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种玉米前期田间管理的关键措施
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的五个环节

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技术的五个环节1. 土壤准备玉米是一种对土壤要求较高的农作物,土壤的质地、pH值、肥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进行适当的土壤准备是玉米田间管理的第一个关键环节。
1.1 土壤检测在种植玉米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土壤检测,以了解土壤的性质和特点。
通过土壤检测可以确定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氮磷钾含量等关键指标,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土壤调整和施肥。
1.2 土壤改良根据土壤检测结果,选择合适的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石灰等。
有机肥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孔隙率和保水性;石灰能够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改善土壤的透水性和通气性。
1.3 土壤肥力调整根据土壤检测结果和玉米生长的需求,进行土壤肥力调整。
根据缺失的养分元素,合理施加氮、磷、钾等肥料,以满足玉米生长的需要。
同时,注意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时机,避免过量施肥或施肥不当导致土壤肥力失衡。
2. 种子选择与处理种子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基础,种子的品质和处理方法直接影响着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在种植玉米前,必须进行种子选择与处理。
2.1 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选择适合该地区种植的玉米品种。
同时,还可以考虑品种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稳定性等因素,以提高玉米的抗逆性和产量。
2.2 种子处理在选择好的玉米种子后,需要对种子进行处理,以提高其萌发率和抗病虫害能力。
一般的种子处理方法包括浸种、种子消毒等。
浸种可以通过浸泡种子于适宜的保护性剂溶液中,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和抗病虫害的能力。
种子消毒可以通过对种子进行热处理或化学处理,杀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和虫卵,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 播种与密植调控播种和密植调控是玉米田间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直接影响玉米的出苗率和生长情况。
3.1 播种方式选择根据地区的气候条件、土壤特点和机械设备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播种方式。
常用的播种方式包括直播、穴播和条播等。
直播适用于平坦土地,可节省劳动力和机械投入;穴播适用于土地不平坦、密植较大的情况;条播适用于规模较大的种植区域,可以提高播种效率。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最常见的农作物,是很多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在种植时要想实现丰产,对于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尤为重要。
根据玉米的生长阶段可分为苗期管理、拔节长穗期管理以及开花结实期管理。
一起来看看详细的管理技术吧。
1、苗期管理玉米苗期是在出苗到拔节期前,一般是生长到7-8片真叶时,这时叶色浓绿,叶片宽厚。
这时要做好蹲苗措施,首先做好土壤的干湿度,保持上干下湿状况,土壤水分要在60%左右,这样可促进根系发育膨大,还能使根系扎根更深,达到蹲苗促壮的目的,有利于生长中期的吸水抗旱性。
另外在也要做好防旱防渍措施,在天气干旱时要及时浇水,当阴雨天气时,未免根系渍水,要及时开沟排水防涝。
2、拔节长穗期管理拔节长穗期主要是在拔节到出雄穗的这段时间,一般历时一月,这时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是一起进行的,主要是以穗分化为主。
这时主要注意的是水分管理,在拔节期极易遇到春旱,是否觉定浇水要视当地的降水量而定,在此期间如果当地的降水量不足,就要及时浇水保持植株水分需求。
