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2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2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2020年人教版历史高一必修2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由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

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

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5.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化 ( )

时间

崇宁元年(1102年) 嘉定十六年(1223年)

地区

江南东路24.9 27.9

两浙路30.7 32.9

江南西路27.7 37.7

荆湖南路17 22.5

A

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6.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

A.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

B.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

D.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7.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8.《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 )

A.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B.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

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

9.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 )

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

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

10.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11.据载:“明万历年间,在铁矿场中,有数百人在矿头指挥下进行生产,矿头并无地产,完全靠经营矿冶而‘享其利’,而矿夫则多为‘处州流民,少不下百,多则至千’。”这一记载从本质上说明( )

A.矿冶业带动了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私营手工业被官府压制

12.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

A.形成契约精神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

13.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市场秩序应得到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14.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15.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 )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16.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 )

A.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

B.导致农村劳动力相对缺乏

C.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

D.刺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

17.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材料反映出( )

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

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

C.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18.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 )

A.制约了农业发展B.生产方式多样化

C.区域化分工明显D.以棉纺织业为主

19.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

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

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20.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D.扩展秦国疆域

21.西汉立国之初,汉高祖刘邦为迅速稳定统治秩序,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本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以“遏贪鄙之俗,而醇至诚之风也”。这体现了( )

A.汉代开始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B.汉代官商勾结现象非常严重

C.政治文化考虑影响商业政策

D.汉高祖以墨家思想巩固统治

22.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23.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24.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 ) 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25.如果让你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你会发现这一政策( )

A.杜绝中国官方对外贸易

B.禁止中国所有船只出海

C.阻止外邦“朝贡”贸易

D.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2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材料二: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0分)

27.扬州盐商是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

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特别是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最为显赫,形成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明清时期都将两淮盐区的最高管理部门设在扬州,使其成为盐政中心。

——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敬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材料三:扬州盐商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积极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仁爱、忠义、礼和、睿智和诚信并存,在商业行为风格上自成一派;另一方面长期被封建落后思想所禁锢,重本而轻末。

——朱迪《扬州盐商衰落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文化的积极内涵。(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扬州盐商文化的社会影响。(4分)

28.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

商业发展表现。(10分)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

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解析:选B 根据题干中“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可知先秦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故选B 项;题干只是提及月令知识的规范,未提及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排除A项;争霸战争出现在春秋时期,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题干未涉及,排除D项。

2.从春秋开始,随着铁农具、牛耕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农业生产过程的个体性质也获得加强,农民大肆开垦,自垦田经营蒸蒸日上。这反映出( )

A.井田制已完全瓦解B.牛耕已经普遍使用

C.小农经济逐渐发展D.个体生产成为主体

解析:选C 从材料中“个体性质”“自垦田”,可知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发展,故选C项;材料仅涉及“自垦田”有所发展,不能得出井田制已完全瓦解的结论,排除A 项;材料提及牛耕的推广,但无法体现牛耕“已经普遍使用”,排除B项;材料仅有农业个体一种经营形式,不能体现个体生产成为主体,排除D项。

3.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中的农事图。由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的缓和

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

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

解析:选C 由图片信息可知,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是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体现,故选C项;人地矛盾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田庄采用集体耕作的方式,排除B项;明清时期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具有雇佣关系,排除D项。

4.《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耕农,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

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

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选D 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体现贾思勰对农业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农书与农业的关系,排除C项。故D 项正确。

5.下表为宋代部分地区人口密度统计表(单位:人/平方千米)。这一变化 ( )

A

B.促使中国南北方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C.使土地集中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D.不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解析:选A 材料说明南方人口密度有所增长,这有利于提供劳动力从而促进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排除 B项;表格并没有提及土地兼并和集中的问题,排除C项;人口的增加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6.明朝初期政府规定:家有土地十亩以下者,需种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则需倍之。这一规定( )

A.促进了江南资本主义的萌芽

B.有利于明朝货币体系的转型

C.加剧了人口资源之间的矛盾

D.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解析:选D 由题干材料可知,桑、麻、棉是必须种植的,明朝政府的这一规定强化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明初实行这一政策主要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

7.从16世纪中叶开始,玉米、番薯、马铃薯等原产于美洲的粮食作物先后传入中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据此可知 ( )

A.缓和了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B.改变了明初的农业种植结构

C.精耕细作进一步走向成熟

D.对外开放加速明清经济发展

解析:选A 从“种植面积迅速扩大,逐步成为主导性的农作物品种”,可知增加了粮食收入,可以养活更多人口,故选A项;“16世纪中叶”是明代中后期,排除B项;“玉米、番薯、马铃薯”是农作物,不属于农业技术层面,排除C项;“16世纪中叶开始”,随着西方殖民者的东来,统治政策逐渐走向封闭,不再开放,排除D项。

8.《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等手工业品闻名于世。这一现象说明( )

A.特色手工业生产出现B.地区间经济差距拉大

C.私营手工业发展较快D.区域性经济竞争激烈

解析:选A 根据材料“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越)之剑”可知,手工业地域特色明显,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经营方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经济竞争,排除D项。

9.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汉代( )

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

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现象开始出现

解析:选B 材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说明汉代民间纺织业有一定规模,故选B项;中国古代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这一地区手工业发展,不种植粮食,不能说农业地位下降,排除A项;“发达”说法不准确,可以说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排除C项;“开始”说法错误,由一个材料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排除D项。

10.明清时期,江南苏湖地区桑蚕业和棉纺织业发达,“民间于秋成之后,家家纺织,赖此营生,上完国课,下养老幼”。这说明( )

A.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不发达

B.苏湖地区出现了专业的手工工场

C.蚕棉业是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

D.家庭手工业内部的分工更加明确

解析:选C 由材料“家家纺织,赖此营生”可知,桑蚕业和棉纺织业成为当地农民重要生活来源,故选C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粮食作物生产有一定的发展,排除A项;由材料“家家纺织”可知,这是小农经济下的家庭手工业形态,不是专业的手工工场,排除B 项;材料中只提到了“家家纺织”,没有涉及分工是否明确,排除D项。

