恙虫病58例报告及误诊分析
误诊疾病数据库2005—2012年单病种误诊文献研究:恙虫病

Z HAO C h u n — l i n g ,YANG Z h e n,RAO L i - x i a ,Z HAN G J i a n ・ f e n g(De p a r t me n t o f Eme r g e n c y ,t h e F i r s t Af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We a na l y z e d 1 1 7 mi s di a g n o s i s l i t e r a t ur e s o f t s u t s ug a mu s h i d i s e a s e i n t h e mi s di a g n o s e d d i s e a s e da t a b a s e o f Ch i na f r o m 2 0 0 5 t o 2 01 2. I n r e s ul t ,t he t o t a l n u mb e r o f t h e mi s d i a g n o s i s o f t s ut s ug a mu s h i di s e a s e wa s 2 88 8,whi c h i n c l ud e d 81 k i n ds o f d i s e a s e,
恙虫病病例报告

入院后使用了左氧氟沙星与多西环 素
现患者已好转出院
问题 1病因是什么? 2是否考虑EB病毒感染? 3为什么要用氧氟沙星与多西环素?
恙虫病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感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 源性传染病。人被恙螨幼虫叮咬(无痛性)而获感 染。
恙虫病立克次体先在入侵部位繁殖,引起皮肤损害,继而进入血 液循环,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和各脏器的炎性变 性病变。
临床表现
1 、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起病急,体温可在1-2日内上升到39℃以上,呈弛张热型, 常伴有畏寒或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疲乏、食欲减退等 急性感染症状。患者颜面潮红、结膜充血等。随着病程延 长还可出现多脏器损害和出血现象。 2 、焦痂 对本病的诊断最具特征性,可见于36%-100%的患者,其 外观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3-15mm,焦黑色,边缘稍隆 起,周围有红晕(围堤症) 多数患者只有一个焦痂,个别可有2-3个。恙螨幼虫好侵 袭人体湿润、气味较浓、较隐蔽的部位。
目前诊断可能
• 感染性疾病? • 变态反应性疾病? • 自身免疫性疾病? • 某些特殊的皮肤病? • 恶性肿瘤?
进一步检查
入院后检查:
(2020-11-24 16:19,本院)行常规心电图[常规心电图检查]检查 提示:常规心电诊断:1.窦性心律;2.下壁、前侧壁T波改变。
(2020-11-24 16:35,本院)行CT[胸部薄层CT平扫[CT](胸部);上腹 部平扫[CT](腹部)]检查提示:两肺下叶炎症。上腹部CT平扫未 见明显异常。
为什么要用左氧氟沙星与多西环素?
现治疗恙虫病,氯霉素有特效,但氯霉素副作用大,因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 能,有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性,故不宜作为本病的首选治疗药物。 四环素类对恙虫病亦有良好疗效,故选用其中效果优良的多西环素 喹诺酮类,对该病也有疗效,同时,这类药物抗菌谱广、抗菌能力强,可以兼 顾其他病原。
26例恙虫病临床分析

26例恙虫病临床分析恙虫病(Scrub Typhus)是一种由恙螨叮咬传播的急性寄生虫病,主要通过螨虫带菌后咬人而传播。
恙虫病主要在亚洲地区流行,如中国、日本、韩国、泰国、印度等。
该疾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因此本文将介绍26例恙虫病的临床分析,以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
1. 病例一:患者男性,21岁,主要症状为高热、头痛、全身肌肉酸痛,体格检查发现肺部啰音,临床诊断为恙虫病肺炎。
2. 病例二:患者女性,32岁,主要症状为高热、皮疹、恶心、呕吐,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减少,临床诊断为恙虫病。
3. 病例三:患者男性,45岁,主要症状为高热、腹痛、便血,腹部CT发现脾脏肿大,临床诊断为恙虫病伴脾功能异常。
4. 病例四:患者女性,27岁,主要症状为高热、全身皮疹、淋巴结肿大,血液检查发现白细胞计数增高,临床诊断为恙虫病淋巴结炎。
5. 病例五:患者男性,38岁,主要症状为高热、乏力、肝肿大,血液检查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临床诊断为恙虫病伴肝功能异常。
6. 病例六:患者女性,55岁,主要症状为高热、心悸、心电图显示心肌缺血,临床诊断为恙虫病心肌炎。
7. 病例七:患者男性,29岁,主要症状为高热、咳嗽、咳痰,胸部X光显示肺部浸润阴影,临床诊断为恙虫病肺部感染。
8. 病例八:患者女性,30岁,主要症状为高热、腰痛、肾小球炎,血液检查显示尿常规异常,临床诊断为恙虫病肾脏受累。
