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中历史课教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通史概要: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

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

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口诀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 口诀

排比法。

即认真分析历史事物,从中归纳提炼出或连续或对仗的“核心词”,作为记忆的载体,有事半功倍之效,此法适用范围很广。

儒家思想发展过程:儒家一条线,千万要牢记。

春秋孔创立,战国成大器(蔚然大宗)。

秦朝受打击,汉武正统立。

宋明很讲“理”(理学)。

明清“自批理”(李贽批判程朱理学)。

康氏(康有为)借用孔,陈氏(陈独秀)倒孔店。

当代讲和谐,取精为今天。

谐音法。

基本方法同“字头法”,只不过要精选核心字及其谐音,使其既押韵,又有一定生动的意义。

例、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过程:十二、三、四、五;特、初线、市、入党。

注:二、三、四、五即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

对应特、初线、市、入党。

即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概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

奇特联想法。

联想越奇特,记忆越深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

例1.董仲舒的思想内容:一春一罢一君神,三纲五常二天人。

注释:一春:春秋大一统。

一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君神:君权神授。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二天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例2.汉字的演变脉络:家(甲骨文)里的大(大篆)人小(小篆)孩都离(隶书)开(楷书)了歌谣法。

即以“核心字”为基础,通过反复挑选排列,使之成为形式对仗,合则押韵的顺口溜,最适于记年代。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进行了长征。

编为“34、10(念壹零)36、10(念壹零),红军长征,翻山越岭。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部分重大科技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和中近程火箭,1966年导弹核武器成功。

1967年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3年袁隆平的南优二号,1983银河一号计算机,1997银河三号计算机,2003杨利伟乘神州五号飞入太空等……可编为 64、66、70,惊世两弹一星;67再加一氢弹73,袁南二号;83、93、 97,银河一、二、三;2003,载人杨上天。

第2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和文艺

第2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和文艺
B.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C.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解析】活版技术从北宋开始使用;活版之前传递信 息并不是均用手抄,如雕版;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泥活 字。A、B、C表述错误。造纸术出现于西汉、指南针 出现于战国、火药出现于东晋、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 宋,在四大发明中活版出现最晚。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
哲学范畴
主观唯心主义
①“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李 贽 ②挑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童心学说 ③诗文: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①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 ②具体制度——限制君权的主张 ③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儒家思想就是孔子的思想 儒家思想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春秋 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以“仁”和“礼”为核心; 战国时,孟子将“仁”发展为“仁政”,并提出“民 贵君轻”思想;而荀子则吸收了诸子百家思想中有益 成分尤其是唯物主义思想,从而进一步充实了儒家思 想;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 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 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
特点 发展时期
创始于 秦代
代表人物或作品
小篆
字体略长 笔画圆匀, 富于图案美
李斯
隶书
字形结构平 衡对称,整 齐安定
始于秦朝,成 熟并通行于 汉魏时代
特点
发展时期
始于汉初, 东晋成熟
代表人物或作品
草书 楷书/ 真书/ 正书 行书
笔画简约, 钩连不断, 线条流畅, 任情纵性 字形方正, 规矩严整
王羲之(东晋、“书圣”)
四大发明是我国古代政府重视科技发展 的结果 我国古代长期实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为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注重于儒家经典,整个社会 “官本位”思想突出。经济上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 经济长期居于主导地位。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劳 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发明的,不受统治阶级重 视。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儒学的发展阶段

儒学的发展阶段

1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仁”“克己复礼”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潜心讲学和著述,儒学勃兴。

孟子主张“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他们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改造吸收,使之成为蔚然大宗。

2秦朝:秦始皇信奉法家,施行焚书坑儒的政策,儒学遭到重创。

3西汉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大一统”思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儒学玄学化和儒释道三教融合。

5唐朝:复兴儒学,三教合归儒。

6宋明时期:宋代“二程”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宋朝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三纲五常”是天理,“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心外无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辩化的过程,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赞(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王夫之(唯物思想)等进步思想家,他们在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提倡“经世致用”。

思想上:反对理学的唯心主义。

继承民本思想和探索精神,主张和谐发展。

他们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批判,使儒家思想活跃,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

8清代:统治者信奉儒学,把它作为统治思想。

清末渐渐僵化。

如科举八股,阻挡了真正人才的任用。

后维新变法,康有为改造儒学融合了西方一些的学说,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依据。

9五四以后为儒学的重构时期,亦即现代转型时期。

10近代以来,出现现代新儒家,主张融合中国传统的儒家和西方现代文化,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的思想。

中华经典十三讲全文第二章感悟与收获

中华经典十三讲全文第二章感悟与收获

中华经典十三讲全文第二章感悟与收获第二章:先秦文化思想的积淀——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导读】在中华经典十三讲全文的第二章中,我们将探索先秦文化思想的积淀,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本章将重点介绍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和代表人物,探讨儒家学说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作用和意义。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1. 仁: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人性本善,提倡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推崇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的内涵包括见贤思齐、笃行仁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相亲、朋友相信等方面,是一种以爱和关怀他人为出发点的道德观念。

2. 礼:以礼为基础的社会秩序观儒家思想追求社会和谐与稳定,主张人们应该遵循礼仪进行言行,注重人际交往中的礼貌和礼仪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3. 孝: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观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认为孝顺长辈是道德和责任的体现。

