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

论肾为胃之关“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
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出自《素问·水热穴论》。
主要论述水肿病的发病机理。
后世医家对该理论进行多方诠释,引申发挥出多种理论应用于临床,尤其胃肾相关理论尤为历代医家所接受。
笔者认为,要想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真正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内经》原文,绝对不能脱离经旨而对其理论内涵进行毫无根据的拓展。
欲正确理解肾为胃之关的汉仪必须首先明确人体津液代谢的过程。
人体内的津液来源于胃受纳的饮食水谷,再通过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布散、涵养集体脏腑经络,多余的水液则下行膀胱,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和小肠的秘别清浊作用下,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水液代谢的过程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段文字即使对人体水液代谢过程的高度概括。
肾与水肿的关系胃主运化,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如同水库的上游来水,源源不断的补充流入水库,人体就比作一座水库,肾如同水库的下游水闸,把胃化生的饮食精微留于人体,若满则适度下泄,如不足则减少下泄,从而维持人体处于平衡状态,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
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胃化生的精微源源不断补充人体以营养机体,肾就如同水库的水闸,把精微物质留于体内涵养脏腑,把多余的水液排出体外,若肾关门不利则会导致水液的排泄异常,水液潴留体内,则出现“上下溢于皮肤,故为浮肿。
浮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导致水肿疾病的发生。
《素问·逆调论》也说:“肾者水脏,主津液”,若肾脏的气化功能失常,则多余的水液排泄不利,聚于体内上下溢于皮肤而生水肿。
同样,若肾关门不利也会导致人体精气、津液过度下泄而虚,所以,人体精气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同时又必须依赖于肾的藏精功能,使脾胃化生的精气留于体内,胃与肾协同作用,相互为用,方能保持人体的精气充足。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

肾者胃之关的解释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肾者胃之关”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咱先从胃说起哈。
胃呢,就像是一个大袋子,咱们吃进去的东西都先到胃里。
胃会把这些食物搅拌啊、消化啊,变成小小的、身体能吸收的东西。
比如说,咱们吃了一碗米饭,胃就会把米饭弄碎,变成糊糊一样的东西。
那胃和肾有啥关系呢?这就说到“肾者胃之关”啦。
肾就像是一个大门,管着胃里的东西能不能好好地出去。
如果肾这个大门关得紧紧的,那胃里的东西就不好出去,就会在胃里堆起来。
要是肾这个大门松松垮垮的,那胃里的东西就会一下子都跑出去,也不行。
咱们举个例子哈。
比如说,有个同学喝了好多水。
这些水到了胃里之后呢,要是肾很健康,就能把多余的水排出去,不让胃里的水太多。
要是肾不好呢,这些水就排不出去,胃里就会觉得胀胀的,不舒服。
那肾是怎么管着胃这个“关”的呢?肾有个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把身体里没用的东西变成尿,排出去。
如果肾不好,就不能好好地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排出去,那胃里的东西也会受影响。
比如说,身体里的垃圾排不出去,就会反过来影响胃的消化功能。
而且啊,肾还能管着身体里的水。
要是肾不好,身体里的水就会乱走。
有时候会跑到腿上,腿就会肿起来;有时候会跑到眼睛周围,眼睛就会肿起来。
这些水乱跑,也会影响胃的工作。
再说说咱们平时怎么保护肾和胃吧。
首先呢,不能乱吃东西。
那些辣的、凉的、油大的东西不能吃太多,不然胃会不舒服,时间长了也会影响肾。
还有啊,不能憋尿。
有了尿就要赶紧去厕所,不然对肾不好。
平时也要多喝水,这样肾才能把身体里的垃圾排出去。
另外,咱们还要多运动。
运动能让身体更强壮,肾和胃也会更健康。
但是也不能运动过度哦,不然会累坏身体的。
总之呢,“肾者胃之关”这句话就是说肾和胃的关系很密切。
肾就像一个大门,管着胃里的东西能不能好好地出去。
咱们要保护好肾和胃,这样身体才能棒棒的。
同学们,记住了吗?以后可要好好爱护自己的身体哦。
