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是什么?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是什么?

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是什么?中国和日本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二者在人群文化、礼仪习惯、信仰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下面,我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中日文化差异的本质。

1、人群文化中国和日本的人群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所以大多数中国人都非常崇尚传统文化和家族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强调孝顺、忠诚、尊重长辈,而这些传统观念在日本文化中并不十分突出。

日本则注重团队观念,人们普遍害怕孤独,这也导致日本的家庭观念相对于中国来说较为单薄。

2、礼仪习惯中国和日本的礼仪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人注重面子和礼节,而日本人则强调谦虚、守规矩、不给人添麻烦,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心态。

在日本,人们还会遵守一些规范化的礼仪,比如拜年时一定要低头鞠躬,而在中国,拜年则以热情相迎、亲吻、握手等方式进行。

3、信仰观念在信仰观念方面,中日两国差异也非常显著。

中国有着悠久的宗教文化,其中道教、佛教和儒家文化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日本,佛教文化则更加深入人心,而神道文化则被视为日本文化之魂。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种名为“爱国心”的概念,而这在中国却相对冷淡。

4、美学观念在美学观念方面,中日之间的差异也很明显。

中国人普遍认为,“色彩越艳丽越好”,而在日本,人们更注重平和、低调的美感。

另外,在艺术领域,中国讲究的是形式和材料的自然表现,注重符合传统规范;而日本的艺术则强调内心的冥想性,讲究材料的手法处理。

5、生活方式最后,中日两国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人们喜欢走亲访友,享受美食,而日本人则更喜欢围绕公共活动、社交、聚餐等形式来表现他们的文化优越感。

此外,在生活方式上,中国人普遍注重威严、绅士风度,而日本人则更强调规则和秩序。

在总体上,中日两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这也为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带来了不少的挑战。

但是,正是因为两国文化的差异,双方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借鉴对方,进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使合作更加顺畅。

中日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日文化差异的例子

中日文化差异的例子
时间观念:在中国,时间观念比较灵活,约会迟到并不罕见,而在日本,遵守时间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迟到会被认为是无礼和不尊重对方的表现。

语言和表达方式:中国和日本的语言都有敬语系统,但在使用方式和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例如,在中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可能被视为鲁莽和不尊重他人,而在日本,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可能被视为更真诚和直接。

饮食文化:中国和日本的饮食文化差异很大。

例如,中国饮食多元化,注重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而日本饮食则强调食物的色、香、味、形、器。

礼仪和面子:在中国和日本,礼仪和面子都很重要。

例如,在公共场合吃东西可能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在日本,直接拒绝别人的邀请或帮助可能被视为不尊重对方。

价值观和社会观念:中国和日本的社会观念和价值观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国,家庭和朋友关系非常重要,而在日本,个人责任和义务更为突出。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中日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密切的文化交流,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

下面从文化角度来介绍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

一、历史文化中日两国历史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联系。

古代时期,中国是日本的文化传承者,中国的绘画、书法、文学、建筑等文化形态都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到了近代,随着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日本也吸收了不少西方文化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现代文化。

二、礼仪习俗中日两国的礼仪习俗也存在差异。

中日两国的吃饭方式差异比较大,中国人喜欢用筷子,而日本人则偏爱使用料理用勺。

而在拜访别人的时候,日本人在依次相互敬酒后,会提出"干杯",表达对友谊、感情的尊重。

而中国人则曾因为这个传统引起争议,因为它的存在被一些人认为是一种陋习,注重礼节却忽视了内容。

三、节日文化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差异也比较大。

在中国,春节被称为"年",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在日本,奠基节假日被称为正月里的一项特别节日,节日里的活动包括另外的选择百句菜单、一起向神人祈求等。

