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基础》知识点:数据类型

《统计法基础》知识点:数据类型

《统计法基础》知识点:数据类型

导语: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特征的反映,而由于客观现象的复杂性,在反映这些现象特征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采集,从而得到不同类型的数据,是统计考试的重要内容,一起来复习下吧:

一、变量与数据

变数或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变量的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即数据。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

二、数据类型

(一)定性变量(数据)与定量变量(数据)

1、定性变量:反映“职业”、“教育程度”等现象的属性特点的变量,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分类变量:没有量的特征,只有分类特征。这种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又称分类变量。分类变量的观测结果就是分类数据。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如“性别”就是一个分类变量。

顺序变量: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如,“教育类别”,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相应的观察结果就是顺序数据。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这类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顺序数据。

2、数值(定量)变量:反映“天气温度”、“月收入”等变量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这些变量就是定量变量也称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成为定量数据。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分类数据只能用来区分事物,而不能用来表明实物之间的大小、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比分类变量向前进一步,它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显然,顺序数据的功能比分类数据要强一些,对事物的划分也更精细一些。但顺序数据的数据之间虽然可以比较大小,却无法计算相互之间的`大

小、高低或优劣的距离。只是反映事物在性质上的差异,而不能用来反映事物在数量上的差异。因此,从本质上,顺序数据仍然是定性数据中的一种。

数值型数据作为统计研究的主要资料,其特征在于它们都是以数值的形式出现的,有些数值型数据只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而有些数值型数据不仅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绝对差,还可以计算数据之间的相对差。其计量精度远远高于定性数据。在统计学研究中,对数值型数据的研究是定量分析的主要内容。

从上述三种数据的基本特点可以看出,这三类数据对事物的描述是由定性到定量、由低级到高级,从粗略到精细。在统计研究中,需要明确各种数据所适用的统计方法,正确的选择和应用,这是正确进行统计研究的基本要求。

(二)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按获取数据的方法不同,可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观测数据可能是全面数据也可能是样本数据(局部),实验数据一般都是样本数据。

1、观测数据。

观测数据是对客观现象进行实地观测所取得的数据,在数据取得的过程中一般没有认为的控制和条件约束。在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中,观测是取得数据最主要的方法。

2、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一般是在科学实验环境下取得的数据。在实验中,实验环境是受到严格控制的,数据的产生一定是某一约束条件下的结果。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实验的方法应用非常普遍。

【《统计法基础》知识点:数据类型】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知识

统计法规 第一章 1.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 2.统计法的立法宗旨是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 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4.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 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 第二章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 2. 《统计法实施细则》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审批。 3. 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条例、细则、规定):《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法规性文件)→地方性法规/→统计行政规章(办法)→政府规章/→部门规章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1983年12月8日通过,1996年5月15日第一次修订,2009年6月27日第二次修订,2010年1月11日施行。 5. 政府规章是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 第三章 1. 统计资料,是指统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成果以及与之相联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2. 统计工作的统一性最为关键的是统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 3.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①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统计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统计制度统计标准统一;统计资料统一管理和公布。 ②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独立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单设。 ③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职责法定;依法履行职权不可放弃、超越、滥用;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④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统计信息共享;定期公布统计资料;公布的权限;公开的方式;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⑤统计资料保密原则 5.凡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得制发定期全 面统计报表。 第四章 1. 统计体制两种基本形式:集中型、分散型 集中型:①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复调查,节约调查经费,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②独立于各主管部门的统计机构负责统计工作,做到客观、公正,能有

