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帕金森病(PD)的症状复杂多样,常导致多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目前药物治疗仍是PD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康复治疗被认为可以改善PD患者多种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研究报道可延缓疾病的进展。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南和文献,总结了PD功能障碍规范化评定和康复方法。

图1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PD康复

流程图

运动功能康复

躯体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方法

放松训练:常用深呼吸法和想象放松法。进行有节奏的躯干旋转和推拿按摩等方法可改善僵硬的肌群。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进行躯干与四肢各个关节全范围的主动或被动活动,重点是屈曲肌群的牵伸和胸廓的扩张运动。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及疼痛。

肌力训练:重点训练核心肌群及四肢近端肌群。可利用手法和器械进行渐进式抗阻训练。

姿势训练:重点为躯干屈曲姿势的矫正,如借助姿势镜进行抗重力伸展训练。

平衡训练:包括坐位和立位下三级平衡(一级静态、二级自动态和三级他动态平衡)训练,可通过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和睁闭眼等调整训练难度;也可以借助平衡板、平衡垫和平衡仪进行训练。

步态训练:重点在于矫正躯干前倾姿势,改善由于追赶身体重心所致的慌张步态。建议患者行走时抬头挺胸,足跟先着地,可借助姿势镜进行原地高抬腿踏步和双上肢摆臂训练,改善上下肢协调性。

可通过增大步幅、增快步速、跨越障碍物、绕障碍行走和变换行走方向等方法调整步行训练难度。

转移训练:包括床上翻身和平移、床边坐起、坐位起立和床椅转移等训练。晚期患者应在床上定时翻身,可进行床椅间体位变换训练。

手功能活动训练:重点进行够取、抓握和操控物体训练,提高活动的速度、稳定性、协调性和准确性。如用不同大小、形状、重量和材质的杯子(纸杯和玻璃杯等)喝水,使用各种餐具和扣纽扣等。

双重任务训练:通常为步行的同时进行另一项运动或认知任务训练,如行走时举着一个盛满水的杯子(步行与携带双重任务),或边走边说出以“发”字开头的词语(行走与言语流畅性双重任务)。

运动策略:包括心理提示、外部提示和认知运动三种策略,训练时强调任务特异性,最适合在PD患者活动受限的场合进行训练,最好是在该场合,或尽可能模仿该场合。

心理提示策略训练要求将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于当前任务,以改善运动表现。如要求患者学会步行时要想着迈大步,转弯时要转大弯,写作时写大字。

外部提示策略训练利用视觉、听觉、本体觉或触觉等外部提示,可帮助患者启动运动或促使运动继续进行,有助于改善起步困难和冻结步态。听觉提示可以是节奏感强的进行曲、节拍器或口令等;视觉提示主要为类似斑马线的线条、人行道的瓷砖或地板图案等;本体觉提示通常为振动腕带的有节奏振动。

认知运动策略训练,又称复杂运动序列训练,是指通过将复杂运动分解成多个简单步骤,让患者集中注意力按顺序逐步完成这些动作,以改善复杂动作的执行困难,尤其是转移能力。通过指导和示范进行针对性训练,鼓励患者在开始运动或完成任务前,通过运动想象和内心演练来预演这些步骤。

言语功能训练

重点针对言语产出的呼吸系统(腹式和胸式呼吸)、发声系统(声带和喉)和调音系统(唇、舌、齿、下颌和软腭等)进行训练,改善音强、音调和音质,以改善言语清晰度。

呼吸训练:采用呼吸训练增强腹式呼吸(膈肌)及胸式呼吸(肋间肌)的活动范围等。如反复进行深呼吸训练,以增大胸廓扩展度;通过增加肺活量提高音量;通过延长呼气时间增加言语长度等。

发声训练:励-协夫曼语音治疗(LSVT)被认为是针对PD特异且有效的语音治疗技术。通过对声带和喉部的控制训练,及延长元音最大持续发声时间训练,改善音强、音调和音质。

调音训练:重点进行口颜面肌肉(如唇、舌)等调音器官的运动训练,以改善僵硬程度,增加活动度、运动协调性和发音清晰度。

吞咽功能康复:目的在于改善吞咽肌肉运动的速度和协调性,加强吞咽器官的感知能力,以便安全、充分、独立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并改善流涎。

口腔期障碍主要进行唇、舌和下颌的运动功能训练。咽期障碍以发声训练为主,通过强化声带闭锁、延长呼气时间,改善呼吸控制,从而实现声门上吞咽,改善咳嗽能力,减少误吸风险。

对偶有饮水呛咳的轻度吞咽障碍患者,建议使用增稠剂等方法改变食物性状,选择不容易引起误吸的质地均匀的糊状半流质食物,或减少一口量。

对咀嚼时间过长和/或食物留在口中不吞咽或吞咽启动缓慢的患者,提示按步骤有意识地吞咽,可通过连续多次努力吞咽,或尝试吞咽

时下颌回缩(点头吞咽)以适当代偿,增加吞咽力度,以减少咽部食物残留。

对流涎明显的患者,提醒充分闭合口唇和增加吞咽唾液的频率,重度流涎可采用唾液腺肉毒毒素注射方法。对吞咽障碍较重且有明显误吸风险或摄食不足的患者,应尽早使用管饲,短期可以鼻胃管喂养,长期建议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喂养。

非运动功能康复

认知功能康复:认知训练主要进行注意、执行和视空间等功能训练,将训练内容与日常生活工作任务相结合可更好促进认知功能改善。认知刺激即让患者参加一系列群体活动和讨论,可提高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运动训练对认知功能有促进作用,如骑脚踏车、跑步机和渐进性抗阻训练。将认知训练与运动训练联合进行,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作用更明显。