而且这时气温升高,蒸腾作用较大,水分极易被蒸发,遇旱的可能性也很大,要及时灌溉才能获取高产。
在玉米抽雄时间段,对水分极为敏感,干旱时必须浇水,否则会影响到产量,如遇大雨要及时排水防涝,而大风气候要及时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3、开花结实期管理开花结实期在玉米抽雄到成熟这段时间,一般历时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此时时决定玉米产量的关键时期。
影响它的产量的因素有授粉、水分以及光照等,在抽穗杨花时,水分不足,植株授粉不良,结实率较低,而且还易导致茎叶早衰,这时需要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而在灌浆期浇水要慎重,不宜盲目的浇水,到了灌浆前期要适当的控水,到了后期在增加水分,达到增加粒重的目的。
而这时也是植株早衰的使其,要及时施肥防止植株早衰,还要做好大雨气候的排水防涝措施,避免土壤积水过大,导致通透性较差,使根系不能正常呼吸,影响养分的吸收。
另外增加植株间通风透光性,可减少空杆现象的发生,在授粉不佳时要及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玉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生长阶段分为苗期、生长期、开花期、灌浆期等,不同的生长阶段需要不同的田间管理措施。
同时,玉米也容易遭受多种病虫害的侵袭,病虫害防治也是玉米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从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和不同病虫害防治方面,详细介绍玉米田间管理的技术要点。
一、苗期管理技术要点苗期是玉米生长的第一个关键时期。
此时,种子萌发,幼苗出土,接受阳光、雨水、营养,开始生长。
因此,苗期管理对后期的生长发育影响很大。
苗期主要包括基肥施用、病虫害防治、杂草清除等方面。
(一)基肥施用适量的基肥施用可以保证玉米幼苗的营养供应,加快幼苗的生长速度。
一般情况下,可以在播种前施用,也可以在幼苗生长1-2叶时进行。
基肥的施用量应该根据土壤类型、肥料品种、玉米品种等因素进行调整,一般来说每亩施用20-30kg的有机肥和30-50kg的复合肥。
(二)病虫害防治苗期是玉米受害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常见的病虫害有玉米疫病、玉米夜蛾、玉米螟、白粉虱等。
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以及农业措施等,这里主要介绍农业措施。
①密植:种子的密植可防止害虫和病菌侵袭,提高幼苗生长率和产量。
②合理施肥:受到虫害和病菌侵袭的玉米地严重缺乏营养,因此,合理施肥有助于增强玉米抗病虫的能力。
③灌溉:及时合理地浇水,保持土壤的湿润,有利于幼苗生长、防治病虫害。
④轮作:轮作可以控制病虫害源头,减少土壤虫害和病害的发生。
(三)杂草防治苗期进行适量的杂草清除,有助于减少玉米的营养损失,维护玉米的健康生长。
可采用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两种方法,物理防治主要是通过机械除草和人工除草进行;化学防治可以使用除草剂进行,需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用量。
生长期对玉米的成材率和产量影响很大,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提高玉米的生产性能。
生长期包括施肥、中耕、喷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
生长期的施肥应当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要进行。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对于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开展玉米生产。
一、土壤选择和地块准备1.土壤选择玉米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但以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和壤土为宜。
避免在低洼地或者排水不良的地块种植。
2.地块准备在播种前,需要对地块进行良好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翻耕,并将地块整平,去除大块土壤和杂草,确保土壤的均匀和透气。
种植之前还需要施入基础肥料,并彻底混合均匀。
二、种子选择和播种1. 种子选择选择品种优良、生长期适中、抗逆性强的种子,能够提高玉米产量和抗逆能力。
在选择种子时可以考虑去正规种子公司或者专业种植基地购买。
2. 播种播种时需要选择在空气温度适宜、土壤湿度适中的时候进行。