在另一方面,则是新年庆典、八月节庆典、神田庆典等,以及传统农事典礼。

四、风味文化中日两国的风味文化有着不同的特点。

中国菜系丰富多样,烹饪方法繁复,讲究颜色、香味、口感的统一协调;而日本菜则比较精致,多讲究清淡、自然、新鲜的口感,比如说寿司、生鱼片、和食等,不同的海鲜和蔬菜都有着不同的意义。

但不管是什么菜系,饮食文化都是中日两国实现友好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五、传统文化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都非常丰富。

中国传统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包括了诗、书、画、酒、茶、瓷器、戏曲等多种美术形式;而日本的传统文化,则更注重于"和风",包括了茶道、花道、剪纸、传统戏曲、武术等艺术形态。

无论是哪种传统文化,都体现出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和创新精神。

综上,中日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交流,尽管存在一些差异,但在交流和包容的基础上,依然可以促进两国互相了解,实现更深入的文化交流。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哪些异同之处?

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有哪些异同之处?在中日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了解两国文化的异同显得格外重要。

虽然两国距离较近,但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两国在文化上也呈现出一些明显的差异。

以下是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1. 崇尚家庭观念中日两国在家庭观念方面非常相似。

家庭是人们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最温暖的港湾。

在两国的文化中,家庭责任和关爱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2. 对长者的尊重在中国和日本,长者都被视为家庭和社区中的重要成员。

两国人民对长者敬重有加,并尊重长者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尊重老人的精神一直被两国传承至今。

3. 热爱自然中国和日本的自然环境都非常美丽,两国人民自然而然地热爱大自然。

在两国的文化中,自然也被视为非常重要的资源,人们会尽可能地保护自然环境、植树造林、保护野生动物等等。

不同点:1. 社会集体意识中国人民在文化中有着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强调团结和相互帮助。

而日本则有着相对较为独立的文化,人们重视个人,注重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度。

2. 饮食文化差异中国和日本的饮食习惯有着明显的不同。

中国人喜欢口味偏重的美食,尤其是辣的食品,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食物的原味和新鲜度,尤其是海鲜和寿司等食品。

3. 社交礼仪及氛围中国和日本在社交礼仪和社交氛围方面也有所区别。

中国人喜欢热烈、热闹的社交氛围,更喜欢聚集众人饮酒作乐;而日本人则更喜欢相对宁静、文艺的社交场所和氛围。

在社交礼仪方面,中国人注重“面子”和礼尚往来,而日本人则强调相互尊重和礼貌。

4. 宗教信仰不同中国和日本的宗教信仰也是有所区别的。

中国人信仰的主要宗教是佛教、道教和一些民间信仰,信仰是多姿多彩的;而日本主要信仰的是神道教,日本人的礼仪礼节和文化熏陶也受到其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和日本在文化上存在相同和不同点,我们应该珍惜各自的文化传统,保留好我们的民俗文化,同时也要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融合。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

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经常用来比较,它们之间有相同点也有差异。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供大家参阅!中日传统文化差异比较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领国,在历史文化的长流中,中日两国都曾经历过一次接受外来文化的高潮。

虽然日本传统文化几乎全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日本人民也将传播而来的文化经过了不断的本土化,因此中日文化虽然源于一宗,但仍然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只是在这种特点之下,依稀能找到中国文化的影子。

但在近世纪,中国在闭关锁国的政策的禁锢下,在科技上未能紧跟世界步伐,而日本却经过明治维新,积极学习西方,因此,在现在看来,日本文化主体是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展了富有本国特色的西方文化,比如日本有代表性的企业文化。

关键词:文化起源文化差异茶文化日本文化的起源因为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交流频繁,这种影响十分深远。

但是日本人民也注重结合自己实际,不断将外来文化本土化,因此日本文化既有中国文化的影子,又有西方文化的影子,由此形成了富有自己特色的大和文化。

从历史来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唐朝文化,比如汉字、官制、法律、工农业生产技术、饮食、衣着等各方面。

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日本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选择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以此解内忧攘外患。

