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绵之遣药组方规律探讨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表里双解剂2

王绵之方剂学讲稿:表里双解剂2王绵之方剂学讲稿:表里双解剂22011-04-18 07:01第二节解表清里葛根芩连汤《伤寒论》【组成用法】葛根半斤(15g)炙甘草二两(6g)黄芩三两(9g)黄连三两(9g)上四味,以水八升,等煮葛根,减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本方功用】解表清热。
【适用范围】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
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方义讲述】葛根芩连汤这个方子倒是好记,药都是这么几个,加上一个甘草就完了,但是这里面用药的分量,葛根的用量多大,葛根半斤,它作为葛根汤来用,四两,伤寒论的葛根汤中葛根是四两,而这个地方它是半斤,因为在这个里面解表升清阳的就一个葛根,它是治疗协热下利的实证。
那么根据《内经》病机上有一条,“暴注下脱,皆属于热”,我们经常讲,这同时都是病机十九条里面的,但是这个同时要注意它的寒热,它的虚实,当然这个地方明显的看出来,这个是属于热,它还有“诸液清冷,皆属于寒”,显然它这个暴注下脱的大便正如讲义上所形容的这样,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这样才说明是协热下利,就是夹着热,这热哪儿来的呢?这是胃热下通于大肠,所以它根本在胃。
因此用黄连黄芩来清中上之热,而又用葛根外解阳明之表,内升阳明之清气,葛根能升阳,升清阳之气,使清阳之气上升,那么下利就,再加上芩连清热,那么没有热下行了,自然下利就止了。
但这东西有一个要注意,它有个喘而汗出者,就说明里面的热,热气上逆,这个热还是胃,胃中之热上逆,所以气喘,这个喘并不是咳喘的喘,这个喘同时有汗出,这就说明里面有热,而且说明里面的热比较甚,我们在解释白虎的时候,在解释阳明热的时候是蒸蒸而热,自内而发,蒸迫了津液,外出为汗,所以它是大汗出嘛,由里而外。
那么用甘草主要是甘草跟葛根合起来生津,所以这个方子可以回过来,因为《伤寒》里治疗协热利还有个黄芩汤,这两东西有虚实之分,可以考虑一下。
另外现在用这个方子治疗其它热病,热陷于里,而大便下利的,特别是小孩,有的人善于用这个方,在这个时候,就要抓住了这一点,确实里有热,它这个表是指阳明之证,不是太阳之表,所以见恶寒,那就不是阳明了,如果见恶寒发热不管有汗或是无汗,无汗更不能用,所以不见恶寒,不见这样的表证,关于这个解释对于葛根的解释有一些是可取的,在后世治疗下利往往用葛根,但是有时候用葛根不解表,用煨葛根,就是刚才讲的,升阳明清阳之气用的煨葛根,它不解表,不解肌,治阳明之表习惯用解肌二字,最好煨它一下,去它升散解表的作用,在历代的方子经常用到葛根,就是取它这一点,通过这个东西主要说明几个问题,葛根芩连汤它的主治证特点是什么,那么我们在临床使用的时候注意抓住什么来用,同时有时间的时候可以跟黄芩汤作一个对比,一虚一实,葛根芩连汤还是实证,这个实不是阳明腑实的实,其人不虚,里有实热。
王绵之教授方剂学术

王绵之教授方剂学术思想初探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北京中医学院王绵之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方剂学家和临床家。
王老热爱中医事业,关怀年轻一代,致力于高等中医教学。
作者有幸在王绵之教授的亲自指导下学习历代名方,研究方剂教学,聆听教诲,获益良多。
兹就王绵之教授方剂学术思想作一初探,作为从师纪念。
一、重视治法与方剂的相互关系王绵之教授指出:中医方剂学以治法和遣药组方的理论为基本内容,并选择临证常用而具有代表性的方剂,通过对各方主治证和组成药物的理论分析,进一步说明治法和遣药组方理论在辨证指导下的具体运用。
所以方剂学实质上是专讲“论治”的一门学科,同时也是培养辨证论治逻辑思维的一种方法。
王老高度重视治法与方剂的关系,体现在对具体治法及方剂的阐述上。
如对扶正解表法和人参败毒散,王老说:“虚人而有表证,当扶正解表,扶正是为助药力以祛邪,须适量而用,不可认为扶正之力愈大愈好。
特别是素体多痰湿者,尤当注意,防止扶正不成,反助病邪。
”正因为这时扶正不是单纯补虚,而是为了更好地祛邪解表而不伤正,故人参散毒散方中“人参用量极小,按原方的每次服量计算,还不足一克,只是‘培其正气,败其邪毒’之意。
”对于补阳之法与肾气丸方,王老根据阴阳互根之理,认为肾阳主温养下焦,是人身气化之根本,又是水中之阳,所谓“一阳居于二阴之间”。
所以肾阳虚则阴不化,阴虽不虚,但不能为我所用,是为寒水、邪水。
补阳之善策,当于“阴中求阳”、肾气丸于大量补阴药中加小量桂、附,正是根据肾的特点而来。
王老总结补阴诸方说:“补阴之旨虽一,补阴之法有异。
阴虚而火不旺者,非但不用苦寒,且常配以小量温阳之品,使阳生则阴长。
若火旺者,配苦寒以降火;生热者,配甘寒以清热。
用多用少,全视火热之程度而定。
”总之,不外乎“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八字。
二、研究治法理论见解独到王老对治法理论有其独到的见解。
如八法中的和法,若按成无己的观点,专指和解少阳一经而言,未免失之于狭;戴天章提出“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里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又未免失之于泛。
老中医王绵之运方策略

