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原文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文原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

自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闯入罗布泊,它才逐渐为人所知。

1980年,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彭家木在那里进行科学考察失踪;16年后,探险家余纯顺又在那里遇难,更给罗布泊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罗布泊.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

罗布泊,天空中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可是,从前的罗布泊不是沙漠。

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罗布泊,“泊”字左边是三点水啊!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人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绵延不绝的绿色长廊,夏季走人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昔日塔里木盆地丰富的水系滋润着万顷绿地。

当年张骞肩负伟大历史使命西出阳关,当他踏上这片想像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映人张骞眼中的是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从此,张骞率众人开出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另据史书记载,在4世纪时,罗布泊水面超过20万平方公里。

到了20世纪还有lOOO多平方公里水域。

斯文·赫定在20世纪30年代进罗布泊时还乘小舟。

他坐着船饶有兴趣地在水面上转了儿圈,他站在船头四下远眺,感叹这里的美景。

回国后,斯文·赫定在他那部著名的《亚洲腹地探险8年》一书中写道:罗布泊使我惊讶,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一样,在和煦的阳光下,我乘舟而行,如神仙一般。

在船的不远处几只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着……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失,罗布泊从此成了令人恐怖的地方。

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

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

初中语文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初中语文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初中语文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1. 播放PPT课件,展示罗布泊的美丽景色。

2.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3. 讲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4.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变迁。

5.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6.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1. 课程导入是否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

2.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第二章: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教学目标:1. 掌握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1. 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2. 罗布泊的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地图资料。

教学过程:1. 播放PPT课件,展示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讲解罗布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3.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罗布泊的变迁。

4.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环境,防止类似罗布泊的消逝。

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 教学方法是否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三章: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教学目标:1. 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1. 文章的写作手法。

2. 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相关写作技巧资料。

教学过程:1. 播放PPT课件,展示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情感。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今日的罗布泊
现在的罗布泊
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恶化,讲 环境时时刻刻都在恶化 讲 述几个发生在你身边的环境 恶化的故事,谈谈你的感受 谈谈你的感受! 恶化的故事 谈谈你的感受
凝固的生命
枯木哭泣
永 恒 的 眺 望
妙语传情
面对美丽罗布泊的消逝, 面对美丽罗布泊的消逝, 你从字里行间读到了作者怎样 的情感? 的情感?
改变这一切的一定也是人! 改变这一切的一定也是人!
每当太阳落向,西边的山 每当太阳落向 西边的山, 西边的山 天边映出月牙泉. 天边映出月牙泉 每当驼铃声声,掠过耳边 掠过耳边, 每当驼铃声声 掠过耳边 彷佛又回月牙泉. 彷佛又回月牙泉 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 我的心里藏著忧郁无限 月牙泉是否依然. 月牙泉是否依然 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 如今每个地方都在改变 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她是否也换了容颜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
过去是“绿洲” 过去是“绿洲”、“仙湖”——广 仙湖” 广 阔美丽清澈充满生机。 阔美丽清澈充满生机。周边牛 马成群, 马成群,绿林环绕
昔日的罗布泊
美丽的水乡
水 草 丰 茂
牛羊成群
林 边 牧 歌
鸟栖天堂
现在“沙漠” 现在“沙漠”、 “神秘”—— 神秘” 死寂荒漠, 死寂荒漠,胡杨林成片死 寸草不生,不见飞鸟, 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 令人恐怖
青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面下降
月牙泉濒临干涸
我们相信: 我们相信: 造成悲剧的是人, 造成悲剧的是人,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 就在天的那边 很远很远, 很远很远 有美丽的月牙泉. 有美丽的月牙泉 它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 沙漠的眼, 它是天的镜子 沙漠的眼 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星星沐浴的的乐园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那年我月牙泉边走过 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 从此以后魂儿绕梦牵 也许你们不懂得这种爱恋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除非也去那里看看 看那,看那 月牙泉 看那 看那,月牙泉 看那 月牙泉. 想那,念那 月牙泉. 念那,月牙泉 想那 念那 月牙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1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我觉得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文章可以做为切入口。

本单元的内容,以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

关注自然,保护自然是每一个人的责任。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本次的公开课我所选择的课题是其中的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来自吴岗的佳作《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这篇报告文学作品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描述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罗布泊消逝的原因,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环保意识。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适合学生自读。

所以在设计时我也给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在文本中体悟情感,认识当今的生态环境,树立生态保护意识。