9. 病例九:患者男性,42岁,主要症状为高热、腹泻、血尿,肠镜显示结肠溃疡,临床诊断为恙虫病伴结肠炎。
10. 病例十:患者女性,35岁,主要症状为高热、剧痛、关节肿胀,关节液检查发现炎症反应,临床诊断为恙虫病关节炎。
11. 病例十一:患者男性,39岁,主要症状为高热、嗜睡、意识障碍,脑电图显示脑电活动异常,临床诊断为恙虫病脑炎。
12. 病例十二:患者女性,28岁,主要症状为高热、眼结膜充血、视力模糊,眼科检查发现角膜水肿,临床诊断为恙虫病眼部感染。
恙虫病误诊原因分析

4 8・ 8
广 东 医学
21 0 0年 2月 第 3 1卷第 4期
Gu n d n a go gM ei l o r a F b 0 0, o.3 , o dc u n l e .2 1 V 1 1 N .4 aJ
禁水数小时 , 由于胆胰病变的影响 , 但 患者 胃肠道 内常 有 潴 留 液而 不 能 消 除其 干扰 。后 来 学 者 们 提 出 采 用 口
对 十二 指 肠 憩 室 的 显 示 明 显 优 于 低 张 饮 水 前 MR P C。 笔 者 应 用 低 张 饮 水 前 、 MR P检 查 对 胆 道 梗 阻 患 者 后 C
进 行 比较研 究 , 现 低 张 饮 水 前 M C 发 R P对 胆 胰 管 系 统 显 示 清 晰 , 由 于 十 二 指 肠 蠕 动 以 及 肠 腔 内 气 体 使 液 但
降低肠张力 , 十二指肠 充分扩 张 , 使 排空减慢 , 除十 消 二指肠内气体 的干扰 , 肠腔轮廓 和肠壁清晰显示 , 对胆 总管下段病变 的显示有 非常重要 的作用 。此外 , 通过 调整显示体位 , 胃肠道 内高信 号可与扩张 的胆胰管完
全 区分 , 不 会 影 响胆 胰 管 的显 示 。 因 此 , 张 饮 水 后 并 低 M C R P对 低 位 胆 道 梗 阻 病 变 的 显 示 明 显 优 于 常 规
3 1):7 7( 5—7 9.
成本 , 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 低 张 饮 水 方 法应 用 于 M C R P检 查 的有关 研 究 尚不 多见 , 文献报道 。 低 张力 M I 合 M C R结 R P对十二 指
肠 乳 头 区病 变 的检 出 和 诊 断 率 与 十 二 指 肠 镜 基 本 相 当, 明显 高 于 上 消化 道 造 影 和 C , 低 张 饮 水后 MR P T而 C
恙虫病58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58例临床分析余素琼【摘要】目的分析恙虫病的临床特点和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年~2010年10月收治的58例恙虫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采用氯霉素抗感染+多西环素治疗,观察组在采用阿奇霉素+多西环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21例,显效6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96.6%(28/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3.1%(27/29),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要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易误诊,必须提高对此病的认识,进行详细的体查检查,阿奇霉素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较轻.【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1(017)018【总页数】2页(P72-73)【关键词】恙虫病;焦痂;氯霉素;多西环素【作者】余素琼【作者单位】513000,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感染科【正文语种】中文恙虫病又称丛林性斑疹伤寒,在南方潮湿多雨地方较多见,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皮疹及肝脾肿大为特征。
近年来恙虫病表现趋向多样化、复杂化,合并症增多,容易造成误诊,其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并可导致全身多脏器损害[1]。
氯霉素是恙虫病治疗最有效的抗生素,但其不良反应较为严重。
为一种既有良好疗效又比较安全的药物来替代青霉素治疗,现对我院2008年5年~2010年10月收治的58例恙虫病患者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该组患者58例,均为广东省英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恙虫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恙虫病诊断标准[2],均无心、肺、肾脏等器质性疾患。
起病急,均有发热,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年龄13~76岁,平均45岁。
发病到就诊时间1~8d,农民25例,有明显野外活动或草地坐卧史23例。
恙虫病例临床分析

恙虫病例临床分析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螨叮咬传播的病毒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
