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与李斯特
浅谈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特征

大 众 文 艺大8摘要: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作品大大丰富了浪漫派的音乐,是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代表。
本文从二者钢琴创作的异同进行论证分析,对他们钢琴音乐的艺术风格及这一时期的钢琴音乐特征进行较为宽泛地总结。
关键词:浪漫主义;肖邦;李斯特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突破了循规蹈矩的古典风格,它强调人对主观情感,尤其是对爱情个性化情感的表述,创造出许多综合性或形式灵活的体裁,传统的体裁形式被赋予了更为浪漫的气质和个性化处理。
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便成为了这一时期钢琴音乐的显著特点,而肖邦和李斯特的钢琴作品则共同体现了这一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的特点。
一、结构曲式的自由性18世纪下半叶以来,欧洲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中不断增长的民族性因素,也为民族乐派的产生积累了经验,特别是波兰的肖邦和匈牙利的李斯特,更以其具有炽热爱国感情和浓郁民族风格的创作,成为民族乐派的直接先驱。
这时的主流钢琴音乐已达到顶峰;在演奏技术上无人胜过李斯特,在对钢琴潜力的挖掘上更无人取代肖邦。
他们的钢琴作品也以沙龙小品或炫技性乐曲为主,其作品既不抛弃传统结构,又不受其约束,创造了许多内容形式统一的独特曲式。
如肖邦的谐谑曲op.20、李斯特的《b小调钢琴奏鸣曲》。
这些曲子在保留了传统写作手法的同时也创造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它们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戏剧性上都更为充实和丰富。
二、音乐语言的民族化他们的音乐都强调民族音乐的调性和节奏特征,能够很好的吸收德奥传统,努力开拓,同时融入自己民族的音乐精华,具有浓郁的民间乡土气息。
例如肖邦的创作思想是和波兰人民、波兰土壤息息相关。
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波兰风格,肖邦很少直接采用民歌旋律作曲,而是按波兰民族民间音乐的性格、音调自己去进行创作,他的作品源自于波兰民族音乐,经过精心加工和艺术提炼造就了其独特和鲜明的个性,他的玛祖卡舞曲、波罗涅兹等一些乐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而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也让我们对其民族性的表现有很深的印象,他的每首狂想曲气质不尽相同,结构曲式比较自由,李斯特把吉普赛人的生活及音乐特质巧妙地编织到狂想曲中,以表达自己身为“匈牙利人”的深情。
浅析李斯特与肖邦钢琴圆舞曲的异同

浅析李斯特与肖邦钢琴圆舞曲的异同关键词:李斯特;肖邦;钢琴圆舞曲;浪漫主义时期一.绪论圆舞曲最开始是作为华尔兹的伴奏曲而发展的,它与小步舞曲不同,有强烈的节奏感与节拍强弱对比。
随着莫扎特、舒伯特等作曲家创作的圆舞曲数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圆舞曲逐渐也发展出了能够独立演奏的旋律性强的钢琴圆舞曲。
本文以李斯特《维也纳之夜》与肖邦《降A大调辉煌大圆舞曲》为例,分析浪漫主义时期这两大杰出音乐家创作的钢琴圆舞曲的异同,进而感受两位大师高超的创作技巧与浪漫主义时期钢琴圆舞曲的音乐特点。
二.《维也纳之夜》与《降A大调辉煌大圆舞曲》分析1.对比:1.1对李斯特《维也纳之夜》的分析李斯特的《维也纳之夜》改编自舒伯特的风之圆舞曲。
速度较快,是一首有引子、有尾声的典型的维也纳式古典圆舞曲。
曲子一开头就使用弱起,产生类似切分式的节奏,把重音放在正拍的长音上。
a小调与F大调、A大调的互相转化,再加上双手八度在中音区的演奏,形成了进行曲式的序幕。
八小节的引子后,呈式部主题出现。
虽是8+8的平行结构,但强弱对比明显,由5个小节的强到极强再到3个小節的减弱,最后三和弦的断奏反而给人很轻快的感觉。
第27小节开始慢慢进入高潮,连续的八度上行递进拉宽了曲子的幅度,充满了积极与热情的力量。
呈式部第二主题从第48小节开始,左手典型的三拍子律动更衬托出右手旋律的流动性。
64小节又以更饱满的情绪将第一主题的八度递进重复,在95小节出现了非常重要的、对乐段承上启下的休止小节。
第96-273小节进入第二部分,音乐更突出了舞蹈性、跳跃性。
虽然左手依旧是最典型的三拍子伴奏织体。
但在这一部分,弹性节奏在里面有更多的体现,就像舞会中一对对舞伴在自由搭档、转圈、滑步。
特别是到156小节,右手出现以下行为主的六度音程,大调式与小调式音乐色彩的变化,也使旋律的进行十分有趣。
188小节开始的三连音节奏型穿梭于右手的两个声部,中间穿插着半音极进的六度音程,音乐结构在此拉宽,更符合舞会式的轻巧与华丽并存的特点。
浅谈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

浅谈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宋 姝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摘 要:肖邦与李斯特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钢琴艺术大师,两位钢琴大师的独创性铸就了钢琴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他们分别采取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各自的民族精神。
