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注解

合集下载

古书注解基本方法

古书注解基本方法

古书注解基本方法古书注解是指对古代典籍进行解释、解读和注释的学术活动。

它是研究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古代文献的关键。

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包括文献收集与整理、语言文句考证、字词注释、时代背景分析、思想与理论解读等。

首先,文献收集与整理是古书注解的基础工作。

这一步骤需要广泛搜集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古代文献、古籍以及相关研究成果。

对于主要研究对象来说,需要进行全面的收集,涵盖不同版本、不同刊本的文本,并进行整理与对比分析。

其次,注解者需要对经典文献的语言文句进行考证。

这包括对文献语言的音、义、形三方面进行研究,以确保注解内容的准确性与可信度。

对于文字特殊或引用他人语句的重要点,注解者还需通过解释来帮助读者理解。

第三,字词注释是古书注解的重要环节。

古代文献中常常出现一些生僻字、韵书中的字、不同字义等问题,所以注解者需要逐字逐句地对文献中字词的含义进行解释和解读,确保读者对文献中的内容有准确的理解。

另外,时代背景的分析也是古书注解的重要方法。

注解者需要对文献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进行深入研究,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献中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

同时,时代背景的分析也有助于理解文献叙事的逻辑及作者的意图。

最后,思想与理论解读是古书注解的核心内容。

古代典籍往往包含丰富的哲学、伦理、宗教、政治等思想内容,注解者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对这些思想进行解读。

通过深入解析和阐释,注解者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蕴含的思想、教义和人生智慧。

可以说,古书注解作为古籍研究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对历代文化精华进行传承和发扬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注解的过程中,注解者需要通过广泛的文献收集与整理,对经典文献的语言文句进行考证,对字词进行注释,对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并运用自己的学识与智慧对思想与理论进行解读。

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古书注解可以使古代文献重现光彩,传播智慧,为后世的研究者和读者提供宝贵的文化资源。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实用文档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②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实用文档
疏:不仅解释经文,而且给前人 的注解作注解,也叫正义。
如:唐初,由孔颖达等纂集成的 《五经正义》 ,凡一百八十卷。
实用文档
这个时期,除了经部书外,还出 现了大量有关史部、子部、集部 的训诂专著以及佛经的音义。如:
古文经学:汉景帝时,人们从孔子
旧宅的壁缝里发现了用篆文书写的 《尚书》、《周礼》、《论语》等 书,这些书称之为古文经,河间王 刘德也从民间获得了古文经书,献 给了朝廷。古文经和今文经文字有 差异、甚至连篇章、内容和解释、 评价也不同。研究古文经的学者形 成了古文经学派。如:许慎、马融、 郑玄。
实用文档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了“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设五经博士。 从此儒学独尊,《诗》、《书》、 《礼》、《易》、《春秋》五经 超出了一般典籍的地位,成为神 圣的法定经典,也成为广大读书 人必读的经典。
实用文档
所谓儒家经典,现在一般是指儒 学十三经,亦即周易、尚书、诗 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 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 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 的学问。经学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 体。
今文经学: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 向弟子讲授经学,这时的经书大都 没有先秦时的旧本,而是由战国时 代的学者师徒之间口头传授,到汉 代才用当时的隶书写成,因此成为 今文经。代表人物:董仲舒。
实用文档
《礼记·乐记》:“《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 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 何事不行。”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 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 曰独,幼而无父曰实用文档孤。”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通论之
古书的注解
一、什么是古书的注解?学习它的意义是 什么? 注解与训诂 学习古注的原因
二、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 主要包括: 主要包括: 汉代、魏晋南北朝、 汉代、魏晋南北朝、 唐代、宋代、清代。 唐代、宋代、清代。 十三经注疏
三、古注的体例 注疏体与集解体 注疏体一般包括正文、注和疏三方面内容。
六、学习古注应取的态度 依靠古注,但不迷信。批书注解的意义。 古书注解的简史。 二、古书注解的简史。 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1、主要包括:汉代、魏晋南北朝、唐代、宋代、 清代; 清代; 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2、各个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三、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十三经注疏的内容是什么? 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四、古书注解的名称有哪些? 五、古书注解常见的情况 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六、古书注解常见的术语有哪些? 读为”“读曰” ”“读曰 读若”“读如”的分别? ”“读如 “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的分别? 七、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古书注解的特色有哪些? 八、古书注解中的注音 九、校勘学上常见的术语 十、对待古书注解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十一、举出一些常见的古今在古汉语方面有重要 十一、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影响的学者和著作的名字。
四、古代注解常见情况及古注的主要内容 几种常见情况:释词、串讲、释词并串讲、通 释全章大意。 古注内容:广泛,涉及古代语言、历史、社会 、文化、科学等,概括起来主要有注音、解 释词义、疏通文意、分析句读、讲解语法、 揭示修辞、诠释典故、解释名物制度、考证 人物史实、地理、校勘文字和评论等
五、古注的术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 《左传· 庄公八年》:“公惧,坠于车,伤 足,丧屦。反,诛屦于徒人费。” 如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十三经注疏》 • 朱熹有《周易正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楚辞集注》等。
• 清代是又一个高峰,注解的范围广,质量 高。
二、古书注解的名称
• • • • • • • • 传 笺 注 疏 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 章句:离章析句,委曲支派。 集解 集注
• 如:魏王弼的《老子注》;晋郭象的《庄子注》;三国韦 昭的《国语注》;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等。
• 唐代的注解工作非常兴盛,达到一个高峰。
• 如: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 孔颖达等纂《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 《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作《周礼疏》《仪礼 疏》;徐彦作《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 疏》。 (九经)
• • • • •
校勘术语: 衍文 脱文 误文 《韩非子· 说林上》:“群臣有内树党以骄主,有外为交 以削地,则王之国危矣。”王念孙曰:“削地”当为“列 地”。“列”古“裂”字。裂,分也,言借外权以分地也。 《韩策》作“或外为交以裂其地”,是其明证矣。“列” 字作“ ”,形与“削”相似,因误为“削”。 • 倒文 • 《墨子· 鲁问》:“翟虑耕天下而食之人矣。”王念孙认 为当作“翟虑耕而食天下之人矣”。下文云“翟虑织而衣 天下之人”。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概况
• 古书的注解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 如:注《诗经》有三家:鲁申培公、齐辕固生、燕韩婴。 后又有毛亨作的《毛传》; • 孔安国注《尚书》;马融与郑玄为许多儒家经典作注;高 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 《楚辞》作注。
• 魏晋南北朝时期,注解的范围逐渐扩大。