因而明治维新在这种条件下“出生”。

日本西化在当时有着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发展已经决定了落后国家要成为被掠夺者的境地,所以,日本的明治维新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也正是因为明治维新,使日本的文化发生了很大改变,或者说是新发展。

在明治维新之前,不论是在内里的思想上还是外在的表象上,日本文化都烙印着深深的中国印记。

而明治维新,带来了西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然还有教育的转变和思想的解放。

以下是明治维新的措施:第一,在1869年6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将日本划为为3府72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文化交流心得:中日文化差异及其应对措施。

一、沟通时的礼仪差异在中日文化中,礼仪是非常重要的。

在交流中,出现一些礼仪上的失误就可能导致对方的不满或者误解。

中日两国在礼仪上有很多不同之处,比如说在称呼方面。

在日本,不同级别的人之间称呼有着明确的区别,像是“先生”、“女士”、“小姐”等等,同时,在正式场合中,会用“敬称”来表示尊敬。

而在中国,称呼比较灵活,常用的比如“先生”、“女士”、“大哥”、“小姐”等等。

在交流时,若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会出现称呼上的误解。

除了称呼方面,各种仪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比如说在日本,可以通过鞠躬来表示尊重。

而在中国,鞠躬不是普遍的做法,一般会通过握手来表示。

在交流时,若不确定对方的偏好,可以选择不具有明显文化色彩的方式来表达尊敬。

二、言语和表达方式的差异除了礼仪外,中日两国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口语中,中日两国的语法和用词有很大的不同,这可能会造成交流时的困惑。

另外,在交流中,很多时候需要通过暗示或者间接表达来传达信息。

这可能会因为对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无法正常沟通。

比如在日本,人们经常采用间接表达来传达自己的意思,他们通常会使用铺垫句和客套话。

而在中国,人们缺乏这种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如果我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可能在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误解。

三、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日两国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这也是导致交流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强调个体之间的互动,强调集体意识和责任感,而在中国,更多的是关注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在交流中,需要注意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尊重对方的文化特点。

另外,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在日本,人们更加注重细节,逐步递进。

在中国,则更加注重总体思路和大方向。

我们在交流时,可以尝试为对方考虑,避免将自己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对方。

四、应对措施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提高交流质量,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要尊重对方的文化背景。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

中日文化差异的比较与分析中日两国作为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中日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

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展开比较与分析。

中日社会习俗方面的差异。

在中华文化中,家庭观念非常重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被视为传统美德;而在日本,家庭观念同样重要,但还有着更加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的特点。

中国人比较注重人际关系的维护,重视友情和亲情;而日本人则更注重面子和人际关系的保持,重视面子和礼貌。

中日传统价值观的差异。

传统中国价值观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忠孝节义,主张天人合一、天命观念。

而日本传统价值观则注重忍耐和自我节制,尊重“道德优质”的人,注重个人的自我修养。

中日的饮食文化方面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丰富多样,讲究色、香、味俱佳,强调食物与季节的搭配,讲究饮食的谦和和生活的和谐;而日本饮食文化则更注重原料的新鲜和制作的精致,在食物的摆盘和视觉效果上有更高的追求。

中日礼仪风俗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注重礼貌和尊重,握手、鞠躬和问候都是很常见的礼仪动作;而日本人注重礼仪仪式和面子,鞠躬是日本民族传统的示敬方式,还有一些特定的礼仪规矩,如脱鞋进入房屋、喝茶的礼仪等。

中日文化在社会习俗、传统价值观、饮食文化、礼仪风俗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既是两国历史文化的产物,也受到地理环境、民族性格等因素的影响。

中日两国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更反映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

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

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重要的文化大国,两国文化有着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差异。

本文将通过有趣的中日文化差异总结来探究这些差异。

一、交际礼仪差异中日两国在交际礼仪上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

在日本,人们习惯于鞠躬表示敬意。

鞠躬的深浅和角度也有所不同,表示不同的含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使用握手、拥抱等方式表示敬意。

