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贵州遵义电大务川分校 12秋汉语言本科申芳

目录:

一、人生际遇与无题诗

二、无题诗的界定与主题分类

三、无题诗代表作简析

四、无题诗的仙道意趣及其感伤美

五、无题诗的艺术特征

六、无题诗对七言诗的贡献

七、结束语

【内容摘要】

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的无题诗,其中著名的有《无题》、《锦瑟》等。他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多抒写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有的则融入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体验,有的则抒写怀才不遇的失意。他的无题诗朦胧缅邈、旨意隐秘,善于摄入仙道形象,使无题诗蕴蓄着一层仙道情韵。艺术上表现为一种深情缅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影响很大。

【关键词】

无题诗人生际遇主题分类代表作例析仙道情韵艺术特色

前言

李商隐(813年—858年),唐朝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南人(今河南沁阳)。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多写时代乱离,揭露和批判当时藩镇割据,宦官擅权和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糜烂,《行次西郊》、《有感二首》《重有感》等皆很著名。所作的咏史诗多托古以述时政,爱国诗缠绵深挚最富特色。擅长七律,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委婉,最有独创风格。然有用典过多,意旨隐晦病,令人难以索解。他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有《李义山诗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樊南文集》、《樊南文集补编》。

李商隐,一位晚唐诗人,用他的秀笔勾勒着无奈的人生。他的作品深情湎邈,内心沉积着

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激情,形成意境朦胧,造旨精丽,富于暗示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无题诗是他的首创。其内容成因不便明言,因此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来表现,此类诗大都与爱情有关,但性质和内容并不单一,有的寄托痕迹比较明显,有的似有似无。同时具有深刻的人生主题和政治寓意。

一、人生际遇与无题诗

(一)人生际遇

李商隐出生在一个小宦官家庭,从高祖至其父亲都只做过县令一级的小官。九岁时,父亲李嗣病逝于浙江幕府,李商隐跟母亲扶柩回到郑州,家境极为艰难。

从文宗太和七年(833年)起,李商隐一共两次应举落第,直到二十五岁时得到令狐楚之子推荐才得以中举。这段时期李商隐的诗歌创作已日趋成熟,作品主要写少年涉世的理想,对当时重大事件的认识,不如意时的愁绪等。开成三年,即李商隐中进士的第五年,他踏上仕途,也无辜的被卷入了牛李两党之争。第二年他娶派宋节度使王茂元的小女儿为妻,这一举动被属于牛党的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会昌二年,李商隐被选为秘书省正字。同年,其母去世,他离职服孝三年。期满回到朝中,宣宗已即位,朝中政治派别形势大变,李党遭贬逐,牛党得势。由于李商隐被视为“背恩”而多遭排贬,加之李商隐之妻王氏病故,精神上蒙受沉重打击。宣宗九年,李商隐返京,次年,任盐铁推官。两年后罢职回郑州闲居,就在这一年,李商隐满怀报国之志,带着一颗“夙心”,在悲愤寂寞中死去。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作品在艺术表现技巧臻于成熟,逐渐形成个人风格。

(二)无题诗与其人生际遇

李商隐政治上的坎坷,家庭的不幸,人生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同时他的无题诗,也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出他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深远寄托,以及客居异地的孤寂情怀。

二、无题诗的界定与主题分类

(一)无题诗的界定

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

(二)无题诗的主题分类

1、无题诗的爱情主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数与爱情有关,抒写的是交织着希望与失望的悲剧性爱情和爱情心理。如《无题二首》,两首诗从内容上看,是诗人在某个场合爱上了某个贵族家的女子,因复杂的原因不能聚合,表现出刻骨的相思。《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这首诗着重抒写昨夕相爱而又受到阻隔时对意中人的思念,表现出痛苦而又欣慰的复杂内心感受。又如《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不少人认为是写自己梦中与爱人相会,及醒后追想的恋情诗。

2、无题诗的人生主题

李商隐的一些无题诗,在爱情篇章中融入对社会人生的凄凉体验和那种恍惚不定,总有一种若有若失的情感,所以既可以理解为爱情诗,但又不仅仅是爱情诗,如《无题二首》其一,写一位青年女子与对方邂逅,渴望相见而不得的心情,可能寄寓了作者仕进机缘稍纵即逝后落拓不遇的伤感,但又难以指明。又如《无题》(八月偷镜照)中写一个热爱生活又向往爱情的少女的成长过程及心理活动,被人认为带有自喻性质,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态,在对爱情的表达中时刻流露出他对自己身世遭遇的伤感。

3、无题诗的政治主题

李商隐的《何处哀筝随急管》一诗,抒写了怀才不遇的失意,诗里通过“溧阳公主”和“东家老女”两个不同阶级女子的对比,寄托了寒士不遇的悲慨,诗中两个不同境遇的女子带有明显的象征意义和政治色彩。

三、无题诗代表作简析

1、《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韧的执著精神,感情世界深微缅邈,极为丰富。

诗的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首句的“别”字,不是说当下正在话别,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离。两个“难”字,第一个指相会困难,第二个是痛苦的意思,表明因“相见时难”所以“别亦难”——难以割舍,痛苦得难以禁受。诗人在一句中两次使用“难”字,第二个“难”字的出现,造成了诗句的绵连纤曲之势,使相见无期的离别之痛因表达方式的低回婉转而显得分外的深沉和缅邈。这位抒情主人公既已伤怀至此,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加的悲怀难遣。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

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光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既写出自然环境,也是抒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灵与自然取得微妙的挈合。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诗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休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着眷恋之情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之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以随。可是虽然前途无望,她却思念至深,就升腾起了会面的渴望,而会面又没有希望,就只好请使者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就是结尾两句诗的内容。“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化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用“蓬山”作为对方住处的象征,而以“青鸟”作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现。这样一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2、《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的《锦瑟》,历来为人们所传颂。此诗扑朔迷离,意象朦胧,人们对此诗的创作旨意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咏瑟,有人说是悼亡,有人说是写艳情,有人说寄托政治怀抱等等。我就此诗在社会人生方面的旨意作一些浅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看到眼前锦瑟上的一弦一柱,就仿佛看到自己曾有过的灿烂岁月、花样年华,可惜的是这些辉煌已成为过去,并且是如此短暂——单单是“五十弦”。诗人以“锦瑟”喻美好年华,以“思”引发“无端”之问,点出自己对人生价值的深深思考。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句中有这着远大志向的庄子,在梦中也不忘对于人生价值的探索,以致于梦生蝶翅,己蝶难辨;贵为人主的望帝死后仍化作嗓子出血也叫个不停的杜鹃鸟,来诉说自己心中的疑惑。“蝴蝶梦迷”着一个“晓”指明,使原本自迷自恋或徘徊彷徨之意转化为富于幻想之境,是盼望旭日东升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杜鹃心托”依一个“春”字点破,使旧有怨恨惆怅之情化出勃勃生机之感,是希望春光永驻激励自己向前波及奋斗。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沧海中的珍珠只有在月明之夜,才能流下晶莹的泪花;蓝田下的美玉只有在日暖之时,才能升腾起飘逸的烟霞。这里“沧海月明”与“蓝田日暖”优美意境的创设,不仅是诗人精深艺术素养的体现,更是诗人对意想中美好人生的巧妙回答。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追忆过去,尽管自己以一颗浸满血泪的赤诚之心,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追求美好的人生理想,可“五十弦”如玉的岁月,如珠的年华,值得珍惜的时光已等闲而过;面对现实,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悔悟可惜风光不再。

