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流程
消毒隔离制度(1)

消毒隔离制度(1)第五节消毒隔离制度一、消毒灭菌原则1. 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2.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用一灭菌。
3. 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不耐热物品可选用化学灭菌法。
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时可选用化学方法。
4. 消毒灭菌基本程序:1)普通病人使用过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械,清洗→干燥→消毒灭菌。
2)被可疑及确诊传染病人排泄物、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的物品和器材:消毒→清洗→干燥→消毒灭菌。
5. 被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医疗物品随时处理。
6. 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所有物品需清洁,必要时做消毒处理。
7. 严格准确执行各类消毒方法,注意消毒浓度与时间正确并按时更换消毒液。
8. 浸泡消毒时,物品浸泡于液面以下,关节打开,管腔内充满消毒液,必要时盛器加盖。
9. 不同疑似或确诊传染病病人物品,分别按照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消毒。
二、消毒药械管理1. 消毒剂及医疗器械由药剂科和后保部统一进货,科室不得自行采购和进货,进货时严格按照国家法规进行审核。
2. 各类需稀释配置的消毒液使用时配置方法正确,容器专用。
容器上标签清晰,写明消毒液名称、浓度、用途、配置方法、作用时间、并有刻度线。
3. 各类消毒剂专柜集中放置,专人负责保管,标示清楚,无变色、无杂质。
含氯消毒液需单独放置。
4. 各类消毒剂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不得过期。
三、常用消毒灭菌方法与要求1. 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包要求1)无菌物品外包装(容器)应清洁、无损、无陈旧性污迹,并一用一清洗。
2)包外化学指示带贴在封口处(手术室系统统一贴在眉栏处);指示带上注明有效起止日期、打包者全名、物品名称。
3)高危险性物品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并置于包的中心位置。
4)高压蒸汽灭菌包有效期除每年梅雨季节(根据天气预报)为7天。
5)贮槽灭菌前打开底、侧孔,灭菌后关闭底、侧孔。
2024年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三篇)

2024年医院感染消毒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需严格遵循消毒灭菌准则,所有进入人体腔道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具必须经过灭菌处理;与皮肤粘膜接触的器具和用品必须进行消毒。
使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除污染,彻底清洁,随后进行消毒或灭菌;若为感染症病人使用过的,应先消毒,再彻底清洁,然后再次消毒或灭菌。
所有医疗器械在维修前需先经过消毒或灭菌处理。
二、消毒灭菌应根据物品的特性选择物理或化学方法。
耐热耐湿物品的灭菌首选物理方法;手术器械、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则选择干热灭菌。
不耐热的物品如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宜采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内窥镜则可采用环氧乙烷灭菌或____%戊二醛溶液进行浸泡灭菌。
三、化学灭菌或消毒应选用适当的消毒剂,如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前需了解其性能、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配制时确保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效果监测。
更换灭菌剂时,需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四、病人使用的吸氧设备、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等应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后进行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于消毒物品柜内。
湿化瓶应使用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并消毒。
五、执行____部《消毒技术规范》(____年版)进行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
六、地面应采用湿式清洁,保持清洁状态。
如有血液、粪便、体液等污染,应立即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
拖洗工具需有标识,使用后先消毒、洗净,再晾干。
七、医院应基于标准预防,根据具体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
消毒隔离制度一、确保布局合理,将口腔诊疗区与器械清洗、消毒区域分开,单独设立器械清洗室、消毒室。
二、保持室内环境整洁,每天操作结束后进行清洁、消毒,每日定时通风,对可能被污染的诊疗环境表面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每周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洁、消毒。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四篇)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科室根据____部《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试行》及附件、《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消毒灭菌与隔离的规定,特制定以下制度:1、执行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凡进入人体____、无菌器官的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严格执行注射、穿刺和采血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一般诊疗用品一人一用一消毒。
2、医务人员应遵循无菌技术操作的基本原则,熟练掌握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无菌包的使用和戴无菌手套、取用无菌溶液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保证无菌操作技术的效果。
3、医院一次____用后及污物、污水必须严格执行无害化处理后销毁。
一次性使用医疗无菌器具的使用、保管、用后处理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隔离制度: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在实处。
具体要(1)严格传染病人和普通病人分开放置。
(2)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区/室安置。
(3)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分别安置。
(4)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
(5)可疑感染病人必须单间隔离。
(6)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
(7)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分别放置。
5接触隔离使用橙色隔离标记。
6呼吸道隔离使用蓝色隔离标记。
7肠道隔离使用棕色隔离标记。
8血液一体液隔离使用红色隔离标记。
9严格隔离。
使用黄色隔离标记。
10引流物分泌物隔离。
使用绿色隔离标记。
一般诊疗用品包括。
体温表、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压舌板、吸引器、引流瓶、胃肠减压器、氧气湿化瓶、氧气面罩等。
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保持清洁,有污染时随时以清洁剂与水清洁。
有血迹可用____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____分钟后再清洗。
听诊器可用乙醇擦拭消毒。
其它物品可用____mg /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____分钟后用清水洗净送高压或其它方法处理。
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二)是指根据疾病防控的需要,针对患者、病原体以及医疗设备、用品等物品的消毒灭菌和隔离管理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制度。
最新病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及流程