播种时需要保持种子的均匀,避免出现大片空缺或者过密的情况。
种子的深度也需要合适,一般为1-1.5厘米。
三、施肥技术1. 基础施肥在播种前需要进行基础施肥,一般施入含氮、磷、钾的复合肥。
这样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养分含量,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2. 追肥在玉米出苗后,应根据生长情况及时进行追肥。
一般来说,追肥时间为玉米拔节前后,这段时间正是玉米生长速度较快的时候,追肥能够为玉米提供及时的养分。
四、灌水管理1. 灌水时机玉米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特别是在开花和抽雄期。
在这两个时期需要保证玉米地有充足的水分。
2. 施水方法在灌水时,要注意控制水分量,避免过多或者不足。
可以选择滴灌或者雨淋灌的方式进行,这样可以使水分更加均匀地渗透到土壤中。
五、病虫害防治1. 病害防治玉米的主要病害有锈病、灰斑病、赤霉病等。
在播种前,可以采用种子处理或者土壤消毒的方式预防病害。
在生长期间,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
2. 害虫防治玉米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象等。
玉米制种技术田间管理

玉米制种技术田间管理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种植中需要注意许多技术和田间管理问题。
本文将从玉米制种技术和田间管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玉米制种技术1.选优良品种。
选择适宜当地生态环境、丰产稳产的优良品种是玉米制种的首要任务。
同时还需要考虑抗病虫害能力、耐旱抗旱能力等因素。
2.科学施肥。
在制种过程中,合理施肥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应根据土壤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科学配比肥料,保证每亩地施用足够的有机肥和无机肥,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3.合理播种密度。
不同品种的适宜播种密度不同,一般情况下每亩地播种2-3万粒左右为宜。
同时还需注意行距和穴距等因素。
4.及时疏苗除草。
在苗期时要及时进行疏苗除草工作,保持适宜的株距和行距,避免植株之间竞争营养。
5.定期浇水。
在干旱地区或者干旱季节,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但也要注意不能过度浇水,避免引起积水和根部缺氧。
二、田间管理1.病虫害防治。
玉米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
可以选择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方法。
2.适时追肥。
玉米生长发育需要不断补充营养,因此在生长期适时进行追肥是非常必要的一步。
3.及时除草。
除草可以有效避免杂草对玉米的竞争和营养损失,同时还能避免杂草成为病虫害的温床。
4.加强管理措施。
在生长期间还需加强管理措施,包括摘心、剪叶、促进分蘖等等,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总之,在玉米制种和田间管理过程中,科学技术和严格的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保证玉米的丰产稳产,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贡献。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玉米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品质。
下面将从玉米的种植准备、育苗、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一、玉米的种植准备1. 选地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光照充足的土地种植玉米。
避免低洼地或土层较浅的地块,以免影响生长和产量。
2. 土壤翻耕在种植前应对土壤进行深翻、平整,去除杂草和积水,为玉米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生长条件。
二、玉米的育苗1. 种子选择优质、抗逆性强的玉米种子。
在育苗过程中要选用良好的育苗基质,保持基质湿润,确保玉米种子的发芽率。
2. 每穴定植在玉米育苗阶段,每穴定植3-4粒玉米种子,保证发芽率。
3. 温度管理在育苗时要注意保持适宜的温度,不宜过低或过高,避免影响玉米种子的发芽和生长。
三、田间管理1. 合理密植玉米是受密植喜高的作物,在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控制玉米的密植程度,一般每亩种植量为2.5-3万株。
