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 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1)

合集下载

崔允漷: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

崔允漷: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

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能自主行动
基本技能、可转移技能、技术和职业能力 母语交流,外语交流,数学素养和科技素养,数字化素养, 学会学习,社交和公民素养,主动和创业意识,文化意识和 表达 基本素养、核心素养、品格 21世纪技能
世界经济论坛, 2016 美国,2011
日本,2012
新加坡,2010 新西兰,2006
指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教学
• • • • • • 促进深层学习的发生 教学设计:从课时到单元 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一致 内容重组或教学化处理 强调学习方式与目标的匹配 教-学-评一致
促进深层学习的发生

• 怎么教 • 教案
信息转移

信息加工
学会
• 怎么学 • 学案
• 何以学会 • 学历案
虚假学习
内容标准
具体的 学会
• 吃得越多,不等于人越健康; • 三步投篮姿势标准,上场不一定会赢; • 科学考100分,若没德性,则是危险的……
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 是学科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独特贡 献,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 本学科的学习而获得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与价值观念
–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小、落细、落实,实现课程育 人的必然路径 –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从理念到现实;从活动 到学科;从课堂到课程;从先天+后天到后天…… – 为中小学教师的学科教学“铸魂”:如从忙于“教语文” 到明白“为什么教语文”,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 – “三维目标”十五年实践之后所提炼出来的课程目标的 “中国话语”
学业质量标准与学测、高考三合一
必修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合格性学测
内容标准 教学提示 学业要求
选修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等级性学测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允漷一、有效教学的理念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

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

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

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②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③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

核心素养与知识①崔允漷: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的区别

核心素养与知识①崔允漷: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的区别

核心素养与知识①崔允漷: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的区别2017年11月21-22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在常州成功举办第四届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

会上,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崔允漷教授围绕“核心素养与教学”做了主题报告。

本刊聚焦读者关心的“核心素养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话题,精选专家从不同角度阐释的精彩论点以飨读者。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经过学科学习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

怎样理解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的关系?下面用开车来举个例子。

交通规则是知识,移库是技能。

知识、技能要变成能力需要有真实的情境,所以需要路考,路考检验的是知识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水平,这就是能力。

有了能力不一定有素养。

什么是驾驶素养?仍以开车做比喻,安全驾驶就是关键能力,礼貌行车就是必备品格,尊重生命就是价值观念。

从能力到素养,一定需要学习者主体的反思,是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因此,素养是靠学生自己悟出来的,不是靠教师教的。

教师教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是学习的阶段性目标,是通向素养的手段,其本身不是目的。

现在国内考驾照越来越严格,我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越来越强。

但驾驶素养依旧不是人人都具有。

比如,遇到黄灯怎么办?如果是具有尊重生命价值观的人,他就知道,到了黄灯必须要停下来或做好启动的准备。

再如,交通规则没有告诉你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如何开车,这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驾驶素养的。

有驾驶素养的人,会主动刹停,先观察,再做决定;没有驾驶素养的人,没有尊重生命的价值观的人,就会快速行驶(没有交通规则不涉及此知识)。

所以,素养不是不要知识,也不是不要技能或能力,但是知识多不一定有素养,能力强也不一定有素养。

这就是价值观跟知识与技能的关系。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之“家”,指学生学了本学科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它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而“逐个”知识点的“了解”“识记”“理解“等目标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

由此看来,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教学设计要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

所谓大单元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目前教材编排的自然单元,一种是基于主题研究的整合后的单元,现阶段我们研究的是基于教材编排的单元来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

我们最初的想法就是通过大单元教学设计这一课题的研究,使教师能够主动建构1-6年数学课程知识体系架构,明确每册课本、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数学本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明明白白教数学,学生能够自主梳理大单元知识结构,掌握数学思想、数学文化,清清楚楚学数学。

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备课设计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为此我们首先开展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备课设计的改革。

