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春江花月夜》的修辞美

合集下载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首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诗歌作品,其美学构建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诗意美学,以及中国文化中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

下面我们从语言表达、意象塑造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来分析《春江花月夜》的美学构建。

在语言表达上,《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优美的诗歌语言,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等手法,使诗句抒情、典雅、优美。

通过对偶的运用,使得整个诗篇在音韵上更为和谐,达到了意境的传达。

比如诗中“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运用了对偶手法,通过将“春江”、“潮水”、“海平”、“海上”、“明月”、“潮生”两句呼应,使得整个诗篇在语言上显得平和和谐。

在意象塑造上,《春江花月夜》通过丰富的意象描绘,塑造了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景观。

诗中描绘了春江、潮水、明月、花草等自然景观,并通过对春江、潮水、明月、花草的形象描绘,表现了自然的变化与永恒,以及人类的情感与命运。

比如诗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水波不光绕梁栏,月照花林”运用了对景物的描绘,使得整个诗篇在意象上鲜明、生动,具有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在情感表达上,《春江花月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感慨和感伤。

诗中诗人以春江、明月、花林等自然景观为切入点,展示了他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和忧虑。

比如诗中“荷花妖艳半遮面,草色新翻濑少年”表现了诗人对春江上开满的荷花的妖艳和新生芽翠的情感,以及对于这些自然景观的沉醉和向往。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鉴赏与历史背景分析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鉴赏与历史背景分析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鉴赏与历史背景分析1. 引言《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张若虚创作的一首诗,被誉为唐代五绝中的瑰宝。

本文将从艺术鉴赏和历史背景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对其意境、笔法和主题等进行阐述。

2. 艺术鉴赏2.1 意境描写《春江花月夜》以春江、花、月和夜晚为主题,通过鲜明细腻的画面描绘了美好而宁静的自然景象。

诗人运用独特的比喻手法和生动的形象语言,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而安详的夜晚。

2.2 笔法运用诗中采用了众多修辞手法和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使整首诗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张若虚善于运用押韵和平仄格律,使诗歌节奏优美流畅。

2.3 主题思想《春江花月夜》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与渴望,诗人以夜晚的春江、花朵和明亮的月光为表象,探讨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诗中蕴涵着对人生追求真善美的思考,以及对纯净、宁静、浪漫情感的向往。

3. 历史背景3.1 唐代文学《春江花月夜》是唐代文学的杰作之一,出现在盛唐时期,这个时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辉煌之时。

唐代文学注重形式美和修辞手法运用,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使得诗歌、散文等文体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3.2 形式与内容《春江花月夜》采用了五言绝句形式,这是唐代流行的一种诗歌格律。

擅长运用平仄格律、韵律韵脚等修辞手法的张若虚,在内容上既描写了自然景物,又融入了哲理思考和感慨人生之情。

3.3 唐代社会与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开放的时期。

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唐代社会也面临着种种问题和变革,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也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 结论《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集艺术鉴赏和历史背景分析于一体的杰出作品。

通过对其意境、笔法和主题的细致剖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背后独特而饱含哲理的内涵。

同时,对唐代社会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此篇诗歌在时代背景下的价值与意义。

注意:以上内容仅以个人理解为基础完成编写,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

试论《春江花月夜》的赏析与意境一、本文概述《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杰作。

这首诗以其深邃的艺术境界、独特的审美视角和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本文旨在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深入赏析,探讨其独特的意境之美,进而理解诗人如何以诗歌为载体,将自然美、情感美和艺术美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深远的美学空间。

文章将先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再对《春江花月夜》的诗歌内容进行概述,为后续深入解析其意境与美学价值奠定基础。

二、《春江花月夜》的诗意赏析《春江花月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宁静与美丽,赋予了读者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整首诗篇中,张若虚巧妙地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和隐喻,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幽深而广阔的意境,使得诗篇既有具体的画面感,又有深邃的哲理意味。