11.据载:“明万历年间,在铁矿场中,有数百人在矿头指挥下进行生产,矿头并无地产,完全靠经营矿冶而‘享其利’,而矿夫则多为‘处州流民,少不下百,多则至千’。”这一记载从本质上说明( )

A.矿冶业带动了经济繁荣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私营手工业被官府压制

解析:选B 材料不能体现矿冶业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明万历年间”“矿头并无地产,完全靠经营矿冶”“矿夫则多为‘处州流民,少不下百,多则至千’”说明雇佣关系已经产生,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速度,故C 项错误;材料不存在官营与私营手工业的关系问题,故D项错误。

12.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市场,有管理市场的“质人”,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券。据此可知,西周( )

A.形成契约精神B.规范商业行为

C.履践重农抑商D.出现货币经济

解析:选B 西周时期由“质人”管理市场,并有制发买卖的契券,这便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故选B项;契约精神是指商品交易中自然达成的契约精神,这与材料无关,排除A 项;重农抑商政策是从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货币作为商品交易的媒介,排除D项。

13.春秋时期的著名商人范蠡指出:“贸易货物时,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由此可知,他主张( )

A.国家要加强食物安全监察

B.食物商品应禁止进入市场

C.市场秩序应得到法律规范

D.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

解析:选D 材料仅体现范蠡认为商品滞留与囤积的主张,未体现国家对食物的监察,排除A项;食物作为一项商品也属于交易范畴,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排除C项;材料“容易腐败变质的食用货物不要滞留,更不要囤积待贵”说明范蠡主张商品不要滞留与囤积,说明商品贸易应该注重时效性,故选D项。

14.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沿线设置关卡征税,并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这些举措 ( )

A.旨在攫取西域经济利益

B.是汉朝抑商政策的延伸

C.有利于丝路的繁荣有序

D.将西域纳入了郡国体制

解析:选 C 据材料“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可知有利于西域经济的繁荣,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扼制匈奴的侵扰”,可知有利于维持西域秩序,故

选C项;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并非攫取经济利益,排除A项;“汉朝招募了大批商人到西域各国经商”有利于商业发展,不是抑商政策,排除B项;据材料“置西域都护府管辖西域”,可知没有将西域纳入郡国体制,排除D项。

15.到宋代,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由此可知 ( )

A.商品流通速度加快B.宋代形成了商业信用

C.货币作用逐步降低D.宋代货币形式多样化

解析:选A 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这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的速度加快,故选A项,排除B 项;根据材料“商业信用大发展,领域遍及消费、流通以及生产”可知,宋代商业信用发展,货币的作用提高,排除C项;根据材料“充当信用中介物的‘交引’‘券’‘契约文书’大量涌现”可知,货币中介多样化,排除D项。

16.有学者指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时代,北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20.1%,南宋则高达22.4%。人口向城市的集聚,这一现象( )

A.使城市的生活环境恶化

B.导致农村劳动力相对缺乏

C.推动了坊市界限的打破

D.刺激农村商品生产发展

解析:选D 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人口向城市集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也会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但城市人口比例高不会直接导致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不能直接体现农村劳动力的缺乏,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宋朝城市人口比例最高,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宋朝坊市界限的打破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另一表现,两者之间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 项。

17.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材料反映出( )

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

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

C.私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解析:选B 由材料“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可知通过广告语积极参与商业竞争,故选B项;材料强调广告业发展的本质而非繁荣发展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强调私营手工业的激烈竞争而非地位的改变,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中后期,排除D项。

18.明朝市镇经济各有特色。如盛泽镇以蚕桑为业,震泽镇居民竞逐绫绸之利,濮院镇专织丝绸,枫泾镇棉纺织业兴盛。这反映出明中后期,市镇经济( )

A.制约了农业发展B.生产方式多样化

C.区域化分工明显D.以棉纺织业为主

解析:选C 不同市镇经济的特点各不相同,说明明朝的市镇经济有明显的区域化分工,故选C项;市镇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农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的,而且经济作物的不断增多也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只展示了不同市镇经济的发展特色,而没有具体说明各地的生产方式如何,排除B项;棉纺织业的发展只是众多市镇的一个特色,材料没有比较丝织业和棉纺织业的比例,所以不能得出以棉纺织业为主,排除D项。

19.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甚至还列出了在场作证的王室官员的名字,以作凭据。这说明了西周晚期( )

A.土地出现私有化的趋向

B.宗法分封制严重破坏

C.青铜铸造工艺日渐成熟

D.井田制得到发展和完善

解析:选 A 题干“西周晚期的一些青铜器的铭文中出现土地交换和土地买卖的记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推知当时已出现土地私有化,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经济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排除B项;题干未反映青铜铸造工艺的精美,排除C项;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排除D项。

20.商鞅曾向秦孝公建议: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这一建议的意图是( )

A.打击贵族势力B.增强经济实力

C.贯彻仁政思想D.扩展秦国疆域

解析:选B 题干未提及打击贵族势力的措施,如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等,故A项错误;“招揽三晋农民归附秦国耕种,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不服兵役;开垦山坡、洼湿之地,十年不收赋税”,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实现富国强兵,故B项正确;商鞅是法家思想家,反对儒家仁政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招揽三晋农民来耕地,非侵占三晋领土,故D项错误。

21.西汉立国之初,汉高祖刘邦为迅速稳定统治秩序,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本人及其子孙不得“仕宦为吏”,以“遏贪鄙之俗,而醇至诚之风也”。这体现了( )

