注重音韵和谐、对仗工整,如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就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了南朝五言诗的典范。
到了唐代,五言诗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的出现,将五言诗的艺术成就推向了极致。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春望》等,都以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宋代以后,虽然七言诗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但五言诗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重要形式之一。
综上所述,五言诗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智慧的史诗,它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繁荣与变迁,也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感与理想。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

五言诗的发展历程五言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形式之一,历史悠久、发展丰富。
它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五言诗的成熟与完善,经历了漫长而辛苦的探索与积累。
早在先秦时期,五言古诗的雏形已经开始形成。
先秦时期的诗歌多以詶颂帝王、贵族的功绩和风采为主题,形式上多为楚辞的骈文风格。
五言的形式在这个时期并不明显,对于韵脚的要求也并不严格。
到了汉代,五言诗开始步入发展的阶段。
汉乐府民歌的兴起为五言诗提供了一定的土壤。
这是因为民歌的形式比较自由,同时,汉代乐府中的五言古诗也开始出现。
这些古诗一般以乐府辞章和附赋的形式存在,内容与民生、政治、文化等方面有关,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题材。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开始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在这个时期,五言诗逐渐脱离了乐府辞章的束缚,逐渐走向独立。
并且,在题材和艺术上也更加丰富多样。
不仅能歌善舞、描绘居家生活,还能表现社会变迁、自然景象、感怀之情等。
这些五言诗的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有些甚至写得很直白,富有朴素的民间传统色彩。
到了唐代,五言诗达到了鼎盛时期。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宫廷文化的繁盛进一步推动了五言诗的发展。
唐代的五言诗重视修辞技巧,注重音律的和谐,同时也更加注重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代表性的五言诗人有王之涣、杜牧、李白、王维等。
他们的诗作以唐诗三百首为代表,各具特色,气象万千,为五言诗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随着时代的变迁,五言诗在宋代进一步发展。
宋代的五言诗更加注重细腻和含蓄,题材更为广泛,内容更为独特。
宋代的五言诗以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人为代表,他们的诗作充满了豪放的个性特色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由于明清时期社会政治动荡,文人士大夫开始追求深沉、内敛的诗风,五言诗逐渐沉寂。
虽然五言诗在这个时期并未取得很大的突破和创新,但依然有不少优秀的作品涌现出来。
明代的五言诗人有杨慎、杨基、杨万里等;清代的五言诗人有袁枚、纳兰性德等,他们的作品代表了明清时期五言诗的面貌。
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一、起源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
与其它诗歌样式一样,也是从民间产生的。
早在四言诗盛行的时代,五言诗就已经开始萌芽,《诗经》中的四言诗中偶然杂有五言诗句。
西汉时,五言的歌谣越来越多,自汉武帝以后,五言歌谣被大量地采入乐府,成为乐府歌辞。
它们有不少的新故事以及相当的艺术技巧,逐渐吸引文人们的注意和爱好。
文人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开始模仿起来,于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诗。
这便是五言诗的起源。
五言诗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二、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是班固的《咏史》。
歌咏缇萦救父的故事。
虽“有感叹之词”,但“质木无文”,缺乏形象性。
三、文人模仿创作的文人五言诗文人模仿民歌创作的五言诗当以辛延年的《羽林郎》为著名,它是模仿《陌上桑》而写的。
四、汉代最有影响的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一、《古诗十九首》的名称、时代《古诗十九首》载于萧统《文选》,因为作者姓名失传,时代不能确定,故《文选》的编者题为“古诗”。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历来有许多推测。
从其内容、风格、技巧推断,它不能产生于西汉,而是东汉末年下层失意知识分子的作品。
二、《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古诗十九首》既非一人创作,其反映的思想内容就很复杂。
有写热中仕宦的,如“今日良宴会”;有写游子思妇的,如“行行重行行”;汉代文人五言诗中的许多内容,在《国风》中都可以找到。
尤其是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
更为深沉的内容:人生短促的生命意识。
男女离别的痛苦不但在于相思,而且还在于光阴流逝。
久别的夫妇虽然还会有团聚的日子,但青春的年华却一去不复返了。
正因为有了这种生命的感伤,才使这首诗具有更深的内蕴,它启发读者不但要珍惜爱情,更要珍惜青春,珍惜朝气蓬勃的生命。
也正因为青春的可贵,才足以显见爱情的价值的无限。
由此可见,写游子思妇的五言诗作,表现了汉代文人深沉的生命意识,它的内蕴,超出了男女相思,也使它与《诗经》中那些同题诗作有了明显的时代意识差别和抒情主体差别。
文人五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五言诗的形成:多重因素影响下的诗歌变革
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原因和形成过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
1.《诗经》的影响:五言诗起源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
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
《诗经》以四言为主,风格大多质朴典雅。
后来,人们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四言诗逐渐发展为五言,节奏上也更丰富多变。
