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机液压系统概述1
现代化拖拉机负荷传感液压系统

Zhao Jun,Li XiaoWei,Yang Xuesong(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ngineering College,Daqing163319,Heilongjiang,China) Load sensing hydraulic system is not affected by load change,it can supply oil on demand,the system has no excess flow,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The hydraulic suspension,hydraulic output,trailer brake and hydraulic steering system of modern tractors are load sensing systems.The shuttle valve network in the system receives the sensing signal of the load,controls the load sensing hydraulic pump,and obtains three working modes of the pump.The pump-controlled load sensing multi-way valve system is equipped with pressure compensator to ensure good flow control performance.In this paper,the author analyzes and studies these issues,and provides a new generation and upgrade for the hydraulic system of large and medium-sized domestictractors.hydraulic pump,load sensing,tractor现代化拖拉机负荷传感液压系统赵军,李霄伟,杨雪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摘要负荷传感液压系统不受负载变化的影响,可以实现按需供油,系统没有多余流量,具有高效、节能的特点。
拖拉机液压悬挂解读

第一章绪论1.1 引言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主要用来在使用过程中根据外界条件或者特定要求对农机具进行调节,对农机具调节的方式比较常用的有:位置调节,阻力调节,力位综合调节等,还有在非耕作情况下对农机具实现快速上升和下降的调节。
在前面的调节方式中,位置调节则由提升器的位调节手柄或油缸限位卡箍来控制农具与拖拉机之间的相对位置,以保证农具在选定的耕深下工作。
力调节的作用在于当土壤密度或地表面变化而使负荷增加时,提升器会自动将农具提升,当负荷减小时会自动将农具下降,通过自动升降农具保持工作负荷的稳定。
同时考虑到在土壤比阻变化比较大的情况下,力调节只能保证发动机的负荷的稳定性而不能保证耕深的均匀性,因此提出了力位综合调节,综合调节法的基础是阻力控制法,在土壤比阻均匀条件下,还是要尽量保持发动机负荷稳定的,只是在比阻变化较大时,它才靠牺牲发动机负荷的稳定来保持耕深的比较稳定。
传统的拖拉机液压悬挂机组的控制方式是机液控制系统,从70年代它逐渐被电液控制系统代替[1]。
进入21世纪后,拖拉机向低排放、低油耗、大功率、智能化、舒适性方向发展,机械式的控制系统在结构布置和性能方面已不适应现代农机发展的要求。
将农业机械装备技术融合现代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电子技术和单片机控制技术,可极大地提高液压悬挂系统操作的舒适性和简捷性,准确、快速地使用和调节液压悬挂系统,可提高生产率和作业质量。
因此,对传统式液压悬挂系统的技术改进势在必行。
1.2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2.1 研究背景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内容。
世界发达国家己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就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各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表明,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农业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农业机械化作为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载体,把计算机、自然科学等引入农业生产过程,使现代工程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得以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大提高农业劳动资源利用率、生产率和农业产品商品化率。
小四轮拖拉机液压泵的原理

小四轮拖拉机液压泵的原理小四轮拖拉机液压泵是一种将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的装置。
液压泵通过产生压力,将液体从低压区域输送到高压区域,以供给液压系统所需的动力。
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小四轮拖拉机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液压泵一般由驱动轴、驱动连接轴、齿轮泵外壳、油门连杆、叶轮和密封装置等组成。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吸入工作循环和压缩工作循环两个阶段。
首先是吸入工作循环阶段。
当液压泵开始转动时,油门连杆会带动齿轮泵外壳一同转动。
驱动轴将机械能传递给齿轮泵外壳,使其与驱动连接轴连接。
齿轮泵外壳内部装有两个相互啮合的齿轮——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
驱动齿轮凭借驱动轴的转动带动从动齿轮旋转。
这时,齿轮泵外壳内空间形成了一个吸入腔。
当从动齿轮转动时,泵外壳的体积逐渐增大。
在泵外壳的两侧,与吸入腔相连的两个进油沟槽逐渐扩大,形成了吸入通道。
由于泵外壳体积增大,吸入腔内形成了稀薄的负压,进油沟槽内的液体就会被吸入到泵外壳内。
接下来是压缩工作循环阶段。
当从动齿轮转动到泵外壳后部时,进油沟槽会逐渐缩小,吸入通道也会被封闭。
与此同时,随着从动齿轮继续旋转,压缩式齿轮的体积将逐渐减小,形成了一个压缩腔。
在这个过程中,液体受到齿轮的挤压,加速并增加了压力。
当从动齿轮旋转到泵外壳前部时,泵外壳内的压缩腔体积最小,压力最高。
这时,压缩腔与压力油路相连,压缩腔内的液体就会通过油门连杆传递到液压系统中。
液体的高压能在液压系统中得到利用,驱动液压缸完成拖拉机的各项工作。
以上就是小四轮拖拉机液压泵的工作原理。
通过驱动轴、驱动连接轴、齿轮泵外壳、油门连杆、叶轮和密封装置等组件的协同工作,液压泵能将机械能转换为液压能,为液压系统提供动力。
这种工作原理非常重要,是小四轮拖拉机正常工作的基础。
拖拉机液压悬挂控制系统