总览全文,首句以锦瑟起兴,感叹年华易逝,一事无成,对一生的经历浮想联翩。中间两联,用比喻写好梦不长,一生多恨。尾联以感叹作结,总綀全文,字字沉痛。

四、无题诗的仙道意趣及其感伤美

(一)无题诗的仙道意趣

李商隐的无题诗善于摄入仙道形象,通过抒情主体的意化和情化,就使他的无题诗的意境蕴着一层仙道的情韵。这种情韵加上李商隐好以艳语写悲情,便构成了一种以艳丽、缥缈、含蓄为特征的深情缅邈、沉博艳丽的朦胧风格。

《碧城三首》正是这种语艳、境迷、情伤的极具道韵的佳作。

《碧城》其一:

碧城十二曲阑干,犀辟尘埃玉辟寒。阆苑有书多附鹤,女床无树不栖鸾。

星海沉底当窗见,两过河源隔座看。若是晓珠明又定,一生长对水晶盘。

“碧城”,神化传说中元始天尊居紫云之阁,碧霞为城。“十二曲阑干”即“十二层城”、“

二玉楼”之意,除状其道观之高大华丽外,又含有门禁森严之意。“犀辟尘埃玉辟寒”,传说中犀牛的角能辟尘,玉质温润可以御寒。所以这二句言其环境之清静及温煦。三句中“阆苑”传说中是神仙的居处,而李商隐摄取“阆苑”意象入诗,不仅暗示诗中所写为一位极美艳之女冠,而且平添了一层仙道的情韵。四句中“女床”为神化传说中的山名,所以以女床之山喻道观所在之山。另外“女床”与“女子之床”双关,加之“鸾”在我国古代诗词中一般指雄,而凤一般指雌,所以有蕴含着男女交好幽合之意。以上四句诗所写皆为神仙天境,而人神相恋、男女幽会,似在恍惚缥缈之中,这就是李商隐诗中的道韵。五六两句忽然从天上仙境跌入现实人生爱恋阻隔的苦闷。七八两句看似设若之辞实为忧伤寄望之音。“水晶盘”比月,即“嫦娥”,比喻女冠。

《无题》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用“蓬山”和“青鸟”两个意象,便有一种人天阻隔、缥缈迷茫、可望而不可及的情韵。又如《嫦娥》云:“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以女冠在广寒宫夜夜思念凡俗的丈夫,反衬诗人爱情的失落,极富道韵。其他如“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无题》),“紫府仙上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无题》),“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无题》),“昨日紫姑神去也,今朝青鸟使来赊”(《昨日》)……李商隐这些充满仙道意趣的诗句,即使不能透彻了解其诗意旨,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其无题诗的迷离恍惚,蕴藉朦胧,沉厚深挚的情韵。

(二)无题诗的感伤美

李商隐的无题诗多以“相思”为题材,描写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常缈落而失望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使其无题诗充满一种浓挚的感伤美。无题诗的感伤美主要体现在那些摄入仙道意象的人仙相恋,道俗相爱最终酿成悲剧的诗里。

李商隐青年时期在玉阳山学道,与宫女之入道者宋华阳姐妹相恋,这种道俗相恋一开始就注定要以悲剧告终。李商隐对所爱女冠因人仙阻隔致成两难境悲剧的深切体察,使得其诗感伤的总基调中又有细微的情感差异:有等待的哀怨“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有希望的破灭“曾是寂寞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有两情阻隔的相思之苦“刘郎已恨蓬山远,更个蓬山一万重”,有以死相许永志难泯的哀痛“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有阻隔重深而怨己之无力“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诗的感伤之情正是这种人仙(道)相离情结的反映,其感伤美也是现实法则造成的诗人与女冠之间的两难处境的情感升华。

五、无题诗的艺术特征

李商隐的无题诗以七律为主要形式,这类无题以抒情的深细婉曲,意境的储蓄朦胧为主要特色,多取抒情主人公内心独白的表达方式,很少叙写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他继承了杜甫七律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的浓艳色彩,李贺诗的幻想象征手法,开成了深情统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1、在比喻运用上,赋予具体事物以相爱的心灵奇异感应的性质。从而创造出略貌取神极新奇而贴切的比喻,并组成包蕴丰富的矛盾统一体,表现深刻细致而又主次分明,赋予典型性。

2、在情景描写上,运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揭示主人公内心世界,感情纯真,执着热烈。

3、在意象创造上,事件与场景的描述,打破了一定的时空次序,随着心理活动的流程交错展现。诗中想象与现实大幅度的跳跃,加上实境虚写,虚境实写等手法的运用,使采用赋法

的无题诗出显得断续无端,变换迷离。因此可以把它看成是古代诗歌的意识流作品。

4、在典故运用上,他掌握了杜甫运典不啻从口出的技巧,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不便明言的意思得以畅达,使容易写得平淡的内容显得新鲜。他爱情诗中还善于化用神话志怪故事,点染意境气氛,深得李贺诗神奇中见真实的想象的本领。这些精湛的技巧在他七绝中也有很好的表现。但是,他用典也有很多晦涩难懂的地方。

5、语言精美艳丽,韵味深长。李商隐诗歌的语言特色“艳丽奇绝”,不仅兼收并蓄前代艺术大师的语言精华,还学习民歌乐府的语言优点,对词藻和遣词技巧有深厚的功力。用词华丽多姿,工于用典,增加了语言的造境功能,强化了诗句意蕴。

6、李商隐的无题诗中的环境气氛和诗歌语言的赋予暗示性有密切关系,给予读者暗示和丰富的联想。正是这种赋予暗示性的诗歌语言所构成的深远的艺术意境,以及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朦胧美。

六、无题诗对七言诗的贡献

作为一个杰出的诗人,李商隐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艺术贡献上考察,有以下几点:

