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实词 虚词

文言文实词 虚词
文言文实词 虚词

第七讲文言文是实词虚词

(一)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一、通假字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要注意两点,

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

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

《桃花源记》渊明

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扁鹊见蔡桓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

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

差别,积累课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

阳之北;”《愚公移山》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

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中“走”是“跑”

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

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

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故”的意思是:旧的,

如:“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

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

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口技》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三则》蒲松林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禹锡乱,

“使……混乱”;劳,“使……劳累”。

(二)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准

确掌握常见虚词的一般用法,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十分重要。而唯

有熟读、精思才能摸到门道,掌握规律。因此,课文要认真学,有些

典型句子要背诵,常见虚词的用法可以整理成表,这样才便于记忆。

例如:

一、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③、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

④、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⑥、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二、以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例如:亦不以城予,亦终不予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登泰山记》)今以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例如:天下有变,王割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军,与俱死。(《信陵君窃符救》)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渊明《归去来辞》)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三、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