此外,日本人还有“名刺”文化,即在交际时向对方递交名片。

而在中国,人们更多地使用微信、QQ等方式进行交流。

二、饮食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喜欢吃海鲜、寿司等轻食,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吃热食,如火锅、热干面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饭团”文化,即将米饭和其他食材捏成球状。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吃米饭和面食。

三、礼仪差异在礼仪方面,中日两国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礼仪,如在开会时要先鞠躬致意,吃饭时要用筷子,喝汤时不能发出声音等。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亲热和自由,如见面时要互相拥抱,开会时可以随意发言。

四、节日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节日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春节和新年,会在这两个节日里进行大规模的庆祝活动。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喜欢庆祝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

此外,日本还有一些特别的节日,如“樱花节”、“盂兰盆节”等,而中国则更多地庆祝春节和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五、娱乐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娱乐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喜欢动漫、游戏等,而在中国,则更喜欢看电影、听音乐会等。

此外,日本人还有“秋叶原”文化,即喜欢去电器城购买电子产品和动漫周边产品。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去商场购物、逛街等。

六、工作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工作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日本,人们非常注重劳动纪律和效率,一般会在公司里加班完成工作。

而在中国,人们则更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一般不会在公司里加班。

此外,在日本,人们还有“一生一世”的工作观念,即要一直在同一家公司工作;而在中国,人们则更多地追求个人发展,不断跳槽来提高自己的薪资和职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日文化差异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特点。

其特点都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环境分不开的。

中国自古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民族复杂,文化多元。

这些造就了中国人的个性,谁都无法逃避。

因为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势众,古代史来都是个首屈一指的强国。

因此中国人有着自大甚至是自恋的心理。

对外没有危机感和压迫感,因此中国的文化大多都是对内的思考,对人的自省。

日本人身居岛国,民族单一,地小人多。

为图自存,造就了日本人奋发图强,崇尚集体主义,坚韧不拔的个性。

但因为是岛国且民族单一,日本人的文化缺乏内涵,缺乏包容与博大,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对世界终结关怀的博大精深。

因此日本人很容易偏激,因为过于执著往往会变得偏激,而且往往会自不量力,殊死一搏。

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日本是一番景象,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又是另一番景象。

就家庭说开。

日本很开放,但日本也很保守。

日本至今都很保守-----在女权束缚的弊病下。

日本至今保留着妇随夫姓的习惯,而且日本非常保守的那些女子,对于丈夫之恭敬只能以乖戾视之。

对于自己的丈夫,甚至于临睡前上妆,房事时仍带着尊敬称呼。

在日本女性结婚后一般就失去自己的工作。

而且这种“失去”还往往是带着主动的倾向。

就算开放些的女子,在结婚后也从此消失在“工蜂”的舞台,一心尽为妻为母的职责。

这和新中国成立前非常相似。

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已作为旧习废除了。

在现今中国,这样的情形是难以想象的。

是的,在中国,也许在农村,在台湾地区,还有此般现象。

但是,远远不成风气,更不及日本这般“普及”。

由于和日本的社会性质不同,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价值取向也完全迥异。

中国由于过去特殊的历史原因,丢失了很多民族特有的价值取向,而是随着改革开放,吸收西方文化后诞生一种融合的价值取向。

一方面应该看到中国人在全面接触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后对新鲜事物有了很强的学习欲,个性开放指数也比计划经济时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是非常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的。

但同时必须提醒的是由于之前的历史原因,中国人的性格中同时掺杂着传统思想和西方社会的价值观。

综上,造成中国人的价值取向的不稳定和易动摇。

如改革开放后的“出国热”,“股票热”,在这一系列的积极背后,同样必须承认它们给人带来的盲目,主见差的危害。

而这些-----盲目地追求、不强的判断力,是中国人价值取向里不能予以肯定的地方。

前面说了大和民族是一个很坚忍的民族,这一点促成了他们在科技、艺术里较多领域的繁盛。

同时也造成他们民族性格里的残暴气质。

二战时成为法西斯三国之一与这脱不了干系。

至于日本人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比较“纯”。

众所周知的原因:二战后的日本百废待举,一切归零。

也许在很长的美国管辖时间里,他们遭受着文化侵略。

但是,这样的文化清洗同时也是使之脱胎换骨。

日本的文化,由于战后的历史,使其在本身的资本主义背景下得到了更强有力的血液。

甚至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兼并下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道路。