A.汉代开始确立重农抑商政策

B.汉代官商勾结现象非常严重

C.政治文化考虑影响商业政策

D.汉高祖以墨家思想巩固统治

解析:选C 汉高祖所采取的抑商政策是为了“稳定统治秩序”,商人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在统治者看来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会威胁到封建专制统治,故选C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此之前已经确立,A项错误;材料无从体现官商勾结现象,故B项错误;汉高祖建立汉朝后,奉行黄老之学,与民休息,D项错误。

22.重农抑商政策是在重视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贾大商,抑制中小商贩人数过多。这说明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 )

A.便于专制政府与民争利

B.适应维护专制统治的需要

C.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

D.推动了农业经济持续发展

解析:选A 材料表明重农抑商政策在重视农业发展的同时重官商,遏制农民经商,打击富商大贾,抑制中小商贩,这有利于官营工商业的发展,故选A项;材料反映重农抑商政策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与专制统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明的是政府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未呈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排除C项;材料仅表明政府重视农业,未反映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23.唐玄宗曾下诏:“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并派出御史专门“纠察”。这反映了唐代( )

A.重农抑商政策得到了强化

B.对地方事务管理相当严格

C.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

D.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

解析:选D 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允许民间随意宰杀马牛驴,主要原因是利用马牛驴辅助农业生产,体现了统治者对社会生产的重视,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对牲畜的管理,没有体现重视农业轻视商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政府对牲畜的管理,没有涉及地方事务管理严格,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民间宰杀牲畜的纠察,不能反映刑罚严苛且涉及领域广泛,排除C项。

24.在洪武年间,每过二、三年就可以见到申谕海禁的记载。例如,在洪武十四年、十七年、二十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都有这种严厉的申谕。这说明洪武年间( ) A.中外海上贸易几近断绝

B.闭关锁国已经形成

C.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解析:选C 海禁政策是严格限制民间的对外贸易,洪武年间,对海禁严厉申谕,说明

洪武年间民间对外贸易依然持续,故选C项;海禁政策是严禁民间对外贸易,并没有排除官方贸易,排除A项;闭关锁国已经形成是在清朝,排除B项;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5.如果让你深入研究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你会发现这一政策( )

A.杜绝中国官方对外贸易

B.禁止中国所有船只出海

C.阻止外邦“朝贡”贸易

D.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

解析:选D 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出海及对外贸易,故选D项;海禁不是杜绝官方贸易,排除A项;不是禁止所有船只,官方除外,排除B项;朝贡贸易一直进行,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2分,第28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为耗竭秦国实力,韩国派水工郑国入秦游说,在泾水和洛水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本为“疲秦”之策的郑国渠却在完工后发挥了“强秦”的作用,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湖州太湖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类型,源于在太湖滩涂上纵港横塘的开凿。始建于春秋时期,北宋时形成完整体系。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孕育出“苏湖熟、天下足”的杭嘉湖平原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文化之邦。

——陈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材料二:自尧舜追溯农业发达之时,亦必在千年左右。我国农业发达,总在距今五千年之前了。中国的农业,是如何进化的呢?一言以蔽之,曰:自粗耕进于精耕。总而言之:农业有大农制和小农制。大农制的长处在于资本的节约,能够使用机械,以及人工的分配得宜。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所以就一个人的劳力,论其所得的多少,是大农制为长。就土地同一的面积,论其所得的多少,则小农制为胜。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这都是长时间自然的进化。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分析我国古代小农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10分)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我国古代是一个以农立国的社会,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得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据材料一“使干旱的关中平原旱涝保收,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强盛和统一六国奠定了经济基础”“因为有了太湖溇港,太湖平原成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产区和蚕丝品生产地”并结合所

学,得出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始建于春秋时期”,得出起源较早,据材料二“自粗耕进于精耕”“小农制的长处,则在以人尽其劳,使地尽其力”,得出小农经营,精耕细作,结合所学,分析得出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第二小问,据材料一“尤其是重视兴建水利工程”,得出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据材料一“历代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头等大事”,得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据材料二“中国农夫的技能,在小农制中,总可算首屈一指了”并结合所学得出,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

答案:(1)原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业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中国水旱灾害频发,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水利灌溉是保证农业生产和提高农业产量的重要因素。

(2)特征:起源较早;小农经营;自给自足;铁犁牛耕;精耕细作。有利因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和进步;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27.扬州盐商是泛指古代两淮地区的盐业商人群体。阅读以下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扬州繁华以盐盛”,其发轫期远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从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以来,扬州逐渐形成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财货的集散地,成为盐运漕运的重镇。明中期以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扩大,经济活动频繁,扬州也出现了继汉唐以后的第三次繁荣。特别是盐商在清康乾时期最为显赫,形成全国重要的商业资本集团。明清时期都将两淮盐区的最高管理部门设在扬州,使其成为盐政中心。

——王伟康《两淮盐商与扬州文化》材料二:扬州盐商在寓居城市大兴土木,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乐善好施,赈灾济贫,积极倡办公益事业,造福于民众,推动了地方事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保护和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敬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也流及盐商活动的广大区域。

——王雪萍《扬州盐商文化线路》材料三:扬州盐商一方面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积极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仁爱、忠义、礼和、睿智和诚信并存,在商业行为风格上自成一派;另一方面长期被封建落后思想所禁锢,重本而轻末。

——朱迪《扬州盐商衰落原因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扬州盐业兴盛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扬州盐商文化的积极内涵。(4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扬州盐商文化的社会影响。(4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从盐业发展时间、扬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商品经济的促进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等角度分析,分别得出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政府重视等原因。第(2)问,依据材料二“兴建园林、会馆、书院、码头等,因而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救世济民的抱负”“他们敬重风雅、善交名儒硕士、吟诗作画的文化风尚”信息,可以得出内涵是丰富的文化遗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救世济民的抱负,儒雅的文化风尚。第(3)问,迁移运用所学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影响,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回答。