近年来,恙虫病例的增加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病例的临床分析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用的参考。
一、恙虫病的临床表现恙虫病是由恙螨咬伤所致的病毒性感染,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
病程一般为3-14天,多数病例预后良好。
1. 发热:多数恙虫病患者在感染后数天到一周内出现发热,通常持续2-7天,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体温高达39-40℃。
2. 头痛:恙虫病患者常出现头痛,尤其是在发热之初。
3. 肌肉疼痛:恙虫病患者可出现肌肉疼痛,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肌肉无力以及肌肉痉挛等。
4. 皮疹:少数恙虫病患者可出现皮疹,表现为红疹、斑丘疹或小疱疹等。
二、恙虫病的诊断和治疗恙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恙虫病病原体可通过血清学检测、病毒学检测或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方法明确诊断。
恙虫病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常用药物包括解热镇痛药以及抗病毒药物。
对于症状比较严重的恙虫病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并根据临床表现使用支持治疗、补液等对症治疗措施。
三、恙虫病的预防和控制1. 消灭恙螨:“恙虫”主要通过恙螨(即主要宿主为小动物,异虫主要寄生在采食恙螨的动物体内)叮咬传播,因此,恙虫病的预防控制首要是消灭恙螨,包括采取环境清洁措施、毒剂灭茬、卫生宣传和科普等。
2. 预防叮咬:“恙虫”是由恙螨叮咬而引起的,因此,在预防叮咬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如穿长袖衣服、长裤、戴帽子等。
3. 个人卫生健康:在恙虫病的预防中,个人卫生是相当重要的,应养成卫生习惯,保持室内卫生,勤洗手等。
四、恙虫病的疫情分析恙虫病是一种仍在发展中的传染病。
据2019年卫健委最新发布数据,全国共报告恙虫病例数为14442例,较去年同期上升100.17%。
区域分布上,恙虫病疫情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尤以浙江、福建、广东、江苏、山东为主。
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自然界的因素和人类的活动因素,如气温升高、森林改造等。
恙虫病误诊病例探析

恙虫病误诊病例探析韩秀娟【摘要】目的:探讨恙虫病临床误诊原因,为早期诊断、提高首诊确诊率提供指导依据。
方法:对2012-2015年在我单位就诊的83例恙虫病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从首诊到最终确诊,历经误诊36例,误诊率43.4%,误诊天数3~7d;误诊为急性肝炎15例(占41.7%),脑血管系统疾病11例(占30.6%),血液系统疾病9例(占25.0%),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占2.8%)。
结论:临床医生对恙虫病要有充分的认识,特征性焦痂部位隐秘,体格检查应细致认真,但皮疹、特征性焦痂及野外接触史非诊断必要条件;恙虫病症状多样但不典型,早期实验室诊断敏感性低,易误诊,临床上必要时可行诊断性治疗。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6(029)016【总页数】2页(P2215-2216)【关键词】恙虫病;误诊;原因【作者】韩秀娟【作者单位】天津市宝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018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3.2恙虫病是一种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媒介为恙螨。
近年发病增多,呈散发和扩散的态势,北方新疫区不断发生,常见为秋冬型恙虫病[1]。
1990年后我国恙虫病疫情报告制度取消,临床医生未给予应有的重视,认识不足,容易误诊。
综合近几年见到的恙虫病误诊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恙虫病最早发病于南方地区,近些年北方扩散趋势明显,如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地,易误诊为其他发热性疾病。
本调查显示:恙虫病误诊率43.4%,误诊天数3~7d,易误诊为急性肝炎、脑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因肝损害常见,误诊为急性肝炎的几率最高,与国内报道相符[2];老年重症患者,易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3],可误诊为脑血管系统疾病,本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也可并发其他系统损害,如血细胞减少、蛋白尿等,甚至有学者认为,找不到焦痂的病例,可用血小板减少作为判断是否感染恙虫病的重要依据[4],但本调查中血小板减少病例并不多,需以后样本量大时再进一步观察。
