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研究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及其驱动路径段锴丰;施建刚;吴光东;华雯雯【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24(34)1【摘要】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是解决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的关键,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动力因素则是其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
为此,该研究首先采用扎根理论提取了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因素,构建了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因素模型;随后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重点探究了城乡融合发展关键动力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从而探明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路径。
研究发现:①“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这一复杂系统主要包含13个关键动力因素,且可进一步被归纳为内生动力、外生动力、基础动力、协同动力和环境动力5大类。
②城乡融合发展动力因素系统是一个包含5层动力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③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驱动路径为“基础动力→外生动力→内生动力→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关键动力因素内涵分析的具体对应范畴为“战略发展环境→人才引进及培养→科技化和信息化→公共财政制度优化→城乡要素市场化程度→城乡融合发展”。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方面的功能、持续转化政府经济职能、借力新型信息技术赋能城乡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加强城乡协同合作充分释放协同治理效能、因区施策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强化顶层设计等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总页数】12页(P150-161)【作者】段锴丰;施建刚;吴光东;华雯雯【作者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1.3【相关文献】1.城中村改造驱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模式与路径2.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3.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背景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探析4.黄河流域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制约因素及发展路径5.城乡融合发展驱动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研究

、
00年全省小 陕西省小城镇 的发展可大致 分为三个 阶段 : 第一 阶 西省小城镇发展地 区差异 比较 明显。2 1 .9 10 m , 段, 7 1 8~18 9 97年是小城镇发展起 步阶段 。由于这 城镇密度为 44 爪/00k 关 中中地 区小城镇分
一
时期对小城镇的地位和功能认识不足, 过分注重节 布密度是陕北地 区的 27 .3倍 , 是陕南 的 14 ; .2倍 同
约用地 , 审批程序严格 , 小城镇发展缓慢 。17 99年全 时 , 从各地市的小城镇密度来看, 杨凌示范 区和咸 阳 省有 1 个建制镇 , 18 0 到 95年仅增加到 8 O个。第二 市的小城镇密度分别是 1.4 - lO m 与 1.7 06 / OOk 05 5
lO m , 阶段 ,9 8— 98年是小城镇 重点 突破 阶段。由于 +/OOk 而小城镇 密度较低 的延安市小城镇 密 18 19 小城镇在我国南方得 以成功实践 , 在这一时期 , 中 度仅 为 23 10 m , 从 .2 00k 相差接近 4倍 。因此 , 陕
21 0 1年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un f aa n esy( oi c ne ora o nnU i r t Sca Si c) l Y v i l e
De , 01 e2 1 V0 . 3 1 3 No 6 .
陕西 省小 城 镇 发展 动 力 因素 研 究
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问题 。19 95年国 西省小城镇发展还很不均衡。另外 , 陕西省各地 区非 家部委将陕西临潼 的新丰镇列入全 国首批试点, 同年 农业人 口、 城镇人 口在地 区总人 口中所 占比例也有很
6 7
亿元 ) 1 、 X 0 人均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大差异。2 1 年陕西省各地区小城镇密度与人 口状 镇固定资产投资 ( 00 ( X 1霍夫曼系数 X 2 工农业产值 比 X 3人均 元) l 、 1、 1、 况 如表 1所示 。
陕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区东部,部分集中在陕南地区中部。在数量变化上,低低类型的
区域由 2009 年的 5 个县域增加到 8 个县域。从地理位置上看,大
荔县、华阴市、蒲城县、潼关县等县域都位于西安都市圈的外围,
没有与西安直接毗邻,受西安高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比较小。其
136 2021年 11 期 总第 944 期
经济视野
随着研究的深化,研究对象逐渐从省域经济向县域经济转 变。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县域社会经济发展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择的不断创新。随着地理信息技术(GIS)的运 用,评价指标也变得越来越科学化。比如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 系、经验贝叶斯修正的 Moran’s I 指数、层次分析法(AHP)建立 的权重指标。除了指标的选择,分析方法也逐渐多样化,使用传 统的因子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来对空间差异的机 制进行分析。许多学者通过回归分析探索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 李会等通过地理加权回归分析了辽宁省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和空 间极化现象。近年来,修正传统引力模型也成为一种普遍的研究 手段。孟德友等借助结合 GIS 技术的引力模型分析江苏区域经 济联系强度与方向。赵雪雁等利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 经济联系并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
时间窗口为 2009 年 -2017 年。(由于白水县、富县、黄龙县、紫阳 经济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产业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对经
西安小城镇发展策略

20 0 8年 l 2月
西北工业 大学学 报 ( 会科学 版 ) 社
J R AL O 0R HWE N P L TE HN C L U I E ’ Sca S i cs OU N F N T S ER O Y C 1 A N V R IY(oi ce e r I l n
V0.8 No4 12 .
