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简介

中国戏剧简介
中国戏剧简介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历史起源】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古典戏曲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明清传奇

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

清代地方戏

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这150多年就是清代地方戏的时代。1840年1919年的戏曲称近代戏曲,内容包括同治、光绪年间形成的京剧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一段戏曲改良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传统戏曲受到激烈的批判,此后戏曲便进入现代戏曲时代。京剧的形成是清代地方戏发达的结果,而京剧成为全国性的代表剧种后一点也没有压抑地方戏的发展。从清代地方戏到京剧,是中国戏曲极度繁盛的时代。【中国话剧介绍】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这种早期话剧仍具有一些戏曲的特点。“五四”以后照原样引进西方戏剧,形式是现实主义戏剧,称“新剧”。1928年起称“话剧”,沿用至今。

乘革命之浪潮而兴起的文明戏,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而逐渐衰落。辛亥革命的果实为军阀所篡夺窃取。为革命所鼓舞的从事新剧的人士,面对残酷的现实:有的从狂热走向消沉;有的则把戏剧作为生存之手段;有的则去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

一些商人见演文明戏有利可图,于是,便一拥而上,一时间新剧团林立而起,所谓新剧目也纷纷出台。到1914年,按中国旧历为甲寅年,此类家庭戏居然十分兴盛,故被称为“甲寅中兴”。

新剧从业人员增多,表面上壮大了队伍,实际上鱼龙混杂,降低了素质。只顾赚钱,曲意媚俗,使本来没有站稳脚跟的文明戏艺术质量急剧下降,最终,反倒失去了观众。

后来的家庭戏,一味展示家庭的丑恶,把玩男女私情,如《雌老虎》、《贪色报》、《妻妾争风》之类纷纷登场。很快,观众厌弃了这种戏,自此走向一条自毁的末路。

导致文明戏衰落的原因,除了思想的贫乏,还有演出的粗疏。许多剧团在商业演出中,多采取幕表制的方式。所谓幕表制,即演出前根本没有剧本,演出组织者只是提供一个人物名单、出场次序、大致情节或主要台词,便由演员自行排演,有时连必要的排练也没有,或将故事梗概画成连环画,或缩写在纸条上,张贴于后台,供演员上场前看上几眼。至于到了台上怎么办,那全凭临场发挥了。

显然,这种“台上见”的做法,根本无法保证艺术质量,甚至也无法保障戏剧情节的整一性。一些“言论正生”的即兴演说,常常是天马行空,信口道来,而一些丑角则是插科打诨,卖弄噱头,总之皆为片面追求剧场效果。新剧的倡导者欧阳予倩,曾经回忆当时的演出情景:一次他扮演的小姐与一位先生正在花园里倾诉爱情,小姐由于婚姻无法自主而痛心低泣,此时两个扮演丑角的人,在场边肆意耍丑,闹得观众哄笑不止。小姐与先生的爱情戏没法演下去,弄得扮演先生的演员挥舞文明棍,把两个丑角追打到后台去。

幕表制的盛行也反映了戏剧文学的薄弱,文明戏的衰落同戏剧文学的未能确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后来的新剧,到1928年,经著名的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定名为“话剧”。从此,这个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剧种,才有了一个大家认可的正式名称。

【戏曲剧种】

北京市

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眉户腔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陕南花鼓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

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

安徽省

黄梅戏徽剧青阳腔沙河调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剧嗨字戏洪山戏

上海市

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

江西省

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讲戏闽剧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四平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

海南省:琼剧临剧

湖南省

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大弦戏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彝剧云南壮剧

