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流程图

合集下载

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分析——以七目嶂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分析——以七目嶂保护区为例

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分析———以七目嶂保护区为例郑兵1,朱宁2(1.广东五华七目嶂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广东梅州514491;2.广州草木蕃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50)摘要: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珍贵的自然环境资源,在建设与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创建完整的总体规划编制,从而提供清晰的工作指导。

为形成更加完善的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以广东省五华县七目嶂自然保护区为例展开研究,通过对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的基本流程加以分析,在收集了七目嶂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社会经济情况之后,创建了包括规划原则、规划内容以及相依评价等在内的完整规划编制,为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更具深度的指导参考。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七目嶂中图分类号:S7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3)24-0172-030引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我国在新时期发展前进过程当中所提出的关键内容,而为生态环境保护中,通过为各种珍稀濒危动植物创建自然保护区的方式,起到了更为有效的自然保护作用。

我国当前阶段已经逐步成立了数以千计的各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拯救濒危动植物等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但是在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为形成更加清晰的管理条例就需要编制完整的保护规划。

1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流程结合一般情况下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规划编制的具体流程,首先应当充分调查分析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资源,并且对其进行评价分级,创建完整的调查研究报告。

随后对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基础资料数据等进行全面收集整合,通过详细分析之后,为自然保护区编制合理规划。

其次为规划编制提供图文说明,并汇报各相关方面的具体内容。

确定基本的保护规划方案之后,应做好重点意见的补充说明,并提交完整的文件方案,其中应当包括规划说明以及相关图例。

最后,由自然保护区规划编制单位参与论证会并在会议上对总体规划目标进行汇报总结,根据论证会的综合评估,补充规划说明并完善最终成果。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全国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
在环保系统建立的177个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6个,面积881.42万公顷(见表1),分别占全国 国家级自然保护总数和总面积的19.12%和32.61%。
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编制环保系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强化监督管理和建立示范自然保护区为目的,从 抢救性保护的需要出发,在加强已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立一批新的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规划期末,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并在管理方面具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级 自然保护区,从而促进全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发展。 (二)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委:《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年)》 3.国家计委等:《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三)规划原则 1.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在充分考虑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理布局的前题下,优先抓好特殊生态功能区及生 物多样性资源比较丰富、保护任务繁重的西南、西北地区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
1、内蒙古赛汗乌拉自然保护区。位于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面积10.04万公顷,现为自治区级保护区,主要 保护对象为过渡带森林和草原植被。本区地处大兴安岭南部山地,是东亚阔叶林与岭北泰加林、草原与森林双重 交汇的过渡地带,过渡带的边缘效应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区内生态系统类型复杂,生物物种资源丰富。初步查 明植物群落有6个植被型36个群系,维管束植物有85科319属665种,陆栖脊椎动物有23目61科185种,其中大鸨、 大天鹅、猞猁等27种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本区还是西辽河的重要源头之一,具有极为重要的保护价值和科 研价值。目前,该保护区已完成申报材料的准备工作,争取在两年内建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三)加强法制,依法建设并管理好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自然保护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

2.3 经济和社会价值(4分)
a、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重大意义(4分)
b、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较大意义(2分)
c、 在资源利用、旅游、教育等多 方面具一般意义(1分)
4.6 生态旅游规划 4.6.1 本区生态旅游的原则 4.6.2 规划的指导思想 4.6.3 旅游资源评价 4.6.3.1 旅游优势 4.6.3.2 山地景观 4.6.3.3 水域景观 4.6.3.4 生物景观
4.6.4 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4.6.5 环境容量分析 4.6.6 客源和市场分析 4.6.7 环境质量控制 4.6.8 绿化美化规划 4.6.9 三废处理 4.6.10 旅游项目规划 4.6.11 旅游效益分析
d、 面积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或总面积 <5000公顷,且不能满足c有关条件的自然保护区(0 分)
2.2 科学价值(8分)
a、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 研究价值(8分)
b、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较高 研究价值(5分)
c、 在生态、遗传、经济等方面具有一般 研究价值(2分)
d、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简单,类型单一;物种
相对丰度较低,区内物种种数占其所在生物地理区或行政省
内物种总数的比例<10%,或高等植物种数<500种,或脊椎
动物种数<100种(0分)
1.4 稀有性(10分)
a、 属世界性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10分) b、 属国内珍稀或濒危、残遗类型(5分) c、 在国内分布较少或有特殊保护价值(2分) d、 在国内分布比较普遍(0分)
可保护属性(20分)
2.1 面积适宜性(8分)
a、 面积足以有效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其总 面积>20000公顷,且核心区面积>2000公顷(8分)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大纲为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特制定划大纲。

总体规划内容要点如下:前言前言是关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简明阐述,包括该自然保护区基本特征、历史沿革、法律地位及编制和实施该总体规划的目的、意义等要素。

1.基本概况基本概况是依据该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资料和现有信息进行的基本描述和分析评价,资料信息不够的应予补充完善。