本文通过对二者作品中的民族性、创作手法及音乐风格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反映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
关键词:民族性 创作手法 音乐风格作者简介:宋 姝,女(1987-),沈阳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8-0122-0219世纪的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追求自由,注重表达个人感情的时代。
这一时期,被称为“钢琴诗人”的肖邦 (1810—1849)和“钢琴之王”李斯特 (1811—1886)将钢琴音乐推向了顶峰。
肖邦和李斯特都有着同在异乡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但他们都有着对各自祖国的热爱之情。
他们的音乐中都注入了浓厚的民族气息,并作出了许多创新,使浪漫主义音乐富有新的音乐色彩。
他们虽然生长在同一个年代,但是不同的个性使他们的音乐创作风格有着鲜明的差异。
肖邦性格内向、忧郁、敏感。
他的作品情感细腻,更多注重的是自己的内心情感。
相比之下,李斯特性格外向、热情、夸张。
他的音乐没有肖邦那么细腻、宁静,更多的是直爽、强悍,充满征服欲。
一、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中的民族气息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之所以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主流音乐中加入了民族音乐的因素。
民族音乐为作曲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在肖邦和李斯特的钢琴音乐中,很大一部分作品就使用了各自民族中的音乐素材,这使他们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同时体现出他们的民族精神及爱国主义思想。
肖邦的创作与波兰的民间艺术是密不可分的,肖邦出生在波兰华沙近郊的热拉佐瓦沃拉村,从小就受到波兰民间音乐及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为他之后的民族创作打下了基础。
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比较分析

肖邦 是 著 名 的 民族 音 乐 家 和 艺 术 家 ,他 的 音 乐 创 作 与 波 兰 中 ,各主 题 的对 比可 以合 理地 看成 各 种 乐器 间 的冲 突 与融 合 。因 民族 民 间艺 术 息息 相关 。 肖邦 所 处 的年 代正 是 波兰 人 民 争取 民族 此 李斯 特 的钢 琴音 乐作 品大 多 被改 编成 交 响乐 。 解 放 的年 代 。在 这 一 时期 波兰 产 生 了无 数 的 民族英 雄 。就 是 在这 种 时 代背 景 下 , 肖邦创 作 出 了众 多 的钢 琴音 乐 ,这 些钢 琴 音 乐 中 饱 含 着 肖邦 对祖 国、 民族 文化 的浓 厚情 感 。在 l 9 世 纪 上 半叶 波兰 三 、二者 在音 乐特 征 方面 的比 较 1 . 肖 邦 作 品 的音乐 特 征
・
音 乐理 论 ・
大 众 文 艺
肖邦 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比较分析
黄 晓 东 ( 四川理 工 学 院艺术 学 院 四川 自贡 6 4 3 0 0 0 ) 二 、二 者音 乐创 作风 格 的 比较 肖邦 与 李 斯 特 是 浪 漫 主 义 时 期 的杰 出音 乐 家 , 二 人在 音 乐
进 一 步的 挖掘 。
一
配 、音域 的 扩展 ,还是 对 于一 些 细节 的 装饰 ,颤音 的 灵活 运用 ,
都 充 分地 表 现 出 了 肖邦 钢 琴音 乐 的特 点 。 肖邦 的音 乐作 品充满 了 二者 民族 风格 的 比较 肖邦 与 李斯特 对 于 德 奥传 统都 进 行 了 良好 的吸 收和 努 力 的开 诗 意 ,令人 久 久不 忘 ,回味 无 穷 。
、
拓 ,同 时还 融入 了本 民族 的音 乐精 髓 和 文化 精 神 。从音 乐 的 构成 要 素 来看 ,无论 从 和 声 ,还 是从 复调 和 曲式 方 面 , 肖邦与 李 斯特
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民族风格探析

学院:音乐学院专业:音乐学(钢琴方向)年级:2011级文硕学生姓名:胡潆哥学生学号:Y111340266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民族风格探析我理解音乐上的浪漫主义的钢琴作品是具有与同时期其他器乐及声乐作品的共同特点——强调个人的抒情性,偏重幻想和夸张的手法。
由于理想与现实间充满矛盾,浪漫主义钢琴家表现得最多的就是对梦寐以求而又难以实现的事物的渴望。
梦幻般的诗意和火热的激情是这一时期钢琴作品中常见的内容。
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的情感,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
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
而浪漫派钢琴音乐最重要特点就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即民族性。