贵州省

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中国话剧发展简史

一、中国话剧的起源 话剧是泊来的西方戏剧品种,较之源远流长的中国戏曲艺术,它则是后起之秀,伴随着中国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被中国人引进的西方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被中国人不断地吸纳和改造,从而实现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话剧有别于中国传统戏曲,它不以歌舞演故事,而是以对话、形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创造真实的舞台视觉。但在艺术精神上,同中国的传统戏曲乃至中国的文学艺术建立了内在而深厚的联系。它已经把一种外来的艺术形式转化具有现代性和民族特色的中国戏剧样式,成为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组成部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西方戏剧是涌入中国之时,中国传统的戏曲也经历着变革思潮的冲击,掀起一股戏曲改良的热潮,遂有了“时事新戏”,已溶入了话剧的形式。1899年,上海圣约翰书院的中国学生编演了一出名为《官场丑史》的新戏,演出方式同传统经曲迥然不同,其中一些情节是从传统戏曲中化用过来,为后来以文人演剧活动奠定了基础。所以,人们把学生演时事新剧作为中国早期话剧的先驱。 二、中国话剧的萌芽改良的中国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还不是真正的话剧。学生演剧,虽有些接近话剧,也只能看作是中国话剧的准备,一般戏剧史学家把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上演的《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这种演出形态,可以说已是话剧。不久,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 三、文明戏的脚印文明戏是当时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的产物,是中国话剧的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它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扎下根来。如当时随着辛亥革命的失败,文明戏也逐渐衰落,但将戏剧作为生存手段,出现一批迎合小市民的庸俗趣味的家庭剧。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南开新剧团成立。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方法,反映了社会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样式,正式定名为“话剧”。 四、“五四”运动与话剧的形成1919年,中国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五四”爱国运动,也是一场旨在解放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剧,即话剧,也在这场伟大的文化运动中形成。在狂飙突起的反封建文化的浪潮中,文明戏早已难以担当宣扬新文化的使命。而旧剧,也就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在“五四”新文化的倡导者看来,是应该推倒的旧文化的堡垒。因而有了新剧旧剧之争。有人主张保存旧剧。他从西方话剧与歌剧分流的特点出发,认为中国传统戏曲与新剧应并行不悖。也有人从中西戏剧的比较中,认为中国传统戏曲“重写意”,有别于西

中国戏剧种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浅谈中国戏剧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戏剧在新时代的发展之路 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 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然而,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作为戏剧管理者和戏剧文学家们对于戏剧与市场和戏剧文学创作的不切实际。 如今,步入低谷的中国戏剧已无法与繁荣发展的西方戏剧相媲美。世界齐名的两大戏剧中心——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然成为西方戏剧的王国,而且也成为了表演艺术的国际舞台。时至今日,它们作为戏剧中心和娱乐中心,不仅将西方戏剧的影响日益扩大,而且在美英两国的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令人瞩目的作用,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种发展势头和成就是现在的中国戏剧无法企及的。 那么,中国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今天这种状况呢?与纽约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相比,它有哪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认为二者的发展路线存在差异。非源于大多数观众的欣赏而产生的艺术形式本身就注定是一种“大雅”的艺术审美形式,这种“大雅”本身不会存在着太多的接受者。经过漫长的发展,中国的戏剧一直保留着当时的唱腔、表演形式与剧本模式,这种保留一方面是国粹的传承,一方面却很容易走向拟古守旧的误区。而纽约百老汇则不同,它走的是大众化路线,经常会组织人员对各地的观众进行市场调研,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口味和与