当然如果只是让学生重复书上的信息,记住几个数据或者分析破坏的原因,最后呼吁环保,学生兴趣是没了的。

于是,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第一步是直观的感受,给学生展示几幅过去和现在的罗布泊的图片,给学生首先来个心灵的震撼;第二步是检查预习,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第三步是正式的进入课文,这也是这堂课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我设置了两个步骤,一是初读整体感知,二是再读探讨感受心情;授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课堂检测。

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自我感觉课堂气氛还是不错的,我觉得整个环节衔接的很紧凑,时间的把握也是恰到好处,学生没有借助课外的.参考资料完成学习任务,我给了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学习的效果我也觉得很满意。

当然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总会有缺点。

反思这堂课,我觉得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要注意以下几点:1、多媒体给了我很多的便利,我可以更充分的利用好这一资源。

本堂课上我给学生展示里几组图片,是今夕罗布泊的对比图片,也许是因为在图片的选择上没有选好,对学生的视觉冲击不是很大,所以一开始学生的反应就与我预期的有一些距离了。

2、学生读的太少,说的太短。

语文教学是一堂很重要的语言课程,可是在课堂上,学生读的东西太少,说的话语也很简短,我也没能及时的引导学生如何把话语说的更婉转一些。

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

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
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有感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它的名字叫做《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它写的是罗布泊消失的过程以及原因。
这篇文章是这样写的:据《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在4世纪时,有20万平方千米,需要乘船度过。直到20世纪20年代,还有大约1000平方千米。真正消失的原因在于最近三四十年,罗布泊跟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大增,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使塔里木河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了水源,所以最后罗布泊干涸了,罗布泊一干涸,周边就被沙漠吞噬,所以最后罗布泊成了一个恐怖的地方。
我在读到罗布泊消失时,想:人类为什么为了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保护,最终导致环境恶化。罗布泊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环境恶化会使人类没有生存的地方,人连生存的地方都没有了,再怎么发展经济,也是对人的生存没有多大影响。罗布泊的干涸导致了生活在湖边的人被迫签到其他地方去住,而那里也成了一片使人恐怖的地方。罗布泊的干涸,是该人们敲响保护环境的警钟了。
我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想:不能为了经济发展而忽视了环境保护能有一个好环境。使人们感受到周边环境的美好。
这篇文章希望能给一些破坏环境的人敲响警钟。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教案学科领域: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罗布泊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及其与环境问题的关联。

2. 通过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3. 结合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依法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1. 罗布泊的自然环境特点。

2.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 环保法律法规在保护罗布泊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 罗布泊消逝原因的深入理解。

2. 环保法律法规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罗布泊昔日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现在罗布泊会成为一片荒漠。

2. 新课导入:介绍罗布泊的自然环境特点,如湖泊、沙漠、植被等。

3. 案例分析:讲述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如过度开发、水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 环保教育:讲解环保法律法规在保护罗布泊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法》等。

5. 讨论与思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依法保护罗布泊生态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6. 总结:强调环保法律法规的重要性,教育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树立法制观念。

三、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讲述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罗布泊的美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活跃程度。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罗布泊消逝原因、环保法律法规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估学生在讨论中是否表现出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法制观念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罗布泊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及环保法律法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写于西部大开发号角吹响之际的报告文学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作者简介
吴岗,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 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报告文学家.其 代表作《善待家园——中国地质灾 害忧思录》获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 告文学奖。
资 料 简 介
罗布泊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面, 若羌县北部,原是新疆最大的 湖泊,也是中国第二大内陆咸 水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 “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 罗布泊蒙古语中有“汇入多水 之湖”之意,历史上罗布泊最 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最后 干涸时为450平方公里。
(tūn shì) (luǒ lù) (gē bì tān) (cāng hǎi sān tián)
走入课文 学习探究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 什么样子? 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同样的悲剧还有哪 些? 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 什么? 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昔日的罗布泊
沾满石油的企鹅
大气污染下的城市
浙江浦江、嘉兴等地:非法挖沙取土 数百亩农田 被毁
四川一冶炼厂污水排泄
干涸的土地
设计一条环保宣传标语,呼吁人们行动 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 关注环境保护,建设绿色家园。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爱护绿色家园。 尊重自然规律,维护生态平衡。 河流是城镇的母亲,有水才有沙漠中的绿洲。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请注意保护。 从我做起,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做一个低碳 贝贝
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能告诉我们什么信息?
泊: 三点水,罗布泊与水有关 仙湖: 宛如仙境,极其美丽的湖 消逝: 消失,“逝”含惋惜之意
仙湖消逝,可见作者的感情基调是遗憾、 难过、悲痛的
生字: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裸露 戈壁滩 沧海桑田 (xiāo sè) (hé xù) (gān hé)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反思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反思《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反思「篇一」《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篇幅较长,但内容浅显易懂。