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本民族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而浪漫派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创作就是把民族性的表现作为追求的目标。
作曲家们常常在作品中反映祖国的历史,表现民族的性格,描绘人民的风俗生活,或是把音乐作为题材激起民众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思想,与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相得益彰,把对个性的强调扩大到对民族性的强调。
肖邦的波兰音乐与李斯特的匈牙利音乐从民族风格的创作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肖邦与波兰音乐的关系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的波兰,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民族。
当浪漫主义思潮传到波兰时,波兰的艺术家们除了具有浪漫主义者的一般特点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自己的创作同波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当时,波兰涌现出一批爱国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要有鲜明的民族特性,要有热爱人民和自由的思想内容,要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艺术中的幻想和感情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当时有许多进步艺术家把宣传爱国精神和强调民族性、发展民族艺术作为自己崇高的职责。
这些领域当中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便是肖邦,而那些爱国主义思想对当时的肖邦有着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两座高峰——肖邦与李斯特的创作特征之比较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艺术的两座高峰——肖邦与李斯特的创作
特征之比较
李真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年(卷),期】2006(020)004
【摘要】肖邦与李斯特是音乐史上两位杰出钢琴艺术大师,他们的创作共同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美学特征,本文主要从民族性与诗意性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旨在反映他们的不同创作风格和艺术特征.
【总页数】4页(P59-61,70)
【作者】李真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贵阳 5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1
【相关文献】
1.两首浪漫主义时期创作的钢琴叙事曲的比较——李斯特《b小调叙事曲》与肖邦《F大调叙事曲》 [J], 郭倩
2.刍议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创作的比较 [J], 井晶
3.肖邦与李斯特钢琴音乐创作之比较 [J], 王莹
4.论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J], 谢滨妃
5.肖邦与李斯特钢琴艺术比较研究初探 [J], 史小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谈李斯特与肖邦风格之异同

谈李斯特与肖邦风格之异同1709年,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古钢琴制作师巴尔托洛梅奥·克里斯托弗里创制出了世界上第一架“现代钢琴”,这架“现代钢琴”诞生的意义远远超出“一种新的乐器的出现”,而之后的一百年里“现代钢琴”又得到了更好的完善。
这个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庞大的乐器在西方音乐辉煌的300年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地位。
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人们提及钢琴音乐,都惯于将肖邦与李斯特放在一起来评论。
的确,肖邦与李斯特有着不少的相同之处:少年时期都被誉为“天才少年”;都同样对帕格尼尼痴迷,并受其影响;都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等等。
而他们两人的不同之处是能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他们和他们的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
肖邦,出生和成长在特殊时期的波兰。
19世纪初期,波兰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充满着反对奴役压迫、争取独立自由的民族斗争,因为当时的波兰正遭受沙俄的侵略。