情绪康复:常用认知行为疗法,通过改变思维/信念和行为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效果。其中合理情绪行为疗法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达到改变和控制情绪及行为的效果。

睡眠康复:应根据PD患者睡眠障碍的原因和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失眠常用的康复手段有刺激控制疗法和睡眠限制疗法。刺激控制疗

法以改善睡眠环境与睡意之间相互作用为主,恢复卧床作为诱导睡眠信号的作用,使患者易于入睡。睡眠限制疗法旨在打破不良的睡眠习惯,减少床上非睡眠行为,引起轻度睡眠剥夺,重新建立床与睡眠的条件反射,提高睡眠效率。

疼痛康复:PD疼痛的形式多种多样,以骨骼肌疼痛最常见,抑郁可诱发和加重帕金森病相关疼痛。除对因治疗外,物理因子治疗(如水疗、温热疗法)、中医推拿、规律的体育锻炼可缓解疼痛。如需要可联合使用镇痛药。

泌尿功能康复:尿失禁的主要康复方法包括盆底肌肉自主收缩训练或生物反馈训练,以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提高控尿能力;进行膀胱扩张训练,尽量延长排尿间隔时间,使膀胱容量逐步扩大;尿潴留时,建议定时定量饮水,或采取清洁间歇导尿。

直肠功能康复:主要进行腹肌和盆底部肌肉运动训练;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逐步建立排便反射;或通过直肠刺激方法诱发直肠-肛门反射,促进结肠,尤其是降结肠的蠕动。

体位性低血压康复:主要为身体抗压动作训练,包括交叉腿部动作、下蹲位、身体向前弯曲等动作训练;可使用束腹带和穿压力袜等;在休息或睡眠时床头抬高30~40°等方法。

疲劳康复:锻炼如运动平板训练可以改善疲劳,休息并不一定对疲劳有缓解作用。适宜的温度可以减轻PD患者的疲劳,但存在个体差异。

综合康复管理

健康宣教:通过对PD患者提供具体、科学和实用的健康教育指导,可以明显改善PD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主动配合治疗,减少失控行为的发生。

倡导积极的生活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和运动喜好,制定家庭训练计划,使其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可明显提高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改善生活质量和社会交往能力。

缓解紧张和时间压力:通过压力管理、学习放松技巧和时间管理的原则,在计划和组织活动时减少时间压力,指导PD患者以一种轻松的方式进行活动。

优化日常活动:选择的活动应与患者的兴趣和动机相匹配,与患者的功能和体能水平相适应。确定活动的优先次序,制定结构化的日或周活动计划,这个计划可起到外部指导和提示作用。

家居环境改造及辅助器具使用:使用辅助器具、适应性工具和环境改造可以弥补患者认知和运动方面的困难,减少跌倒次数,提高完成各种操作和任务的质量,使家庭生活更独立、更安全,也可以减轻照料者的负担,使护理工作变得省力。如重新安排房间里的家具,创建一个畅通无阻的行走和转弯路线;或提高床/椅/沙发的高度,垫高马桶,方便患者转移。

晚期康复护理:PD晚期患者的治疗目标是保护重要脏器功能,预防并发症及废用综合征,尽量提高生活质量。锻炼和运动策略可能仍然有效,应积极支持锻炼,以尽量避免体能进一步降低;在床或轮椅上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尽可能离床坐轮椅或椅子。

PD患者康复的注意事项

患者应在一天状态较好的时期(“开”期)锻炼体能和学习新的运动技能;在功能受限的时间和环境中(如“关”期,或家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运用和实践已掌握的运动策略和技能改善活动受限。

康复训练应遵循个体化和针对性原则,给予适当强度训练,每次训练30~60 min为宜,每天1~2次,每周5次以上。运动中感到疲劳和出汗可能是正常现象,但如果发生以下情况要停止训练并及时

就医:恶心、胸闷、胸痛,呼吸急促(如每分钟超过40次),头晕或眩晕,心动过速,疼痛,冷汗或严重疲劳感等。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解读

2020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 解读 2012年第一版《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发布,对于规范我国DBS的手术开展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内外相关指南的更新,人们对脑深部电刺激(DBS)治疗帕金森病(PD)有了新的认识,《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于2020年发布。 此版共识是在国家“十三五”课题支持下,由27所医院、5大领域、39位专家共同完成,与旧版相比,新版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更前沿。 共识正文分为四部分: 患者选择:更精准、更科学、更人性化; 手术治疗:步骤描述更详细具体,增加靶点选择指导; 术后管理:涉及药物、程控、康复、护理及患者教育;

并发症预防及处理:增加对DBS相关并发症预防、处理的建议,包括手术、硬件、刺激相关并发症。 此外,第二版专家共识包含3个附录: 附录1术前评估:详细介绍评估内容及应用量表,涉及左旋多巴反应性评测、头颅结构的影像学检查、神经功能障碍的整体评估、Hoehn-Yahr分期、运动并发症评估、认知功能评测、神经心理评估、自主神经功能评测、其他非运动症状评估、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服药情况和左旋多巴等效剂量换算等; 附录2手术步骤和靶点精准定位:对术前准备阶段、电极植入阶段、植入延伸导线和脉冲发生器及靶点坐标的影像学定位、入颅点及植入电极的角度轨迹、MER辅助靶点功能定位进行详细规范,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外科进行手术; 附录3术后药物管理:包括DBS术后不同阶段的药物治疗建议、DBS术后药物治疗与程控关系、DBS术后药物调整次序和原则。 手术治疗 1. 手术团队

