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洛神赋》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辞赋
洛神赋整理及注解

洛神赋作品简介《洛神赋》[1]是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
《洛神赋》原名《感甄zhēn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juàn)。
唐代李善则认为其为甄皇后所作,此说亦博得后世多人的认同。
梁代《昭明文选》卷十九唐代李善注记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
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
黄初中入朝,帝示植甄后玉镂金带枕,植见之,不觉泣。
时已为郭后(郭女王)谗死。
帝意亦寻悟,因令太子留宴饮,仍以枕赉lài植。
植还,度轘辕,少许时,将息洛水上,思甄后,忽见女来,自云:我本讬t uō心君王,其心不遂。
此枕是我在家时从嫁前与五官中郎将,今与君王。
遂用荐枕席,懽guàn情交集,岂常辞能具。
为郭后以糠塞口,今被发,羞将此形貌重睹君王尔。
言讫qì,遂不复见所在。
遣人献珠於王,王答以玉佩,悲喜不能自胜遂作《感甄赋》。
后明帝见之,改为《洛神赋》。
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
或以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
全赋多方着墨,极力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
格调凄艳哀伤,辞采华茂。
洛神,洛水女神,传为古帝伏羲氏之女宓(fú)妃淹死洛水后所化。
作品原文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fú)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huán)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héng gāo),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miǎn)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dí)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洛神赋赏析

曹植《洛神赋》赏析曹植的《洛神赋》借神话传说并加以浪漫主义的想象,塑造了一个美丽、纯洁而又多情的洛水女神的形象,写出了一个人神恋爱而不能结合的哀怨故事。
以优美的辞藻,肆恣的笔触来刻画人物,以生动的修辞手法为其增色,更以哀婉含蓄的感情寄托其中,却不失其结构的严谨,使《洛神赋》成为千古名篇。
从形象刻画方面,洛神是一个有无及伦比的外貌、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的理想化的形象。
开始,最突出的是洛神的形态、外貌、服饰和动作。
洛神的出现,首先从作者“从京师,言归东藩,背伊阙,经通谷,凌景山”经过跳跳的长路,在“日既西倾,车怠马烦”的时刻,,四周是如海的芝田。
就在阳林信步闲走,放眼四望洛川流水,遇见一位丽人,“于岩之畔”。
俯仰之间,只等一刻相遇。
隔着洛水,茫茫一片,恍惚之间,似飞羽惊鸿,如在天游龙,荣华闪耀秋菊,华彩恰似春松。
轻捷柔婉如轻云蔽月,飘忽轻盈似流风回雪,动态活泼的感呼之欲出。
秋菊、春松之比赞美其仪态高贵,暗示了其品格的高尚的娴静庄重静态。
远望一如“皎若太阳升朝霞”,近则“灼若芙菜出渌波”,极形象地写出了洛神的光辉灿烂和无比艳丽。
其后,作者从细微之处落墨,从洛神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缕青丝,明眸善睐等细微之处细致描绘,将一个完美无瑕的形象展示在人们面前。
美人更有得宜的罗衣瑶碧,戴金翠缀明珠轻履华裾,悠游山林。
同时,洛神不仅面貌、身材、体态极美,且具有内在的智慧美和品格美。
当君王向她表示了爱慕之情以后,洛神则表现得既多情而又明于礼度。
她举起琼玉作答,指着水下所居约君王相会。
当君王犹豫狐疑,“申礼防以自持”时,她摇曳徘徊,怅然哀啸。
其后,“叹鲍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
”洛神以饱瓜星的无偶和牵牛星及织女星的分离来慨叹君王的寂寞独处,这就进一步表现了洛神的多情和善良。
她忽而飘然起飞,忽而又在水而上轻步行走,好似要离去,却又返回。
她含情脉脉,目光分外有神,玉颜更加光润。
她有话而还未出口,已可嗅到她气息的幽香。
古文洛神赋讲解

古文洛神赋讲解
《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作之一,由东汉文学家曹操所作。
它通过对洛神的描写和洛水的表现,形象地展现了洛水的魅力和神秘。
下
面是《洛神赋》的讲解。
【文学特点】。
1.文学意境高尚:本文以洛神和洛水的形象为主线,在情感、美学和
伦理等方面,均富有哲理和艺术价值。
2.语言优美:曹操用到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联想、借喻、比拟、省
略等,使文笔华丽而又清新。
另外,他还采用了较多的对仗、反复和押韵
等方法,使文章节奏鲜明,声韵悦耳。
3.意境奇特:整篇文章晦涩莫测,引人遐思。
对洛神、洛水的描写透
过所见所闻,向深层次渗透,形成了一种神秘的意境。
【文学特色】。
1.描述洛神、洛水的特点:洛神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子,用“神仙”、“翩若惊鸿”、“若兮若离”等词汇来形容。
而洛水则是一条清澈
而神秘的河流,用“白茫茫”、“烟波渺渺”等词汇来形容。
整篇文章充
满了浓郁的神秘气息。
3.凸显人生哲理:文章通过描写洛神宁静恬淡、洛水行止不己的情形,表现出一种超脱物质之躯、遵循天道之意的理想境界。
【思想内涵】。
1.尊重自然:本文通过表现洛水和洛神的形象,反映出作者尊重自然、崇尚自然的思想。
以上是《洛神赋》的讲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植诗歌艺术特色_曹植洛神赋写的如何

