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迁移.doc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

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影响深远。
在中国古代时期,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而这个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地理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先秦时期的人口迁移在中国的先秦时期,由于人口的迁移和聚集,使得历史地理和文化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性特点。
例如,在黄河流域内,人口逐渐聚集形成了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关中平原和华北平原逐渐成为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而在长江流域,由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离散性,人口迁移的过程更为复杂,文化和历史地理也有所不同。
2. 唐宋元时期的人口迁移在唐宋元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的影响范围更加广泛。
由于唐代时期的经济繁荣,人口迁移的过程中,文化和历史地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例如,宋代时期,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兴盛,人口逐渐向南部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南方文化。
而在元代时期,由于蒙古人的入侵和统治,人口迁移的过程也更加明显而频繁。
3. 明清时期的人口迁移在明清时期,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由于明代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稠密,海上贸易非常发达,而清代时期则因封锁海运,导致人口向北迁移,形成了今天的中北地区。
同时,南北方的文化也因此产生巨大的差异。
4. 当代的人口迁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也不断在变化。
例如,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口逐渐向东部沿海地区迁移,形成了今天的经济重心。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人口文化和社会结构。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地理和人口迁移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口迁移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地理特点,这些特点也同时对当代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加强文化研究和历史地理的保护,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历史地理的丰富性。
国内地方间的人口迁移有3个阶段

国内地方间的人口迁移有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54~1962年。
期内各年人口迁移率均在30‰以上,1960年还创下了年迁移3300万人,迁移率达50‰的最高记录。
虽然这些数据与以后各年份是否完全可比尚有疑问,但期内人口迁移比较活跃确是不争之事实。
一方面50年代国民经济发展迅速,全国职工总数由1953年的1856万人激增到1960年的5969万人,其中大部分来自农村。
期内国家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典型的如1955年冬青海省设立“移民垦荒局”,翌年即从河南、山东、安徽等省迁入约7万人。
另一方面50年代国家对城市人口规模尚未严格控制,户口管理也相对宽松,故各地自发性人口迁移规模也不小。
进入60年代,受多种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庞大的职工队伍和城镇人口同连续大幅度下降的粮食产量形成极大反差,政府不得不大规模精简职工队伍,下放城市人口,再加上不少地区因食品极度匮乏导致大量非正常死亡,所有这些都造成了人口迁移上的一次大退潮。
第二个阶段是1963~1970年。
期内人口迁移率由前一阶段的30‰以上骤然跌落到仅略高于20‰,表明国内人口迁移规模显著缩小。
这一阶段全国性的人口迁移事件主要有两个。
一是“大三线”和“小三线”建设陆续展开,在国家的统一调配下,大批工厂、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沿海迁往内地,从而带动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期内仅迁入青海省的职工及其家属即达10余万人,迁入贵州省的达8万余人,迁入四川省的职工多达40万人。
二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阵阵人口大迁移的政治风暴,如遣返“五类分子”,下放城镇人口,干部下放劳动,兴办“五七干校”等,而其中规模最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把大约1700万一二十岁的中学生抛到了全国各地农村,成为世界人口迁移史上绝无仅有的独特事件。
期内广大农村经济萧条(1969年全国人均农业国民收入比1957年低12%),农民生活艰难,尽管户口管理趋严,向着边疆地区的自发性人口迁移仍相当活跃,仅流入黑龙江省的人口每年即达20万人之多。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小专题(古代、近代)

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小专题一、人口迁移的原因1、为了维持生存,被迫迁移:(1)战乱频繁,破坏生产,百姓无家可归,成为流民(2)地主阶级封建官僚盘剥百姓,土地兼并,纷纷破产,成为流民(3)自然灾害,成为流民2、开发建设:(1)为加强边防,历代政府组织大规模的居民向边境地区迁移。
(2)经济重心的南移,人口也相对应地向南流动。
3、流放:对犯罪人的流放。
二、人口迁移概况中国古代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1、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大量人口迁移到南方,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步南移奠定了基础。
2、安史之乱后的第二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南方进一步开发,到五代时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
3、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第三次人口迁移。
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
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和“下南洋”,形成近代四股大的移民浪潮,都是以谋生为特点的非官方行为。
