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胆囊息肉

合集下载

如何有效治疗胆囊息肉经验总结

如何有效治疗胆囊息肉经验总结

如何有效治疗胆囊息肉经验总结胆囊息肉是指附着于胆囊黏膜上的小肿瘤,通常直径小于10毫米。

虽然胆囊息肉多为良性病变,但仍然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恶性肿瘤。

在治疗胆囊息肉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有效的经验,本文将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

一、定期复查和随访治疗胆囊息肉的首要步骤是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

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较慢,一般情况下需要1至2年才能达到5毫米,因此每6个月至1年复查一次即可。

复查主要通过超声检查来评估胆囊息肉的大小、数量和形态等,同时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二、药物治疗1. 中药治疗:通过中药调理肝胆功能,改善胆囊环境,进而减缓胆囊息肉的生长速度。

常用的中药有黄芩、丹参、茵陈蒿等,具体的剂量需经医生评估后使用。

2. 西药治疗:口服药物可以通过溶解囊内胆固醇结晶,减小胆囊容积,从而减少胆囊息肉的生长。

常用的药物有乙胺丙酯和胆酸等,但使用西药需谨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三、根除幽门螺杆菌胆囊息肉的形成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治疗胆囊息肉具有重要的意义。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实现,一般采用三联疗法,包括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等。

四、饮食调理饮食调理对于治疗胆囊息肉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合理摄入蛋白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鱼、瘦肉、禽类等,减少对胆囊的刺激。

2.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摄入高脂食物,尤其是脂肪含量高的肉类制品,如猪肉、牛肉等。

3. 多吃蔬菜水果: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蔬菜、水果等,可促进胆汁排出,减少胆囊的负担。

4. 忌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摄入辛辣、烟熏、油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影响胆囊息肉的治疗效果。

五、手术治疗对于直径大于10毫米或有明显生长趋势的胆囊息肉,手术切除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手术通常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切口小、恢复快、创伤较小。

综上所述,治疗胆囊息肉应定期复查和随访,同时采取药物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以及饮食调理等措施。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经验分享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经验分享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经验分享在中医领域,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胆囊息肉指的是胆囊壁上生长的肿瘤样病变,它具有良性特点,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

胆囊息肉病的中医治疗方法,多年来经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文将分享一些中医治疗胆囊息肉的方法和经验,供读者参考。

一、中药疗法1. 茵陈蒿方:将茵陈、蒿草、秦艽、木香、细辛等中药材研磨成粉末,每日分3次,每次口服10克。

该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适用于小型胆囊息肉的治疗。

2. 丹参消胆丸:由丹参、苦参、枳壳、甘草等中药组成的丸剂,每日3次,每次口服15克。

该丸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功效,适用于胆囊息肉伴有血瘀症状的治疗。

3. 复方黄连素片:由黄连素、山奈、黄柏、连翘等中药构成的制剂,每日3次,每次口服10片。

该片具有清热解毒、抗炎镇痛的作用,适用于有感染症状的胆囊息肉患者。

二、穴位疗法1. 神门穴:位于足太阴肝经的起始处,可通过按揉神门穴来疏通肝经气血,调理胆囊功能。

建议每日早晚各按揉5分钟。

2. 曲池穴:位于胸肋下缘第6肋间的中点处,可通过按揉曲池穴来调理胆气疏通,促进胆囊排空。

建议每日早晚各按揉5分钟。

三、饮食调理1. 忌辛辣食物:辛辣食物会刺激胆囊,加重病情,因此应尽量避免食用辛辣调料和食物。

2. 适量摄入蔬果: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促进消化和排泄功能,对胆囊息肉的康复有益。

3. 注意饮食规律:保持饮食的规律性,避免过饥过饱,可以维持胆囊的正常功能。

四、情绪调理1.保持心情舒畅:胆囊与情绪有着密切关联,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会影响胆囊功能,因此保持心情舒畅对胆囊息肉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2.适量运动:经常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调节身体机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胆囊的康复。

总之,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经验分享包括中药疗法、穴位疗法、饮食调理和情绪调理等多个方面。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医传统疗法的应用案例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医传统疗法的应用案例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医传统疗法的应用案例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病变,是指胆囊壁突出形成的良性肿瘤性病变。

虽然大多数的胆囊息肉都是良性的,但仍然需要及时治疗,以免发展为恶性病变。

除了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外,中医传统疗法也被广泛运用于胆囊息肉的治疗。

下面将介绍几个中医传统疗法在胆囊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一:中药治疗患者男,58岁,因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就诊。

经检查发现胆囊内有一个大小约为1.5cm的息肉。

根据中医诊断,患者属于湿热胆结石型胆囊息肉。

医生为其开具了中药方剂,包括黄芩、连翘、栀子等药物。

患者每日按时服用中药,并在饮食上注意忌口。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胆囊息肉的大小也有所缩小。