胃可为肾经风湿出路。并祛丹。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胃为肾之关,而大肠为肾之户

胃可为肾经风湿出路。
并祛丹。
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
胃为肾之关,而大肠为肾之户胃可为肾经风湿出路肾间风湿,犹为难治,其因有三,一是病位在肾较深,二是湿性下行黏滯难祛,三是肾气亏虚不易骤补.而祛邪有伤正气.陈公谆谆告诫"肾有补无泻".虽有防己可祛肾湿,稀莶可疏肾风,两者合用似可治肾之风湿,然"其言似善,而其祸实大也,夫肾有补无泻,用一-缓泻,尚为不得已之治法,二者同用,肾将立惫矣."《本草新编防己》对于肾经风湿这个问题,陈士铎别出心裁的认为胃为肾之关门,既可为肾输送后天精微物质,也可作为祛除肾经风湿的一一个出路他在《辨证录遍身骨痛门》指出:"风湿人于经络则易去,风湿入于骨髓则难祛,以骨髓属肾,肾可补而不可泻,祛风湿则伤肾...虽然肾不可泻,而胃与大肠未尝不可泻也.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方用并祛丹:黄芪一两,白术五钱,茯苓五钱,甘菊花三钱,炙甘草一钱,羌活五分,防风五分。
此方不直接入肾而间接祛胃肠之风湿,属非对之治,也即陈公所谓的"非治之治"。
辨证录,遍身骨痛门人有一身上下,由背而至腰膝两胫,无不作痛,饮食知味,然不能起床,即起床席,而痛不可耐,仍复睡卧,必须捶敲按摩,否则其痛走来走去,在骨节空隙之处作楚,而不可忍。
人以为此症乃痛风也。
然痛风之症,多感于风湿,而风湿之感,多入于骨髓。
风湿入于经络则易去,风湿入于骨髓则难祛,以骨髓属肾,肾可补而不可泻,祛风湿则伤肾,肾伤则邪欺正弱,将深居久住,而不肯遽出矣。
虽然肾不可泻,而胃与大肠未尝不可泻也。
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
盖胃为肾之关,而大肠为肾之户也。
方用并祛丹:并祛丹黄芪(一两)白术(五钱)茯苓(五钱)甘菊花(三钱)炙甘草(一钱)羌活(五分)防风(五分)水煎服。
一剂而痛减,二剂而痛除,三剂而痛全愈矣。
愈后,用八味地黄丸调理,永无再犯之患。
论理,不治肾而治胃与大肠之风湿,去风宜用干葛也,去湿宜用猪苓也。
【《辨证奇闻》陈士铎】卷九

【《辨证奇闻》陈士铎】卷九《辨证奇闻》陈士铎卷九大便闭结一大便闭结,口干舌燥,咽喉肿痛,头目昏晕,面红烦躁,人谓火盛闭结,谁知肾水涸乎。
肾为肺子,大肠亦金,与肺表里,均生水。
然金得清气则生水,得浊气不独不生水,反欲得水以相养。
大肠得气之浊,无水则不能润。
然大肠开合,固肾水润,亦肾火生也。
然肾火必得肾水以相济,得肾水,大肠洞开,无肾水则大肠固结,故肾虚而大肠不通,不可徒泄大肠,愈损真阴。
此症老人最多,正以阳旺阴衰,火有余,水不足耳。
法但补肾水,水足济火,大肠自润。
用濡肠饮:熟地二两,当归、苁蓉一两。
空心服,数剂自通。
用熟地补肾,当归生血润肠,苁蓉性动以通便,妙是补阴非亡阴,老人尤宜,少年肾虚亦利。
一大便闭结,小腹作痛,胸中嗳气,畏寒冷,喜饮热汤,人谓火衰闭结,谁知肾火微乎。
夫大肠属金,金宜畏火,何无火金反闭耶?不知金中有火则金不死,然顽金须火煅,故大肠必得火始能开合。
大肠者,传道之官,有火则转输无碍,无火则阴幽之气闭塞其输輐之途,如大溪巨壑,霜雪堆积,结成冰冻,坚厚莫开,倘得太阳一照,立时消化,非大肠有火则通,无火则闭之明验乎。
然火在大肠,大肠有火热之虞,火在肾中,大肠无大寒之俱。
肾中无火,则大肠何以传化水谷。
法须补肾火,不必通大肠结。
用温肠开闭汤:巴戟、白术、熟地一两,枣皮五钱,附子二钱。
水煎服。
方用巴戟、熟地、枣皮补肾,妙在至阴中仍有至阳之气,又妙在白术利腰脐,附子直通其肾,迅达膀胱,则火气熏蒸,阳回黍谷,雪消冰解,何有固结。
一大便闭结,烦操不安,口渴舌裂,目赤,突汗出不止,人谓火盛,谁知胃火沸腾乎。
夫阳明胃火一发,必至烁干肾水,大便不通,正其验也。
似宜急息其火,然火性炎上,杯水安能救之,必致火烈难犯,必得滂沱大雨,倾盆倒瓮,淋漓洗濯,则烛天燎原庶几尽息。
用竹叶石膏汤:石膏、麦冬一两,知母三钱,甘草一钱,茯苓二钱,人参五钱,竹叶一百片,粘米一撮。
二剂便通,改用清肃汤:玄参一两,麦冬五钱,白芥子、甘菊、丹皮二钱,竹叶三十片,生地三钱,陈皮五分。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

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10]安佳旭.蒙古族斑秃患者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医科大学,2020.[11]付子昂.浅析以 白食 和 红食 为主的蒙古族食疗药膳[C ]//中国药膳研究会.2016年中国药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药膳研究会,2016:105-107.[12]戴恩枝,肖嵋方,黄姜恺,等.广西三江县侗族特色药膳资源的调查与分析[J ].广西医学,2018,40(19):2358-2360,2365.[13]邢聪珂,宋晓星.禹州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困境及对策分析[J ].现代农机,2021(5):29-30.[14]李享,马倩茹,张柏慧,等.