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阴阳解析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临床运用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临床运用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该
方剂由当归、四逆散、吴茱萸、生姜等草药组成,药性辛温,可用于调经活血、温阳散寒
等病症的治疗。
下面我将介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临床运用。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主要功效为温经活血,逐寒解郁。
其主要适应症包括月经
不调、痛经、产后寒痛、腹痛、胸痛、头痛等病症。
以下是对该方剂主要适应症的详细描述:
1.月经不调: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在调经活血方面有较好的疗效。
对于月经推迟、经血量少且颜色浅的病症,可通过温经活血的作用而调整月经周期,促进血液循环,达到
调整月经的效果。
2.痛经:该方剂对于痛经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痛经多数是由于寒凝、气滞所致,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具有温经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痛经症状,缓解疼
痛。
3.产后寒痛:产后寒痛是指产后腹痛、恶露不利等症状,该方剂可通过温经散寒的作
用来调理产后的气血运行,促进恶露排出,缓解产后腹痛的症状。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该方剂属于温热类药物,适用于寒凝、寒湿病症。
但对于阳虚火旺、实热病症患者应慎用。
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结合辨证
施治原则,综合判断是否适用该方剂。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调经活血、温阳散寒等病症
的治疗。
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准确辨证,选用适当的药物和方剂。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临床运用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临床运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是一种具有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的中药方剂。
它由当归、四逆散、吴茱萸、生姜组成,主要治疗寒凝瘀阻、气血不畅、腹痛、呕吐等症状。
下面介绍该方剂的临床运用。
1.治疗痛经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对于痛经有很好的疗效。
痛经是由于子宫平滑肌痉挛,并伴随着内分泌失调、局部免疫功能失常和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一种生理现象。
该方剂可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化瘀止痛,调理内分泌和局部免疫系统,缓解痛经。
同时还可以改善身体的气血循环,使血液循环更加顺畅,有利于疏通体内经脉。
2.治疗腰腿疼痛腰腿疼痛是由于经络不畅、寒湿瘀滞所引起的疼痛。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可以活血通络、散寒温经、化瘀止痛。
通过调理身体的气血,可以改善腰腿部位的血液循环,减轻或消除疼痛。
同时具有温暖的作用,可以帮助身体去除湿气,缓解气血循环不畅造成的疼痛。
3.治疗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心血管的病理改变而引起的疾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可以改善体内血液循环,减少冠心病引起的病理变化。
同时具有活血、通络、散寒、温经、化瘀等作用,可以增加心肌供氧,减少心肌缺氧,缓解冠心病的症状。
4.治疗急性胃炎急性胃炎是由于胃黏膜的病理改变引起的疾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可以温暖胃部,减轻胃部不适。
具有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胃部的病理状况,减轻胃部炎症。