第一,是他的艺术独创性。晚唐诗歌,无论在生活领域还是在艺术发展上,都远没有了初唐、盛唐时的巨大空间,衰落和难以为继的局面己很明显。李商隐的诗着力于感情心态的把握和深远意象的构造,堪称是中国古代朦胧诗最杰出的代表。

第二,是他抒情的曲折与绵邈,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那些《无题》诗、咏物诗。如他晚年写得最为后人所称道的《锦瑟》。

第三,是意境的含蓄朦胧。由于李商隐独特的抒情方式,他所构造的艺术境界往往与那种自然明快、直抒胸臆的诗境有很大差别。

第四,是语言的精美艳丽,韵味深长。由于李商隐语言艺术的成就,不少诗句被后人传诵,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绝唱,甚至演化成语式的固定词组,这都可以看出李商隐在诗歌语言方面的巨大成就。

结束语

李商隐,这个一生困顿失意的爱国诗人,虽有“欲回天地”的雄心,可惜“运与愿违”,“一生襟抱未尝开”。创作无题诗,抒发个人失意的感慨的缠绵深挚地爱国情怀。失意的无题爱情诗,旨趣幽深,包藏细密。意境含蓄朦胧,潇洒飘逸,韵味浓厚。在晚唐诗坛上,用自己敏锐的政治眼光,以细腻的情感方式,展示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

独特的价值。

主要参考材料:

1、葛兆光戴燕《晚唐风韵》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第1版

2、王克俭《李商隐诗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3、黄世中《唐诗与道教》漓江出版社 1996年5月第1版

论李商隐的身世和爱情对其《无题》诗的影响

学年论文 题目:论李商隐的身世和爱情 对其《无题》诗的影响学院:文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 2008级 学生姓名:马俊林 学号: 200851010224 指导教师:马世年

论李商隐的身世和爱情对其《无题》诗的影响 学生姓名:马俊林指导教师:马世年 [内容摘要] 政治追求的失意和人生际遇的坎坷,情感长期郁积的伤痕累累和灵魂无以聊赖的感伤情节,形成了李商隐忧郁悲美的创作倾向,他把最真切的人生体验和心灵的感受融入到了他的诗歌之中,从而那凄美而婉丽的《无题》诗便惊采绝艳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 李商隐;身世;感伤;爱情;《无题》诗 中国古典诗坛上的一位传奇色彩人物——李商隐,是颓败黯淡的晚唐中的一颗有泪之明珠,在晚唐诗潮流中闪耀着迷人的光彩。他以独辟一格的感伤诗风为唐代诗歌百花园里增添了一朵“奇葩”。李商隐的诗处处浸染着无端的悲思慨绪,隐含着一颗寥落、幽怨、缠绵悱恻而又似有某种追求的心理。他的诗是如同是艳丽抹上一层愁绪,于朦胧深处透出一丝光亮,感情的影子徘徊在诗行之中如烟似云,扑朔迷离,显露出他政治和人生追求上的失意和执意的矛盾心理。他只能把身世遭遇的不幸、爱情生活的不幸,乃至对唐朝廷命运的忧思转向对个人心灵的绝望倾诉,哀感凄艳,使他为之执着缠绵、郁结不解。 李商隐家庭的不幸,仕途的坎坷,爱情的悲苦,为《无题》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他用精巧的比喻,缠绵的意象,展示了他对人生独特的心灵感受和最真切的人生体验。作品情深而凄艳,内心沉积着对人生、政治、爱情的痛苦郁结,形成了意境朦胧,造诣精丽的诗风,创造性极为显著。在李商隐流传下来的六百多首诗中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有的可能以爱情本身为依托。情思婉转沉郁,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基本可以确定诗人写作时用《无题》命名的共有15首。另外,还有许多有题的诗也也因归为无题诗,理由是这些诗的题目是从诗的首句中取前几个字为题,如《锦瑟》、《碧城》、《玉山》、《昨日》、《日射》等,也有的诗题与内容毫无关系,如《为有》、《一片》等。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看,《李商隐诗集》中可以归入无题诗的就有近百首之多。但不论哪一类,或以爱情为主题,或以人生为主题,或以政治为主题,细细品味都有极高的的美学价值。瑰丽的的语言风格,感伤的精神气质,朦胧的诗歌意境,千百年来有多少读者为之共鸣。 一、沉沦的身世和失意的政治生活孕育了《无题》诗的感伤色彩。 李商隐(约812年—约858年),汉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生于河南荥阳。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

深情绵邈绮丽精工_论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征

深情绵邈绮丽精工 ——— 论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征张瑞芳 (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以艰深晦涩、细致入微而著称。其通过比兴、象征、等多种表现手法对环境渲染烘托,以心象融铸物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意境美,形成了“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新诗风,为古代诗歌抒情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无题;以心象融铸物象;比兴;象征;朦胧;凄艳中图分类号:I2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93(2010)02-0046-03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李商隐独创的无题诗无疑是最具异彩的一部分。现代学者叶嘉莹说:“李义山的 诗,具有一种特别炫人的异彩。”[1] 缪钺说“李义山诗,具有特美,自北宋以还,即为世人所爱诵。”[2]因此,李 商隐无题诗成为现代文学界所热衷探讨的课题之一,并“形成了古典文学研究中少有的‘李商隐现象’”。 [3] 本文即研究李商隐诗歌艺术方面的特色,探究其内蕴的美学风格。 李商隐的无题诗,除七律《无题·万里风波一叶 舟》一首直接抒写“怀古思乡”之情以外,其他各首均以男女相思离别为题材。这些作品究竟是纯粹的爱情诗还是另有寄托,研究者历来有不同看法。中国古代诗歌早有借美人香草、男女之情寄托政治遭遇的传统。李商隐自己也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联系作者身世遭遇和大量借题抒抱、咏物寄慨之作,可以看出无题诗中确有一部分寄托的痕迹比较明显。如 “何处哀筝随急管”一篇以贫家老女无媒难嫁暗喻寒士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另一部分无题诗,寄托的痕迹似有似无,多数和纯粹的爱情诗非常相似,如历来传诵的“昨夜星辰昨夜风”等篇。它们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著与缠绵 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这些诗作所具有隽永的情意,富有象征的意味,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吸引着各个时代的人反复诵读和玩味。“李商隐的无题诗写得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 美,读来令人回肠荡气。”[4] 对后人产生了很大的影 响。综观李商隐的无题诗,其艺术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心象融铸物象 中国古代抒情诗,从传统上看,它的形象构成不外情景两端。情与景扩大开来, 也就是主观与客观两方面。这两方面的内在交互作用和变化,使古典诗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唐代诗人中, 李白多直接抒情,杜甫多寓情于景物或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加以体现。以上两种类型,无疑是人们在诗歌中表露情感最通常的方式。中唐以后,诗家对抒情方式多方面探索和追求,同时随着社会发展,士大夫的心境也更加趋于复杂多样,于是,传统的方式被突破了。一些诗人的内心体验往往比他们对于外物的感受更为深入细腻。“当心灵受到外界触动时,在心境中会出现一串串心象序列,发而为诗,则可能以心象融和眼前或来源于记忆与想象而得出的物象,构成一种印象色彩很浓的 收稿日期:2010-04-20 作者简介:张瑞芳(1973-),女,河南开封人,兰州大学09级研究生。 2010年6月第九卷第2期Jun.2010Vol.9No.2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UZHOU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46·