而此时波兰的文艺中也具有着当时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共同特征。
例如,强调个人主观情绪和幻想的表现、富于抒情色彩、喜爱对大自然景物的描绘,题材常常来自中世纪的民间传说、具有一定的民间色彩,等等。
但是波兰的浪漫主义文艺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那就是包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意识,这是19世纪初波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此时年轻的肖邦便受到了这种特殊的浪漫主义文艺深刻的熏陶,从而使肖邦在后来的创作中一直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性。
李斯特,在出生与成长阶段并没有受到民族性问题的影响,而是沉浸在他的“演奏神童”的幸福生活中,自然,他的作品中“民族”并不是他想要去表达的。
如果要找出对李斯特影响最深的因素的话,决不能漏掉帕格尼尼,正是这位19世纪上半叶让欧洲人极力崇拜的小提琴家,给了李斯特想极力发挥自己特长的动力和决心,尽管在后来李斯特拒绝承认受到帕格尼尼的影响。
让我们看看这两位音乐家在浪漫主义时期所受到的“礼遇”吧:“绅士们,请摘下帽子……我在肖邦伟大的天分、高尚的目标和他的大师级作品前俯首!”这是在肖邦学生时代的一部重要作品——为钢琴和管弦乐而写的变奏曲《请伸出你的玉手》首演后音乐评论家、作曲家舒曼的评价。
论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创作特征

(三)演唱技巧 这首作品不仅可以用美声唱法演唱,也可以用民族唱法演唱。 其实民族和美声还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在音色上,不要太明亮, 毕竟这首歌的主题是凄凉悲惨的。在演唱的时候,歌者要站在鸟儿 的角度去尽量模仿鸟儿的叫声。在声音技巧方面,首先注意的是气 息,起音的时候一般是从弱开始,对气息的控制要注意保持叹息的 感觉,有足够的气息量,在长音上保持连贯性,做好渐强或者渐弱 的准备,使气息“吹出去”;其次要注意歌唱状态,要用自然说话 的方式,把音搭在气上,而不是刻意去做一个声音,这就要求歌唱 者既要有胸腔的共振又要保持声带的自然闭合,从而摆脱嗓子去演 唱。并且还要做到声音位置的统一,特别是高音部分要继续保持这种 状态,保持高位置,才能使声音更自然。最后要注意吐字,这首歌要 在注意吐字清晰的同时,不要咬字太重,不然会破坏整体的感觉,在 气息的基础上把故事叙述清楚就可以了,就像在讲述故事一般。
(四)情感表达 在演唱情感方面应该注意加入自己的体会,把倾诉表现得更 加真切。把“声”和“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带有凄美呐喊的语 气,根据谱面标记在歌词中找出强和弱的地方,并生动的表现出 来,具有鲜明的对比,做到伸缩有度,适度得体,使整首作品跌宕 起伏的情绪更好地表达。4.演唱中“演”与唱的融合。 对作品的定位一样,我们也可以对演唱中的表演做一个设计, 但是首先要分析好每首作品的背景、内容、歌词、作曲者的思想及 “我”是第几人称,其次,对曲谱的风格、结构、特点和作品人物 中的性格、形象特征都要分析,然后来定位选择表演的表现形式, 表演时设计的每个动作都要恰如其分, 要符合作品中所要表达的人物情感与思想内涵,不能乱演,要 适度,逐步的从对表演的有意识做到下意识,无意识,达到忘我的 境界,真正的把“演”与唱融合在一起,像歌手那样表演,像演员 那样歌唱。 五、结语 这首《鸟儿在风中歌唱》具有雅俗共赏的风格,在现代艺术 歌曲的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贡献。演唱者在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作 品之余,应该多了解,多体会作曲家背景、风格,学习作品音乐知 识,领悟作品内涵,深刻发掘作品的意义,并融入自己的情感,才 能对作品完整演绎,才能做到真正的尊重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肖邦与李斯特音乐异同及其原因内容摘要:历史使得两位钢琴家有着不同的思想,个人的经历与不懈努力使得两位大师有着各自的特色。
他们的钢琴音乐创作,在浪漫主义音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的钢琴作品,结构大胆创新,和声极度发展。
各自在注入了浓郁的民族气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自的创作风格,把钢琴音乐推向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峰巅。
关键词:浪漫主义、肖邦、李斯特。
一、“浪漫”一词的来源“浪漫”一词源于“罗曼语”(romance),指中古时期用罗曼语(古代法兰西方言)写成的诗歌或传奇,题材多是反映中世纪英雄的冒险与奇妙经历,18世纪后此词被用来比喻与现实相区别的想象中的世界,与“幻想”、“杜撰”、“不可思议”等形容词相近。
二、音乐上的浪漫乐派产生时期及其人物音乐上的浪漫乐派是指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一批欧洲作曲家。
浪漫乐派常被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音乐上的浪漫主义风格的兴起可追溯到贝多芬,一般音乐史将韦伯、舒伯特、柏辽兹称为“浪漫乐派奠基人”,他们也就成为早期浪漫乐派的代表性人物(还有罗西尼威尔第等)。
而中期的代表性人物众多,有如肖邦、舒曼、门德尔松、李斯特、瓦格纳、小施特劳斯等等音乐家,晚期以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代表人物(还有普契尼等)。
