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合集下载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及特点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及特点摘要: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历经三个阶段,即实业教育改革阶段,职业教育兴起阶段,职业教育发展阶段。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并且具备了若干与当代职业教育相类似的特点,如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加强了与农村的联系,特别重视学生的实习等等,对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民国;职业教育体系;演变;特点;学制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按其学制的演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12~1922年为实业教育改革阶段,1922~1926年为职业教育兴起阶段,1926~1949年为职业教育发展阶段。

这样的分段是比较符合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

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发展,初步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并且具备了若干与当代职业教育相类似的特点,如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在内容和方式上加强了与农村的联系,特别重视学生的实习等等,这些对后来的职业教育发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从狭义的角度说,职业教育体系仅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学制体系,是广义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本文仅从狭义的角度探讨民国时期职业教育体系的演变过程及特点。

(一)实业教育的改革民国建立之初,南京临时政府就对清末的实业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虽然时局动荡,但改革仍然取得了进展,并且成为中国职业教育史上的重要时期。

1912年9月,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壬子学制”,新学制公布后至1913年,教育部又陆续制定并颁布了《专门学校令》、《实业学校令》和《实业学校规程》等法规,与“壬子学制”相互补充,成为一个更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学校系统,后来通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专门学校的种类,除原清末实业教育的农业、工业、商业、商船专门学校四类以外,还包括法政、医学、药学、美术、音乐、外国语专门学校等,招收中学毕业生或有同等学历者,修业年限均为4年,即本科3年,预科1年,可设研究科,研究科规定为1年。

最新版教案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最新版教案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最新版教案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一、引言在中国近现代史中,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时期,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清王朝覆灭,中华民国应运而生。

南京临时政府作为这一时期的政治中心,其成立、运作及其影响,对后来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最新版教案的形式,对南京临时政府时期进行深度解析,以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终结和民主共和制度的初步建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后全国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召开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的新纪元。

三、南京临时政府的运作南京临时政府在短暂的三个月时间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南京临时政府废除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基本原则。

在经济方面,南京临时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促进了民族经济的繁荣。

在文化方面,南京临时政府倡导民主、科学、自由的思想,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四、南京临时政府的影响南京临时政府虽然存在时间短暂,但其影响却深远而广泛。

首先,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和运作,为中国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南京临时政府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最后,南京临时政府所倡导的民主、科学、自由的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教育改革也是其重要内容之一。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部随即成立,蔡元培任首任教育总长。

教育部对封建教育进行了改革,废除了读经课,实行男女同校等制度,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此外,南京临时政府还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这一方针对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以及美术、音 乐等,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 (4) 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它废除封建专制主义遗 毒,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得体罚, 注意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联系。
二、民国时期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1.北平幼稚师范学校
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是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创建于 1930年,张雪门为首任校长。该校以培养幼稚师资为 己任,以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为最终目标。学校重视实 行“教学做”的方法。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学制三年,但 可分年结业。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
2.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2.《幼稚园课程标准》颁布的意义
《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 稚园课程标准,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 的精神。该标准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的特点,它要求寓 知识于娱乐之中,其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比较符合儿童的 接受能力,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要求。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1. 《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 《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
和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 (1) 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该标准做出如下规定: ① 增进儿童身心的健康。 ② 力谋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三、民国时期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1912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制定并公布了壬子癸 丑学制,将蒙养院改为蒙养园,收未满6岁的儿童。同 年,教育部还公布了《师范学校令》和《师范学校规 程》。随着民国初年这几项法规的颁布,蒙养园制度得 以确立。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九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中外教育思想史   第九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
• 一、批判封建教育
• 孙中山在《伦敦被难记》中 指出:“中国之政,习尚专制‛,
尖锐地批判了诵读‚四书‛
‚五经‛及其笺注文学的科
举教育。认为封建教育的目
的就在于‚养成盲从之性‛, 把人培养成驯服的奴隶,以维
护其统治。
• 1901年6月《国民报•说国民》指出,当时的中国只 是一个“奴隶之国”,没有国民而只有奴隶,士或
• 第一,它具有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精神。
• 第二,女子教育开始取得了一定地位。
• 第三,缩短学制年限,规定了初等小学阶段为 义务教育。
第三节 蔡元培教育思想
•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 蔡元培(1868─1940), 浙江绍兴人。近代著名 革命家、思想家、教育 家。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 1912年4月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 (四)世界观教育
• 这是培养人超乎现世之观念的最高层次的教育。
由于实体世界‚无以名之‛,所以世界观教育也
不是通过一般说教可以完成的,只能是一种超越
型的精神境界的修养。按蔡元培的话:‚消极方 面,使对现实世界,无厌弃亦无执着;积极方面,
使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进于领悟。‛可
见世界观教育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说不出具体 的方法和内容来。
• (五)美感教育
• 美育,即‚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
为目的者也‛。蔡元培指出,美的特点,一是具
有普遍性,任何人都可以认同并共享,无法歪曲
或独占。二是具有超越性,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 活,能使人得到精神境界的超脱,从而向实体世
界过渡。蔡元培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
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 梁。‛美育是引导人由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的 桥梁。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演变

