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歌德的《亲和力》

合集下载

本雅明

本雅明

本雅明于1892年7月15日出生于柏林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接受过较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由于家境殷实,从小过着优裕的生活,但在充满日耳曼文化氛围的柏林,他总是难于摆脱某种孤独与疏离感,对于学校教育中的专制、压抑和惩罚,常常满怀着厌恶和恐惧,这样的环境促成了他忧郁、内向的性格。

1912年本雅明入弗莱堡大学,他的学习方式很特殊,他听各类讲座,广泛阅读文史哲的种种书籍,很少能坚持听完一节课,也从不参加考试。

此外,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和时间投入了要求自由和自治的学生运动,曾担任过柏林自由学生会主席,积极参加当时维内肯领导的“青年文化运动”,还结识了主张高扬犹太传统,从事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激进学者肖勒姆,并和他开始了长期的密切交往。

1916年,本雅明入慕尼黑大学,依然坚持以独立探索为主的自学方式,博览约取,对文史哲中的诸多问题做深入思考,从1917年开始考虑撰写博士论文《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批评概念》,于1919年中期完成初稿并顺利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20年代前期,本雅明曾先后向海德堡大学和法兰克福大学申请教授资格学位,都没有获得成功,他为申请法兰克福大学教职而写的教授资格论文《德国悲剧的起源》也未能引起注意,但他却在这段时间内结识了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

1925年7月,在德国大学申请教授的努力彻底归于失败,本雅明从此开始了以卖文为生的自由职业者的生涯,随后的两年他大部分时间流亡巴黎,在1926年底,还对莫斯科做了两个月的短暂访问,在这段时间里,他修改普鲁斯特的译稿;为德国的刊物《文学世界》撰写书评;开始阅读卢卡契的《历史和阶级意识》,并和肖勒姆讨论对共产主义的认识;还同布洛赫建立了亲密的友谊;完成了随感、杂文集《单向街》;记下了在他死后40年才公之于世的《莫斯科日记》;并开始对超现实主义产生兴趣。

从1928年前后到1933年初希特勒上台的5年间,本雅明主要是在柏林度过的,他曾考虑接受耶路撒冷大学之邀,移居巴勒斯坦,出任耶大文学院德国和法国文学教授,并为此学习希伯来文,但随后很快就放弃了这一计划;在柏林和法兰克福电台担任记者和撰稿人;开始和布莱希特以及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霍克海默、阿多诺频繁交往;继续关注他在1927年提出的《巴黎拱廊街3》研究计划;撰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

亲和力

亲和力

亲和力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亲和力英文名称:affinity定义:两个分子在单一部位的结合力。

包括抗体单价Fab片段与单价抗原的结合,可用两者反应的平衡常数K而定量表示。

所属学科:免疫学(一级学科);免疫系统(二级学科);免疫分子(三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百科名片书籍《少年维特的烦恼亲和力》亲和力是比喻使人亲近、愿意接触的力量。

亲和力最早是属于化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特指一种原子与另外一种原子之间的关联特性,但现在越来越多地被用于人际关系领域,某人对另外一人具有的友好表示,通常就形容这个人具有亲和力。

有句话叫:力在则聚,力亡则散!有亲和力的双方就是有共同力量表示的双方,这种友好表示,使得双方合作在一起,有一种合作的意识和趋向意识,和共同作用的力量。

有亲和力是促成合作的起因,只有具有了合作意想,才会使双方结合在一起共同合作。

同时,亲和力也是外国一篇著名小说。

目录一、书籍——《亲和力》二、“亲和力”词义三、“亲和力”基本要素四、亲和力的培养一、书籍——《亲和力》二、“亲和力”词义三、“亲和力”基本要素四、亲和力的培养展开编辑本段一、书籍——《亲和力》作品背景约翰·沃尔夫冈·歌德一七四九年八月二十八日生于德国美茵河畔的所谓帝国自由市的法兰克福,一八三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在魏玛逝世。

他在世的八十二年的漫长岁月。

正值欧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持续不断的巨变,封建主义的黑暗统治渐渐败亡,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断扩大和巩固自己取得的胜利。

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以及独立战争等一系列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还有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的重大发现及进步。

歌德要么是目击者,要么是参加者。

然而十分遗憾,偏偏在歌德所出生和生活的所谓德意志民亲和力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却在飞速发展前进的大时代中远远落在后边:封建势力顽固而强大,资产阶级软弱无力,名为帝国,实际上分裂成数十乃至数百个小邦。