1、走西口(山西省迁到内蒙古西部):“走西口”是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2、闯关东(山东、河北等迁到东北地区):闯关东,是指清朝末年以及民国时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于自然灾害,清政府号召移民实边等原因,被迫或主动跨过山海关以及渡过渤海,到东北地区闯荡,垦荒和定居的过程。
3、下南洋(东南沿海居民迁到东南亚一带)三、迁移的作用1、促进迁移地区的经济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2、促进民族交流和融合3、促进中外文化交流4、人口分布渐趋合理。
5、带来动荡,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中国人口迁移

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古代因为生产力低下,所以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社会更加的发达,人口也就成为了衡量国家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志。
但是人口的分布并不是平均的,而且受到地形,气候,土壤,战乱,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些影响因素的变迁就造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
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五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现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深深的影响了文化、经济甚至是政治(当然人口迁移的原因也有这些因素,所以历史的发展变迁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一:秦汉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出现在秦汉时期。
秦代的移民政策子秦孝公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商鞅变法时为了发展农业,不得不大肆开荒赋税制度吸引邻国的人口前去耕种,这样既减少了邻国的人口又增加了本国人口,然后土,但是关中地区人口稀少,拥有大量待开采的土地,却没有人去耕种。
就用优惠的地也有人耕种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进行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一部分是为了充实关中,增加生产力。
另一方面是为去如风,秦朝不胜其扰,就迁了大批民众去边疆开发土地,同时也是作为军事力量抵御匈奴当时虽然秦始皇一统六国,但是来自西北的匈奴经常越边袭扰,烧杀抢掠,来约有将近六的袭扰。
如秦始皇二十六年迁徙富商12万户到咸阳,以一户人五口人算,也大了屯田戍边,十万人被迁徙了。
三十三年西北驱逐匈奴,设置了“新秦中”大约有三四十个县,即使这些地方本来就有人口,但是在西北地区,适合放牧而不适合耕种,原生的人并不会很多,置了这么多县必然要迁移很多人来此居住。
此外还向西南,东南也迁徙了很多人口。
西汉初期承袭了前代的移民政策,也同样是为了充实关中和加强边防BC200年迁泗水的丰县民众到关中丽邑建新丰县。
然后皇帝修建陵墓同样也会迁移民众,如武帝陵墓就是由迁徙的1.6万所置,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的移民实边,BC127年收复河南的,设置朔方,五原郡,迁徙了10万人口到此。
西汉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发生在BC119年,关公连年爆发洪水“乃徒贫民于关以西,及朔方阴暗新秦中”,共72.5万人。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特点经历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紧密相关。
以下是对这些原因的详细论述:1. 经济因素: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特别是对外开放政策,使得沿海地区成为外资投资的热点。
这些地区迅速发展成为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和内地人口前往。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地区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吸引力,人口迁移呈现出明显的“东移”趋势。
2. 政策因素:户籍制度的改革是影响人口迁移的重要政策因素。
改革开放后,户籍政策逐步放宽,允许农村居民在城市落户,这为人口流动提供了便利。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政府鼓励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进一步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进程。
3. 教育和就业机会:高等教育的扩张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学习和就业机会。
许多年轻人为了接受更好的教育,选择迁移到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
同时,城市化进程中新兴产业的发展,如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也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就业方向,促使他们向城市迁移。
4.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公共服务的提升,城市生活变得更加便利和舒适,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
城市化进程还带动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人口向城市集中。
5. 社会网络和家庭因素:人口迁移往往伴随着社会网络的形成。
早期迁移者在新地区建立的社会联系,为后来的迁移者提供了信息和支持,形成了一种“链式迁移”现象。
此外,家庭团聚也是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动力,许多家庭为了团聚而选择迁移。
6. 环境和生活质量: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一些人口选择迁移到环境更好、公共服务更完善的地区,以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
这种迁移往往表现为从污染严重、资源紧张的地区向环境友好、生活便利的地区转移。
7. 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较大差异。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

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人口分布与迁移则是人口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迁移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分布与迁移情况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以及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1.1 东部地区人口密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内陆地区拥有更密集的人口。