评价应重科学依据,使结论客观、公正。

1.1 区域自然生态/生物地理特征及人文社会环境状况1.2 自然保护区的位置、边界、面积、土地权属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1.3 自然保护区保护功能和主要保护对象的定位及评价1.4 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社会发展功能的定位及评价1.5 自然保护区功能区的划分、适应性管理措施及评价对自然保护区划分功能区以适应科学管理的需要,既是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的体现,也是为了更好实现保护目标。

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自然保护区可划分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核心区应是最具保护价值或在生态进化中起到关键作用的保护地区,所占面积不得低于该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1/3,实验区所占面积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3。

三区的划分不应人为割断自然生态的连续性,可尽量利用山脊、河流、道路等地形地物作为区划界线。

1.6 自然保护区管理进展及评价2.自然保护区保护目标保护目标是建立该自然保护区根本目的的简明描述,是保护区永远的价值观表达与不变的追求。

3. 影响保护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3.1 内部的自然因素:如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等。

3.2 内部的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城市化倾向等。

3.3 外部的自然因素:如区域生态系统劣变、孤岛效应等。

3.4 外部的人为因素:如公路穿越、截留水源、偷猎等。

3.5 政策、社会因素:如未受到足够重视、处境被动等。

3.6 社区/经济因素:如社区对资源依赖性大或存在污染等。

3.7 可获得资源因素:如管理运行经费少、人员缺乏培训等。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

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已取得很大成就,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

随着《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生效和实施,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中国是该《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二、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存在的问题1、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1.1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初具规模今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在数量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

根据国家环保局2010年环境年报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达到2531个,其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5.2%。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达到323个,并有26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生物圈自然保护网”,30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虽然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但不管是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面积上,都与发达国家仍有一定的差距。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审批管理工作,推进规划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充分发挥总体规划指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0〕63号)和国务院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林业主管部门管理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申报、审批,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国家林业局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以下简称“计财司”)会同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司(以下简称“保护司")负责总体规划的审核、批复和实施监督工作。

第四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在完成综合科学考察、本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科学系统地组织编制总体规划。

规划技术深度必须达到《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技术规程(GB/T20 399-2006)的要求。

规划期一般为10年。

第五条规划编制内容应包括总论、自然保护区概况、保护现状及评价、基本思路、主要建设内容、重点工程建设、管理机构与能力建设、投资估算与效益评价、保障措施等9个部分,具体见所附编写要求。

第二章规划上报第六条总体规划编制或者修编完成后,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评审和审查.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禁止开发区域的有关要求,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规划、城乡规划、交通规划、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等充分衔接.同时,要广泛征求所在地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规划、交通、旅游等部门及利益相关者意见。

第七条总体规划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行文上报国家林业局。

上报的材料包括:(一)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上报文件;(二)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批复文件;(三)总体规划文本及相关图件纸质版7份,电子份;(四)评审意见;(五)总体规划征求意见情况说明。

第八条计财司负责上报材料的登记,材料不全的不予登记,并于3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告知补齐完善材料.自登记之日起,启动规划审批程序.第三章规划审批第九条总体规划登记受理后,由计财司在2个工作日内将上报材料转送保护司,并与保护司共同进行专业审核和业务审核。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

