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简述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简介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Person-Centered Psychology)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其主要观点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概念、自我实现以及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对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格自我罗杰斯认为,人格自我是一个整合的、动态的、正积极发展的心理结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评价和理解。
人格自我由自我概念组成,即对自己的看法、价值观、能力和身份认同等因素的总和。
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看法和评价。
罗杰斯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中经历了无数的“反映性的自我”。
通过收到他人的反馈信息,个体形成了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建立起自我概念。
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格自我的核心概念之一。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追求自我实现,即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自身能力,并成为一个更完整、更真实的自我。
自我实现是一个人的基本动力,是实现幸福和满足感的关键。
条件化自尊罗杰斯认为,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是条件化自尊。
当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内心价值和目标进行行动,并受到他人的接纳和尊重时,就能够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
这种自尊感使个体对自己有积极的评价,并能够实现自我发展。
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个体受到了罗杰斯所称的「正向动机」的驱动。
这种动机源于个体对于自我的认同和完善的渴望,而不是外在的奖惩或社会的压力。
正向动机推动个体主动寻求新经验、探索自己的潜能,并不断发展成为一个更真实和独立的自我。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罗杰斯的人格自我心理学强调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个体自我实现的关键环境。
人际关系中的积极性和互动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真实的关系罗杰斯强调了个体与他人之间建立真实的关系的重要性。
真实的关系是一个人能够真实展示自己、接受他人和被他人接受的关系。
在真实的关系中,个体能够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接纳,从而建立起条件化的自尊感,并实现自我发展。
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的特点

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的特点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的特点罗杰斯(Carl Rogers)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治疗师,他提出了一种健全人格的观点,即“自我实现理论”。
这种观点强调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意愿,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力,并且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以实现这种潜力。
以下是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的特点:1. 人类本性是积极向上的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天生的积极向上的冲动。
这种冲动使得我们想要探索新事物、成长和发展自己。
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我们可能会受到压抑或限制。
因此,罗杰斯认为,在一个支持和鼓励个体发展和成长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我潜力。
2. 重视自我意识罗杰斯强调了自我意识对于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特质的人需要对自己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这种自我意识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并且更好地适应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3. 重视个体的主观体验罗杰斯认为,个体的主观体验对于健全人格发展至关重要。
他强调了个体的感受、情感和内在需求,认为这些因素是影响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注重倾听和理解患者的主观体验,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潜力。
4. 重视人际关系罗杰斯认为,人际关系对于健全人格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他强调了相互尊重、信任和接纳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非常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注重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并且通过积极倾听和理解来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5. 强调自我实现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力,并且在适当的环境下可以实现这种潜力。
他强调了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认为这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罗杰斯注重帮助患者认识到自己的潜力,并且通过积极倾听和理解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潜力。
总结:罗杰斯健全人格观点强调了个体内在需求和意愿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实现自己的潜力。
他强调了自我意识、主观体验、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对于健全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教心08级1班赵丽(0807410153)罗杰斯在长期实践研究中形成的从人格自我理论出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阐述了“培养完整的人”、“意义学习”、“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
