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合集下载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

试析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差异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

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掌握两种不同的语言,必须掌握两种文化。

只有跨越文化障碍,才能做到交际的得体与妥当。

礼貌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而语言就是表达礼貌的重要手段。

1 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Grace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是我们平时谈话时通常都要遵守的语用规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Leech在Grace“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在其《语用学原则》一书中提出来著名的“礼貌原则”,弥补了合作原则在解释间接会话含义时的不足。

Leech指出,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解释了合作原则中无法解释的问题。

因此,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是互为益补的关系,礼貌原则可以“援救”合作原则。

Leech将礼貌原则划分出六类。

(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

(2)慷慨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

(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别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增加双方的同情。

礼貌原则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好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在这六条准则中,得体原则是最根本的一条。

因为得体原则用于指令,而指令是各种语言行为中最需要讲究礼貌,也是最能体现礼貌的一种行为。

礼貌地使用语言就意味着得体地使用语言。

这六项准则互相作用的社会目标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礼让。

也就是说说话者说话时利他程度越高,多把好处给对方,话语就越有礼貌,礼貌程度就越高。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的研究引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于什么是礼貌行为的理解和实践方式会存在差异。

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一直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和原因。

一、语言交流方式上的差异1.直截了当VS委婉曲折在交流方式上,西方人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而中国人则更善于使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表达方式。

例如,在提出请求时,西方人可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而中国人则会通过言外之意或者暗示来表达。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主义和直接性,而中国文化注重集体主义和含蓄性。

2.控制话语VS尊重他人在对话交流中,西方人更倾向于控制话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尊重他人的意见和寻求共识。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中国文化注重团队合作和和谐。

二、身体语言上的差异1.空间距离VS亲密接触在身体语言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空间和独立性,在人际交往中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中国人则更习惯于亲密接触和身体接触。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边界和自我保护,而中国文化强调亲密关系和集体意识。

2.眼神接触VS礼貌避让在眼神接触方面,西方人注重眼神接触和直视,视对方为尊重的表现,而中国人则注重礼貌避让和眼神轻视,视直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权利和表达,而中国文化强调谦逊和尊重。

三、社交场合上的差异1.个人独立性VS社交关系在社交场合上,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性和私人空间,更倾向于进行面对面的、深入的一对一交流,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社交关系和社交网络,更愿意进行团体交流。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注重个人表达和独立性,而中国文化强调群体合作和社会关系。

2.时间观念VS灵活安排在时间观念方面,西方人注重准时性和时间管理,更愿意按照计划和日程安排行事,而中国人则更注重灵活安排和相互关照。

这是因为西方文化强调效率和个人时间,而中国文化强调灵活性和团队时间。

结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存在于语言交流方式、身体语言和社交场合等方面。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礼貌原则的差异摘要: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被不同的民族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而礼貌用语作为跨文化交际中重要的工具,应该被学习者认识和了解。

本文列举了一些中西文化背景下的礼貌行为的差异,尤其是从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道歉、对赞扬语的应答五个方面的异同之处及产生的原因,引起注意以运用于实践,避免文化冲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原则;称呼语;问候语;致谢语A Brief Talk about Different PolitenessPrinciple of Cultural ExchangeAbstract:Language as a tool for cultural exchange, has been given the different ethnic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Courtesy as a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very important, particularly in the awareness and understanding by learner. This article lists some differences and causes of five aspects including addressing, greeting, acknowledgement, apology and response of the compliments,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on applying practice and avoid cultural conflicts.Key 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principle; appellation;greeting; acknowledgement;apology;response of the commendation语言学习的范围很广,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语法学习,还要注重母语与外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中美交往中的语用问题

礼貌原则的文化差异——中美交往中的语用问题
三 、 称 呼 语 与 礼 貌
在 跨 文 化交 际 中产 生 故 障 的一 个 重 要 原 因 。 中美 由于 所 处 的 文化 背 景 不 同 ,因 而 在 交 往 中必 定 存 在 障 碍 , 语 言学 家 称 为语用 失误 。
称 呼 语 是用 来 指 称 自己和 别 人 的 词 语 。 言语 交 际
礼貌 用语 作 为语 言 的~部 分 与文 化 是密 不 可分 的。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的 人 说 话 方 式 或 习 惯 不 尽 相 同 ,这 也 是
打招 呼 时 他 们则 会 认 为 你 要 请他 们 吃 饭 。英 美 熟 人 之
间 碰 面 ,互 道 声 “ i 或 “ e o 就 表 示 打 招 呼 了 。 H” Hl” l
中 ,称 呼 语 是 用 得 最 广 泛 、 最 频 繁 的 词 语 。 称 呼 语 对
中美 交往 中 出现 过 多 的 是 社 交语 用失 误 。 由于 中
西 方 两 种 文 化 背 景 不 同 , 在 一 种 文 化 中 被 认 为 是 理 所
人 际关 系 有 着 敏锐 的反 应 ,它不 仅 有 提 醒 对方 开始 交 际 的作 用 ,更 重要 的是 使 交 际 者摆 正 自己与 交 际对 象 的关 系 ,便 于 展 开交 谈 。汉 语 中 的称 呼 语 很 能 体 现 中 华 民族 的礼 貌 习 惯 , 可 以说 称 呼 涉及 礼 貌 ,是 汉 语 言
贬低 自己是 向对 方表 示 自谦 和尊 重 。
二 、 问 候 语
人 们偏 爱 和崇 尚对 等式 (ei oa/Y m tc1 的称 呼 re rcl m e i ) p s ra 类 型 ,体 现 出平 等 的 文化 取 向 ,是 一种 平 等 式 社 会关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