这种节奏的变化和增加,使得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丰富,能够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乐府、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乐府是汉代的一个官方机构,负责采集和整理
民间音乐。
新乐府运动是唐代的一个诗歌运动,旨在用新乐府诗歌来反映现实、服务政治。
这两个运动都强调了民间音乐和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性,为五言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3.《楚辞》的影响:《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种诗歌体裁,具有浓郁的
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楚辞》中的《离骚》飘逸浪漫,后来发展为散文,即我们所熟知的赋。
这种散文的形式对后来的五言诗产生了重要影响。
4.社会环境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有了新的要
求。
五言诗以其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的特点,适应了这种新的要求。
同时,由于其表达方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广泛性,五言诗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文人的青睐和喜爱,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诗歌形式。
总的来说,文人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的。
从《诗经》的影响,到乐府、新乐府运动的发展,再到《楚辞》的影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都为五言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

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古代文化常识之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是指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全篇由五个字构成的诗。
一起来看看古诗起源,仅供大家参考!谢谢!1、一般认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是班固所写的《咏史》。
此后,张衡的《同声歌》、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疾邪诗》蔡邕的《翠鸟》等都是较早的文人五言诗。
2、《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3、《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梁人萧统编的《文选》4、《古诗十九首》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的桓帝、灵帝之世,当是这一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所写。
5、先秦两汉时期,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三个重要阶段依次是《诗经》、“楚辞”和汉乐府民歌。
魏晋南北朝文学基础: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玄学。
2、西晋末年,在世族清淡玄理风气的影响下,出现了玄言诗,其内容是抽象枯燥的玄理,只不过徒具诗的形式而已。
3、梁陈两代,帝王和世族的生产更加腐朽,精神也更为空虚,他们不再满足于山水的清音,而要寻求强烈的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
4、“宫体诗”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主要是以艳丽的词句表现宫廷生活,其中也有一些类似文字游戏的咏物诗。
宫体诗产生并盛行于梁、陈时期。
5、东晋南北朝诗歌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6、南北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有:山水诗的兴起,拓展了诗歌题材;新体诗对古代诗歌的格律化奠定了基础;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在题材和诗歌形式上都有开创;文学理论多有建树,出现了《文心雕龙》《诗品》这样的理论著作;骈文及小说都是新的开创;萧统编选了我国第一部文学选集《文选》等。
7、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一批诗人,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抱负,形成了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
一、建安文学基础:1、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曹操。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第一篇: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
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
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简析东汉文人五言诗发展

简析东汉文人五言诗发展进入东汉以后,文人诗歌创作出现新的局面,五言取代传统的四言成为新的诗歌样式,其主要发展过程为以下几点:(1)东汉文人五言诗诗歌结构的确立①东汉较早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为班固。
班固对新兴的五言诗持认同态度,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班固很大程度上是以史学家的笔法写五言诗且多以叙事为主,诗风质朴。
②继班固之后,张衡是继续创作五、七言诗的著名文人且取得了重要成就。
张衡的《同声歌》是一篇很有特色的作品,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这首诗借鉴了民歌的表现手法,措辞奇妙,兴寄高远。
张衡的五言诗较之班固有了进一步发展,其五言诗长于抒情,沿着乐府诗的华美方向发展,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③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秦嘉的《赠妇诗》是一组艺术成就较高的抒情诗,这组诗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
第一首写秦嘉即将赴京之际遣车迎妇,徐淑因病不能返回面别,使秦嘉伏枕辗转,彻夜难眠。
第二首写秦嘉想要前往徐淑处面叙款曲,终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未能成行。
第三首写启程赴京时以礼物赠遗徐淑,遥寄款诚。
(2)东汉文人五言诗思想内容的丰富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它除了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