答案:(1)原因:盐业历史悠久、水运交通发达、商品经济发展、政府重视。

(2)积极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救世济民的抱负;儒雅的文化风尚。

(3)积极影响:促进诚信经营,改善社会风尚;消极影响:固守传统观念,阻碍经济转型。

28.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使许多耕地可改种棉花、蚕桑等经济作物。在松江府,妇女们“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催生枫泾镇成为棉纺业专业市镇。湖州府双林镇的丝织业,广东佛山镇的铁器业等,也远近驰名。随着工商业市镇的勃兴,由中小商人和手工业者构成的市民阶层形成,明代阶级结构发生新变化。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材料二: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高产作物传入中国后,明朝农业和手工业发生的变化。(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10分)

(3)有学者认为,商品经济繁荣促使明朝中后期萌动社会转型。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4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按照顺序归纳: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第(2)问,第一小问国内因素,据材料二“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得出,明政府开放海禁,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第二小问表现,从材料二中按照顺序归纳: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第(3)问,

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进行归纳。

答案:(1)变化:粮食产量增长;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家庭手工业日益市场化;手工业专业市镇大量兴起。

(2)国内因素:中国手工业品精美畅销;明政府开放海禁。表现: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商人资本雄厚;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商业资本转向生产领域。

(3)说明:市民阶层崛起,阶级结构变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贱商观念开始改变。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生产力因素 ( 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 ; 二、生产关系因素 ( 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 击 ) ; 三、上层建筑的因素 ( 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 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 ; 四、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看社会环境因素 ( 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 六、看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 一、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五、改革的成功不能看个人的命运,要看作用是否能够持久(维持) 。 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如何分析历史事件的结果呢 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不外乎四种: 一、成功。如:新航路开辟成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等。 二、失败。鸦片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破产、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等。 三、既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如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等。 四、胜而不胜,不败而败。中法战争,中国是胜而不胜,不败而败;法国是不胜而胜,败而不败。 关于历史事件的结果,一般应该从 3 个方面考虑:一个 “ 是什么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点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以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2)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 (3)素称发达,世界领先。 3.成就 (1)冶金业 (2)制瓷业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 ②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 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丝织业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②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 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④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 ⑤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⑥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⑦明清中央或地方官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知识点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经营形式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供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曲折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期得以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纺织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地位: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2.表现 (1)西汉时期,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的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概念阐释】盐铁官营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经济史

2005年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训练 第Ⅰ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经典高考题】(2004年全国福建、浙江文综)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A.促使井田制瓦解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2.【创新预测题】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位于 图中的 A.①B.②C.③D.④ 3.据《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 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段引文说明 A.铁农具与牛耕的运用使生产力显著提高 B.奴隶主贵族大量占有私田 C.各国先后都承认了土地私有 D.封建剥削方式比井田制进步 4.【高考趋势题】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待农而食之,虞(指开发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而出之,丁而成之,荫而通之。"并引《周书》的话说:"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以上材料表明司马迁的经济主张是 A.肯定人们的求利活动B.对农工商业一视同仁 C.以农为本D.重农轻商 生产工具的革新应用,水利的兴修,农作物的种植和推广,都影响着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回答5-8题。 5.下列各项符合史实的是 A.夏朝时期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青铜制造是夏商和西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C.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 D.西汉时期,我国人民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 000年以上 6.下列生产工具在唐朝发明的是 A.铁农具B.青铜农具 C.曲辕犁D.水碓、水磨等谷物加工器具

初中-地理-人教版-第一单元、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三)

第一单元、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三) 一、单选题 1、Tim假期之行的最后一站是中国,阳阳请他到“川渝火锅”店品尝美食,并告诉Tim“川”代表四川省,“渝”代表() A. 湖南省 B. 河南省 C. 重庆市 D. 江西省 2、如图中,位于我国领土最东端和最北端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是() A. B. C. D. 3、(2016·四川广安)下列关于我国行政区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大致上划分为省、县、乡三级 B. 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C. 香港、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 D. 各民族自治地方不受国家统一管理 4、如图为我国南部沿海部分区域地图,读图回答问题。 . (1)广东省的简称是() A. 广 B. 鄂 C. 粤 D. 赣 (2)位于海南省与广东省间的我国内海是() A. 渤海海峡 B. 琼州海峡 C. 台湾海峡 D. 平潭海峡 (3)既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相邻,又与我国海南省隔海相望的A国是()

A. 菲律宾 B. 马来西亚 C. 泰国 D. 越南 5、台湾省的主要少数民族节日是() A. 泼水节 B. 丰收节 C. 火把节 D. 三月三歌节 6、海南省的黎族村寨大多依山傍水,船形屋是最具有原始风貌的建筑,它以竹木为架,茅草为屋顶。与船屋建筑相应的图的气候特征是() A. 全年炎热干燥 B. 全年高温、全年多雨 C. 全年高温,有旱、雨季 D.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7、造成如图图示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纬度差异 B. 经度差异 C. 地形差异 D. 海陆差异 8、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A. 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B. 西北、华北和西南地区 C. 华北、东北和华南地区 D. 西南、华南和西北地区 9、下列不属于我国人口增长快带来的问题是() A. 交通压力大 B. 就业困难 C. 居住条件差 D. 国防兵源不足 10、结合如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完整word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规划训练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第一章 从世界看中国测试及答案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完成1-6题 1.关于对我国的纬度位置优越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小畅:我国大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 B.小悦: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光照充足 C.依依:我国一部分位于寒带夏季凉爽 D.可言:我国全部位于北温带,气候温和 2.奥运圣火传遍祖国大地,我国的陆地领土面积 A.1200万平方千米 B.960万平方千米 C.世界第一 D.世界第二 3 小华是长沙人,他想吃家乡菜,大家建议他去下列哪种招牌店 A.鲁菜 B.川菜 C.粤菜 D.湘菜 4 北京的依依说他们一般在北京时间六点起床,乌鲁木齐的阿依古丽说那时他们还在睡觉,他们大概在北京时间十点起床,这是为什么 A.纬度差异大 B.经度差异大 C.生活习惯不同 D.学校制度不同 5 小畅说在奥运会期间,她的家乡“蓝蓝的天,绿绿的草,成群的牛羊在觅食”大家猜他的家乡可能是下列省区中的 A.广东 B.黑龙江 C.重庆 D.内蒙古 6 可言说他信奉伊斯兰教,大家会想到他是 A.壮族或苗族 B.回族或维吾尔族 C.蒙古族或藏族 D.傣族或朝鲜族 7.造成右图差异的原因是 A.纬度位置差异 B.经度位置差异 C.生活习惯不同 D.学校制度不同 8.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广大平原地区人口密度一定大 B.降水量多的地区人口密度大 C.铁路公路沿线人口密度一定大 D.自然条件好,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口密度大 读下图,回答9--10题。 9.上面省区中,位置最东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有热带分布的省区是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1.目前,我国人口每年仍净增加1200万左右,其主要的原因是 A.大批人口迁入 B.死亡率低 C.人口基数大 D.出生率较高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 单元检测