从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看跨文化语用原则[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

这一领域的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

其中,礼貌原则的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

利奇认为,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会话交际礼貌原则。

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质疑。

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

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则。

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

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试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试论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语 用 学 界 ,礼 貌 已被 公认 为 一 种 常 见 的 语 用现 象。语 用 学探 讨 的礼 貌 问题 , 主 要 是 研 究各 个语 言 集 团 的 成 员在 何 种 场 合 遵 守何 种 礼 貌 原 则 。并 运 用 何 种 言 语 手 段 来显 示 自 己的 文 明礼 貌 程 度 。 国外 关 于 礼 貌 的 为主 要 代 表 。 本 文 主 要 以 L e e c h和 顾 日 国提 出 的礼 貌 原 则 为 基 础 来 分 析 礼 貌 在 不 同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语 用 差 异。 1 . 中国 学 者 对 礼 貌 原 则 的 研 究 与分 析
研 究, 最 早 源 于 英 国哲 学 家奥 斯 汀 f J . A u s t i n 1 在2 0世 纪6 O年 代 所提 出的 言 语 行 为 理 论 言 语 行 为理 论 认 为 人 们 讲 一 句 话 就 是 在 执 行 某 种 言语 行 为 . 这 些 言 语 行
为遵 守一 定的规则. 而 且 正是 这 些 规 则 使 言 语 行 为 成
与 建 筑 以及 时 尚设 计 大 师 直接 对 话 表 现 了得 。 力证 自 者也 进 行 了加 译 。 己绝 非 “ 花瓶 ” 。 结论 : 必 须要 重视 文化 对 翻 译 的 影 响 .如 何 克 服 文 化 差 女馒 林志玲 ( I J ・ 手一 l J、 /) c l 二 I 柬莞 闲加 才 , L r 芸 街 先锋 跨 界 之 夜 ( 桨 界 老超 之允 芸 街 异 ,将 原 文 的 意 思 完 整 的 甚 至 是 艺 术 的 富有 语 言 美感 先 锋 夜 ) J 活勤 c 二出席 L、 有 名 建 集及 7 7 y j 的传 达 给 读 者 , 是 每 一 个 翻 译 者 需要 努 力 的 方 向 。必 须 / 、 于 一 对一 舌 才 觉 老见 世 、 自分 要 在 充 分 了解 两 国语 言 和 文 化 的基 础 上 对 语 言进 行 加 r 挡饰 r J J e 0 、 二 匕 老言 正 明L 。 工和编译 , 才 能 真 正 把 原 文 的语 境 . 语 感 和 情 感 传 达 给 花 瓶 在 中文 中 , 除 了 实 物 的 花瓶 意 外 . 我们 经常用 读 者。 这 样 才 能 实现 跨 文 化 的 交 流 。 才能更好的促进 两 它 来 形 容 只 有 外 貌 没 有 真 才 实 干 或 者 没 有 内 涵 的 女 个 语 言 社 会 的人 员 的 互 相 理 解 和 友 好 往 来 。 只 有 这 样 子 。尤 其 在 演 艺 界 , 经 常 用花 瓶 来 形 容 长 的 漂 亮 但 没 有 才 能 让 文 化 本 身 也得 到 交 流 和 传 播 。 才 能 在 跨 文 化 交 演 技 或 者 才 华 的 女 艺人 。在 这 里 我 们 就 不 能 直 接 把 花 际 中避 免 冲 突 , 实现 共 同进 步和 繁 荣 。 瓶 给 翻 译 成 日语 , 而是 通 过 解 释 这 个 花 瓶 的 徒 有 其 表 参考文 献 : 不过是 个“ 装饰 品” 的 内 涵 来 向 日本 的 读 者 传 达 原 文 的 【 1 ] E . B . T y l o r , O n a Me t h o d o f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e D e —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

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关于多元性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原则,前人做出了大量研究组。

