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地恢复和建设技术规范_2003
生态保育小区建设指南-北京市标准

生态保育小区建设指南1 范围本文件给出了生态保育小区的建设目标、建设原则、建设条件、建设流程、建设内容、监测与运行管理等指南。
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生态保育小区的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L 609 水利水电工程鱼道设计导则DB11/T 1300 湿地恢复与建设技术规程DB11/T 1513 城市绿地鸟类栖息地营造及恢复技术规范DB11/T 1637 城市森林营建技术导则DB11/T 1928 小微湿地修复技术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保育 conservation通过生境营造、食源和蜜源植物种植、野生动物繁育和栖息设施建设等措施,对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进行保护恢复,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过程。
3.2生态保育小区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pot在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以及自然保护地外的区域绿地、林地、草地或湿地等人工营造环境或自然生境中,划定的用于维持或提升生物多样性的区域。
3.3植物原生地 plant native habitat未经人工移植和引入,植物天然生长和自然分布的区域。
3.4生态留白 ecological self-organized zone为野生动植物生存、繁衍所长期保留的自然或近自然的,并严格控制人为干扰的区域。
3.5保育设施 conservation facilities用于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改良和重建所采用的生态设施。
3.6自然教育系统 natural education system通过展示系统、自然教育活动和参与式调查监测等多种途径,引导公众认知并理解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了解或掌握生态调查、监测和保育相关技能,推广生态保育理念的科普系统。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是指对于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湿地进行修复和保护的技术规范。
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不仅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还能够净化水源、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许多湿地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因此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的主要目的是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方面。
其中,水文修复是最基础的一步,它包括恢复湿地的水位、水质和水流动态。
土壤修复则是指恢复湿地的土壤结构和肥力,以支持湿地植被的生长。
植被修复则是通过种植适宜的湿地植物,恢复湿地的植被覆盖度和多样性。
动物修复则是指恢复湿地的动物群落,包括鸟类、鱼类、两栖爬行动物等。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的实施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需要根据湿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修复方案,包括修复目标、修复措施、修复时序等。
其次,需要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如湿地植被恢复、湿地水文调控、湿地土壤改良等,来实现湿地的生态修复。
此外,还需要注意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避免过度干扰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的实施不仅能够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还能够带来许多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湿地生态修复能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水污染和洪涝灾害的发生。
其次,湿地生态修复能够提高湿地的生态旅游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湿地生态修复还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总之,湿地生态修复技术规程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加强湿地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自然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

关于发布《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的公告

关于发布《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3]137号为规范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现批准并发布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本标准为推荐性标准。
标准名称、编号和实施日期如下:《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HJ/T129-2003),自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标准信息可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网站()和中国环境标准网站()查询。
本标准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