De .0 c2 o8
西安小城镇发展 策略
施 文 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经管学院 ,陕西 杨凌 7 2o ) 1 1o 摘要 : 小城镇发展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城镇接收 了大城市转移 的产业 , 吸纳 了农村富余劳动力 , 于 易 形成产业集群 。 在城乡一体化趋势 日渐明显的今天 , 小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在西安这样一个典型的大城 市的城乡经济格局 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西安小城镇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 出西安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指
示, 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 分别为 4 %、0 4 4 %和 1 %, 而是简单地把几个乡镇合并, 6 片面追求规模大小 。 五 其 中为街道办和建制镇的小城镇第二 、三产业产值 是 工 业 化 、 城镇 化 发 展水 平 较 低 , 程缓 慢 。 进 区县 以 高于第 一产业 , 乡一级 则仍 以第 一产 业 为主 。 区 下 的中小企 业发 展是 转 移农 村剩 余 劳动力 、扩 大劳 而 在
1 小城镇 发展规模 .
2 经济发展 状 况 .
从 经济 实 力 来 看 ,1 小 城 镇 中 , D 19个 G P在 l 0 亿元 以上 的仅有 l ( O个 临潼 的新 丰 , 陵 的泾 渭 , 高 代 王 和 相桥 , 安 的郭 杜 和大兆 , 长 户县 的甘 亭 和余 下 ,
西北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基于陕西省华县瓜坡镇小城镇建设的调查

发展 小 城镇 是 中国城 镇 化 战略 的重 要 内容 , 也 是 提 高我 国城 镇化 水平 的重 要途 径 。城 镇化 是现 代化 的重 要 组成部分 。 也 是 推 进 现代 化进 程 的动 力 , 更 是 现 代 社 会
文明 与进 步 的主要 标 志。从历史 发 展和 实践 经验 可 以证
过渡 到城 市 , 而是 有很 多 中间 的过程 和衔 接 。当然 。 在 此
还应该 指 出 ,城 镇化 不是 简单 的钢 筋水 泥 的浇筑 和城 镇 面积 的扩大 ,也 不是 简单 的去农 村 化和单 纯 的城镇 人 口 增加 , 而是城 镇经 济结 构与 布局优 化调 整 , 基 础设施 的完 善 和生 态环 境 的改 善 , 同 时还是 农 村 人 口在 就业 、 教育 、
明, 城 镇化 是 实 现现 代 化 的必 由之 路 。我 国的现 代 化 离 不开城镇化 , 但 是 从 我 国 西北 地 区现 实 出发 , 西 北地 区 城 镇 化 不 能 走 单 纯 依靠 新 建 扩 建 大 、 中、 小 城 市 的 老 路 子, 而 是 应 该 走 一 条 符合 实 际情 况 的新 路 子 。 发展 小 城 镇 就 是 其 中一 条 比较符 合 西 北 地 区城 镇 化建 设 实 际 情
中图 分 类 号 : F 2 9 2
文献பைடு நூலகம்识码: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7 3 2 7 { 2 0 1 4 } 一 0 1 — 0 0 8 5 — 0 3
一
、
引 言
长 期混 用 “ 城市 化 ” 和“ 城 镇化 ” , 且未 作严 格 区分 。 笔 者认 为, 结 合 中国 的实 际情况 , “ 城市 化 ” 与“ 城 镇化 ” 不 仅 仅是 对“ U r b ni a z a t i o n ” 的翻译 问题 , 二 者是 存在 实质 性 区别 的。
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小城镇规划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发表时间:2012-11-01T16:21:51.140Z 来源:《赤子》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高淑娟[导读] 本文运用城镇规划一般原理,结合小城镇规划工作实践,详细分析了县域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
高淑娟(陕西省丹凤县住建局,陕西商洛 726200)摘要:小城镇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运用城镇规划一般原理,结合小城镇规划工作实践,详细分析了县域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与途径。
关键词:县域;城镇体系;小城镇;规划随着我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大,小城镇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小城镇规划在指导小城镇建设方面起到了首要作用,但由于我省各地区的差异及其它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规划中出现了不少问题,严重影响了小城镇的发展及长远利益,如何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规划工作者研究的新课题。
1 小城镇规划的意义城镇规划是研究城镇的未来发展、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镇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镇发展的蓝图,是城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镇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镇规划、城镇建设、城镇运行三个阶段管理的龙头。
要建设好城镇,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镇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
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镇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作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坏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镇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2 县域小城镇规划中面临的问题2.1 城镇规划编制的问题。
很多城镇规划的编制办法过于陈旧,很难适应新体制下经济的发展,如果编制规划的深度不够,再加之编制规划所依据的法规、标准不配套,难以适应小城镇经济实力、地域环境差异实际,而导致规划编制存在一定问题。
2.2 城镇化水平预测缺乏科学性。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在全系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