新版专家共识阐述了建立团队的必要性,在神经内外科、心理科和精神科的基础上,增加了康复科、影像科和麻醉科(必要时)。 (1)为了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 (2)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包括内科、心理科、精神科、康复科、影像科及麻醉科医生或相关技术人员等。 2. 靶点选择 此部分为新版专家共识新增内容。靶点选择是手术治疗的重要一环,共识指出,不同靶点总体有效,各有侧重,可根据患者需要、治疗目的进行选择。 位于基底节环路的丘脑底核(STN)、苍白球内侧核(GPi)是最常用靶点。两者均能改善PD的运动症状,在改善药物波动引起的运动障碍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同样有效。 STN-DBS在减少多巴胺能药物方面更有效; GPi-DBS对异动症的改善可能优于STN;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 脑深部电刺激(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疗法已经成为治疗中晚期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有效方法。此疗法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至今已十余年.DBS疗法明显地改善了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了生活质量。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DBS疗法的适应证和流程,以及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与合作,特制定此专家共识。 一、DBS团队 通常国外PD患者的DBS转诊由神经内科医生或内科医生实施。我国目前大部分接受DBS疗法的PD患者是直接去有DBS手术能力的医院就诊,而不是由神经内科医生推荐。因此有必要建立一支DBS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团队至少由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必要时还应有内科、心理科及精神科医生加入。DBS团队的作用是针对患者个体判断是否适合手术、手术的风险与近远期疗效、以及确定最佳手术靶点(如果进行手术)。 二、DBS疗法的适应证 1.原发性PD。 2.服用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 3.疗效已明显下降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 4.除外痴呆和严重的精神疾病。 三、患者选择 DBS团队通常采用他们认为最佳的方法对患者进行评估。大多数中心都以复方左旋多巴治疗的反应性和MRI检查作为临床评估的必要标准。鉴于我国现状,对有

DBS疗法意向的患者首先应确定诊断,符合适应证者需进行系列评估。病程也是决定是否手术的指标之一。由于PD早期患者对于药物治疗反应良好,故不建议患者早期接受DBS疗法。另外,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如多系统萎缩(40%)、进行性核上性麻痹(20%)等在疾病早期,症状与PD相似,且对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反应也可良好,也是不建议过早接受DBS疗法。 1.诊断:(1)符合英国PD协会脑库(United KingdomParkinson's Disease Society brain bank原发性PD或中国原发性PD诊断标准;(2)遗传性PD或各种基因型PD,只要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也可手术。 2.病程:(1)5年以上;(2)确诊的原发性PD患者,以震颤为主,经规范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患者强烈要求尽早手术以改善症状,经过评估后可放宽至病程已满3年以上。 3.年龄:(1)患者年龄应不超过75岁;(2)老年患者进行受益和风险的个体化评估后可放宽至80岁左右;(3)以严重震颤为主的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4.药物使用情况:(1)对复方左旋多巴曾经有良好疗效;(2)已经进行了最佳药物治疗(足剂量,至少使用了复方左旋多巴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3)目前不能满意控制症状,疗效明显下降或出现了棘手的运动波动或异动症,影响生活质量或为药物难治性震颤,或对药物不能耐受。 5.病情严重程度:关期Hoehn - Yahr 2.5~4期。 6.合理的术后预期:医生在手术前,应就手术预期与患者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建议包括:(1)手术不能解决所有的症状,部分症状不能通过手术缓解;(2)手术能缓解的症状是引起患者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3)不能根治PD,疾病会进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特征包括动作迟缓、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NMS)。常见的NMS 主要包括:神经精神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痴呆、淡漠、冲动控制及相关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便秘、流涎、泌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与药物相关的胃肠不适、多汗等)、睡眠-觉醒障碍(失眠或睡眠碎片化、日间过度嗜睡和睡眠发作、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疼痛、疲劳、嗅觉及视觉障碍等。NMS涉及范围广,个体差异大,症状表现可能与PD本身或其他共病症状重叠,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医师对其诊治存在困难。 一、神经精神症状 (一)抑郁和焦虑 抑郁是PD常见的NMS,发生率为2.7%~90.0%,可贯穿PD全病程,有时可在运动症状出现之前发生,是PD的前驱症状之一。 1. 治疗选择: (1)药物治疗: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 选择性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TCAs: (2)非药物干预: 认知行为治疗(CBT):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 2. 推荐意见:(1)PD 抑郁:首选普拉克索或文拉法辛,均为临床有效药物。舍曲林、帕罗西汀、氟西汀以及西酞普兰对PD抑郁虽证据不足,因不良反应较轻,临床也可考虑使用,应该指出的是它们禁与单胺氧化酶B抑制剂(MAO-BI)合用,需注意SSRIs可能会使多达5%的PD患者震颤加重;60岁以上的患者若服用西酞普兰每日剂量超过20mg时,有QT 间期延长的风险,建议心电监护。阿米替林临床可能有用,但需要注意抗胆碱能副作用、认知功能下降及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非药物干预CBT 可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帕金森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为了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康复效果,中国专家们在深入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的康复治疗建议和共识。 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引起。患者的主要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平衡障碍等。帕金森病的主要病因包括遗传、环境因素、神经系统老化等。 目前,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康复治疗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多个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康复治疗可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 中国专家们在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帕金森病康复治疗的建议和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康复目标: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能力、肌肉力量、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康复方法:采用综合康复方法,包括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等。 康复周期:康复治疗应尽早开始,并持续整个病程。 康复评估:定期进行康复效果评估,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研究表明,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以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中国专家们提出,康复效果评估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多维度评估方法,包括医生评估、患者自我评估、家属评估等多个方面。通过定期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需求和问题,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未来,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将更加注重个体化、综合性和全程管理。专家们认为,应进一步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提升康复治疗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同时加强康复治疗的普及和宣传工作,提高患者和家属对康复治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随着科技的进步,康复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也将不断涌现。未来,帕金森病的康复治疗将更加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如运用虚拟现实技术、智能康复设备等,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康复服务。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是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康复效果的重要参