二者相互补充,围绕着同一个主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古诗十九首》展示了游子思妇的复杂心态,它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在古代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同时,这些作品还透彻地揭示出许多人生哲理,诗的作者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使这些诗篇具有深邃的意蕴,诗意盎然而又不乏思辨色彩。
《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游子思妇各种复杂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义,千百年来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3)东汉文人五言诗的诗风转变东汉末年,郦炎、赵壹、蔡邕等诗人通过自己的控诉、呐喊,开创了诗坛的新风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内容提要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
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固的《咏史》标志着这一创作的开始。
此后,经过许多作家的努力,至东汉末年,五言诗已进入成熟阶段,《古诗十九首》代表了这个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这不仅奠定了建安文学的基础,而且成为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到建安时期,曹植父子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树立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建安以后,阮籍是第一个全力用五言诗创作的人,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成为五言诗上划时代的作品。
西晋时期的藩岳在形式主义文风大盛的时代,在诗中保留了民歌的特色,推动了这一时期五言诗的发展。
和他同时代的陆机对诗的工整的讲求,丰富了五言诗的艺术表现力。
比他们稍后些的作家左思。
以称誉文坛的“左思风力”扩充了五言诗的艺术风格。
他的《咏史》五言组诗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的标志。
到了东晋。
陶渊明以淳朴、自然的诗歌更进一步丰富了五言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把五言诗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一、五言诗的酝酿期——西汉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形式,和其它文学形式一样,它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发展过程。
早在四言诗风靡中国诗坛的时代,五言形式已开始萌芽,如《诗经》中的《父子露》和《北山》:“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
何以速我狱,谁谓鼠无牙。
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行露》“……或尽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劳,或楼迟偃仰……”到了春秋时期,楚国出现了《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虽然句句用韵,但较之前二者已完全脱离四言体,成为独立的五言诗形。
至西汉,类似的歌谣便多了起来:“子为王,母为虏,终日春薄暮,相与死为伍,相离三千里,当使谁告汝”。
——《戚夫人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李夫人歌》“上陵何美美称,下津风以寒,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
桂树为君船,青从为君笮。
木兰为君濯,黄金错其间……甘陵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寿千万岁”。
《铙歌?上陵》“邪径败良田,谗口害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雀巢树颠。
古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撛”。
——成帝时民谣到这时侯,五言歌谣形式无论其用韵方式还是语言表达形式,都较《孺子歌》一类歌谣有了长足的进步。
可以说,五言诗已经初具规模。
当然就严格意义上说,这些还不能算是真正的五言诗,但由于它们表现出比较成熟的艺术技巧,而且由于字数的增加,在表情达意上呈现出相当的灵活性和随意性,因而博得了文人学士的青睐,他们便在自己的创作中有意识地模仿,于是,五言诗便像一根幼苗在中国诗坛破土而出,并以它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为中国诗歌增添了不灭的光辉。
二五言诗的成立期——东汉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当数东汉班固的《咏史》:“三王德弥薄板,惟后用肉刑。
太仓令有罪,就逮长安城。
自恨身无子,困急独。
小女痛父言,死者不可生。
上书诣阙下,思古歌鸡鸣。
忧心摧折裂。
晨风扬激声。
圣汉孝文帝,恻然感至情,百男何愦愦,不如一缇萦”。
这是一首写缇萦救父的短叙事诗。
五言体式已完全具备,但其艺术水平较差。
因此钟嵘批评道:“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这说明文人初学写五言诗,技巧还很不成熟,这以后,五言诗写得较好的是张衡,他的《同声歌》用新婚女子自述的语气,表现了女子结婚以后事夫的情景,感情诚挚,辞采华丽,表达技巧有了明显进步;如“情好新交接,恐慓若探汤”比喻贴切、形象,将新婚女子的心理状态表露无遗。
到了东汉末年,五言诗逐渐兴盛起来,作家群也不断扩大,其中成就较高的有秦嘉的《赠妇诗》三首,这是留别妻子的诗,表达了夫妻之间深切的友爱之情。
虽然缺乏社会意义,但感情诚挚凄恻,语言整齐优美,仍不失为五言诗趋向成熟期的好作品。
蔡邕的《翠鸟》以鸟自比,反映了作者遭遇迫害,幸逃仕网的心情。
炎的《见志诗》二首,表示作者不信宿命的思想、超迈绝世的雄心壮志和贤才被抑不用的感慨。
特别是赵壹的《刺世疾邪诗》篇末二诗,揭露东汉末年政治社会的黑暗,其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从以上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班固起,作家们便不断吸收汉乐府民歌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营养,用他们自己的努力,写现实的生活,抒发真实是感情,至东汉末年,把五言诗这种新型的诗歌形式推向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三、五言诗的成熟期——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兴起,为叙事诗的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五言体式的成熟,叙事诗在这一时期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从《上山采蘼芫》《十五从军征》至《陌上桑》和辛延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薰妍绕》,再至无名氏的《孔雀东南飞》,蔡琰的《悲愤诗》,其艺术表现技巧和思想内容的演进形式是明显的。