北京市中老年人对药膳食疗知信行的调查分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8):84-87.[15]孔秀华,徐卓,徐卉,等.杭州地区362例社区居民对中医药膳认知与食用状况调查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4):229-231.[16]王丹,李路丹,瞿昊宇,等.新媒体环境下中医药膳食疗的传播[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2):228-231.[17]朱佳源,谭周进,刘又嘉,等.猴头菇与四君子汤配伍饮料的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2021(7):66-69,74.[18]唐瑞鲜,谢文佩.五汁果冻的工艺研究[J ].轻工科技,2020,36(9):26-28,54.[19]中国药膳研究会.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E B /O L ](2007-07-23)[2022-04-01].h t t ps ://w w w .c h i n a y a o s h a n .c o m .c n /a r t i c l e .h t m l ?i d =1359160075940982785.[20]杨晓晨,应笑丽.食疗药膳与西药治疗的结合发展探讨[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5):209-210.(收稿日期:2022-05-03):李囿松,E -m a i l :l ys 8047@163.c o m 第一作者:耿华杰,E -m a i l :994867708@q q.c o m 陈士铎关于消渴学术思想探究耿华杰1邓海潮1,邬 媛1,陈珍珍1,李囿松2(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太原030032)ʌ摘要ɔ 陈士铎为明末清初医家,其论治消渴别具特色,善用五行生克制化之说,用药灵活精简,善用药对㊂该文分析陈士铎著作中关于消渴的治消思想,认为造成消渴的根本病机是津液耗损,病位主要在肺㊁脾㊁肾三脏,其中以肾为主㊂陈氏根据消渴的病机㊁病位,提出了 分三消㊁温命门㊁平虚热 治则,以使津液生化有源㊂在消渴的治疗上陈氏多采用滋阴类药物,且自创数方,其中尤擅用对药治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㊂ʌ关键词ɔ 消渴;陈士铎;‘辨证录“;‘石室秘录“;‘辨症玉函“;‘外经微言“;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R 255.4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405 陈士铎,字敬之,自号大雅堂主人,浙江山阴人㊂陈氏平素好学,广泛访求名医,博采众家之长,治病多奇中,一生著作较多,但大部分失传㊂陈氏在继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重视辨证,治法方药均有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广为后世推崇㊂本文基于‘辨证录“[1]㊁‘石室秘录“[1]㊁‘辨症玉函“[1]㊁‘外经微言“[1]中有关消渴的认识,参考‘本草新编“[1]中关于药物的详细阐述,从病因病机㊁治则治法㊁用药特色3个方面,全面分析陈氏关于消渴的认识,以期为消渴病的临床诊治有所帮助㊂1 病因病机1.1 ‘辨证录“之三消辨消渴 ‘辨证录“全书总计14卷,对内㊁外㊁妇㊁儿等各科疾病均分门详述,其中专设消渴门,善用五行生克之理,以三消辨消渴㊂上消实为肺消之症,表现为气喘,咳嗽㊁咳痰㊁咽喉肿痛㊁口舌干燥㊁口渴多饮,得水则解,饮水即溲㊂肺,金也,金受火刑,则肺中津液干燥,而肺为肾母,不能竟生肾水,乃索外水以济之,故多饮㊂然肾不受外水,乃传于膀胱,故饮水即溲;中消实为胃消之症,表现为大渴而畅饮,胃中难明其状,胃热炽盛而多食易饥,得饮渴减,饮一溲二㊂贪食燔炙肥甘厚味之人多生内热,津液干涸,胃火需得肾中之水润之,而嗜食膏粱之人肾水素乏,不得不求济于外水,水入胃中,胃失其职,且胃中灼热熏灼5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肺金,肺不能通调水道,合内外之水建瓴而下,故出现饮一溲二;下消因肾水上泛作消之症,表现为小便频数,饮一斗溲一斗,潮热面红,口吐清痰,面红耳热㊂下焦寒冷,逼迫肾中龙雷之火上越,龙火浮游干燥之极,故出现上焦热证;下消因肾火上沸作消之症,表现为唇干口燥,口吐白沫痰,气喘甚则不能平卧,口渴引饮,饮后即化为白沫㊂肾水不足,无以制火,火则有余,于是肾中之火上越,上腾于口咽之间,火既上越,肾水随之上升,水遇火而沸腾,肾水干涸,故饮外水以济之㊂此外有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小便频数,然服消渴药后症状加重㊂盖因平素嗜酒,酒之为物,最伤人之脾肾,脾虚则土不胜水,肾虚则水不敌火,故饮水以济之,水多而溺数㊂1.2‘石室秘录“之消渴本在肾‘石室秘录“全书分6卷,分为礼㊁乐㊁射㊁御㊁书㊁数6集,共载治病方法128门,陈氏在‘石室秘录㊃卷六㊃数集㊃内伤门“中从肾㊁水㊁火论治消渴: 