老年帕金森病功能障碍全周期康复专家共识(2023)要点

老年帕金森病功能障碍全周期康复专家共识(2023)要点 神经系统疾病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致残因素之一,而帕金森病(PD)则是目前发病率和致残率增长最快的神经系统疾病。由于老龄化的不断加剧,我国PD患者的数量快速增加,2016年我国的PD患者数量已超过170万。因此,需积极采取行动来预防PD进展,并进一步改善PD患者的生活质量。康复治疗可以延缓PD的进展,提高PD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基于此,本共识聚焦于老年PD患者的康复评定与康复治疗,参考国内外相关指南、专家共识、系统综述、随机对照研究、队列研究等文献类型,从“疾病”全周期、“人员”全周期、“机构”全周期、“地域”全周期4个维度定义老年PD患者的全周期康复过程,提出了“临床-康复-护理”无缝衔接模式。 1 老年帕金森病的定义与特点 PD常发于中老年人,是一种进展缓慢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目前,PD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已知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高龄。PD以特征性的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随着病程进展,多数老年PD患者会出现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步态异常、姿势平衡障碍等全部运动症状。此外,认知障碍、抑郁、焦虑、大小便异常、疼痛等非运动症状也严重影响老年PD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老年帕金森病全周期康复的概念

老年PD全周期康复是指针对老年PD患者所处的不同疾病阶段健全相应的康复评定以及康复治疗方案,使老年PD患者在疾病的整个阶段都能接受科学、全面的康复管理。在疾病确诊前,对PD高危人群进行早筛查、早诊断;在疾病进程中,针对PD患者的主要功能障碍进行专业的康复评定,并由多学科团队制订个体化的康复治疗方案;在PD患者出院后,将康复治疗延伸至院外,协助PD患者做好居家康复。 2.1 “疾病”全周期 临床应用Hoehn-Yahr分级将PD分为早期(Hoehn-Yahr分级为1~2.5期)、中期(Hoehn-Yahr分级为3~4期)、晚期(Hoehn-Yahr分级为5期)。 2.2 “参与人员”全周期 在参与人员全周期中,临床专科医师指导老年PD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康复科医师负责老年PD 患者的功能障碍评定,并制订康复治疗方案;护理人员对老年PD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及日常护理;康复治疗师对老年PD 患者进行康复干预,包括运动训练、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 2.3 “机构”全周期 “机构”全周期即三级综合性医院-二级/康复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剌激疗法专家共识(第二版)》 (2020)要点 帕全森病(PD )是一种以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早期PD的药物治疗显效明显,但经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后,逐渐出现疗效减退及运动并发症。脑深部电刺激术(DBS 疔20世纪70年代出现是在脑内核团或特定脑区植入刺激电极, 通过脉冲电刺激调控相关核团或脑区的功能,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1987 年,法国Benabid将DBS应用于运动障碍性疾病的治疗,至今已逾30 年。该疗法于1998年在我国首次使用,目前在国内已得到广泛开展。 DBS疗法可显著改善PD患者的运动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随舂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需要接受DBS疗法的患者将进一步增加。 ―、患者的选择 (-)PD的诊断 原发性PD的诊断符合我国2016年发布的《中国帕全森病的诊断标准》,或符合2015年国际帕全森病及运动障碍学会(MDS )原发性PD的诊断标准。

(二)适应证和禁忌证 1. 原发性PD ,或者遗传性PD、各种基因型PD ,对复方左旋多巴反应良好。 2. 药物疗效已显著减退,或出现明显的运动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 3. 出现不能耐受的药物不良反应,影响到药物疗效。 4. 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的震颤。 5. 除外严重的共存疾病:(1 )有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2 )有严重(难治性)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3 )有医学共存疾病影响手术或 生存期。 (三)术前评估 DBS术前需进行系统评估,评估PD患者的运动症状、运动并发症、非运动症状、生活能力等要素。

(四)手术时机 1. 病程:原则上,病程二5年的PD患者建议行DBS手术治疗。病程<5年,但符合原发性PD临床确诊标准的患者,手术适应证明确,建议病程放宽至4年。以震颤为主的PD患者,经规范的药物治疗震颤改善不理想且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经过评估后建议放宽至3年。 2. 病情严重程度:有"开关〃现象的症状波动患者,关期的HoehnYahr 分期为2.5 ~ 4.0期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3. 年龄:手术患者年龄通常<75岁,若患者身体状态良好,建议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二手术治疗 (—)手术团队 (二)靶点选择 (三)手术步骤 三、术后管理

2023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2023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 (最全版) 2023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最全版) 对于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而言,消化道症状常常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大困扰。为了更好地管理这些症状,中国帕金森病专家们经过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综合各种治疗方法和措施,达成了以下关于2023年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的共识。 一、个体化治疗方案 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表现多样,因此治疗方案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特点进行个体化调整。早期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采取药物治疗,如抗胆碱药物,以减轻便秘、吞咽困难等症状。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综合考虑药物治疗、营养支持以及手术干预的可能性,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饮食调整与营养补充 患有帕金森病的患者常常出现消化道症状,如吞咽困难、便秘等。饮食调整可以有效缓解这些症状。建议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以促进肠道蠕动。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油腻食物,以免加重症状。对于一些饮食不均衡或者吞咽困难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适当的营养补充,如高能量、高蛋白的流质饮食或者使用胃肠外营养支持等。 三、规律运动与康复训练