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因素谋求和谐。伦敦西区的魅力和优势也在于它在有限的空间内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选择,以集体的优势吸引庞大的观众群,产生连锁效益,因为不同口味的观众在西区都能找到自己中意的节目。 所以,中国戏剧要有所发展,应该“让戏剧走向大众视野”,戏剧是演给人看的,戏曲的创作演出时刻应当为观众而存在,失去了观众,戏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戏曲创作必须考虑观众的需求,自觉地受观众的制约。其实中国的戏曲艺术历来重视在舞台上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传统戏曲时刻不忘观众。过去的戏曲编剧在选材时,大都取材于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记及社会上的新闻等,以此来引起观众的兴趣。导演也是如此,时刻提醒演员不要忘了观众。而演员则必须唱得好、演得好、舞得好、打得好,才能赢得观众的赞赏和肯定。总之,戏曲的创作与演出要以观众为中心,以观众的欣赏需要为目的,承认观众的存在,重视观众的需求,就是尊重戏曲的艺术规律。综观戏曲舞台上历来产生的大批优秀剧目,正是遵循艺术规律,以观众为出发点,发挥戏曲独特的表现手段,才会深深地打动群众,受到观众的好评。 戏曲演出必须明确一点:要让观众看得懂、引起观众的浓厚兴趣,才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如果观众对所演的剧目根本看不懂,或是虽能看懂,但剧目曲高和寡,或反映的是观众不关心的事,那么即使编剧的写作再娴熟,导演的手法再高明,演员的演技再炉火纯青,对于观众来说都是隔靴搔痒、无动于衷的。戏曲不能打动观众,就会失去生命。这在中国戏曲史上也曾有过教训。如昆曲历史悠久,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皇家御用的宫廷戏后,离百姓生活愈来愈远,渐渐脱离了群众。 戏曲艺术以观众为中心的原则,归纳起来是:思想性、娱乐性、群众性三结合的原则。首先,它有很强的思想性,但表演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既讲究娱乐性,要求演出声情

15中国戏剧发展史学习资料

15中国戏剧发展史

戏剧发展史 一、概念界定 (一)关于戏曲 《长恨歌》“梨园弟子白发新”。 《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 可知梨园为玄宗时宫廷所设,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中国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 五大剧种:京剧、(浙江)越剧、(安徽)黄梅戏、(河北)评剧、(河南)豫剧。 地方戏曲剧种: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 (二)关于话剧 话剧指以对话方式为主的戏剧形式,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到中国。主要叙述手段为演员在台上无伴奏的对白或独白,但可以使用少量音乐、歌唱等。中国传统戏剧均不属于话剧,现代西方舞台剧如不注为音乐剧、歌剧等的一般都是话剧。 (三)关于戏剧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的一种综合艺术。包括戏曲和话剧。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二、发展历程 (一)先秦——戏曲的孕育时期 1.宗教祭祀 歌舞是人类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原始歌舞,在远古主要是作为进行巫术礼仪活动的重要绢成部分。原始人为了表现自己对图腾的崇拜,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并且根据祭祀的需要,将散漫的原始歌舞组合成一定的格式。在这种活动当中,原始歌舞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戏剧因索。《尚书·尧典》中记载的“百兽率舞”就是一出典型的具有图腾崇拜意义的原始歌舞:众多以动物为图腾的氏族代表分别装扮成各种动物并模仿其姿态动作进行表演,最终向尧舜氏族的图腾——“龙”顶礼膜拜,象征着臣服。 2.巫觋祀神 随着祭祀仪式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专职的巫(女性)、觋xí(男性),侍奉天地鬼神,为人占卜、祈祷,也即承担人与鬼神之问互相沟通的使命。在祭祀活动中,这些巫觋装扮成神,且歌且舞。他们歌舞的目的不仅在于娱神,也在于娱人。 3. 俳优娱人 祭祀在不断演变,巫、觋的表演越来越趋向于娱人的目的,巫觋派生出来的优(也称倡优、俳优)已经脱离了神的依附,主要以歌唱、舞蹈、滑稽、杂

(完整版)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中国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