统计学基础知识

统计学是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科学。统计方法可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统计数据可分为几种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各有特点 按照所采用的计量尺度不同,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观测的数据和实验的数据;按照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的关系,分为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计量尺度分时分数数据中各类别之间是平等的并列关系,各类别之间的顺序是可以任意改变的;顺序数据的类别之间是可以比较顺序的;数值型数据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按收集方法分时:观测数据是在没有对事物进行人为控制的条件下等到的;实验数据的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 按被描述的对象与时间关系分时:截面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数据所描述的是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 总体是包含研究的全部个体的集合。比如要检验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这一批灯泡构成的集合就是总体。 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比如从一批灯泡中随机抽取100个,这100个灯泡就构成了一个样本。 参数是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参数。 统计量是用来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比如要抽样调查一个地区所有人口的平均年龄,样本中的“平均年龄”即为一个统计量。 变量是说明现象某种特征的概念。比如商品的销售额是不确定的,这销售额就是变量。 调查方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调查目的,是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要解决的是调查的内容。 数据的间接来源(二手数据)主要是公开出版或公开报道的数据;数据的直接来源一是调查或观察,二是实验。 统计调查方式:抽样调查、普查、统计报表等。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根据样本调查结果来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数据收集方法。特点:经济性,时效性强,适应面广,准确性高。 普查是为某一特定目的而专门组织一次性全面调查。我国进行的普查主要有人中普查、工业普查、农业普查等。 统计报表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的规定,自上而下地统一布置、自下而上地逐级提供基本统计数据的一种调查方式。 除此之外,还有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统计数据的误差通常是指统计数据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误差的主要类型有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两类。 抽样误差主要是指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时所产生的随机误差(无法消除); 非抽样误差是人为因素造成的(理论上可以消除) 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标准:精度,即最低的抽样误差或随机误差;准确性,即最小的非抽样误差或偏差;关联性,即满足用户决策、管理和研究的需要;及时性,即在最短的时间里取得并公布数据;一致性,即保持时间序列的可比性;最低成本,即在满足以上标准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式取得数据。 数据的收集方法分为询问调查与观察实验。 统计调查方案包括哪些内容? 调查目的即调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调查对象是根据调查目的确定的调查研究的总体或调查范围,调查单位是构成调查对象中的每一个单位; 调查项目和调查表,就是调查的具体内容; 其它问题,即明确调查所采用的方式和方法、调查时间及调查组织和实施细则。 对于通过调查取得的原始数据,应主要从完整性和准确性两个方面去审核。 对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主要是做分类整理,对数值型数据则主要是做分组整理。 数据分组的步骤:确定组数、组距,最后制成频数分布表 统计分组时“上组限不在内”,相邻两组组限间断,上限值采用小数点。 组中值=(下限值+上限值)/2 频数:落在各类别中的数据个数;频数分布指把各个类别及落在其中的相应频数全部列出,并用表格形式表现出来; 比例:某一类别数据占全部数据的比值;百分比:将对比的基数作为100而计算的比值; 比率:不同类别数值的比值;分类数据的图示包括条形图和饼图。 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差别:条形图是用条形的长度表示各类别频数的多少,宽度则是固定的,直方图是用面积表示各组频数的多少,矩形的高度表示每一组的频数或频率,宽度则表示各组的组距,因此其高度与宽度均有意义。其次,直方图的各矩形通常是连续排列,而条形图则是分开排列。最后,条形图主要用于展示分类数据,而直方图则主要用于展示数值型数据。 数据的分布特征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测度 一是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或聚集的程度; 二是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各数据据远离其中心值的趋势; 三是分布的形状,反映数据分布偏斜程度和峰度。