有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和康复训练对于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消化道 症状具有良好的效果。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以促进肠道蠕动,缓解便秘等消化道问题。此外,康复训练也可以帮助患者维持和改善吞咽功能,降低食物误吸的 风险。 四、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便秘症状,可以使用轻泻剂、肠道刺激剂等药物来促进肠道蠕动。对于吞咽 困难,可以使用抗胆碱药物来减少口腔、咽部和食道的肌肉僵硬,提 高吞咽效率。药物治疗的具体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制定和调整。 五、手术干预 对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帕金森病患者,手术干预可以 作为一种选择。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胃灌肠术、置入幽门扩张器等。 手术虽然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消化道症状,但风险较高,需慎重考虑。 综上所述,对于2023年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的共识包括 个体化治疗方案、饮食调整与营养补充、规律运动与康复训练、药物 治疗以及手术干预等。在治疗过程中,医生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 症状严重程度以及个体差异,并全面评估潜在风险,制定出最合适的 治疗方案。希望这些共识能够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管理提供 参考,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要点

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 要点 Parkinson'XXX (2020)" Highlights 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a common XXX。tremors。and muscle rigidity。as well as non-motor symptoms (NMS)。Common XXX (n。anxiety。mental symptoms。cognitive impairment/dementia。apathy。impulse control and related disorders)。XXX。n。drooling。urinary n。sexual n。drug-related gastrointestinal fort。excessive sweating。etc.)。sleep-wake disorders (insomnia or fragmented sleep。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and sleep attacks。XXX disorder)。pain。fatigue。olfactory and visual impairments。etc。NMS have a wide range of involvement。significant individual differences。and symptom overlap with PD itself or other comorbidities。XXX clinicians. XXX 1.n and Anxiety

帕金森病运动处方专家共识(2021)要点

帕金森病运动处方专家共识(2021)要点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研究表明,PD患者存在体适能下降,约为健康同龄人的1/3,具体表现为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及平衡功能下降;此外,PD患者易出现姿势步态障碍,如持续性或发作性的慌张步态和冻结步态(FOG)等。因此,PD患者跌倒风险是健康老年人群的3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科学运动可有效改善各阶段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1 PD患者运动前评估 1.1 运动耐力评估 处于“开期”的PD患者,在医疗监护情况下,可完成适宜的最大强度运动或次最大强度运动。 1.2 肌力评估 采用可重复一次的最大力量(1-RM) 测量肌力。 1.3 柔韧性评估

应评估不同部位的柔韧性。可采用双手背勾测试评估上肢柔韧性;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估下肢柔韧性;坐位旋转测试评估躯干柔韧性。 1.4 平衡功能评估 采用以下工具评估平衡功能: 1.5 步态评估 采用10米步行测试(10MWT)评估步行速度;使用新版冻结步态问卷(NFOG-Q)评估FOG 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1.6 评估注意事项 (1) 建议每6~12个月进行病情进展及运动功能评估。 (2) 评估应在服药45~60min后、药物效果良好时进行;有症状波动者应分别在“开期”和“关期”状态下评估。 (3) 评估前热身5~10min。 (4) 评估时应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障患者安全。

2 PD运动处方 2.1 制定原则 应制定个体化的FITT-VP运动处方,包括:运动频率(F)、运动强度(I)、运动类型(T)、运动时间(T)、运动总量(V)及运动进度(P),确保在安全的前提下获得良好的运动效果。 2.2 运动处方建议 2.2.1 运动类型选择增强心肺耐力的有氧运动、增加肌肉力量的抗阻运动以及提高关节活动能力的牵伸运动等。 (1)有氧运动。 (2)抗阻运动。 (3)静态和动态拉伸运动。 2.2.2 运动强度目前,PD各阶段的最佳运动强度仍不明确,但较高强度的运动改善运动症状更显著。 2.2.3 运动时间和频率每日进行至少30min 的运动。如果难以坚持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帕金森病(PD)的症状复杂多样,常导致多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目前药物治疗仍是PD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康复治疗被认为可以改善PD患者多种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研究报道可延缓疾病的进展。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南和文献,总结了PD功能障碍规范化评定和康复方法。 图1 基于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的PD康复 流程图 运动功能康复

躯体运动功能的康复训练方法 放松训练:常用深呼吸法和想象放松法。进行有节奏的躯干旋转和推拿按摩等方法可改善僵硬的肌群。 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进行躯干与四肢各个关节全范围的主动或被动活动,重点是屈曲肌群的牵伸和胸廓的扩张运动。要注意避免过度牵拉及疼痛。 肌力训练:重点训练核心肌群及四肢近端肌群。可利用手法和器械进行渐进式抗阻训练。 姿势训练:重点为躯干屈曲姿势的矫正,如借助姿势镜进行抗重力伸展训练。 平衡训练:包括坐位和立位下三级平衡(一级静态、二级自动态和三级他动态平衡)训练,可通过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和睁闭眼等调整训练难度;也可以借助平衡板、平衡垫和平衡仪进行训练。 步态训练:重点在于矫正躯干前倾姿势,改善由于追赶身体重心所致的慌张步态。建议患者行走时抬头挺胸,足跟先着地,可借助姿势镜进行原地高抬腿踏步和双上肢摆臂训练,改善上下肢协调性。