浅论李商隐与他的诗歌

浅论李商隐与他的诗歌 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的著名诗人,其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晚唐唐诗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大有山穷水尽的下滑趋势,而李商隐又将唐诗推向了又一次高峰,著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他的诗歌,特别是他的“爱情诗”,对后代影响很大,其“无题诗”,对宋代的西昆派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即便是到了现代,李商隐的诗歌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他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并称“温李”。其存诗约六百首,内容广泛,艺术独到。其直接反映现实的诗占有相当的比重,表明了他对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其咏史诗以古讽今,深隐含蓄;其咏物抒情诗深挚细腻,包含身世之感;其《无题》诗隐晦曲折,情思婉转。其诗众体兼善,尤工七律。其诗风深情绵邈,典丽精工。 一、李商隐无题中的爱情诗 李商隐的无题,以七律为主要形式,抒情深细婉曲,意境含蓄朦胧,多写主人公内心独白,少事件人物和客观生活场景,李商隐的诗歌中,最为杰出的是以无题为中心的爱情诗。这些诗在李诗中不占多数,却是李商隐诗独特的艺术风貌的代表。“他写得最好的爱情诗,几乎全是失意的爱情。这和他失意沉沦的身世遭遇不无关系。自身的失意遭遇使他对现实生活中青年男女失意的爱情有特别深切的体验,而当他在诗歌中抒写这种失意的爱情时也就有可能融入自己的某些身世之感。”如:“相见睦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通过无望的爱情来感叹人生的命运,抒发自己仕途的不顺。 李商隐的抒情诗,情调幽美。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表达上采取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李商隐不像一般诗人,把情感内容的强度、深度、广度、状态等等,以可喻、可测、可比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揭示出来。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他善于把心灵中的朦胧图象,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这些意象分明有某种象征意义,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难以猜测,由它们结构成诗,略去其中的逻辑关系的明确表述,遂形成如雾里看花的朦胧诗境,辞意飘渺难寻。 李商隐“无题”一类诗歌,在内涵上往往具有多义性,李商隐的多义性与其意象的独特有一定的联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等等。这类意象被李商隐

论李商隐无题诗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 本科生学年论文 题目:论李商隐无题诗 系别:汉语言文学 专业班级: 2011级汉语言2(B)班 学号: 20111201778 姓名:高瞻 指导教师:余淑云

论李商隐无题诗 摘要 中华文明经久不衰,不乏灿烂的岁月,唐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阶段,唐代涌现的杰出诗人不胜枚举,千峰竞秀、各领风骚!论到诗歌艺术的最顶峰,当属飘逸洒脱不羁的诗仙李白与关注民间疾苦的诗圣杜甫。而至晚唐时期,总体诗歌发展趋势已属坠落期,但却出现两名才华横溢的中坚人物苦撑大局:有小李杜之称的杜牧和李商隐!杜牧其人一如李白的飘逸,所作诗篇豪情奔放、不拘小节;“感时伤事”是李商隐无题诗重要的情感特征。他的诗则继承杜甫的诗史真意,诗作沉郁深厚,艺术成就较杜牧为更高! 关键词:命运;爱情;无题诗 abstract The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enduring, many brilliant years, Tang Dynasty is the golden s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etry, outstanding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emerged be too numerous to enumerate, Qian Feng Jing show, the leading position! On to the peak of the art of poetry, the poetry of Li Bai iselegant and unrul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hardships of the great poet Du Fu.To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is already fallingperiod, but it appears the two central figures in the overall situation full of wit ofstruggling: Xiao Li Du Zhicheng Du Mu and Li Shangyin! Du Mu himself as Li Bai's poems elegant, bold and unrestrained passion, not to stick at trifles; "when feeling hurt thing" is Li Shangyin no emotion features important poem. Epicmeaning of his poetry inherited Du Fu's melancholy profou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poetry, Du Mu is higher than! key word: Fate;love;untitled poems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浅谈李商隐诗歌的特点 内容摘要:李商隐的诗歌历来人们所争议,特别是《锦瑟》一诗,到现在依然没有一种说法能为绝大多学者所接受,究其成因,因其诗歌中运用了多种手法,形成了朦胧难解的诗风。本文将从意象、用典、非逻辑结构等方面作一些思考。 关键词:李商隐朦胧诗风特点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选用了李商隐的《锦瑟》《马嵬(其二)》两首诗。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增加了《马嵬(其二)》一诗。由此可见,李商隐的诗歌越来越为人们所喜欢,其诗歌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但是,李商隐的诗歌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争议。元代诗人元好问曾在其《论诗三十首(其十二)》这样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那么,李商隐的诗歌总体上有哪些特点呢? 一、心灵化了的意象 中国诗文历来讲求“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物与志、情与景通过什么来整合在一起呢?意象。“意象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很多诗人在写诗时都要通过一定的意象表达一定的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首真正的咏物、咏史、