因此日本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地域窄小的日本要想不被挤压出资本主义的大客车,只有积极,进步,强大。

有人曾说过中国人就像一盘散沙。

中国人喜欢讲集体主义,但却是最没有集体主义精神的民族,取而代之的是家族的小团体主义。

而家族式的小团体主义必然面临着分崩,即家族的基业逐渐被子孙瓜分,力量只会减小不会增大,而且以血缘关系的为纽带的集体往往重人情轻纪律。

但大一统的思想还是深入人心的,当对外无忧时,中国人擅长窝里斗。

当面临外强时则会很快的团结起来维护整个集体。

因此也有人说,当中国被外在压力压的透不过起来时,则会紧紧团结起来,碾碎外来侵略。

日本崇尚集体主义。

对内日本有其一套看起来很礼貌的制度,人人彬彬有礼,团结友善,但这也是日本等级制度的侧面反映,对于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其礼遇也是不一样的,就连鞠躬的幅度也因人而异。

靠着这种金字塔式的集体协同模式及严格的纪律,其集体的力量被很大的发挥,但也易因整体方向错误,误入歧途。

日本对内友善并不代表其国民高尚的道德。

其对外政策就可以反映出一二。

二战前日本好媚强凌弱,战后日本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援助都带有其他的功利作用。

中国人自古接受这专制主义的熏陶,因此有着极强的奴性,至今如此,其吃苦耐劳之能力是旷世罕有的。

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部分知识分子的开始改变思想。

但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改造,还是改革开放,中国人始终无法彻底改变这种奴性。

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精神世界的民族。

而与之带来的是对自身肉体的轻视。

日本人对于为国献身相当的狂热,远超中国。

日本在战争中投降的人数的比例是世界上最少的。

因为他们不怕死,为了他们的精神,死反而是一种成就自我的手段。

如同樱花即盛即凋之美,日本人喜爱樱花与此也是有莫大的渊源。

由于中日两国之间源远流长的交往历史,很多人认为中日两国是“同文同种”,具有极其相似的文化特性,甚至把因为中国文化曾经是日本文化的老师,就认为共同的文化渊源使得中日两国之间不应该存在什么文化壁垒,彼此之间应该很容易沟通理解。

但是我认为现实情况却恰恰相反,越是认为中日文化相似,越是一厢情愿地希望对方按照己方的行为模式为人处事,在现实中反而越容易四处碰壁,遭到对方的强烈反感和排斥,遇到很多完全预想不到的困惑和不解。

那是因为越是强调中日文化的共性,就越容易忽视对方文化的异质特性,缺少对异己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也越容易用己方的价值观念来判断对方的行为方式是否适当。

在现实中遭遇许多文化冲击和挫折后,又受到中日两国“同文同种”的先入为主观念的干扰,不能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来深入思考所遇到的文化冲击和挫折,反而把这种挫折感诉诸于情感:中国人指责日本人自私、冷漠、狭隘、排斥异己和斤斤计较,而日本人反过来抱怨中国人马虎、拖拉、不拘小节、假公济私和极端个人主义。

导致相互指责埋怨不断升级,严重伤害了两国国民感情。

在文化的表层,比如像汉字、插花、茶艺、节庆风俗等,中日文化确实存在很深的渊源和相似性,这种表层文化常常是动态的,容易相互借鉴和学习,也容易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

