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伤害监测
儿童伤害监测工作制度

儿童伤害监测工作制度一、目的和意义儿童伤害监测工作制度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儿童伤害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分析儿童伤害的发生原因、特点和规律,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降低儿童伤害发生率,保护儿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监测对象和范围1. 监测对象:本制度适用于我国0-14岁的儿童。
2. 监测范围:包括儿童意外伤害、疾病伤害、自杀他杀等所有伤害类型。
三、监测机构和职责1. 监测机构:设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儿童伤害监测中心,各级监测中心设在卫生健康部门。
2. 监测中心职责:(1)负责本地区儿童伤害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2)收集、整理、分析本地区儿童伤害相关信息;(3)定期发布儿童伤害监测报告;(4)组织开展儿童伤害预防控制工作;(5)配合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四、监测方法和程序1. 监测方法:采用被动监测和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
(1)被动监测:通过医疗机构、学校、家庭等渠道收集儿童伤害病例信息;(2)主动监测:定期开展儿童伤害流行病学调查、专项调研等。
2. 监测程序:(1)信息收集:各级监测中心定期收集、整理医疗机构、学校、家庭等上报的儿童伤害病例信息;(2)信息审核:各级监测中心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审核、筛选,确保数据真实、准确;(3)信息分析:各级监测中心对审核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掌握儿童伤害发生的原因、特点、规律等;(4)监测报告:各级监测中心定期编写儿童伤害监测报告,报送上级监测中心及相关部门;(5)信息利用:各级监测中心及相关部门根据监测报告,制定和完善儿童伤害预防控制措施。
五、保障措施1. 人力资源保障:加强儿童伤害监测专业队伍建设,提高监测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2. 资金保障:各级政府要将儿童伤害监测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监测工作正常开展。
3. 技术支持:建立健全儿童伤害监测技术支持体系,开展监测方法、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4. 协作配合:各级监测中心要与教育、公安、民政、应急管理等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儿童伤害监测工作。
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一、引言。
伤害监测是指对人身伤害进行监测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伤害事件,保障人身安全。
本文将介绍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帮助相关单位和个人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体系。
二、伤害监测的重要性。
伤害是指人身受到的任何不良影响,包括意外伤害、暴力伤害、职业伤害等。
及时监测伤害事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伤害的发生情况和原因,为防范和处理伤害事件提供依据。
因此,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体系至关重要。
三、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
1. 制定监测指标。
首先,需要确定伤害监测的指标,包括伤害类型、发生地点、受伤人群等。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以便全面监测各类伤害事件。
2. 建立监测网络。
其次,建立伤害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站点、监测设备等。
可以利用现有的医疗机构、学校、社区等资源,建立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实现对伤害事件的及时监测和报告。
3. 培训监测人员。
为了提高伤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包括伤害事件的识别、记录和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监测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进行伤害监测工作。
4.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伤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将监测数据及时共享给相关单位和个人,以便他们及时了解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趋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5. 完善监测报告。
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报告机制,及时发布监测报告,向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通报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建议,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处理工作。
四、结语。