这主要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工业与服务业发达,吸引了大量劳动力。
同时,东部地区拥有更多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因此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
1.2 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在加快。
大城市吸引了大量农民工和外来人口涌入。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拥有更丰富的资源和更好的就业机会。
同时,城市还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吸引了人口流入。
1.3 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相对于东部地区,中国的西部地区人口相对稀疏。
这主要与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关。
西部地区山地和沙漠较多,资源相对匮乏。
同时,西部地区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就业机会有限,因此吸引力较小,人口流动性相对较低。
1.4 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中国农村地区的人口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农民工是中国人口迁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到城市打工,为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
二、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2.1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人口迁移可以带动目的地地区的经济发展。
大规模的人口流入为目的地地区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刺激了经济的增长。
人口迁移还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增加,推动当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2.2 缓解城市人口压力人口迁移可以缓解城市人口过多的问题。
人口外流改善了农村地区的就业和生活条件,减轻了农村地区人口压力。
同时,人口流入使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更好地满足了城市经济的需求。
2.3 影响人口结构与社会均衡人口迁移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口的结构和社会的均衡状况。
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上海金融学院20 13 ——20 14 学年第一学期《人口社会学》课程代码:53220913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 1 班姓名毛奕琳学号 2013137106 成绩_________答题纸中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影响研究摘要:中国的人口迁移从古至今分为若干阶段,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改革,人口迁移活动日趋活跃,而伴随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及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受到计划时代户籍制度和市场化的双重影响。
在社会转型时期,人口迁移的流向在相当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体制的牵制,反而言之,大量人口的定向流动又反作用于经济上,两者呈相辅相成关系,所以人口迁移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关键词:历史诱因;城市向心力;时代性特征;经济主导人口迁移是指人口居住地(空间位置)永久性(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改变,包括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就中国而言,从古至今的人口迁移时常伴随着政治、经济的动荡,其规模也大小不一。
一、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研究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通常受到地理环境、战乱和政策的影响,可以大致地分为三个关键性的时期,从这三个时期可以大致观察出中国古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第一阶段,公元前221年前的人口迁移,是一种低水平的生存型迁移。
根据历史的推测,秦国建立之前的时期,黄河流域的气候最适宜人类的生存和繁殖,黄河中下游平原的自然资源养育了当时中国的很大一批人口,然而众所周知,由于当时的地理知识有限,缺乏人口迁移的诱因,人口迁移的速度相当缓慢。
第二阶段,公元前221-公元1376年(秦朝至元末)的人口迁移,是一种强制型和自发型相结合的人口迁移。
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时期正是转乱纷飞的高峰时期,密度大、时间长的战争从而导致了人口迁移在当时十分集中。
“安史之乱”、“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人口大迁移的关键导火索。
以北宋末年为转折点的南北人口盛衰消长的过程完成了中国社会的人口、经济、文化重心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
由于南方较为优越的自然条件气候以及东南部的地理位置,人口南迁的梯度节节攀升,这也为后来中国大量人口南迁的状况打下了铺垫效应。
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动地理分布

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动地理分布由户籍登记机关提供的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统计数据,虽存在明显的缺陷,但用以反映全国各省区人口迁移总规模的差异,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笔者计算了1955、1960、1965、1975、1980、1985,6个年份(1970年部分省区无统计,故未列入)除西藏外其余各省、区的平均总迁移率(),其中内蒙古和吉林两省、区分则以101.5‰和101.1‰居第一位和第二位,新疆、黑龙江、辽宁、青海、宁夏、北京等省、市、区高于70‰;除北京外,其余7省、区都位于北方边疆,均为50~70年代全国人口迁移最活跃的地区。
甘肃、山西、江西、陕西、上海、云南和福建7省、市总迁移率界于50~60‰之间,在全国居中游,人口迁移也相对活跃。
而其余13个省、市、区总迁移率均在50‰以下,最低的广西仅为37.7‰。
值得注意的是,从50年代到80年代,各省、区总迁移率的差距明显地趋于缩小。
1955年总迁移率最高与最低的省、区之间相差达243.2个千分点,1965年和1975年分别相差90.3个、80.6个千分点,1985年进一步缩小到59.7个千分点。