王绵之运方策略(转载)本文转自《王绵之运方策略》一书。
1.根据方药用量探究方义王老主张根据方药用量的比例探究其组方意义。
如凉膈散方“连翘用量为硝、黄、甘草的一倍,栀子、芩、薄的四倍,且‘每服二钱’,加‘竹叶七片、蜜少许’煎服,可知其用硝、黄不在泻除燥实之大便,而是仿《伤寒论·太阳篇上》中用调胃承气汤‘少少温服之’,除中焦燥热,微和胃气之意。
”故王老认为凉膈散为清热之剂,并非泻下之方。
痛泻要方治土虚木乘,脾受肝侮之痛泻。
王老指出:“方中白术用量最大,陈皮仅为白术量的一半,防风亦与白芍同量。
方后还注明‘久泻者,加炒升麻六钱’,更说明痛泻要方的重点在健脾。
脾健则肝气舒,清气升,痛泻止。
”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皆用治胃虚气逆之证。
然“前方中质轻性温之旋覆花量三倍于质重性寒之代赭石,后方中竹茹量颇大,而姜、枣,甘草之量也大,可知其本质是胃气虚寒。
若不明此意,徒知用代赭石重镇降逆,或用大寒清热,即侥幸见功,必贻后患。
”王老剖析清燥救肺汤方药用量的特点,真可谓心细如发。
“一、体轻而清透肺热之桑叶用量最大;二、体重而大寒之石膏用量反小;三、大补元气之人参用量极小,滋阴润燥之品量亦不大;四、方中不仅无一味芳香行气之品,即苦辛之量亦极少。
”“原方石膏用煅,也是恐大寒伤胃,而小量人参,正是保胃气之意。
”学者倘能明白此理,治燥热伤肺便可得其大要了 .2.明辨经方奥义园机活法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乃方书之祖。
书中方剂,谓之经方。
王老笃学之,明辨之,对经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王老指出小建中汤证“不仅阳虚有寒,还有阴虚(如虚烦、手足烦热,咽干口燥,以及衄、梦遗等症状),所以加重芍药用量,既有和里缓急之功,又有济阴和阳之效,使温中补虚而不燥,是以‘辛甘化阳’为主,‘酸甘化阴’为辅之法。
但虽阴阳并补,终究是温阳建中为主的方剂。
”对于小建中汤证的病机及重用芍药之机理作出了精辟的分析。
当归四逆汤用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王锦之治疗脑病小儿脑瘫

王锦之治疗脑病小儿脑瘫脑藏元神,为清虚之地,元神依靠精、气、血充养。
脑怕寒怕热,寒则伤髓易头痛,热则扰神便神昏;寒从何来,《素问·奇病论》指出:“有所犯大寒,内至骨髓。
”热从内生,或大怒血瘀,心肝火炎,或阳明腑实,邪热内干神明;后世温病学中浊邪害清,清窍被蒙,多见于痰湿、痰热、湿热;瘀血阻于脑络,气血失养,易致头痛头晕。
肝之疏泄助脾之升清以荣脑,然疏泄太过则肝阳上亢,每可挟痰化风,内乱起矣。
王绵之认为,脑病的病机特点为易虚易实,虚证多系精、气、血不足,实证多表现为痰、火、血瘀、阳亢;从脏腑关系而言,虚多与肾脾有关,实则与心肝胃关系密切。
治疗用药特色● 常用补肾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化痰等治法补肾常用生地黄、熟地黄、怀牛膝、肉苁蓉、炒杜仲、桑寄生、天冬、麦冬、枸杞子、鹿角霜、鹿角胶等,平补温补,补而不燥,盖肾是水火之脏,两水涵一火,虽曰水火之宅,实偏阴,所以即是补肾阴药物也是偏温,旨在燮理阴阳水火之关系,但温药补肾易挑动命门相火,故常配牡丹皮防止相火上炎,用砂仁防止熟地黄等补肾碍胃,影响脾胃运化。
补气用四君,四君健脾益气,王绵之尤其喜用生黄芪,盖生黄芪补而升,补脾肺之气,有升清荣脑之意,常配川芎等。
川芎为血中气药,“上行巅顶,下达血海”,此处取其上行的特点,两药相合有补气行气活血的作用,使脑气之虚得补,脑络之郁能达,气血运行通畅,脑之元神得养;然升清切忌过度,过度每致化火助阳生风,血压高者、阳热体质者不宜,如欲使用,可配合怀牛膝补益肝肾,活血化瘀,引血引火下行,磁石重镇补肾益精,两药既补肝肾治脑髓之虚,又利用其下行特性防止生黄芪、川芎升发太过。
四药结合,气血精兼补,气行血活,脑之元神自然恢复正常功能,这是王绵之治疗脑病的深邃思想所在,是他组方配伍的神来之笔。
活血养血用桃红四物汤,补活兼顾,或结合丹参,内寓四物之功、心脑并调之意。
当然,生地黄配熟地黄、赤芍配白芍、桃仁配红花是王绵之临证喜用的配伍药对。
王绵之治疗小儿疾病