按照我原定教学设计,一节课上下来,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以读观“变”,以读悟情。

在本节课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读课文,根据提供的画面,在文中找恰当文字配解说词,使画面与文本巧妙融合,学生自主灵活地选择画面解说,又让学生互相进行解说评价,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在读的过程中,多种形式交互进行,个人展示读、齐读相结合,朗读文本与静观画面结合,朗读文本与体验修辞效果结合,于朗读中进行无痕的知识传授,于朗读中进行震撼人心的心灵之旅。

二、教学流程清晰,结构严谨。

为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三个环节,即课题质疑,看图说话,拓展延伸三方面,我又将重点的三个方面(对比了解罗布泊前后的状况,明确其变化的原因。

)同时,我将板书和教学流程充分的结合起来,很好的呈现了课文主要内容及教学结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教学反思「篇二」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

罗布泊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还曾经是一片美丽的仙湖,但现在却成了令人恐怖的沙漠,吞噬了无数的生命。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说明,人对自然贪婪和盲目的索取是造成这一悲剧主要原因。

课文最后,作者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呼吁。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

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过去的繁华与现在的破败对比;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一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在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

这些在教学中都要引导学生仔细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布泊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

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

罗布泊曾有过许多名称,有的因它的特点而命名,如坳泽、盐泽、涸海等,有的因它的位置而得名,如蒲昌海、牢兰海、孔雀海等。

元代以后,称罗布淖尔。

汉代,罗布泊“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它的丰盈,使人猜测它“潜行地下,南也积石为中国河也”。

这种误认
罗布泊为黄河上源的观点,由先秦至清末,流传了2000多年。

到公元四世纪,
曾经是“水大波深必汛”的罗布泊西之楼兰,到了要用法令限制用水的拮据境
地。

清代末叶,罗布泊水涨时,仅有“东西长八九十里,南北宽二三里或一二
里不等”,成了区区一小湖。

1921年,塔里木河改道东流,经注罗布泊,至五十年代,湖的面积又达2000多平方公里。

60年代因塔里木河下游断流,使罗布泊渐渐干涸,1972年底,彻底干涸。

历史上,罗布泊最大面积为5350平方公里,民国20年(1931),陈宗器等人测得面积为1900平方公里。

民国31年(1941年),在苏制1/50万地形图上,量得面积为3006平方公里。

1958年,我国分省地图标定面积为2570平方公里。

1962年,航测的1/20万地形图上,其面积为660平方公里。

1972年,最后干涸部分为450平方公里。

注入罗布泊的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到齐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勒河流入湖中。

近代,一些进入罗布泊地区的外国人把罗布泊说成是“游移湖”。

1876年,沙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塔里木下游考察后,以其片面之见,错误的认定,卡拉河和顺湖即中国古记所记罗布泊。

他的学生科兹洛夫和英国的斯坦英支持他的看法。

德国地理学家范李希霍芬却持反
对的观点。

接着,瑞典人斯文.赫定系统的提出一套关于罗布泊游移的理论,
认为它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是由于湖底周期性沉积、抬升和风饱蚀降
低的结果。

这种游移说,曾长期为中外学者所接受。

除斯文.赫定外,美国人
亨庭顿提出了“盈亏湖”的理伦。

中国学者陈宗器发表了“交替湖”的观点,而苏联地质学家西尼村则试图用构造运动来做解说,围绕罗布泊游移问题的争论,延续了一个世纪。

我国科学家近年实地考察,证实了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的最低点和集流区,湖水不会倒流;入湖泥沙很少(湖
底沉积物3600年仅1.5厘米),干涸后变成坚固的盐壳,短期内湖底地形不会剧烈变化。

对湖底沉积物通过年代测定和孢粉分析证明,罗布泊长期是塔里木盆地的汇水中心。

这说明,游移说是不切实际的推断。

两千多年来,不少中外探险家来罗布泊考察,写下了许多专著和名篇,发表了不少有关罗布泊的报道。

但是,由于各种局限和偏见,也制造了许多讹误,为罗布泊罩上了神秘的色彩。

罗布人是新疆最古老的民族,他们生活在塔里木河畔的小海子边,“不种五谷,不牧牲畜,唯一小舟捕鱼为食。

”其方言也是新疆三大方言之一,其民俗,民歌、故事都具有独特的
艺术价值。

这是一个单一食鱼的民族,丰富的营养使许多人都长生不老。

八九
十岁都是好劳力,甚至还有一百岁的新
郎。

罗布人结婚的陪嫁,是一个小海子,
这在世界上恐怕绝无仅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