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净】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中国戏剧主要种类及特点 京剧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1、谭派。代表人物谭鑫培,专演老生。 2、余派。代表人物余叔岩,演老生,以唱腔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刘派。代表人物刘鸿声,演老生,以嗓音高亢著名。 4、杨派。代表人物杨小楼,演武生,讲究“武戏文唱”。 5、梅派。代表人物梅兰芳,“四大名旦”之一,擅演青衣、花旦、刀马旦各种角色。 6、程派,代表人物程砚秋,“四大名旦”之一,演青衣。他根据自己嗓音的特点,创造出一种幽怨婉转、若继若续的唱腔。 7、盖派。代表人物盖叫天,以短打武生为主,武戏文唱。 8、言派。代表人物言菊朋。 9、金派。代表人物金少山,演花脸。 10、麒派。代表人物周信芳(艺名麒麟童),演老生。 11、荀派。代表人物荀慧生,“四大名旦”之一,演花旦。 12、尚派。代表人物尚小云,“四大名旦”之一,主要演青衣。 13、马派。代表人物马连良,三十年代同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合称“四大须生”。 主要地方剧种及其代表人物 京剧:全国流行最广的剧种,有近二百年历史。

昆剧:也叫昆山腔、昆曲、昆腔。编演《十五贯》、《墙头马上》、《李慧娘》等剧目,得到新生。著名演员有俞振飞、华文漪、李淑君、张继青等。 越剧:流行于浙江、上海等地,约有五、六十年历史。《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剧目流传很广。著名演员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王文娟、张桂凤、徐天红、金采凤等。 河北梆子:流行于河北省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清代乾隆年间由山西梆子传入河北逐渐演变而成。著名演员有韩俊卿、银达子、金宝环、张淑敏、裴艳玲、张惠云、赵鸣岐、周春山、齐花坦等。 评剧:流行于北京市、内蒙古自治区和华北、东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小白玉霜、喜彩莲、新凤霞、魏荣元、席宝昆、李忆兰、马泰等。 豫剧:也叫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流行于河南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牛得草等。 秦腔:流行于西北各省。著名演员有刘毓中、刘箴俗。 晋剧:也叫中路梆子,流行于山西中部。主要演员有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 川剧:流行于四川全省及云南、贵州的部分地区。著名演员有张德成、贾培之、周慕莲、阳友鹤、陈书航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华侨居住区。历代著名演员有李文茂、邝新华、马师曾、红线女等。 汉剧:也称汉调,流行于湖北及河南、陕西、湖南、广东、福建等省。著名演员有陈伯华、吴天保等。 黄梅戏:流行于安徽及江西,湖北部分地区,源于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著名女演员严凤英在唱腔和表演上有新的创造。 1、昆曲

中国戏剧

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 起源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5]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北曲杂剧。它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其唱法富于变化,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乐器以鼓板为主。由于南曲声腔与北曲不同,因而二者风格迥异。

钱南扬《戏文概论》考得宋元戏文238 种,其中绝大多数为元代作品,实际当不止此数。这些戏文中今存全本者仅《张协状元》(一般认为是南宋时作品),《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琵琶记》、《白兔记》、《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等。[6] 元代杂剧 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它达到了很高的文学水准,以至单从诗体而言,古人早就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 王国维说:"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元杂剧取得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崇高地位,其杰出成就主要表现在它深厚的思想内容和高度的艺术造诣两方面。 元杂剧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深刻,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斗争精神。元杂剧作家为避文祸,多借历史传说故事反映现实,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的也常涂上一层"历史传说"的保护色。但许多作品生动地展现了元代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有着强烈的时代感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1、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如《窦娥冤》,《鲁斋郎》,《陈州粜米》等,大胆抨击了元代的专制统治和蹰败政治,使人们看到在民族、阶级双重爪迫下的黑暗社会现实和人民的深重苦难。

中国戏曲发展史历史发展

中国戏曲发展史 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歌舞,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 萌芽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戏”;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适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向一点点迈进。 繁荣 12世纪中叶到13世纪初,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民生活和观点的宋杂剧和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延展 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鼎盛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革新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现代戏曲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这段时期,一些有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霞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星宿 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各个剧种都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优秀演员。京剧有馀叔岩、言菊朋、梅兰芳等,川剧有周慕莲,汉剧有董瑶阶,湘剧有吴绍芝,秦腔有刘毓中,蒲剧有王存才,等等