王绵之治疗小儿疾病1.稚阳之体,脾常不足先生指出,历来对小儿体质有两种理论,一说小儿是纯阳之体,一说小儿是稚阳之体,实际上稚阳二字更恰当些。
因为虽然小儿的特点是阳气盛,但毕竟是稚嫩之体,这个纯阳之体不能理解为是大人的纯阳之体,他这个阳是要保护的,是嫩阳。
但如何保护这个阳?先生认为,不是一味地补阳,必要的时候可以配阴以制阳,滋阴以生阳,使生机盎然。
人体的阳气是非常重要的,《黄帝内经素问集注》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所以阳气不能伤。
先生指出,阳气在人体内是阳生阴长,它不仅代表着阳气不能伤,而且位置要在上。
所以清浊相干,阳在阴位,都能使人的寿命夭折。
小儿的阳气更应该得到保护,因为这是小儿的生生之气,是生长发育的动力源泉。
临床上有人一见到小孩感冒、发热、咽痛,就清热泻火,即“见热治热”,为此,先生谆谆提醒学生,可以清热泻火,但用药太过以后伤耗了小儿的阳气,就使得小儿的生长机能受到了挫折,往往小儿生下来很好,阳气稍微一折之后体质就差了。
临床上小儿后天失调中的一部分就属于由于使用苦寒之药太过,甚至苦寒泻下损伤阳气,确切地说是严重损伤孩子脾胃的中阳。
小儿脾常不足,又脾喜甘、喜温、喜热,苦寒过度致使小儿的脾阳受损,气血生化乏力,机体失养,因而生长发育迟缓。
桃花分割线河南本地人广告关注公众号2.强调王道,从脾入手中医不仅治病,更是治人,这是先生一再叮嘱的。
先生认为,临床上治疗一个病,从辨证到变成一个方子,不但要考虑病情,而且要考虑病因;不但考虑病,更考虑人。
所以,先生着重强调,治病不要忘记人,用药不要仅取效一时,并反复强调治病必求于本。
先生举例说,比如发热,治疗时不仅仅单看退热速度,还要看退热是否平稳,患者痛苦多少,热退3天后,患者是否乏力,1周后或者3个月内患者是否纳呆不欲食,是否反复感冒发热。
说白了,就是在退热过程中是否为图一时痛快,损伤了正气,损伤了脾胃功能,留下了后患。
中医用药强调王道,太过与不及都不好,不能偏,不到危急的时候,用补药宁使不足,不使有余,不足尚可追补,有余则伤正气。
基于当归探讨王绵之治疗痛经的组方特点