诗篇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宏大与美丽。

春江之水静谧流淌,映照出花的鲜艳和月的明亮,形成了一幅幅如诗如画的景象。

而夜色的深沉与宁静,又为这幅画卷增添了一种神秘和深沉的色彩。

这些自然元素的巧妙组合,使得诗篇在视觉上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使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伟和美丽。

张若虚在诗篇中运用了大量的情感元素,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了自己对春江花月夜的热爱和向往。

诗篇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情感的融入,使得诗篇在表达上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人能够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篇在哲理层面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张若虚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

他借用了自然的美景,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穷,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种哲理的融入,使得诗篇在思想层面上具有更高的价值和意义,使得读者在欣赏诗篇的也能够得到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品读《春江花月夜》

品读《春江花月夜》

品读《春江花月夜》在争奇斗艳的唐诗百花园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称得上是一朵清丽动人的奇葩,堪称绝唱之作。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牍》中曾给予这首诗极高的评价:“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渎亵。

……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唐诗杂论》)而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唐朝的诗歌讲究声、色、意。

声,指的是平仄谐和,追求一种音律之美。

色,指的是文字的美,语言的美,是诉之于视觉的。

意,指的是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怀,诗人言志的部分。

可以说,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是这三者结合的典范,它使读者从耳、到目、到心都得到了美的享受。

一、意境优美,如梦如画《春江花月夜》诗题包括了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

春是温馨的季节,使一切事物都染上了春的色彩;夜是诗的背景,静谧而又朦胧,使一切事物带上了神秘感;月却提供了一种色调、氛围,把春夜的一切事物都包容在月的光色之中,似白非白,似明非明,清晰而又朦胧。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境界非凡、空明纯美的奇丽画卷。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一江春水,江潮浩荡,滚滚而来,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气势雄伟。

在江海相接处,一轮明月好像从海潮中涌动而出,景象壮观。

好一派银光闪烁、晶莹澄明的世界!开头寥寥四句就勾画出了一幅春江潮涨,江海相连、明月东升、光照万里的优美壮阔的图画。

接着,诗人的彩笔又在这幅画卷上略加点染,把春江月夜图描绘得更加绚丽迷人。

随着一江春水的宛转流淌,诗中的画面不断扩大:花草飘香的原野,月光笼罩的花林,雪珠一般的繁花,难以辨认的白沙,弯曲流淌的春水,所有的一切都沉浸在一派如霜似乳的清辉里,梦一般轻盈,沙一般神秘……使人似入梦境,心醉神迷。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全新解读《春江花月夜》

全新解读《春江花月夜》

全新解读《春江花月夜》全新解读《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共九节。

每节四句,第一节押平声韵(平生明),第二三节押仄声韵(甸霰见,已似水),第四五六七八节押平声韵(尘轮人,悠愁楼,徊台来,闻君文,花家斜)第九节押仄声韵(雾路树)。

每节第三句押的韵和整节相反(只有第二节是第二旬押的韵和整句相反,“似”是仄声),忽而平声转仄,忽而仄又转平,高低相问,一唱三叹。

《文心雕龙·声律篇》有“同声相应”、“异音相从”之说,“同声相应”是求整齐,“异音相从”是求变化。

抑与扬有规律地交替重复,造成和谐的音调,使诗歌清新婉转,柔美流丽,韵味十足。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复。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

《春江花月夜》全诗三十六旬九换韵:平生明(ing),甸霰见(ian),已似水(i),尘轮人(en),悠愁楼(ou),徊台来(ai),闻君文(en),花家斜(ia)/雾路树(u),而且诗句极为整齐。

每节四句,每句七字三顿,整齐中富于变化,变化中又有规律。

这种节奏把涣散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从而造成了琅琅上口、回环往复、和谐悦耳的音律美。

这首诗还借助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来求得音调的和谐。

双声词和叠韵词是有部分声音相同的字组成的词,声母相同的叫双声词,韵母相同的叫叠韵词。

叠音词是声音、字形完全相同的字构成的词。

王国维《人间词话》:“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

促节处多用双声,则其铿锵可通,必有过于前人者。

”铿锵、宛转。

荡漾、促节的细微区别,虽未心尽然,但双声、叠韵的音乐效果是确实存在的,而且叠音词的效果也是一样。

它们的效果是造成和谐悦耳、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诗中有潇湘等双声词,宛转、徘徊等叠韵词;滟滟、皎皎、代代、年年、悠悠、沉沉等大量的叠音词。