读《亲和力》有感:力在则聚,力亡则散

读《亲和力》有感:力在则聚,力亡则散

读《亲和力》有感:力在则聚,力亡则散店铺:《亲和力》是歌德晚年的作品,告诉我们任何一种真正的倾慕都该受到高度珍视。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篇《力在则聚,力亡则散》。

歌德晚年作品《亲和力》读来比他的早年作品丰盈了很多。

书中的中年夫妇爱德华、夏洛蒂在田庄过着平静的生活,他们邀请上尉和奥狄莉来家做客,两人的到来使这个家庭渐渐起了分化,男主人和女客人,夫人和男客人产生了感情,他们痛苦地陷入道德与情感的冲突之中。

据说歌德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为了克服一场无望的爱情在他心中造成的巨大痛苦,一八零七年冬天,年已五十八岁的歌德对十六岁的少女米娜·赫尔茨丽卜一见倾心,但自知年龄悬殊,好事难成,只得强忍伤痛不辞而别。

小说中的主人公最终也以悲剧收场。

先说三点小感触:一是书中男教员对奥狄莉的教育的看法让我很感动,面对成绩差强人意的奥狄莉,男教员却发现了这个女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认为她不是作为该受教育的人去学习,而是作为一个要去进行教育的人去学习。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现代人又有多少能做到这一点呢?第二点是被作者塑造为封建卫道士的米德勒我却十分喜欢。

也许十几年前的我会对这个疯疯癫癫的老头嗤之以鼻,可经历了近十年的婚姻生活后,我发现很多米德勒的想法和自己居然不谋而合。

例如米德勒认为婚姻是一笔无尽的债务,也只有通过永恒才能偿还。

它有时也会是不愉快的,可我相信,可这也同样是正常的。

第三是伯爵和子爵夫人拜访爱德华、夏洛蒂时的谈话——婚姻的有效期。

去年看《奇葩说》中有一期讨论“婚姻可否7年的有效期?”时还感觉思想太前卫,原来两百年前的歌德早已在他的书中讨论了这个问题!书中伯爵说到:每次婚姻应以五年为限。

这样,就如同人们在快乐的集会中忘却时间一样,他们也忘记了岁月的流逝。

而当他们发现期限已经过去时,他们却极为愉快的感到吃惊,这个期限已经不知不觉的延长了。

合上此书,回看现在。

我们的婚姻制度已很宽松,夫妻不再束缚于彼此,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力在则聚,力亡则散”。