拖拉机液压悬挂控制系统1系统工作原理约翰迪尔5-754型拖拉机配备的悬挂系统是半分置式三点悬挂力-位综合调节系统7。
使用该系统时,驾驶员对机具位置的调整是通过操作关联提升器摇臂的操纵杆实现的,操纵杆位置与机具位置具有较为线性的对应关系,控制操纵杆位置即可实现机具位置的调整。
综合考虑拖拉机自动驾驶系统在正常作业和地头转弯时对机具位置控制的实际要求8-13以及安装便利性,本文选择带有位置反馈的直流推杆电动机作为动力源,通过机械传动机构实现对悬挂系统操纵摇臂的驱动和位置控制,进而达到自动调节作业机具高度的目的。
因为不同作业机具及作业项目对悬挂系统有着不同的状态位置要求,所以实现悬挂系统的自动调节功能就需满足这些广泛的工作要求。
为此,采用点动控制和位置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悬挂系统任意位置的设定和控制。
点动控制方式主要用于适宜耕深和机具提升高度的目标位置设定。
进入点动控制工作模式后,推杆电动机的单步运动距离可调,人工控制推杆电动机单步运动,便于寻找并设定目标耕深和提升高度。
这种控制方式提升了三点悬挂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同时,大大减少了拖拉机自动驾驶系统的初始化设定工作量,提升了自动驾驶系统的性能。
位置控制方式是拖拉机自动驾驶系统正常工作的主要方式,系统依据机具作业状态的切换要求,通过控制单元ECU接收上位机的机具工作状态位置指令,比较推杆电动机反馈的位置信息与作业状态初始设定值,控制推杆电动机调节作业机具到达目标位置。
2硬件系统设计2.1机械传动设计图1为推杆电动机机械传动装置的实物安装图。
推杆电动机的主体固定在固定支架上,通过推杆连接套、刚性推拉杆将推杆电动机推杆与悬挂系统操纵杆相连接,通过推杆电动机往复直线运动实现悬挂操纵杆的前后转动,从而控制悬挂系统的升降。
推杆电动机内部设有电位器,其信号幅值反映推杆电动机的轴端位移,与机具位置呈线性对应关系。
所以通过单片机控制电路可控制推杆电动机动作来实现作业机具的精确位置控制。
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不能提升故障分析

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不能提升故障分析【摘要】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不能提升是一种常见故障,可能会影响机器的正常工作。
本文将从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液压油液检查、液压泵检查、液压阀检查和气压检查等方面对这一故障进行深入分析。
在故障排除方法方面,可以通过检查液压油液是否充足、液压泵是否正常工作、液压阀是否堵塞等逐一排除故障。
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比如定期检查液压系统、使用合适的液压油等。
有效的故障排除方法和科学的预防措施对于保障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关键词】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不能提升、故障分析、引言、背景介绍、问题引入、正文、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液压油液检查、液压泵检查、液压阀检查、气压检查、结论、故障排除方法、预防措施、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是农业机械中重要的部件,通过液压原理实现对悬挂装置的升降控制。
有时候在工作过程中会出现无法提升的故障,给用户带来困扰。
这时就需要对液压悬挂系统进行检查和排除故障。
液压悬挂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液压油液带动液压泵向气压油泵进行进油,并且在气压油泵的输出口处有一个压油阀控制油液进入液压油箱,使得气油泵输出的气压液向液压泵的排出口排出。
通过这样的工作原理,实现液压悬挂系统的升降功能。
在检查故障时,首先需要检查液压油液的情况,液压油液是否充足,是否存在泄漏等问题。
需要检查液压泵的工作情况,包括泄漏、密封性等。
需要检查液压阀的工作情况,确认控制阀是否正常工作。
进行气压检查,确保气压正常,不会影响液压悬挂系统的工作。
通过以上的检查和分析,能够有效找出液压悬挂系统不能提升的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故障排除方法。
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检查液压系统,保持液压油液的清洁和充足,能有效延长液压悬挂系统的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率。
1.2 问题引入拖拉机液压悬挂系统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帮助拖拉机实现悬挂耕作工具的提升和降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
某系列拖拉机液压电器系统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动力输出轴和皮带轮:
2.液压悬挂系统 液压悬挂系统是利用液体压力提升并维持农具处于各种不 同位置的悬挂装置,一般还可以输出液压功率。悬挂式连 接还可以改变拖拉机的受力状态,有利于改善拖拉机的牵 引性能。目前,液压悬挂系统已成为拖拉机不可缺少的组 成部分。
2.液压悬挂系统
2.液压悬挂系统
2.1 液压悬挂装置的功用与组成 用液压提升和控制农机具的整套装置称为液压悬挂装置。 (一)液压悬挂装置的功用 1.连接和牵引农机具; 2.操纵农机具的升降; 3.控制农机具的耕作深度或提升高度; 4.给拖拉机驱动轮增重,改善附着性能; 5.输出液压能。
控制拖拉机行驶方向的。
• 方向盘是与液压转向器连接,用于驾驶人员控制液压转向 器,来改变拖拉机行驶方向的。
• 转向油箱和管路等其他辅件是用来承载液压油的。
转向器
全液压转向系统 转向油箱
恒流泵
转向油缸
直
线
液压动力转向器行驶 Nhomakorabea右
转
向
右转向时
时
左转向时
左 转 向 时
1.1 全液压转向系统常见故障与排除
1、 油 箱 油 液 不 足 或 油 的 品 质 不 合格
2、 吸 油 滤 清 器 堵 塞 3、 油 泵 内 漏 4、 回 油 阀 封 闭 不 严 5、 油 缸 封 圈 磨 损 6、 安 全 阀 开 启 压 力 过 低 1、 回 油 阀 卡 死 在 关 闭 位 置 ( 半
在拖拉机静止情况下,发动机以低、中、高速运转, 平稳地向左及向右操纵方向盘各10次,观察拖拉机前轮 左右转向的随动情况,声音是否正常,操纵是否轻便、 平稳。
2.6 液压悬挂装置的常见故障与排除
故障现象 A、 农 具 不 能 提 升
拖拉机液压系统主要部件的修理