尤其是《悲愤诗》以严谨的条理、真实的笔调,描写了作者颠沛流离的一生,把自己心情的痛苦,当时政治的离乱、社会的动荡飘摇以及广大人民的流离失所集中在一起,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代表了汉朝文人五言叙事诗的高峰,是五言诗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这个时期,真正称得上普遍意义上的成熟的作品是〈〈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群无名作家创作的作品,是东汉末年大乱时代人民思想感情的表现,也是东汉末年社会黑暗现实的折射。
总括起来,它表现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写游子思归。
如〈〈去者日以疏〉〉〈〈明月何皎皎〉〉〈〈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孟冬寒气至〉〉〈〈客从远方来〉〉。
(二)写热衷仕宦。
如“今日良宴会〉〉〈〈西北有高楼〉〉〈〈回车驾言迈〉〉。
(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
如此〈〈青青陵上柏〉〉〈〈东城高且长〉〉〈〈驱车上东门〉〉〈〈生年不满百〉〉(四)写朋友交情凉薄。
〈〈明月皎夜光〉〉。
(五)主旨不明的。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表现出了较高的成就:一是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同样的内容它可以用不同的手法表达,差不多每篇每句都是抒情的,而抒情方法则往往是用事物来烘托,融情入景,寓景于情,达到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境界。
如《迢迢牵牛星》,写景而情在其中。
二是能用平淡自然的语言表达出委婉生动的感情,能够把丰富的内涵加入到简单的故事之中,做到了“深衷浅貌,语短情长”。
(《古诗鉴》)“句平意远,不尚难字,自然过人。
”(《四溟诗话》)。
它还善于通过某种生活情节抒写作者的内心活动。
这些诗已不再是以前那种见景自然的天真活泼,而是一种澄澈的人生观照。
不仅表情达意与《上邪》《有所思》大不相同,而且它的应用范围也较乐府诗广,成为读书人阶层用来抒情泄愤的形式。
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汉末文人不是处在社会的最低层.能满足基本的生活条件,他们既使对社会不满,也不能理解黑暗社会的实质和根源。
因此,他们所写诗歌的题材是比较狭窄的,这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但无论如何,他们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把五言诗体推向了高峰,并为建安文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转折点,这个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四、五言诗的发展巩固期——魏晋建安时期:这一时期,以“三曹”“七子”和蔡琰为代表的作家打破汉代文人诗歌消沉的局面,掀起了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次文人诗歌高潮。
他们的创作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一方面表现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另一方面突破《古诗十九首》的局限,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悲凉慷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正如《文心雕龙》时序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保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建安诗歌这种杰出成就形成了后来的“建安风骨”。
同时,他们普遍采用新兴的五言形式,奠定了五言诗在文坛上的坚固地位。
从此以后,五言诗成为占领诗坛的文学形式。
(一)正始时代:五言诗歌发展到正始时期才突破了建安时期沿用乐府旧题的模式,脱离五言旧题,开始自立题目,这是五言诗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的黑暗,五言诗表现为隐晦难懂的形式。
主要作家有阮籍: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他能够吸收多方面的影响,创造独特的风格,在五言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咏怀诗》八十二首是五言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
具体表现在:1、这以前的文人作品,题材比较狭窄,只侧重写个人哀叹,而阮籍的五言咏怀诗是他整个人生感情的总汇,他用朴实生动的语言和象征手法,曲折地表现自己的苦闷和社会和黑暗,把五言诗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五言诗到了他的手上,成了坦率裸露心灵模式和文人学士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从此,诗歌从言志走向缘情。
2、五言诗至阮籍完全脱离了民歌风味。
《诗品》说“其诗源于《小雅》”,是很有道理的。
3、阮籍开了大规模五言组诗的先河。
4、他创造了“响逸啁远”的独特的诗歌风格。
5、他以《咏怀》为题,对后世影响极大。
(三)、西晋时期:整个西晋文学在总体上是追求文辞华美,形式压倒内容的时代,这一时代,对五言诗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的是藩岳、陆机和左西。
藩岳是形式主义的代表,其大部分作品内容单薄,词藻华艳,但他的少数篇章以言情见长,如《悼亡诗》,保留了民歌的特点,这在浮艳华靡之风盛行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它为五言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陆机和藩岳一样,也一味追求形式的华美,讲求语言的过分加工和深奥,对后世影响较大,但他对诗的工整的讲求,在五言发展史上有重大意义,如果没有他,中国诗歌可能只满足于汉魏古朴直爽的诗风。
敢于和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顶风逆浪的是左思,他是个志高才雄,胸怀旷迈又有反抗精神的人,因此它的诗笔力矫健,情调高亢,气势充沛,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的特色,《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这显然是“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扬。
他前期的代表作品《咏史》八首“创咏史之格,开咏怀之境”,在咏史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而通过咏史,批判不合理的现象和制度,抒发同时代、同阶层人悲愤难抑的呼声,可称为咏史诗上的里程碑。
他的这八首《咏史》诗开了中国五言组诗的先例,这不仅有助于深刻而完整地表达诗人的情感,而且也是作家文学进入繁荣时期的标志。
从他的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建安以来文学技巧的进一步发展,诗中用对偶,也用词藻,但由于裁剪得当,严格地为表现内容服务,使得风力内充,一点没有冗沓平弱的感觉。
他的诗不只丰富了五言诗的风格,艺术表现也更为圆熟了。
(二)东晋时期:这一时期,玄言诗占据了文坛,使文学在内容上严重脱离现实,在艺术上失去了现象性和生动性,直到东晋末年,陶渊明的出现才打破了这种局面,给五言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