另外,蝉连、复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大量运用,也增添了诗歌和谐婉转的圆润之美,从而达到了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docx

春江花月夜手法赏析.docx

春江花月夜手法析“春江花月夜”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相后主所,乃府旧,隋帝广有两首同五言短。

下面小来的是,希望你有帮助。

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然仍府旧,但他将五言短展七言篇歌行;尽管依旧是游子思的主,但已脱体的藩,洗尽情的脂粉气息,借月人,极写相思离之苦的同,有宇宙人生的哲理探求。

因其非凡的魅力,一多称其“ 中的,峰上的峰”。

一、构思巧妙,扣目目《春江花月夜》,全构思巧妙,扣目。

据,整首中春、江、花、月、夜几个字的出次数如下所示:可全春、江、花、月、夜逐展开,又以月穿。

而且“月”的描写是多角度多次的。

首句的“春江潮水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写天初出的月亮,“江天一色无,皎皎空中孤月”是写升至中天――天上的月亮,“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碣石湘无限路”是写天的斜月,“不知乘月几人,落月情江”写的是在江之的落月。

如此,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条弧串起全,构思极巧妙。

二、章法整而有化《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一个韵群,但又不拘泥于此,章法整而有化。

开四句“春江潮水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随波千万里,何春江无月明!”偶数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个韵,接下来四句中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霰”和“ ”韵同。

之后几句的末字“ ”、“人”、“似”、“水”不按此律。

而之后的余文又全是四句一个韵群,“愁”和“楼”、“台”和“来”、“君”和“文”、“家”和“斜”、“路”和“ ”。

整首以四句一个韵群主,但又略有化,得整而不呆板。

三、情、理、景的交融全按照写景、叙理、情可分三个次。

“春江潮水海平⋯⋯皎皎空中孤月”是景的描。

宁静的夜晚,江水与岸平,烟波浩渺,一明月浴水而出,挂在广袤的天空中,如水的月光与澄澈的江水交相映,意境美清新。

“江畔何人初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江送流水”是宇宙奥妙和人生哲理的思索。

江月年年相似,是无限的是永恒的,但人生呢?是多么的有限和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赏析春江花月夜朝代:唐代作者:张若虚【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望相似一作“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落月一作:落花) 【作品注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①滟滟:波光闪动的光彩。

这四句是说,春天的江潮与海潮连在一起,壮阔无边,明月伴着潮水而升;闪闪的月光,随着波浪一泄千里,春江处处都有月光的照射。

江潮连海,月共潮生,实乃一幅气势宏伟、景象壮丽的春江月夜图。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①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

②霰:雪珠。

这两句是说,弯曲宛转的江流绕过芳香的草甸,明月照在花林上有如一层雪霰。

丹青妙手,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景象绝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①流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②汀:水中的空地。

③纤尘:微细的灰尘。

④月轮:指月亮,因月圆时象车轮,故称月轮。

这几句写春日月夜江上的景色——空中不觉得“霜”飞,但汀洲上却盖着一层“浓霜”(月光),以致看不见白沙;江面天空一片明净,无一丝灰尘,只有天上一轮皎洁的明月。

“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

《春江花月夜》古诗词鉴赏教案

《春江花月夜》古诗词鉴赏教案

《春江花月夜》古诗词鉴赏教案。

一、诗歌背景分析唐代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诗人们开创了众多诗歌流派,倡导了众多诗歌风格。

《春江花月夜》正是唐代诗歌中的一首代表作品。

据传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在绍兴年间所作,共十二首。

《春江花月夜》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大致出自《楚辞》与《诗经》,充满了浪漫情怀和迷人的意境。

二、诗歌结构分析1.诗歌体裁《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七言律诗,这种诗的特点是诗句长短相等,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之间有明显的韵律关系。