初中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检测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6分) 1.我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 青海省 B. 黑龙江省 C. 西藏自治区 D.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关于我国人口和民族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漠河—腾冲一线,该线以东人口稠密,以西人口稀疏 B.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C. 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小散居、大聚居、交错杂居” D.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依然存在 3.读“沪昆高铁沿线及周边示意图”,完成下题。 图中A省级行政区的简称、B省级行政区的行政中心分别是( ) A. 滇、武汉 B. 鄂、长沙 C. 黔、长沙 D. 湘、贵阳 4.当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的黑夜时,乌苏里江已经酒满了阳光。这说明我国() A. 领海面积广大 B. 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 南北跨纬度广 D. 东西跨经度广 5.对于我国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寒带,无热带 B. 东半球和北半球 C. 海岸线漫长,陆上邻国较少 D. 亚洲东部,大西洋西岸 6.下列省区,藏族人口最集中的是() A. B. C. D. 7.目前我国正从人口大国逐步迈向人力资源大国,下图为近十年我国人口增长和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 A.大幅度减少人口数量 B.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C.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D.维持男女性别比例均衡 (2)我国从人口大国逐步迈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关键是() A.迅速降低人口数量 B.接纳友好国家的移民 C.逐步提高人口数量 D.大力提高人口素质 8.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福字。下图所示四个福字将四省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设计中。其代表的省级行政区依次是()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 如果问高中生哪科最难背,肯定有很多同学说是高中历史。很多同 学学习高中历史时都是背了又忘,忘了又背。辛辛苦苦记了很多,考试时一 看到题目还是无话可说,或者答不到得分点,真是郁闷。下面为大家整理了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 ?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①形 成时间:春秋战国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 主导地位;3、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 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4、农业政策(1)重农抑商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经济知识点▲古代手工业 分类特点地位成就官营手工业①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②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 使用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制瓷丝织:明清时进入鼎盛时期; 民间手工业①由民间私人经营②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复习测验卷(含答案)

南 越 泰国菲日 中国 蒙古 哈萨克斯坦 东海 马来西亚 南缅甸 印度 律宾 韩国本钓鱼岛 海15 30 45 ③ ①④ B A C ②2012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上册单元测验题(一)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读“中国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1~6题 1.960万平方千米是指我国的( A ) A .陆地总面积 B .含领海在内的总面积 C .领海总面积 D .领空总面积 2.对我国地理位置的正确描述是( C ) A .亚洲东部.东临大西洋 B .亚洲中部,西临太平洋 C .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D .亚洲中部,东临太平洋 3.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岛国是( A ) A .日本 B .印度 C .蒙古 .俄罗斯 4.日本要购买的钓鱼岛离我国哪个行政区最近( D ) A .福建 B .广东 C .浙江 D .台湾 5.中国领土的最南端是 ( D ) A .漠河 B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相交处 C .帕米尔高原 D .曾母暗沙 6.我国热量条件适宜人居和农业等生产活动,是因为我们大部分地区属于( B ) A .北寒带 B .北温带 C .亚热带 D .热带 读“我国政区拼合图”,回答7—15题 7.我国省级行政区共有 ( D ) A. 31个 B.32个 C. 33个 D. 34个 8.如图,字母与省区对应正确的是( C ) A .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 .②吉林省 C .③陕西省 D .④海南省 9.图中省A____和省B____隔海相望。( C ) A .海南省 福建省 B .海南省 广东省 C .台湾省 福建省 D .台湾省 浙江省 10.我国众多资源分布不均,需要跨区凋配, 如图 省煤炭资源丰富,大量运往 南方地区 ( B )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中国古代史复习指南中国古代史纵鉴三 七、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主体知识】 1.夏、商、西周三代-----奴隶制经济活动从原始社会萌芽状态逐渐走向完备 (1)农业 作物:已种植“”。 农具:金石并用,主要用木、石、骨、蚌耕作,极少。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即奴隶、庶民耕作(筒单协作)。 (2)手工业 铸造业:青铜铸造为商周主要手工业部门,由此三代称“”。商朝青铜铸造供国王、贵族使用,技术精湛,如鼎;西周青铜产品趋向化,还开始铸造器。 玉器加工:雕精量多,以出土的朝妇好墓文物为典型。 陶瓷业: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次飞跃。 漆器制造:我国用漆历史最悠久,可上溯到遗址的红漆碗;商周水平较高。 (3)商业、城市、交通 商朝以作为货币,“商人”源于商民善于经商,商朝都城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商周交通通讯开始出现,建立制度。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 2.春秋战国——以北方为重心的封建经济兴起 (1)农业 生产工具:春秋开始出现,战国使用范围扩大,时代到来,生产力显著提高。 生产技术:的运用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即农耕。 水利灌溉:中原普遍用灌溉。春秋时楚相孙叔敖在今修芍陂。战国时秦国李冰修使成都平原成为“”;郑国在水系建郑国渠使平原成为沃野。 (2)手工业 冶铸业:铸铁技术,早欧洲2000多年。 青铜铸造:方壶是春秋中期珍品,产生新技术。 漆工艺:战国时期出现技术。 酿酒业:是古代酿造技术重要发明。 手工艺专著:战国时期出现《》,记述齐国官营手工业工艺,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 (3)商业和城市 各地土特产汇聚中原市场。许多城市,如齐都(今山东)、赵都、楚都(今湖北),既是中心,又是繁华的商业中心。出现大商人,如号称“”的范蠡、后来当上秦国相国的。 3.魏晋南北朝——封建经济区域性扩展和南方大开发 (1)农业 江南迅速开发:区域推进,——整个长江流域——岭南和流域。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湖流域、平原是重要产粮区。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基础。 中原发展相对缓慢: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有所扩展——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北方农业屡遭破坏,总体上在恢复和发展。曹魏时研制新灌溉农具;西北已采用或的耕作方式。十六国北朝时,和得到开发。 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 (2)手工业 丝织业:曹魏设专门织造机构于、洛阳等地;吴国培育出。蜀汉的行销吴、魏。 冶炼业:北魏相州产军刀,技术成熟,又发明法。 采矿业:已经利用和。 制瓷业:南方盛产瓷,后技术传至北方。北方创制瓷,为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 造纸业:技术进步,产量大增,纸取代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著名造纸中心有、长安、建业、。 (3)商业 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尤其是北方流民集中的、,及益州和建康。

