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原理课程实施细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施细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施细则

《统计学原理》课程实施细则

一、课程性质

统计学原理是为广播电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必修的重要的基础课,也是经济管理工作者和经济研究人员所必备的一门知识。它研究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搜集、整理、分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所特有的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表明所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作用,描述社会经济现象数量之间的联系关系和变动规律,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

该课程的开出在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基础、基础会计学课程之后。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学习专业统计和计量经济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学习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后继课程和进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提供数量分析方法。

中央电大责任教师:熊应进:https://www.360docs.net/doc/772420488.html,.

XX电大责任教师:孔杏:https://www.360docs.net/doc/772420488.html,.

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考虑到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把本课做为基础课开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三、媒体使用和教学过程建议

(一)学时和学分

1、学时:课内学时90课时(电视学时29课时、教学辅导学时45课时、自学及作业

16课时)

2、学分:5学分

(二)教材

本课程教材是由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和其他教材等多种媒体组成的一体化教材,要求学生能正确使用。

1、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包括主教材和学习指导书。文字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用书,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和课程考核的基本依据,教材除系统、全面的反映了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外,在每章开头有教学目的及要求,章末有扼要的内容小结,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

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有扼要的内容小结,对本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进行指导,并配备有一定数量的思考练习题,帮助学生对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本课程的文字教材为黄良文、陈仁恩主编的《统计学原理》(修订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1996年10月出版。

2、音像教材

音像教材有录象教材、录音教材和VCD光盘录象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体之一。电视课以模块式讲授为主,以精讲和部分内容系统讲授相结合,在讲述课程内容的同时,对如何理解课程的重点、难点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了指导.

录音教材的内容是期末复习的X围、考试的注意事项及要求。

VCD光盘是配合录象教材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各单元内容的总结、解答重难点及典型例题的讲解。

3、其他教材

统计学原理CAI课件是学生自学的辅助教材。课件以日常练习为重点,每一习题除有正确答案外,还提示做题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适量的、针对性较强的习题练习,使学生掌握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于错题,计算机自动记录到拾遗补缺中,学生可进行查阅和强化练习。此外,在课件的重点、难点解释、例题分析和套型试题等内容,对学生把课程重点、难点,掌握做题方法,提高学习效率都有很大帮助。

4、教学手段

网上教学:有关教学信息和辅导内容通过网页公布。

直播课堂:本学期拟安排一次直播课堂节目。主要是布置课程期末复习X围及具体要求。答疑:本学期拟进行2次答疑。具体时间通过网页公布。

电子:电子主要解决师生不能直面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课程主持教师孔杏随时恭候大家进行学习交流。

:https://www.360docs.net/doc/772420488.html,.

(三)教学环节

1、电视课是本课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有条件的地方应该尽量组织收看或安排播放录象带。

2、自学及面授辅导

电大是远距离成人教育,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教学服务,帮助他们掌握本课程的全部内容。

面授辅导课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辅导老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配合录象课的进程及文字教材,对学生进行辅导,按中央电大的统一教学要求布置并批改作业。

3、作业

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作业是必不可少的。除教材各章后所附的作业要按教学要求完成以外,还可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指导书和CAI课件上大量的练习题,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熟悉各种统计方法的应用。

统计学原理课程本学期安排4次作业。

第一次作业:第一章-第三章

第二次作业:第四章

第三次作业:第五章-第七章

第四次作业:第八章-第九章

具体的作业见每节录象课后的安排或见教学进度计划表,学生必须按要求完成,辅导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平时作业成绩合格者方可参加期末考试。作业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考试

本课程考试由XX电大命题,统一评分标准,统一考试时间。

考试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难度适中,题量适度,对未作具体教学要求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具体的考试要求及题型以XX电大下发的本课考核要求为准。

本课程的各章教学时数分配如下(电视录像课时为每章电视讲授所用的时间,教学辅导和作业所需课时,由各地方电大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实际水平自行安排。可多于本课时,但不得少于本课时安排)。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统计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一)统计的涵义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三)统计研究方法

(四)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

1、统计总体、总体单位

2、单位标志与标志表现

3、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

(五)国家统计的职能

二、统计调查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问题。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教学内容:

(一)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二)统计调查的种类

1、统计调查根据被研究总体的X围,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2、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分为连续调查和不连续调查。

3、统计调查按所搜集资料的来源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和询问调查。

(三)统计调查方案

统计调查方案应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项目、调查表、调查时间和时限、调查的组织工作等内容。

(四)统计调查方法

掌握各种统计调查方法的特点及应用条件。

1、普查。

2、抽样调查。

3、统计报表。

4、重点调查。

5、典型调查。

三、统计整理

教学目的和要求:

统计整理是统计工作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既是统计调查的继续,又是统计分析的前提。通过本章学习一般了解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统计分组、分配数列及统计表等概念和内容。要重点掌握统计分组的方法,在分组的基础上进行次数分配数列的编制,并学会用统计表来表示统计资料.