咏怀的诗是不表现作者的心灵和人格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艺术内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从感性事物,从自然取来的;或者说,纵使内容是心灵性的,这种心灵性的东西也必须借外在现实的形象,才能掌握住,才能表现出来。”(《美学》第一卷)那么,李商隐所运用的意象和其他诗人有什么不同呢?这就在于他把自己的所有感情、甚至灵魂都注入到诗歌的意象中去,使它们带上诗人自己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色彩,使意象与诗人融为一体,成为诗人的化身,使人分不出谁是物,谁是“我”。象李商隐所用的柳、梅、花、雨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无一不是被作者心灵化了的,读者读后也不能确定这些是普通的柳、梅、花、雨: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赠柳》)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十一月中旬见梅花》) 自明无月夜,强笑欲风天。(《李花》) 红楼融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春雨》) 李商隐的诗歌中所用的意象,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这些物象尚且让人捉摸不透,另一类富有非现实色彩的意象,其所确指更是扑朔迷离,如珠泪、玉烟、蓬山、青鸟、彩凤、灵犀、瑶台等等: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李商隐把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感加之于某种意象,诗人再把这种意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初探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一般都是爱情诗,它们在抒写爱情生活中的离别与间阻、期待与失望、执着于缠绵、苦闷与悲愤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抒情艺术水平。本文就李商隐无题诗的语言特色“隐”、“秀”、“凄”、“艳”,作一初步分析和探索。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语言特色诗词 一、“隐” 即“重旨”、“复义”,是指诗词含有双重或多重意义。纵观李商隐的诗词,他所要抒写的体验与感受,往往比较深细隐微,特别是要借物象来显示心象,这样,靠一般的、比较明显的比喻就不足以充分而有效地表达。因此,他常常运用象征性的表现手法,进而将象征与比兴融合起来。他的无题诗运用这种以比兴象征托寓的手法最为纯熟。如《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爱诗的无不乐道喜吟,堪享盛名。然而它又是最不易讲解的一篇难诗,主要的原因是它用典较多,内容太深,以致含义模糊,举居中的颔联和颈联为例: 颔联用了两个典故:庄周梦蝶与望帝化鹃。“庄生”句:是写瑟声之如梦似幻,令人迷惘,诗人又非常思念妻子,于是,便像庄周梦幻为蝴蝶那样,弄不清是自己梦见妻子,还是妻子梦见自己,恍恍惚惚,度日如年。纵观李商隐的一生,想为国事“君前剖心肝”,但“九重黯已隔”;想追求深挚的友谊,却“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他的种种理想无疑都是没有达成的,也只好将自己的雄心壮志及伤时忧国、感伤身世之情,均托于哀怨凄断的诗歌中,如望帝之化鹃以自抒人生悲慨。 再看颈联,“沧海”句:写瑟声之清寥悲苦,诗人联想到王氏死后,自己也就会形单影只,不禁泪水长流,“月明”便暗示泪珠大滴而圆莹。另外,诗人出身在一个“内无强近,外乏因依”的寒素之家,早岁丧父,在沦贱艰虞的处境中挣扎奋斗,时时感到一身之孤孑。再联想到自己年轻时的热望和追求,一生的努力奋斗,现在只剩下飘渺迷离而又刻骨铭心的怀思了。这又可以看作是他的迷惘幻灭之慨。 这两联都可以做如上多方面的阐释,因此展现了蕴藉含蓄的旨意,让读者深感诗词意境迷茫的同时,也不得不佩服李商隐语言运用之高超。 二、“秀”

李商隐《无题》赏析

李商隐《无题》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论李商隐爱情诗的艺术特点 教师教育学院 07小教中文1班柯听挺 8号 摘要李商隐的诗在晚唐诗坛上可称得上是独树一帜,他的爱情诗尤其为人所称道。这类爱情诗,将爱情的缠绵、相思的苦痛和失恋的悲伤描写得淋漓尽致。他的爱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有三点:一是结构上有曲折深婉的特点;二是对六朝诗风合理地承袭,如绮美的意象、精致清丽的语言、柔婉的情韵、朦胧的意境、流畅的音律等;三是大量使用典故进行叙事、抒情、寄慨。总体来说,他的爱情诗给人以丰富的美感,情思婉转,寄意深微,诗意隽永,耐人吟诵。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艺术特点 晚唐社会混乱,政局逐渐走向崩溃,影响到晚唐诗歌,所表现的是一种带有感伤情绪的美。李商隐是唐诗发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他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卓然成为大家。李商隐现存诗六百余首,大体可分为咏怀诗、咏物诗、咏史诗和无题诗四类。在有题而仍属无题的诗作中,有一部分是爱情诗,如《为有》、《日射》、《一片》、《昨日》以及《碧城》三首等。无题诗是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最能表现这种风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绝,其中又以《无题》诸作(多为七言近体)堪称典型。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其中有些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有恋爱本事以为依托。 总体看来,李商隐的爱情诗深远细致,能把恋爱中的细微复杂的感情精确的表现出来,同时诗歌的意境优美,含蓄朦胧,内涵丰富,感情真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人往往不愿直接表达感受而闪烁其词,隐约其人,忽断忽续,或彼或此,使人产生一种朦胧惝恍的审美感受。对李商隐爱情诗进行赏析得出它们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李商隐的爱情诗在结构上有曲折深婉、回环往复的特点。他的诗比起盛、中唐诗人来结构要收敛细密。盛、中唐诗的结构是平行或递进式的,一层一个视镜,一层一个意蕴,境界开阔舒展,如高山远眺,而李商隐的诗却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重复,犹如人在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春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泪干写心情的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氛。而《促漏》一诗:“促漏遥钟动静阁,报章重叠杳难分。舞鸾镜匣收残黛,睡鸭香炉换夕熏。归去定知还向月,梦来何处更为云。南塘渐暖蒲堪结,两两鸳鸯护水纹。”全诗从静夜钟漏声写起,在朦胧中将读者牵入一个幽渺隐秘而宁静的世界,这里闪烁着秾艳而凄凉的色泽和气息,给人以虚幻和神秘的感觉。而后点出一场幽会已经过去,归去之人却仍在月下徘徊难眠,来日悠悠,更不知这样的云雨幻梦在何处重现。最后画面转为明亮,写南堂中蒲草结,鸳鸯游,水波荡漾,更令人触目伤心。诗歌一层又一层地渲染,首尾回应,烘托出寂寞和孤单之情。 另外可以感受到李诗结构曲折深婉较为典型的如《春雨》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睕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诗中呈露的是一种幽渺迷忽的相思之情。头一二句描写作者为思情所困,和衣独卧,寂寥惆怅。三四句则由人去楼空、隔雨相望的冷寂,一下进到求访所思却无获而归的失落。五六句跳至对所思对象悲情触发的设想,再折回到自己梦境依稀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诗隐匿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没有原由,没有时间、地点和具体主人公的情况下,让读者在朦胧含蓄之中去自由联想、任意体验,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用“无题”的方式完全摆脱了题目对解读作品内涵的束缚,使读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感受力和联想力,通过自己的体验去寻求解答,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对爱情、婚姻与家庭的向往是人类心底不变的渴求。爱情素来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唐代诗人因其自身的文学修养,对于“爱情”这一包含着爱慕、追求、欢会、伤别、遥思等心绪意思的内在体验,有着表达上的优势,或悲,或喜,把诗歌美学弘扬到极高的高度。恩格斯说“痛苦中最高尚的乃是爱情的痛苦”,李商隐用痛苦的爱情种子孕育出真性真情的神圣情感,用细腻而富于灵敏触角的思维汲取出人性之泉最源头最甘美的水,用荒凉沙漠般的心寻觅着幸福人生的丰美草原。 无题诗在李商隐爱情诗中占据主要地位,多数充满期待与失望、痛苦与留恋、执着与仿徨交织一起的矛盾心情,这实际上与整个时代心理是息息相通的。展开来,可看到其具有现代主义色彩的一面。(如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等)现代主义诗歌的特点有: 1、表现的是主观世界。重现一时的情绪。诗人同自己谈话。 李商隐的无题诗“略去了爱情的线索,隐去了主人公的身分,将非情的成分脱略殆尽”;“《无题》诗往往是围绕着理想'郁结'所形成的中心去构思。”。这些评论都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一个特点; 2、多用象征、隐喻、夸张,形式精巧优雅,语言含蓄凝炼。吸取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赋予抽象的观念以具体的富于质感的形式。 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典型感情的概括能力,复杂的心理描绘,以及通过背景气氛的渲染和用象征手法抒发情怀, 并不注重爱情事件的交待与勾勒,它抒发的是一种纯粹的情致。”“无题诗……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作者某种潜在情绪的触发及展现。”这印证了现代主义色彩的第二个特点; “这些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封建时代士大夫们向往爱情,一面又对封建礼法存着重重的顾虑。”(《中国文学史》, 游国恩等主编) “…弱者的强爱?这种特殊的爱情形态深刻揭示了人间爱情悲剧的共性”(苏涵的《一个弱者的爱情世界》)。 “他继承并发扬光大了中国文人以诗歌创作作为舒泄哀怨愤懑和克服身心困厄的根本手段这一传统。” 但他的抒情诗并不因悲美而流于俗软,“他和那些消极的颓废诗人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因为在他的诗歌里我们可看出'无限好'的晚晴景色。”在宣泄痛苦方面,他的爱情诗感情沉郁,表达婉曲,“一往情深,而不能自遣”,“普天下揣摩逢世之人,读此同声一哭” ;在塑造艺术形象方面,他以深厚的学力和过人的才华创造了令人目眩神迷的诗美,使诗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质量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董乃斌的《李商隐的心灵世界》)。 这就是他的诗之所以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美感的所在了 下面赏析几首李商隐的无题诗。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摘要本文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李商隐无题诗扑朔迷离、悲藉凄凉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其无题诗通过主题选择、结构、语言、用典等多种手法及多角度多层次对环境衬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深、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把诗歌推向一个较高的艺术顶峰。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特征成就