根据1990年人口普查,中国各省、区5年平均的总迁移率最高的青海省为22.24‰,最低的山东省为8.16‰,相差仅14.08个千分点,这与前述数据虽不完全可比,但总迁移率地区差异缩小的趋势还是明显的。
所有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包括人口迁移),中国各省、区之间在人口和经济状况上原先十分悬殊的差距已大大缩小了。
1987年1%人口抽样调查和1990年普查清楚地区分出省内迁移和省际迁移。
前者5年内平均数分别为484.4万人和126.2万人,比率约4∶1;后者5年内平均数分别为460.0万和216.8万,比率约2∶1 。
考虑到两个5年中有2年是重叠的,则比率变化之剧殊不可信。
原因除统计定义上的差异外,可能是抽样调查中样本太小再加上统计缺陷,致使省际迁移数据偏小(它包括了离开原常住地半年至1年这部分人,普查则未包括),而省内迁移数据偏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示范教案二(中国人口迁移)●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历史上,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趋势。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会因时因地比较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进行科学地预测。
2.通过身边的人口迁移的事例,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到本质的能力,学会分析某一事例的深层原因。
德育目标加强学生对人口观的认识,了解我国目前的人口迁移动向,实事求是,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口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教学难点联系历史知识与事件,了解我国历史上和建国后的人口迁移状况。
●教学方法1.我们可将三个阶段进行对比、比较、分析、讨论各个时期的人口迁移特点、方向和原因。
2.多举一些实例,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理解。
●教具准备多收集一些我国从历史上到现在的人口迁移的资料与事例,丰富课堂内容,并分析其迁移的原因与结果。
还可配合一些资料图片,更直观地反映某个阶段的人口迁移状况。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主要了解了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政治因素等,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其实是相互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学习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了解我国历史上、建国后和当前的相关人口迁移政策及其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下面我们来学习:1.6 中国人口迁移( 板书)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是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些基本情况。
教材分作三部分内容来作介绍:首先,我们应私饫飞衔夜丝诘那ㄒ聘趴觯黄浯问切轮泄闪⒌?0 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最后,我们再学习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本课内容是在上一课的基础上展开的,内容比较简单,我们要多注意通过各种媒体,收集有关资料,作进一步分析与补充。
下面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这部分内容,结合历史知识,了解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人口迁移情况及其特点,将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内容融为一体综合分析。
学生看课文后,老师可组织学生联系历史、政治背景等知识,分析、讨论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方向和特点,最后给予总结。
人口迁移是人的居住位置在空间的移动,是产生人口数量不同的区域差别的外部原因,它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地区性。
人口迁移使迁入地区的人口数量提高,从而改变了人口的地域分布。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
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
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分析,由“安史之乱”引发的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纵观中国古代人口空间分布和迁移的大势,概括起来就是:从北到南,从东到西。
人口分布最初集中在中原地区,以后随着历史的发展,移民和开发等原因,到唐代时就出现了南方人口超过北方的局面。
由于人口数量的增多,人地矛盾的出现,促使大量人口移向中西部地区进行开发。
一般说来,在一个范围固定的区域内,如果人口增长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出现饱和,或者使生产或生活条件降低,这就必然会产生外迁的动力(即推力);另外一些人口增长缓慢、人口稀少、有开发余地的地区可以为更多人口提供生产和生活的条件,对外来移民具有吸引力(即拉力)。
自然条件对人口的迁移在人类社会早期有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例如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战乱中的人们寻求的世外桃源也必定是创造出“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地方。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正如上面所述的有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在历史上,每当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一次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
例如,“实史之乱”“永嘉丧乱”“靖康之难”等。
补充材料1:安史之乱唐代中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又重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为相,政治十分腐败;潘镇权限增大,总揽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不听中央节制。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冬,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以诛杨国忠为名,在范阳(今北京)起兵反叛,率军南下,很快攻占洛阳,次年五月称大燕皇帝。
七月击败唐将哥舒翰,攻破潼关,进占长安。
同时派部将史思明占据河北十三郡。
757年,安禄山在洛阳被其子安庆绪所杀,长安、洛阳相继被唐将郭子仪收复,安庆绪退守邺郡(今河南洛阳)。
