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 声音

合集下载

湘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课件21张)

湘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的变化(课件21张)

音色
音色
不同的发声体音色不同,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
由于每个人的声音千差万别,因此声音可以用作安全认证的根据之一。美国的一座智能化大厦 就采用了声音辨认的方式。到大公司门口时,你必须通过安全检查。电子声控门卫将问候“早上好”,你也该回答“你好!”或“早上好”之类的礼貌用语。此时电子门卫通过你的声音来辨别你是不是该公司的工作人员,如果确认你是,它将主动为您打开门,但如果不是,电子门卫将客气地将你“拒之门外”。
鼻腔是人体的一个共鸣系统。由于鼻腔、鼻窦在结构上是一个整体,所以把鼻窦比为小提琴或胡琴的共鸣箱,有共鸣箱就能使声音悦耳、和谐。反之,感冒时鼻窦有疾患,失去了“共鸣箱”作用,悦耳的声音将会改变。
向暖瓶中倒水时声音为什么越来越高?
在倒水时,暖水瓶中的空气柱会振动,随着水位的升高,空气柱越来越短,空气柱振动的频率越来越大,音调就越来越高,所以根据声音音调的高低就能知道水是否已灌满。
唱一唱
1 2 3 4 5 6 7 i
为什么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听起来音调低呢?
思考:
振动幅度
音调
小实验
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注意使钢尺两次振动幅度大致相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视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用铅笔或小木棒敲击杯口,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变化?
1
2
3
4
学会用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
杯子序号
1
2
3
4
预测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发声实验记录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声音》1.生活中的声音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人为和自然(包括动物和环境):人为:笑声、跑步声、拍手声、广播声、汽笛声、发动机声……动物:虫鸣声、鸟叫声、兽吼声、翅膀煽动声、动物奔跑声……自然环境:风声、雨声、水流声、雷鸣声、滚石声、落叶声……2.声音的特征:时高时低、时而沉闷、时而清脆,有强有弱、看不见也摸不着、可以被听到、存在一定的规律……3.拉伸、按压、揉搓或弯曲物体时,物体通常情况下是不会发出声音的;拍打、敲击、拨动物体时,由于物体发生了振动,所以产生了声音。

4.向周围发出声波的振动系统称为声源。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5.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6.观察鼓面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细沙或者小豆来感受鼓面的振动;观察音叉发声时,我们可以借助水面来感受音叉的振动。

7.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高,数字表示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如音叉上标有“C512”,“C”表示音高,“512”表示音叉每秒钟可以振动512次)。

8.物体振动时会引起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它们把声音传播到其它地方。

9.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它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且传播声音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10.声音无法在真空环境中传播。

比如:①将放有闹钟的玻璃罩内的空气抽掉,发现闹钟的声音越来越弱;②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所以在月球表面,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11.人的耳朵可以听到声音。

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从外到内,依次有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觉神经等结构。

12.耳朵的结构:耳郭:收集空气中传来的声波;外耳道:将收集的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声波会引起鼓膜的振动(鼓膜可以将声波转化成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耳蜗:把声波信号转化成神经信号;听觉神经:将声音信号传递给大脑。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

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声音》归纳整理《声音》单元•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音高和音量是描述声音的两个基本指标。

•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

•音高是由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音量是由振动的振幅决定的。

•人的耳朵有一个膜,当声音碰到它时它会振动;耳朵和大脑会把这些振动转换成声音的感觉。

-1《听听声音》•我们周围充满着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声音有什么特点呢?声音会有大小:老师讲话一般比学生声音大,也就是强;声音会有高低:当音乐课唱“1”、“2”、“3”时,“3”的音高一些。

综合总结:老师与学生同时唱“1”、“2”、“3”中的“3”时,发现老师的声音响,也就是说,在唱相同的音高时,老师的声音比较大比较强。

声音会有长短:当火车接近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短,当火车远离我们时,拉响的汽笛声会让人感到声音变长。

声音会有方向: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但是,当把声音对准一个方向时,声音将以那个方向为主进行传播,就象老师同样站在教室门口,脸向内说话与向外说话时,学生听到的声音大小会有很大差别。

我们可以用哪些常用自制工具来听出音高?1 .敲击装不同水量的杯子2.相同的力敲击两支大小不同的音叉3.相同的力击打长短不同的钉子4 .拨动紧绷程度不同的橡皮筋几点补充:1.音的高低不随敲击或弹动的力量改变2.不同的力施加到物体上时,力量大的那次发出的声音较大-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什么是振动?振动是物体围绕形变以前的原始点作左右周期性运动的过程,即物体在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让物体产生振动?敲锣打鼓、拨动钢尺与皮筋、空中挥舞长木棍、对着鼓面大喊、让水从高处流下等。