批判地借鉴和吸取他的教育理论,对于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临床研究得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思想不仅对心理咨询产生很大的反响,而且在教育上、人际关系上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我很关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一、生涯解读: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
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家中具有十分严格而不容违抗的宗教伦理气氛,父母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关爱,非常尽职,也几乎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
父母的爱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论提出有很大关系。
罗杰斯家庭思想刻板保守,尤其对社交生活的限制尤为严格,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所以孩童时就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将所有精力用于学习。
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农场,父亲对科学的热爱也影响了他一生。
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这可能对成年后从事儿童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主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学科的变换显示其兴趣爱好正逐步脱离家庭的影响,变得更加自我。
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这段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摆脱了父母的正统宗教信仰观念;也意识到个人的想法、感受、梦想等是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
在神学院罗杰斯就已经被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课程和讲座所吸引,发现自己对咨询很感兴趣。
后来逐渐转向了儿童指导领域,并开始将自己当做一名临床心理学者了。
罗杰斯人本主义主要观点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观点包括但不限于:1、人格的自我理论:关于自我的理论是罗杰斯人格理论的核心,也是他的心理治疗理论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基础。
罗杰斯认为,个体是完整的有机体的存在,是一切体验的发源地,且在自我实现倾向的驱使下成长与发展,其结果就是“自我”、“自我概念”的发展、扩充及实现。
2、心理治疗理论:罗杰斯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代表着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的主要趋向。
即如果给来访者提供一种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氛围,他们就会倾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去进行自我理解,改变他们对自我和对他人的看法,产生自我指导行为,并最终达到心理健康的水平。
3、教育观: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罗杰斯把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扩展到了心理治疗领域之外,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
因此,教育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
罗杰斯强调,在达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应像治疗者对来访者一样对学生产生同情式理解,从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学生的反应,敏感地意识到学生对教育与学习的看法;要信任学生,并同时感受到学生信任。
这样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罗杰斯的主要贡献:1、发展了人格理论:罗杰斯是 20 世纪 60 年代至 80 年代西方重要的人格理论家之一,他强调人格的完整性,强调人格中自我的作用,注重健康人格的培养,因此对自我心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罗杰斯尝试运用 Q 分析技术来了解人的自我概念相机体经验,为他的人格理论的某些关键概念成为可操作的技术,因而受到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
许多人仍对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深感兴趣,并在各自的实践中验证和发展其理论观点。
罗杰斯理论的启发

罗杰斯理论的启发一、罗杰斯理论主要内容(一)自我罗杰斯认为,人格的主要结构是自我。
在他看来,现象场中有些内容与个体自身有直接的关系,而有些内容与个体无直接的关系,前者就是自我。
自我包括现象场中一套有组织的知觉模式,包括主格的“自我”、宾格的“我”以及所有格“我的”。
因此,可以从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中认识他的自我。
自我是一套有组织的、整体的和一致的知觉模式,当新的元素加入的时候,自我尽管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但他仍然保持原有知觉模式的固有本质。
在自我的基础上,罗杰斯提出了与自我相对应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就是一个人希望自己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往往是衡量个体人格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
(二)自我实现在罗杰斯看来,所有的有机体都有求生、发展和提高自身天赋的要求,也就是说有自我实现的趋向,正是这种自我实现的内驱力推动着有机体向前发展。
有机体的自我实现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依赖到独立,从固定、僵硬到变化和自由的发展规律,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具有社会责任感、更具有独立性和创造性。
罗杰斯相信“人性本善”的观点,因此,个体的自我实现就是个体的创造J陛活动,而且不应受到社会的控制。
所有的个体都是以是否与实现趋向相一致的方法来评价他们的经验,同实现趋向相一致的经验是令人满足的,所以它维持着人对它的追求,反之,不一致的经验是令人生厌的,个体就会回避它。
(三)人格发展“自我发展”( self - development)是一个使有机体倾向于更分化或者更复杂的实现趋向的重要形式。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能否形成健全的自我,进行自我发展,取决于他在婴儿期所获得的抚爱。
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儿童需要爱的哺育。
罗杰斯把这种需要称作“积极性尊重”。
他指出,每个人都具有积极尊重的需要,每个婴儿都被驱使着去寻找积极尊重的满足,只有那种能获得爱抚,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能深得别人赞扬的儿童,才能得到这种健全的人格,完全取决于这种积极尊重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罗杰斯人格理论及自我概念