不知消症非火不成也㊂ 消渴之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皆肾水之不足也㊂ 与施今墨老先生所述的 火炎于上,阴亏于下,水火不相既济,发为消渴 有异曲同工之妙㊂阳火主升,阴水主降,但人体之阳火只升不降,火不下行滞于中焦而消谷善饥,人体之阴水只降不升,日饮水数斗而渴不解㊂肾为先天之本,为人体生命之本,陈氏在‘石室秘录㊃卷六㊃数集㊃内伤门“中指明消渴病虽分上㊁中㊁下三消,但均以治肾为主,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肾阴虚和肾阳虚均可导致消渴,且认为消渴之水火升降失常仅见于肾,符合 消渴本在肾 的认识㊂1.3‘辨症玉函“之辨虚实真假‘辨症玉函“全书共分4卷,以阴阳㊁虚实㊁上下㊁真假为纲,其中在卷二与卷四中均有关于 大渴 之详述㊂卷二以虚㊁实辨 大渴 ,虚证表现为 饮水一斗而反溺二斗 ,实证表现为 舌如芒刺,目红而突,发狂发斑 ㊂卷四以真㊁假辨 大渴 ,真渴者乃肾虚而胃火旺,热极而渴,饮水数斗,舌生芒刺,两目红肿,喉中吐火;假渴者亦喜饮水,然无大热之象㊂1.4‘外经微言“之命门火衰‘外经微言“共有81篇专题论述,其并未专设消渴篇,但此书以命门学说为切入点论治消渴㊂五脏皆由命门所主,命门之火气衰微则五脏乏源,‘外经微言㊃脾土篇“提出 命门为脾土之父母 ,命门火衰则耗脾土之生气,难以运化精微物质,脾土衰而肺金弱,水精不得四布,故渴而多饮;命门为先天之本,命门火竭则肾精亏虚,肾气封藏失职,则水谷精微随小便排出,而成消渴㊂2治则治法2.1分三消而治 ①肺消之症㊂陈氏言: 肺因火热发渴,日饮外水,则水停心下者有之㊂水日侵心,则心火留于肺而不归,心中已成虚寒之窟,是寒凉之药,反为心之所恶㊂且寒凉之药,不能上存,势必下趋于脾胃㊂ 火热袭肺而发渴,故饮外水,水停心下而成虚寒之窟,寒凉之药下趋易伤脾胃之气,土虚不能生金,故在治疗时除以清金为主外当稍佐以补土之味,土旺而肺气自生,则口渴自止㊂朱丹溪主张 阳有余阴不足 ,其擅用滋阴泻火的治疗大法,上消时以参膏汤(人参㊁石膏㊁知母㊁甘草㊁寒水石)治之[2]㊂②胃消之症㊂胃消之症,当泻胃火兼补肾水,切勿应用大剂寒凉更伤其胃㊂陈氏认为 胃为肾之关 ,胃土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故宜少泻胃火而大补肾水㊂查玉明在治内热消渴时善用药对生石膏㊁生地黄,旨在清胃热时同补胃阴而治消[3]㊂③肾消之症㊂肾水上泛作消之症,当引火归原㊂肾中龙雷之火浮游干燥,其上炎因下焦寒冷所致,故用引火归原之法,调和肾中水火,温肾而上热自除㊂肾火上沸作消之症,当大补肾水兼以滋肺㊂陈氏认为,肾为水火之宅,肾火得肾中真水相配则能藏,若肾水不足,火无所藏越出肾宫,故补肾水以制阳光之热,滋肺金使肾水有源㊂张耀夫等[4]用引火归原之法,以陈氏引龙汤为主方治疗龙火上燔㊁寒水泛溢型消渴㊂2.2从肾而治,温补命门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当泻火,虚火当引火,针对消渴之水火升降失常当升水兼降火㊂消渴与命门火衰有关,陈氏言: 命门火微,必须补火,而补火必须补肾,又必兼水火㊂ 其以补肾中之水兼温命门之火为要,纠正体内水火升降失常以治疗消渴,符合 人之水火得其平,气血得其养,何消之有 之理[5]㊂张景岳论治消渴时,也注重补肾,临证时将补肾作为治疗大法[6]㊂水火相济,阴阳平衡,津液生化有源,消渴自愈㊂张景岳认为肾为一身阴阳之基,且创立左归丸㊁右归丸等调补肾之阴阳[6]㊂2.3辨虚实真假而治大渴因肾水之虚以致肾火之旺,不论上㊁中㊁下消,均以补肾为先,至于实渴以清热生津为先㊂‘辨症玉函“言: 真渴者饮水至一斗不止,6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舌如芒刺,眼赤如火,喉中吐火星者真热也㊂热极而渴,非真渴而何?此等之症,不用石膏㊁知母㊁白虎之汤大剂煎饮不可㊂ 施今墨先生治实热证时也大量用生石膏㊁知母等,以达到清热养阴生津之效[7]㊂因此,真渴者当大剂泄热方予之,假渴者当以补阴泻火剂而渴止㊂2.4 平脾虚热而治 ‘辨证录“言: 此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㊂治法平脾中之虚热,佐之解酒消果之味㊂ 陈氏认为,似消渴而非消渴之症,当平脾之虚热兼解酒食,腹中清凉而渴自除㊂历代医家除从阴虚论治消渴,尚有脾虚致消学说被越来越多医家接纳[8]㊂3 用药特色关于消渴用方,陈氏根据自己的见解独创其方,对于肺消之症,肺金干燥而肾水亏虚,肺中津液亦无暇顾肾,治肺金时少加补土之味,方选清上止消丹;对于胃消之症,胃火过炽而肾水素乏,肾水不可制火,治胃火时少泻而大补肾水,方选闭关止渴汤;对于肾消之症,肾火发而不可制,治肾火时可于水中引之,方选引龙汤;对于肾火上沸之消症,肾水不足而相火有余,治时不泻火而纯补其水,方用宁沸汤;对于脾气虚热之消症,必脾有热且喜食酒果而致之,治时平脾之虚热,方选蜜香散㊂陈氏用方中涉及36味中药,使用频率超过5次的中药有7味,分别为麦冬(12次)㊁玄参(8次)㊁熟地黄(7次)㊁山茱萸(7次)㊁茯苓(7次)㊁车前子(5次)㊁肉桂(5次),且善用药对㊂现阐述如下㊂3.1 麦冬之妙用 陈氏喜重用麦冬㊂麦冬入肺经,功可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㊂‘本草新编“(以下简称‘新编“)言: 