把音叉接触水面,水面会有什么现象?再把音叉插入水中,水又有什么现象?水面会有波纹产生,就象一粒小石子扔到水中产生涟漪一样;当音叉插入水中,会发现水面象沸腾一样,水珠向上跃起。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2020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声音牛顿在伽利略等人的科学实验基础上,提出了力的概念。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它与物体的质量及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有动物的叫声、大自然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的声音等;有的声音高、有的声音低;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有的声音悦耳、有的声音刺耳。

2、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3、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4、声音的传播不是单方向,是向四面八方发散传播的。

5、抽掉玻璃罩内的空气后,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6、声音是可以在液体、固体和空气中传播的,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7、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答:这是因为太空中不但没有空气,而且也没有传播声音的物质,所以他们必须依靠能在真空中传播的无线电波来进行沟通。

9、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答:(1)耳郭能收集声音。

(2)鼓膜是分隔外耳和中耳的一层膜,鼓膜能将声音转化为振动。

(3)听小骨能把鼓膜的振动传给内耳,传导过程还像放大器一样,把声音信号放大十倍,所以即使很轻微的声音人们也能听到。

(4)耳蜗可以把声波的信号转化为神经信号。

10、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物体振动→空气振动→鼓胶振动→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听觉神经→大脑。

11、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钢尺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12、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13、我们大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大;小声说话时,声带振动的幅度小。

14、音量又称响度、音强,是描述声音强弱的量。

音量的大小与发声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

声音的强弱等级可以用分贝(dB)来表示15、声音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振动得越快,声音越高;振动得越慢,声音越低。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整理1.XXX提出了力的概念,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变化直接相关。

他强调将实验观察和数学推理结合在一起。

2.声音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

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我们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从中获得信息。

我们已知的声音知识包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四面八方的。

3.我们可以听到许多自然界和人类生产生活中发出的声音,如风声、雨声、雷声、流水声、树叶声、动物声、机器声、音乐声等。

我们可以用科学词汇描述声音的高低、强弱、悦耳、刺耳、尖细、粗犷、浑厚、低沉等特点。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我们可以通过拉伸、按压、揉搓等方法让物体发出声音。

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时,就会产生声音。

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声带的紧度。

吹竖笛时,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1、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当我们敲击鼓面、轻击钢尺或触碰水面时,物体会振动并产生声音。

这些声音能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

声音通过物质的振动传播到我们的耳中,让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2、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收集声波,中耳产生振动,内耳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当声音通过外耳道到达鼓膜时,鼓膜会振动并传递给听小骨,最终传递到内耳。

我们才能听到声音。

3、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需要电子通信设备?在太空中没有空气等物质,是真空的,声音需要借助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才能传播。

因此,宇航员需要借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

4、声音的传播记录表声音可以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

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声音。

我们可以听到敲击鼓面、轻击钢尺、土电话的声音,以及水中发声物体的声音。

5、人的耳朵结构示意图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收集声波,中耳产生振动,内耳产生信号并传递给大脑。

我们能够听到声音,就是因为声音通过耳朵的这三个部分传递到了我们的大脑。

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解读

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解读

课程设计特点及教学应对
【声音】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与作用
01
1.教科版教材【声音】单元的特点是什么 2.【声音】单元是如何促进学习机制与课堂教学的统一
6.1.3声音的高 低、强弱与物体振动有关。
6.1.1 声音可以 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声音】在课程标准中的位置与作用
01
6.1.2 声 音 因 物 体振动而产生。
理解
定性认识
描述与表达
定量理解
能量与质量
01
二 、声音与能量的关系分析
E:能量 h:普朗克常数 λ:波长 ν:频率
E=h• c/λ=h•cν 能量与波长成反比,与频率成正比; 能量公式对声、光、电、热、磁都适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对于物质的认识,不能仅仅从是否是一个“实体”来认知,更需要从能量角度以及物质的描述和表达来认识。这就是声音这个单元在物质科学领域中的最主要的作用。
对“传播”认知是理解声音本质的重要前提
【聚焦】 鼓声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 【探索】 1.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借助一个真空玻璃罩,首先是思考不能听到声音的原因是什么,再通过观察和解释,发现声音传播与媒介(空气)的关系。 2.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借助书桌听声音,发现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1.“物质科学就是研究物质及其运动和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广义上(定性的角度),研究声音,是研究物质的运动(振动)和变化(传播、音色等),而且这种运动、变化有其独有的特征。 物体的运动(振动)决定了它具有的状态(波动)和具有的能量形式(产生了声音)。
4.在哲学上,物质是惟一的事实上存在的实体。所有的实体和概念都是物质的一种构成、描述和表达;所有的现象和意识都是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的强与弱》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声音的强与弱》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这一章节的第5课,主要介绍声音的强与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并学会区分声音的强弱。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掌握区分声音的强弱的方法。