伤害监测是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体系对于预防和处理伤害事件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监测指标、建立监测网络、培训监测人员、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完善监测报告,可以有效地实施伤害监测工作,保障人身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希望本文的实施方案能够为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参考,共同致力于伤害监测工作的开展。
课业负担监测和问责制度

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问责制度为了更好贯彻黑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进一步规范我校的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深化课程改革和评价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把注意力聚集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来。
做到“减负不减质”,摸索出一套切合我校校情的低负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现结合我校实际特建立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切实落实阳光体育运动每天一小时制度。
一、成立监测和问责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王伟副组长:王秀坤沈广雨成员:田德顺吕宝李明明韩金贵二、监测时间与范围。
每学期一二年级期末进行乐考,三至五年级进行期末考试,六至九年级进行期中,期末两次考试。
三、形式与方法1. 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工作在校长的领导下进行,由教导处相关人员负责具体实施。
2.监测内容包括:学校执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情况,学校实施校本课程情况:教师备课、上课、批改、辅导情况;学生在校时间,上学时间、放学时间;学生一天体育活动时间,休息时间;学生每日作业量,教师对学生课外作业是否逢留必做、全批全改;学校、班级组织的学生考试次数,考试结果的使用,是否对学生排序;学校、教师是否存在乱办班、乱不可、乱定教辅材料的情况;学校向学生家长、社会宣传减负工作,形成工作合力的情况;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主观感受;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各方面工作情况等。
3.监测采取实地察看、师生座谈、学生及家长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要注意调查样本的全面性,保证监测结果的客观性。
4.每次监测结束要对结果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从中获取学生课业负担情况的详细资料,总结经验,发现不足,确定今后减负工作的努力方向,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意见。
四、工作程序加大违规查处力度。
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1.组建监测组织,成立减负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校长是减负第一责任人。
2.建立校长问责制。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原则,对各种违规行为依法依规,采取诫勉谈话、公开批评、评优评先一票否决等形式予以查处,并责令立即整改。
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

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监测目的 (2)1.2 监测范围 (3)1.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4)二、监测网络建设 (5)2.1 监测机构 (6)2.2 监测点设置 (7)2.3 监测设备与技术 (8)三、数据收集与报告 (9)3.1 数据来源 (11)3.2 数据录入与处理 (11)3.3 数据报告与反馈 (12)四、数据分析与管理 (13)4.1 数据统计与分析 (14)4.2 数据质量评估 (16)4.3 数据发布与利用 (17)五、保障措施 (18)5.1 组织领导 (19)5.2 政策支持 (19)5.3 资金保障 (21)一、前言伤害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每年因伤害导致的死亡和残疾人数庞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建立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提高伤害预防和控制能力,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监测方案旨在通过系统、规范的监测,收集、分析和评价全国伤害相关的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伤害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监测方案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学校、公共场所等场所,监测对象包括伤害病例、伤害事件、伤害危险因素等。
我们期望了解伤害的流行状况,揭示伤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支持。
本监测方案将遵循科学、客观、准确的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我们将加强与其他部门、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国伤害综合监测工作的发展。