世人未知麦冬之妙,往往少用而不能成功,为可惜也㊂不知麦冬必须多用 则火不能息矣㊂ 陈氏治疗消渴时重用麦冬可达3两,认为麦冬治肺而不损金,益肺金之气,滋肾水之母,而止口渴㊂研究表明,麦冬提取物能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水平,且对肝肾指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9]㊂麦冬配伍五味子,麦冬益肺,五味子可助肺金之气以生肾水㊂两者配伍,肺金得养,肾水得旺,则消渴愈㊂袁代昌等[10]挖掘‘中华医典“中关于消渴的用药规律,发现五味子与麦冬配合使用频次较高,两者可益气养阴,生津止渴㊂3.2 熟地之妙用 陈氏多用熟地黄作君药㊂熟地黄味甘,入肝㊁肾经,功可补血滋阴,益精填髓㊂‘新编“言: 熟地 补阴之药,必多用以取效 熟地至阴之药,尤与他阴药有殊,非多用之,奚以取胜㊂ 陈氏用药中,以熟地黄为君药㊂熟地黄为至阴之品,入肾中益精生髓而大补少阴肾水㊂陈氏认为 胃为肾之关 ,肾中枯槁,全凭胃之关门搬运水谷而济之,然熟地黄为胃之所喜,则肾虚者可借熟地黄以开胃㊂蔡春沉等[11]发现,地黄多糖可以升高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水平,对糖尿病大鼠有治疗作用㊂陈氏认为,熟地黄当配伍山茱萸: 肾水非得酸不能生,山茱萸味酸而性又温,佐熟地实有水乳之合㊂然而山茱萸味过于酸,非得熟地之甘温,山茱萸亦不能独生肾水也㊂ 熟地黄味甘,性温,肾水得酸可生,山茱萸味酸而性温,以甘温之熟地黄缓解其酸,两者相配合而生肾水,且两药一酸一甘,酸甘化阴,补敛兼具,补肾精而生髓㊂山茱萸与熟地黄配伍,李介鸣教授谓之代参汤,有大补元气㊁强阴益精之功[12]㊂3.3 玄参之妙用 陈氏多用玄参㊂玄参味苦㊁咸,气微寒,入肺㊁胃㊁肾三经,功可清热凉血,滋阴降火㊂‘新编“言: 若胃火乃阳火也,必多用元参,然后可以遏其势;而肾火乃阴火也,亦必多用元参,然后可以息其炽㊂ 胃火致胃中津液不足,使用辛凉大寒之药易伤胃阴,而玄参不败胃而可退胃火,且又滋阴;肾火乃龙雷之火也,其性烈,而玄参气微寒,最擅长散无根浮游之火㊂赵洪伟等[13]研究表明,玄参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有降糖作用,还可以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㊂陈氏认为,玄参当配伍肉桂㊂玄参滋阴,肉桂益阳, 独阴不生,独阳不长 ,玄参得肉桂而阴易生,肉桂得元参而助阳长㊂陈氏言: 诚观天地,无不阴多于阳,群阴之中,得一阳而安㊂ 两药相伍时一多一少,玄参降火,肉桂引火归原,正阴阳得其平也㊂3.4 山茱萸之妙用 山茱萸味酸涩,气平,微温,入肝㊁肾二经,功能补益肝肾,收涩固脱㊂‘新编“言:山茱萸大补肝肾,性专而不杂,既无寒热之偏,又无阴阳之背,实为诸阴之冠㊂ 山茱萸可大补肾水,肾水旺则水火既济,消渴症愈,且其作为补髓之神药,能补肾涩精,精涩则气不走,水更不走㊂徐志猛等[14]发现山茱萸总萜可调节糖尿病小鼠的糖脂代谢,有治疗糖尿病的作用㊂山茱萸配伍熟地黄,于熟地黄之妙用已详述㊂7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学术探讨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3.5茯苓之巧用茯苓味甘淡,气平降,入心㊁脾㊁肺㊁肾经,功可利水渗湿,健脾㊂茯苓有行水之能,且利腰脐而不走气,可利多饮所致积水,又可防滋阴药过于腻滞,且‘新编“言: 茯苓泻水,亦能泻火,泻水者泻肾中之邪水 正取其泻邪火以补真火也㊂ 可见茯苓兼泻肾中邪火㊂黄聪亮等[15]发现茯苓多糖能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小鼠的血糖㊁血清胰岛素㊁胰高血糖素等水平,改善糖耐量异常㊂3.6车前子之巧用车前子味甘咸,气微寒,入膀胱㊁脾㊁肾经,功可清热利尿,渗湿止泻㊂陈氏组方时,少加车前子以去火,火随水散,消渴乃止㊂张然等[16]发现车前子多糖对糖尿病小鼠具有抗氧化作用㊂陈氏认为,车前子当配伍刘寄奴,车前子专攻利水,刘寄奴辛温通行,专能逐水,两者相伍而专攻利水㊂3.7肉桂之巧用肉桂味辛㊁甘,气大热,性沉,功可补火助阳,温通经脉,引火归原㊂‘新编“言: 肉桂之妙,全在引龙雷之火,下安肾脏㊂ 下焦寒冷而逼迫肾中龙雷之火上越,取肉桂之大热,则下焦阴寒自散,火得降则肾水升㊂郑卓婷等[17]发现,肉桂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㊂3.8金银花之巧用‘新编“言: 金银花非唯不散气,且能补气,更善补阴㊂ 肺火而饮凉,寒热相击生毒,故陈氏加金银花以清热解毒,且助补阴㊂叶清华[18]通过提取4种金银花中的多糖成分,发现其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㊂陈氏认为,金银花可与蒲公英相伍,蒲公英善泻胃火,然只入阳明㊁太阴二经,而银花无经不入,同时其益阴之效更强,两者合用其功更大㊂4小结笔者探究陈士铎关于消渴的学术思想,发现其治消注重从脏腑出发,灵活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㊂其辨证消渴虽也分三消之辨,如肺消之症,当滋阴泻火治之;胃消之症,当泻胃火兼补肾水;肾消之症,若肾水上泛作消之症,当引火归原,若肾火上沸作消之症,当大补肾水兼滋其肺㊂其治三消,以治肾为主,兼平衡水火㊂在陈士铎治疗消渴的医案中,每首处方药物均不超过10味,陈氏组方用药配伍严谨,药味少而多量大力宏㊂陈氏上取古人之意却不拘古人之法,敢于创新,独创其方,值得当代中医临床学习㊂参考文献[1]柳长华.