曹植诗歌艺术特色_曹植洛神赋写的如何曹植的作品现存有八十余首,其中辞赋和散文占据了一半。
那曹植诗歌有什么艺术特色?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曹植诗歌艺术特色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曹植诗歌艺术特色曹植字子建,是魏文帝曹丕的弟弟,曾经被封为陈王,所以后人也称之为陈思王。
在魏晋建安文化中,曹植是中流砥柱,也是建安文化的代表,其保留下来的作品也是最多的,后世评价极其高,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曹植本来的命运也许没那么差,也许他可以改写魏晋的历史。
因为他和他的二哥争夺世子之位的时候由于自己过度地放荡不羁,导致曹操逐渐对他失望,最终与世子之位失之交臂,造就了自己的悲剧人生。
曹植的作品现存有八十余首,其中辞赋和散文占据了一半。
他的作品风格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由于还没有无缘世子之位,深受曹操宠爱,所以那时起他的作品积极向上,乐观激昂,很有浪漫情调,加上曾几次随曹操出征,所以胸怀甚是开阔,如其作品《白马篇》,诗中少年意气风发,很是得意,充满着豪迈的男子气概。
后期自己失宠,曹操死后,曹丕继位,曹植的境地很是悲惨,他的作品中常常带有对自己命运、对曹丕的怨恨,抒发自己碌碌无为悲苦无奈的心情。
总体而言,曹植的作品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第一便是他的诗歌抒情很强烈,很有个性,曹植诗中很多都是乐府诗歌,加入了更多的个人感情。
第二便诗他的作品在结构对仗特别工整,并且常常用主观的感情开头渲染气氛,为诗歌营造氛围。
第三便诗曹植极其注重对对文字的锤炼,很是精辟。
曹植洛神赋写的如何《洛神赋》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曹植的作品,是曹植模仿中国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的《神女赋》所做。
这篇作品虚构了自己与洛神的邂逅与相爱,作品中对洛神的描写更是美丽绝伦,人神之恋浪漫缥缈,最后由于人神身份差距,二人不得不分开,抒发了无限悲哀怅惘之情。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从小聪颖,文学建树极高,是魏晋文化建安文学的而代表。
曹植创作《洛神赋》的背景是在公元222年魏文帝曹丕入朝洛阳后,曹植奉命回到自己的封地鄄城,途中经过洛水的时候,想起楚国宋玉的《神女赋》,有感而作。
《洛神赋》原文、翻译及赏析

《洛神赋》原文、翻译及赏析《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洛神赋》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洛神赋两汉:曹植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其词曰: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秾纤得中,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
延颈秀项,皓质呈露。
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
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瓌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奇服旷世,骨像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
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
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
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
愿诚素之先达,解玉佩而要之。
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
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川而为期。
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
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
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
神光离合,乍阴乍阳。
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
践椒途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沓,命俦啸侣。
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曹植诗歌的艺术特点
曹植(192年-232年)是东汉末年文学家曹操的次子,也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他的诗歌作品以《七步诗》、《洛神赋》等著名,以下是他的一些艺术特点:
1.情感丰富:曹植的诗歌情感充沛,他能够通过诗歌表达出浓郁的情感,包括爱情、离别、哀伤等多种情感,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激情和感受。
2.形象生动:曹植善于运用形象描写,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出现动人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使人感觉仿佛亲眼目睹了所描述的事物和场景。
3.修辞技巧独特:曹植的诗歌中常常运用富有创意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例如对比、夸张、借代等,使他的诗歌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语言优美:曹植的诗歌语言流畅优美,他注重音韵的和谐和排比的运用,使诗句抑扬顿挫,韵律鲜明,给人以优美的音韵感受。
5.主题多样化:曹植的诗歌创作覆盖了多个主题,包括爱情、自然、人生哲理等,他通过多样的主题展现了自己对生活和人情世故的独特见解与思考。
总体来说,曹植的诗歌具有丰富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独特的修辞技巧和优美的语言,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经典古诗文:洛神赋