1.1 监测目的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的监测目的是为了深入掌握我国伤害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伤害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持续、系统的监测工作,我们旨在追踪伤害的发生趋势,识别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而推动伤害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揭示伤害发生的种类、原因和分布特征,为伤害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伤害发生的情况和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伤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伤害监测》课件

伤害监测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数据来了解潜在的伤害风险的过程。本课件将介 绍伤害监测的重要性、应用场景、主要指标、常用手段以及发展趋势。
一、简介
- 什么是伤害监测 - 为什么需要伤害监测
二、伤害监测的重要性
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帮助个人了解自己的伤害风险,采取预防措施,保护自身安全。
对于团队的重要性
交通事故伤害监测
监测交通事故中的受伤情况, 为交通安全政策和预防措施 提供参考。
四、伤害监测的主要指标
1 伤害程度
通过评估伤害的严重程 度,了解伤害的影响和 紧急程度。
2 伤害地点
确定伤害发生的地点, 帮助定位潜在的危险区 域。
3 具伤害类型
记录伤害的具体类型, 揭示不同类型伤害的特 点和原因。
个人隐私保护的问题
随着伤害监测技术的发展, 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 保护个人隐私。
提供团队成员的伤害数据,帮助团队制定安全策略,减少工作风险。
对于公司的重要性
降低员工伤害率,保护公司员工的身心健康,提高生产效率。
三、伤害监测的应用场景
运动伤害监测
监测运动员在比赛和训练中 的受伤情况,为伤害预防和 康复提供数据支持。
职业伤害监测
监测工作场所中的职业性伤 害,帮助企业改善工作环境 和保护员工健康。
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 伤害监测和自动报警功能。
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伤害数据, 发现隐含的规律和风险。
七、总结与展望
伤害监测的意义与未 来
伤害监测有助于预防和应 对伤害事件,为安全保障 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客观评价与主观维护 的平衡
在伤害监测中,需要平衡 客观数据的利用和个人隐 私的保护。
学校伤害监测工作制度(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校安全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学生、教职工及学校相关管理人员。
第三条本制度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及时处理、责任到人的原则。
第四条学校成立伤害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伤害监测工作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指导。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伤害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分管副校长成员:德育主任、保卫科负责人、校医、班主任、各年级组长等职责:1. 负责制定学校伤害监测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2. 组织协调全校伤害监测工作;3. 对伤害事故进行调查和处理;4. 定期分析伤害事故原因,提出改进措施;5. 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伤害事故情况。
第六条伤害监测工作办公室主任:德育主任成员:保卫科负责人、校医、班主任等职责:1. 负责具体实施伤害监测工作;2. 收集、整理、分析伤害事故信息;3. 组织开展伤害预防宣传教育活动;4. 协助处理伤害事故;5. 向伤害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工作。
第七条班主任职责:1. 负责班级学生伤害事故的日常监测;2. 及时发现和报告学生伤害事故;3. 配合学校处理伤害事故;4. 加强班级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第八条校医职责:1. 负责学生伤害事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2. 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伤害监测工作;3. 参与伤害事故的调查和处理;4. 定期开展学生健康检查,预防和控制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三章伤害监测工作内容第九条伤害监测范围1. 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各类伤害事故;2. 学生在校外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3. 学生在校内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
第十条伤害监测内容1. 伤害事故的类型、原因、发生时间、地点、涉及人员;2. 伤害事故的严重程度、处理措施、后果;3. 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娄底市中小学生校园伤害现状调查研究

