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后结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合集下载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虽然经常被等同起来,但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截然不同的知识分子现象。

大多数著名的后结构主义者,尤其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1926 – 1984) 和雅克·德里达(1930 – 2004),都回避与后现代主义的任何联系。

只有 Jean-Fran ç ois Lyotard (1924 – 1998) 可以说跨越了这两个运动。

后现代主义既是一种特定的教义,也是一种感性或文化情绪。

它意味着与现代体验时间和空间的模式的决裂,连贯的意义和叙事的瓦解,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

在政治上,后现代主义通常被视为反映了新的政治组织形式,例如全球资本主义或反映文化差异而非统一的新社会运动。

虽然审美现代主义者经常将现代经验的碎片性质编织成一个统一体,但后现代主义者拒绝将统一性假设作为现代理性的形而上学残余。

后结构主义与整体分享后现代主义的不安,但它拒绝预示将取代现代的文化、政治或思想体验的新形式。

相当,的自我批评。

后结构主义者并不完全拒绝现代性的重要概念,例如知识、权利或主体性,但他们将这些概念置于一种批判之下,从而将它们从帝国或原始立场中剔除。

他们试图避免理性的极权主义和乌托邦式的自命不凡,并使它们受到永久的批判。

随着德里达,福柯,利奥塔和,突出后结构主义者包括德勒兹(1925 - 1995),罗兰·巴特(1915 - 1980),克里斯蒂娃和让-吕克·南希。

顾名思义,后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智力运动而兴起,以应对语言学和社会科学中结构主义方法的缺陷。

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 – 1913) 语言学和Claude Lé人类学中的 vi-Strauss 发展了将语言和社会行为分别解释为客观结构的产物的理论。

虽然结构主义者承认意义系统本质上是语言差异的任意系统,而不是跨时间或终极意义的反映,但根据批评者的说法,他们仍然犯有理性主义形式,在这种形式中,意义的固定对象可以通过社会科学的客观化程序。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者把表面上“永恒的”、“固定 的”东西,揭示为特定社会状况下人为的、 暂时的建构物。 后结构主义的语言观,把“语言”看成是 “浑浊”的而不是“透明”的,语言塑造的 世界永远只是一个文本。 对于后结构主义来说,“批评”(criticism) 与“创作”(creation)之间并没有明确的 区别:两种模式都被纳入了“写作” (writing)本身。
Post-structuralism
后结构主义
什么是后结构主义
后结构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在法国兴起的 改造结构主义的思潮。 后结构主义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是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方法论,是理论化的后现 代主义。 其代表人物大多数是原来的结构主义者,如 法国的巴特、福柯、拉康、索勒斯、德里达 等。
继承VS颠覆
后结构主义与结构主义的关系
后结构主义者与结构主义者最明显的区别是: 否定了结构主义的简化主义方法论。而追求 意符的无限扮演(play),且不会格外推崇 某种阅读方法。
后结构主义既是对结构主义的批评,又是对 结构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它是结构主义自我 反思的结果。
后结构主义诞生的标志
时间:1966年10月 地点: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结构主义研 讨会。 宣言式论文:雅克•德里达-----《人文科学 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
后结构主义的特点
第一 后结构主义重解构 第二后结构主义是对传统的二元论逻辑的超越
第三后结构主义坚持反对总体性
第四后结构主义强调文本间性和学科界限的消失
谢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后结构主义批评家及著作
后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家:米歇尔•福柯、罗 兰•巴特、朱莉亚•克里斯蒂娃、雅克•拉康、 福柯的《疯癫与文明》(1961) 巴特的《符号学要素》(1967)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2、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来源: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倾向: 要么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假命题或没有意义的命题,要 么绕开形而上学问题大谈其他问题,要么认为形而上学问题 是无法解开的问题;反对主客体二分,反对物质与意识的二 分。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
主张哲学的本质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思想的表达,是整个文明
5、 后现代主义的主要人物及其基本主张
罗蒂的“后哲学文化”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利奥塔的知识合法化危机与元话语、中心的被放逐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救助罗Fra bibliotek的“后哲学文化”
理查德•罗蒂是美国实用主义传统最有成就的继承 者,是20世纪美国下半叶后现代主义思潮的重要代表之 一。罗蒂摈弃了人类那种将万事万物归结为第一原理和 寻求自然等级秩序的虚妄企图,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 基础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加以质疑,使人们丧失了对 镜喻本质的信心,从而走向了历史主义的文化思考,并 逐渐形成“后哲学文化”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
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科学、启蒙遗产及现代西 方工业文明的批判,尤其是阿多诺等对同一性、本 质主义和基础主义的批判从不同的方面,如批判现 代性、解构主体性、颠覆客观性等,为后现代主义 的产生提供了理论来源。
3、后现代主义的界定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 内的表现,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提倡人道,反对神道; 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历史的进步和 发展,相信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相信人类将从压迫 走向解放,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和力量就是理性。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 (1930-2004)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 法国哲学家、解构主义的代表。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 各斯中心主义”传统,认为本文(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德里达 的解构主义旨在对西方形而上学的传统进行彻底的颠覆。他以其解构主义 的“分延” 、 “痕迹” 、“增补逻辑”等“新概念”为工具,运用“自毁 原则” , 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以 及其典型代表“言语中心主义”进行了彻底的解构,从而颠覆了西方形而 上学的大厦,动摇了整个传统人文科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后现代思潮最重 要的理论源泉之一。