《统计法基础》知识点:数据类型

《统计法基础》知识点:数据类型 《统计法基础》知识点:数据类型 导语:统计数据是对客观现象特征的反映,而由于客观现象的复杂性,在反映这些现象特征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采集,从而得到不同类型的数据,是统计考试的重要内容,一起来复习下吧: 一、变量与数据 变数或变量,是指没有固定的值,可以改变的数。变量的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即数据。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 二、数据类型 (一)定性变量(数据)与定量变量(数据) 1、定性变量:反映“职业”、“教育程度”等现象的属性特点的变量,不能说明具体量的大小和差异。 分类变量:没有量的特征,只有分类特征。这种只反映现象分类特征的变量又称分类变量。分类变量的观测结果就是分类数据。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如“性别”就是一个分类变量。 顺序变量:如果类别具有一定的顺序,如,“教育类别”,这样的变量称为顺序变量,相应的观察结果就是顺序数据。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这类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顺序数据。 2、数值(定量)变量:反映“天气温度”、“月收入”等变量可以用数值表示其观察结果,而且这些数值具有明确的数值含义,不仅能分类而且能测量出来具体大小和差异。这些变量就是定量变量也称数值变量,定量变量的观察结果成为定量数据。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 分类变量没有数值特征,所以不能对其数据进行数学运算。分类数据只能用来区分事物,而不能用来表明实物之间的大小、优劣关系。 顺序变量比分类变量向前进一步,它不仅能用来区分客观现象的不同类别,而且还可以表明现象之间的大小、高低、优劣关系。显然,顺序数据的功能比分类数据要强一些,对事物的划分也更精细一些。但顺序数据的数据之间虽然可以比较大小,却无法计算相互之间的`大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统计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析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分类:描述统计、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是研究数据收集、处理和描述的统计学方法。推断统计是研究如何利用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的统计学方法(内容包括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变量:每次观察都会得到不同结果的某种特征。分类变量:又称无序分类变量,观测结果表现为某种类别的变量。顺序变量:又称有序分类变量,观测结果表现为某种有序类别的变量. 数值变量:又称定量变量,观测结果表现为数字的变量. 数据:1、分类数据2、顺序数据3、数值型数据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样本量:构成样本元素的数目。 抽样方法:1、简单随机抽样2、分层抽样3、系统抽样4、整群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组成一个样本,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机会(概率)被抽中. 分层抽样:也称分类抽样,在抽样之前先将总体的元素划分为若干层(类),然后从各个层中抽取一定数量的元素组成一个样本。 软件应用:用Excel抽取简单随机样本。 第二章: 一、定性数据的图示:1、条形图2、帕累托图3、饼图4、环形图 条形图:是用宽度相同的条形来表示数据多少的图形,用于观察不同类别的多少或分布状况。 帕累托图:是按各类别出现的频数多少排序后绘制的条形图。通过对条形的排序,容易看出哪类频数出现的多,哪类出现的少。 饼图:主要用于表示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类别的频数占全部频数的比例. 用图表展示定量数据: 生成定量数据的频数分布表时,需要先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标准分成不同的组别,然后统计出各组别的数据频数即可。 一组数据所分的组数K应不少于5组且不多于15组。 组距=(最大值-最小值)/组数组数=全距 /组距 每组组距均相等称为等距数列,反之则为异距数列在比较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的次数分布时常用: 次数密度=本组次数/本组组距 2。组中值 class midpoint 组中值=(本组上限+本组下限)/2或组中值=(本组假定上限+本组假定下限)/2 二、定量数据的图示:1、分组数据看分布:直方图2、未分组数据看分布:茎叶图和箱线图、垂线图和误差图 最小值 25%四分位数中位数 75%四分位数最大值 箱线图的示意图:Array 3、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散点图是用二维坐标展示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一种图形。 4、比较多个样本的相似性:雷达图和轮廓图 雷达图是从一个点出发,用每一条射线代表一个变量,多个变量的数据点连接起来成线,即围成一个区域,多个样本围成多个区域,就是雷达图,利用它也可以研究多个样本之间的相似程度。 5、掌握各种图标的绘制,直方图与条形图的区别、茎叶图与直方图的区别。 三、合理使用图表

数据分析中的统计学基础知识

数据分析中的统计学基础知识数据分析是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尤为重要的一项技能。通过运 用统计学基础知识,我们可以揭示数据中的规律和趋势,从而做出准 确的预测和决策。本文将介绍数据分析中的一些重要的统计学基础知识。 一、数据类型 在数据分析中,数据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两种类型。定量 数据是可以进行数值计量的数据,如年龄、身高、收入等;定性数据 则是描述性的数据,如性别、职业、婚姻状况等。了解数据类型对于 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和分析技巧至关重要。 二、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它通过对数据的整理、总结和表达,揭示数据的基本特征和分布情况。描述统计方法包括中心趋势度量和 离散程度度量。常用的中心趋势度量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离 散程度度量包括标准差、方差和极差。 三、概率基础 概率是统计学的基础,它描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数据分析中,我们经常需要利用概率来进行推断和预测。概率的计算方法包括古典 概率、频率概率和主观概率。了解概率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对于理 解数据分析的结果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四、假设检验 假设检验是数据分析中的重要工具,它用于判断样本数据与总体数据的关系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假设检验的过程包括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选择适当的统计检验方法、计算检验统计量、确定显著性水平以及判断是否拒绝原假设。假设检验能够帮助我们确定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并做出相应的决策。 五、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数据分析中常用的一种统计方法,它用于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控制变量,从而做出更准确的决策。常见的回归分析方法包括线性回归、多项式回归和逻辑回归等。了解回归分析的原理和应用对于数据分析师至关重要。 六、抽样方法 抽样是数据分析的基础,它能够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和研究来推断总体的特征和规律。常用的抽样方法包括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对于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七、统计图表 统计图表是数据分析中直观展示数据的一种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分布和变化趋势。常见的统计图表包括柱状图、折线图、饼图和散点图等。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并恰当地呈现数据对于数据分析的可视化至关重要。