总之,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具有很好的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化瘀止痛等作用,对于痛经、腰腿疼痛、冠心病、急性胃炎等疾病有较好的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该方剂的服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不合理用药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药物组成】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桂枝(去皮)三两细辛三两生姜(切)半斤吴茱萸二升大枣(擘)二十五枚
【煎服法】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
(一方酒、水各四升)
【适应证】当归四逆汤证,兼见厥阴肝经受寒的腹痛、呕吐等证。
【原文】第352条。
【方义】当归四逆汤治血虚寒凝,温经通脉;再加吴萸、生姜辛苦而降,温中散寒,以暖肝胃,降逆止呕,而治小腹疼痛。
【选注】尤在泾:“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经浃脉,以散其久伏之寒也。
'
【按语】内有久寒,是说内有陈寒积冷,不只是在经,而已深入于脏,故有胃脘冷痛、呕吐之症。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温经以散脏寒。
此方不用干姜、附子者,因阴血虚微,刚药恐反劫阴故也。
【方歌】
当归四逆加萸姜,清洒烹来效始彰;
内有久寒厥阴是,药分五次缓服康。
【医案选录】
白某,女,36岁。
经期参加劳动,汗出衣湿,入厕小解时,风吹下体,顿觉不适,返家后而少腹拘急疼痛难忍。
切其脉弦细,视其舌则淡。
辨为血虚受寒,邪客肝经之证。
为疏:当归12克,白芍12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细辛6克,大枣15枚。
服三剂而腹痛瘳。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方剂组成】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细辛10克,炙甘草6克,通草6克,大枣8枚,吴茱萸30克,生姜24克
【用法】以清酒和水各半煎,温服,不能饮酒者,水煎也可。
丽水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章振永
【方解】于当归四逆汤加大量吴茱萸、生姜,故治当归四逆汤证而有吴茱萸生姜证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注解:此承上条当归四逆汤证言,即是说,若上证其人更内有久寒证者,宜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按:条文只言内有久寒者,未详其证,但由所加吴萸生姜观之,当不外有心腹剧痛、呕逆、头痛等证。
【辨证要点】当归四逆汤证更见心腹痛,呕逆、或头痛者。
【验案】李某,女性,36岁,病历号1915,初诊1966年5月6日。
产后所患左偏头痛,已三年未愈,时心下痛,左上下肢酸胀,口干不思饮,有时恶心吐清水,苔白润,脉弦细。
证属表虚饮盛,治以建中和荣固卫,更以温中化饮,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10克,桂枝10克,芍药10克,生姜15克,炙甘草6克,细辛10克,通草6克,大枣6枚,吴茱萸10克
结果:上药服四剂头痛明显减轻,心下痛未作,左上下肢酸胀亦减,上方增吴茱萸为12克,继服七剂,已自感无不适。
《伤寒论》113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伤寒论》113方——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1头痛——胡希恕医案李某,女,36岁,病案号1915。
初诊日期1966年5月6日:产后患左偏头痛,已三年未愈,时心下痛,左上下肢酸胀,口干不思饮,有时恶心吐清水,舌苔白润,脉弦细。
证属表虚饮盛,治以建中和荣固卫,更以温中化饮。
与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当归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大枣六枚,炙甘草二钱,生姜五钱,细辛三钱,通草二钱,吴茱萸三钱。
结果:上药服四剂,头痛明显减轻,心下痛未作,左上下肢酸胀亦减,上方增吴茱萸为四钱,继服七剂后,自感无不适。
按:当归四逆汤,原主荣卫不利的外寒,本也有血虚饮盛在表,今里寒饮也明显,故时心下痛、恶心吐清水,实为太阳太阴合病,故要同时祛里寒饮,因此加吴茱萸生姜治之,使荣血和,寒饮去则头痛自解。
以上所述,多为虚寒头痛,而实热头痛也是多见的,因在脑病中重点论述,可互参,这里不再重复。
近代中医教科书,在诊治头痛时多以外感、内伤为纲,在临床须熟悉脏腑辨证理论,同时必须掌握一定用药经验,方能治疗常见头痛症。
而六经辨证治疗头痛,则以六经为纲,再据合病、并病情况,据证用方,只要熟悉《伤寒论》的方证,治疗各种头痛方能应用自如。
《经方专家》《解读张仲景医学》《名医经方验案》论:头痛,恶心吐清水,这是吴茱萸汤证的吐涎沫,时心下痛者,为厥阴提纲一的心下疼热证。
此属阴厥证,而脉弦细者,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汤主之。
2昏晕——张琪医案冯某,女,40岁,科技人员,1985年1月16日初诊。
体素消瘦,眩晕2年余,终日昏眩时轻时重,不能上班,经某医院诊断有谓神经衰弱者,有谓梅尼埃病者,久治无效。