经过进一步治疗,患者的胆囊息肉最终消失,症状完全缓解。

案例二:针灸疗法患者女,42岁,因偶有上腹隐痛的不适感就诊。

经B超检查发现胆囊内有一个大小约为1cm的息肉。

考虑到患者属于气滞血瘀型胆囊息肉,医生为其采用针灸疗法。

医生选择了足太阴肝经穴位进行针灸,并结合中药熏蒸疗法。

患者每周接受一次针灸治疗,同时服用中药并进行蒸蒸贴敷。

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疼痛感明显减轻,胆囊息肉的大小也有所减小。

案例三:艾灸疗法患者男,65岁,因上腹痛、胀闷等症状就诊。

经检查发现胆囊内有两个大小约为0.8cm的息肉。

根据中医诊断为寒湿胆结石型胆囊息肉。

医生为其采用艾灸疗法。

患者每天早晚进行艾灸治疗,持续15分钟。

通过热灸作用,艾叶中的药物成分能够渗透到体内,起到温通经络、散寒化湿的作用。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的症状明显改善,胆囊息肉的大小也有所减小。

总结:胆囊息肉的治疗中,中医传统疗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药治疗可通过调节体内湿热、气滞血瘀、寒湿等因素,缓解症状、减小息肉的大小。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相应经络、调整气血运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艾灸疗法则通过热灸作用温通经络、散寒化湿。

这些中医传统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安全性和疗效方面受到了患者的好评。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实践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实践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的最佳实践胆囊息肉是指黏膜上突起的肿瘤样病变,通常直径小于10mm,以囊壁为基底连接于胆囊壁。

胆囊息肉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手术治疗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息肉具有综合疗效、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是当前治疗胆囊息肉最佳的实践方法。

一、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胆囊息肉主要通过中药调理、针灸、艾灸等方法来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提高身体自愈能力,有效控制胆囊息肉的生长。

具体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1. 中药调理:根据患者中医辨证类型,选用具有消肿、化瘀、活血、清热等功效的中药进行调理。

常用的中药包括红花、丹参、山楂等,可以通过煎剂、膏剂等形式使用。

2. 针灸:针灸是运用针刺或按压人体特定穴位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针灸可以通过调节胆经,促进胆囊功能的恢复,减少胆囊息肉的生长。

3. 艾灸:艾灸是将艾绒燃烧后对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善胆囊的微循环,促进组织代谢,加速胆囊息肉的吸收和消退。

二、西医治疗西医治疗胆囊息肉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具体的西医治疗方法包括:1. 胆囊收缩剂:药物治疗是胆囊息肉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胆囊收缩剂,可以促使胆囊收缩,减少囊壁的张力,从而减少胆囊息肉的生长。

2. 胆囊镜检查和刮片术:胆囊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胆囊息肉的大小、数量和位置等信息,对于胆囊息肉的判断和治疗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

刮片术是在胆囊镜检查的基础上,通过取材进行细胞学检查,判断胆囊息肉的性质和恶变的风险程度。

3. 胆囊切除术:对于直径大于10mm的胆囊息肉、有快速生长趋势或有恶变的风险,西医常常采取胆囊切除术来治疗。

胆囊切除术可以完全切除胆囊,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胆囊息肉是目前最佳的实践方法,具有综合疗效、减少手术风险、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优点。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表面出现的小肿瘤或肿块,往往是偶然发现的,临床上多为良性病变。

虽然大部分胆囊息肉没有症状,不会引发严重问题,但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发展为胆囊癌,因此及早发现和治疗胆囊息肉显得至关重要。

除了手术治疗外,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胆囊息肉的治疗过程中。

本文将探讨胆囊息肉的中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

一、中药治疗的基本原理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调节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抑制胆囊息肉的生长。

中药可具有以下作用:1. 清热解毒:中药中的一些成分具有良好的清热解毒作用,可以减少炎症反应,降低胆囊息肉的发生和发展。

2. 活血化瘀:中药中的一些成分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局部器官恢复,阻止胆囊息肉的生长。

3. 脾胃调理:根据中医理论,脾胃是人体的“根本”,调理脾胃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增强抵抗力,对胆囊息肉的治疗至关重要。

二、常用中药及其功效1. 黄连:黄连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可以减少胆囊炎的发生,预防胆囊息肉的产生。

2. 菊花:菊花有活血化瘀、降火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胃痛、胆囊炎等病症,对胆囊息肉的治疗也有一定作用。

3. 丹参:丹参有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缓解胆囊息肉引起的不适症状有一定效果。

4. 苦参:苦参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抗菌作用,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囊息肉等疾病。