目录1、总论 .............................................................................................................- 1 -1.1 项目背景 ............................................................................................- 1 -1.2 规划依据 ............................................................................................- 3 -1.3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 3 -1.3.1 指导思想 .................................................................................- 3 -1.3.2 规划原则 .................................................................................- 4 -1.4 规划期限 ............................................................................................- 4 -2 基本概况及现状评价 ...................................................................................- 5 -2.1基本情况 .............................................................................................- 5 -2.1.1地理位置与范围 ......................................................................- 5 -2.1.2自然条件 ..................................................................................- 5 -2.1.3社会经济状况 ..........................................................................- 7 -2.1.4历史和法律地位 ................................................................... - 10 -2.2现状评价 .......................................................................................... - 12 -2.2.1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 - 12 -2.2.2保护区管理水平评价 ........................................................... - 18 -2.2.3保护区经济评价 ................................................................... - 23 -2.2.4保护价值 ............................................................................... - 23 -2.2.5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 24 -3 总体布局 .................................................................................................... - 31 -3.1保护区性质和保护对象 .................................................................. - 31 -3.1.1保护区性质 ........................................................................... - 31 -3.1.2保护对象 ............................................................................... - 32 -3.1.3保护区类型 ........................................................................... - 32 -3.2规划目标 .......................................................................................... - 32 -3.2.1总体目标 ............................................................................... - 32 -3.2.2近期目标 ............................................................................... - 32 -3.2.3远期目标 ............................................................................... - 33 -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3 -3.3.1区划原则 ............................................................................... - 33 -3.3.2区划依据 ............................................................................... - 34 -3.3.3保护区功能区划 ................................................................... - 34 -3.4调整后的保护区整体布局 .............................................................. - 39 -4 规划内容 .................................................................................................... - 41 -4.1保护管理规划 .................................................................................. - 41 -4.1.1保护的原则和目标 ............................................................... - 41 -4.1.2保护措施 ............................................................................... - 42 -4.1.3保护方式 ............................................................................... - 44 -4.1.4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 ........................................................... - 45 -4.1.5防火规划 ................................................................................- 51 -4.1.6病虫害防治规划 ....................................................................- 55 -4.2科研监测规划 .................................................................................. - 56 -4.2.1任务与目标 ........................................................................... - 56 -4.2.2开展科研的原则 .................................................................... - 57 -4.2.3科研和监测项目规划 ............................................................ - 57 -4.2.4科研工程与规模 ................................................................... - 59 -4.2.5科研队伍建设 ........................................................................ - 74 -4.2.6科研组织管理 ........................................................................ - 74 -4.2.7科研档案 ............................................................................... - 75 -4.3宣传教育规划 ................................................................................... - 76 -4.3.1对参观者的教育 .................................................................... - 76 -4.3.2对周边社区的宣传教育 ........................................................ - 76 -4.3.3职业培训 ............................................................................... - 77 -4.4基础设施规划 .................................................................................. - 77 -4.4.1局、站址规划 ....................................................................... - 77 -4.4.2标桩、标牌建设规划 ........................................................... - 80 -4.4.3道路建设规划 ....................................................................... - 86 -4.4.3供电与通讯计划 ................................................................... - 86 -4.4.4生活设施规划 ....................................................................... - 89 -4.5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1社区共管的原则和目标 ....................................................... - 91 -4.5.2社区共管规划 ....................................................................... - 91 -4.5.3周边最佳产业结构模式 ........................................................- 92 -4.5.4人口控制和社区建设 ........................................................... - 93 -4.6生态旅游规划 ................................................................................ - 106 -4.6.1生态旅游原则 ..................................................................... - 106 -4.6.2规划的指导思想 ................................................................. - 106 -4.6.3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 107 -4.6.4旅游发展前景预测 ............................................................. - 109 -4.6.5环境容量分析 ..................................................................... - 110 -4.6.7客源和市场分析 ................................................................. - 111 -4.6.8环境质量控制 ..................................................................... - 112 -4.6.9绿化美化规划 ..................................................................... - 113 -4.6.10三废处理 ........................................................................... - 113 -4.6.11旅游项目规划 ................................................................... - 114 -4.6.12生态旅游工程 ................................................................... - 117 -4.6.13旅游效益分析 ................................................................... - 124 -4.7多种经营规划 ................................................................................ - 125 -4.7.1多种经营活动的原则 ......................................................... - 125 -4.7.2多种经营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 - 125 -4.7.3多种经营项目和生产规模 ................................................. - 125 -4.7.4多种经营项目效益分析 ..................................................... - 126 -5 重点建设工程 ........................................................................................... - 127 -5.1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 - 127 -5.2科研设施和监测工程 ..................................................................... - 127 -5.3宣传教育和培训工程 ..................................................................... - 127 -5.4生态旅游设施工程 ......................................................................... - 127 -5.5多种经营设施工程 ........................................................................ - 128 -6 投资估算 .................................................................................................. - 128 -6.1估算依据 ........................................................................................ - 128 -6.2估算范围 ........................................................................................ - 128 -6.3投资估算及投资及资金来源 ........................................................ - 128 -7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134)7.1组织机构设置原则 (134)7.2组织机构 (134)7.3人力资源配置 (143)8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148)8.1政策与法规需求 (148)8.2资金需求 (148)8.3管理机构与人员编制 (149)8.3.1管理机构 (149)8.3.2人员编制 (149)9.效益评价 (150)9.1生态效益 (150)9.2社会效益 (151)9.3经济效益 (152)1、总论1.1 项目背景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面积约2000km2,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报流程

全国林业系统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评审委员会对申报晋升 及调整的自然保护区进行评 审,合格的保护区由国家林 业局上报国务院审批。
业局保护司,进行资格审查。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资格审查
审核自然保护区是否具备晋升资格
建设时限要求
晋升省级自然保护区二年以上(含二年)
利益主体要求
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必须获得法律认可的保护区全部面 积的土地使用权或经营管理权,并与其他行政区域不存 在边界争议。对保护区范围内集体林,应有集体林所有 者同意交由保护区管理机构管理的经营管理权证书或协 议等确认文件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申报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主讲人:于宁楼
自然保护区概念
国家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将一定面积的陆地和水体划分出来, 并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而进行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根据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三个类别九个类型
类别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类型
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
法律法规要求
自然保护区的功能分区和管理符合《中华人民共 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 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
管理机构要求
自然保护区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并有稳 定的事业费和日常运行经费
示范性要求
在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具有关键性作用
面积要求
保护区总面积应该在一万公顷以上(中东部省区)或 二万公顷以上(西部省区)
复印件2份
县级以上地方编制委员会的批文
复印件2份
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须提交县级 以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管理办法
复印件1份
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于宁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