三、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浪漫主义音乐侧重感情,“抒情性、自传性、个人心理刻画”是它区别于古典主义音乐的主要特征。
浪漫时期(或浪漫派)的音乐:在思想上着重自我主观意识的表现与刻画,常带有自传性色彩,作品着重于个人感受的细致表现、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与自然景象、生活现象的描绘,多以理想事物、古代神话传说和幻想故事为题材,强调音乐与诗歌、戏剧、绘画等其它艺术的结合,注重音乐的标题性和诗情画意(形成多乐章的标题交响曲和单乐章的标题交响诗等体裁形式),重视吸取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以体现民族性。
在音乐表现手法上,由于感情抒发的需要,连绵起伏、自由舒展的曲调占突出地位,声乐作品中的歌唱性曲调被广泛引入器乐创作,增添了器乐的抒情表现力(器乐声乐化)。
另外,音乐作品的和声功能扩展,转调更频繁,不协和和弦及变化音和声的运用具有特殊的表现力。
在音色、织体、力度等音乐要素上都有新的探索。
从思想感情和内容上来看,浪漫作曲家的共同特征是寄情于远离现实的神话和传说,或沉溺于个人的感情体验,集中反映了当时中下层知识分子精神苦闷,对黑暗社会的不满等心态。
如果说浪漫主义时期生活着两座峰的话,那这双峰非肖邦与李斯特莫属。
他们在音乐方面有着共同的方向所以他们同在一只骆驼的背上。
他们虽然都筑立了高峰,但他们犹如华山的东峰与西峰,两峰鼎峙谁也不亚与谁,各显神通。
四、音乐家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华沙,自小喜欢音乐,从母亲那里学到很多民歌,而且着迷诗歌和绘画。
8岁登台演奏钢琴,在华沙,人们都知道出了一位“钢琴神童”。
20岁时他就已经是很有名的钢琴家了。
肖邦是一位爱国的音乐家,虽从1831年开始在巴黎定居,但他对祖国波兰的爱从未稍懈,他热爱祖国,怀念家乡,一直对祖国的不幸而痛苦。
他经常抱病演出,身体异常虚弱时还进行创作。
1848年底他去世时手里还紧握着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杯子,并嘱咐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回自已的祖国。
在他创作的大量钢琴曲中透露着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和深刻的民族感情。
音乐表现出来的宏伟性和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感人至深。
舒曼曾指出:“肖邦的音乐乃是掩遮在鲜花中的大炮。
”他经常抱病演出,身体异常虚弱时还进行创作。
1848年底他去世时手里还紧握着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杯子,并嘱咐死后将他的心脏带回自已的祖国。
别林斯基在他的一篇论文中曾写道:“……一个诗人不可能由于自己和靠表现自己而伟大起来。
他的伟大既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苦难,也不是由于表现了自己的幸福;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的苦难和幸福都是在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中深深扎下了根的……”这些话完全能够用在肖邦身上,他的思想感情深深地在社会和历史——他祖国历史的土壤中扎下根。
第二年李斯特生于匈牙利西部的雷定,父亲为埃特哈基公爵的土地管理员,也是卓越的业余音乐家。
自小就学习音乐,九岁时在贵族的集会上弹奏钢琴,结果获得贵族们赠与六年的学费,父亲就举家迁居维也纳。
他拜车尔尼和沙里埃利为师,十二岁在各地公开演奏,曾使贝多芬大为赞赏。
此后在父亲的伴随下,继续赴巴黎求学,而且经常演奏与作曲,十五岁时父亲不幸去世,只好自谋生计。
这时他已是震惊乐坛的「天才少年」。
他的演奏,并不限于巴黎,足迹遍及法国各地、英国与瑞士,声名远扬。
此后约十年间,在巴黎过着安定而富裕的生活,经常登台演奏,弟子众多。
肖邦继承了莫扎特音乐的许多特点,所以比较婉约。
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钢琴音乐上,几乎涉及了钢琴领域的所有体裁,大致可分为华沙时期(1831)和巴黎时期(1831—1849)。
华沙时期他充分地运用发挥了波兰民族舞曲体裁玛祖卡和波洛涅兹,使它们远远超过了舞曲的范围内容,尤其是波洛涅兹,无论在内容或在艺术结构上,都发展成为复杂的作品。
这两种体裁使肖邦的民族性得到了最大体现,也使音乐界为之震惊。
舒曼曾赞赏道:“先生们,脱帽至敬吧,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才。
”在巴黎时期,肖邦对于文化界的接触范围更广,使他的思想更加成熟。
他把过去对抒情小品的偏爱转移到更富戏剧性的复杂的大型体裁上。
特别是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等作品中,主题构思更加雄伟,对比冲突更加强烈。
由于祖国遭受的磨难,以及他自身对祖国的思念,使他的创作产生了一个飞跃,他最重要、最成熟的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在他作品中体现的深刻民族内容,独特的艺术形式及熟练运用钢琴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音乐风格等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李斯特在精神上则更像贝多芬,豪迈而富有创造力。