统计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与数据解读方法

统计学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与数据解读方法 统计学的基础知识与数据解读方法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分析、解释和呈现数据的学科,它在 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数据解读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利用数据,从而做出准确的决策和预测。本文 将介绍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和数据解读方法,并探讨其在现实生活和各 领域的应用。 一、概述统计学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处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它可 以帮助我们理解数据中的模式、关系和变化趋势,从而为我们提供更 好的信息和见解。统计学通过采用定量的方法和科学的分析技术,帮 助我们从大量数据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合理的推断和预测。 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数据的类型、数据的描述和总结方法、概率 和统计推断等。其中,数据的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定量数 据是可以量化的,例如身高、体重等;定性数据是无法量化的,例如 性别、民族等。数据的描述和总结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和推论统计。 描述性统计通过计算中心趋势和变异程度来描述数据的整体特征,常 用的统计量包括均值、中位数、众数、方差等;推论统计则通过从样 本数据中进行推断来对总体进行估计和假设检验。 二、数据收集与准备

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首先需要收集和准备好数据。数据收集可以 通过不同的途径进行,例如问卷调查、实验观察、抽样调查等。无论 采用何种方式,数据应当具有代表性,即能够真实反映所研究对象的 特征和情况。 数据准备包括数据清理和数据编码。数据清理是指对数据进行清洗 和筛选,去除错误、缺失和重复的数据,以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数据编码是将定性数据转化为定量数据的过程,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例如,性别可以用0代表男性,1代表女性进行编码。 三、数据描述与总结 数据的描述和总结是统计学的重要内容,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数据 的分布、中心趋势和变异程度。常用的数据描述和总结方法包括: 1. 中心趋势的度量:均值、中位数和众数是用来描述数据集中趋势 的常用统计量。均值是数据的平均值,中位数是数据的中间值,众数 是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值。 2. 变异程度的度量:方差和标准差是用来描述数据的变异程度的统 计量。方差是数据与均值的离散程度,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它们 越大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 3. 数据分布的描述:数据分布是数据在各个取值上的分布情况。常 见的数据分布形态包括对称分布、偏态分布和峰态分布。 四、概率与统计推断

数据科学中的统计学基础知识

数据科学中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在数据科学领域,统计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通过运用统计工具和方法,我们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揭示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规律和趋势。本文将介绍数据科学中的一些统计学基础知识。 一、数据类型 在数据科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类型的数据。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数据可以分为两类:离散数据和连续数据。离散数据是指只能取某些特定值的数据,例如某次投硬币的结果只能是正面或反面;而连续数据则可以取各种可能的值,例如人的身高、温度等。了解数据的类型对于后续的分析和建模非常重要。 二、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是统计学的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和分布。描述统计的常用方法包括: 1. 平均值:平均值是所有观察值相加后除以观察值的总数得到的结果。它可以表示数据的中心趋势。 2. 中位数:中位数是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值。它可以反映数据的中心位置。 3. 众数: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它可以表示数据中的典型或常见取值。

4. 方差:方差衡量了数据的离散程度,是每个数据与平均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 5. 标准差: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用于衡量数据的离散程度。 三、概率与统计推断 在数据科学中,我们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推断。统计推断是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推断的过程。概率是统计推断的基础,它描述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常用的统计推断方法包括: 1. 抽样:通过随机选择一部分样本数据来代表总体,以降低调查成本或集中研究资源。 2. 假设检验:通过设立一个或多个假设,并利用样本数据对假设进行验证,判断是否拒绝或接受某个假设。 3. 置信区间:置信区间是对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估计,它表示总体参数落在某个区间内的可能性。 四、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通过建立统计模型来研究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在数据科学中,回归分析可以用于预测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联。 常见的回归模型包括: 1. 线性回归:线性回归是一种用于建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模型。它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联。

统计学知识点(完整)