10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9年第40卷第11期基于当归探讨王绵之治疗痛经的组方特点**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460694);贵州省科技厅项目(黔科合LH 字〔2016〕7415号) 作者简介:丁斗(1980 -),男,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
△通信作者:董小君,E -mail :57229463@qq. com o丁斗匕董小君,秦钟彳(1.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遵义563002; 2.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610075;3.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550002)摘要:王绵之教授为当代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从医60余载,学验俱丰,精于脏腑气血辨证与遣药组方。
介绍了王绵之诊治痛经的经验,从当归入手,探讨他在治疗痛经方面的遣药组方特点,为青年中医在临床上治疗妇科疾病提供遣药组方思路。
关键词:王绵之;痛经;当归;组方特点中图分类号:R271.ll 文献标志码:A 王绵之教授为中医世家第19代传人,当代著名 中医药专家,国医大师,从医60余载,学验俱丰,对内、妇、儿科等疾病的诊治均具有自己独到的辨证思 路与论治方法,对妇科痛经病的治疗亦不例外⑷。
王老认为,不论是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还是 其它各种妇科杂病,不论是寒、热、虚、实,新病还是久病,补血调血是关键。
因为致病因素与血虚、血滞、血 瘀、血热、血寒有关,总离不开一个“血”字。
因为月经、妊娠、分娩、哺乳都以血为用,故而每致血分之异 常而发病⑵。
正如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言⑷: “大率治病,先论其所主。
男子调其气,女子调其血。
气血者,人之神也。
然妇人以血为基本,苟能谨于调护,则血气宣行,其神自清,月水如期,血凝成孕。
”现 代的王璞⑷等人在收集整理王绵之教授1990 -1992 年中的处方时发现,王老在治疗月经病,尤其是痛经,多以温药,补血调血药为主。
在338张处方中,使用当归的频次最高,有88方之多,占26%,可见王老对 当归的偏爱。
王绵之方剂讲义

总论什么叫方剂?是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的基础上,选择切合病情的药物,酌定合适的用量,也就是定量,通过一定的规矩,配伍组合,规定剂型,说明服法,这是方剂的一个主要精神,这个概念是根据中医辨证论治提出的。
一方剂学的形成与发展方剂的形成发展:方剂形成很早,具体是何时,何人所为,尚不能查。
从历料上看,方剂的发展至少在周以前,在发展药物治病后,积累经验,从单味发展为多味治病,在多味治病中逐步摸索出一些东西,知道了如何配伍治疗最好,这是第一个前提,第二个前提是方剂形成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知识、工具,才能有方剂的产生,从生食到熟食,有这些条件为方剂的形成提供基础,在周休《礼记》“君有疾饮药,臣先偿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偿之”。
可见当时已药煎后饮用,也说明当时人们对药有无毒性,尝不明了,故先用人偿之。
《史记·仓公列传》及《流沙阴简》中见出有方,如长桑君教扁鹊以“禁方”,禁方乃自己的积累的方剂,不轻易传与人,扁鹊治病人假死时,用了“八”之剂和煮之,说明当时方剂已具备了一定的形式,也有一定的道理,证明这些方不将药物草率的堆切,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更主要证明了这一问题。
在《内经》中,关于治疗原则、方法、方剂配伍组合的一些理论,都有很多记载,说明到了《内经》时代,方剂的理论已经成熟了,此处成熟并不意味完善,从开始到定形,已经把它当中经验的东西抽取出来,总结成为比较有系统的理论,所以说它是成熟的,在《内经》虽只记载了十个方,但这十三方还是相当原始的,有的还是单味药,有些方用药简单,从此可能会疑问,理论发展到这样地步,为什么没有方?因为古代著作,从《汉书·艺文志》中看出,它是分开的。
《内经》是医经,有七家,经方比它多,有十一家,所以在《内经》中少,还有更多的,虽没传下来,但有记载,在那里已积累相当的资料,形成了理论,在此以后,更进一步是张仲景的著作,记载了相当多的方,有314方(除去重复及后世的附方),从方的数量、药的数量及剂型上,都说明在这一时期又有很大的发展。
许济群王绵之5版方剂学方歌

许济群王绵之5版方剂学方歌1.解表剂1.1辛温解表剂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三拗汤用麻杏草,宣肺平喘效不低。
华盖麻杏紫苏子,茯苓陈草桑白皮;风寒束肺痰不爽,急宜煎服莫迟疑。
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白术,湿困身疼总能医。
麻杏苡甘汤还有麻杏苡甘剂,风湿发热亦可祛。
大青龙用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解表清热此为良。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桂枝加葛根汤加入葛根治项强,又兼汗出与恶风。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汤加厚朴杏,降逆平喘有殊功。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九味羌活去白芷,再加独活防己知;还把黄连白朮入,大羌活汤散热湿。
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小青龙汤桂芍麻,干姜辛夏草味加;外束风寒内停饮,散寒蠲饮效堪夸。
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把石膏配,咳喘而烦效更佳。
射干麻黄亦治水,不在发表在宣肺;姜枣细辛款冬花,紫菀半夏加五味。
1.2.辛凉解表剂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鞠通更有银翘汤,竹草麦冬生地黄;阳明温病寒下后,脉浮无汗服之康。
麻杏石膏甘草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越婢汤中有石膏,麻黄生姜加枣草;风水恶风一身肿,水道通调肿自消。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宣毒发表升葛翘,杏桔荆防桔薄草;前胡木通牛蒡竹,催疹现点此方饶。
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程氏也有同名方,柴葛草芍芩地黄;丹皮二母一并入,发热口渴宜煎尝。
葱豉桔梗薄荷翘,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