可通过增大步幅、增快步速、跨越障碍物、绕障碍行走和变换行走方向等方法调整步行训练难度。 转移训练:包括床上翻身和平移、床边坐起、坐位起立和床椅转移等训练。晚期患者应在床上定时翻身,可进行床椅间体位变换训练。 手功能活动训练:重点进行够取、抓握和操控物体训练,提高活动的速度、稳定性、协调性和准确性。如用不同大小、形状、重量和材质的杯子(纸杯和玻璃杯等)喝水,使用各种餐具和扣纽扣等。 双重任务训练:通常为步行的同时进行另一项运动或认知任务训练,如行走时举着一个盛满水的杯子(步行与携带双重任务),或边走边说出以“发”字开头的词语(行走与言语流畅性双重任务)。 运动策略:包括心理提示、外部提示和认知运动三种策略,训练时强调任务特异性,最适合在PD患者活动受限的场合进行训练,最好是在该场合,或尽可能模仿该场合。 心理提示策略训练要求将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于当前任务,以改善运动表现。如要求患者学会步行时要想着迈大步,转弯时要转大弯,写作时写大字。

2020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完整版) 本共识总结了对PD进行血压管理的临床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并对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血压异常进行了归类和推荐,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近年来,随着临床实践及硏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冥中以直立性低血压(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MSS)f可发生在PD的整个病程任一时间点。PD中的血压异常既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有关,也与抗PD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密切有关,并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庾量(quality Of Iife r QOL )的关键因素。 多项硏究发现,在PD患者漫长的病程中Z约20%~50%的患者会在不同时期出现血压异常的表现,主要包括OH、卧位高血压(SH )以及餐后低血压(PPH),此外许多治疗PD运动症状的药物会加剧血压波动。冥中,以OH最为常见,多表现为头皐、疲劳和颈痛等症状,血压波动幅度大者可出现跌倒、皐厥和缺血性卒中,甚至猝死等严重不良事件。OH还与PD 患者认知功能减退,以及入院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增加有关。 PD患者中约45%存在SH,且可与OH同时发生,作为血流动力学的一对矛盾,对冥中一方的管理不当往往加重另一方的严重程度。长期夜间睡眠时段发生的不易察觉的持续性高血压状态与心脏和肾脏等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且可通过増加夜间尿钠排泄Z继而加重晨间OH发作。

上述问题为临床上如何有效管理PD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基于以上背景,在国内多位知名运动障碍疾病专家及高血压专家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我们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及国内外最新进展,系统总结了对PD 进行血压管理的临床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并对如何判断不同类型的血压异常进行了归类和推荐,提出了针对性的干预策略,在国内推出PD血压管理的专家共识。 —、血压管理的原则和要求 同PD的治疗原则一样,血压管理的原则和最终目标是立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症状,消除诱因,提升QOL : ①初诊时常规对PD患者进行血压异常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有无血管危险因素及相关家族史; ②初诊及病程中对PD患者进行常规血压评估监测,对于有血压异常病史的患者可推荐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 ),确定血压异常的类型,予以对症干预; ③制定及调整抗PD药物治疗方案时,需要兼顾患者的血压状况及正在服用调控血压药物(如降/升压药物种类、剂量、疗 效及不良反应)的相互影响; ④推荐神经内科医师和心血管科/高血压科医师以多学科诊疗模式 (MDT )协作管理PD患者的血压。

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2023)要点

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2023)要点 随着临床实践及研究的进展,帕金森病(PD)已经从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范畴扩展为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多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方面,其中以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OH)为代表的血压异常,作为一种常见的非运动症状(NMSs),可发生在帕金森病病程的任一时间点,既与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息息相关,也与抗帕金森病药物应用的副作用密切有关,并成为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多项研究发现,在帕金森病患者漫长的病程中,20%~50%的患者会在不同时期出现血压异常的表现,主要包括OH、卧位高血压(SH)以及餐后低血压(PPH)。此外,许多治疗帕金森病运动症状的药物会加剧血压波动,并可直接导致患者出现跌倒、晕厥甚至猝死和脑卒中等严重不良事件。上述问题为临床上如何有效管理帕金森病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本次拟系统总结近2年关于帕金森病血压管理的研究进展,结合临床实践,在初版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推出《帕金森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第二版)》。 血压管理的原则和要求非运动症状是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血压异常作为帕金森病患者的一种非运动症状,在进行临床管理时必须要考虑到患者的整体状况,体现个体化、精准化的特点,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辅以必要的非药物疗法,以期使患者长期获益。总体而言,同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一样,血压管理的原则和目标最终是立足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改善症状,消除诱因,提升生活质量。

血压管理的具体要求如下: (1)初诊时常规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血压异常病史询问。 (2)初诊时推荐常规筛查帕金森病患者正在用的所有药物,以发现可能对血压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素。 (3)初诊及病程中对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常规血压评估监测,对于有血压异常病史的患者推荐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结合病史、查体,确定血压异常的类型予以对症干预。 (4)病程中推荐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家庭血压监测。 (5)病程中调整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方案时需要兼顾患者的血压状况及正在服用调控血压药物(如降/升压药物种类、剂量、疗效及不良反应)的相互影响。 (6)推荐神经内科和心血管科/高血压科、康复科医师等以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对帕金森病患者血压的管理进行协作。血压异常的类型、处理原则及推荐建议 1 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OH)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帕金森病康复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人,以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多系统受累的缓慢进展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分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硬及姿势步态障碍的运动症状,以及认知情绪障碍、睡眠障碍、二便异常、疼痛和疲劳等非运动症状。PD的症状复杂多样,常导致多种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造成生活质量下降和工作能力丧失。目前,药物治疗仍是PD的主要治疗方法,而康复治疗被认为可以改善PD患者多种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甚至有研究报道可延缓疾病的进展。本共识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指南和文献,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的框架为指导,总结PD功能障碍规范化评定和康复方法,以期提高我国PD康复治疗水平,推动PD康复的普及和发展,更好地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1 ICF框架下的PD康复流程 在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基础上,根据国际运动障碍协会(MDS)的PD诊断标准,明确PD诊断;然后在ICF框架下,进行PD功能障碍分析、评定和康复。ICF分类系统将功能状况分为三个维度,即身体功能与结构、个体完成任务或动作的能力和参与家庭及社会活动的能力。