陈士铎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8.[2]王仁和,杨宇峰,石岩.朱丹溪论治消渴理论框架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1):139-140.[3]王运泽,江红.查玉明治疗糖尿病常用对药举隅[J].江西中医药,2021,52(1):31-33.[4]张耀夫,洑晓哲,唐莹,等.引龙汤治疗糖尿病龙火上燔㊁寒水泛溢证1例[J].北京中医药,2020,39(11):1223-1224.[5]赵献可.医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4-97.[6]李怡梅,李世倩,黄延芹,等.结合消渴理论现代发展探讨张景岳消渴诊疗特色[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 45(3):305-308.[7]庞博,赵进喜,王世东,等.施今墨诊疗糖尿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3,8(1):60-63.[8]赵翠芳,关崧,刘铜华.试述脾胃与糖尿病[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3):3-4.[9]李晶,苏薇薇,王永刚,等.麦冬提取物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大鼠的保护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 56(3):119-124.[10]袁代昌,袁玲,南征,等.‘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用药规律挖掘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2):279-285. [11]蔡春沉,王洪玺,王肃.地黄多糖对肥胖糖尿病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血清中G L P-1㊁G I P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8):4506-4507.[12]余瀛鳌,高益民.现代名中医类案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3]赵洪伟,张宁,李自辉,等.玄参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降糖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信息,2017,34(5):8-12. [14]徐志猛,朱晶晶,江振洲,等.山茱萸总萜对d b/d b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16,47(3): 337-341.[15]黄聪亮,郑佳俐,李凤林,等.茯苓多糖对2型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37(4):21-25.[16]张然,袁从英,冯娜,等.车前子多糖对糖尿病小鼠氧化应激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1,39(3):253-255. [17]郑卓婷,刘洁,丁玲,等.中药肉桂对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及血脂影响的M e t a分析[J].四川解剖学杂志,2021, 29(1):1-6.[18]叶清华.中药金银花提取物降糖作用实验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8,10(19):4-7.(收稿日期:2022-05-04)8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
【《辨证奇闻》陈士铎】卷五

【《辨证奇闻》陈士铎】卷五卷五关格关格者,心欲食,食至胃而吐,已而再食,再吐,心思大小便不能出,眼红珠落,两胁胀满气逆,求一通气而不得,世谓胃气太盛,不知乃肝气过郁。
关格宜分上下,一上格不得下,一下关不得出。
今上不得入,下又不得出,是真关格,危症也。
治原有吐法,上吐则下气可通。
然先已自吐,吐必无益。
若用下导法,上无饮食下胃,大肠空虚,止可出大肠糟粕硬屎,不能通小肠膀胱气,导亦无益。
必须煎药和解为得,但须渐渐饮之,初不受,后自受。
用开门散:白芍、白术、当归五钱,茯苓、柴胡、牛膝、车前子、炒栀仁三钱,花粉三钱,苏叶一钱,陈皮一钱。
缓服一剂上关开,二剂下格通。
此直走肝经以解郁,郁解关格自痊,此扼要争奇也。
倘用香燥耗气,适足坚关门,动据格。
一无故忽上不能食,下不能出,胸中胀急,烦闷不安,二便极窘迫,人谓关格,谁知少阳气不通乎。