古书注解的范围

古书注解的范围

古书注解的范围一、什么是古书注解?古书注解,顾名思义,就是对古代书籍进行的一种注释和解释。

那些古人写的东西,文言文什么的,光是看就能让人抓瞎。

有些人看到这些文字就像是盯着一堆谜题,恨不得能翻个“黑魔法”出来,直接把它们搞懂。

不要怕,注解就是在帮你解这个“谜”。

它们就像是你口袋里的小伙伴,随时给你提示,让你在阅读古书的时候不至于迷失在古老的字句里。

如果没有注解,很多古书简直就成了“死文本”。

那年代的人思维方式、用词习惯和我们现在可不一样。

别说是文言文了,就算是翻开一篇清朝的白话文,估计很多地方你也看不懂。

想想看,那时候“求学”不就是从《四书五经》开始的吗?那些文人的笔触简直得让人怀疑人生。

更别说有时候用字还特别有地方特色。

注解就像是给这本书装上了“翻译器”,让你轻松跨越时空,理解古人想表达的意思。

二、注解的作用与意义注解到底有什么用呢?举个例子,古人写的诗词,有时候我们读起来,字面意思明明懂了,可是那背后的深意就像是藏在一堆迷雾里,啥也看不清楚。

这个时候,注解就成了破迷雾的利剑。

它们不仅告诉你词句的意思,还能解答那些复杂的隐喻和深层含义。

你知道吧,古诗的意思有时候不是表面那么简单,比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乍一看,好像只是写送别,然而在注解的帮助下,你会发现这是在传递一种深沉的友情,水的深度只是外在的比喻,真正想表达的是那份深厚的感情。