在ICF中,功能障碍和疾病被认为是健康状况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继而导致活动功能受限或参与局限。 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造成一系列不同严重程度的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因此应对患者的功能障碍进行全面评定,目的是确定患者各种功能障碍的类型、严重程度和原因,以便制定客观和个体化的康复目标及计划,进行针对性精准康复治疗。 2 PD功能障碍的评定 2.1 疾病严重程度的评定 应用Hoehn-Yahr(HY)分期量表可对疾病严重程度进行粗略分期。该量表根据PD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分为1~5期,其中PD早期指HY1~2期,中期指HY3~4期,晚期指HY5期。 2.2 运动功能障碍的评定 运动功能障碍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其中,原发性障碍是指由疾病本身所致,而继发性障碍通常由活动减少甚至不动(主要为废用综合征)或PD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

神经指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中西医诊治专家共识(2021)

神经指南:帕金森病冻结步态中西医诊治专家共识(202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运动迟缓等。中晚期PD常出现姿势不稳和步态异常(Postural instability and gait disorder,PIGD),其中姿势不稳主要表现为躯干倾斜、脊柱变形和身体稳定性异常;步态异常主要包括慌张步态、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和其他表现形式如步幅变化、跨步长度减小、行走节律变化、双重任务执行功能障碍等。目前认为FOG的出现是帕金森病进入中晚期阶段的标志,可导致患者频繁发生跌倒、受伤乃至严重骨折,是加重疾病负担、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的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药物研发、神经调控技术、体育锻炼方案以及可穿戴设备临床应用的不断完善,这些治疗手段在FOG诊疗中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各有优势,但尚未形成统一共识。为了提高FOG诊疗水平,充分发挥药物、非药物治疗及其相互结合疗法的优势,更好地指导我国PD的临床实践,特组织国内从事PD和运动医学研究的专家,在以往中国PD治疗指南基础上综合近年来FOG药物治疗、中医疗法、体育锻炼、辅助可穿戴设备临床应用最新循证医学证据,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疗效、风险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经过多次讨论,反复凝练形成此专家共识。 01 冻结步态分型 2010年华盛顿特区研讨会将冻结步态(Freezing of gait,FOG)定义为“企图行走时或前进过程中步伐短暂、突然中止或明显减少”。常见分型如下: 1.1 根据多巴胺反应性分型 根据对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反应可将其分为三型,即(1)多巴胺反应型:关期为主的冻结,因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所致,对多巴胺能药物治疗反应较好,该型最常见;(2)多巴胺诱导型:开期为主的冻结与药物诱导相关,多巴胺能药物治疗效果差;(3)多巴

防控期间帕金森病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完整版)

防控期间帕金森病患者综合管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 完整版) 自2019年12月底以来,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先后在我国和全球多个国家爆发,现已归入国家“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随着防控工作的逐渐生效,我国新增COVID-19患者日渐减少。但是,随着对疾病认识的加深、近期监狱和医疗机构等人群密集场所的集体性发病以及多个国家疫情的新爆发,而且人们对该病的认识尚未完全清楚,表明形势仍然严峻,不容松懈。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其独特的慢病管理需求要求患者定期前往医院随访:一方面PD的症状复杂,不少患者早期诊断困难,需要定期复诊及时修正诊断;另一方面确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运动波动、异动症、幻觉、冲动控制障碍等多种复杂问题,处理不当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需要有经验的PD专家才能及时识别和妥善处理。但在疫情管控或者需要居家隔离情形下,PD患者可能无法前往医院就诊。此外,PD患者体质普遍较弱,抵抗力差,是COVID-19重症的易感人群,也需要尽量减少外出、避开人群,避免交叉感染。如何在疫情期间更好地对PD患者进行管理,成为目前医患双方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

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专业委员会撰写了本共识,供专业人员、患者和照料者参考。 1 COVID-19的特点 1.1 病原学和发病机制 COVID-19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是由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所致。该病毒是正义单链RNA病毒,其表面存在的刺突蛋白与人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2,ACE2)受体结合进而侵入人体,在人体细胞内完成复制,进而导致肺及肺外靶器官一系列病理改变,引发多脏器损伤。 1.2 传染源 COVID-19的传染源主要是2019-nCoV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1.3 传播途径和传染性

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消化道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近年来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有新进展,尤其是肠道菌群参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使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日益受到重视。为更好地指导我国医师的临床实践,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制订了《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本专家共识旨在通过系统评价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领域相关循证医学研究证据,进一步规范我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的诊断治疗和全程管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第二位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残疾和寿命缩短,值得更多关注。消化道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超过80%的帕金森病患者受消化道症状的困扰,远高于健康人群。此外,消化道症状,包括流涎、吞咽困难、胃轻瘫、便秘,通常在帕金森病诊断前数年甚至数十年即可出现,提示其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然而,帕金森病患者消化道症状的识别和管理尚未得到系统总结、尚未达成标准化共识。因此,关注帕金森病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及给予规范的识别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我们将系统阐述帕金森病患者消化道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手段和管理方案。 一、流涎 流涎通常被定义为唾液过度蓄积或控制不良引起的外溢。帕金森病患者中有流涎症状者比例为32%~74%,早期即可出现。研究手段的异质性是研究结果差异的原因之一。一项纳入518例中国帕金森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结果显示,晚发型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患病率高于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问卷评估结果表明,流涎与生活质量下降显著相关,甚至导致抑郁。