显示 , 娄底市 中小学生校 园伤 害总发生率 4 6 . 6 %, 从学段来看小学生( 5 1 . 2 %) 高于初 中生( 3 8 . 2 %) , 从性 别来看男生( 5 3 . 6 %) 高于女 生( 3 6 . 4 %) : 校园 伤 害主要类型为摔" t h ( 4 6 . 2 %) 、 碰撞伤( 3 5 . 2 %) 、 扭伤( 2 5 . 4 %) 和锐 器割伤( 1 7 . 6 %) 等; 导致伤 害的四大主要原 因是跑得 太快 、 上体 育课 、 被 同伴绊倒 和地面湿滑 , 分别 占伤 害发 生原 因的 2 5 . 7 %、 2 2 . 1 %、 2 0 . 2 %和 1 6 . 2 %。针对各类校伤 害的特 点, 本 文提 出综合预 防和干预措施建议 . 以期 为减 少 校 园伤 害的 发 生提 供 理 论 参 考 【 关键词】 校园伤 害: 中小学生: 娄底市
调查显示 . 跑得太快 、 上体育课 、 被同伴绊倒 和地面湿滑是导致娄 底 市 中小 学生校 园伤 害的 四大主要 原 因 .分别 占伤 害发生原 因的 2 5 . 7 %、 2 2 . 1 %、 2 0 . 2 %和 1 6 . 2 %; 从伤害发生地点来 看 . 前三位分别是操 场( 3 3 . 4 %) , 走 廊楼梯 ( 2 8 . 4 %) 、 教室 ( 2 7 . 7 %) , 以后 为校门 口( 4 . 3 %) 、 其它 ( 5 . 5 %) 等。 掌握校 园伤害发生的原因和地点有利于我们有针对性 的防控伤害的发生 2 . 5 校 园伤害的危害分析 调查发 现 . 娄底市 中小学生 校园伤害发 生后 . 有2 2 . 5 %的学生影 响其 正常活动( 如停课或 自理生活受 限等) . 有3 O 名学生表示 自受伤 1 对 象 与 方 法 以来 , 其正常活动 尚未恢复 , 占4 . 8 %。进一步调查伤害发生导致 的直 接费用发现 . 2 8 9人伤害导致直接 费用 3 1 5 4 4 . 1 5元 .平均每人 1 0 9 . 1 4 1 . 1 调 查 对 象 的选 取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 ,抽取娄底市娄星 区 2所小学 、 3所 中 元。由此可见伤害的发生不仅对学生本人 的学 习生活造成 了一定影 响, 也给家长的经济花销带来影 响。 学. 再每个学校随机抽取 2 个班级的全体学生作 为调查对象 。 1 . 2 问卷调查法 3 建议 自行编制调查 问卷。 内容包括 : 近1 年 内校 园伤害发生原因 、 发生 频率 、 发生部位 、 伤害发生地点及伤害性质等。 调查 问卷事先得到家长 娄底市 中小学生校园伤害 已成 为一个 严重危害其健康的公共卫 及学 生的知情同意 . 4 年 级及 以下学生 问卷 由家长填写 , 5 , 6年级及 生问题 。 伤害不等同于意外 , 它 的发生并非 纯偶 然 , 有其 内在 的规律 . 初高 中学生 自填 是可 以预防和控制的 为 了降低娄 底市中小学生在校 园伤害 的发生 1 . 3 数理统计法 率. 提出建议 : 应用 S P S S 统计软件包对 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主要采 3 . 1 娄底市政府教 育和卫生部 门应针对 伤害特点制定 政策和规范 . 取的方法频数统计非参数检验。 督促学校把预防校 园伤害措施渗 透到学校 日常工作 中:有条件 的学 1 . 4 伤害 界 定 标 准 1 3 1 校, 可尝试建立校园伤害监测 系统 . 为每位学生建立一套健康管理 卡 符合下列 3种情况之一即可判 断为伤害 : ( 1 ) 到医疗单位就诊 , 诊 片 系 统 。 断为某一类损伤 ( 将校医室归类 为医疗单位 ) ; ( 2 ) 由家长 、 教师或同伴 3 . 2 娄底市各级学校主要领导要着重提高学 校” 安全第一 ” 的思想认 对受伤 者进行 紧急处理或看护 ; ( 3 ) 因伤请假 ( 休学 、 休息) 半 日以上 。 识, 做好学校安全 防范教育工作 ; 积极 开展 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 . 普 及常规伤害医疗救治知识 . 提高学生对伤害 的自我保 护能力 2 结 果与 分 析 3 _ 3 与运动有关的伤害是娄底市校园伤害的主要类 型 . 针对 未做好 准备活动 、 体育保健知识滞后和 自我防范能力差等因素是学生体育课 2 . 1 校园伤害发生率及其构成情况分析 因此体育教师上课前后应合理安 在被抽调 的 6 2 0名学生中 . 最近 l 学年 内在学校发生 1 次及 1 次 和课间活动易发生伤 害的重要因素。 以上伤害人数共有 2 8 9人 . 考虑到 多次受伤情况 . 总伤 害次数为 3 4 2 排运动前的准备和整理活动 ,课堂上灌输一些运动损伤防治知识 等 . 可有效预防体育课伤害事故的发生 人次 . 伤害总发生率为 4 6 . 6 %, 伤 害次数 发生率为 5 5 . 2 0 %。说明我市 . 4 娄底市各级学校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预案 高度警觉 突 中小学伤害发 生率处于较高水平 , 高于周月芳等f 4 碉 查结果。 进一步分 3 发事件 的发生( 如楼道踩踏事件 ) , 让师生都懂得应付各种伤害事件 的 析其构成 情况 。 从 学段来看 , 小学生伤 害发生率 ( 5 1 . 2 %) 高 于中学生 学会 自救 、 互救的技能 , 组织 紧急处置的演练 一旦发生 ( 3 8 . 2 %) 。从性别来看 , 男生 伤害发生率 ( 5 3 . 6 %) 高于女生的 ( 3 6 . 4 %) 。 常识和方法 , 突发事件 , 大多数师生能处险不 乱 , 听从 指挥 , 不致惊慌失措 , 局面混 因此 . 对娄底市 中小学生校园伤害的预防和干预非常必要 , 迫在眉睫。 2 . 2 校园伤害发生 的类型分析 按国际疾病分类( I C D 一 1 0 ) q  ̄ 伤 害的分类标 准 . 一 般将伤害分为割 伤、 碰撞 伤 、 摔伤 、 扭伤、 烧烫 伤 、 电击伤 、 动物 咬伤 、 中毒 和其他等类 型。 本次调查显示 , 娄底市中小学生校 园伤害主要类型如下 : 依次为摔 伤( 4 6 . 2 %) 、 碰撞 伤( 3 5 . 2 %) 、 扭伤( 2 5 . 4 %) 和锐器割伤( 1 7 . 6 %) 等 。这可能 与 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活泼好动 自我保护意识 能力较差有关 . 导致 摔伤 、 碰撞伤等较多。 2 - 3 校园伤害发生身体部位分析
深圳市中小学生伤害监测系统效果评估

监测信息上报给深圳市 C C后 ,深圳市 C C会对 D D 资料进行分析处 理并 反馈给学校 ,对学 校的安全 建设工作给出指导意见 ,形成双赢 的局面。因此 ,
.