2. 土壤保湿玉米的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而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度对玉米的生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玉米的生长期间,要适时施以足够的水分,保持土壤湿润。
3. 施肥管理在生长季节中,要适时施肥,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一般在玉米苗期施用底肥,结穗期和灌浆期再追施一次氮肥。
4. 土壤松耙在玉米生长期间,要适时进行土壤的松耙,松耙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持土壤的湿润度。
5. 防治玉米苗期间的病虫害玉米苗期是玉米易感病虫害侵害的时期,要加强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
一旦发现有害生物的存在,要及时进行防治。
四、病虫害防治1. 主要病害玉米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锈病、叶斑病等,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清除病株、药剂喷洒和轮作栽培等措施。
2. 主要害虫玉米的主要害虫有玉米螟、玉米蚜、玉米象等,要加强虫情监测,采用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方法进行防治。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玉米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

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玉米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是确保高产稳产的关键措施。
以下是玉米各时期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及病虫害防治措施的简要介绍。
一、播种前期1. 土壤处理:选择富含有机质、透气性好、保水性较强的土壤。
将土壤深耕细碎,除去杂草和病虫害源,施加适量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2.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玉米品种,抗逆性强、产量高、抗病虫害能力好的品种。
二、整地期1. 相间整地:将苗床和田间地块进行整地处理,清除田间农残、杂草和枯落的植株,并实施深翻整地,提高土壤肥力和通气透水性。
2. 留茬晾晒:将稻谷、豆类等前茬清理干净,堆放堤坡上晾晒,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源头。
三、播种期1. 播种技术:合理控制播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当调整。
合理选择播种工具,保证播种均匀和深度一致。
2. 施肥:根据土壤条件和玉米吸肥特点,进行科学施肥。
一般在播种前后进行基础施肥,后续根据生长阶段和作物需求进行追肥。
四、苗期1. 种子处理:将玉米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
也可以进行种子增效剂处理,促进发芽和生长。
2. 过水过肥:保证苗床湿度和养分供应,提高幼苗生长速度。
及时追肥,调整肥料配方。
3. 预防苗蛀虫:喷洒杀虫剂,防止苗期蛀虫危害。
五、生长期1. 中耕松土: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保持田间土壤松散、通气性好。
中耕还可以控制杂草生长,减少竞争。
2. 喷药防治病虫害:根据病虫害的发生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虫剂、杀菌剂进行药剂防治。
3. 施肥追肥:根据玉米的生长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进行适时追肥,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成熟期1. 调整灌溉:根据玉米的生长需水量,合理控制灌溉频率和量,防止干旱或过湿对玉米的不良影响。
2. 防治玉米螟:玉米螟是玉米的重要害虫之一,定期进行田间巡查,发现虫害进行针对性喷药。
玉米田间管理技术要点包括土壤处理、品种选择、播种技术、施肥、中耕松土等。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