少阳胆木,喜舒泄,因寒袭木不条达,气乃闭,于是上克胃,下克脾,脾胃畏木刑,不生肺并生大肠。
肺金因脾胃不生,失清肃之令,膀胱、小肠无禀遵,齐气闭。
此原可用吐,一吐而少阳之气升;其次用和,和其半表里,胆郁自通。
较之吐必伤五脏气,和则不伤。
用和解汤:柴胡、甘草、薄荷一钱,白芍、茯神、当归三钱,枳壳五分,丹皮二钱。
缓服三剂,开关。
改用薄荷、栀壳、丹皮者,取直入肝经,尤易开郁也。
然解郁正所以开关耳。
一吐逆不得食,又不得二便,此五志厥阳火太盛,不能荣阴,遏抑心包,头上有汗,乃心液外亡,自焚于中,此关格最危症。
人谓气不通,用麝、片,必耗真气,反致归阴。
法宜调营卫,不偏阴偏阳,不治关格,惟求中焦握枢而运,渐透于上下之间,自能荣气先通,卫气不闭,因势导之,势无扜格。
用和中启关汤:麦冬、白芍五钱,人参、甘草五分,柏子仁三钱,滑石(敲碎)、黄连一钱,桂枝三分,花粉钱半。
一剂吐止,二剂下通。
此解散中焦火,更舒肝气,肝气平,火热自灭。
最妙在黄连、桂枝安心交肾,和肾交心,心肾交,营卫阴阳各相和好,上下二焦安能坚闭。
[《辨证玉函》清·陈士铎]痿症
![[《辨证玉函》清·陈士铎]痿症](https://img.taocdn.com/s3/m/c3f45ffb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1.png)
[《辨证玉函》清·陈士铎]痿症痿症痿症之不起床也.人以为两足之无力,非下病而何?殊不知痿症不同,有上下之分焉。
上痿者非手痿之论,乃肺气与阳明之病也。
虽痿症皆属之阳明,治痿不治阳明终难起废,然而阳明有兼肺经而痿者,实是上病,而非下痿之可比。
其症必咳嗽,吐脓,吐痰,而双足无力则与下痿之症颇同,而治法不可与下痿之病同治也。
吾今立一方,治上痿者神妙,名为起痿上清丹。
此方仍是治阳明之药,而妙在用金银花以治肺中之痿,清其肺气,自然下生肾水,肾水生而骨中之髓自生,又何必更补肾哉?况方中俱是轻清散火之味,轻清则上升以散其肺中胃中之火,则阳明火焰自然不上冲于肺,而肺气安宁,又可不辨而自知也。
至于下痿之症,虽治法不能离于阳明,然必竟以补肾为主。
盖两足之无力,本是骨中无髓,而髓乃肾中之精也。
不补其精,则髓从何出?况阳明胃经乃肾之关门,补肾正所以补胃耳。
其症能食而饥,面红如火,昼轻夜重,吐痰如水者是也。
方用坚骨起痿丹。
此方妙在补肾而兼补胃也,可统治下痿之症,无不神效。
但痿病非一、二剂可以奏功,顾人遵守吾方,朝夕吞咽,断无久卧床席之人也。
起痿上清丹麦冬五钱金银花二两玄参一两北五味一钱薏仁一两生地五钱天门冬五钱天花粉三钱甘菊花三钱黄芪三钱陈皮一钱人参五钱水煎服。
坚骨起痿丹熟地三两山茱萸二两牛膝五钱金钗石斛五钱薏仁一两山药一两白术五钱玄参五钱麦冬五钱丹皮五钱地骨皮五钱白芥子三钱水煎服。
痿症《丹台玉案》 > 卷之二四肢软弱.身体重滞.经年不能起床.而饮食如故不痛不酸.有似乎湿而实非湿.乃肺经受热.其叶焦垂.不能统摄一身之气.故成痿疾.【脉云】举要曰.尺脉虚弱缓涩而紧.洪大者不治.【立方】润肺扶气汤治痿症.肺枯气弱.茯苓人参白术甘草麦门冬黄芩(各一钱)桔梗百合薏苡仁(各八分)北五味(九粒)当归生地(各一钱二分)水煎加藕汁半钟.食后服.又方治火炙肺枯.不能统摄.山栀仁(炒黑)栝蒌仁(去油)当归(酒洗)生地百部(各一钱五分)紫河车(二钱)天门冬(去心)陈皮桔梗(蜜炒)人参沙参(各一钱)枣二枚.灯心三十茎.食后服.。
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

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结合陈氏脏腑经络理论,阐明“胃为肾之关”的含义。
从胃的受纳、胃的通降、胃的固护以及胃的荣养等四个方面分析“胃为肾之关”的丰富内涵。
标签:陈士铎;胃为肾之关Abstract:Keywords:清代名医陈士铎,一生著作甚丰,其言及医理颇有异于常人之处,今就其所论“胃为肾之关”,浅析于下。
1对“胃为肾之关”的阐释基于脏腑经络理论陈氏在《外经微言·考订经脉篇》言及胃经时指出“足阳明胃经……行足少阴之外”,“其支者……过足少阴肾经之外。
”“其取气于肾,方能化谷精微。
”陈氏通过其经络理论指出胃经与肾经在经络上有密切联系,认为胃肾两经相通,胃之经气取自于肾,胃经经气的布达有赖于肾经的支持,从而在藏腑理论上认为胃要实现正常的功能须取决于肾。
而在胃肾关系的另一面,陈氏强调胃土的平衡对于肾的影响,如其在《外经微言·善养篇》所言“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1]。
”另在《辨证录·痨瘵门》陈氏亦指出“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2]。
”其以胃兼脾,统言胃土之功,认为胃土乃后天之本、其纳谷化精的充养之能,是肾气可充,肾水可足的基础。
陈氏经过对胃肾关系的相互总结,基于胃肾之间相因相成的密切联系上,结合脾胃的藏腑功能,借古代关隘为喻,以胃统脾,提出了“胃为肾之关”。
2因胃土的特点,以“关”为胃土之“象”陈氏以关之开,能往来商客,对应胃的“受纳”;以关之阖,能启闭有节,对应胃的“通降”;以关之守,可卫土护疆,对应胃的“固护”;以关之市,可通贾八方,对应的胃的“运化”。
以“关”为“象”,陈氏生动的体现了胃土的开阖之机与守化之用。
以取象比类为法,以胃土为中心,灵活地把胃肾关系,概括为“胃为肾之关”。
这是陈氏对胃肾关系的独有发明,并以之用于临证,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