历史---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高三历史重要知识点复习——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 一、备考导航 复习该专题时,可对知识进行四个方面的整合(即古代农业的发展概况、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概况、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概况以及历史上的经济政策),做到政治史与经济史结合,古代经济与当代经济结合,关注民生、三农、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城市化进程等问题。 二、专题知识归纳 1、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表现:①生产工具的改进;②水利工程建设;③耕作技术的提高;④农作物品种的增多、区域的扩大和新品种的引进;⑤耕地面积的扩大,产量提高等。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生产工具的进步 ①商周时期: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战国时期: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有铁锄、铁斧等,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铁器更普遍,牛耕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棵来灌溉农田。③秦朝时,铁器传到珠江流域。④两汉时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西域用上了中原传去的铁农具。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犁壁;西汉农学家赵过发明播种机械楼车;犁耕法除耦犁外,二牛抬杠式耕作方式东汉时已传到珠江流域;一牛犁耕作方式也已出现。⑤魏晋南北朝时,曹魏的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应用于谷物加工,西北嘉裕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⑥唐朝时:创制了曲辕犁、筒车等农具。 (2)古代农田水利建设概况 ①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②春秋战国:春秋时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

桔槔灌溉农田;吴国开挖古江南河沟通苏州和扬州间的水道,是中国开挖最早的运河,开挖邗沟沟通长江河淮河水系。楚国孙叔敖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③西汉:六辅渠、白渠;西北修建坎儿井;江准、江汉修治天然陂池;东南排水筑堤,变淤地为良田;汉武帝治理黄河。④三国:曹魏在淮河流域修复了许多渠堰堤塘;蜀国在都江堰设置堰官进行维护。⑤北魏:孝文帝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 ⑥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⑦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⑧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⑨元朝政府先后修治、会通河和通惠河。连接原有运河,将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连贯起来。大运河从杭州到大都全长三千余里,是当时南粮北运的重要水利枢纽。 (3)耕作技术的提高 灌溉技术:各朝代都非常重视水利灌溉工程的兴修,春秋时期的桔椽、芍陂,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西门豹渠,两汉时的灌溉渠、天然陂池、坎儿井,隋唐时期的大运河、筒车等都是先进的灌溉技术或著名的灌溉工程,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耕作和管理技术:商周时奴隶和庶民集体耕作,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等。两汉时期在使用二牛抬杠式耕作方法基础上又发明了一牛挽犁法和代田法,掌握了水稻育秧移植等技术,并总结了及时收割、优选种子的管理经验;隋唐时期普遍推广“圩田”和两年三熟耕作制,使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 (4)农作物品种增多 ①商周:黍、稷、麦、稻、豆五谷。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②两汉:农作物除粟、黍外,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也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东汉时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稻麦轮作,一年两熟。西域的葡萄、石榴、首蓿、胡豆、胡瓜、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③魏晋南北朝:农作物品种增多,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也是重要产粮区。④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

高考历史 专题十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精准培优专练

培优点十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31,4分)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收,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典例2.(2019年海南卷,13,2分)1988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涌向海南,仅半年时间到海南求职的人数竟高达20万,形成中国当代史上极为壮观的人才流动大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自由贸易区在海南落地 B.海南经济发展成绩显著 C.中国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D.国有企业改革全面铺开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一、选择题 1.1956年,周恩来指出一九五六年初,我们为着加速发展农业,曾经过高地估计了双轮双铧犁和锅驼机(半机械化农具)的当年需要量,制定了过度的生产计划,……使某些机械工厂发生了一时赶工增产、一时闲工减产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严重困难B.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C.“一五”计划重视农业发展D.中央关注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 表1 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国拖拉机生产及机耕面积完成情况 据表1可以推知() A.国家工业布局均衡B.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相互促进