基本统计方法 第一章概论 1。总体(Population):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对象的全体(集合);样本(Sample):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的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 2. 参数(Parameter):反映总体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总体均数、标准差等,用希腊字母表示,是固定的常数;统计量(Statistic):反映样本特征的统计指标,如样本均数、标准差等,采用拉丁字字母表示,是在参数附近波动的随机变量。 3。统计资料分类:定量(计量)资料、定性(计数)资料、等级资料。 第二章计量资料统计描述 1. 集中趋势:均数(算术、几何)、中位数、众数 2。离散趋势:极差、四分位间距(QR=P75—P25)、标准差(或方差)、变异系数(CV)3. 正态分布特征:①X轴上方关于X=μ对称的钟形曲线;②X=μ时,f(X)取得最大值;③有两个参数,位置参数μ和形态参数σ;④曲线下面积为1,区间μ±σ的面积为68.27%,区间μ±1。96σ的面积为95.00%,区间μ±2.58σ的面积为99。00%。 4. 医学参考值范围的制定方法:正态近似法:;百分位数法:P2。5—P97.5。 第三章总体均数估计和假设检验 1。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由个体变异产生、随机抽样造成的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的差异。抽样误差不可避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个体的变异性. 2. 均数的标准误(Standard error of Mean,SEM):样本均数的标准差,计算公式:。反映样本均数间的离散程度,说明抽样误差的大小。 3. 降低抽样误差的途径有:①通过增加样本含量n;②通过设计减少S。 4. t分布特征: ①单峰分布,以0为中心,左右对称; ②形态取决于自由度ν,ν越小,t值越分散,t分布的峰部越矮而尾部翘得越高; ③当ν逼近∞,逼近,t分布逼近u分布,故标准正态分布是t分布的特例。 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按预先给定的概率(1—α)确定的包含总体参数的一个范围,计算公式:或。95%CI含义:从固定样本含量的已知总体中进行重复抽样试验,根据每个样本可得到一个置信区间,则平均有95%的置信区间包含了总体参数。 6。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小概率反证法的思想。 ①反证法:从问题的对立面(H0)出发间接判断要解决的问题(H1)是否成立。 ②小概率事件:在H0成立的条件下计算检验统计量,根据概率分布确定检验水准α下P 值大小,判断是否为小概率事件(通常P≤α视为小概率事件,α通常取0.05),是则拒绝H0,接受H1;否则尚不能拒绝H0。 7. 假设检验一般步骤:①建立假设(反证法,H0和H1),确定检验水准(α);②计算统计量:u, t,F;③确定概率值P,做出推断结论。 8. t检验需满足的条件:比较的两个样本相互独立、均服从正态分布。

【统计普法】关于《统计法》的基本知识

1. 什么是统计法? 统计法是一种用来统计和分析数据的法律体系,其目的是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可靠性和合法性。统计法的实施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进行决策、制定政策,并且可以保护个人和组织的数据隐私。 2. 《统计法》的基本内容 《统计法》是我国统计工作的基本法律,于2009年颁布实施。该法规定了统计活动的范围、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发布、统计机构的职责等内容,是保障统计活动规范进行的重要法律文件。 3. 统计法的重要性 统计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国家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维 护国家统计秩序,保护个人和组织的数据隐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统计法是国家治理的基础性法律,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 发展。 4. 统计法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 统计法规定了个人和组织在统计活动中的相关义务和权利,保护了个 人和组织的数据隐私,防止了信息的泄露和滥用。统计法的实施也为 个人和组织提供了准确的统计数据,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市场、决策 经营和发展战略。 5. 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个人认为《统计法》是维护国家统计秩序、保护数据隐私的重要法律,它的实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也认为个人和组织应该积极配合统计工作,履行相关义务,共同维护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结论 通过对《统计法》的基本知识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这部法律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个人的权益保护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希望所有的个人和组织都能在统计活动中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共同维护国家的统计秩序和数据安全。统计法的实施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数据和统计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它们对于政府决策、企业经营、社会管理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统计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障国家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维护国家统计秩序,保护个人和组织的数据隐私,以及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统计法能够保障国家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统计数据直接关系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对国家的长远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统计法》的实施,可以规范统计活动的行为,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提高数据的可信度,从而为国家决策和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 统计法能够维护国家统计秩序。在一个庞大的国家体系内,各种统计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

统计学和统计法基础 1. 统计学的定义和作用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学科。它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从而为决策提供依据。统计学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医学、经济学等。 统计学的主要作用包括: •描述数据:统计学通过对数据进行整理、汇总和描述,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数据的特征和分布。 •探索关系:统计学通过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揭示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影响因素,帮助人们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预测和推断:统计学通过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可以进行未来趋势的预测和对总体特征的推断,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评估效果:统计学可以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评估某个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帮助人们判断某个策略或政策的有效性。 2.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2.1 数据类型 在统计学中,数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 •定性数据:也称为分类数据,描述的是事物的性质或属性,通常用文字或符号表示,如性别、颜色等。 •定量数据:也称为数值数据,是用数字表示的数据,可以进行数学运算,如身高、体重等。 2.2 数据收集 数据收集是统计学的第一步,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和调查。 •观察法:通过观察现象或事物,记录相关数据。 •实验法:通过控制变量,观察因果关系。 •调查法: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调查者的意见和观点。 2.3 数据整理和汇总 数据整理和汇总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常用的方法有频数统计、平均数计算、图表绘制等。 •频数统计:统计数据中各个取值的出现次数,用于描述数据的分布情况。