一、引言 在中国诗歌史上,无题诗是个创举。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以无题为题的诗篇。无题诗最早在上古歌谣中就出现了,如《吕氏春秋音初》所记载的涂山氏之女思念大禹的《候人歌》:“候人兮猗”。在《诗经》中绝大部分也是无题诗,如《匏有苦叶》《女曰鸡鸣》等。以上古诗之所以无题,是因为这些诗歌并非有意作诗,只不过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寄托作者难言隐痛莫名情思,苦涩情怀、执著追求。自汉魏以来,就出现了有意而作的诗歌,如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实际上也是无题。到了唐代,李商隐创作了大量无题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李商隐(约813年一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在唐代众多诗家中,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人。李商隐有诗三卷,现存五百九十八首(据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其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十七首代表诗歌艺术成就;以首二字为题的诗约二十首;虽有题实而无题(如《春雨》)的诗约二十首。总计六十余首,占他现有诗歌的十分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其诗意境含蓄,风格独具,意境朦胧深邃含蓄。诗中的形象,初读使人产生恍惚迷离之感,因此有人评之为“隐词诡奇”。但如果细细吟读无题诗篇,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种意象会把你的情感引向一个特定方向,令人陶醉,启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下面是我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进行的分析,具体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论述李商隐无题诗的扑朔迷离、哀婉凄迷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 二、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源于老子“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贯穿于中国美学史上各个分期,直至唐代“意境”词正式诞生。后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技巧沿用下来。文学意境之说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就已提出,认为“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为之境界,并且根据主客观关系,”将意境分为“造境”和“写境”,又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别。所谓“造境”即诗人主观情感,加工改造的境界,亦即“有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说的表现;所谓“写境”,即如实客观再现客观环境,亦即“无我之境”,也就是文艺理论上的“再现”。这里的“意境”主要指诗歌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内心感受、体会、认识。之后的皎然,唐代王维在意境方面都是以佛理说诗,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作者陈珍 专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 1 成绩 工作单位郑州师范学院 职称职务 邮编 450044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 2012年9月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 陈珍 内容摘要:李商隐是晚唐颇具特色和影响的一位诗人,其诗通过比兴、象征、隐喻、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多角度多层次地对环境进行渲染烘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邃、含蓄隽永的诗风。他灵动的笔触勾画出了一种意趣横生的朦胧之美,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和审美上再创造的余地,他的诗风在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不可替代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朦胧美;成因;影响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怀州河内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一生经历了宪、穆、敬、文、武、宣六朝,正是史家所谓中晚唐时期。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到盛唐已达到了顶峰,到了中晚唐时期鲜少有人超越,取得世人认可的成绩。晚唐诗坛和当时的社会一样呈现出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衰落景象,诗歌艺术创新的空间已越来越小。但李商隐却在充分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另辟蹊径,形成自己独有的含蓄蕴藉、绮丽绵密、扑朔迷离、富有伤感情调的朦胧诗风。从而成为审美转向中“文以韵为主”、“境生于象外”及晚唐

抒情诗走向的杰出代表。尤其是他的无题诗,更是含蓄婉转,寄托深远,静谧深邃,耐人寻味,引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同时,李商隐的诗歌也是历来学者和专家评品争论的焦点。 戴叔伦曾曰:“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至于眉睫之前也”,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朦胧美在诗歌领域中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朦胧诗所营造出的意境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唤起读者丰富多彩的想象。朦胧诗朦胧多义,旨蕴丰富,很多诗中的意象和感情处于可解不可解的交界处,给读者提供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无限拓宽了诗歌的意境。晚唐诗人李商隐的诗歌则是公认苦调情深、晦涩多义的朦胧美的代表,金人元好问曾无限感慨地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在艺术手法和诗歌内容上的表现、形成这种朦胧诗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诗人的诗歌成就在文学领域的地位和对后人创作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乐此不疲的话题,在此我也浅谈自己一些的认识。 一、李商隐诗歌朦胧美的表现 从内容上来说,李商隐的诗歌侧重于表达人生体验与心灵感受,擅长描摹人物内心深处的活动,抓住每一个情感微妙变化的瞬间,借助人物所处环境,含蓄的表露人物细腻真挚的情感。李商隐在描写他人情感的同时往往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不露痕迹的融入诗歌之中,看似平常无奇的诗歌却是诗人内心的感慨,一生的际遇。 李商隐诗歌深邃的内容外化为文字的时候,含蓄朦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诗歌意象的选择上。其意象很多取自于神话传说,富于非现实