C.国民经济迅速恢复D.生产领域出现明显的冒进现象 3.下图反映了1961~1985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4.下图为五十年代初画家李琦表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宣传画《越走越快》,该作品反映出当时() A.我国初步实现了工业化B.传统的耕作方式占主体 C.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D.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 5.1960年11月3日,中央下达了关于人民公社当前政策的《紧急指示信》,其中第10条规定:“有领导、有计划地恢复农村集市,活跃农村经济。”1964年4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代替私商工作的指示》,将调查清理私商和打击投机倒把作为城乡集贸市场的工作中心,致使集市贸易发展的步伐举步维艰。这一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国际环境决定了新中国的经济政策B.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泛滥 C.当时国内和世界各种关系的复杂性D.中苏关系恶化下的理性选择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试总分:17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计 30 小题,共计 120 分) 1、(4分)1405年到1433年,明朝郑和七次出使西洋,加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联系。半个世纪后,意大利人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麦哲伦渡过大西洋沿美洲大陆绕过南美大陆南端进入太平洋,他的船队于1522返回欧洲。东西方远航反映了 A.经济发展有利于中西远航B.同样的社会需求促进东西交往C.突破传统形态的交流需求D.更多了解世界的梦想推动远航 2、(4分)越窑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其烧制的秘色瓷,是皇家专用之物,但其制作工艺已失传。究其原因,最有可能是 A.国家对技术传承重视不够B.传统制作工艺难教难学C.官营手工业技术的封闭性D.传统工艺品市场需求不足3、(4分)《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4、(4分)南朝时期,政府推行一种“土断”制度,即清查大量被“私门”、“大户”吞噬的人口,把他们编入国家户籍。这一制度 A.标志国家户籍制度成熟B.使得门阀士族开始走向衰退 C.使得均田制进一步推广D.削弱了士族门阀的经济实力 5、(4分)《徽州府志》载:“凡取矿,先认地脉,租赁他人之山,穿山入穴……既得矿,必先烹炼,然后入炉。煽者、看者、上矿者、炼者、取矿砂者、炼生者,而各有其任。”这表明当时的采矿业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6、(4分)汉武帝元封元年规定:把郡国应贡物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为一定数量的土特产品,直接上缴给国家在该地设置的均输官,然后由均输官像过去商人那样,将这些土特产品运往需要该项物资的其它地区去出售,这一措施A.解决了郡国对中央的威胁B.体现了政府的抑商政策C.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D.体现了政府的垄断政策 7、(4分)清代王应奎在《柳南续笔》说:“今棉之为用,可以御寒,可以生暖,盖老少贵

鲁教版地理七上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word单元测试题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我国大部分位于高纬度地区 B.我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大西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C.我国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D.我国领土的最北端和最南端分别位于寒带和热带 2、中央台2011年1月14日发布天气:14日中国渤海、黄海海冰总体分布面积已超过2万平方千米。渤海、黄海海冰分布面积广,而我国其他海域没有出现海冰是因为()A.我国海岸线漫长 B.渤海、黄海海域位于寒带 C.我国海域南北跨纬度广 D.我国海域东西跨经度广 3、歌曲《我爱你—中国》中“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了你东海的碧波,你的帕米尔高原上依然是群星闪烁;当你的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啊!你的南疆早已到处洋溢着盎然的春色”现象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A.纬度因素,经度因素 B. 经度因素,纬度因素 C.地形因素,海陆因素 D. 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第16届亚运会在广州市举行,此届亚运会的理念是“激情盛会,和谐亚洲”,来自亚洲45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运动员在42个项目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最后中国代表团以199枚金牌独领风骚。据此完成4~5题 4、本届亚运会举办地位于哪个省区() 5、第四题图四省区中汽车牌照的第一个字依次为() A.①云②桂③皖④黑 B.①滇②粤③鄂④黑 C.①青②粤③渝④新 D.①新②滇 ③鄂④鲁 6、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的特点是() A.东多西少 B.西多东少 C.南多北少 D.北多南少 7、下列关于我国民族知识的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云南省 B.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C.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 D.各民族有自己不同的生活习俗,蒙古族喜欢摔跤,回族大多信仰伊斯兰教 8、小明等几位同学正在对“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进行讨论,说法正确的是() A.小红:我国全部处于北温带,气候温和 B.小畅:我国大部分位于热带,热量充足 C.小明: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光照充足 D.小李:我国有一部分位于寒带,夏季凉爽 9、端着水盆把客人淋成“落汤鸡”,客人不怒反喜,因为这是我国某少数民族在节日祝福客人的方式,该民族是() A.傣族 B.蒙古族 C.回族 D.维吾尔族 10、琼州海峡位于()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面关于我国疆域的四个端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最南端在海南岛的天涯海角 B.最西端在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C.最东端在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D.最北端在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2.从天津乘船到海南岛的海口市,依次经过的海洋是() A.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B.黄海、南海、东海、渤海 C.南海、渤海、东海、黄海 D.渤海、黄海、南海、东海 3.下图中阴影区域表示我国自治区分布正确的是( ) 4.我国下列省级行政区中,有两个简称的是() A.湖北、湖南 B.西藏、台湾 C.山西、吉林 D.四川、云南 5.成语中“粤犬吠雪”的“粤”我国某省的简称,该省是() A.山东省 B.湖南省 C.安徽省 D.广东省6.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 A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B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快 C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慢 D人口基数小,人口增长慢 7.有关我国人口增长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基数庞大,出现负增长最好 B.人口增长越慢越好,最好停止增长 C.地大物博,人口增长再快也无妨 D.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8.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数仍然很多,其主要原因是()

A. 人口死亡率小 B. 自然增长率高 C. 人口出生率大 D. 人口基数大 9.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南多、东北少 B.东北多、西南少 C.东南多、西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10.下列民族与其主要聚居省区的连线,正确的是( ) A.朝鲜族—青海省 B.高山族—福建省 C.傣族—云南省 D.满族—江苏省 11.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 A.辽宁省 B.云南省 C.甘肃省 D.四川省 12.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华北东北 B.西南东南中南 C.西北西南东北 D.华北华南西南 13.聚居的广西的少数民族是( ) A.回族 B.维吾尔族 C.蒙古族 D.壮族 14.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分别是() A.山东和香港 B.四川和西藏 C.江苏和青海 D.河南和澳门 15.当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时,海南岛却是农忙时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A.我国所处纬度高 B.我国跨纬度大 C.离海远近不同 D.地形起伏大 16.2016年,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全面二孩”政策,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人口生育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其主要目的是() A. 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 B. 解决城市人口过多问题 C. 解决人口分布不均问题 D. 解决人口基数过大问题 17.下列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汉族全部分布在东部B少数民族全部分布在西部 C我国民族总的分布趋势是大杂居,小聚居 D各民族均匀分布 18.小明在停车场看到一辆汽车的牌号为粤A57489,该牌号车所属的省级行政区是()