•平均数计算:计算数据的平均值,用于描述数据的中心位置。 •图表绘制:使用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形式,将数据进行可视化展示。 2.4 数据分析和解释 数据分析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有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 •描述统计: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汇总,计算出数据的均值、标准差、相关系数等统计量,用于描述数据的特征和分布。 •推断统计: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推断,得出总体特征的估计和推断,如置信区间、假设检验等。 3.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统计法是指在统计学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和规定。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法定原则:统计工作必须依法进行,遵循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自愿原则:统计调查应当尊重个人意愿,保护隐私权。 •保密原则:统计机构和人员应当对调查对象提供的信息予以保密。 •公正原则:统计结果应当客观、公正、真实,不得歪曲事实。 •统一原则:统计数据应当统一标准、统一方法、统一分类。 4. 统计学的应用领域 统计学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 •社会科学:统计学在人口统计、社会调查、民意测验等方面有着重要应用,帮助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自然科学:统计学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用于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模型的建立。 •医学:统计学在医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用于临床试验的设计和结果的分析。 •经济学:统计学在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用于经济数据的收集、分析和预测,为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5. 总结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和重要的作用。通过统计学的方法和原则,可以揭示数据之间的关系和规律,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统计学的基本概念、数据分析方法和统计法的原则是学习统计学的基础,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和应用统计学具有重要意义。

统计师《统计法基础知识》知识点:统计表表示数据

统计师《统计法基础知识》知识点:统 计表表示数据 统计师《统计法基础知识》知识点:统计表表示数据 导语:统计表和统计图是显示统计数据的两种方式。在现实生活中,统计表和统计图形一样充斥在我们的生活总。它通过对枯燥数据的整理,利用一些简单的表格,让我们一目了然地了解某些事物的现象。 统计表是一种用密集的形式归纳数据的方法,它主要利用行和列中的数据来表述现象特征。人们利用统计表的主要目的有:一是在文章中使用它以支持自己的观点;二是利用它组织数据。 把整理汇总得出的统计数据资料,按照一定的结构和顺序,有系统地排列在一定的表格内,就形成一张统计表。 统计表的主要优点是:能使统计资料条理化、系统化,能清晰的表达统计资料的内容,且简明易懂、节省篇幅,便于对表中资料进行对比,并易于检查数字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1 统计表的结构 统计表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即表头、行标题、列标题、数字资料和表外附加构成。

①总标题:统计表的名称。简明扼要,一般放在表格上方中间位置 ②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纵栏:表明标志和指标的名称,一般置于表格上方;横行标题:表明调查单位和分组的名称,一般置于表格左边。 ③统计数字指标数值。主词栏:表中资料所说明的对象,位于表的左边;宾词栏:各种指标,位于表的右侧。 2统计表的种类 ①按用途不同分类 a. 调查表:用来搜集统计资料的表格; b. 整理表:用于汇总或整理调查资料,以及表现统计汇总或整理结果的表格; c. 分析表:用于对整理所得的统计资料进行定量分析的表格。 ②按总体分组不同分类 a. 简单表:对总体未经任何分组,仅是简单地列出统计资料所属时间或单位的表格。 b. 简单分组表:对总体仅按一个标志进行分组的统计表。 c. 复合分组表:对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进行层叠分组。 ③按统计资料的时间和空间分类 a. 空间数列表:指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空间范围的统计表。它说明在静态条件下,客观社会经济现象在不同空间范围的.分

统计方法基础知识

统计方法基础知识 1、统计方法及其用途 一、什么是统计方法? 统计方法: 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作出一定结论的方法。 描述性统计方法: 是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的方法; 常用曲线、表格、图形等反映统计数据和描述观测结果,以使数据更加容易理解,例如,可将统计数据整理成折线图、曲线图和频数直方图等。 推断性统计方法: 是在对统计数据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解释和作出推断性结论的方法。 二、统计方法的性质 1、描述性 利用统计方法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以便展示统计数据的的规律; 统计数据可用数量值加以度量,如平均数、中位数、级差和标准差等,亦可用统计图表予以显示,如条形图、折线图、圆形图、频数直方图、频数曲线等。 2、推断性 统计方法都要通过详细研究样本来达到了解、推测总体状况的目的`,因此它具有由局部推断整体的性质。 3、风险性 统计方法既然要推断用部分整体,那么这种由推断而得出的结论就不会是百分之百正确,即可能有错误。犯错误就要担风险。 三、统计方法的用途