-认识一些常见的强声音和弱声音。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强与弱的区分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运用方法区分声音的强弱。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过声音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对声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还不太清楚,对于区分声音的强弱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实验和互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可以播放一段火车鸣笛声或者闹钟声的录音,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例如,播放一段火车鸣笛声,让学生听到声音后猜测是什么声音。

-老师可以问学生他们平时在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学生可以举例子,如电话铃声、鸟叫声、风声等。

第二环节:呈现与讲解-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个音响设备,并解释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例如,当我们说话或者敲击物体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老师通过示意图和简单的语言,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例如,当我们说话时,声音通过空气的振动传递到周围的空气分子,然后传播到我们的耳朵。

可以使用图片或动画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老师安排学生进行一项简单的实验。

将一个音箱放在教室的一角,然后让学生分别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用手指触摸身体感受声音的强弱。

-学生可以发现,当他们离音箱近时,声音会比较强,而当他们离音箱远时,声音会变得比较弱。

可以让学生自由探索不同位置的声音强弱,并记录实验结果。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案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声音》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的声音,描述声音的特征。

2.简单分类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

3.培养探究声音的兴趣,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教学准备:包含各种声音的音频视频素材、声音记录表等。

教学流程:一、导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想象图片中事物发出的声音,并进行交流讨论,用简单的词语描述声音的特征。

将注意力集中到声音上。

二、聚焦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自己听到过的声音,并用词语描述它。

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来源和特征。

三、探索引导学生观看视频,描述交通工具、动物、球类和生活中的声音,并记录下声音的特征。

让学生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培养探究声音的兴趣。

四、拓展给学生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符的高低变化。

引导学生提出更多关于声音的问题,如声音是如何传播的,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等。

教学重点:1.用词语描述周围的声音。

2.简单分类声音,了解声音的来源。

教学难点:用词语描述周围的声音,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我们用皮筋、钢尺、鼓和音叉等物体进行实验,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振动状态,总结出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规律。

同时,我们也学会了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这些实验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声音的产生原理,还培养了我们的细致观察的惯和态度。

最后,我们要记住: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方式。

教师拿出一个音叉,敲击它,让学生感受一下声音的振动。

然后将音叉放在桌子上,再次敲击,观察桌子上的物品是否会震动,是否会发出声音。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固体可以传播声音,而且传播速度比空气中快得多。

活动三:探究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除了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声音还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教师将一个音叉放在水槽里,敲击它,让学生观察水面的波动和声音的传播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声音(四年级上册) P.44
一、听听声音
1、倾听周围的声音
倾听周围的声音
2、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音叉实验
铁钉实验
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使物体发出声音
音叉、铁钉、锣、鼓等,用力按压不发声,轻轻击打却能发声;
钢尺、塑料尺、竹质毛线针、金属毛线针、橡皮筋等,用力按压不发声,轻轻拨动就能发出声音,为什么?
2、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实验:
1】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引起水的波纹
2】敲击鼓面发声——鼓面上放置的小碎纸屑上下跳动3】人们说话时——声带在颤动
振动P.48::一个物体(比如音叉、钢尺、橡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三、声音的变化
1、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网尺伸出桌边外大约10㎝,
轻轻拨动钢尺
上下振动幅度的变化、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重复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幅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用力拨动钢尺
结论:声音的强弱用音量来描述。

振幅越大,声音越强;振幅越小,声音越弱;(如同一个人,大声说话,小声说话)
[八上物理P.34: 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又叫音量] 2、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发声实验记录
其他实验:拨弹橡皮筋、敲击铁钉、铁管、塑料管,弹奏小提琴……
结论: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实质是:振动快慢与物体频率对应。

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越高(如女声),声音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频率越低(如男声),声音越低。

[ 八上物理P.31 :把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015年中考第一题:许多男生在变声期后,说话时声带振动的频率比以前低,因而声音的音调会降低。

(2分)
四、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振动尺子---我能听到和看到的
3L 长:
4L 长:
把观察结果做成一张图
尺长(厘米)
[ 控制变量]
能找到尺子长度与音高快慢之间的关系吗?
尺长——低,尺短——高(音调)
同法,找音量与物体振动大小之间的关系?
尺长不变,用力大——振幅大,音量大(响度)。