最新病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及流程一、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根据国家卫生部门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本病区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病区消毒隔离工作,提高病区环境质量,确保医院感染的防控工作得到有效实施。
二、病区消毒隔离管理原则1. 遵循科学、规范、安全、经济的原则,确保病区消毒隔离工作的有效性。
2. 实行分类管理,根据病区不同区域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3. 强化全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消毒隔离工作的认识和操作技能。
4. 加强监督与检查,确保消毒隔离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三、病区消毒隔离管理组织架构1. 成立病区消毒隔离管理小组,由病区护士长、医生、感染监控员及清洁工组成。
2. 病区护士长负责病区消毒隔离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3. 医生负责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消毒隔离措施执行及病情观察。
4. 感染监控员负责病区感染防控工作的监测、指导与评估。
5. 清洁工负责病区环境清洁及消毒剂的使用。
四、病区消毒隔离工作流程1. 患者入住与出院管理(1)新入院患者需进行预检分诊,了解患者病情及传染病学史。
(2)对疑似或确诊传染病患者实行隔离治疗,并做好标识。
(3)患者出院后,对病床及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处理。
2. 环境消毒(1)每日对病区进行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
(2)使用有效的消毒剂对病区环境进行定期消毒,如地面、墙壁、家具等。
(3)患者床单元及医疗器械定期进行消毒处理。
3. 物品消毒(1)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2)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需进行浸泡、擦拭等消毒处理。
(3)患者个人用品如衣物、餐具等需进行消毒处理。
4. 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需洗手,并采用七步洗手法。
(2)患者及家属在病区内需保持手卫生,必要时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5. 医疗废物管理(1)医疗废物需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并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规定。
(2)患者及医务人员需掌握医疗废物的正确处理方法。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一、医务人员掌握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的方法(如口罩、手套、帽子、眼罩、面罩、隔离衣、防护衣等)。
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保证洗手和手消毒效果。
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二、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达到灭菌要求。
凡接触皮肤、粘膜的器械和用品达到消毒要求。
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一人一用一灭菌。
三、各科室严格执行标准预防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消毒措施。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病人做到相应隔离措施,并设有隔离标志。
高危险区域各相关科室、部门实行区域隔离管理。
内部布局明确划分为“三区”、“两通道”及“两缓冲”。
四、消毒、灭菌首选物理方法。
使用中的消毒、灭菌剂,定期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
更换消毒剂时,对容器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五、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的无菌液体注明日期、时间、责任人,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备种溶酶(无菌稀释液等)注明开启日期、时间、责任人、用途,尽量使用小包装,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六、无菌物品每天检查一次,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标明开启日期、时间、责任人,在24小时内使用;如果无菌包被医务人员多次接触可能存在污染,重新消毒。
尽量使用小包装。
用过的物品与末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签,严禁使用过期无菌物品。
七、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在有效期内使用,严禁重复使用。
复洗复消复用的物品,消毒灭菌时以物品的最小配置单位进行包装。
八、连续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器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消毒器材等,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湿化瓶中用无菌水。
九、治疗车上物品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十、需行行手术的患者,术前做有关传染病筛查,手术单上注明感染情况。
传染病患者或者其他需要隔离患者的手术在隔离手术间进行。
十一、病房做好通风换气,每日2次,每次大于30分钟,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医院消毒隔离灭菌制度

医院消毒隔离灭菌制度医院消毒隔离灭菌制度是为了确保医院环境和医疗设备的安全,预防感染和传播疾病,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而制定的。
以下是医院消毒隔离灭菌制度的具体内容:一、总则1.1 本制度适用于本院所有科室、部门和医务人员。
1.2 医院消毒隔离灭菌工作应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卫生部门的规定和行业标准。
1.3 医院消毒隔离灭菌工作应坚持科学、规范、安全、有效的原则。
二、组织管理2.1 成立医院消毒隔离灭菌领导小组,负责全院消毒隔离灭菌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2 设立专门的消毒隔离灭菌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消毒隔离灭菌方案,培训医务人员,监测消毒效果,处理消毒隔离灭菌事故。
2.3 各科室应设立消毒隔离灭菌责任人,负责本科室消毒隔离灭菌工作的具体实施。
三、消毒隔离灭菌措施3.1 环境消毒3.1.1 医院应保持环境整洁,定期进行消毒,必要时随时消毒。
3.1.2 医院应配备必要的消毒设施和消毒剂,保证消毒效果。
3.1.3 医院应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进行消毒,并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3.2 医疗设备消毒3.2.1 医院应根据医疗设备的特点和用途,制定相应的消毒方案。
3.2.2 医疗设备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确保设备安全。
3.2.3 医院应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消毒和灭菌,并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3.3 医疗用品消毒3.3.1 医院应根据医疗用品的性质和用途,制定相应的消毒方案。
3.3.2 医疗用品在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处理,确保用品安全。
3.3.3 医院应定期对医疗用品进行消毒和灭菌,并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3.4 人体消毒3.4.1 医院应对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定期消毒,特别是手部、面部和口腔等易感部位。
3.4.2 医院应提供便捷的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鼓励医务人员和患者保持个人卫生。
3.5 消毒剂管理和使用3.5.1 医院应合理选择和使用消毒剂,确保消毒效果。
3.5.2 医院应定期对消毒剂进行监测,确保消毒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