人物脚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人物脚注: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 代表人物脚注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哲学解释学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1900-2002),德国当代哲学家、美 学家,现代哲学解释学和解释学美学的创始人和主 要代表之一。伽达默尔与其师海德格尔共同将传统 解释学放到现象学本体论基础上研究,他的出发点 是反对古典解释学的客观主义。1960年出版的《真 理与方法》是其代表作,也是解释美学的代表作, 书中传达的思想,直接启迪了接受美学流派。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后结构主义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2004) 法国哲学家,20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法国思想家之一, 西方解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出身在阿尔及利亚近郊的一个 犹太裔家庭,十九岁获学士学位后,旋即赴法国,入巴黎 高等师范学校攻读哲学。1960年,任教于巴黎大学。 1965年,回母校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讲授哲学史。七十 年代起,定期赴美讲学,影响日益扩大。
激进的后现代哲学:新实用主义
小约翰·柯布(John B. Cobb,1925-)是建 设性后现代思想奠基人、生态经济学家、过程 哲学家。自1969年起,一直专注于生态哲学 和生态文明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和讲演 ,予以剖析和批判西式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 社会环境及人类文明的破坏。他是西方社会绿 色GDP的提出者之一。代表作有《是否太晚》 《生命的解放》《可持续性:经济学、生态学 与正义》《后现代公共政策》等。
德里达以其“去中心”观念,反对西方哲学史上自柏拉图以来的“逻各斯中心主义 ”传统,认为文本(作品)是分延的,永远在撒播。主要著作有《文字与差异》、 《论文字学》、《声音与现象》、《哲学的边缘》、《撒播》、《立场》等。
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及其派别引言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一种新兴社会学理论,该理论反思了现代社会学的局限性,并试图超越传统理论的范式。

本文将介绍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核心观点及其派别。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是一种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学理论体系。

后现代主义强调人类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质疑单一而普遍适用的真理和结构,强调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

这一理论批判了现代主义社会学在研究中的普遍性和绝对性,并认为社会现象是由多种经验、立场和观念的复杂互动所构成的。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核心观点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主要包含以下核心观点:1. 反抗主导话语: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传统社会学中的主导话语,并主张对不同的经验和观点给予同等的重视。

它不再认为唯一的正确观点是存在的,而是强调存在多种合理的解释和理解。

2. 去中心化: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拒绝了物质或心灵的中心性观念,并认为权力和知识是多元化和相对的。

它拒绝了中心化的社会结构和单一的解释框架,强调人类存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 解构现代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批判了现代社会学的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并倡导从更具批判性和反思性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

它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之中,不可简单地被归纳或解释。

4. 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社会学强调语言和符号的作用,认为社会是由各种符号和意义的相互作用所构成的。

它关注个体在社会中的位置和角色,并主张个体的主观性和独特性。

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的派别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理论的派别众多,其中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派别:1. 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强调符号和意义的作用,关注社会结构的符号性解读。

代表人物有让-弗朗索瓦·里奇特等。

2. 反结构主义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批判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强调个体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代表人物有米歇尔·费柏等。

3. 批判性后现代社会学派:这个派别关注社会的权力关系和社会不平等,强调社会变革和社会正义。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主义

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解构主义

后现代是超‎越现代的意‎思.后现代主义‎是一场发生‎于欧美60‎年代,并于70与‎8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艺术、社会文化与‎哲学思潮。

其要旨在于‎放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内‎容。

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放弃表‎现在拒绝现‎代主义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且拒绝现‎代主义的形‎式限定原则‎与党派原则‎。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犬‎儒主义和感‎性上的快乐‎主义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思想然而由于世‎俗由于现实由于社会由于命运由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末测的思维‎成拉格式全国都唱东‎方红几亿人用一‎个思想如果有任何‎一种事物或‎意识能让这几亿‎人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想事竟可以这‎样做东西原来可‎以长这样....这些人发现‎的就是后现‎代主义.我的认为理‎解就算这理解‎是错的我也要坚持‎致死这同时也是‎后现代主义‎更后现代主‎义的是后现代实难‎定义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的‎应用改变了‎西方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从而进入了‎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的‎时代。

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以‎计算机产业‎为基础的社‎会,知识作为生‎产力,体现为权利‎象征,谁掌握了知‎识谁就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即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转变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这时的社会‎文化也发生‎了巨变,各种文化思‎潮风起云涌‎。

随着文化广‎泛地渗透进‎商品的各个‎领域,出现了消费‎文化。

这样就使精‎神产品从高‎尚的地位下‎降为普通商‎品的地位,精神生产成‎为了商品生‎产。

为了适应商‎品的供求关‎系,这些文化产‎品就要不断‎地变换形式‎以满足大众‎消费的需要‎,那种消解中‎心、无确定性、无深度感、平面化的后‎现代艺术应‎运而生。

第4讲 现代学习理论(信息加工与建构主义部分v2.0)