中国戏剧史 期末复习

中国话剧的发端是春柳社。1906年底,一批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成立了春柳社。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是:李叔同、曾孝谷、陆镜若、欧阳予倩等。 1907年,春柳社演出了《茶花女》第三幕,这是春柳社演出的第一个,也是影响最大的剧目,是“中国人用中国话演出的第一个话剧”(张庚)。 1907年6月,春柳社又正式公演大型剧目《黑奴吁天录》,是中国完整话剧的第一次演出,也是中国话剧的第一个创作剧本。 1912年,陆镜若、马绛士在上海成立“新剧同志会”,后来欧阳予倩等人陆续加入。新剧同志会在国内从事职业演剧,这是东京的前期春柳在国内的延续,这一时期的春柳又被称作是后期春柳。 所谓幕表剧,就是指只有故事大纲,依据故事大纲排定一个演员表和分幕分场表,有的附上重要的对话,而其余部分则依靠演员的临场发挥。 进化团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个职业剧团,1910年冬成立于上海,1912年解散。进化团的主要领导人是新剧活动家任天知。 《迦茵小传》是中国本土第一次演出真正的话剧。 与成熟期的中国话剧相比较,文明戏有着明显的不同: 1.编剧方法承袭传统戏剧的幕表制。 2、戏剧结构注意连贯性与完整性,原原本本从头道来,注重讲故事。多用明场,少用暗场。使用开放式的结构,受章回体小说影响,分场极多。 3、演出风格上注意台上台下的交流,有大量的插科打诨。 4、表演方法上保留了传统戏剧角色分派的做法。 5、舞台美术贫困化,有时连桌子椅子也是画在幕布上的。 1918年6月的《新青年》出“易卜生专号”,发表了易卜生的剧本《娜拉》(即《玩偶之家》)、《国民之敌》(《全民公敌》)、《小爱友夫》。 民众戏剧社 1921年5月成立于上海,同时创办《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由汪优游发起,主要成员有沈雁冰、郑振铎、欧阳予倩、熊佛西、陈大悲等13人。这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戏剧团体。 戏剧协社 1921年12月成立于上海。由马振基发起,主要成员有谷剑尘、欧阳予倩、洪深等。这个团体公演了16次,活动了12年,是成绩最大,时间最长的剧社。 南国社 1924年田汉和他的妻子易潄瑜创办《南国半月刊》。1927年秋天成立南国社,并开办南国艺术学院。在上海、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演出的戏基本

中国戏剧发展历史

中国戏剧发展历史

中国戏剧发展史 专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 学号: 所在系:

Chinese drama history books Design specifications ABSTRACT The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book design is Chinese drama foreig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Will Chinese drama visual ideas and values, through the static, specific, visual transmission system, a more organized, planned and correct and accurate and fast pass out, and through the activities of the whole Chinese drama, the spirit, thoughts, art, business strategy,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way through the book content may be decoupling. Make the social public can clearly master Chinese present drama development history, produce identity, and then reach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drama, approved purpose. KEYWORDS: Books drama objective