特此公告。
二○○三年八月十三日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HJ/T129-2003 2003-08-13实施)前言为了引导、限制、规范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制订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起草。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实施。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的原则和技术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不同类型、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含保护点和保护站)管护基础设施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GB/T14529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3定义本规范采用下列定义。
3.1自然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管护基础设施指用于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的基础设施,包括标桩、标牌、道路、保护区管理局(处)建筑物(含办公用房、生活辅助用房、实验室、资料室、标本室等)、保护管理站、哨卡、瞭望台和其它基础设施。
4总则4.1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的有关规定,符合该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的要求。
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修复技术指南 电子版

英文回答:The technical guide for th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wetlands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based on national wetland conservation policies and wetland park management practices, aimed at responding to the urgent needs of our wetlands ecosystems. Rehabilitation of wetlands has be an urgent and immediate problem, and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draw up and refine technical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in th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wetland ecosystems. The guide identifies the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objective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technical routes and methods, and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Our goal is t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use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guid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wetland restoration in national wetlands park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ability and health of wetland ecosystems.湿地生态修复技术指南是根据国家湿地保护政策和湿地公园管理实践制定的重要文件,旨在应对我国湿地生态环境遭受威胁的紧迫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1.30•【文号】国办发〔2016〕89号•【施行日期】2016.11.30•【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8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11月30日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湿地在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抗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也是自然生态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湿地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关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生存福祉。
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全面保护湿地,强化湿地利用监管,推进退化湿地修复,提升全社会湿地保护意识,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提供重要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作用的可持续性;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全国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重点加强自然湿地、国家和地方重要湿地的保护与修复;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湿地保护负总责,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湿地保护与修复;坚持综合协调、分工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林业、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水利、农业、海洋等湿地保护管理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同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坚持注重成效、严格考核的原则,将湿地保护修复成效纳入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干部的考评体系,严明奖惩制度。