单元备课设计主要遵循以下9个标准来设计:标准一:单元内容、领域;标准二:单元核心素养;标准三:课标摘录、分解;标准四:单元教材分析;标准五:学情分析;标准六:单元学习目标续写;标准七:单元评估任务;标准八:单元重难点;标准九:单元知识结构在定位每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之前,首先要进行本单元知识的深入的课标摘录,并按照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进行课标分解。

在全面掌握课标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教材分析和基于前测的学情分析,这些都分析透彻了,再来进行学习目标的续写。

为精准定位好学习目标,实现核心素养落地,将学习目标在原有四维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基础上按照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的要求进行目标续写。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

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摘要:“教·学·评一致性”最早由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

崔允漷教授认为,现代化教学必须经过三个阶段,即“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明确教、学、评的方向与主体,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精细化教学,避免教学粗放的问题。

本文基于初中数学学科为例,探讨基于核心素养下“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初中数学前言:数学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点学科,构建高品质的数学课堂是当前的教学目标。

教师要探索教学和评价之间的关联性,采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为建立高品质的初中数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1“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概念和主要特征1.1“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概念“教评合一”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这是一个以生本为基础,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课程。

在教学活动中,将教学目标转化为教学评价的一种课堂开展方式。

其中,在课堂上,教学目标永远是“支点”,教学评估是以教学活动为中心,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

1.2“教学评一致性”的主要特征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活动中,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评价的功能定位将有所调整。

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还指导着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导着课堂教学的方法,不断推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实现优化。

2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致性的实施策略2.1以目标为中心,不断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第一,教师一定要将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不管是评价方法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一定要紧扣这个中心进行,并且教师还需要凸显目标实效性,假如目标不清不楚,那么教学过程也难以联动在一起。

第二,目标本质上就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必备要素,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朝着目标方向前进,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并予以客观评价,使学生逐渐拥有信心和自豪感。

比如,在学习一次函数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现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正比例函数的图象,以引导学生从比较中更直观地体会和掌握一次函数的特性,加强对一次函数的掌握,进而增强学生的一次函数学习效果。

崔允漷教授再谈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设计

崔允漷教授再谈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设计

崔允漷教授再谈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设计原创崔允漷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近日,课程所所长崔允漷教授在核心期刊——《上海教育科研》2019年第四期发表文章,再谈《学科核心素养呼唤大单元设计》。

△崔允漷教授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全国课程学术委员会副理事长国家教材委历史学科专家委员会委员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之“家”,指学生学了本学科之后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它意味着教学目标的升级,“逐个”知识点的“了解”“识记”“理解”等目标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而新的教学目标关注学生运用知识做事、持续地做事、正确地做事,强调知识点从理解到应用,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结及其运用。

由此看来,学科核心素养的出台倒逼教学设计的变革,教学设计要从设计一个知识点或课时转变为设计一个大单元。

如何确定一个学期的大单元?确定大单元至少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研读本学期相关教材的逻辑与内容结构,厘清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分析学生的认知准备与心理准备,利用可得到的课程资源等,按照规定的课时,确定本学期本学科的单元数等。

二是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要求,厘清本学期的大单元逻辑以及单元名称,如到底是以大任务或大项目来统率,还是以大观念或大问题来统率?按照一种逻辑还是几种不同的逻辑?三是一个单元至少要对接一个学科核心素养,依据某个核心素养的要求,结合具体的教材,按某种大任务(或观念、项目、问题)的逻辑,将相关知识或内容结构化。

如何设计一个大单元的学习?一个学期的大单元名称与数量确定好以后,就需要按单元设计专业的学习方案。

单元学习方案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故事。

按大单元设计的学习方案要把六个问题说清楚。

一是单元名称与课时,即为何要花几课时的时间学习此单元;二是单元目标,即此单元要解决什么问题,期望学生学会什么;三是评价任务,即何以知道学生已经学会了;四是学习过程,即要经历怎样的过程才能够学会;五是作业与检测,即学生真的学会了吗;六是学后反思,即通过怎样的反思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6招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6招

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6招,让学科教育“回家”基础教育课程教研网今天★★★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突破之一,是每门学科在整合与提升原先“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这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在目标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而且标志着学科教学终于找回了“失落已久的家”。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知“家在何处”的学科教学改革无异于“离家出走”。