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在全系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建设厅•【公布日期】2016.01.06•【字号】陕建发〔2016〕4号•【施行日期】2016.0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在全系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意见各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局、建委、房产局、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城市建设管理局(市政公用局、市容园林局、园林环卫局、集中供热和燃气管理办公室),杨凌示范区规划建设局、市政管理局,西咸新区建设环保局、规划局,韩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神木县、府谷县住房城乡建设局,机关各处室、厅直各单位:根据《中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关于印发〈落实省委第六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陕建党发〔2015〕29号)要求,为切实解决住建系统调查研究不够、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多等问题,全面提高调查研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现就全系统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深刻认识开展调查研究工作的重大意义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也是新形势下转变工作作风、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我省正处于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全面谋划“十三五”的攻坚时期,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面临着一系列新课题、新挑战和新使命。
住建系统各级各部门要提高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将调研作为完成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要求、提升行政能力的必然要求,切实将调研成果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把调查研究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二、切实增强调查研究工作的针对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管理和化解房地产库存的研究;围绕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加强对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研究;围绕城市风貌的缺失,加强规划管控中城市设计的研究;围绕宜居宜业城市建设问题,加强海绵城市和产业布局结合的研究;围绕打造“特色镇”,加强全面提升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的研究;围绕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加强扎实推进建筑业房地产业的研究;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围绕构建绿色低碳环保社会,加强建筑节能的研究;围绕创一流业绩树一流部门新形象,加强法制建设、廉政建设等自身建设的研究。
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32XIANGCUN KEJI 2020年10月(中)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齐达苏瑞雪(西京学院,陕西西安710123)[摘要]当前,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如火如荼,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为进一步促进陕西省特色小镇发展,本文基于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探讨陕西省特色小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特色小镇;地域性;陕西省[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0)29-32-21国内外特色小镇发展现状1.1国外特色小镇现状特色文化小镇的概念是从欧美发达国家传入我国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民族文化消失、经济衰落下滑、环境亟待保护,特色文化小镇建设走入人们的视野[1]。
人们开始尝试新的小镇开发模式,为小镇发展带来切实的经济利益。
例如,位于法国南部的度假小镇——格拉斯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格拉斯镇是著名的香水中心,被誉为“世界香水之都”。
开发后的小镇不仅仅以单一的香水业为主,更是开发了食物调味品、香水旅游业等多种产业。
20世纪70年代后,特色小镇开始有了新的定义,以环境、经济和文化为核心的区块性地域开始演变为风格迥异、具有可识别度的特色文化小镇。
如今,国外对特色小镇提出了新的理念,特色小镇的建设要基于自身区域的优势,发展地域性特色,搭配人性化的设计和专业性的服务手段,并利用自身的生态优势、人文优势、经济优势等形成垄断的市场发展,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小镇,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突出城市文化的建设目的。
1.2我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我国特色小镇发源于浙江省,2014年在杭州云栖小镇首次被提及,后2016年住建部等三部委力推,这种在块状经济和县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创新经济模式,是供给侧改革的浙江实践。
特色小镇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探索和成功实践。
从我国特色小镇的发展历程来看,经历了探索阶段、成型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3个时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12月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11第33卷第6期Journal of Yan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Vol.33No.6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研究党兴华,邹华(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基于陕西省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灰色关联和因子分析和对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的系统分析,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受到来自于三大产业驱动、政府行为驱动、城镇间相互作用驱动、知识经济驱动等四大类动力因素的推动,这四大类动力因素包含的九种子驱动力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小城镇发展动力系统。