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然“燕帝”,再度攻下洛阳,中原又落叛军之手,761年,史朝义杀其父史思明,自称皇帝,叛军内讧,力量消弱。
762年、代宗继位,唐朝再借回讫兵收复洛阳,史朝义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
763年,因田承嗣、李怀先降唐,史朝义势穷自杀于山林之中。
安史叛乱始平。
自天宝十四年至广德元年,安史之乱历时八年,波及中原广大地区,使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经济遭到极大破坏。
人们背井离乡,纷纷南迁。
唐朝也从此由盛转衰,陷入藩镇割据局面。
补充材料2:靖康之变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金军逼近宋都汴京,宋徽宗让位,宋钦宗当上了皇帝。
第二年起年号为靖康。
靖康之变就是指在钦宗统治时,政局的变故。
靖康元年正月,金军在完颜宗望的率领下,围攻汴京(今开封)。
宋以金银、绢帛、牛马等物,和康王赵构、宰相张邦昌为“抵押”,还许下割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为条件,才使金兵退兵。
八月,金兵分两路再次进攻北宋,很快完颜宗望的军队第二次包围汴京,并攻入京城,钦宗请降。
当时北宋政权实际上已经完全被金朝所控制。
1127年4月,金军掳走宋徽宗、宋饮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 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等。
承转: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较为复杂,影响因素也多种多样,表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
正如上述提到的“永嘉之乱”“安史之乱”等,由于政治、战争等因素,使中原人口开始大规模南迁,南方政权陆续建立,长江中下游平原、宁绍平原、珠江三角洲的人口数量都有了增加,黄河流域原来人口密集的地区一度成为丘墟,河西走廊、辽东却由于避难人口的涌入而出现了暂时的繁荣。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由于我国管理制度的规范和一些相应政策的实施,我国的人口迁移变得规范和有序,且迁移和流动的数量较少。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了解我国建国后到20 世纪80 年中期的30 年间人口迁移的情况。
二、新中成立后到80 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 板书)请同学们阅读课文内容,了解建国后30 年的人口迁移状况,并分析其原因,结合课文中表 1.7 ,再了解我国省际人口迁移的情况。
组织活动:为了让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更清楚的认识,可组织学生对其长辈进行探访,这种现象在一般的城市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有利于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
通过学生的探访活动,可让学生写成小文章,或在课堂上进行叙述,然后老师从中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的几种情况及其简要原因。
从新中国成立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的这一时期中,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再加上国家政策限制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
我们从课文中表1.6:1954~1984 年中国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中可以看出:我国在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总体规模比较小,频率也比较低,据统计,从1954 年到1984 年,跨越乡镇及城市办理迁移手续的迁移人口为5.94 亿人,平均每年在1900 万人以上。
其大致情况如表格所示:此外,在这一时期表现在迁移方向上也较为明显。
我国的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的地区,其余地区则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人口在迁移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等管理制度的控制较多,而自发的人口迁移和流动相对较少。
补充材料3:解放后,为了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国家政府曾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了一系列人口迁移,其主要类型有以下几种:(1)向内地移民解放后为了使生产力布局向合理方向发展,在内地新建了一大批工矿业基地、农业基地,并进行了大规模的交通运输建设。
为适应这种形势的发展,从东部沿海人口密集地区抽调了大批工人、干部、科技人员及其家属,支援重点开发地区和重点建设地区,人数达几百万。
迁入地区主要是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2)向新建的农林业基地移民为了建设新的农、林业基地,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地广人稀的边疆地区移民,迁移了大批城镇青年、复员转业军人及城镇闲散人员。
解放初期的大规模野战军团改制成建设兵团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就属此类型的移民。
(3)毕业生分配解放后,每年均有几十万名大中专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
毕业生中,除一部分回各自省、市、自治区安排工作外,尚有一部分响应国家号召,分配到重点建设地区、边远山区和文化落后地区工作。
(4)灾区移民这种移民人数越来越少。
但在生产条件差,遇以难以克服的自然灾害时,仍有相当数量居民离开家乡,移向生产条件较好的、人口稀少的地区。
(5)水库移民解放后,我国水利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兴建了数千座大、中型水库,水库淹没区的居民要迁移,一部分就近安排,一部分需迁往其他省区。
我国目前的三峡库区移民,几乎遍布大半个中国。
(6)特殊性质的移民这类移民,各国、各地区不一样。
在我国由于经济建设或是军事上的需要,有组织地从人口密集区迁出部分居民到海岛、边疆等地。
有时,某些地区性别比失衡时,也会有组织地迁入部分异性青年调节该地区的性别结合。
承转:上面我们学习了解放以后到20 世纪80 年代的人口迁移状况,那么,随着我国在20 世纪80 年代的改革开放,经济的飞速发展,从80 年代中期到现在,我国的人口迁移又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这也就是我们第三部分要学习的内容。
三、20 世纪80 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板书)这一部分内容所反映的现象在我们的周围生活中较为普遍,我们自己应该有所体会。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流动人口大幅度增加。
在我们的城市中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
我们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周边事例来了解这一时期我国的人口迁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