尊敬父母、敬爱兄长、友爱兄弟、正教子弟,是孝道的要义。

4. 名教与天命观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名分和社会地位,主张不同人有不同的责任和义务。

同时,儒家还有一种宿命观,认为人的生死吉凶、得失荣辱由天命决定,人应该顺应天命,不违逆命运。

二、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和代表性人物,被尊奉为“圣人”。

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原则,注重教育和家庭伦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他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儒家思想。

孟子强调人性本善,并提出了“性善论”和“道德治国论”,认为人们应该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 荀子(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5年)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他主张人的本性不善,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中国儒家思想概述

中国儒家思想概述

XX儒家思想概说xxxxxx 高级中学xx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典籍之多,研究者之众,是中国其它类别的传统文化无法比拟的。

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而独领风骚,几乎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

因此,要了解中国,要了解中国文化,就不能不了解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古代中国,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形成了不同时期不同的理论形态,从来不存在一个一成不变的儒家文化。

大体说来,儒家文化主要经历了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理学和现代新儒学四个阶段,反映了儒家文化从发生、发展、鼎盛到转型的整个过程。

下面从三个方面对儒家文化作一简单剖析。

一、儒家学说的基本XX ---------- 仁(一)儒家仁学思想的基本内容1、仁者爱人―――仁学的核心XX 认为“仁”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宗旨;二是重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内心修养。

这两方面构成了孔子仁学的主要内容。

在孔子的伦理思想中,“爱人”是“仁”的核心,也是最高的道德原则。

孔子的“爱人”并不局限于血缘宗族的亲近关系,其范围从“亲亲”扩展到“泛爱”,由家族走向社会,使家族伦理转变成社会伦理。

“仁者爱人”还包括“能恶人”的内容。

孔子并不主张无原则地爱一切人,而是倡导“爱人”的同时也要“恶人”。

他认为,只有具备仁德的仁人,才能够喜爱应该喜爱的人,厌恶那些可恶的人。

行仁德的人厌恶不仁德的人,是为了让不仁德的东西不加在自己身上。

孔子主张的以“仁”对待一切人的思想,奠定了我国伦理道德的基础。

2、XX ―――为XX孔子既讲“泛爱众”,又讲“笃于亲”,这说明孔子的“仁爱”是有先后、远近、厚薄、亲疏的有差别的爱,而不是平等之爱。

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亲之爱是人类情感中最深厚的根源,离开了亲亲之爱、家族之爱,爱人的情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爱人之情本身就是爱亲之情的扩充和放大。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讲义资料-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讲义资料-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高考必考题突破讲座(十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考查内角度一中国古代儒学的发展演变历程角度二 全面认识儒家思想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总的原则是继承其精华,剔除其糟粕。

要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也”的精神追求,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爱幼、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

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3)“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4)“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

(5)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

(6)儒家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东亚、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其大加赞扬。

4.儒家思想的消极作用(1)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

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2)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非常明显;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该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应该加以批判和否定。

(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心、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讲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一、课标要求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3、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二、知识结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宋明理学明清的儒家思想三、课堂探究1、根据材料,分析总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

材料一《汉书·食货志》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陆贾《新语》中说“夫道莫大于无为……昔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

周公制作礼乐……师旅不设,刑格法悬,而四海之内奉供来臻,越裳之君重泽来朝。

故无为也乃无不为也”。

汉初“约法有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力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史记》载“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材料二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

──《汉书·儒林传序》材料三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建元六年,闽越王郢攻南越。

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

偃说上曰:“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班固《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田)。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赭衣半道,断狱岁以千万数。

汉兴循而未改。

2、根据材料,分析总结汉武帝尊儒的表现。

材料一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县举孝廉各一人。

五月,诏贤良曰:“……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

材料二《汉书》载:董仲舒,广川人也。

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

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武帝即位……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制曰:“……朕甚嘉之。

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及窦太后崩……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治《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

天下学士靡然向风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总结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的内容及其作用。

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4、根据多媒体材料和图片,总结汉武帝倡儒的表现。

5、根据材料分析总结二程的理学思想。

材料一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只为从那里来。

“生生之谓易”,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

人伦者,天理也。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又问:“人或有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

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二程遗书》材料二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需有一理。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

——《二程遗书》6、根据材料分析总结朱熹的理学思想。

材料一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

必禀此气,然后有形……然其道器之间,分际甚明,不可乱也。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材料二“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三“格物以理言也,致知以心言也”“致知是自我而言,格物是就物而言”“物格是要得外面无不尽,知至是里面亦清澈无不尽。

”——《朱子语类》7、根据材料分析总结黄宗羲的思想。

材料一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二……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材料三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8、中国明末清初的反封建的民主思想为何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那样波澜壮阔的景象?四、真题演练1.(2010年天津文综)《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2.(2010年广东文综)“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3.(2010年浙江文综)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4.(2010年湖南文综)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5.(2010年上海单科)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6.(09年广东)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 “心外无物”C.“理”D. “格物致知”7.(09年安徽文综)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8.(08广东单科)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9.(08江苏单科)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A.重视道德的意义B.肯定人的价值C.强调知识的作用D.推崇君主权威10.(09广东单科)(14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

(8分)真题演练参考答案1—9 D C B A C A C D D10、参考答案:(14分)(1)晚清组。

(1分)(2)①东汉组、宋代组。

(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

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

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

(3分)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

(3分)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

(2分)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