当前,陕西省小城镇发展正处于由传统驱动逐步向新兴驱动过渡的阶段,因此正受到来自于传统驱动力和新兴驱动力的双重推动。
关键词:陕西省;小城镇;动力因素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975(2011)06-0067-06收稿日期:2011-09-26作者简介:党兴华(1952—),男,陕西浦城人,西安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博士。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陕西省的集镇与建制镇相比,经济基础仍较薄弱、人口规模较小、乡镇企业发展还比较缓慢落后、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还很不完善;与建制镇相比,集镇在招商引资、人才引进、资源利用等方面都还比较弱,产业集聚的引力还不够强。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根据各态历经性假设,我们认为:尽管陕西省小城镇蕴含自身特色,但它的发展也同样包含一般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和规律。
因此,本文通过对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相关数据挖掘,进而在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进行了研究。
一、陕西省小城镇发展概况纵观陕西省小城镇的发展历程,从改革开放至今陕西省小城镇的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 1987年是小城镇发展起步阶段。
由于这一时期对小城镇的地位和功能认识不足,过分注重节约用地,审批程序严格,小城镇发展缓慢。
1979年全省有10个建制镇,到1985年仅增加到80个。
第二阶段,1988 1998年是小城镇重点突破阶段。
由于小城镇在我国南方得以成功实践,在这一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小城镇的发展问题。
1995年国家部委将陕西临潼的新丰镇列入全国首批试点,同年陕西省确定了100个小城镇建设试点。
1997年全省有447个建制镇,到1998年增至806个。
第三阶段,1999年至今是小城镇快速发展阶段。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尤其是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的出台,直接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城镇化化率已提高至45.7%,建制镇数量已达到922个。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中国城镇化推进要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我国“十二五”规划、陕西省“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这将进一步加快陕西省小城镇的发展步伐。
由于地理、生态、经济发展、历史等诸多原因,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地区差异比较明显。
2010年全省小城镇密度为4.49个/1000km2,关中中地区小城镇分布密度是陕北地区的2.73倍,是陕南的1.42倍;同时,从各地市的小城镇密度来看,杨凌示范区和咸阳市的小城镇密度分别是10.64个/1000km2与10.57个/1000km2,而小城镇密度较低的延安市小城镇密度仅为2.32个/1000km2,相差接近4倍。
因此,陕西省小城镇发展还很不均衡。
另外,陕西省各地区非农业人口、城镇人口在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也有很76大差异。
2010年陕西省各地区小城镇密度与人口状况如表1所示。
表12010年陕西省各地区小城镇密度与人口状况地区建制镇密度(个/1000km2)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城镇人口占总人口(%)全省 4.4934.1381.74关中 6.8840.1683.58西安市 3.6147.8691.09铜川市 6.1848.6195.85宝鸡市 5.6147.7691.48咸阳市10.5732.0975.84渭南市8.5130.3472.47杨凌区10.6443.02100.00陕北 2.5228.9672.00延安市 2.3232.3475.22榆林市 2.6826.8369.97陕南 4.8622.2283.31汉中市 4.9920.1682.94安康市 4.7916.0385.35商洛市 4.7733.1381.36二、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识别为了从众多错综复杂的因素中识别出小城镇发展的动力因素,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找1990 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中相关城镇指标和数据,综合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和因子分析方法得到陕西省城镇发展的可能动力因素,并结合陕西省小城镇发展的实际,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发展动力因素中结合小城镇发展实际,最终识别出陕西省小城镇发展动力因素。
(一)相关评价指标与理论选择由于城镇发展的相关指标数据众多,而且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交通、医疗、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在查阅文献与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统计指标的比较、筛选,本文拟选取与陕西省城镇发展关系最为相关,且在社会经济系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区域人口城镇化率X1、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X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X4、区域总人口数(万人)X5、区域非农业人口数(万人)X6、区域城镇人口数(万人)X7、人均财政收入(元)X8、人均财政支出(元)X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10、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元)X11、霍夫曼系数X12、工农业产值比X13、人均轻工业产值(元)X14、人均重工业产值(元