李斯特把钢琴看作万能乐器,作有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练习曲、几百首钢琴改编曲及其它作品。
他的演奏风格华丽辉煌,气势宏大,充满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大大开拓了钢琴的艺术表现力。
在音乐上他主张标题音乐,并与1850年首创了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共创作了《普罗米修斯》等53首交响诗。
李斯特虽然早年就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匈牙利,侨居欧洲多年。
但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
他非常关心本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关心本民族文化和人民的生活。
他运用匈牙利民间音乐旋律谱写了许多与匈牙利历史题材有关的作品,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怀念之情,如《匈牙利狂想曲》、《匈牙利英雄进行曲》等。
由于李斯特在钢琴演奏技法和钢琴曲创造上的杰出成就,人们称他为“钢琴之王”。
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
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
李斯特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在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
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钢琴上弹过的乐曲。
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
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就不同了。
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
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肖邦与李斯特都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两人出生年代相近,肖邦生于1810年,李斯特则比他小一岁。
人们说,浪漫主义音乐之所以延续了上百年的时间正是因为民族性音乐的不断融汇,不断有新鲜的血液输入,使得浪漫主义音乐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在这样一个德奥音乐占据统治地位的年代,波兰人肖邦、匈牙利人李斯特虽然都达到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高峰,成为钢琴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创造家和奠基者,但是两人好像是两座遥遥相望的两座高山,虽然都很高,但彼此永远都走不到一起。
肖邦与李斯特都到过巴黎,特别是肖邦,巴黎几乎成为了他第二个故乡。
这一经历成了他们艺术成就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肖邦与李斯特对音乐的共同点他们都能很好地吸收德奥传统,努力开拓,同时融入自己民族的音乐精华。
从音乐各要素来看,无论在和声、复调、曲式方面,肖邦与李斯特的钢琴音乐语汇几乎是德奥式的(虽然民族风格浓郁),特别是对于民族风格的融汇,肖邦做得非常出色的,他的波兰舞曲、玛祖卡舞曲等一些乐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李斯特的诸多《匈牙利狂想曲》也让我们对其民族性的表现有一大概印象,(虽然李斯特误把吉普赛音乐当成自己匈牙利民族的音乐)。
(二)肖邦与李斯特音乐的不同“钢琴诗人”肖邦与“炫技大师”李斯特在创作风格上的个性突出,迥然不同的。
肖邦的钢琴音乐中,其每一首乐曲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无论是黑白键的分配及音域的限度还是一些精致的装饰音与轻巧玲珑的快速走句都体现了这一点。
很难想象在钢琴以外的乐器上奏出同样的风格,肖邦注重钢琴音色的发挥,因而它的作品诗意很浓,回味无穷。
比起肖邦,李斯特则偏向于运用交响乐的构思方法来创作钢琴音乐。
他的作品往往气势恢弘,和声的排列与配器相关,复调中各主题的对比可合理地视为各种乐器间的冲突与交融。
正因如此,李斯特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钢琴音乐改编成交响音乐,李斯特的钢琴音乐往往有着恢弘的气势,而细腻却不如肖邦,因而他的音乐较为直率,粗旷。
从钢琴小品来看,李斯特创作了很多抒情小品与音画性钢琴曲集,以《旅游岁月》、《安慰曲》和《诗与宗教的协和》为代表。
其中《旅游岁月》一清新纯洁的感情描绘了瑞士、意大利的风光和作曲家的心态。
它的第二集更注重表现对艺术和历史的回顾和追思。
这些作品体现了李斯特丰富的、富有诗意的想象力和哲理思想。
而肖邦的钢琴小品大多带有沙龙气质,如他的《夜曲》及《圆舞曲》等。
虽然不乏细腻、动人,这与肖邦的性格与他所出的巴黎贵族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
(三)个别作品分析《革命练习曲Op.12, No.12》是肖邦1831年离开故国多年的作曲家于返回祖国的途中,得知华沙沦陷的消息,悲愤之余写下的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