第4讲 现代学习理论(信息加工与建构主义部分v2.0)
人,为什么要学习? 为什么要学习? 第14页 14页
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
如果把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看作一个连续体, 如果把从客观主义到建构主义看作一个连续体,则 建构主义与其他学习理论在这个连续体上的位置如下: 建构主义与其他学习理论在这个连续体上的位置如下:
行为主义
奥苏伯尔
皮亚杰
知识的 客观主义
促进意义学习的条件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 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 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 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学习氛围中; 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融洽、被人关爱和理解的学习氛围中; 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 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
第8页
第四节、 第四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机构主义的进一步 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学习理论, 发展,是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以建构主义为核心的学习理论,发 展了早期认知学习论中已有的有关“建构”的思想, 展了早期认知学习论中已有的有关“建构”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 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学习 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 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 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 新知识以个人理解的意义。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 斯滕伯格、卡茨、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滕伯格、卡茨、维果斯基 , 以及当代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乔纳森。 以及当代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乔纳森。

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PPT课件

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PPT课件
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 共同主张:强调客观
二、建构主义的派别
(一)主要派别: 1.激进建构主义 ❖ 以Von Glasersfeld和Steffe等为典型代表。 ❖ 知识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 ❖ 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 ❖ 用“生存力”( viability)来代替“真理”一词。 ❖ 强调物理性建构。 2.社会性建构主义 ❖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 把学习看成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过程,但主要
反复的相互作用。 ❖ 6.控制论的观点 ❖ 它不仅关注人与外界的相互作用与反馈,而且强
调自我反省。
(二)不同观点之间的分歧
分析的两个维度: 维度一:“外部输入-内部生成” 维度二:“个体一社会”
四、建构主义的共同主张
❖ (一)哲学假设
❖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
建构主义课程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产生
❖ 结构主义心理学:同化、顺应、平衡 ❖ 科尔伯格:关于认知结构的性质与认知结构的发展
条件的研究; ❖ 斯腾伯格和卡茨: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
构过程中的作用; ❖ 维果斯基: ❖ 维列鲁学派:“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
心理机能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2.教学过程与教学模式 1)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 ❖ (1)结构不良领域与学习 ❖ (2)适合于高级学习的教学:随机通达教学 2)自上而下(top-down )的教学 ❖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 3)情境性教学(situated or anchored instruction) 4)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 5)交互式教学 ❖ 3.教学评价:融合式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90?-1950?主要指一种艺术、 文学运动


现代性 modernity
破裂\ 继续 ?
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
成形于二战后,彻底质疑现代性的基础, 认为其组织知识和 世界的方式已经陈旧。


始于文艺复兴?笛卡尔? 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方面, 信奉人类经验的统一性、权 威、进步、普遍性、系统性等








2)现代性元叙事有两类:关于知识统一性的宏大 叙事(grand narrative)和关于人类解放的宏大叙事 一切知识包括科学都从宏大叙事那里获得自己 的合法性。 3)后现代产生于人们对现代性宏大叙事的信任危 机。 在后现代,具有异质性和多元性的各种小叙事 逐渐繁荣起来。小叙事是在语言游戏活动自然形成 的,人们遵从习惯同时又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人们 可以在一个游戏中活动,也可过渡到其它游戏。

3、后现代哲学 后现代哲学反对基础主义、本质主义、整体 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等,是现代哲学的进一 步发展。


二、李奥塔论后现代
1、后现代知识状况: 二战后,随着资本市场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知识的性质和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已经被量化、 信息化和商品化,知识成为权力的战场;人们对对知识的合 法性产生了信任危机,导致宏大叙事的衰落和小叙事的逐渐 繁荣。 2、大叙事和小叙事 1)有两类话语:叙事(narrative)知识和科学知识 叙事,即故事,人们解释他们自己现在的存在状况、过去 的历史以及未来的抱负 科学描述物理世界,但也得借助叙事来展开。


一、后现代主义概况 1、现代、现代主义、现代性 \ 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性
现代 modern 现代主义 modernism
破裂\ 继续 ?

后现代postmodern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二战后?取消高雅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区别 颠覆现代艺术的严肃性等。 或者是现代主义的激进化。

(但人们也往往不加区分地使用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性,或者现代主义和现代性。 所有这些词在指涉上都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






2、后现代的主要特征(摘引自沃.威尔什《我们的后现代的 现代》) A “后现代”是一个人们用以看待世界的观念发生根本变化 的时代。(决定论、稳定性、有序、均衡性、渐进性有限性 关系已失去效用) B 后现代是一个告别了整体性、统一性的时代。 C 后现代是一个彻底的多元化已成为普遍的基本观念的历 史时期。 D 后现代的基本经验,是完全不同的知识形态、生活设计、 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可剥夺的权利。 E 反对任何统一化的企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