拖拉机液压系统主要部件的修理
拖拉机的液压系统是其关键部件之一,任何故障或损坏都会影响其正常运行。
为了保证拖拉机液压系统的正常工作,需要对其主要部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
本文将介绍拖拉机液压系统主要部件的修理方法。
一、液压泵
液压泵是拖拉机液压系统的主要动力源。
当液压泵出现故障时,液压系统无法正常运行。
液压泵的常见故障有泄漏、噪音大、寿命短等。
修理液压泵的方法包括拆卸、检查、更换损坏的部件(如密封件、叶片等),重新安装和调整。
二、液压阀
三、液压缸
四、储油箱
储油箱是液压系统的储油部分,其作用是存放液压油,同时冷却和过滤液压油。
储油箱的常见故障有油液污染、漏油等。
修理储油箱的方法包括清洗、更换油液和过滤器、检查油管路的紧固程度等。
五、液压油管路
结语:。
东方红802拖拉机液压传动系统PPT课件

参数
拖拉机有6个前进档、2个后退档
• 转向离合器操纵 两个转向拉臂
• 制动器操纵
两个踏板
• 动力输出轴操纵 一个操纵杆
• 液压油泵分离操纵 一个手操纵杆
• 分配器操纵
三个操纵手柄
• 液压系统
分置形式
• 齿轮泵型号 器
CBN-E440或CBT-E540 CBN-E306助力
• 排量
40毫升
6毫升用于助力器
• 加油口滤清器 网状
• 工作液体滤清器 吸油网状滤清器
• 旁通阀开启压力 0.02兆帕
26
• 转向离合器液压助力器 • 与其支架安装在后桥壳体前壁上,左右液压助力器相
同,采用串联油路。助力器总成出厂时已调好,并做 完油压试验,不允许随意拧动。助力器本身有安全阀, 离合器彻底分离后,如还操纵其转向手柄,安全阀会 自动打开卸荷,对系统起保护作用,该助力器为双作 用,其操纵过程就是助力器的随动过程。
• 工作压力
16兆帕
• 旋向
外啮左旋
• 多路阀型号
DLS.E18.004(淮阴) DF80,-002(天机)
• 型式
直动滑阀
• 额定压力
16兆帕 安全压力 16-16.5
• 跳位压力
10.8-11.8兆帕
23
液压系统
• 由齿轮泵、分配器、油缸、油箱和连接油管组成,泵 使油产生足够压力经分配器至缸,升降或提升推土铲
27
三、纽荷兰拖拉机液压系统
28
M160是英国纽荷兰公司生产的M 系列160马力拖拉机,是目前世界上先 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液压负荷传 感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的结合应用奠 定了它的世界先进地位黑龙江省共引 进363台,其中九三管局下属的11个 农场就占240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系统概述
拖拉机液压系统一般由液压泵、液压缸、 分配器和辅助装置组成的一个循环的液 压油路
液压系统由操纵机构控制,使拖拉机处 于各种不同的状态,以满足各种动作要 求
液压油路的基本形式
根据主控制阀在中立位置时,油液是否通过主控 制阀而分为开心式油路和闭心式油路
开心式油路 当主控制阀在中立位置时油泵输出 的油液经主控制阀流回油箱。油泵是定量泵,油 液的流量是定值,而系统的压力则由负荷的大小 而定。在中立位置时油泵卸荷,油路中压力很小, 换位时油压上升需要有个过程,所以反应不迅速
半分置式液压系统
整体式液压系统
全部元件及其操纵机构都布置在一个结构紧凑 的提升器壳体1内
结构紧凑,油路集中,密封性好,力、位调节 的传感机构比较好布置