来门诊求治,面色青暗不泽,全身乏力难支,精神萎靡不振,脉象沉细,手足厥冷,舌滑润,此足厥阴肝经营血虚寒之证,肝血虚阳气衰微无以温煦,木失荣而内风动,故终日眩晕不已,宜当归四逆汤合吴茱萸汤化裁。
当归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细辛5克、甘草10克、木通10克、红枣8枚、生姜10克、吴萸15克、党参15克、黄芪30克,水煎服。
伤寒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

伤寒论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原文、配方组成与方解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生姜(切)半斤,吴茱萸二升,大枣(擘)二十五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渣,温分五服。
方解:此于当归四逆汤加温中止呕的吴茱萸、生姜,故治当归四逆汤证,内有久寒而呕逆者。
353.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痛、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解析:大汗出,津液亡于外;热不去,邪反留于内。
腹内拘急,津虚并复有寒,四肢酸痛,外邪亦兼血郁,中气沉衰,因又下利,阳去入阴,故厥逆而恶寒,宜舍表救里,四逆汤主之。
按:大汗出而又下利,厥逆恶寒,中气沉衰,大有虚脱征象,虽有表候,亦急宜救里,若误与桂枝汤以攻表,则祸变立至。
354.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解析:大汗则津液亡于外,大下利则津液亡于内,以致津血虚少,故四肢厥冷,以四逆汤主之。
按:阴寒下利,又复脱汗,津液亡失,以致四肢厥冷,病已由阳入阴,病情极其险恶,此时惟有四逆汤温中救里的一策,胃气一振,则汗收利止,津液复,厥冷自解矣。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解析:邪结于胸中,气血受阻,故手足厥冷,而脉乍紧也。
胃中有停滞,故心下满、饥不能食、欲吐不能吐,故烦满,此病在胸中,在胃之上,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按:厥之为证,原因很多,非阴证所独有,本条所述,为邪结胸中而致厥逆之证。
356.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解析:《金匮》曰:“水停心下,甚者则悸”。
故伤寒厥而心下悸者,此厥为胃中停饮所致,当先治水,故先宜茯苓甘草汤以治水,使水去而厥自已,虽说治水,反而能治其厥。
若不知厥由水作,一味治厥,不但厥不能治,而水充斥胃中,更必下利也。
按:此述水饮所致之厥,虽说先治水,实亦治厥,由水渍入胃一语观之,当有小便不利一症甚明,水不得下泄,故上渍入胃也。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功效主治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功效主治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用法用量组成:当归45克,芍药45克,甘草30克(炙),通草30克,桂枝45克(去皮),细辛25克,生姜125克(切),吴茱萸140克,大枣25枚(擘)。
用法:以水1200毫升,清酒12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滓,分五次温服。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功效主治主治:素体血虚,内有久寒,又复外受寒邪,手足厥逆,舌淡苔白,脉细欲绝,或兼见头顶痛,干呕、吐涎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各家论述①《千金方衍义》:阳邪传入厥阴而厥寒,脉沉细欲厥与直中阴寒之治截然两途。
直中阴寒用姜附四逆以回阳,惟恐药之不力而变虚阳发露,陷阴之邪用当归四逆以通阳,仍须桂技汤,但去生姜加当归助芍药以和营,细辛、通草助桂枝提出阳分,使阳邪仍以阳解。
其去生姜者,恐其性暴,不待气味入阴,便从太阳开发也。
在霍乱则不然,专取生姜、吴茱萸速破逆上之厥气,则阳通脉复。
盖回阳用干姜、通阳用生姜,一定不易之法。
②《古方选注》:厥阴四逆,证有属络虚不能贯于四末而为厥者,当用归、芍以和营血。
若久有内寒者,无阳化阴,不用姜、附者,恐燥劫阴气,变出涸津亡液之证,只加吴茱萸从上达下,生姜从内发表,再以清酒和之,何患阴阳不和,四肢不温也耶?③《伤寒贯珠集》:手足厥寒,脉微欲绝者,阳之虚也,宜四逆辈。
脉细欲绝者,血虚不能温于四末,并不能荣于脉中也。
夫脉为血之府,而阳为阴之先,故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
方用当归、芍药之润以滋之;甘草、大枣之甘以养之;桂枝、细辛之温以行之;而尤藉通草之入经通脉,以续其绝而止其厥。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必加吴茱萸、生姜之辛以散之,而尤藉清酒之濡经浃脉,以散其久忧之寒也。