中国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中国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一种。1929年Critchley首先描述并将其命名为动脉硬化性帕金森综合征(arteriosclerotic parkinsonism),但随后的数十年中血管性因素在帕金森综合征中的作用备受争议。伴随着临床病理学研究进展,CT和MRI等影像技术亦可清晰显示脑白质损害(white matter lesions)、脑梗死和脑出血等病变,血管性因素在帕金森综合征中的作用逐渐得到认可。近年,VP日益受到关注,但目前国际上缺乏规范化的VP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临床研究的证据较少,也缺少国内研究的证据。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脑卒中和高血压等疾病患者也不断增多,VP患病率将进一步增高。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VP的诊断和治疗,我们依据国内外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结果,制定了我国VP诊断和治疗的专家共识,对VP的流行病学、病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等予以介绍,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规范VP的诊断和治疗。 一、VP的流行病学 VP确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并不清楚。依据不同的帕金森综合征研究人群,VP占2%-12%。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也可合并WML等脑血管损害。

但经病理学确诊的帕金森病只有1.4%-3.0%合并脑血管损害;而且脑血管损害与帕金森病的步态障碍并无关联。 VP常合并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脑血管疾病史等。 二、VP的病理 VP病理学特征是存在血管因素所致的脑损害表现,主要为缺血,出血较为罕见;主要病变部位累及皮质下脑白质、基底节区、丘脑和中脑。 血管病理改变主要为脂质玻璃样变性等小动脉硬化;脑组织病理改变主要为腔隙(lacune)及脑白质损害,伴严重的少突胶质细胞脱失。其他引起VP的少见病因,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病)、炎性血管病和Fabry病等特殊类型脑小血管病则各有不同的病理特征。目前VP病理学诊断尚缺乏统一的标准,与帕金森病的区别是,VP既没有严重的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脱失,也没有路易小体(Lewy body)形成。

《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大数据库建设专家共识》(2020)要点汇总

131.《中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大数据库建 设专家共识》(2020)要点 大数据是指由于容量太大和过于复杂,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存储﹑检索﹑共享﹑传输和分析的数据集,是“精准医疗”的基石之一。 大数据具有“4V”特征:(1)数据容量(volume)大,常在PB(1PB=1000TB)级以上;(2)数据种类(variety)多,常具有不同的数据类型(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和数据来源;(3)产生和更新速度(velocity)快,时效性要求高;(4)科学价值(value)大,常蕴藏着新知识或具有重要预测价值。大数据的临床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临床数据库的分析,对患者进行更有前瞻性的治疗和照顾,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2)通过对最新的数据库的分析提高对临床决策的支持; (3)通过对统计工具和算法的使用来改善临床试验的设计; (4)通过对大数据集的分析为个性化医疗提供支持; (5)通过优化业务决策,以确保医疗资源的适当分配。 大数据时代下的医学科研具有3个主要特点: 第一﹑临床医学资源发掘﹑收集﹑整理和利用(标准化﹑科学化); 第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病因﹑诊断﹑治疗及药物开发);第三﹑依托临床信息的生物医学资源的整理﹑利用及研究(基因﹑蛋白及代谢)。

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是一组以不自主运动﹑ 肌张力障碍和姿势步态异常等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系统疾病。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表现复杂,特别是在疾病的早期,临床症状可能不典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表现的临床症状亦有差异,因此需要建立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大数据库,对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量表评估﹑生化指标﹑影像学资料﹑个体化药物治疗等数据进行收集, 并收集患者的外周血清﹑ 血浆﹑gDNA﹑唾液﹑脑脊液﹑皮肤﹑脑组织等生物标本资源,开展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分子分型﹑分子标志物筛选﹑疾病早期诊断﹑药物基因组学﹑个体化治疗等方面的临床研究,筛选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相关易感基因﹑生物标志物及特征性的影像学改变,创新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规范化诊疗模式,提高我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的诊治水平。目前国内尚缺乏统一的﹑规范化的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数据库建设标准。为规范化﹑标准化地建立我国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大数据库系统,更好地开展研究,学组根据国内外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数据库的最新进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制定了此专家共识。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数据采集内容是建立在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疾病临床大数据库的基础,并将有利于各研究中心的交流和合作。 在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帕金森病临床研究常用数据分级

最新:帕金森病患者2022版共识规范诊治流程(全文)

最新:帕金森病患者2022版共识规范诊治流程(全文) 吞咽困难导致的进食减少、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是帕金森病患者重要的死亡原因,亟须重视。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第二位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可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严重残疾和寿命缩短,值得更多关注。消化道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超过80%的帕金森病患者受消化道症状的困扰,远高于健康人群;此外,消化道症状,包括流涎、吞咽困难、胃轻瘫、便秘,通常在帕金森病诊断前数年甚至数十年即可出现,提示其与帕金森病密切相关。且消化道症状往往被患者自己、医生所忽视,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影响药物疗效,显著降低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 基于该现状,《中国帕金森病消化道症状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重磅发布,系统阐述了帕金森病患者消化道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手段和管理方案,提供了17条推荐意见。“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摘其要点整理如下,供各位同道查阅。 4种典型症状诊疗流程及要点

一网打尽 (一)流涎 流涎通常被定义为唾液过度蓄积或控制不良引起的外溢。帕金森病患者中有流涎症状者比例为32%~74%,早期即可出现。 有研究提示,晚发型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患病率高于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流涎与生活质量下降显著相关,甚至导致抑郁;吞咽肌群不协调、唾液吞咽减少导致唾液蓄积被认为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主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的使用,例如氯氮平和胆碱酯酶抑制剂会导致唾液分泌增多进而流涎。 图1 帕金森病患者流涎评估与治疗流程图 1. 评估 “共识”列出7种评估帕金森病患者流涎的方法(图2),其中5~7项在帕金森病流涎相关研究中被使用,以客观评估流涎的改善情况,而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