3 45 .
C ie eJ u lo at u ain。 Api 2 1 hn s o ma fHe l Ed c t h o r 0 2, Vo. 8. No 4 l 12 .
对监 测工作 的指导 与管理 。
23 易接 受性 .
监 测 系 统 的底 层 上 报人 员 是 学 生
( 班长) 、教师和校医,这些都是发生伤害学生身
边 的人 ,是 他 们 最 熟 悉 的人 ,经 由这 些 人 进 行 调
1 评 价方 法
查 监测 ,学 生容 易接 受 ,也 会 愿 意 告 知 相 关 信 息 , 调查 可 信 度 高 。另 外 ,学 校 作 为 监 测 的 主体 ,将
告卡都有详细填卡说 明,方便填写者查阅,正常 3
分钟 即可填 写 完毕 。 22 灵活 性 . 监 测 系 统对 填 写 时 间要 求 灵 活 ,初
者因伤病请假 1天以上 。伤害报告 卡 由班长或卫
生员 初 填 ,班 主 任 审 核 ,再 报 至 校 医或 保 健 老 师 核 准 。校 医 或保 健 老 师 统 一 收 集 报 告 卡后 于 每 月 的 5号之 前把 上 月 所 有 报 告 卡 交 至 所 在 辖 区 疾 病 预 防控 制 中心 ( D C C) 管 理 。各 区 C C将 报 告 卡 D 内容 录入 数 据库 后 ,每 季 度 将 报 告 卡 、数 据 库 与 质控 汇总 表 交 深 圳 市 C C。系 统 运 行 至 今 已有 5 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伤害监测
[摘要] 目的了解深圳市南山区2011-2012学年中小学生伤害的发生情况,为中小学生伤害防制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2011-2012学年南山区《中小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卡》资料,分析3所中小学校伤害发生情况。
结果南山区中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为1.52%,男生伤害发生率为2.47%;女生伤害发生率为0.55%,男生的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5,P<0.01);不同学龄伤害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中(2.18%)、小学(1.60%)、高中(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2, P<0.01);学校是伤害发生的主要场所(68.66%);伤害类型前3位依次为跌倒/坠落伤(56.72%) 、运动伤(31.34%)和钝器伤4.48%。
结论必须针对学生特点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同时加强和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伤害的综合监督和管理,保护学生的生命安全。
[关键词] 中小学生;伤害;监测;发生率
伤害是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儿童少年的第1位死因,是世界范围令人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1]。
意外伤害是青少年阶段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可导致中小学生伤残、死亡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
为了解南山区中小学生意外监测伤害现况,为制定有效可行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对南山区201109/2012-08中小学生意外伤害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来源于南山区2011-09/2012-08三所学校“中小学生伤害个案报告卡”数据,报告卡由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编制,内容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伤害发生时间、就诊时间、伤害地点、伤害性质、伤害发生细节(伤害发生时的活动、受伤的具体部位、伤害类型、伤后处置情况等)、医疗费用、伤后缺课、伤后住院总天数等。