两大人格理论差异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 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 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意识结构说, 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 个系统所构成。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 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 各种本能欲望和冲动。这些冲动和欲望被排斥或压抑在意 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以 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 ,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 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 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 是,当“ 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 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二、马丁布伯的存在主义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以马丁布伯为代表的存在主义其实也是一种关注人的哲学。 存在主义中所表述的存在是个体的存在,这种理论认为, 只 有从个体的存在出发, 才能理解人生的意义, 并把孤立的人 的非理性的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存在主义注定要以 人为中心, 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 重视人的存在体验。 三、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对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 响 以詹姆士和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认为认识来源于经验, 人们所能认识的, 只限于经验。所以实用主义十分重视从个 人的经验出发, 主张用行为的相应效果来证明思维的合理性 和现实性。实用主义忠于事实, 根据事实的效果来进行判断 或是修正概念, 重新将为了人确定为哲学的最终目的。事实 上, 自皮尔士创建实用主义以来, 作为一种以自我为核心的 哲学精神和思维方式, 深深影响着其后所出现的各种社会思 潮, 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实用主义的 影响。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人格界定
•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力求自己得到最大 发展的心理倾向,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遗传 的内容。人不仅要实现其生物潜能,还要实现 其心理潜能。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 个性和价值观,所以要尊重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罗杰斯主张要建立 人与人之间正向的关怀和充分的尊重,使人的 个性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二)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具备的样子。理想自我 具有的品质是个体认为最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是生 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财产或者社会地位方面的内容 。认为给提的自我概念应当和理想自我接近,这样自己本 省的知觉和所希望的形象相符合,人们对自己就会感到满 意。还认为心理健康的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当接 近或相互符合的。
人格发展
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到他人的评价。在他的理论中,自我 是个格的核心部分,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个体生长和发展 目标,所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自我的形成和发 展,罗杰斯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关注的需要
自我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 的,它依赖于环境中的许多因素。一个人在与生活中的 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交往时,会逐 渐形成建立在周围人评价基础上的自我。积极关注的需 要就是指生活中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同情、尊敬、认可 、温暖等情感需求,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 求,这种需求非常强烈和迫切,以至于小孩子会为了这 种需求的满足而放弃某些其他的事情或者需要。
现象场
• 现象学强调个人的经验,认为人的世界就是经验的世 界,经验就是现象场,对个人而言现象场就是现实, 是一个人在某一刻的整个意识的范围。现象学认为每 个人对于周围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知觉,一个人的 所有行为反应都与他所经历过的和感受到的现象场有 关系。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卡尔·兰塞姆·罗杰斯教心08级1班赵丽(0807410153)罗杰斯在长期实践研究中形成的从人格自我理论出发,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非指导性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阐述了“培养完整的人”、“意义学习”、“教育者即促进者”的教育思想。
批判地借鉴和吸取他的教育理论,对于审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其临床研究得出的“以人为中心”疗法思想不仅对心理咨询产生很大的反响,而且在教育上、人际关系上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我很关注其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
一、生涯解读:1902年1月8日罗杰斯生于美国伊利诺斯的奥克派克。
是家中的六个子女中的第四个,父亲是位成功的土木工程师,母亲主持家务,同时也是位虔诚基督教徒,家中具有十分严格而不容违抗的宗教伦理气氛,父母对孩子们倾注了大量关爱,非常尽职,也几乎时时刻刻惦记着孩子们的幸福快乐。
父母的爱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理论提出有很大关系。
罗杰斯家庭思想刻板保守,尤其对社交生活的限制尤为严格,担心自己的孩子被带坏,所以孩童时就没有朋友,非常孤独,将所有精力用于学习。
12岁的时候,全家迁至农场,父亲对科学的热爱也影响了他一生。
在那里度过了他的青年期,由于严格的家教和繁琐的家务,卡尔变得孤僻、独立和自我约束。
这可能对成年后从事儿童方面的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1919年考入威斯康星大学,主读农业,后转修宗教,于192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学科的变换显示其兴趣爱好正逐步脱离家庭的影响,变得更加自我。
在此期间,他作为“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六个月,这段新的经历扩展了他的思考,于是他对自己的一些宗教基础观念开始质疑,摆脱了父母的正统宗教信仰观念;也意识到个人的想法、感受、梦想等是可以相互分享和交流的。
在神学院罗杰斯就已经被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课程和讲座所吸引,发现自己对咨询很感兴趣。
后来逐渐转向了儿童指导领域,并开始将自己当做一名临床心理学者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我不协调