探讨恙虫病早期误诊的原因分析

探讨恙虫病早期误诊的原因分析目的通过综合分析恙虫病早期误诊因素和恙虫病的临床特征,提升儿科恙虫病早期的诊断效率。
方法研究恙虫病误诊的15个典型案例,分析恙虫病误诊案例的临床数据。
结果恙虫病的患者数量是32个,其中就有15个恙虫病患者被医院所误诊为其他的病况,其误诊率接近50%。
最常出现误诊是将恙虫病病患的发病特征错误的认为是支气管炎、败血症、呼吸道感染疾病等其他疾病的发病特征。
结论恙虫病被误诊的主要因素包括:第一、医生对病患发病的状况没有经过仔细的核实,忽略了对病患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第二、病患的主治医生对恙虫病或者其他的流行病认识出现偏差,没有对各种病学资料经过研究、探讨和认识;第三、恙虫病发病的特征表现不明显,且病患没有出现比较典型的发病症状和体质变化;第四、医生对血清学知识的了解不全面,对其规律和特点认识浅显。
所以,为了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医院需要增强医生对于恙虫病和其他疾病知识的培训,尤其是针对一些不明发热原因的病患,只有这样,恙虫病被误诊的可能性才会降低,真正的恙虫病患者才能够得到准确的治疗。
标签:恙虫病;误诊;误诊因素;综合分析由于我国农村的医疗体系不全面,医疗条件较差且医疗设备相较于大型城市比较落后,因此对恙虫病误诊的机率很高。
恙虫病患者大多来自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南区域,乡镇落后的医疗设备,经验稀少的主治医生,以及恙虫病早期发病症状的多变性和复杂性,均是导致恙虫病被医生误诊的重要因素。
现将近两年来32名恙虫病患者的案例进行总结和综合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儿32例,男21 例( 66.67%) ,女11 例( 33.33%) ,年龄 2 ~13 岁,5 ~10岁发生率略高,其余各年龄组差异不大。
均有野外活动史。
5 月~10 月为发病高峰季节,共发病56 例( 88.9%) ,1 ~3个月仅发生 2 例( 3.17%) 。
恙虫病患者在秋冬季节的发病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90%,患者在病发前都接触过田地和草地,病发后均到医院进行过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恙虫病58例报告及误诊分析
目的探讨恙虫病误诊原因,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对我院自2012~2013年收治的58例恙虫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误诊原因。
结果入院初步诊断恙虫病25例,误诊有33例,误诊率达57%;该病早期易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支气管肺炎、血液病、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药物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律失常等疾病。
33例误诊病例均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恙虫病特异性焦痂确诊,其中12例外斐试验阳性;经及时诊治,预后良好。
结论恙虫病临床表现多样,易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对本病应高度重视,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体格检查,合理分析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多科会诊,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恙虫病及减少误诊极其重要。
标签:恙虫病;发热;误诊;胃肠炎;胆囊炎
恙虫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叮咬处皮肤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等为特征,表现多样、复杂、合并症较多,本地既往发病少,近年来发病增多,医务人员对该病缺乏认识,一旦发生本病,容易误诊。
我院在2012~2013年共收治恙虫病58例,其中入院时收入内科33例,均误诊,首诊误诊率达57%,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58例患者均生活在农村,其中男25例,女33例;年龄33~82岁,平均48岁;诊断按照第7版《传染病学》标准[1],发病在10月2例,11月53例,12月3例,发病高峰为11月;所有病例否认既往有血液、心、肝、肾等疾病史。
1.2 临床症状体征所有病例均有发热,体温在38.0~41.0℃,呈稽留热或弛张热,伴明显头痛及全身酸痛。
其中伴咳嗽、咯痰26例,呼吸困难4例,胸闷、心悸16例,腹痛、呕吐、腹泻7例;便秘1例;神志恍惚、重听4例。
主要体征:伴有肝脾肿大者8例,均无压痛。
伴结膜充血12例。
肺部湿罗音5例,墨菲征阳性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5例,相对缓脉14例。