2020版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单元检测:(六)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含解析答案)

单元检测(六)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9·雅安一模)汉代的铁农具在我国东北、西北均有大量出土,陕西还有成批成组的铁农具出土,其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规格统一。这反映了汉代( ) A.官营手工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B.农具生产的标准化和系列化 C.铁犁牛耕技术开始普遍推广 D.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 解析:选B 材料强调的是汉代的铁农具种类而非官营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材料“种类有耕具、起土器、中耕器和收割器等,式样多”可知农具生产系列化,由材料“规格统一”可知生产标准化,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渐推广,汉代以后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农具种类式样走向完备成熟,故D项错误。 2.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主管制作“天子之服”,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万钱以上。这反映出汉代( )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 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 解析:选C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表明生产规模大,花费多,但没有涉及生产技术高超,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没有关于私营作坊生产的情况,二者无法比较,故B项错误;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与史实不符,家庭手工业也生产丝织品,故D项错误。 3.(2019·南宁摸底)下图为汉画像石《纺织》,画面上清晰地呈现出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即一人调丝,一人络丝、并丝,一人踏机织作,图中所使用的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据此可知,汉代( ) A.劳动人民勤劳智慧B.棉纺织业水平高超 C.发明擀弹纺织技术D.文明程度世界领先 解析:选A 据材料“汉代纺织的三道工序”和“脚踏提综式斜织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布工具”说明汉朝的纺织技术非常先进,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故A项正确;依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卷试卷

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单元测试试卷 班级:姓名:总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 1、下列城市中,每天最先见到日出的是: ( ) A.沈阳 B.北京C.兰州D.乌鲁木齐 2、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省级行政区依次是: ( ) A.桂滇琼粤 B.桂滇粤台 C.台粤桂滇 D .台粤琼桂 3、有关我国邻国的正确叙述是: ( ) A.位于东南亚地区的越南、老挝和泰国是我国的陆上邻国 B.位于我国东部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朝鲜、韩国和日本 C.与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中纬度最高的是日本 D.与越南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有广东省和广西 4、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每年 新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原因是:

( ) A.人口基数大 B.计划生育政策没有落实 C.人口增长失控 D.自然增长率太高 5、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以汉族为主体,占92%,其他少数民 族主要分布在边疆地区,集中在: ( ) A.中部和西部 B.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C.东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D.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6、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是 () A、壮族 B、回族 C、汉族 D、藏族 7、下列各组省级行政区中,有两个简称的是:( ) A.云南、广西、上海、江西 B.四川、云南、贵州、陕西 C.湖北、贵州、河南、山西 D.甘肃、宁夏、山东、山西 8、下列省会城市按由高纬度到低纬度顺序排列的是 () A、哈尔滨、长春、沈阳、石家庄 B、济南、郑州、南昌、武

汉 C、西安、兰州、太原、呼和浩特 D、杭州、福州、广州、南京 9、下列省区中,平均人口密度最低的是:() A、河南 B、上海 C、江苏 D、西藏自治区 10、下列省级行政区中,哪个不是位于边疆 () A、辽 B、云 C、赣 D、甘 11、在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纬度最高的是 () A、桂 B、内蒙古 C、宁 D、新 12、我国第二大岛属于 () A、台湾省 B、广东省 C、海南省 D、云南省 13、在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中,临海的有 () A、11个 B、12个 C、10个 D、13个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

二、我国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线索

(一)农业发展线索 1注意五个开始:(1)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开始出现;(2)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3)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4)三国时,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5)南宋时江南经济开始超过北方 2农具的发展 (1)原始社会至夏朝使用石制和木制工具,夏朝时掌握了原始的农业灌溉技术。 (2)奴隶社会:商周时期使用的农具,绝大部分是木、石和骨、蚌所制,仅有极少量青铜农具。西周晚期开始使用铁器。春秋时期铁农具已广泛使用。 (3)封建社会:A.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更为普遍,铁器时代到来。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运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B.秦朝:中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逐渐为越族人民所掌握。C.西汉:铁农具向边疆传播,西域开始使用铁器;普遍使用牛耕、马耕;出现犁耕法,赵过发明耧车。D.三国:魏国马钧发明翻车。E.唐朝:曲辕犁和筒车。3农业的产生和农作物的培植、推广、引进 (1)原始社会:母系氏族繁荣时期,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河姆渡人学会了种植水稻。半坡人已经掌握了种植粟的技术,还种植蔬菜和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对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商周:后来习称的"五谷"都已种植。西周时包括了后世的大部分农作物 (3)两汉:稻麦种植推广,北方主要农作物冬小麦,也开始种稻;南方普遍种稻,从西域引进了葡萄、苜蓿、胡萝卜、核头,东汉已有双季稻,汉水流域出现稻麦轮作的种植方法,一年两熟。 (4)北宋:在全国范围调剂农作物品种,粟麦菽豆在江南大量种植,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播到北方。茶树栽培进一步扩大。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江淮、川蜀。 (5)元朝:农作物增多,棉花种植遍及南方。西瓜、同蒿开始引种。 (6)明清:棉花种植在明代由江南推向江北。明代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玉米和番薯,在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清代前期,棉花、苎麻、茶叶、烟草、甘蔗、花卉、油料、药材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 南移过程: (1)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三国时,位于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了发展,两晋末年起,大批北方农民南迁,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3)唐中期以后,北方经过安史之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4)南宋时,农业发展,“苏湖熟,天下足”,棉纺织业,造船业得到发展,海外贸易发达,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也转移南方,到元朝时,出现了南粮北调的形式。(5)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南移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