“肾气有衰,故关不能启”——《辨证录·关格门》陈氏以上吐下结,食饮不入为例,指出“胃为肾之关,肾气不得上,胃关不得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
作者:幸念强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4年第04期
【摘要】结合陈氏脏腑经络理论,阐明“胃为肾之关”的含义。
从胃的受纳、胃的通降、胃的固护以及胃的荣养等四个方面分析“胃为肾之关”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陈士铎;胃为肾之关
【中图分类号】R223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7-0036-01
Abstract:
Keywords:
清代名医陈士铎,一生著作甚丰,其言及医理颇有异于常人之处,今就其所论“胃为肾之关”,浅析于下。
1对“胃为肾之关”的阐释基于脏腑经络理论
陈氏在《外经微言·考订经脉篇》言及胃经时指出“足阳明胃经……行足少阴之外”,“其支者……过足少阴肾经之外。
”“其取气于肾,方能化谷精微。
”陈氏通过其经络理论指出胃经与肾经在经络上有密切联系,认为胃肾两经相通,胃之经气取自于肾,胃经经气的布达有赖于肾经的支持,从而在藏腑理论上认为胃要实现正常的功能须取决于肾。
而在胃肾关系的另一面,陈氏强调胃土的平衡对于肾的影响,如其在《外经微言·善养篇》所言“人以胃气为本,四时失调致生疾病,调其胃气而已,胃调脾自调矣,脾调而肝心肺肾无不顺矣[1]。
”另在《辨证录·痨瘵门》陈氏亦指出“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2]。
”其以胃兼脾,统言胃土之功,认为胃土乃后天之本、其纳谷化精的充养之能,是肾气可充,肾水可足的基础。
陈氏经过对胃肾关系的相互总结,基于胃肾之间相因相成的密切联系上,结合脾胃的藏腑功能,借古代关隘为喻,以胃统脾,提出了“胃为肾之关”。
2因胃土的特点,以“关”为胃土之“象”
陈氏以关之开,能往来商客,对应胃的“受纳”;以关之阖,能启闭有节,对应胃的“通降”;以关之守,可卫土护疆,对应胃的“固护”;以关之市,可通贾八方,对应的胃的“运化”。
以“关”为“象”,陈氏生动的体现了胃土的开阖之机与守化之用。
以取象比类为法,以胃土为中心,灵活地把胃肾关系,概括为“胃为肾之关”。
这是陈氏对胃肾关系的独有发明,并以之用于临证,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
“肾气有衰,故关不能启”——《辨证录·关格门》陈氏以上吐下结,食饮不入为例,指出“胃为肾之关,肾气不得上,胃关不得开。
”以此说明胃受纳功能的失常,因于下元肾水之亏,在治疗上应遵循“关之不能开,本在肾气之弱”的认识,以大补肾中水火之法为处方思路。
“关不能闭,因肾气之虚”——陈氏在《辨证录·大泻门》与《辨证录·火热症门》中以完谷不化之泄泻为例,指出“胃为肾之关,肾虚则胃关不守,胃乃挟水谷之气而下行。
”以及“胃为肾之关,肾水不能制胃火之炎,水崩火降,关门不闭,上下尽开。
”陈氏总结大泄之症,虽可本内经之旨以火为因,而肾水之亏,胃经不得其气,开阖不得其常,以至胃土不守,也可见之于临证。
故而反复告诫胃的通降功能的失常,亦可责之在肾。
胃关之不得闭,实因肾气之虚,在治疗上,须以救水助肾为法,以补为主来治疗完谷不化之大泻。
“关不能守,皆是肾元之亏”——胃土中焦失其常,或是气逆,或是火炎,陈氏指出此证虽是胃土之亏,然论其因皆责之在肾。
胃气之逆实因肾气之逆,胃中之火亦因相火为患,总不外先有肾元之亏,后有胃关失守。
其在《辨证录·痿证门》以两足痿弱为例,先释内经治痿独取阳明之旨,随后阐明“关不得守”,实因肾中龙雷之火作患,故而阳明胃火随之而起,以“二火相因”为本,胃关不守为标,指出胃火之变,实因肾火之犯,故而在治疗上只有大补肾水,方能以制阳光,切勿大剂寒凉,再伤胃气。
此外陈氏又于《辨证录·痰证门》以肾虚气逆,痰气犯肺为例,指出“肾虚而气冲于胃,胃失其启阖之权,反随肾气而冲上。
”陈氏总结,胃气之逆,多因肾气之逆。
所以治疗上的思路应当是“欲降胃气,先补肾气,以平其逆。
”
“关不能市,肾水必无源”——胃土乃后天之本。
陈氏明确指出胃土能运、能化,方是强本起废之道。
后天精微不能生化,先天水火必不得全。
陈氏在《辨证录·虚损门》以培养根本为例,反复申明“胃气大开,方能起衰”,“入肾之药,先入于胃”,陈氏认为胃土的荣养功能,是肾水充足的基本条件,胃土不能化生精微,纵是大进补精之药,也不能有益于肾,以“胃为肾之关”为指导,在培本顾元的治法中,当以胃土为重点,处方思路当为“欲补肾中之精,先求胃土之旺”。
综上所言,陈士铎所论“胃为肾之关”,不仅是在理论上对胃肾关系上的生动概括,更是在临证上在对治则治法的实际指导。
其言虽浅,其意也深,其论似奇,其理却正。
参考文献
[1] 陈士铎.外经微言[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23-65.
[2] 陈士铎.辨证录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21-354.
(收稿日期:2014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