当个体感受到自我概念与实际之间出现差距的时候,这个人 就处于不协调的状态。这是一种内心紧张、纷乱的状态。 个体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差距会使他产生强烈的焦虑。 人们经常会采用否认的和曲解的防御方式来应付现状。
否认是拒绝把有危险的经验纳入到自我概念中,使自我概念 免受威胁。人们会拒绝接受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知觉和经验 。既然有危险的经验不会为个体所意识到,那么个体如何 能够察觉到它的威胁,从而采取自我防御呢?为此罗杰斯 提出潜知觉的概念。他认为,有威胁的的经验在进入意识 之前,会先经历隐觉过程,为当事人所察觉。
而曲解会让经验进入意识层面,但是会曲解经验的含义。
罗杰斯认为心理不健康的人,其自我概念与自身的经验是不 协调。虽然这种否认或曲解的防御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出 现的,但是由于拒绝或排斥了对自我具有威胁性的知觉和 经验,不愿意识到这些经验,个体就无法认识到客观环境 的真实情况,那样就会妨碍他们的自我发展。
如果个体体验到的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就不会形成价值条件,积极 关注和自尊的需求就不会与个体的评价过程相冲突,个体就可以成为 功能完善的人。
他认为父母不必对儿童的任何要求都给予满足,但是必须将孩子的某 个行为与孩子本身区分开来。不要让孩子的自我形象受到影响,不要 影响他整个的人格发展。
人格适应
• (一)自我的一致性 他认为个体的功能要是维持各种自我知觉之间的一致性,并
且在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起到调节的作用,也就是说个体 所采用的行为方式多半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个体愿意表 现与其自我概念相一致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的经验 能与自我概念相符合,那样就可以维持自我概念,而不必 做任何的改变或修正。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自我 一致性,能够采取开放的态度,能够将他的经验同化到自 我的结构中,也就是说,自我与经验是完全相符的、协调 一致的,对经验是开放的,没有防御的。这样个体就能对 环境有一个完整、准确、客观的认识,而且可以合理运用 环境中的情况和事物以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这就是罗杰 斯所说的功能完善的人。
(二)理想自我是个体希望自己能够具备的样子。理想自我 具有的品质是个体认为最重要和有价值的东西,可以是生 理方面的,也可以是能力、财产或者社会地位方面的内容 。认为给提的自我概念应当和理想自我接近,这样自己本 省的知觉和所希望的形象相符合,人们对自己就会感到满 意。还认为心理健康的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是相当接 近或相互符合的。
自我不协调是造成适应不良和病态行为的根源。知觉的威胁 越多就越有可能去否认和歪曲事实,中等程度的不协调可 能会产生神经官能症,极端的不协调,会造成精神分裂。 是所以适应不良是对自我的一种否认。
由此可以看到,人格改变的困难非常大,因为本身就包含威 胁。
人格动力
•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基本动力就是谋求自我的充分发展,即 自我实现的倾向。换句话说,个体有一种基本的驱力:实 现自我、维持自我并提升自我。在他看来不仅人,所有的 有机体,都具有求生、发展和提高自身的天生的需要。
现象场
• 现象学强调个人的经验,认为人的世界就是经验的世 界,经验就是现象场,对个人而言现象场就是现实, 是一个人在某一刻的整个意识的范围。现象学认为每 个人对于周围的世界,都有其独特的知觉,一个人的 所有行为反应都与他所经历过的和感受到的现象场有 关系。
• 他认为行为的原因不是事件,而是主体对事件的知觉 ,由于个人对事件知觉的变化,行为会随之变化
• 自我实现的倾向会促使个体发展,不仅仅指有机体生理方 面的成熟,还包括其他方面的成长。罗杰斯认为这种倾向 会促使个体从一个简单的组织成长为一个复杂的组织,从 一个依赖的个体成长为独立的个体,从一个固执、呆板的 状态发展为可以变化的、能够自由表达的状态,就是说, 使个体更加复杂、独立、有创造性和责任感。他曾在诗中 描述人生是一段积极主动的过程,就像长在大海岸边的一 棵大树,笔直、坚强、活泼,不断地茁壮成长。
人格发展
他认为人的发展受到他人的评价。在他的理论中,自我 是个格的核心部分,自我的充分发展是个体生长和发展 目标,所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其实就是自我的形成和发 展,罗杰斯认为影响自我发展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关注的需要
自我概念不是天生就有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 的,它依赖于环境中的许多因素。一个人在与生活中的 重要他人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交往时,会逐 渐形成建立在周围人评价基础上的自我。积极关注的需 要就是指生活中得到周围人的关心、同情、尊敬、认可 、温暖等情感需求,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积极关注的需 求,这种需求非常强烈和迫切,以至于小孩子会为了这 种需求的满足而放弃某些其他的事情或者需要。
(二)价值的条件
要想得到别人的积极关注是有条件,需要做某些事情才可以得到,如 果做了另一些事情,就得不到这种关注,这就是价值的条件。当我们 能做到这些条件的时候,提升我们自尊的可能就会增加。当价值的条 件被内化,就会成为自我的一部分,可以指导人的行为。这种价值的 条件对儿童的社会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有负面的作用。可能 会阻碍儿童的成长和自我实现。
总而言之他的人性观就是始终相信人性本善,改变人类之善的是社会。
人格界定
•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力求自己得到最大 发展的心理倾向,这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所遗传 的内容。人不仅要实现其生物潜能,还要实现 其心理潜能。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潜能、 个性和价值观,所以要尊重个人的经验和感受。 人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罗杰斯主张要建立 人与人之间正向的关怀和充分的尊重,使人的 个性能够得到正常的发展。
(三)无条件的积极关注
罗杰斯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都应当得到爱。他认为孩子需要 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论孩子是什么样子,无论孩子做了什 么,无论孩子是聪明还是笨,都能获得父母的全部的真正的爱,父母 是无条件的尊重孩子,也就是说孩子不会担心自己会失去父母对自己 的爱和喜欢,他认为这对孩子的人格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这个主观世界可 能跟当时的客观化境保持一致,也可能与环境有较大 的距离,包括当事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知觉,而行为 时是最重要的原因。
人格结构
(一)自我:自我是一个具有组织性、一致性和整体性的知 觉模式,虽然自我会变化,但它总是维持这个组织的特性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可以支配人的行动的,而罗杰斯认 为自我是那些与自己有关并能被个体意识到的经验。罗杰 斯非常重视自我概念和行为适应之间的关心。
罗杰斯的人格理论
人本主义代言人--罗杰斯
• 人性观 • 人格界定 • 现象场 • 人格结构 • 人格发展 • 人格适看法与我国的孟子很相似,都认为人性本善,而且都 是朝向自我实现、成熟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的。他认为宗教信仰尤其 是基督教让我们相信人是有罪的。人们会犯错是因为个体没有完全将 个人的功能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