经典古诗文:洛神赋曹植在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经典古诗文:洛神赋》,欢迎阅读洛神赋原文作者:曹植译文黄初三年,我来到京都朝觐,归渡洛水。
古人曾说此水之神名叫宓妃。
因有感于宋玉对楚王所说的神女之事,于是作了这篇赋。
赋文云:我从京都洛阳出发,向东回归封地鄄城,背着伊阙,越过轘辕,途经通谷,登上景山。
这时日已西下,车困马乏。
于是就在长满杜蘅草的岸边卸了车,在生着芝草的地里喂马。
自己则漫步于阳林,纵目眺望水波浩渺的洛川。
于是不觉精神恍惚,思绪飘散。
低头时还没有看见什么,一抬头,却发现了异常的景象,只见一个绝妙佳人,立于山岩之旁。
我不禁拉着身边的车夫对他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那是什么人,竟如此艳丽!”车夫回答说:“臣听说河洛之神的名字叫宓妃,然而现在君王所看见的,莫非就是她!她的形状怎样,臣倒很想听听。
”我告诉他说: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
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
她时隐时现像轻云笼月,浮动飘忽似回风旋雪。
远而望之,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近而视之,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
她体态适中,高矮合度,肩窄如削,腰细如束,秀美的颈项露出白皙的皮肤。
既不施脂,也不敷粉,发髻高耸如云,长眉弯曲细长,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
她姿态优雅妩媚,举止温文娴静,情态柔美和顺,语辞得体可人。
洛神服饰奇艳绝世,风骨体貌与图上画的一样。
她身披明丽的罗衣,带着精美的佩玉。
头戴金银翡翠首饰,缀以周身闪亮的明珠。
她脚著饰有花纹的远游鞋,拖着薄雾般的裙裾,隐隐散发出幽兰的清香,在山边徘徊倘佯。
忽然又飘然轻举,且行且戏,左面倚着彩旄,右面有桂旗庇荫,在河滩上伸出素手,采撷水流边的黑色芝草。
我钟情于她的淑美,不觉心旌摇曳而不安。
浅析曹植《洛神赋》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