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1967年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中共同遵守的原则概括为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20世纪80年代,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美国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其核心内容为:尽量使自己吃亏,而使别人获利,以取得对方的反感,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并使自己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礼貌原则”和“合作原则”相辅相成地运用于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对语言的使用有很广泛的描述力,是现代人在会话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策略。

轻蔑既是一种普遍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总计,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原则,受制于不同语言群体的有所不同不同文化背景。

因此,“礼貌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的文化价值观有差异,甚至彼此完全不能接受,和善的话语可能伤害对方,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因此,在取得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中,双文化比双语言更加重要,因为,词只有在它们使用的文化中才有意义。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

汉文化重视正直准则,而西方人文化东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

谦逊准则要求人们尽量避免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西方文化则认为的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欣然接受面子,因而是礼貌的。

因此,西方人对尼泊尔人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高度一致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

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

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强调“贬己尊人”和“中庸”,提倡谦虚;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平等思想传统的影响,一再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主张自信心个人的自信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中西礼貌语言的语用及文化差异

中西礼貌语言的语用及文化差异

V .1 o o1 9 N .5
Ma . 2 0 y 01
2 1 年 5月 00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0 5 0 60 0 88 1 2 1 )0 . 5.2 0
中西 礼貌 语 言 的语 用及 文化 差异
杨 琦
( 菏泽 学 院外 国语系 ,山东 菏泽 241 705) ‘
例如两个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可能就会热心地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儿女职业甚至收入这都是习以为常的因为这样的关心使人感到温暖有人情味并以此来缩小双方之间的距离
第 1 9卷
第5 期
牡 丹 江大 学学报
J u n o M d n n U ie s o r a f u a ja g n v r y 1 i i t
5 6
建历史而很难理解西方文化 中关 于个人 自主的价值 。例
亲切。而在英语 文化中 ,个人年龄是隐私 ,那么 “l” o d 更 是个 隐晦的词。年轻人称 呼老年人时 ,可在其姓 氏前 加 M. r、Mr. Mi 。在汉语 中,可以用 “ s 或 s s 老师 、经理 、 医生 、工程师”等表示职业名称 和头衔 的词做称呼语 , 在 英语 中却 不能 。正 确 的说法 是按照 英美 人的 习惯把 Mr、M s M s . r威 i s与姓 连用 以示尊敬或礼 貌。 ( )文雅 ” 为一种礼 貌现象 , 五 “ 作 是带有普遍 性的。

要 :本 文从 中西方的礼貌原则入手 ,对 比了中西方礼貌的语 用及文化差异 ,总结 出只有通过文化对 比,了
解相互之间的文化差异 ,采 用不 同的礼貌 准则 ,才能实现成功 的跨文化 交际。
关 键词 :礼 貌 准 则 ; 文化 及 语 用 差异 ;跨 文化 交 际 中图分 类 号 :H3 3 文 献 标 识 码 :A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吉利大学,北京 102202)
[摘要] 礼貌原则是中西方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着力介绍了以利奇为代表的西方
礼貌原则,并介绍了汉语的礼貌原则,由此探讨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并进一步指出合作
原则可以看成是跨文化语用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 礼貌原则;差异;跨文化语用;合作原则
中图分类号:H 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4-0005-02
跨文化语用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得很快的一个新的语用学分支。

这一领域的
学术成果在语言教学、文化对比研究以及跨文化言语交际中被普遍认可。

其中,礼貌原则的
研究是近几十年来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对跨文化语用学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利奇的礼貌原则
英语著名语言学家利奇为了弥补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的不足而提出了礼貌原则。

利奇认为,
格赖斯的会话合作原则虽可解释话语意义与言外之意之间的关系,但不能充分解释为什么人
们既要遵守合作原则又要违背合作原则的语言现象,所以利奇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提出了他的
会话交际礼貌原则。

他的礼貌原则分为六个准则:(1)策略准则(得体准则);(2)慷慨准则;
(3)赞扬准则;(4)谦虚准则;(5)赞同准则;(6)同情准则。

利奇的礼貌原则是以英语国
家文化或西方文化为背景提出来的,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遍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关注和质疑。

维特根斯坦(1991)在评价言语行为理论时曾说塞尔等人的会话逻辑理论都认
为美国白人的说话方式代表了人类一般的说话方式。

他的这一评价其实也同样适用于礼貌原
则。

利奇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一书中说:“本章对这一论题未论
述的另一方面是与人际修辞有关的不同语言和文化的类型研究。

至今我们对不同文化间在这
一方面的了解是带有趣闻轶事性质的,比如有这样的观察:有的东方文化国家(比如说中国
和日本)比西方国家更强调‘谦虚准则’,英语国家则更强调‘得体准则’和‘讽刺准则’。