正如很多人不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何物,却到处在进行“生活语文”“大语文”“语文生活化”(据不完全统计,有30多种)的改革……结果把“语文”变革没了。

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就是最直接的证据。

其他学科也都曾经历同样的遭遇,存在同样的问题。

那么,现在有了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到底该如何变革?需要教师如何做才算“回家”?这里,我想与大家分享“六招”。

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明确“家在何处”举个例子,物理教师,一般来说是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而从物理系毕业,只能说明是个“学物理的人”。

“物理教师”跟“学物理的人”有什么区别?学物理的人只需知道物理学知识,而物理教师需要知道物理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即物理育人目标体系。

该体系超越了学科内容知识,它包含三层:第一层是教育目的,第二层是学科课程标准,第三层就是学期、单元、课时层面的教学目标。

这三层目标需要具有一致性,即目标体系是教育目的(想得到)、学科目标(看得到)、教学目标(做得到)的统一。

怎么建立学科素养目标体系?关键技术是学会分解课程标准和叙写目标。

叙写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内容,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

譬如,某教师要教“勾股定理”,首先必须要清楚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勾股定理有这样一句话:探索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接下来把这句话转化为课堂学习目标,分解成三到五条,用三维的方式写出来,并确保至少三分之二的学生可以达成这些目标。

把深度学习设计出来,让真实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学习”有多种定义,其中有四个关键点:一是高认知,高认知的起点就是理解;二是高投入,即全神贯注;三是真实任务、真实情境的介入;四是反思。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崔允郭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崔允郭
• 大单元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 单位
– 第一单元:细胞由多种分子组成 – 第二单元: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 第三单元:细胞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 大单元2: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 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 第四单元:细胞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 第五单元:细胞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 第六单元:细胞经历特定的生命进程
(含学习支持:你可以获得哪些资源?)
5. 作业与检测:你真的学会了吗? 6. 学后反思:你会管理自己的学习吗?
大单元设计
1.确定大单 元与课时
学科核心素养 或课程标准 教材内容 单元名称 单元目标 学习任务1 学习任务 评价任务 学习任务N 评价任务 作业与检测 学后反思
累积学习 反思学习
学情 评价任务设计
评价 公式化
数学问题
运用
情境中 的结果
数学思考与行为
解释
数学结果
数学概念、知识与技能 基本数学能力:交流;表征;多样策略;数学化;推理与论证;运用符号; 正式或专用语言和运算;运用数学工具 过程:公式化;运用;解释/评价
核心素养和数学问题解决模型,2012
建构分水平的学业标准(数学)
编制与各水平匹配的试题(量表)
L1 A1
L2L3 A2
O-目标 L-学习 A-评价
三、建构一种新型的评价
• 完整的学业质量评价框架 • 素养测试框架:PISA经验 • 我国高考命题与综合素质评价的进展
完整的学业质量评价框架
高考、中考改革 1纸笔考试 2体育评价 3综合素质评价
表现评
纸笔考
如:路考 (可评关键能力)