《无题》李商隐 赏析和答案

《无题》赏析 1.李商隐的《无题》寄托了作者仕途苦闷的心情,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伤别 的诗句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2.诗中通过神话传说找到慰藉自己的途径,表达了自己情感的诗句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因相思而痛苦的诗句: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4.如果把此诗当爱情诗来读,那么,“蓬山”在诗中喻指什么? 答:“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 5.有人认为“春蚕”两句是写诗人自己,“晓镜”两句是诗人设想的女方,你同意这个观点 吗? 答:同意。颔联巧妙的运用比喻和双关,明写春蚕实写人,写出主人公对恋人思之切、爱之深、情之坚定;颈联则由己及恋人,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设想对方的种种情状,以示相爱之深。 6.为什么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两个“难”连用有何深刻含义? 答:乐聚根别,人之常情。一对忠贞不二的情侣,久久分隔天涯,一朝得以相见,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啊!说明两个有情人难得相见一回。第一个“难”是困难,第二个“难” 是难受,两个“难”字,凸显两人情深意重。 7.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有多种理解。你还可以用来形容什么人?说说 你的理由。 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 8.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答:春蚕到死的时候才停止吐丝蜡烛燃尽时才停止流泪,这里的“丝”与“思”谐音,蚕丝和蜡泪象征爱情;而“死”啊“泪”的,则暗示着爱情带有浓郁的悲剧色彩,以象征手法描写致死不渝的爱情,语言巧妙多姿,最为精彩感人。现在多指教师为学生呕心沥血,乐于奉献,因而古今传诵。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试论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 摘要本文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李商隐 无题诗扑朔迷离、悲藉凄凉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其无题诗通过主题选择、结构、语言、用典等多种手法及多角度多层次对环境衬托,塑造情感形象,创造出朦胧幽深、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美,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把诗歌推向一个较高的艺术顶峰。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特征成就 一、引言 在中国诗歌史上,无题诗是个创举。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常以无题为题的诗篇。无题诗最早在上古歌谣中就出现了,如《吕氏春秋音初》所记载的涂山氏之女思念大禹的《候人歌》:“候人兮猗”。在《诗经》中绝大部分也是无题诗,如《匏有苦叶》《女曰鸡鸣》等。以上古诗之所以无题,是因为这些诗歌并非有意作诗,只不过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往往寄托作者难言隐痛莫名情思,苦涩情怀、执著追求。自汉魏以来,就出现了有意而作的诗歌,如古诗《十九首》。这样的诗统称为《古诗十九首》,

实际上也是无题。到了唐代,李商隐创作了大量无题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李商隐(约813年一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在唐代众多诗家中,他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诗人。李商隐有诗三卷,现存五百九十八首(据冯浩《玉溪生诗笺注》),其中以《无题》为题的诗十七首代表诗歌艺术成就;以首二字为题的诗约二十首;虽有题实而无题(如《春雨》)的诗约二十首。总计六十余首,占他现有诗歌的十分之一。 李商隐的无题诗其诗意境含蓄,风格独具,意境朦胧深邃含蓄。诗中的形象,初读使人产生恍惚迷离之感,因此有人评之为“隐词诡奇”。但如果细细吟读无题诗篇,就会有不同的感受,那种意象会把你的情感引向一个特定方向,令人陶醉,启人遐想,令人回味无穷。下面是我对李商隐无题诗的意境美进行的分析,具体从“深邃之美”“含蓄之美”“朦胧之美”三个方面论述李商隐无题诗的扑朔迷离、哀婉凄迷的美学特征,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遭遇和艺术创作手法等方面阐述其意境美的成因。 二、李商隐无题诗意境美的特征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理论成果,它源于老子“道-气-象”范畴,它的发展贯穿于中国美学史上各个分期,直至唐代“意境”词正式诞生。后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艺术技巧沿用下来。文学意境之说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就已提出,认为“能写出真景物、真感情者,为之境界,并且根据主客观关系,”将

浅论李商隐诗中典故的用意

浅论李商隐诗中典故的用意 【摘要】李商隐是晚唐的代表诗人,适逢衰世,仕途不畅,命运坎坷,但却是晚唐中最光辉的一颗晨星。李商隐写诗善于用典,喜欢用典说事,曾因用典太多,被称为“濑祭鱼”,李商隐常用典来表现现实生活和感慨人生。李商隐诗中典故深情缅邈,颇有深意,李商隐用典造成诗歌的朦胧美,用典来自喻自身的才华和抱负,以及用典来讽刺当世、揭露社会等。 关键词:李商隐用典仕途不畅 正文: 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子义山,号玉溪生,虽生活在晚唐,他的诗歌仍不减繁华富丽的盛唐气象,风格多样,变化无端。李义山是用典使事之能手。他用典之多、用典之巧妙奇崛,在前人少见。 然而他出身寒微,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小官僚家庭,一生寄人篱下,辗转于牛李党争两派之间,科考受排挤,仕途坎坷。长期的幕僚生活,压抑了他的身心。他的爱情之路更多痛苦与忧郁,与洛阳柳枝、玉阳宋真人、妻子王氏的三次恋爱,均多波折与阻隔。政治的失意、爱情的多折在那个礼教社会中都是敏感话题,再加上处境的恶劣,身份的卑下,抑郁、感伤、内向的个性特质,使诗人经常心事钳口难言,“几欲是吞声”。把这些不得已表现在诗中,因此他多用典故,使诗歌造成一种朦胧美,并以此来曲折表达自己的思想、说明当前的问题。 一、用典造成诗歌的朦胧美 朦胧美是诗人创作所追求的艺术特色,诗人喜欢通过一些意象描