透过最后一章的帷幕——评歌德长篇小说《亲合力》

透过最后一章的帷幕——评歌德长篇小说《亲合力》
透过最后一章 的帷幕
评歌德长篇小说《 亲合力》
刘 永
《 合 亲 力》是 歌 德 在 六 十 岁 (89年 ) 10 思 想渐 趋稳健
深沉 时创作 的一 部长篇 小 说 , 是 也 歌德 作品 中 争议 最大 的
部 。小 说 问世 的次年 位友人 在 给歌德 的信 中说 :我 从 “ 来没有 听人 歌德像 谈起 什 么像 说您这部小说一样地感情激动 , 一样地恐惧不安 , 一样
拉远了作 家与人物 的距 离 , 而且拉远 了读 者与 人物 的 气 , 都只 用 一 句 话 总结 世 界 :我 日他一 万 辈 儿 的 祖 “ 距离 , 人物变成 了作家远距离审视的客体 , 变成 了读者 宗 !再 比如拐叔说话 的语气 和方式 , ” 还有 糊米那 含糊 拒斥 的对象 , 此 的距 离难 以逾 越 。⑦苦根儿 是 文本 不 清的 、 口的话 语。官方 的意识形 态 , 谓 的“ 彼 ” 绕 所 启蒙 中唯一一个不是 采用第 一人称进行 叙述 的、 没有 发 出 者们 ” 总是 以为 自己在精神 上是可 以高高在 上 的 , , 总 自己声音 的人 物形 象 , 他是一个观念化 的人物 , 已经成 是 以为 自己优于那些 被启蒙 者 , 总是 以为 自己可以决 为阶级斗争的传声 筒 , 他不可能理解矮人坪 的世界 , 他 定那些 被欺蒙者的生活和命运。在作者看来 , 这是 “ 一 与这个 民间世界始 终有着 隔膜 ,你们哪 能理解 我” “ 正 种对 于被怜悯者的无视 , 一种对于被 怜悯 者 的伤害 有 是这 种隔膜的体 现。在第一人称 ( ) 我 充分 发挥 主动性 和侮辱 ”④ 者 不满 于“ 蒙者 ” 于底 层人 民的“ 。作 启 对 伤 时, 第三人称 ( 苦根J ) L被挤压在一个客体的位置 , 说 害和侮辱 ”所 以 , 明确地表达 了自己的思想和立场 , 小 , 他 中暖玉认 为 ,苦根儿根本就不懂这个 。苦根儿就不 是 他要让拐老 五等 小人物 , “ 要让 这些“ 被启蒙 者” 出 自 发 老百 姓。凡是老百姓的事情他都 不懂得 ” 。 己的声音 , 对抗苦根 儿等 的占统治地位 而让 这些 小 来 在 民间话 语狂欢化 的表演 中, 最具狂 欢色 彩的是 人 物说不 出话来 的官 方语 言。他要用底层 民间的鲜 活 极 富地域 色彩的 民间语言。《 无风之树》 第一次用底层 的 、 自由的话 语来嘲笑 、 瓦解官方话语 。 民众 的语言讲述 了一种 民 间的 “ 文革 ”事 实上 , 厚 , 由《 土》 开始 , 李锐 的语 言方式 就已发生着 变化 , 他开 始尝 ①康 志宏 . < 从 无风之树 > 看李锐小说 的文体特点 []太原城市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0 4 . J, 2 6() 0 试用 口语来叙述 。 巴赫金指 出 , 民间 ( 在 广场 ) 充满 了 ②⑥⑧李锐 . 无风之树 [ .23P ,23 阳 : M]P0 ,8P3 沈 ' 春 种 特殊的 , 不拘行迹的语言 , 它几近于一种独 特的语 风文艺 出版社 , 0 . 2 3 0 言。官方语言是一种严 肃 的、 正式 的、 教式 的、 色 说 灰 ③ 巴赫金文论 选 [ .3北京 : M]P 中国社会 科 学 出版 的语 言 , 而民间语 言则是 自由的、 奔放的 、 无拘无束 的、 社 ,9 6 19 . 鲜活 的语 言。独 自意识是官方正统思 想长期发展所 形 ④ 巴赫金 . 巴赫 金全集 PE ] 石家庄 : 教育出 4M . 河北 成 的意识形态 , 只有建立起 对话结 构 , 自底层 的、 而 发 版社 。9 8 19 . 民间的声 音才能为这种“ 狂欢 ” 提供 可能。如果将苦根 ⑤陈晓明 . 无边 的挑 战[ ]P2 M .22长春 : 时代文艺 出 儿语 录式 的说 话方式 与矮人坪人 的话语进 行 比较 , 我 版社 ,93 1罗惠敏 . 造乌 托邦 [] 宁 波 : 波大 学学 报 , 再 J. 宁 彩 。而矮人坪人 的话语 则是 自由的、 鲜活的、 无拘无束 20 ( ) 0 14 . 的, 比如 , 矮人 坪村 生 产 队长曹 天柱 无论 高兴 还 是生 ( 作者单位 :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形容一个人没有礼貌的古诗句

形容一个人没有礼貌的古诗句

形容一个人没有礼貌的古诗句1.关于“文明礼仪”的诗句有哪些1、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2、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3、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4、将不可骄,骄则失礼,失礼则人离,人离则众叛。

——诸葛亮5、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德谟克利特6、奢侈总是跟随着淫乱,淫乱总是跟随着奢侈。

——孟德斯鸠7、人在智慧上、精神上的发达程度越高,人就越自由,人生就越能获得莫大的满足。

——契诃夫8、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张衡9、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是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

——泰戈尔10、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管仲11、读诗书,尚礼仪,守纲常。

——界李典《三国杀》12、贵族重权利,百姓重礼仪。

——阿·奥斯汀13、四书五经入庭训,儒行月令记燕居;所谓礼仪者,学之端也。

——楚君仪《霹雳布袋戏》14、言非礼仪,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属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15、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孟子》2.关于礼仪的古诗句“不学礼,无以立。

”———《论语.季氏》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孟子.离娄下》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礼记.曲礼上》举止是映照每个人自身形象的镜子。