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玉米的田间管理技术一、种植技术1、种选玉米种子的选择要求有一定的生育力,结实力强,病抗性和抗逆性较好,适宜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叶片色泽绿润,形态健康,抗病性强,玉米苗的株高、叶片大小要符合栽培要求。
2、土壤处理在种植玉米之前,应进行土壤耕作,使土壤深耕均匀,以减少叶片的灰尘污染,提高氧气含量,改善水分分布和通气条件。
此外,在种植前还应加入适量肥料,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种子的萌发,增加株高和结实数量。
3、播种播种时间要根据当地气温水分的变化,以及期望产量的大小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当土温达到10℃以上时,可以开始播种。
播种深度一般在2-3cm之间,以适应土壤的水分变化情况,并且要定期施水。
二、防病抗虫技术1、防治病害应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除草,充分浇水,并及时进行田间无害化管理,以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及时喷施有效的抗菌剂来预防病害。
2、防治虫害玉米田里的虫害主要有锈病螟、褐飞虱、褐拟螟、麦白虫和穿心莲虫等,可采用施药防治,切勿滥用农药,以免造成农药残留、生物种群紊乱等。
三、施肥技术1、施肥玉米的施肥应根据土壤的性质、耕作深度及栽培方式来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选择有机肥或无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产量。
2、施水玉米生长期的施水应根据土壤含水量、当地气温及玉米的生育阶段来定,一般来说,秋冬季节适宜湿润施水,春夏季节应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状况而定。
四、采收管理技术1、采收玉米采收时间以玉米乳熟期为好,一般采收时间是玉米叶片开始变黄或熟穗变红,玉米粒乳熟。
采收时要谨慎,以免影响玉米的品质。
2、储藏玉米采收后应尽快进行简单的处理,并及时储存,以防止玉米腐烂变质,储藏环境要室温、通风、无异味,禁止异物混入,确保玉米的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种玉米前期田间管理的关键措施
来源:宁夏三农呼叫中心作者:许志斌发布时间:2010年11月09日字体:[小大]
玉米的田间管理一般分前期、中期、后期,今天我们主要讲玉米前期的田间管理。
今年由于受春季雨雪天气的影响,单种玉米面积有所增加,为了充分发挥玉米的最大增产潜力,一定要做好玉米前期的田间管理工作。
玉米前期生长发育主要是苗期阶段和穗期阶段,在不同的生育阶段玉米的生长发育特点是不同的:
1、苗期阶段
玉米苗期是指播种至拔节的一段时间,是以生根、分化茎叶为主的营养生长阶段。
本阶段的生育特点是:根系发育较快,但地上部茎、叶量的增长比较缓慢。
2、穗期阶段
玉米从拔节至抽雄的一段时间,称为穗期。
拔节是玉米一生的第二个转折点,这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同时进行,就是叶片、茎节等营养器官旺盛生长和雌雄穗等生殖器官强烈分化与形成。
这一时期是玉米一生中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也是田间管理最关键的时期。
为此,这一阶段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促进中上部叶片增大,茎秆墩实的丰产长相,以达到穗多、穗大的目的。
因此,围绕其不同的生长发育特点,要采取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
1、及时破板结
2、中耕除草
中耕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同时锄掉杂草,减少地力消耗,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和有机质分解,增加土壤有效养分,还起到抗旱保墒的作用;当土壤水分过多时,中耕又起到蒸发散墒的作用。
这就是农谚所说“锄头里有水又有火”的道理。
5月上旬至6月上旬对玉米进行中耕,原则是苗旁浅,行间深,一般2次。
中耕是玉米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中耕松土有如下好处:
(1)疏松土壤,流通空气,提高地温
春玉米早春温度低,及时中耕松土,可以提高土温,有利根系下扎,促进幼苗生长健壮。
同时有益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加速有机质的分解,提高土壤有效养分,改善营养条件。
(2)调节水分,防旱保墒,促进玉米生长
中耕松土以后,破除土壤板结,截断毛细管,防止松土层以下水分蒸发,达到蓄水保墒作用。
当土壤水分过多时,中耕松土又可使土壤水分蒸发,使玉米生长良好。
(3)防除杂草
玉米行间较宽,易生杂草,结合中耕松土可清除杂草,利于作物生长。