五、声音的传播
1、振动物体与声波
发声音叉轻触水面实验:振动发出声音,引起周围物体(水)振动→声音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
土电话实验:人声带振动发声,引起周围物体(棉线)
振动→声音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人耳
(20150528拍摄)
2、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
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实验记录表
真空不能传声
P.56 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没有可以传播声音的物质,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相互通话,必须使用无线电设备
六、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耳的结构和功能[人体结构]
2、观察比较“鼓膜”的振动
七、保护我们的听力
1、远离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旷神怡
噪声:嘈杂刺耳,使人心烦意乱——音乐太响,也是噪声
噪声会损伤听力、诱发疾病,甚至导致死亡。

控制噪声、减少噪声是当前优化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课题。

目前,主要在消声、吸声和隔声三个方面采取措施。

提示: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甚至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所以,我们要避免长时间使用便携式视频或音频播放器(如“随身听”、MP3、MP4
等)。

助听器:这种小的电子扩音器能够帮助人们使声音放大。

P . 59 [ 同时也将噪声放大,让人很难受]
知识延伸:
一、《语文》三上P.69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注:“声音”为四上内容)听诊器原理与土电话类似
1816年,法国巴黎流行着可怕的肺结核病。

有位名叫雷奈克的医生,看到许多病人痛苦地死去,心里十分难过。

他想: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有没有办法及早发现人体内的这些变化呢?他整天思索着。

一天,雷奈克缓步从一个花园走过,突然被两个正在玩跷跷板的男孩吸引住了。

只见他们一个站在这头,弯着腰,把耳朵紧贴跷跷板,一个蹲在那头,用一枚铁钉在板上轻轻地划着。

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雷奈克试了试,声音果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

他高兴极了,马上跑回医院。

他把一本笔记簿卷成筒儿,一头靠着病人的胸腔,另一头凑近自己的耳朵。

啊!呼吸声、心跳声都听到了!
就这样,雷奈克每天可以用它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以后,雷奈克又发现空心木管听诊效果更好。

于是,他把空心木管的两端做成喇叭状,这就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二、声音的怪事《皖西日报》20130628
当我们咀嚼烤干的面包片的时候,我们会听到很大的噪声,但是在我们旁边有朋友也正在大嚼同样的烤面包片,我们却听不到这样的声音。

原来,这种噪声只有自己的耳朵才听得到,你旁边的朋友是听不到的。

人体头部的骨骼,跟一切坚韧的物体一样,非常容易传导声音,而声音在实体介质里,有时候会加强到惊人的程度。

嚼烤成包片时候的碎裂声,经过空气传到别人的耳朵里,只听到轻微的噪声;但是那个破碎声假如经过头部骨骼传到自己的听觉神经,就变成很大的噪声了。

贝多芬耳聋以后,据说就是用一根棒听取钢琴演奏的,他把棒的一端触在钢琴上,另一端咬在牙齿中间。

三、《语文》六下P.64 夜晚的实验
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1793年夏天做
蝙蝠凭什么特殊本领,在夜空中自由飞行?
(1)蒙上眼睛:不影响飞行
(2)堵住鼻子:不影响飞行
(3)翅膀涂油漆:不影响飞行
(4)堵住耳朵:蝙蝠在空中东碰西撞,很快跌落到地上——说明:蝙蝠靠听觉来辩别方向、确认目标。

进一步研究得出:蝙蝠靠喉咙发出“超声波”——遇物体反射——蝙蝠耳朵接收,迅速作出判断,能够自由飞翔。

四、B超的作用及原理
除了心电图、x光外就是B超,B超是利用超声传导技术和超声图像诊断技术的一种仪器,叫B超透视仪,主要运用在医疗领域。

什么叫“B超”
人耳的听觉范围有限度,只能对16(20)-20000赫兹的声音有感觉,20000赫兹以上的声音就无法听到,这种声音称为超声。

和普通的声音一样,超声能向一定方向传播,而且可以穿透物体,如果碰到障碍,就会产生回声,不相同的障
碍物就会产生不相同的回声,人们通过仪器将这种回声收集并显示在屏幕上,可以用来了解物体的内部结构。

利用这种原理,人们将超声波用于诊断和治疗人体疾病。

在医学临床上应用的超声诊断仪的许多类型,如A型、B型、M型、扇形和多普勒超声型等。

B型是其中一种,而且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和简便的一种。

通过B超可获得人体内脏各器官的各种切面图形。

B超比较适用于肝、胆肾、膀胱、子宫、卵巢等多种脏器疾病的诊断。

B超检查的价格也比较便宜,又无不良反应,可反复检查。

B超检查也有其不足之处。

它的分辨率不够高,一些过小的病变不易被发现。

一些含气量高的脏器遮盖的部分不易被十分清晰地显示。

同时检查者的操作细致程度和经验对诊断的准确性有很大关系。

可见它是应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来工作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