浅析曹植《洛神赋》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作者:李翠兰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9期摘要:作为魏晋时期最具光芒的诗人,曹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少年成名、风华绝代,是世人瞩目的翩翩公子,却是满腔抱负不得施展,如最闪亮的星却终而陨落。
曹植的作品在魏晋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名作《洛神赋》更是成为历代所难以超越的高峰,也为后世留下许多慨叹。
关键词:洛神赋;艺术特点;艺术价值《洛神赋》是魏国著名文学家曹植写的浪漫主义千古名篇。
曹植的作品在魏晋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其名作《洛神赋》更是成为历代所难以超越的高峰,也为后世留下许多慨叹。
曹植素有神童之称,他文采飞扬,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如今读起来皆令人感慨其物之神奇,其势之庞大,其文辞之优雅!作为魏晋时期最具光芒的诗人,曹植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少年成名、风华绝代,是世人瞩目的翩翩公子,却是满腔抱负不得施展,如最闪亮的星却终而陨落。
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作家,其早期作品中高涨的政治热情、激昂奋进的人生态度以及后期的忧讥畏谗、感士不遇,虚度青春的焦虑交织在一起,形成其作品因不安而抑郁因抑郁而激越的独特风格。
加之曹植“几欲立为太子”的恩宠,但因“任性而行,不自雕励”而令曹操改变决定,半生凄惨。
这种不凡而兼带悲苦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曹植简介曹植字子建,沛国谯人(今安徽亳州),生于公元192年,是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诗人,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南朝的薛灵芸评价曹植天下才有第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可见其文学修养之高。
曹植从小便极其聪慧,才气逼人,十岁出头便能诵读《诗经》、《论语》等辞赋,深得曹操的喜爱。
加上曹植为人坦率自然,不追求华丽,这更是让曹操对曹植偏爱几分。
虽然曹操十分喜欢曹植,几次想立曹植为太子,但在后期和他哥哥曹丕争夺太子之位时,由于曹植过于放纵自己加上曹丕又攻于心计,曹丕和曹操打起感情牌,导致曹操对曹植逐渐丧失信心,最终立曹丕为太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植《洛神赋》艺术特点及艺术价值—辞赋
摘要:《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原名《感甄赋》。
曹植用: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来形容洛神。
另有相关歌舞剧、书画作品等。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关键字:洛神赋艺术特点艺术价值
三国时期文学名家曹植(曹子建)的浪漫主义名篇《洛神赋》。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一般认为是因曹植被封鄄城所作;亦作《感甄赋》,“甄”通“鄄”,因魏明帝曹睿将《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
世人多认为其写作牵涉到曹植与魏明帝曹叡之母甄氏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
据《文昭甄皇后传》:甄氏乃中山无极人,上蔡令甄逸之女。
建安年间,她嫁给袁绍的儿子袁熙。
东汉献帝七年,官渡之战,袁绍兵败病死。
曹操趁机出兵,甄氏成了曹军的俘虏,继而嫁曹丕为妻。
曹操的夫人刘氏生长子曹昂,早年殁(死)于宛城。
次夫人卞氏生四子:曹丕,笃厚恭谨;曹彰,勇而无谋;曹植,聪明机警,却嗜酒放纵;曹熊,身体病弱。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左右便能撰写诗赋,颇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赞赏。
当时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业,曹丕也援有官职,而曹植则因年纪尚小、又生性不喜争战,遂得以与甄妃朝夕相处,进而生出一段情意。
曹操死后,曹丕于汉献帝二十六年(公元220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阳,是为魏文帝。
魏国建立。
甄氏被封为妃,因为郭后的挑拨最后惨死,据说死时以糠
塞口,以发遮面,十分凄惨。
甄后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阳朝见哥哥。
甄后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饭。
曹植看着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无比。
饭后,曹丕遂将甄后的遗物玉镂金带枕送给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时,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曹植一惊而醒,原来是南柯一梦。
回到鄄城,曹植脑海里还在翻腾着与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荡,写了一篇《感甄赋》。
四年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继位,因觉原赋名字不雅,遂改为《洛神赋》。
曹植在诗歌和辞赋创作方面有杰出成就,其赋继承两汉以来抒情小赋的传统,又吸收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为辞赋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洛神赋》为曹植辞赋中杰出作品。
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梦幻的境界,描写人神之间的真挚爱情,但终因“人神殊道”无从结合而惆怅分离。
《洛神赋》全篇大致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这段类话本的“入话”。
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
第三段写“余”非常爱慕洛神,她实在太好了,既识礼仪又善言辞,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
第四段写洛神为“群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
第五段“恨人神之道殊”以下二句,是此赋的寄意之所在。
第六段,写别后“余”对洛神的思念。
艺术特点:特点一,想象丰富。
他从京城洛阳启程,东归封地鄄城。
途中,在洛川之边,停车饮马,在阳林漫步之时,看到了洛神宓妃,她的体态摇曳飘忽像惊飞的大雁,婉曲轻柔像是水中的游龙,鲜美、华丽较秋菊、茂松有过之,姣如朝霞,纯洁如芙蓉,风华绝代。
随后他对她产生爱慕之情,托水波以传意,寄玉佩以定情。
然她的神圣高洁使他不敢造次。
洛神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与之相见,倾之以情。
但终因人神殊途,结合无望,与之惜别。
想象绚烂,浪漫凄婉之情淡而不化,令人感叹,愁帐丝丝。
但这想象并不离奇,是有感于宋玉的《神女赋》、《高唐赋》两篇赋而作。
特点二,词藻华丽而不浮躁,清新之气四逸,令人神爽。
讲究排偶,对仗,音律,语言整饬、凝炼、生动、优美。
取材构思汉赋中无出其右。
特点三,传神的描写刻画,兼之与比喻、烘托共用,错综变化巧妙得宜。
此赋给人一种浩而不烦、美而不惊之感,使人感到就如在看一幅绝妙丹青,个中人物有血有肉,而不会使人产生一种虚无之感。
在对洛神的体型、五官、姿态等描写时,给人传递出洛神的沉鱼之貌、落雁之容。
同时,又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的清新高洁。
在对洛神与之会面时的神态的描写刻画,使人感到斯人浮现于眼前,风姿绰约。
而对于洛神与其分手时的描写“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来鸣鼓,女娲清歌。
”爱情之真挚、纯洁。
一切都是这样的美好,以致离别后,人去心留,情思不断,洛神的倩影和相遇相知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浪漫而苦涩,心神为之不宁徘徊于洛水之间不忍离去。
产生苦闷之情的原因有三:一是人神有别,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二是“洛神”是他的精神寄托,但她只能存在于想象之中,现实中难以找到,失落无限。
三是以此赋托意,他不但与帝王之位无缘还屡受兄弟的逼害,无奈之余又感到悲哀和愤闷。
《洛神赋》的艺术价值:对《洛神赋》的思想、艺术成就前人都曾予以极高的评价,最明显的是常把它与屈原的《九歌》和宋玉的《神女》诸赋相提并论。
其实,曹植此赋兼二者而有之,它既有《湘君》、《湘夫人》那种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又具宋玉诣赋对女性美的精妙刻画。
此外,它的情节完整,手法多变和形式隽永等,又为以前的作品所不及。
因此它在历史上有着非常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和大画家顾恺之,都曾将《洛神赋》的神采风貌形诸楮墨,为书苑和画坛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精品。
到了南宋和元明时期,一些剧作家又将其搬上了舞台,汪道昆的《陈思王悲生洛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出。
至于历代作家以此为题材,见咏于诗词歌赋者,则更是多得难以数计。
可见曹植《洛神赋》的艺术魅力,是经久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