教学内容:

(一)统计整理的概念和内容

1、统计整理的概念

2、统计资料整理的主要内容和步骤

(二)统计分组

1、统计分组的概念及分类

2、分组标志的选择

3、统计分组的方法

(1)品质标志分组的方法

(2)数量标志分组的方法

按数量标志分组即选择反映事物数量差异的数量标志作为分组标志进行分组,确定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别,并通过数量上的变化来区分各组的不同类型和性质。

数量标志分组有单项式分组和组距式分组两种形式。

组距、组数的确定;组限的表示方法;组中值的含义及计算

(三)统计分布

1、统计分布的概念、组成要素及分类

3、变量分配数列的编制

(四)统计表

统计表的构成和种类

四、综合指标

教学目的和要求:

广义上说,所有的统计指标都可以称为综合指标。根据综合指标数字的表现形式,可将综合指标分为三大类即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本章对这三种基本的综合指标作了详细的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一般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概念、作用及种类,理解各种综合指标的特点和应用场合并熟练掌握其计算方法,能作简单的分析。

教学内容:

(一)总量指标

1、总量指标的概念

2、总量指标的种类

(1)按其反映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2)按其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3)按其计量单位的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量指标。

(二)相对指标

1、相对指标的概念、作用和表现形式

2、相对指标的种类及计算方法

(1)结构相对指标

(2)比例相对指标

(3)比较相对指标

(4)强度相对指标

(5)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

·计划数为绝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

·计划数为相对数时,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的计算

3、相对指标的应用

(三)平均指标

1、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2、平均指标的计算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形式

·算术平均数与强度相对数的区别

·简单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

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

权数对平均数的影响作用

权数的选择

简单算术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2)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调和平均数的概念

·加权调和平均数与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关系

·加权调和平均数的计算

根据相对数或平均数的资料求平均

(3)众数、中位数的概念和作用

(四)变异指标

1、变异指标的概念、作用和种类

2、变异指标计算

(1)全距

全距的概念和特点

(2)平均差

平均差的概念和特点

(3)标准差

标准差的概念、特点及计算

(4)变异系数

变异系数的意义和计算

(五)综合指标的运用

五、抽样估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目的在于提供一套利用抽样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掌握抽样推断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利用样本资料推断总体指标。学习中应重点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下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及简单随机抽样下样本单位数的计算。教学内容:

(一)抽样推断的意义及特点

(二)抽样的基本概念

1、总体和样本

2、参数和统计量

3、样本容量和样本个数

4、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

(三)抽样误差

1、抽样误差的意义

影响抽样误差大小的因素

2、抽样平均误差。

(1)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

(2)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

(3)重复抽样和不重复抽样条件下抽样平均误差的区别

3、抽样极限误差。

(1)抽样极限误差的概念

(2)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

(3)抽样极限误差与概率度、抽样平均误差的关系

(四)抽样估计方法

1、总体参数点估计

点估计的特点与方法

2、总体参数的区间估计

(1)区间估计的基本特点

(2)区间估计的方法

(五)抽样组织设计

1、简单随机抽样。

(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和特点

(2)简单随机抽样的计算

(3)样本单位数计算

2、类型抽样(本部分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X围)类型抽样的概念和特点

3、等距抽样(本部分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围)

等距抽样的概念和特点

4、整群抽样(本部分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X围)

整群抽样的概念和特点

六、假设检验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着重讨论统计推断的另一个问题,假设检验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了解假设检验的意义、显著性水平及其在假设检验中的作用及假设检验的程序。

教学内容:

(一)假设检验的意义和假设命题

1、假设检验的意义

2、显著性水平

3、假设的命题

(二)假设检验的方法

1、假设检验的程序

2、总体平均数的检验

3、总体成数的检验

(三)非参数检验的意义和特点

七、相关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相关分析是研究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统计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的种类、回归分析的意义;理解回归与相关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相关系数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应用和分析方法。并能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教学内容:

(一)相关的概念和种类

1、相关的概念

2、相关的种类

(1)按相关的程度分,有完全相关、不完全相关和不相关。

(2)按相关的性质分,有正相关和负相关。

(3)按相关的形式分,有线性相关和非线性相关。

(4)按影响因素多少分,有单相关和复相关。

(二)相关系数

1、相关系数的概念

2、相关系数的计算

3、相关系数的性质和应用(本部分内容可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X围。)

(三)回归分析

1、回归分析的意义

2、相关与回归的区别和联系

3、简单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及求解

(1)配合回归直线

(2)回归系数的意义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4、估计标准误差

估计标准误差的概念和作用

八、指数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指数分析法是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指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总指数两种形式的编制方法,并能利用指数体系进行因素分析。

教学内容:

(一)指数的概念及种类

1、指数的概念及作用

广义指数的概念

狭义指数的概念

指数的作用

2、指数的种类

(1)按其所反映的对象X围的不同,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

(2)按其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为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

(3)按其计算方法和计算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综合指数、平均指数。

(二)综合指数

1、综合指数的概念

2、综合指数的特点

编制综合指数,作为同度量因素的指标应该固定在哪个时期,要根据编制指数的具体任务以及指数式的经济内容来决定。以经济内容为依据,确定综合指数中的同度量因素所属时期,具有一般应用意义。同度量因素时期确定的一般方法是:编制质量指标综合指数应以计算期的数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说明在计算期实际条件下,此指标的变动对现实造成的影响具有实际意义。编制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则应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为同度量因素。说明在质量指标保持不变的水平时,数量指标的动态变化。在计算某一种综合指数时,分子与分母的同度量因素的数值必须是同一时期的。选择不同时期的数值作为同度量因素,结果是不同的,经济意义也不相同。

3、综合指数的计算及分析

(1)数量指标指数

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基期。

(2)质量指标指数

编制时的一般原则是将同度量因素的时期固定在报告期。

(三)平均指数

1、平均指数的概念

2、平均指数的计算

(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通常以p0q0为权数对个体数量指数进行加权算术平均,以此计算的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等于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2)加权调和平均指数通常以p1q1为权数对个体质量指标进行加权调和平均,据此计算的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等于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三)因素分析

1、因素分析的意义

2、因素分析的内容和步骤

3、因素分析的具体形式:

(1)总量指标因素分析:

简单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

复杂现象总体总量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综合指数体系的利用)

(2)平均指标变动的因素分析(本部分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经济学科工商管理类企业公关专业方向、旅游及饭店管理专业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方向、国际贸易专业方向、审计专业、财税专业、可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X围。)

九、动态数列分析

教学目的和要求:

动态数列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的重要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动态数列的概念、种类及编制原则。掌握现象发展水平指标和现象发展速度指标的计算,了解时间数列的影响因素,掌握直线趋势测定的各种方法。

教学内容:

(一)动态数列的概念和种类

1、动态数列的概念

2、动态数列的种类

(1)总量指标动态数列

(2)相对指标动态数列

(3)平均指标动态数列

3、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

(二)、现象发展水平指标

1、发展水平

2、平均发展水平

(1)由总量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由时期数列计算

·由时点数列计算

掌握每天数字资料时的计算

时点间隔相等时的计算

时点间隔不相等时的计算

(2)由相对指标或平均指标动态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三)现象发展的速度指标

1、发展速度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及相互关系

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

2、增长量

(1)逐期增长量与累积增长量及相互关系

(2)平均增长量

(3)增长量的计算

3、增长速度

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

4、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

(1)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

·几何平均法的计算

·方程式法的概念

·两种方法的不同点

(2)平均增长速度的计算

(四)现象变动的趋势分析(本部分内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经济学科工商管理类企业公关专业方向、旅游及饭店管理专业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方向、国际贸易专业方向、审计专业、财税专业、可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X围。)1、影响动态数列的四个因素

2、直线趋势的测定方法

(1)时距扩大法

(2)移动平均法

(3)最小平方法

3、季节变动的测定(本部分内容由各教学班根据本专业的教学特点选学,不列入考试X围)

(1)季节变动的概念

(2)按月平均法和趋势剔除法的不同特点

十、统计综合分析与评价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