说到底,注解其实就是帮你“对症下药”。

有时候古书里面有些晦涩的字、难懂的成语,看着让人脑袋嗡嗡作响。

注解不仅给你提供了字词的解释,还帮助你理解那些“读不懂”的历史背景、文化脉络。

这样一来,古书不仅仅是古老的字句,更像是一座宝藏,让你在翻阅时能不断发现新的奥秘。

你要知道,古书里有些内容是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和现代生活差距巨大。

你如果一味地按照今天的眼光去解读,肯定会有不少误解。

这也是为什么古书注解显得特别重要,因为它帮助你从一个更“贴近”原始时代的视角去理解古人写的东西。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代汉语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1再度注释的出现2注解范围扩大3集注集解的出现5全面发展于清三古注的类型10选注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产生的原因
1、词改变了意义,事物改变了名词 2、时代推移,背景变换 3、古人所著原书碍于体例,不会面面俱到, 有时需要补充史实材料 4、后人对原书的评论有时以注解的形式出 现
二、古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
1、产生于先秦 2、兴盛于两汉 3、扩展于魏晋南北朝,推进于唐 1)再度注释的出现 2)注解范围扩大 3)集注、集解的出现 4、变化于宋元明 5、全面发展于清
三、古注的类型
1、注(训、说、释…):对原文作独立注解 2、笺:P612 3、疏:P611 4、校:考核古书,或校正文字,或考镜源流 5、音义:以辨音释义为本,也校勘 6、章句:循文释义,串讲大意 7、补注:订正、拾遗前人注疏 8、集解(集注、集释):P614 9、笔记:P625 10、选注:古人进行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
四、古注的内容
1、释词 2、串讲 3、通释全章大意 4、阐述语法 5、说明修辞手段
五、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A曰X 2、谓:X谓A 3、貌,之貌:X,A貌 4、犹:X,犹A也
5、之言,之为言:X之言A也 6、读为,读曰:X读为A 7、读若,读如:X读若A
五、古注的术语(续)
8、音:X,音A 9、反,切:X,AB切;X,AB反;X,AB 10、如字: 11、言:X,言A 12、辞,词
13、衍文 14、脱文 15、当为,当作
六、古注经的体例
1、P613

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

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古书注解(共五则)

古书注解(共五则)

古书注解(共五则)第一篇:古书注解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明属于哪一种体例,运用了何种注解方法。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

)四十而不惑,(孔曰:“不疑惑。

”)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

”)六十而耳顺,(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马曰:“矩,法也。

从心所欲无非法。

”)[疏]“子曰”至“逾矩”。

○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於是乃志於学也。

“三十而立”者,有所成立也。

“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

“五十而知天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

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终始也。

“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

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

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

孔子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二、给下段《诗经·卫风·相鼠》的注疏加上标点符号。

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明
毛传、郑笺、孔疏及《经典释文》的注音。

(毛传□□、郑笺□□、孔疏□□、注音{□})
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
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遄市专反专反
《相鼠》,刺无礼也。

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

○{相,息亮反。

篇内同。

}[疏]《相鼠》三章,章四句。

至“礼仪”。

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

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

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仪者。

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

《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意然也。

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视也。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

笺云:仪,威仪也。

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行,下孟反。

之处,昌虑反。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

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

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

○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

鼠无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

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止,所止息也。

笺云:止,容
止。

《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

”《韩诗》:“止,节。

无礼节也。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

相鼠有体,体,支体也。

[疏]《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

○人而无礼。

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遄,速也。

○{遄,市专反。

}三、下面是《毛诗正义·北风》的第一章,标点并回答下列问题:
北風其涼雨雪其雱興也北風寒涼之風雱盛貌箋云寒涼之風病害萬物興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亂〇涼音良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雱普康反酷苦毒反惠而好我,攜手同行惠愛行道也箋云性仁愛而又好我者與我相攜持同道而去疾時政也〇好呼報反下及注同行音衡其虛其邪既亟只且虛虛也亟急也箋云邪讀如徐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儀虛徐者今皆以爲急刻之行矣所以當去以此也[疏]北風至只且〇正義曰言天既爲北風其寒涼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由涼風盛雪病害萬物以興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百姓既見病害莫不散亂故皆云彼有性仁愛而又好我者我與此人攜手同道而去欲以共歸有德我所以去之者非直爲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雖先日其寬虛其舒徐威儀謙退者今莫不盡爲急刻之行故己所以去之既盡也只且語助也
(1)“雱”的读音和意义是什么?
(2)“惠”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注?
(3)“好”是形容词还是动词?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4)郑玄对“邪”是怎样解释的?
(5)“只且”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解释?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

兴也。

北风,寒凉之风。

雱,盛貌。

笺云:寒凉之风,病害万物。

兴者,喻君政教酷暴,使民散乱。

○凉音良。

雨,于付反,又如字,下同。

雱,普康反。

酷,苦毒反。

惠而好我,携手同行。

惠,爱。

行,道也。

笺云:性仁爱而又好我者,与我相携持同道而去。

疾时政也。

○好,呼报反,下及注同。

行音衡。

其虚其邪?既亟只且!虚,虚也。

亟,急也。

笺云:邪读如徐。

言今在位之人,其故威仪虚徐宽仁者,今皆以为急刻之行矣,所以当去,以此也。

[疏]“北风”至“只且”。

○正义曰:言天既为北风,其寒凉矣,又加之雨雪其雱然而盛。

由凉风盛雪,病害万物,以兴君政酷暴,病害百姓也。

百姓既见病害,莫不散乱,故皆云:彼有性仁爱而又好我者,我与此人携手同道而去。

欲以共归有德。

我所以去之者,非直为君之酷虐,而在位之臣,虽先日其宽虚,其舒徐,威仪谦退者,今莫不尽为急刻之行,故已所以去之。

既,尽也。

只且,语助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