5. 甘草:甘草有益气养阴、缓急止痛的作用,对于缓解胆囊疼痛有一定疗效。

三、中药治疗的注意事项1. 选对合适的中药:中药治疗胆囊息肉需要根据个体情况,选用合适的中药组方。

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最好到医院的中医科专家或药师的指导下用药。

2. 定期复查: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定期复查胆囊的情况,及时了解治疗效果。

如果病情无明显好转或恶化,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注意饮食调理:中药治疗的同时,患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

避免辛辣食物、油腻食物及过度饮酒,多食用蔬菜水果,保持饮食的均衡。

4. 合理用药:中药治疗也要注意正确用药,严格按照剂量和使用方法使用药物,避免药物过量或不当使用引起不良反应。

胆囊息肉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应用指南

胆囊息肉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应用指南

胆囊息肉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应用指南胆囊息肉是指胆囊黏膜上有小的突起性增生物,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下面将就胆囊息肉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应用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药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常用的中药治疗方剂有桑菊石膏汤、龟甲全麦汤等。

桑菊石膏汤由桑叶、菊花、石膏等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龟甲全麦汤由龟板、立木香、红河东香等中药组成,能够清热解毒、理气平喘。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剂,常常需要个体化调剂。

2. 中药贴敷:可选择具有消肿散结作用的中药如三七、地榆等,加入适量水煮沸,调成糊状,涂抹于脐部,用保鲜膜固定。

每日1-2次,持续数小时。

中药贴敷能够直接作用于脐部,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对胆囊息肉起到舒经活络、消肿和清热的作用。

3. 针灸疗法: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关元等,可以刺激人体经络,活血化瘀,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针灸疗法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遵循消毒规范,避免交叉感染。

二、应用指南1.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对缓解胆囊息肉症状有重要作用。

患者应当忌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粗粮、红豆、绿叶蔬菜等。

2. 忌烟酒刺激:烟酒会加重胆囊息肉的症状,患者应该坚决戒烟限酒,同时避免吸入二手烟。

戒烟限酒不仅对胆囊息肉的治疗非常重要,也对身体的其他系统有益。

3. 定期随访:患者应定期复查胆囊息肉的情况,如有异常变化应及时就医。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病情得到改善,也应与医生及时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4. 注意休息:胆囊息肉的患者应适当休息,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

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提高自身免疫力,促进疾病的康复。

总结: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适用于一定类型的胆囊息肉患者。

在进行中医药治疗时,患者应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贴敷或针灸疗法,并结合饮食调理和注意休息等综合指南进行治疗。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

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估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上生长的良性肿瘤或肿瘤样增生,是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

虽然大多数胆囊息肉为良性,但仍需及时治疗,以避免出现并发症。

中医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式,在胆囊息肉的治疗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胆囊息肉的中医治疗方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

一、中医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中医药治疗胆囊息肉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中药外敷。

内服药物可选择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胆经的中药方剂。

例如,可选用黄芩、连翘、当归等药物进行配伍,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治疗胆囊息肉。

外敷药物是通过外用贴敷等方式,将药物直接施于患处,有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囊壁的吸收。

2.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胆囊息肉的过程中,饮食调理十分重要。

患者应遵循中医养生的原则,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具有利胆作用的食物。

常用的有莲子、山楂、冬瓜等。

同时,需避免饮食过饱或过饥,保持适量的进食,以减轻对胆囊的刺激。

3.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在中医治疗胆囊息肉中也有一定的疗效。

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循环,针灸疗法可以改善患者的病情。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中脘、膈俞等,可以选择单纯的针刺、温灸、艾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效果评估中医治疗胆囊息肉是一个相对较新的领域,疗效评估的研究相对较少。

然而,有一些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对于胆囊息肉具有一定的疗效。

一项对121例胆囊息肉患者进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显示,经过中医药治疗后,患者的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胆囊息肉的大小也有所减小。

其中,65例患者胆囊息肉体积缩小或消失,31例患者症状明显缓解,25例患者未见明显好转。

据统计,总体有效率达到91.7%。

另一项观察性研究发现,在使用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过程中,近80%的患者症状得到改善,胆囊息肉的相关指标也有所减小。

其中,超过50%的患者胆囊息肉直径缩小,超过60%的患者胆囊息肉数量减少。

虽然以上研究表明中医治疗对于胆囊息肉具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还需要更多随机对照试验和长期跟踪观察来验证中医治疗的效果。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

中药治疗胆囊息肉胆囊息肉是指黏膜下突出的肿块,是胆囊最常见的良性病变之一。

虽然大多数胆囊息肉是无症状的,但它们有时会引发胆囊炎、胆石症等严重并发症。

中药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也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介绍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原理、常用药物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原理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改善胆囊功能和调节肝胆系统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的效果。