)X15、人均GDP(元)X16、人均邮电业务总量(元)X17、人均农业总产值(元)X18、林牧渔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X19、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X20、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X21、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X22、就业人员占总人口比重X23、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X24等24个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并把区域人口城镇化率X1、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X2、区域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这三个指标作为研究陕西省城镇发展的目标变量。
这主要是因为:人口城镇化率衡量了区域城镇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这一指标不仅最常用、最简明、最容易获得,也最为人们所普遍接受;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不仅能反映区域人口分布状况与城镇体系规模分布特点,而且还能反映区域城镇体系的经济性质;另外,从目前的统计体系来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用以衡量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也是最容易获取且最能够体现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一种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注重因素间数组的比较,对数据样本量及分布规律要求不高的分析方法。
鉴于城镇发展系统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灰色的,且数据历史序列不长,因此用它来对城镇发展动力因素分析比较合适。
尽管灰色关联分析具有自身理论方面的不少缺陷,如:只能表示数据间的相关关系无法反映相互影响的作用机制、采用不同的无量纲化方法后关联度的排序有可能被打乱、只能反映曲线和曲线之间的相似程度,不能说明各个因素对与目标变量的贡献率大小等,但对于陕西省城镇发展系统而言,从大量相关数据中抽象出基本动力因素效果仍旧很好。
同时,因子分析法是从众多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出发,根据变量间的内部依赖关系与这些数据的基本结构,把原始变量分成公因子和特殊因子。
其中的公因子包含众多变量所代表的主要信息,用它来描述原始变量,能够更合理地解释原始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
因此,本文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没有仅以关联系数来简单判断相关行为因子对主行为因子的影响,而是先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求出各影响因素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紧密程度,然后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验证。
(二)动力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根据灰色关联理论及研究需要,把1990 201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的相关指标数据进行适当加工整86理,将数据序列转换方式设定为均值化,令Dmin=0,分辨系数r=0.1,运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区域人口城镇化率X1、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X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3这三个目标变量与其他因子进行关联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目标变量X1、X2、X3和其它因子的关联序X1关联系数X2关联系数X3关联系数X60.9725X50.9255X140.7883X190.8919X230.8905X40.7834X230.8287X190.8594X240.7296X50.8024X70.8008X200.7177X20.7653X60.7948X220.6927X130.6969X10.7487X130.6786X40.6681X120.6505X180.6711X180.6622X180.6080X160.6531X70.6061X130.6073X210.5540X30.5884X40.5984X90.5401X200.5702X140.5243X150.5289X140.5481X200.5199X80.5058X240.5038X30.4942X10.4995X120.5018X240.4835X190.4866X160.4641X160.4606X100.4816X220.4576X220.4600X60.4663X210.4444X90.4342X110.4504X150.4332X210.4166X50.4365X80.4101X110.4138X230.4353X90.4081X150.4049X20.4063X100.4058X80.3984X170.4040X110.4031X100.3974X70.3285X170.3604X170.3389X120.2958从上表可得出:第一,陕西省整体人口城镇化率与非农业人口数和城镇人口数高度关联,这与城镇发展理论基本一致。
同时,陕西省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副业的发展对城镇化率的提高有很大相关性,这说明陕西省副业的发展对城镇化进程加快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主要是因为副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增大了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的推力,从而可使城镇集聚大量人口。
第二,由城市地理学相关文献可知,对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区域人口密度、交通网络密度、城镇人口数量和区域工商业发展水平。
上表表明陕西省与理论大致吻合,只是描述区域内工商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人均GDP与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区域城镇体系zipf维数的关联度排序有点靠后,而农村副业和工业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排序却有点靠前,这说明在陕西省的工商业发展中农业副业与工业的发展占了很大比例,陕西省的城镇经济集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