在音律上,此诗的平仄格调互相呼应,节奏统一,律动感强。

2.诗歌结构《春江花月夜》共三个句式,一、五、六句为抒情句,二、四句为景物句,三、七句为描写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这两句是全诗的中心句,也借此表现了诗歌中意境的最高境界。

3.诗歌用典《春江花月夜》中运用了许多文学典故,如“江雨霏霏江草齐青”出自唐代郑樵《北梦琐言》谤屈原篇,“水光接天莲叶无双”出自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人生如梦”则出自《庄子》。

三、诗歌意境分析1.修辞手法《春江花月夜》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太赋、对偶等,表现了作者的情感和人文意蕴。

比如第四句“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就是太赋,用短短的两句描绘了江畔春景的美丽,让人生发好感。

2.意境描绘《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描绘富有感染力,调皮又浪漫。

全诗以春江为背景,描绘了花、月、柳等自然景象,渲染出以江畔为景、以月夜为媒、以人情为纽,所呈现的壮丽情境。

其中,春夜江畔的美景给读者带来的感官感受和意蕴都非常深刻。

四、诗歌价值分析《春江花月夜》不仅具有浪漫情怀,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人文情怀,刻画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世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人文世界的关爱,既体现出诗人对于自然景象的赞美,又表达了美好的人文情怀,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

唐代是中国诗歌的盛世,而《春江花月夜》又是唐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既突出了唐诗高度的艺术性,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贵气节和浪漫情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春江花月夜》的修辞美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由景及人,情景交融,由江天海月之景联想到宇宙奥妙,人生哲理,陡然转入思乡思亲之情,让深奥的思想瞬间落入尘世,有情有意,有悲有泪,炼成了一片奇光,已经是浑然天成的艺术整体。

该诗处处体现修辞之美,韵味无穷。

关键词:辞格;意象;美的幻象;叩问;美的哲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作为乐府旧题收录在郭茂倩《乐府诗集》的《清商曲·吴声歌曲》之中。

此篇集大成者,格调婉转优美,抒情幽怨缠绵,诗人将意、情以及对人生哲理、宇宙永恒的奥秘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言之有物,开创了诗歌高远的意境,增加了作品的意蕴空间。

使诗歌的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熟读此诗,仿佛欣赏一幅精美的画卷,融入画中,不能自已。

一轮明月高悬在空,诗人在春的夜里独自站在江边,仰望星空明月,思绪乱飞。

夜的宁静,月的皎洁,诗中从月升写到月落,在月的笼罩下,让春天江边的月景,更细腻入微。

思更深、愁更浓,由景移情,望着月亮,盼着团圆,想念远在家乡的妻子。

云的悠然,月的挥洒更体现了诗人的离别愁绪。

层层渗透,由月的无度到人的有限,但转念想到代代相承的无度之时,诗人满腹的人生体悟和宇宙永恒的哲理思想使整首诗更加的深刻隽永。

本文将从辞格运用,意象布局以及修辞哲理性上来分析诗歌的修辞美:1辞格运用渲染美的景致《春江花月夜》运用的主要修辞格有明喻、借喻、映衬、拟人、象征、叠字、设问、对比以及对仗等手法,虚实相生,给读者留下无限的空间想象。

1.1虚实结合,美由心生开篇就写“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挥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景象,江与海相连,月与潮共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磅礴。

而此处的春并未像其它诗中的春一样,写在阳光明媚中,而是别出心裁地抒写明月夜的春,用夜的黑映衬春的活力,哪怕在黑夜中,也能用心去感受、用灵魂去触摸。

那“夜”的春,那“春”的气息。

而再用一个“共”字,强调春江与明月的联系,月照江天,天地一派空旷辽阔的美妙境界,与大海连在一起,浩瀚无边。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尤为出彩,月光倾泻在世间万物上,将美妙的大千世界更是装扮成梦幻一样的银色。