民国教育学校制度的演变

民国时期,我国教育学校制度经历了从封建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历程。

这一时期的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民国教育学校制度演变的过程:一、清末学制的改革鸦片战争后,我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挽救国家命运,清政府开始进行教育改革。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壬寅学制未能实施。

1904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总共26年。

二、民国初年的学制改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公布壬子学制,这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壬子学制较全面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教育的要求,是民国的第一个学制。

1915年,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制。

这一时期,我国学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

三、壬戌学制的颁布1922年,民国颁布了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

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的需要,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

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三段五级。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学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这个学制吸收了解放区的经验,发扬了我国单轨学制的传统,是各级各类学校互相衔接,保证了劳动人民子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制改革中,职业教育在新学制中占有重要地位,重视培养各类技术人才。

此外,我国还实行了义务教育制度,使广大劳动人民子女能够接受基础教育。

五、现行学制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行学制不断改革和完善。

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我国教育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三章3、4节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三章3、4节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四节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一、老解放区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
3.解放区的方针政策 1946年《战时教育方案》提出各级学校均要“直接或间接地 为自卫战争服务”的总的教育方针。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四节 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
1.寄宿制的托幼机构 保育院、托儿所 由边区政府主办,条件、设备较好 主要招收前方战士和烈士的子女及后方干部的子女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5.改革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①强调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所教授的, 必须适合儿童发展的水平。
②教学方法,除不得已,才可以加儆戒儿童,不得用体罚。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1.蒙养园的设置 学制规定: “在下面有蒙养园,在上面有大学院,不计年限”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三)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 ①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废除读经科,提倡民主科学的 新教育;
②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
1920年,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南 京师范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
③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规定至1922年,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 ④大学改制
二、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的形式
4.化整为零的托儿所(游击式的托幼机构) 这种形式一般多见于局势不稳、敌情变化大的地区。 特点:当局势稳定时,孩子便集中,由托儿所或幼稚园培养, 敌人扫荡时,托儿所化整为零,保教人员与孩子分散 在老百姓家中,由群众掩护。 在晋冀鲁豫根据地最多。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

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制度演变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中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社会,中国教育也进入了一个大变革时代。

1840年前后,中国的教育主体还是传统的封建教育,但在这个时期也出现了几种新教育,一是地主阶级内部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鸦片战争后,清朝已成为一个衰落的封建帝国,教育仍然沿用旧制,日益空疏腐败,社会矛盾不断加深,主要表现在:1、科举制度腐败。

清末科举流弊百出。

“四书”中可以出的题目大多出尽,考试严格规定文章必以八股为体裁,书写字体必用小楷。

2、官学名存实亡,私学教育空疏腐化3、实行思想钳制,大兴文字狱。

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统治,清朝政府极端顽固守旧,闭关自守,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不允许有任何新思想产生。

这种教育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抵御不了外国的侵略,地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改革封建教育、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代表人物是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

伴随着鸦片战争的炮声,中国传统的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演变。

(一)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龚自珍、魏源等启蒙思想为先声,以洋务教育为标志,中国近代教育开始起步并出现了以教会学校和洋务学堂为代表的新式学堂。

虽然后来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这些新式学堂表现出来了不同特点,但毕竟使中国教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除了举办洋务学堂以外,洋务派还开了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19世纪70年代留学教育开始起步,以后成为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

与此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批评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呼声越来越高,清政府终于在1902年和1904年颁布和实施了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制度——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

除了政府国人主动学习国外思想教育外,外国人也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并开始在中国建立新式学堂。

早在鸦片战争前,西方科学文化便随着传教士的脚步,悄然渗入中国大陆,当时意大利耶稣会教士利玛窦等人,开始传播自然科学和技术,逐渐地把西方数学、天文学、医学、地理学等科学介绍到中国。