1、提供表示事物特征的数据;(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偏差、方差、极差) 2、比较两事物的差异;(假设检验、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水平对比法) 3、分析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因果图、调查表、散布图、分层法、树图、方差分析) 4、分析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散布图、试验设计法) 5、研究取样和试验方法,确定合理的试验方案;(抽样方法、抽样检验、试验设计、可靠性试验) 6、发现质量问题,分析和掌握质量数据的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频数直方图、控制图、排列图) 7、描述质量形成过程。(流程图、控制图) 2、产品质量的波动 一、正常波动 正常波动是由随机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波动; 仅有正常波动的生产过程称为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简称为控制状态或稳定状态。 二、异常波动 异常波动是由系统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波动;有异常波动的生产过程称为处于非统计控制状态,简称为失控状态或不稳定状态。引起产品波动的原因主要来自六个方面(5M1E ): 人(Man):操作者的质量意识、技术水平、文化素养、熟练程度、身体素质等 ; 机器(Machine):机器设备、工夹具的精度、维护保养状况等; 材料(Material):材料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和外观质量等; 方法(Method):加工工艺、操作规程和作业指导书的正确程度等; 测量(Measure):测量设备、试验手段和测试方法等; 环境(Environment):工作场地的温度、湿度、含尘度、照明、噪声、震动等。

统计知识点及常见题型

统计知识点及常见题型 1.总体和样本:在统计学中, 把研究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把每个研究对象叫做个体.把总体中个体的总数叫做总体容量.为了研究总体的有关性质,一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部分:,,, 研究,我们称它为样本.其中个体的个数称为样本容量. 2.简单随机抽样,也叫纯随机抽样。就是从总体中不加任何分组、划类、排队等,完全随机地抽取调查单位。特点是:每个样本单位被抽中的可能性相同(概率相等),样本的每个单位完全独立,彼此间无一定的关联性和排斥性。简单随机抽样是其它各种抽样形式的基础。通常只是在总体单位之间差异程度较小和数目较少时,才 采用这种方法。 3.简单随机抽样常用的方法: (1)抽签法;⑵随机数表法;⑶计算机模拟法;⑷使用统计软件直接抽取。 在简单随机抽样的样本容量设计中,主要考虑:①总体变异情况;②允许误差范围;③概率保证程 度。 4.抽签法: (1)给调查对象群体中的每一个对象编号; (2)准备抽签的工具,实施抽签 (3)对样本中的每一个个体进行测量或调查 例:请调查你所在的学校的学生做喜欢的体育活动情况。 5.随机数表法: 例:利用随机数表在所在的班级中抽取10位同学参加某项活动。 1.系统抽样(等距抽样或机械抽样): 把总体的单位进行排序,再计算出抽样距离,然后按照这一固定的抽样距离抽取样本。第一个样本采用简 单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 K(抽样距离)=N(总体规模)/n(样本规模) 前提条件:总体中个体的排列对于研究的变量来说,应是随机的,即不存在某种与研究变量相关的规则分布。可以在调查允许的条件下,从不同的样本开始抽样,对比几次样本的特点。如果有明显差别,说明样本在总体中的分布承某种循环性规律,且这种循环和抽样距离重合。2.系统抽样,即等距抽样是实际中最为常用的抽样方法之一。因为它对抽样框的要求较低,实施也比较简单。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有某种与调查指标相关的辅助变量可供使用,总体单元按辅助变量的大小顺序排队的话, 使用系统抽样可以大大提高估计精度。 1.分层抽样(类型抽样): 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单位按照某种特征或标志(性别、年龄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用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两种方法: 1.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按照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从各层中抽取。 2.先以分层变量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再将各层中的元素按分层的顺序整齐排列,最后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2.分层抽样是把异质性较强的总体分成一个个同质性较强的子总体,再抽取不同的子总体中的样本分别代表该子总体,所有的样本进而代表总体。 分层标准: (1)以调查所要分析和研究的主要变量或相关的变量作为分层的标准。 (2)以保证各层内部同质性强、各层之间异质性强、突出总体内在结构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以那些有明显分层区分的变量作为分层变量。 3.分层的比例问题: (1)按比例分层抽样:根据各种类型或层次中的单位数目占总体单位数目的比重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 (2)不按比例分层抽样:有的层次在总体中的比重太小,其样本量就会非常少,此时采用该方法,主要是便于对不同层次的子总体进行专门研究或进行相互比较。如果要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时,则需要先对各层的数据资料进行加权处理,调整样本中各层的比例,使数据恢复到总体中各层实际的比例结构。