由此看出,利奇并未对东方文化进行过详细考察,那么他由西方文化背景得出的礼貌原则对
其他文化的适应性是值得怀疑的。

利奇的谦虚准则与中国人的谦虚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

在某些场合下,中国式的“谦虚”会
给西方人带来不快甚至威胁。

如清朝时,李鸿章出访美国,曾在美国餐馆设宴,席上对客人
说“今天承蒙各位光临,非常荣幸,我们备有粗肴,没有什么可口东西,聊表寸心,不成敬
意,请大家包涵……”第二天报纸上刊登了这一讲话的译文,餐馆老板大为恼火,说李鸿章
污蔑了他餐馆的名声。

这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礼貌原则造成的。

二、汉语的礼貌原则
由此可见,利奇的礼貌原则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指导汉语的言语交际活动。

所以,顾曰国(1992)
考察了汉语文化的礼貌现象并提出了一套适应于汉文化交际的礼貌原则。

顾曰国认为中国现
代的礼貌导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礼”是维护中国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行为法则,现代的
“礼貌”虽然不同于古代的“礼”,但仍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他将制约现代中国
人的言语行为规范,称之为“礼貌准则”。

具体内容如下:
1.贬己尊人准则。

中国式礼貌的最大特点是“夫礼者,自卑而尊人”。

该准则指称谓自己或与
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称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事物时要“举”,要“尊”。

2.称呼准则。

中国人视见面打招呼为礼貌,而打招呼就得有合适的称呼语。

汉语称呼语比较
复杂,主要可归纳为职务名称、职称名称、职业名称、礼貌标记词、人名和亲属语。

称呼准
则即用适切的称呼语主动与对方打招呼。

3.文雅准则。

礼貌语言显示说话人有教养,有教养即精神境界达到了较高的层次。

文雅准则
即选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婉言,少用直言。

4.求同准则。

它指说、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5.德、言、行准则。

该准则指在言辞上,尽量夸大给自己的好处,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和英语的礼貌原则一样,汉语的礼貌原则也是互相渗透、互相制约的。

三、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不难看出,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和利奇的礼貌原则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先来谈谈两者的相同之处。

利奇的策略准则和慷慨准则相当于顾先生的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或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在会话表达上尽量夸大得到的好处或尽量说小自己的代价。

利奇的赞扬准则和赞同准则与顾曰国先生的求同准则有相似之处,即通过增加双方的一致性来满足对方的欲望。

利奇的谦虚准则相当于顾先生的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不以贬己来抬别人,只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

英汉文化中的礼貌原则也有诸多不同之处。

首先,中西方文化里人们遵循的会话交流原则和礼貌原则不尽相同。

例如,西方国家的人们在“质量准则”和“礼貌准则”发生冲突时,往往遵循“质量准则”而不是“礼貌准则”。

而在中国,人们采取的方式则往往相反。

其次,英汉礼貌原则语用的不同点还表现在贬己尊人准则上。

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礼貌现象。

在西方文化里没有贬低自己抬高别人的现象,而中国人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

第三,汉语的称呼准则有它独特之处。

英语国家的人见面时打招呼也用称呼语,但并不复杂。

而汉语中的称呼语系统比西方的称呼语要复杂得多。

四、跨文化语用学的语用原则
中西方的礼貌原则都是在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提出来的,彼此都留有各自不同文化的烙印。

顾曰国先生(1992)说“礼貌和语用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又说语用准则“是一种进入言语行为的文化准则”。

钱冠连先生(1997)也强调汉语语用学是汉语“人文网络言语学”。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西方的礼貌原则都不能作为一个普遍的原则来使用。

这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时,也必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语用失误。

那么如何消解语用失误给交际带来的不良影响呢?或者说跨文化交际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语用原则呢?南方的易强先生(2002)提出了文化认同原则,认为无论是语言方面的失误还是社交语用方面的失误,都是因为交际双方没有取得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不仅维持自己的文化,以使自己的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而且还应认同他人的文化,使人类文化的发展不断融合,共同发展。

我们很赞同这一观点,中国古人讲君子周而不比、和而不同,在国际交流日趋频繁的当今,各国想共赢共发展,就必须本着合作的大原则,不断增加彼此的文化认同感。

钱冠连先生在探讨汉语文化语用学时认为原则问题应该“是美的、简单的”,这一观点与中国人传统的看法是非常契合的。

当然跨文化交际不会都这样简单,我们也并不由此而不强调语用的研究和避免因文化因素带来的交际失败的研究,这些方面的研究无疑会使跨文化交际更得体、更和谐、更有效。

但问题是在倡导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如何概括出一条有的放矢的原则并不容易,而这一原则应该是简单的。

这让我们想起乔姆斯基,他在探讨人类普遍的语言能力的进程中,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方案,以致最后彻底抛弃他最初的想法,推出最简方案。

乔氏最终的结论表明人类具有普遍性的原则往往是简单的。

因此,我们可以把合作原则视为跨文化语用学的最高原则。

虽然有些简单,但却具有强大的概括力和包容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