58例均可见一个焦痴或溃疡,皮损分布于颈段8例,腋窝及胸腹背部12例,腹股沟、会阴部38例;皮损附近有淋巴结肿大,多在腹股沟、腋下,大小不一,个别大于2cm,活动性好,有压痛6例,伴有皮疹18例,为充血性暗红色斑丘疹,多发生在胸腹背部,少数可发生于四肢。
1.3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常规白细胞(3.5~1
2.5×109/L),白细胞正常42例,升高5例,下降11例;血小板计数减少者3例;蛋白尿(+)以上者6例;肝功能ALT升高≥正常值12例,≥正常值2倍者5例,AST升高10例,无总胆红素升高;心肌酶谱、乳酸脱氢酶升高18例,α-羟丁酸脱氢酶升高19例,C反应蛋白升高24例,无肌酸激酶、CK同工酶升高,肾功能尿素氮升高2例,无肌酐升高;血清外斐反应(+)22例(>1:160)。
1.4 其他检查X线胸片示肺纹理增多增粗及模糊15例,两肺中有小片状阴影2例,心电图检查异常10例,多为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律不齐。
1.5 入院诊断及误诊情况本组病例58例,入院初步診断恙虫病25例,误诊有33例,误诊率达57%,见表1。
2结果
所有病例在诊断后给予阿奇霉素0.5g静脉滴注,1次/d,并进行补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肝功能异常者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1.2g,2~3d体温均恢复正常,体温正常后维持治疗5d,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血常规、肝功能、心肌酶谱、尿常规恢复正常,胸片及心电图明显改善,停药1w未发现病例出现发热皮疹症状。
无一例有后遗症和药物副反应,出院后随访6个月无复发。
3讨论
本地区地处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在稻收季节,农民常在田间操作,易被恙虫叮咬,有研究表明收获农作物和劳动后回家不及时洗澡为患恙虫病的危险因素[2,3]。
恙虫病的发病机制是人体受恙螨幼虫叮咬后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后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产生立克次体血症,病原体死亡后释放毒素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可导致各种脏器的炎症和一些变性病变[4]以及临床上的毒血症状。
恙螨幼虫叮咬的局部皮肤出现皮丘疹、焦痂或溃疡。
焦痂是本病特征性特征之一,焦痂的形成是在恙螨幼虫叮咬处皮肤先出现红色丘疹,继而形成水疱,水疱破裂,中央坏死,形成褐色或黑色结痂[5],如出现焦痂结合临床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临床基本可诊断本病,应及时行针对性的治疗。
本组病例58例,入院初步诊断恙虫病25例,误诊有33例,误诊率达57%,该病早期易误诊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支气管肺炎、血液病、急性胃肠炎、胆囊炎、药物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律失常等疾病。
我们通过分析认为误诊的主要原因是:①未能详细询问病史,忽略患者发病前是否到过流行区,有无户外、田间工作、露天野营或在林地、草丛上坐卧等重要病史。
②未能详细体格检查,患者皮肤典型焦痴或溃疡、淋巴结肿大等至关重要的体征未被发现;发病时值秋冬季,部分患者因害羞心理不配合检查。
③诊断思路狭窄,对本地区存在恙虫病流行的认识不足,因本病常造成多系统、多器官损害及功能障碍,临床医生即作出错误判断,将症状和并发症当作主病诊断,致使误诊。
因此,我们要在临床工作中认真克服和弥补以上之缺点和不足,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在10~12月恙虫病的流行季节,如遇不明原因的发热患者,经常规抗感染效果不佳时,应考虑恙虫病的可能。
详细询问病史和仔细体格检查,注意对隐蔽处的特征性皮疹检查,以免失去恙虫病的重要诊断依据,合理分析实验室及影像学资料,多科会诊,才能做到对恙虫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减少误诊。
参考文献:
[1] 杨邵基,任红.传染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4-139.
[2] 张盐姝,顾善坤.滨海县121例恙虫病流行病学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2007,18(4):31-32
[3] 刘旭群,吴家兵,张国红,等.2008年安徽省阜阳市恙虫病流行因素调查[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10,21(6):569-570.
[4] 李建强.秋冬型恙虫病30例肾损害临床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2):274.
[5]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28-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