中耕的时间应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而定,一般雨后不久就要进行中耕。
中耕的次数,以保墒、除草为原则,土质粘、干旱、草多应勤中耕。
玉米培土是栽培技术中一个环节。
培土能增加表土受光面积,减轻草害,提高肥效,防风抗倒。
培土不宜过早,过高,以免损伤基部的叶片。
培土的时间,一般在孕穗至抽雄前分二次进行,第一次培土低些,第二次高培土。
如果进行一次培土的,最好在大喇叭口期进行。
3、间、定苗玉米三叶时进行间苗,五叶时定苗,1穴1苗,缺穴处留双苗。
4、追肥
苗肥:就是在玉米苗期追施的肥料,大约占追肥量的25%左右。
玉米幼苗的1~3片叶的生长依靠种子自身胚乳的供给,以后要靠植株从土壤中吸取养分而生长,玉米苗期主要以根系生长为主,茎叶生长为辅的,根系生长比茎叶快,此期根系发育完善成根系群,茎叶的生长要为以后的生殖生长打下一定的基础。
因此,在玉米定苗后要追施玉米苗肥(5~6叶),亩追尿素7~10千克,可结合中耕将肥料施入,特别对弱苗要增施肥料强化管理,提高玉米幼苗的整齐度。
穗肥:就是为穗大粒多而施用的肥料,约占玉米追肥量的50~60%。
此期是雌穗(棒子)开始发育到雄穗(顶穗)抽出前,此期营养体生长速度最快,雌雄穗分化处于盛期,需水需肥最多,是决定果穗大小,籽粒多少的关键时期。
这时重施穗肥,肥水齐攻,既能满足穗分化的肥水需要,又能提高中上部叶片的光合生产率,使运入果穗的养分多,粒多而饱满,产量提高。
生产上一般穗肥于玉米大喇叭口期6月15~20日,结合灌水亩追尿素20~20千克或碳铵50千克。
粒肥:在玉米抽雄至开花授粉前追施,约占玉米追肥量的20~25%左右。
粒肥的主要作用是防止叶片早衰,提高光合效率,促进粒多、粒重、获得高产。
据研究,玉米子粒产量的90%以上来自于抽穗后子粒灌浆阶段绿色叶片的光合作用,玉米果穗及其以上叶片的光合产物运输到子粒的多,而下部叶片运输到子粒的少。
因此,在玉米生育后期,保持和延长植株中上部叶片的功能期,是提高子粒干物质的重要措施,生育后期绿叶多,制造的营养物质多,子粒灌浆充足,子粒饱满,粒重增大;如绿叶少,叶片早衰,子粒瘪小,减产严重。
生产上一般粒肥于7月中旬麦收后亩追施尿素10~15千克或碳铵30~40千克。
5、灌水
玉米属深根系作物,根系发达且入土较深,抗旱能力强,比较适应缺水地区种植。
从玉米的需水规律看,玉米苗期需水较少;孕穗期(拔节至抽雄)正值玉米茎叶生长旺盛,雌穗开始分化的时期,加之气温较高,叶面蒸腾量大,需水增多;灌浆期需水最多,此期不仅要满足叶片光合作用和蒸腾消耗,还要满足子粒灌浆的水份需求。
玉米苗期对水分缺乏的抵抗能力较强,适当的水分缺乏可起到蹲苗和抗旱锻炼的作用。
因此,玉米苗期的水分管理以控为主,一般不需要灌水,要进行蹲苗。
拨节期要及时灌水,一方面通过灌水追肥满足玉米快速生长的要求,另一方面对苗期控水产生补偿效应。
抽雄期水分缺乏将导致严重减产,应及时灌水。
灌浆期正逢雨季,降水正常,可不灌水,如果遇上干旱,在8月中旬可适时补灌1次水。
因此单种玉米苗期不灌水。
拔节期(6月上中旬)灌第一水,抽雄期(7月中旬)灌二水。
灌浆期若逢雨季,7月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正常,可不灌水,如果遇上干旱,在8月中旬可适时补灌1次水。
套种玉米小麦收获前灌水同小麦,小麦收获后7月中旬灌一水,8月中旬到9月上旬土壤缺水可再灌一水。
6、玉米地老虎的防治
玉米苗期的主要虫害就是地老虎,地老虎的种类很多,经常发生为害的有小地老虎和黄地老虎。
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虫为害严重,各龄幼虫的生活和为害习性不同。
一、二龄幼虫昼夜活动,啃食心叶或嫩叶;三龄后白天躲在土壤中,夜出活动为害,咬断幼苗基部嫩茎,造成缺苗;四龄后幼虫抗药性大大增强。
因此,药剂防治应把幼虫消灭在三龄以前。
地老虎成虫日伏夜出,具有较强的趋光性,特别对短波光的黑光灯趋性最强,对发酵而有酸甜气味的物质和枯萎的杨树枝有很强的趋性。
这就是黑光灯和糖醋液能诱杀害虫的原因。
防治时期与方法
防治时期:宁夏灌区最佳防治时期应该在5 月10日前后,一般玉米出苗5-7天即可防治。
地老虎的防治,必须采取诱蛾、除草、药剂、人工防治相结合的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为害。
(1)诱杀成虫诱杀成虫是防治地老虎的上策,可大大减少第一代幼虫的数量。
方法是利用黑光灯和糖醋液诱杀。
(2)铲除杂草杂草是成虫产卵的主要场所,也是幼虫转移到玉米幼苗上的重要途径。
在玉米出苗前彻底铲除杂草,并及时移出田外作饲料或沤肥,勿乱放乱扔。
铲除杂草将有效地压低虫口基数。
(3)药剂防治
施毒土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666.7平方米用量1.5千克,或50%甲胺磷乳剂每666.7平方米0.5千克,加细土40千克混匀施入。
毒饵诱杀对4龄以上幼虫用毒饵诱杀效果较好。
将0.5千克90%敌百虫用热水化开,加清水5升左右,喷在炒香的油渣上(也可用棉籽皮代替)搅拌均匀即成。
每666.7平方米用毒饵4~5千克,于傍晚撒施。
一般防治两次效果最佳,第二次在第一次施药7-10天进行。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