而后写到“芳甸”“花林”“流霜”“白沙”,无不道出春江景物笼罩在月色之中。

“芳甸”乃是想象,生气昂然,生命力的象征。

诗篇通过这一系列虚实景象的交替书写,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辞格,让读者在诗人创造的神话般的美景中畅游,静谧的环境和朦胧的氛围,更让人产生一种静的状态,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更加幽美恬静。

1.2借物写思,无限哀愁诗中以“白云”借指远行他乡的游子,漂浮不定,一片悠悠;“清风浦”主要为离别感伤之地,这里托物寓情,为别离的景物和处所。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诗人就如同诗中的白云一样,飘渺不定,为了仕途的发展,不得不远离家乡告别妻子,以终日的奔波、无奈,感怀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诗人是多么想像白云一样自由自在,不受世俗牵绊,能与妻子共厮守。

可现实的残酷,诗人也只能在青枫浦上思念家乡,思念妻子,抒发心中的无限哀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此句更让人感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借“明月楼”表明月照临的楼头的思妇,正是这种离愁别绪之中,诗人不仅是感伤自己,更是感伤众多离乡之人,一种离人怨妇之情油然而生。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鱼龙”本是象征物,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

此处诗人想借鸿雁、鱼龙为远在家乡的妻子带去他深深的思念,可是就连展翅翱翔的鸿雁也无法把相思带到远方;那跳跃的鱼龙,激起阵阵水波,也只是徒劳。

从而更映衬诗人思念之深之痛。

这种凄苦的美,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他物的映衬烘托出来,以更加委婉地手法来表现处事的无奈和思念之苦。

1.3事物人格化,具有生命力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来写,但重中有重,更在于“月”,月是主角,以其它四物来烘托“月”,正由于“春、江、花、夜”的陪衬使整篇诗更加美轮美奂。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赋予了明月与潮水更为鲜活的生命,有了灵动。

正是这种拟人化的书写,才将春、江、月写出了人性的感情和魅力,使诗篇的美具有了活性,有了生命力。

诗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一个“待”字,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出了情思,月色恬谧,为了见到梦中的人,月也有了感情。

紧接着一个“送”字,更道出无限的追问,青春啊,人生啊,就像这消逝的光阴,被这滚滚长江之水无情的带走了。

月有了活力,水有了生命,简单的一个字,将青春易老,世事无常表达的精准细腻。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 “月”的拟人化,在此四句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徘徊”二字点睛之笔,云的飘摇不定,映照出光与影的迷离;而把月人性化,用月与影的明灭不定,衬托月光对思妇的同情,徘徊在思妇身边不忍离去。

妙笔生花之处就在于,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更甚。

情急之中,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深深地依恋着她。

这里“卷”和“拂”两个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同一片月色,照亮的不仅是思妇的妆镜,更甚地是照亮着远在他乡的游子,以及思妇内心的思念。

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

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曲尽其妙。

用“摇情”二字,写出了诗人绵长的思念,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这一片江树上,也洒落在了读者的心上。

情思摇曳,心醉神迷。

给人以希望和安慰,完美地被情思化了。

1.4美的联想,文采斐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在隐喻中道出了深深的难堪。

春光将老,人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大自然的美丽春天,更是游子的青春和幸福人生的憧憬。

“空里流霜不觉飞”,写在无尽的意念之中,“月”照如霜,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采用比喻的手法,突出月的皎洁纯净。

通过这一系列的比喻渲染出当时诗人所处的美的景致,给人想象的空间。

让人心生感慨,那将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真希望时间就此停留,不为别的,只为我心中的美和无尽的思念。

全诗多处辞格的运用可谓妙哉,也正体现了修辞运用的得体性,以和谐的歌调,符合题旨情境,让读者流连忘返、意犹未尽。

正是这些辞格的运用,使得诗的境界更加深远,不仅停留在“春、江、花、月、夜”的表面的描写之中,更重要地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挖掘了人生、宇宙、亲情的更深地意境和更美地追溯。

2意象布局营造美的幻象意象是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意象中的形象包含情思,在不断被人接受认知的过程中渐渐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意义上,从而积淀成一个“有意味的形式”。