———歌德:《亲和力》文明的最重要任务之一,是使人在他纯粹的物质生活中也受形式的支配,使人在美的王国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审美教育书简》礼貌是一个人自己的真实思想中进行选择的艺术。

———阿.史蒂文斯:《德.斯蒂尔夫人》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以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歌德《亲和力》读后感

歌德《亲和力》读后感

歌德《亲和力》读后感
哎呀,说起《亲和力》这个书,我觉得它真有意思儿!昨天放学回家,妈妈看我无聊,就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封皮写着“歌德《亲和力》”。

我还嘟囔呢:“哎呀妈,这么厚一本,看得我脑袋瓜儿都晕!”可是一翻开,哇哦,这书里居然是讲两个叔叔阿姨的故事,啥奥托、夏绿蒂的,还搁那儿说化学呢!
后来我慢慢读着,发现特别奇怪儿。

叔叔阿姨像试管里的化学药水,碰一块儿就像“咕噜咕噜”地冒泡!可是后来,故事有点伤心儿,那种“大人世界”的感觉,我不太懂,可我猜应该是说感情和选择的事吧?
不过说实话,我还是更喜欢书里提到的“亲和力”这个词儿,特别有趣儿,像磁铁吸在一起的感觉。

人和人之间,原来也是这样的呀!就像我和我的好朋友小胖儿,他总是带零食给我吃,我也总让他看我的漫画书。

是不是也有一种“亲和力”呀?嘿嘿!
读完之后,我觉得有点糊涂儿,但也觉得歌德真厉害,能把这么复杂的事写得那么美。

我还跟妈妈说:“等我长大了,也要写一本这么好看的书!”
故事讲完啦,咔嚓!
—— 1。

歌德代表作

歌德代表作

歌德代表作歌德的代表作:1、《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中篇小说。

该书于1774年秋天在莱比锡书籍展览会上面世,并在那里成了畅销书。

小说描写进步青年对当时鄙陋的德国社会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封建道德等级观念的反应以及对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少年维特爱上了一个名叫绿蒂的姑娘,而姑娘已同别人订婚。

2、《浮士德(Faust)》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

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

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3、《亲和力》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于1809年。

小说围绕着爱德华和夏洛特夫妇以及他们的情人展开。

《亲和力》是歌德晚年之作,却有着某种常见于其早期作品的浪漫色彩。

爱德华的感情冲动,半科学的主题,以及诗一般和谐的(即使是不现实的)死亡,即是其浪漫因素中的几例。

4、《世界十大文豪: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是歌德倾注了毕生心血写成的宏篇巨著。

它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

5、《歌德诗选》这是一本德国伟大诗人歌德的诗歌精粹选集,(德汉对照)它带领读者进入诗人与诗歌创作融为一体的一生:浪漫的少年情怀、中壮年时期的沉稳精进和对艺文的锲而不舍的追求、步入老年之后的恬适和沧桑感以及对东方古文明的心仪,而贯穿各个时期的则是他对爱情的炽热的、恒定的追求。

上帝之爱——《情投意合》的基督教情结

上帝之爱——《情投意合》的基督教情结

上帝之爱——《情投意合》的基督教情结
孙金霞
【期刊名称】《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10)2
【摘要】歌德的《情投意合》又译《亲和力》,是一部具有宗教情结的小说,其中的上帝之爱,在其中有深刻的表现。

如奥狄莉———神圣的"上帝之爱"以及爱德华、夏绿蒂、上尉等———人间的"上帝之爱"。

这与歌德的宗教思想和人生经历分不开的。

《情投意合》不仅表现了伟大的上帝之爱,而且还有犯罪和救赎问题。

还引用了《圣经》的人名和原话。

【总页数】3页(P334-335)
【关键词】上帝之爱;基督教情结;歌德
【作者】孙金霞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吹响慈善号角践行上帝之爱——浙江省基督教两会召开首届公益慈善研讨会暨先进表彰大会侧记 [J], 吴海燕
2.儒家的差等之爱与基督教的平等之爱 [J], 张世英
3.从上帝之爱到人间之爱——凯瑟琳·安·波特宗教主题的《圣经》原型解读 [J], 宁
静;洪增流
4.圣人情结与中华文化特征--兼与基督教世界上帝崇拜比较 [J], 万义广
5.上帝乃其灵魂之爱,女人则其身体之爱——《雅歌》的两个中文译本(1930/1932) [J], 冯铁;何桂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这种放弃与攫取中,在这种躲避与寻求中,人们认为正确看到了一种更高的规定,人们相信这些东西有某种要求和选择,于是便认为使用“亲和力”这个术语完全具备正确的理由。