具体来说,中药可以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增强胆囊的收缩力,减少胆固醇沉积,从而防止胆囊息肉的形成或者帮助胆囊息肉的吸收。

二、常用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药物1. 陈皮:陈皮能够调节肝胆系统,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改善胆囊功能。

可以煎汤或者泡水饮用,每日2-3次。

2. 金钱草:金钱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对于治疗胆囊息肉有一定的效果。

可以将金钱草煎汤或者冲泡成草药水饮用,每日2-3次。

3. 赤芍:赤芍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肝胆系统的疾病。

可以煎汤或者泡水饮用,每日2-3次。

4. 丹参:丹参有活血、祛瘀、散结的功效,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

可以煎汤或者冲泡成草药水饮用,每日2-3次。

5. 青皮:青皮能够增强胆囊的收缩力,促进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有助于防止胆囊息肉的形成或者帮助胆囊息肉的吸收。

可以煎汤或者泡水饮用,每日2-3次。

三、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的注意事项1. 选择正规中药店购买中药材,确保质量安全;避免使用有毒有害的草药。

2. 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建议,合理搭配中药调理,不宜单独使用一种药物。

3. 忌烟酒、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4.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和进一步检查,及时了解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5. 在治疗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者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总之,中药在治疗胆囊息肉中有一定的疗效,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患者在选择中药治疗胆囊息肉时,应该结合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合理选择中药治疗方案,并注意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胆囊息肉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给你点饮食建议: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

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

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另外,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各种食品中胆固醇含量见下表:黄瓜、木耳、海带、香菇、胡萝卜、豆芽等
中医治疗:胆囊息肉多因郁、痰、瘀三者互为果因所致,采用“乌僵薏柴汤”治疗,可使息肉缩小或消失。

其配方组成是:乌梅、僵蚕、枳壳、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柴胡、法半夏、水煎分两次服,或做成药丸,每次9克,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B超复查后息肉缩小则加服一疗程,若息肉消失则无需再服药。

倘若胆囊息肉过大(直径大于1厘米)则应请外科医生诊治。

这个是我帮你找的,你可以让药店的老中医看看这个配方,试试看效果怎么样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习惯的不规律,环境的变化,患有胆囊息肉的病人成上升趋势。

中国中医药研究中心北京施恩中医胆囊医院,胆病专家相艳英教授说,人们现在的治病意识也不断提高,为了治疗胆囊息肉,四处奔波的找治疗胆囊息肉的偏方,但是在这里提醒大家,并不是什么中药都适合胆囊息肉的患者,最好到医院咨询一下医生后在服用。

现在就为患者介绍一些治疗胆囊息肉的偏方:
“乌僵薏柴汤”治疗胆囊息肉
乌梅、僵蚕、枳壳、白芥子各10克,薏苡仁30克,柴胡、法半夏、三棱各9克,白芍、连翘各15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或做成药丸,每次9克,一日3次,一个月为一疗程。

四君子汤处方如下:
党参15 白术15 茯苓15 甘草6 黄芪15 鹿角霜9 黄芩12 蒲公英15 柴胡12 枳壳12 白芍15
山药15 茵陈蒿20 乳香6 没药6 丹参15
以上药方服6剂后诸症明显缓解,虽然一再嘱咐患者尽量不要饮酒,但是因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饮酒并没有减少,由此可见此方收效良好,复诊患者自行要求以原方服用,后再开六剂。

药方功能:
四君子汤治疗胆囊息肉、胆囊炎等胆囊疾病。

药方分析:
在这里用黄芪在于补气升阳,脱毒生肌治疗胃溃疡,尤其鹿角霜对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辩证为脾胃虚寒的久不愈合患者有奇效。

黄芩、蒲公英、茵陈蒿清热利湿除黄疸,解酒毒,乳香、没药消肿生肌、活血止痛,“丹参一味代四物”,活血祛瘀。

四逆散调和肝脾、缓急止痛。

诸方合用,针对患者的体质(本)和病因(标),所以收效明显。

双花连胆汤
金银花、野菊花各20g,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15g,黄连、龙胆草、甘草各10g。

每天1剂,分3次服,疗程为30天。

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功效:
该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疏通肝络;白芍、甘草柔肝缓急止痛,枳壳行气化滞;薏苡仁具有化痰软坚作用,可治疗多发性息肉。

相艳英教授提醒大家,不要盲目的使用中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服用上述药方,而北京施恩胆囊医院最新研制的9611消瘜复原疗法,经过了数万例患者的临床试验,效果很好。

如果大家想了解一下中药方剂,可以上网咨询,登录网站即有在线专家为你解答任何关于胆囊息肉治疗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