医院消毒灭菌清洁隔离管理制度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品必须消毒。
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被阮毒体、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
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油剂类和干粉类等采用干热灭菌;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体灭菌。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按要求进行监测。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进行灭菌处理。
选用的消毒剂应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合格证件。
4、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管路和婴儿温箱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并干燥保存。
湿化水应为灭菌水,每日更换或消毒。
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更换消毒。
5、病室应开窗通风换气,每日2~3次,每次20min~30min;或空气消毒机消毒,每日至少2次,每次30min;遇有熏染流行、暴发时增加消毒次数及延长消毒时间。
6、地面、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地面、物体表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物,再用含氯消毒剂消毒,消毒剂浓度按要求配制。
重点科室地面、物体表面每天进行消毒,遇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
拖洗工具应有不同使用区域的标识,使用后应洗净、消毒,再晾干备用。
7、患者床单元每日清洁消毒,抹布一床一用一换;间接接触患者的床单、被套、枕套等一人一用一换;间接接触患者的被芯、枕芯、褥子、床隔帘、床垫等定期清洁消毒,遇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三甲医院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

三甲医院消毒、灭菌、隔离管理制度一、消毒与灭菌方法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应行清洁,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消毒或灭菌处理。
2、根据物品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毒灭菌。
耐热或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
不耐热、不耐湿的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植入物宜采用低温灭菌方法如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
内窥镜可选用2%戊二醛浸泡灭菌。
消毒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
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
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应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记录。
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
二、消毒隔离管理细则1、医务人员上班时应着装整洁,一律穿工作服,工作场所不得进食和堆放食物。
2、手卫生执行卫生部 2009 年下发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313-2009)。
3、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接触特殊感染和隔离患者前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并及时更换,严禁将污染手套、隔离衣接触其他物品;离开隔离区域应使用手消毒剂。
4、无菌操作前注意周围环境应清洁无尘,洗手、戴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5、抽血、注射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洗手,或戴手套(不同患者之间要更换手套)。
6、被体液、血液污染的一切物品必须放入黄色医疗垃圾袋,废弃的锐利器械应放人利器盒中。
7、凡操作者在接触血、排泄物、分泌物及配制化疗药物时必须戴一次性乳胶手套。
8、各种污染治疗器械用加酶剂充分浸泡清洗后再消毒灭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消毒灭菌与隔离制度
一、 总体要求
(一)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
接触皮肤
粘膜的器具和用具必须消毒。
(二)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医
疗器械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
所有的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
1、 2、 二、 1、 2、 3、 重点部门(如:ICU 、新生儿室、产房、移植病房、手术室、隔离病房等)的洗手设施为感
应式水开关。
工作人员出入口处设有手快速消毒液。
4、 各临床科室备有足够的手快速消毒液。
5、 水池和水开关保持清洁,定时维修。
(二) 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质量管理
1、 医务人员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不佩戴人工指甲或指甲套。
2、 能正确掌握手卫生方法(洗手、手消毒、外科手消毒)。
3、能正确使用清洁手套和无菌手套。
4、在每个病人之间必须换手套,并且在脱掉手套后立即洗手。
5、重点部门(如:ICU、新生儿室、产房、移植病房、血液病区、血透中心、供应室、手术室
等)每月对工作人员进行手卫生学监测,并有记录。
三、工作人员消毒隔离管理制度
(一)工作人员工作时,必须着装整洁,不佩戴首饰,进入特殊科室(如:手术室、产房、监护隔离病房、传染病房等)应穿戴隔离衣、裤、鞋、帽、口罩,隔离衣每天更换,污染时及时更
ICU等
擦干。
四、
(五)手术、分娩病人须更换干净衣服后,才能进入手术室或产房。
(六)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病人用过的物品要进行终末消毒。
五、保洁制度
(一)所有的清洁用具(抹布、扫把、地拖、地拖桶等)必须分区域使用。
标识明确,用后消毒,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备用。
(二)室内坚持湿式清扫,保持环境的清洁,定期通风,有每日、每周的清洁制度。
(三)感染高风险的科室如手术室、产房、洁净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
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科等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
(四)病人用的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五)病房内不留污便器,禁止在病房、走廊内清点污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