绘出一个奇妙的意境,让读者难以揣摩,造成一种朦胧美。李商隐则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李商隐写了许多朦胧诗,并善于将典故运用进去,以此造成了典故之下的朦胧美。李商隐中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1] 便出现了四个典故,“梦蝶的庄周”“化鹃的望帝”“沧海之珠”“蓝天之玉”[2]李商隐用“庄周”“望帝”来暗指自己,希望能像庄周一样,在清晨的睡梦中变成翩跹而飞的蝴蝶,自由自在,不再受现实的束缚,像望帝一样,把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怨的杜鹃,不在有愁苦哀怨,怡然快乐。而“沧海之珠”是诗人因在政治生活中还是在恋爱生活中遭遇到困难和挫折而流下的如晶莹的珍珠,鲛人的泪水一样珍贵的泪水呢?而因此感叹美好事物如烟雾般消散无痕,无人能懂得,隐晦的迷离朦胧,“沧海之珠”给诗歌添上了一层迷离朦胧的色彩,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 《锦瑟》这首诗隐晦朦胧,很难读懂,是一首悼亡诗,还是感叹身世之作,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很多人对此进行研究,冯浩《玉溪生诗集笺注》:“此悼亡诗定论也。”诗中“取化物之义,兼用庄子妻死,惠子吊子,庄子则方箕锯鼓贫而歌。义山用古,颇有旁射者。” [3]而张彩田《玉谿生年谱会笺》认为,此诗“乃义山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4]至今还是个未知数。这首诗本来就难懂,李商隐又运用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汉语言N071张剑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的独创。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这些诗并非作于一时一地,亦无统一思想贯穿,多属于诗中之意不便明言或意绪复杂无法明言的情况,因而统名为“无题”。无题诗是李商隐诗歌中艺术成就较高、意境较深婉的部分。李商隐的无题诗往复、深幽曲折、朦胧迷离的意境美和深婉含蓄,沉郁舒缓的抒情方式在无题诗中体现无疑。他的无题诗所表达的主题极为复杂、模糊,更多是一种政治、恋情、人生等综合性的、复杂的内心情感体验。因而,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就必须从诗歌的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等方面细究其要旨,展示其情其景,探寻其独特的意境美。 【关键词】无题诗;艺术特色;构思;意境;象征 【正文】李商隐是我国晚唐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亦与温庭筠齐名。李商隐一生失意、落魄,少时曾勤奋苦读,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但于青年时期卷入牛、李党争之中,落魄潦倒,报国无门。在李商隐生活的时代,已是晚唐帝国衰败的时候,各种的社会茅盾相互交织,政治斗争异常激烈,加上他出身低微,虽有“欲回天地”的壮志雄心,但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矛盾交织使他壮志难酬,梦想幻灭。正是因为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李商隐写下了大量关注社会现实的感怀、咏物、咏史的诗作,抒发了那一时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与苦痛生涯,深刻地反映晚唐破败的社会现实,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同情人民的疾苦生活,极具现实主义意义。 诗歌自汉魏以来至盛唐时由李白、杜甫发展到顶峰。然而,李商隐的无题诗既继承了杜甫七律的锤炼谨严、沉郁顿挫的特色,又融合了齐梁诗歌的浓艳色彩;既有李贺的幻想象征手法,又形成深情绵邈、绮丽精工的独特风格,这些诗歌大都显得含蓄蕴籍、音调谐美、沉博艳丽,富有象征和暗示色彩,开拓了我国古代抒情诗歌的新领域,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高一个新境界,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意境。下面我试从表现内容、艺术手法、艺术构思、意象四个方面浅谈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的内容——“哀乐循环无端”的感情境界。 有寄托还是无寄托?无题诗,所要表现的是一种“哀乐循环无端”①的感情境界。这种感情的境界,在诗人笔下是以悲剧性的爱情相思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又不必拘泥于爱情生活这一点上,亦可以旁通于人生的其他领域,诸如政治的失意、身世的沉沦、年华的消逝、家庭的不幸以至于整个国家和社会走向衰颓没落的悲剧性时代气氛,都能借以得到概括反映。要说有寄托,这也似乎可算作一种寄托,或者说得确切些,叫作寄托在有无之间,可以意会,却难以实指。无题诗之所以给读者带来一定程度的朦胧感乃至晦涩感,成为千古不破的“诗谜”,原因就在这里;而它之能够吸引各个时代的人们去细加玩味,甚且在无法确定其所指意图的情况下,仍能感受其艺术上的巨大魅力,道理也在这里。 对于李商隐写爱情的无题诗,如“昨夜星辰昨夜风”、“凤尾香罗薄几重”等名篇,这些诗不一定是写具体的某件实事,但都表现出李商隐有真切的爱情体验,有专注的恋慕对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幽微曲折的感情世界。他不愧是写爱情诗的能手,每一首诗中都有刻骨的相思情语,引起当时人和后代人心灵共鸣的爱情誓言。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到相思了无益,末妨惘怅是清狂。

皆曰痴情,安知血泪———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浅探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意蕴

皆曰痴情,安知血泪———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浅探 李商隐无题诗的情感意蕴 【摘要】李商隐的无题诗向来以用典繁密、艰深晦涩著称。本文试图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例举名家解读,结合其同时期诗作,从知人论世角度对其情感意蕴加以解读,来浅探李商隐无题诗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李商隐;无题诗;情感意蕴 从“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诗的艺术风格可以用“深情绵邈,绮丽精工”加以概括。①后人对其称颂异常,但多解为艳情诗作,误解了其深刻的情感意蕴和思想内涵。笔者才疏学浅笔力有限,故本文只以《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为例,加以探讨。 一、诗作的两种解读 对于《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一诗的解读,大致分为两派。其一以艳情之说解之。胡以梅:“此诗是席上有遇追忆之作。”(《唐诗贯珠串解》)赵臣媛:“此义山在王茂元家窃窥其闺人而为之。”(《山满楼唐诗七律笺注》)纪昀:“狭邪之作,了无可取。”(《玉谿生诗说》)刘学锴等人认为:“这是一首有诗人自己出场的赋体无题,抒写对昨夜一夕相值,旋成间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怀想。”(《李商隐诗选》)②总之,该派认为此诗写的是李商隐在贵家宴席上得见某女子,“色授魂与而身不能接”。“身无”一联即描写了此种情状和心理,既有“申情不能遂之苦”,对心魂相通又感到庆幸、满足甚至得意。因夜间的欢宴和对此女的留恋,使他把天明上班应差看成负担和无聊。 另一种解法,以为此诗有寄托。冯班:“义山以畿赤高贤,失意蹉跎,出而从事诸侯幕府,此诗托词讽怀,以序其意。”(吴乔《西昆发微》引)张采田:“此初为(秘书省)正字,欲羡内省之寓言也。”(《玉谿生年谱会笺》)董乃斌:“全诗系用旁观者眼光写成,显示这类饮宴使义山深感压抑,他不是觉得快乐,而是有一种自外和疏离之感。‘身有’联不是他与某贵家姬妾的情意暗通,而是官场中人的勾结分派(当时朝中牛李党争正酣),语含讽意;“隔座”联正写醉生梦死之态。李商隐于此格格不入,最终怅然离去。”(《李商隐的心灵世界》)③概而言之,该派认为此诗的意蕴并非仅局限于情情爱爱,属于艳词靡句,应为有所寄托,托词讽怀,以序其意。笔者浅薄,私以为该种理解更接近李商隐作此诗的本心。 二、知人论世 解情应知其人,知人还需论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