自然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

自然湿地修复与重建技术导则(原创实用版)目录1.导则的背景和目的2.导则的适用范围3.导则的主要内容4.导则的修复原则5.导则的修复方法6.导则的实施和评估正文一、导则的背景和目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我国的自然湿地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破坏。
为了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质量,制定本导则,以规范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工程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
二、导则的适用范围本导则主要适用于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工程,包括新建、改建和扩建自然型湿地工程,以及其他涉及湿地恢复和保护的项目。
三、导则的主要内容本导则从湿地修复的原则、目标、技术要求、修复方法、实施和评估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内陆自然型湿地修复与重建的技术要求和方法。
四、导则的修复原则湿地修复应遵循自然性原则,强调自然是母,时间为父。
即以自然为模板,了解原生状态下自然湿地的基本特征、结构和功能,为湿地修复提供指导。
在修复过程中,应尽量采用自然的生态工程技术方法,与自然合作,以提供优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和效益。
五、导则的修复方法1.生态恢复:通过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引入和调整,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物理修复:通过地形调整、水系改造等手段,改善湿地的水文条件和生态环境。
3.化学修复:通过添加营养物质、调整水体化学性质等方法,改善湿地的生态状况。
4.生态工程技术:如水生植物群落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法,提高湿地的生态功能和质量。
六、导则的实施和评估湿地修复与重建工程的实施,应根据本导则的技术要求和方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1.1编制依据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 1992年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1.2指导思想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基本原则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2.1保护性原则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m
mm
沉水植物 浮叶植物
•竹叶眼子菜、穗状狐尾藻、苦草等 •睡莲、萍蓬草等
•湿地建设模式
典型景观意向图: 耐水湿乔灌木选 择:
mm
mm
杨树、柳树、白蜡、 柽柳、杜梨、丝棉 木、君迁子、枫杨
优势种主导模式
在水产池塘、藕田等湿地类型或者浅水区到深水区过渡带 特别要强调一点,优势绝不是唯一,也应强调物种多样性 优势种在湿地恢复区起主导作用,是植被恢复工程的主体 部分,也是湿地景观的特色部分,其他物种为伴生物种。 如在水产池塘中以大片的荷花种植形成的景观,点缀有香 蒲、茭白和水葱。
报
告 内 容
一 1
二 2
建设范围 建设原则 建设主要内容 主要技术要求
三 3
四
实施平原地区百万亩森林建设工程范围内涉及的各种湿地类型 ,包括河流、池塘、水产池塘等湿地恢复及建设以及砂石坑治 理等。 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于新建湿地,水源一定要有保障,能常年 或者季节性积水。
一、建设范围
二、建设原则
1、生态性原则
以维护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为 出发点; 适度人工干预,来建设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 为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栖息空间; 景观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材料和工 艺;岸带宜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护岸措施。
二、建设原则
2、经济性原则
湿地景观建设技术要在保证各项使用功能正常的前提下 ,尽可能降低造价; 在湿地景观建设中,合理利用现有湿地景观资源,充分 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等; 既要考虑到湿地景观建设的费用,还要兼顾到建成后的 管理和运行的费用。
水质净化型模式
适用于进水区以及水质较差、污染较严重的区域 以净化功能较强的湿地植被为主,水域内点缀少量其它的 水生植物,主要以保持水质良好,水体透明为主。如:芦 苇、香蒲为主,点缀睡莲、浮萍等。
小月河“龙泽鱼跃”人工湿地
湿地水质净化一般采用表流湿地、潜流湿地和人工浮岛三种技术。
表流湿地功能单元 潜流地功能单元
以上只有 70 块,而且
各个湿地缺乏有机连 通。
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和维护生物 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有着“生命摇篮”, “物种基因库”、“鸟类乐园”美誉。
净化水质
调节区 域气候
调控水源
北京湿地功能
文化传承 维持生 物多样性
基于浮叶植物的格栅式浮岛
利用浮叶植物的生长来吸收水体中的有机物及氮磷物质; 通过浮叶植物的叶片全面覆盖而形成厌氧环境,促进污水中复杂难以分解的有机污染 物厌氧分解转化为简单的无机物,降低水体中BOD的浓度。 主要选用的湿地植物为莲。