统计法基础统计法概述

统计法概述 政府统计 在我过最先的‘统计’是在夏代,统计学是在17世纪的英、德两国同时显现的。能够说统计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最重要的活东动。统计最大体的涵义,是记数、汇总。人类最初的数字概念确实是伴随着‘统计’而产生的,因此它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确实是它的普遍性。 在整个统计活动中政府统计又是最要紧的部份,统计法那么是随着政府统计的进展而慢慢进展起来的,在现代社会,统计法是政府统计工作的大体依据,也是全然保障。 政府统计的概念:所谓政府统计,确实是国家机关(要紧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类统计方式和手腕对国家经济和社会进展情形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政府统计的特点: 一、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主若是政府机关,实施主体是特定的 二、政府统计必需严格依法实施 三、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 四、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有性 政府统计的功能:我国的政府统计已经具有了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政府统计的任务: 一、对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情形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二、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三、实行统计监督 依法进行政府统计的重要性: 一、第一,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法律的保障 二、第二,政府统计活动必需受到法律的约束

统计法 统计法的概念:统计法是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标准的总称。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广义的统计法那么包括所有的标准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标准性文件。 统计法的特点: 一、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二、标准内容具有专业性 统计法的表现形式: 统计法律:那个地址的‘法律’是狭义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公布的标准性法律文件,其效劳仅次于宪法。我国此刻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该法1996年5月15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常务委员第十九次会议修正,2020年6月27日再次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常务委员第九次会议修订。 统计法律的特点: 一、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全然性的问题 二、统计法律在统计法律制度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劳,是制定统 计行政法规、地址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 统计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治理的标准性法律文件,是法律效益仅次于宪法和法律的。统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活动的标准性文件。如 1987年1月19 日经国务院批准,1987年2月15日由国家统计局发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那么》。 地址性统计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能够制定地址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地址市的情形和世纪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址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能够制定地址性法规。地址性统计法规,是由上述有地址立

《统计法基础知识》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统计法基本问题重点知识汇总 1、政府统计的含义:简单的说就是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2、政府统计的特征:实施主体是政府机关、必须严格依法实施、具有强制性、统计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3、政府统计的整体功能:信息、咨询、监督. 4、政府统计的任务: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实行统计监督。 5、统计法是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6、统计法的特点:调整对象具有他特殊性和复杂性,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 7、目前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是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统计法》。该法经过1996年5月15日、2009年6月27日两次修订,于2010年1月1日实施. 8、统计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 9、地方性统计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地方性法规。 10、统计行政规章:政府规章、部门规章。 11、统计法的作用: (一)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 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二)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提供统计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12、统计法的基本原则: (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1)国家建立集中统计的统计管理体制; 统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实行统计领导。 2)统计调查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 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计管理和公布。 (二)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 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 3)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三)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 1)统计调查对象的义务是法定的; 2)统计调查对象必须依法履行义务; (四)维护统计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1)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资料受法律保护; 2)尽可能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3)对非法定统计义务,统计调查对象有权拒绝履行。 (五)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1)建立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

统计法基本知识

第一章统计法基本问题 1、政府统计的概念 所谓政府统计,就是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2、政府统计的特征 1)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是特定的,或者说主要是政府机关; 2)政府统计必须严格依法实施; 3)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 4)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3、政府统计的功能和任务 1)政府统计的功能:我国政府统计已具备了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2)政府统计的任务: a)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b)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c)实行统计监督。 4、统计法的表现形式 1)统计法律: 这里的“法律”指的是狭义的法律,专指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仅次于宪法。 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指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 2)统计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统计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 3)地方性统计法规 根据《宪法》、《地方组织法》、《立法法》的有关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指定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统计法规,是由上述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 4)统计行政规章 统计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 统计行政规章分为两类:一是政府规章;二是部门规章。 5、统计法的作用:(二)规范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各种经济组织以及公民在统计活动中的行为,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及时性。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所谓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是指统计数据要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客观实际情况,既不存在趋势性的技术差错,也不存在故意提供虚假数字的现象。所谓统计数据的及时性,是指要按统计法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的时间,及时地上报统计数据,不得拒报、迟报。为了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统计法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了规范: 01.明确要求统计调查对象要依法申报统计资料。所谓依法申报统计资料,是指一切统 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照统计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如实、及时地提供政府统计调查所需的资料。这是政府统计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障。统计法明确要求,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都必须依法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如实提供统计资料,不得提供不真实、不完整的统计资料,不得迟报、拒报统计资料。 02.明确要求统计机构、统计人员要依法履行职责,完成统计工作任务,保证数据质量。 统计法规定,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应当如实搜集、报送统计资料,不得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并对其负责搜集、审核、录入的统计资料与统计调查对象报送的统计资料的一致性负责。 03.赋予统计人员一定的职权,以保证及时获得真实、完整的统计资料。统计法规定, 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调查时,有权就与统计有关的问题询问有关人员,要求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资料并改正不真实、不准确的资料。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