④《伤寒方论》: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经络无所不寒.气血俱虚之至,故当归四逆允为合剂也。
更察内有久寒,是一阳不足以为开泰之本,而经络之虚,乃相因以至、故以吴茱萸、细辛通逆而润燥,通草为引,复以桂枝全汤而君以当归,血由气生,寒从阳化也;并可通于杂证之血虚极寒者矣。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之内有久寒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之内有久寒第352条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假设患者在“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基础上还内有久寒,那什么是“内有久寒”?有什么具体表现?仲师没有说,我们以方测证,“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吴茱萸与生姜是吴茱萸汤的主药,吴茱萸汤已经学过多次,243条:“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375条还会出现:“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吐、吐涎沫、头痛、下利是吴茱萸汤的主证,这里既然加了吴茱萸、生姜,说明“内有久寒”不是单纯的藏寒、肝寒,也包括中焦虚寒。
程知曰:“不用姜、附者,以证无下利,不属纯阴也”,他说的有些绝对,若是“内有久寒”而致下利,不用姜、附,也可以用吴茱萸、生姜治之。
如果将351条、352条连起来看,351条证候轻,寒在经络血脉,虽然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但内无久寒,没有水饮作乱,所以去了生姜。
而352条内有久寒,中焦不能运化,形成寒湿水饮,逆上则呕,向下则利,为了迅速解除水饮,仲师将吴茱萸从吴茱萸汤中的一升加到二升,生姜从六两加到八两,主要是取二药之辛温发散之性。
即使药量加大,仲师仍恐二药力有不逮,又加了一味佐使药,清酒。
酒体为水为阴,喝完后浑身发热,性热为阳,体阴而用阳,与体阴而用阳的厥阴肝,完美结合。
既能温肝寒,又不俱附子、干姜之燥热以伤阴。
在生姜的问题上,有注家表示不解,比如伤寒大家金寿山就认为当归四逆汤中脱落生姜一味,不然为什么或弃而不用,或用半斤之多?如果说当归四逆汤中桂枝汤因去了生姜而不完整,那么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中的桂枝汤是完整的,但将息法中并没有温覆取汗,说明在本方中,生姜不是走表取汗,而是去中焦寒饮的。
无水饮则不用,有水饮则重用。
在伤寒论中,姜枣是一个对药,经常是公不离婆,称不离砣。
有时候姜重,如新加汤,生姜四两,黄芪桂枝五物汤,生姜六两,可知意在散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阴阳解析
伤寒论: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处方:
当归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通草二两,桂枝三两,细辛三两,生姜(切)半斤,吴茱萸二升,大枣(擘)二十五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渣,温分五服
解析:
阳性药:当归、桂枝、细辛、大枣、生姜、吴茱萸
平性药:甘草
阴性药:芍药、通草
君药:吴茱萸
吴茱萸:辛、苦,热。
有小毒。
归肝、脾、胃经。
散寒止痛,疏肝下气,燥湿降逆。
生姜:辛,微温。
归肺、脾经。
发汗解表,温中止吐,温肺止咳。
当归:甘、辛,温。
归肝、心、脾经。
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桂枝:辛、甘,温。
归心、肺、膀胱经。
发汗解表,温经通阳。
细辛:辛,温。
归肺、肾经。
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甘草:甘,平。
归心、脾、肺、胃经。
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赤芍:苦,微寒。
归肝经。
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止痛。
川木通:淡,寒。
归心、小肠、膀胱经。
利尿通淋,清心除烦,通经下乳。
阳性药物多,阴性药物少,针对寒证;君药药物功效以散寒降逆为主,针对虚证;太阴少阴合病,虚寒水饮上逆。
方剂中,吴茱萸、生姜,散寒降逆;桂枝、细辛,散寒通阳;当归、大枣,补血活血;芍药、通草,反佐化瘀;甘草,顾护胃气。
诸药合用以散寒降逆为主,活血补血为辅,兼顾化瘀。
适用于虚
寒重、水饮上逆、血虚瘀滞者。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与当归四逆汤比较: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散寒降逆为主,活血补血为辅,兼顾化瘀。
适用于虚寒重、水饮上逆、血虚瘀滞者。
当归四逆汤,以散寒通阳为主,补血活血为辅,兼顾清热化瘀。
适用于寒重血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