元件不易做到三化,拆装亦不够方便
整体式液压系统
液压提升器的控制形式(1)
位控制。耕作过程中保持拖拉机与农具的相对位置 不变。使用时先将力控制操纵手柄推到最前方,操 作位控制手柄来升降农具。向前移动手柄,农具下 降,反之农具提升
液压提升器的控制形式(4)
灵敏度控制 拖拉机用力控制和力位综合控制时,灵敏度阀
主要用来控制农具调节时的反应速度,以改善 耕深控制性能。灵敏度越低,耕作过程中农具 向拖拉机转移的附着质量就越慢,过程也越长, 这就大大改善了拖拉机的牵引性能,同时减小 了农具的振动。东方红—1204拖拉机操作手柄 在驾驶室内,东方红—1004拖拉机操作手柄在 分配器上,向前移,则延长调节作用时间,反 之缩短调节作用时间,还可根据土壤状态不同, 选择合适的灵敏度控制杆位置
在耕作过程中液压系统处于浮动状态,提升臂 可以自由摆动,由农具上的限深轮控制耕深, 使机组沿地面仿形耕作。使用时先将力控制操 纵手柄向前推到底,然后再将位控制操纵手柄 推到最前方,农具即下降入土,直到限深轮与 地面接触,农具就在此耕深下作业。注意:升 降农具时一般只需操纵位控制手柄即可
液压提升器的控制形式(3)
力位综合控制
在耕作过程中力控制和位控制同时对农具进行 控制。当拖拉机在土壤比阻变化较大的土壤上 耕作时,应注意防止在土壤比阻突然减少的情 况下,农具下降过猛而把探层生土翻到地表。 操作时,先将位控制手柄向前放到底,再将力 控制手柄缓缓推向前方,当农具下降到所要求 的耕深后,再慢慢向后移动位控制手柄,直到 提升臂有上升的倾向时为止
液压提升器的控制形式(5)
农具下降速度的控制
液压分配器上设置了农具下降速度控制阀,其 操纵旋钮置于坐垫下方,当顺时针旋钮时,农 具下降速度增快,反时针转动时,农具下降速 度变慢,当旋钮全部退出后,就起到液压锁的 作用。此时移动力、位调节手柄,农具也不下 降。在工作中,应根据农具的轻重和地面软硬, 选择适当的农具下降速度,以免下降速度过快 损坏农具
力控制。在耕作过程中应使农具在一定耕深范围内 变化,以自动保持农具的牵引阻力基本不变。使用 时先将位控制手柄推到最前方,然后将力控制手柄 慢慢向前移,当农具下降入土达到所要求的耕深时 停止移动,并用定位手轮定位
注意:在使用力调节在地头转弯时,应用位调节手 柄来升降农具
液压提升器的控制形式(2)
浮动控制
拆装比较方便,可根据不同情况和要求,将油 缸布置在拖拉机的有关部位,组成后悬挂、前 悬挂、侧悬挂等形式 由于布置分散,管路较长,防尘和防漏等比较 困难,力调节和位调节的传感机构不好布置 东方红-75、铁牛-55和东方红-28等拖拉机采用 这种型式
分置式液压系统
半分置式液压系统
半分置式液压系统的元件,除油泵3单独安装在拖拉 机的适当部位外,其余元件(如油缸、分配器和操纵 机构等)都布置在一个称之为提升器1的总成内
提升器操作方法的选择
提升器1固定在传动箱上部,提升器壳体即构成传动 箱上盖
半分置式液压系统的油缸、分配器、力调节和位调 节的传感机构等都布置得集中、紧凑,油泵可以标 准化、系列化、通用化,并实现独立驱动
在总体布置上,常常受到拖拉机结构的限制
采用半分置式液压系统的有东风-50、东方红-20和 东方红-40等拖拉机
闭心式油路 主控制阀在中立位置时,油泵输出 的油液不经过主控制阀。油泵是变量泵,流量可 根据需要自动改变,而油路中的压力则维持在一 定范围内。中立位置时,油压保持,换位时反应 迅速
两种油路系统分配器2分别布置在拖拉机不
同的部位上,相互间用油管连接 液压元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