诗歌中意象与内容的融合,创造出情与理的意境,激活和驰骋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李为中、孟建安《得体性与中国传统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使得一些普通的东西、景物携带上了浓厚的p“春”“花”在诗中只是象征的意味,并未真正的存在,而诗人用此两种意象将大自然诗化,写活写透。

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在“春”“花”两物的意象之中托盘而出。

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心灵酿造出一幅艺术图画,温软、柔和的春如潮水般,水阔盎然、多姿多彩的春景跃然于前。

春、花本就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一派生气,而花的映衬又把春装点的五彩缤纷,绚丽夺目。

意象的描写可以穿透事物的表象,隽永之处就是让读者玩味和体悟到其背后的特殊意味,这才是诗歌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2.2月与江的传统文化意象“月”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团圆和美满。

月是故乡明,月由圆到缺,由缺到圆。

总是用月来寄托远在他乡游子的思乡、思人之情。

以“月”为意象,写出了月的灵魂和灵气。

诗中亦没有直接的篇幅写对家乡和妻子的思念,而是通过对月的描叙,借月来表达思念之情。

用“月”来烘托诗人的悲和泪。

中国亦是有众多借月思家思人的名句。

如: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王安石《春夜》:“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都是通过“月”来营造一种思念的幻象,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更是用这种意象的布局,使得诗人的愁苦和思念更浓烈,更让人心醉。

“江”在诗篇中也举足轻重,用仅次于“月”的12次出现,来反复映衬月的意象,以及用“江”的流动性,更显现出此诗的动感。

“江”寓意着“流水”,流动,滔滔不尽。

“流水”所要表达的就是诗人感叹时光和生命的流动,一种流逝的重要意象。

望着奔腾远去的江水,总有一种一去不复返、无穷无尽的意味。

动感是好诗的灵魂。

在这动的意象中,表达了时光的流逝、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但转念又会让人想到水的不尽和绵延,一物两意,更是体现了诗人用词之绝。

在这种动的、活的意象中悟的更深更透。

又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更是体现出江水奔腾不息,愁绪如流水一般无穷无尽。

“江”是生命的源泉,思想的光亮,情怀的物象。

2.3情感在意象中深化,形成意境整体美“江”与“月”的相互映衬,象征着生命的两大体征。

“江”的永恒流动与“月”的永恒存在,使得有限生命的“人”来感叹、发问永恒存在的“江”“月”。

在诗的下篇中,由游子思妇的离愁寓在春江花月夜里,以美景折射出离别之苦;再以月、江与人生进行对比,突出人生的短暂。

而在这有限的人生旅途中,离别之愁更加浓郁。

让此诗更为精妙之处就是不仅让“月”与“江”紧密扣合,更让“月”与“江” 这个两个意象都结合进“人”的情思,让“月”“江”“人”同为一物,浑然难分。

从“江天一色无纤尘”句到“但见长江送流水”句,以月光为媒介统摄诸多意象,折射人生的短暂和渺小。

又将“月”与“人”互相渗透,彼此交融,情景合一。

通过这种整体的意象布局使整首诗产生美的幻象,让读者能走进诗里,不仅身心上得到美的享受,而且在灵魂深处得到洗礼。

有意识的将人生融入到大自然的环境里,让人回归永恒的自然,达到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展示其永恒的价值。

月色赋予了春夜灵气,江水赋予了生命的流动,花更多是让我们感受到春的生机和昂然,描绘了一幅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

而最终这一切意象、物象的结合,使其与情志连为一体,成为了诗中诗,画中画,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

3天人叩问引发美的哲思人以修辞的方式进入关于这个世界的表达,也以修辞的方式进入关于这个世界的审美化理解,当人把世界的结构修辞化的时候,这个世界才能成为人的世界。

人与他所置身的世界可以有多种联结关系,修辞把人带入与世界的审美关系[3]。

“修辞立其诚”是修辞学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修辞学的精髓所在。

正是古代中国人“天人合一”观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此可以感知修辞给予人的审美乐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