由经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培训的卫生室保健医师负责登记核实,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 方法建立数据库,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3 诊断标准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可判断为伤害:①到医疗机构诊治,诊断为某一种伤害;②由家人、老师或其他人作紧急处置或看护;③因伤请假半天以上[2] 。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2011-09-01/2012-08-31,南山区共监测3所中小学校共4405人的伤害发生情况,其中:小学1所,1247人(28.31%);初中1所,1653人(37.53%);高中1所,1505人(34.17%);男生:2230人(50.62%),女生:2175人(49.38%)。
2.2 伤害情况
2.2.1 伤害发生率共发生伤害67例,伤害发生率为1.52%。
男生伤害为55例,发生率为2.47%;女生伤害为12例,发生率为0.55%,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95, P<0.01)。
不同学龄学生伤害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初中2.18%、小学1.60%、高中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3.22, P<0.01)(表1)。
2.2.2 伤害发生的性质、部位及类型伤害的性质:绝大部分伤害属于非故意自伤占76.12%(51例),其次为他人误伤占2
3.88%(16例)。
伤害部位:以上肢和下肢为主,分别占52.24%(35例)和25.37%(17例),头部伤害占16.42%(11例),躯干伤害占2.99%(2例),多部位伤害占2.99%(2例)。
伤害类型:以跌倒/坠落伤为主,占56.72%(38例),其次为运动伤,占31.34%(21例),钝器伤占4.48%(3例)。
2.3 伤害发生地点伤害在学校发生为最多共46例占68.66%,校外发生17例、家中4例,分别占25.37%和5.97%;
2.4 伤害原因中小学生伤害原因主要是体育运动占4
3.28%(29例)、其次为课间活动占20.90%(14例)、娱乐休闲占11.94%(8例)。
2.5 伤害后果以骨折为主4
3.28%(29例),其次为扭伤/拉伤占23.88%(16例)、锐器伤、开放伤占1
4.93%(10例)。
2.6 伤害费用及康复情况伤害发生后,最高1例(全身广泛烧
伤)费用为45万,其余平均医疗费用约为1645元。
伤害发生后,89.55%(60例)的受伤学生不需要住院,最长住院时间为20d,平均缺课2d。
3 讨论
根据对4405名中小学生伤害发生情况监测结果,伤害发生率为1.52%,低于国内一些文献报道[3,4]。
伤害发生与年龄、性别因素有关,初中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小学生,与初中学生活动范围较广,跌伤、碰伤机会多有关。
男生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生,与国内报道一致[5-6],这与男生生性好动,活动范围广、活动强度大,偏好刺激性游戏有关。
调查显示,学生伤害发生主要场所为学校,伤害原因主要为体育运动与课间活动;伤害类型以跌倒/坠落伤为主,其次为运动伤,因此学校是预防伤害、实施安全教育等干预措施的理想场所。
学校必须保障校内设施的安全,如铺软草坪,地面铺设防滑地砖,教室内标注警示牌等,科学管理和使用体育场馆和器材,运动场地、运动器材等硬件要经常维修,体育老师上课前应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教学器材等做好检查工作,合理安排运动前的准备和整理活动,
注重对学生体育运动及课间活动的管理和疏导,加强对学生的看护和自我保护教育。
调查结果表明伤害给学生、家庭及社会均带来负担,伤害使学生缺课、缺勤,影响家长工作,增加家庭与社会负担,伤害威胁青少年学生的健康和生命。
对于在校学生,健康教育是防止意外伤害发生十分有效的手段,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相互融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状况、性别特点,针对他们的身心发育规律及其特点开展一些由学生自身参与的知识竞赛、小品表演、一般伤害包扎、急救技术等学生易于理解并接受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自我预防能力,引导学生将安全意识转化为日常行为,最大程度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