试 如:交通规则考试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典型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核心素养及教学实施
崔允漷 博士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与你分享
• 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变革
一、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 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 独特贡献 • 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 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关键 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教-学-评一致:有效教学核心技术
• • • • 没有评价,就没有课程;教与学如卖与买 评价任务与目标 的匹配 评价是GPS;每个教师都是质量监测员 从旧课堂走向新课堂
– 旧课堂:教学(35分钟)+练习(5分钟) – 新课堂:目标1(教学1+评价1)+目标2(教学 2+评价2)+……
可参考的材料
• 尤小平:《学历案与深度学习》,华东师大2017 • 崔允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质量评估》,华东师大2017 • 卢明、崔允漷:《教案的革命:基于课程标准的学历案,华 东师大,2016 • 崔允漷主编:《有效教学》,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年 • 崔允漷等:《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基于标准的 课程纲要与教案》《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中小学表现性 评价理论与技术》等,华东师大,2008起 • 崔允漷等:《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2009;《课 堂观察II:走向专业的听评课》,2013,华东师大 • 《全球教育展望》杂志开设的相关专栏:核心素养、普通高 中课程改革、高考……
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 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的目标路径 • 学校教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从 理念到现实;从活动到学科;从课堂到课程; 从先天+后天到后天…… • 学科育人价值的认同:如从忙于“教语文” 到明白“为什么教语文” • “三维目标”十五年实践之后所提炼出来的 课程目标的“中国话语”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1 课标分解与 叙写技术 单元1目标 课程标准 学科核心素养2 单元2目标
课时1目标
课时2目标
课时3目标
内容重组或教学化处理
• • • • 知识结构化:体现本质,便于记忆与迁移 知识条件化:从何而来?补充背景知识 知识情境化:到哪里去?创设真实情境 指向目标的教材处理的技术
– 新增 – 删除 – 更换 – 整合 – 重组
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过程=习得的素养
学习方式与目标的匹配
学会什么
能力、品 格、观念
学什么
知识与技 能
怎样学
过程与方 法
避免—— 用“不科学的方法”学科学 用“不艺术的方法”学艺术 用“不着地的方法”学地理 用“不语言的方法”学语言……
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学习方式
– 语文:语文活动(语言运用+言语文本);18 个任务群 – 思想政治:辨析学习(议中学);政治活动 – 历史:史料实证 – 地理:用着地的方式学地理——地理实践 – 体育:专项运动 – 通用技术:做中学,学中做 – 信息技术:项目学习;设计学习
目标体系:教育目的—学科目标—教学目标 想得到—看得到—做得到
学科育人目标的升级
教书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剃头)
1.0版 1952年,中学教育暂行规定
三维目标(如理发)
2.0版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学科核心素养(如美发) 育人
3.0版 2016年,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
目标 内容
教学
评价
只管结果对错
纸笔-记背-操练
真实情境问题-任务 表现-反思
教学设计:从课时到单元
课程建设像房屋建造吗? 学期或学段设计 单元1+2+3…… 如房间1+2+…… 形成一幢楼
单元学习设计 知识点1+2+3…… 如水泥+钢筋+门+窗, 形成一间房 课时教学设计 知识点1、2、3…… 如水泥、钢筋、门、窗
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
课程建设像房屋建造吗? 知识点、 单元学程、 学科核心 素养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
大观念 大主题 大项目 大任务 完整的学习单位 知识结构化 学习情境化 更趋近素养目标 易发知识 单元1 点2 目标、任务 问题、情境
单元3
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
教学实践 交规/知识 移库/技能
读书
情 反 境 路考/能力 思 课程设计
做事
驾驶素养 安全驾驶 礼貌行车 尊重生命
做人
关键能力
必备品格
价值观念
1.知识越多,能力越强?素养越好吗? 思考: 2.素养需不需要知识、能力吗?价值观重要吗? 3.素养可评吗?
二、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 • • • • • 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教学设计:从课时到单元 从课程标准到课堂目标的一致性 内容重组或教学化处理 强调学习方式与目标的匹配 教-学-评一致
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

• 怎么教 • 教案
信息转移

信息加工
学会
• 怎么学 • 学案
• 何以学会 • 学历案
虚假学习
教书
浅层学习
育人
深度学习
医师的方案:病人要做什么,如需要做什么检查,吃什么药 处方的国家标准有8章63条 教师的方案:“我”要做什么,如导入、创设情境
三类学习的比较
虚假学习 学生 教师 似容器 浅层学习 低级能动的学习者 深度学习 积极主动的学习者 引起、维持、促进学 习者 学以致用;共生共享 的评分规则 蕴含意义(真实情境 问题解决)的任务 高投入;高认知;高 表现;个人化学习 拥有“一桶水” 只顾死记硬背、机 械操练 “教材”中的 “不知所以然”的 直接答案 标准答案 无需理解的信 字面理解的信息 息 没有或不正确 侧重记-背-练的学习 的学习过程 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