但是文化中的“深层结构”,也就是另一种文化之所以成为这种类型的文化,而不会成为其他类型的文化基因则以稳定为常态。

“深层结构”往往不像表层文化那样,容易被人察觉,但是它却作为支配人们行为的潜移默化的法则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

人们往往把日本文化比作是各种外来文化熬成的一锅“大杂烩”,或者是一张白色的画布,上面由外来文化涂抹成的各种颜色和图案就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化的总体。

但是我却认为可以把日本文化形象地比喻成一锅“西红柿汤”,不管这锅“西红柿汤”中加了多少其他材料,其基础依然是“西红柿味道”。

或者说如果日本文化是一首交响乐曲,它的主旋律固然是外来的中国文化和西洋文化,但是这首交响乐曲的低音和声却始终都是日本固有的文化,乐曲主旋律会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低音和声部分听起来虽然不像主旋律那样明显,但是它一直保持着稳定状态,并“执拗”地反复出现,牢牢地控制着交响乐曲的基本风格底蕴,规定着曲子的行进方向。

所以说,日本文化中独特的文化基因决定了日本文化不同于其他文化的特点,当然也决定了与中国文化的差异性。

以上,我说了很多关于中日文化的差异,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文化差异?我个人认为造成这样的文化差异有诸如以下这样的因素:自然环境,社会制度,历史原因等等。

由于这些差异,中日人民之间有很大的代沟,常常怀有敌意。

就比如很多朋友称呼日本人为“小日本”“日本鬼子”。

然而,我认为,中日就如同两把尺,不管再怎么抱有成见,他们还是尺有其短,寸有所长的。

如今,日剧在中国已经很泛滥了。

然而日剧中所展现的日本只是片面的,我们应当从其他方面更努力的去了解关于日本的一切,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

中日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渊源,但却造就了相当不同的民族精神。

中日两国的恩恩怨怨也许是历史的命运,但中国人无论如何都挺过来了。

在经历的火与泪的洗礼后,我深信我们的民族精神会重新振作,重新散发出大唐时代夺目的光芒!中日文化差异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2010年03月21日 20:26 【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核心提示:中日邦交恢复正常以来,中日关系总体上是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但过程却迂回曲折。

至此,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历史来研究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

随着国际间交往的日益加深,在两国关系的处理上,这些因素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中日的文化差异来研究中日关系交往中的问题,并对中日关系健康良好发展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历史悠远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1.1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中国是一个大陆型的国家,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自古以来,中国统治者大多依托黄河,深居内陆,对外交往相对较少,这样一种半封闭的大陆大河环境,使得中国古代文化始终保持着独立的、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

而黄河流域有利的农耕地理条件是中国地缘文化产生的主要根源。

良好的农耕条件,致使统治者向来重农轻商,“民以食为天”成为统治者的执政政绩的唯一考核标准,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方式成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亘古不变的生活和生存方式。

因此中国文化的一系列传统特征就由此派生出来。

由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远远超过了周边大陆国家,而对更远的海洋国家一直以来知之甚少,随着所谓的“九州”观、“天下”观逐渐膨胀,使得其以“天朝上国”自居。

这种既然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又没有物质缺乏的困境感,那么中国人所具有的温和、平实、“兼爱、非攻”、求安定的性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安居乐业”,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自古就移植于农业民族的中国人身上。

1.2概说中国文化的特点几千年的古老文明使得中国文化有着深厚底蕴,在这里,结合孕育中国文化的地缘因素,来概说一下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道家、儒家、法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思想主张。

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政、礼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强调暴力统治。

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揉舍各家学派的观点,提出以儒家思想为主,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兼容道家合理思想的新儒家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统治思想的基本格局。

与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德治政治文化相适应,和为贵、中庸之道、和而不同的政治思想,厚德载物、兼容天下的政治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主要内容。

第二,和合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对自然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和合现象的本质概括。

它指“仁爱,和谐,诚信,中庸”、“和而不同”“和为贵”、“和合”相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和原则。

后来,“和合”人文精神发展为“和合”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