”这是第四章中小说人物一个上尉说的,相信是歌德自己的剖析。

《亲和力》讲述了这样的一个故事:爱德华和莎绿蒂从年轻时候起互相恋爱,但是他们受到资产阶级财势力量的支配,参与各与一位年长儿富有的对象结婚,后来年长的一方都死去了,二人又才缺月重圆,但在他们生活之中,爱德华把他的老朋友上尉接来,莎绿蒂把她的侄女接来,四人一起同住,这下子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事:爱德华全无抵抗的被奥蒂莉所吸引,莎绿蒂也被上尉所吸引,不过莎绿蒂坚持做妻子的责任,反对离婚,而上尉也依然离开朋友的家,但爱德华和奥蒂莉却被强大的自然力量所压倒,破坏婚姻的结合,爱德华投身到战争中去,以勇敢善战著称,然而回家来仍然怀着强烈的愿望要求解脱与莎绿蒂的婚姻羁绊,奥蒂莉是个天真无邪的纯真少女,完全受感情的力量支配,有一天,她由于不小心溺死了爱德华和莎绿蒂的孩子,她把自己判了罪,不说一句话,拒绝饮食,知道饿死的最后才对爱德华说了最后一句话:“答应我,活下去。

”之后爱德华不堪忍受如此的境遇,也悲伤憔悴而死。

就拿爱德华和莎绿蒂的感情来说,就是一个隐形的悲剧,虽有一开始的恋爱,但感情经历了年华的漂洗不会依然那样的固定,之后的结合,表面上过着那幸福的夫妇生活,然而,这种的结合多半出于相互间存在有好的友情的善意,而不是出于一种内心的爱情渴望的激情,他们所维持的只是没有撕开面纱的友情,只是在缅怀过去那曾经的爱,但此时以不复存在。

在经历一段财物结合后,两人的情愫只拘泥于友情的层面上了,或许有一丝的爱情,那也只是他们爱情的结尾。

爱德华和奥蒂莉的坠入爱河,莎绿蒂和上尉之间的爱慕,是一种情理之中的事,这也是爱德华和莎绿蒂发现他们之间“爱”的真谛:双方之间已经没有了爱情,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没有拥有爱情的时候就会努力地去寻找,就是这样,他们也就在寻找了。

“人责怪一个男人上了年纪还追求年轻姑娘,可是他说:这是使自己变得年轻的唯一方法,这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

”这是奥蒂莉在日记里写到的,这是爱德华的想法吗?应该不是,相信爱德华是真的爱奥蒂莉,否则之后也不会郁郁而终,爱德华知道:一个人即使孤单地生活,但瞬间之间他却有可能成为一个欠别人的情或别人欠自己情的人。

莎绿蒂是个深思熟虑,有宽容心的人,她可以控制自己,准备已孩子来挽留他们的婚姻,她没有责怪任何人,甚至对奥蒂莉是倍加的好,当由于不小心溺死了爱德华和莎绿蒂的孩子,她并没有责怪奥蒂莉,而是原谅她,依旧对她如往常一样的好,反驳和奉承,两者都会造成恶劣的对话。

奥蒂莉在不小心溺死了爱德华和莎绿蒂的孩子后,已经死去,她说过:“我超越了自己的轨道,打破了自己的规定,这一次我也在半睡眠,半昏死状态给自己描绘了一条新的轨道,上帝以可怕的方式让我睁开眼睛,看到了自己陷入怎样的罪行之中,我希望带着罪恶的希望离开这儿,”一个人做了反常的事,人们就会说:“他快要死了”。

奥蒂莉死在自己的谴责里,她无法对自己的缺点可以忍受,在一个内心深处里,她只有死去。

她的最大人性魅力也就在于她无法忍受自己的超越原有的轨道。

记得毛泽东说过:“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婚姻制度,是一个绝对要不得的事,在理论上是以法律保护的最不合理的强奸,禁止最合理的自由恋爱。

”《亲和力》指出了在资产阶级制度下的婚姻制度的危机,它可怕,可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