“凤眼莲网托式浮岛+浮萍+鲢鱼+朽木”并联生物链抑藻控污处理系统
大兴三海子郊野公园
c
栽植及养护
常见湿生植物
中文学名 斑茅 蒲苇 红蓼 野荞麦 种植密度 20-30芽/丛、1丛/ m2 20-30芽/丛、1丛/ m2 2-4株/ m2 5 - 7 芽 / 丛、 6 - 10 丛 / m2
常见挺水植物
中文学名 纸莎草 王莲 水葱 茭白 风车草 再力花 香蒲 芦竹 慈姑 黄菖蒲 水葱 花叶水葱 千屈菜 泽泻 芦苇 花蔺 马蔺 独角莲 水烛 种植密度 1丛/m2 1丛/m2 10-12丛/ m2 10-12丛/ m2 10-12丛/ m2 10芽/丛、1-2丛/ m2 20-25株/ m2 5-7芽/丛、6-9丛/ m2 10-16株/ m2 2-3芽/丛、20-25丛/ m2 15-20芽/丛、8-12丛/ m2 20-30芽/丛、10-12丛/ m2 16-25株/ m2 16-25株/ m2 16-20株/ m2 3-5 芽/丛、20-25丛/ m2 5芽/丛、20-25丛/ m2 16株/ m2 3-5芽/丛、4-9丛/ m2
常见漂浮植物
中文学名 水鳖 大漂 凤眼莲 槐叶萍 种植密度 60-80株/ m2 30-40株/ m2 30-40株/ m2 100-150株/ m2
空间设计要点 植物选择要点
•夹景、障景、远近层次 •视线由高到低层次变化丰富, 实现功能性湿地的景观最大化
•对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抗逆能力强和抗病虫害强; •有广泛用途或经济价值高 •植物种类多样 •乡土植物为基调 •着重选择根系发达的乔灌木;
四、主要技术要求
1、湿地植物恢复技术 a
湿地植物选择
平原地区开展湿地恢复及建设重要意义
恢复和建设良好的湿地是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的 重要内容,是 “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 市建设的战略举措。 是平原地区百万亩森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一个“亮点”工程
是提升城市宜居环境,改善市民生活品质的现 实需要 是应对北京水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能提供一 些能够滞水、积水的区域,储蓄好水资源
凤 眼 莲 鲢 鱼 朽 木 浮 萍
总磷和总氮去除率均为90%左右
散植式“空心莲子草+槐叶萍”生物链抑藻控污处理系统
空心莲子草
槐叶萍
总氮去除率85%;总磷去除率为75%。
散植式“假稻+浮萍+空心莲子草”生物链抑藻控污处理系统
空心莲子草
假稻
浮萍
总氮去除率95%;总磷去除率为85%。
景观功能型模式
主要用于水边、驳岸、水面以及堤、岛的植物配置等,游人 、市民休闲要去的区域。 配置时要考虑到物种搭配和生态功能,做到观赏功能和水体 自净功能统一协调。物种搭配应主次分明,高低错落,符合 各水生植物对生态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各水生植物的生态功 能。如种植芦苇、水葱,搭配千屈菜、鸢尾、香蒲、菖蒲、 慈菇等,形成多色彩的湿地植被景观。
绳(或铁链)
绳或铁链
挺水植物(香蒲、水芹、慈姑、菖蒲、千屈菜等)
浮岛植物(睡菜和球穗莎草等)
富集在水体中的污染物或有害物质, 1. “带孔聚苯乙烯泡沫板+挺水植物” 模式 同时为多种湿地生物创造微生境, 协同提高水质、美化景观。 所选用植物具有生长快、生物量大 等特点,适用于需临时或短期快速 改善水质,或者打捞管理条件好的 水域。
二、建设原则
3、整体性原则
湿地景观建设应维持和恢复自然湿地景观及格局的连 续性和完整性,并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以及维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植物
土壤
水体
二、建设原则
4、美学原则
湿地景观建设的整体风貌应与湿地生态特征相协调、体 现自然野趣和地域特色; 充分体现湿地现有的历史文化和名胜古迹; 按照湿地景观建设的最大绿色原则和健康原则、体现湿 地的独特性、景观协调性、可观赏性等,实现人与自然 和谐。
浮球 塑料板 绳或铁链
2.“聚乙烯板+浮球+挺水植物” 模式
塑料板和 聚乙烯泡沫板
绳或铁链
浮岛植物(睡菜和千屈菜等)
挺水植物(香蒲、千屈菜、慈姑、花蔺等)
3. “聚乙烯种植钵聚苯乙烯泡沫板+挺水植物” 模 式
竹竿和绳网
PVC 管和绳网
绳或铁链
不锈钢管
典型景观意向图:
mm
mm
挺水植物(植物的根系深度决定了湿地的深度)
•短时间水浸:斑茅、蒲苇、野荞麦 •水深0~30cm:喜水湿鸢尾类、砖子苗 •水深30~60cm:芦苇、水葱、香蒲、千屈菜 •水深60~100cm(个别到1.5~2m:):荷花、睡莲、苦菜、竹叶 眼子菜、黑藻、穗状狐尾藻
典型景观意向图:
湿地保护建设技术规范
二〇一二年二月
北京湿地现状
全市湿地
51434.1hm2
天然湿地
23852.1hm2 占46.4% 1.沼泽 2.河流
人工湿地
27582.0hm2 占53.6%
1.蓄水区 6.水田
2008年,我局首次 采用3S技术对全市 湿地进行了逐块调 查。调查显示,全 市共有湿地5.14万 公顷(1公顷以上 ),占全市国土面 积的3.13%。
2.城市景观水面 7.采掘区 3.运河、输水河 8.水塘 4.水产池塘 5.灌溉用沟、渠 9.废水处理场所
我市湿地分布
全市16个区县均有 湿地分布,人工湿地 2.76 万 公 顷 , 占 湿 地 总 面 积 的 53.6% 。 全 市共有湿地斑块 1916 块,其中 8 - 100 公顷 湿地 546 块, 100 公顷
三、建设主要内容
1、水体景观建设
湿地内以水为主体的景观建设,应通过地形改造等工程, 采用自然或生态的措施来营造; 包括浅滩、池塘、沼泽、小湖、开敞水面、河流片段等类 型。
三、建设主要内容
2、植被景观建设
根据湿地植物的干、枝、叶、花、果等观赏要素与季相 特征、塑造不同季节的湿地植被景观;
三种技术模式 砂土+挺水植物 砂土+砾石+沉水植物 土+砾石+壤土+挺水植物
潜流湿地构建技术
人工浮岛 构建技术
人工浮岛功能单元
利用生态工程学原理,将湿生植物 或经改良后的陆生植物,以浮床作
基于不同浮子的人工浮岛
竹竿和聚乙烯泡沫板
轻质塑料模具+聚乙烯 泡沫塑料板
为载体,种植到污染水体的水面,
通过植物的生长吸收、吸附、降解
物种多样化模式
适宜在人为干扰少,以生物多样性保育为主的区域 陆生、湿生、挺水、漂浮、沉水等湿地植物依序构成湿地 恢复区植被系统的组成部分,并逐步形成一个有机和谐统 一的组合体,各组成部分比例协调,景观层次和色彩丰富 。如挺水植物选择芦苇、菰、香蒲、旱伞竹、藨草、水葱 等,湿生植物包括斑茅、红寥、野荠麦等;浮叶植物主要 包括睡莲、荷花、芡实等;沉水植物主要包括竹叶眼子菜 、黑藻、穗状狐尾藻等;漂浮植物有水葫芦、浮萍、豆瓣 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