52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

52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

2020/2/7
3
1、创办洋务学堂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
学造船等具为下手功夫。”
——曾国藩(1862.6.3.日
记)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培养洋务
活动所需要的翻译、外交、工程技术、水陆军事等多方面的专 门人才,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1862年, 清政府在北京开设第一所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以后,洋 务学堂不断开设,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 务学堂约30余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方言学堂,也 就是外国语学堂;第二类是军事学堂;第三类是技术学堂。后 两类亦可合称军事技术学堂。
2020/2/7
4
• 京师同文馆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 创立之初是专修外国语的学校。初创时只 有英文馆。学生10人。后增加法文馆、俄 文馆、德文馆和东文馆。1902年并入京师 大学堂。自1866年增设算学馆开始,同文 馆变为综合性学校。
2020/2/7
5
• 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 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 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它以后出现的一 批洋务学堂,是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 育的开端。它不仅具有了新的办学形式, 而且在由外国语学校演进为综合性学校 以后,增设了一系列自然科学课程,科 学教育正式列入中国教育制度之中,教 育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
2020/2/7
10
• 后来,在国内顽固势力的阻挡以及国外 资本主义的歧视下,1881年7月,清政府 解散留美事务所,留学生分三批被撤回 国。学业未成,半途而废,说明中国在 沦为半殖民地厄运以后,内有顽固守旧 势力的阻挡,外受资本主义的歧视,出 洋学习科学技术是难于实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南京临时政府时期的教育改革
第一节教育部对封建教育的改革
辛亥革命成功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宣告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

1912年1月9日,成立中央教育部,蔡元培任教育总长,立即着手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主要有:
1、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
2、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3、制定民国教育方针
4、颁布《壬子癸丑学制》
一、整肃封建教育
教育部建立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

于1912年1月19日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初等小学算术科,自第三年起兼课珠算”;“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

并立即着手编写新教科书。

这些措施在与封建教育彻底划清界限方面是相当有力度的,直接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二、制定教育宗旨
1912年9月2日正式公布“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民国教育方针。

意义:(1)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实行了的资产阶级国民教育宗旨。

(2)完全否定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实”、“尚武”的封建教育宗旨。

(3)体现了资产阶级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第二节壬子癸丑学制
在1912年7月10日的临时教育会议上,讨论了学制改革的问题。

会议决定改革旧学制,并拟定了一个《学制系统案》。

9月3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学校
系统令》,即“壬子学制”。

到1913年8月,又陆续公布了《小学校令》、《中学校令》、《师范教育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小学教则及课程表》、《中学校令施行规则》、《师范学校规程》、《高等师范学校规程》、《公私立专门学校规程》、《大学规程》、《实业学校令》等法令,形成一个新的学制系统,统称“壬子·癸丑学制”。

一、壬子癸丑学制的学制系统及方针
从学制纵向构成来看,初等小学校 4年,高等小学校3年,均设补习科。

中学校4年。

大学预科3年(副设于大学,不得独立设立),本科3年,法科和医科4年。

小学之下有蒙养园,大学之上有大学院。

从学制横向构成来看,除普通教育外,还有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

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二级,相当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

实业教育分乙种实业学校和甲种实业学校,相当于高小和中等教育阶段。

还有专门学校,相当于高等教育阶段,本科3-4年,预科1年。

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这个学制批判了清政府的“忠君尊孔”的教育思想,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

它既有资产阶级教育对道德的要求,又反映了儒家之美、恕、仁的道德意识。

二、《壬子癸丑学制》特点
1、缩短了年限
2、男女平等的教育权
3、取消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
4、规定一学年为三个学期
5、中学不实行文实分科
6、增设初等小学补习科,高等小学补习科
7、取消高等学堂,改设大学预科
8、特设专门学校,与大学平行
9、重视师范教育
三、《壬子癸丑学制》的不足
1、学制系统各阶段划分年限不适当
2、中等教育阶段缺陷
3、课程设置不够灵活
4、大学预科有弊端
"壬子癸丑学制"经过几年的实施以后,暴露的缺点越来越多。

如当时的教育办人士批语这个学制整齐划一有余,而灵活性不够,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中学的修业年限太短,而且偏重于普通教育,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注意不够。

很难适应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

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当时的教育界一致要求对现行学制进行改革,建立一个适合民族资产阶级需要的学制。

四、《壬子癸丑学制》的意义
1、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2、废除读经讲经,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3、促进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