京剧相关英语介绍Beijing Opera

京剧相关英语介绍Beijing Opera Four Famous Dan Actors 四大名旦;Stage Props in Peking Opera 京剧道具 Types of Facial Make-up in Beijing Opera 京剧脸谱 Roles in Beijing Opera 京剧的角色;Xipi and Erhuang 西皮和二簧 Wenchang and Wuchang 文场和武场;Piao You and Xia Hai 票友和下海 Longtao and Figurant "龙套”和“跑龙套”;Qiba “起霸” ;Liangxiang “亮相” In 1927, an open selection of the top Dan actors, sponsored by the Shuntian Times newspaper, was launched. As a result, Mei Lanfang (1894-1961), Shang Xiaoyun (1900-1976), Cheng Yanqiu and Xun Huisheng (1900-1968) were the most outstanding in the selection, and were named the four most famous Dan actors of Peking Opera at this time, each having his own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regard to action, expression and music. In addition, each had his own special repertoire, and these have been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Eventually, they formed the four main schools of Peking Opera. Later, groups of excellent young actors were active on the opera stages, among whom the most famous were: Li Shifang, Zhang Junqiu, Mao Shilai and Song Dezhu, selected by the Liyan Newspaper. Each of the four had his own special repertoire, and their wonderful performances were well received by the mass. Eventually, they were recognized as the four sub-leading Dan actors of Peking Opera. China entered the modern era amidst turbulence and change in the 20th century. The Revolution of 1911 put an end to the 2,000-year rule of the feudal dynasties. Thus there was a spate of famous actors and actresses and schools of Peking Opera in the early decades of this century. 二十世纪20年代年京剧旦行先后成名的四位有代表性的演员: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四大名旦在艺术上不断进取,表演、唱腔精益求精,各有独门剧目,蔚成流派。 四小名旦继“四大名旦”以后,二十世纪30年代又有一批旦行演员脱颖而出。 1940年,北京《立言报》邀请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人合作,在北京新新大戏院演出两场《白蛇传》,四个人分演自己擅长的一折戏,各展所长,社会影响强烈。从此即被公认为四小名旦。

中国戏剧

(一)中国戏剧的地位。中国戏曲长久以来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它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段和独有的审美特征,通过高台劝化,教育民众,敦本淳俗,崇本扬善,深受历代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寓情于理,情景交融,时常触及到人们心中最敏感的神经,让人们随之而喜,随之而悲,实现了它的教化功能;通过集中、典型的故事反映现实,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使人们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心灵得到洗礼,实现了它的美化功能;它还对社会生活提供审美判断的标准,在弘扬真善美的同时,也告诉人们什么是假丑恶,实现了它的批判功能。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以文化复兴助推民族复兴,无论从中国梦的实现还是从核心价值观的树立而言,戏曲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二)中国戏剧的影响在世界上独一无二。首先,体现在中国戏曲的古老历史上, 中国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列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其次,中国戏剧与苏俄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表演体系、德国的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一起,成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其三,体现在中国戏曲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上。欧洲戏剧走的是各种艺术因素逐渐分化、

独立的道路,而中国戏曲的发展过程中,戏剧性成分逐步在增加,不但融合歌、舞、说、演等主要的艺术因素,还在向前发展的路上,随时把当时的新兴技艺吸收融合进来,成为综合体的一部分,戏剧也因此被称为世界“第七艺术”。 (三)中国戏剧取得的地位和影响缘于其长久以来具有传播功能及其在普及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戏曲作为其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和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民族精神。回顾戏曲走过的历程,可以看到,不同的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文化随着不同剧种、不同剧目在相互碰撞、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中,汇集成浩浩荡荡的传统文化长河。戏曲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生共长,相互依存的。一方面它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各种养分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她又发挥着经典、诗文、史书无法替代的社会作用。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戏曲文化作为传播中国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在戏曲剧本里面所反映的变革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威武不屈等思想和观念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粹,这也是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数千年而不败的原因所在、价值所在。戏曲承载着众多的中国文化基因,以新颖、现代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通过戏曲之美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弘扬中华文明的传统,提升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形象。

中国各类戏剧简介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固有的传统戏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 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 戏曲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如今有360多个剧种。中国古典戏曲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 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

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 据统计,中国的地方戏剧种有360多种,也就是说,你一天看一个戏曲剧种不休息,可以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国戏曲剧种看全。 历史的前进,时代的变更,使一些戏曲剧种消弱甚至消失,也使一些剧种新生、壮大。以戏曲的发源或流行省区划分: 北京市: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龙江剧 陕西省: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眉户腔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陕南花鼓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中国现代戏剧史稿笔记(1).docx

绪论: 一、现代性——历史的使然 基于历史要求的戏剧思潮和戏剧观念的根本转变,或者说戏剧之启蒙理性与现代意识的强化,是中国戏剧脱离古典时期,进入现代时期的基本标志。 1、中国戏剧向现代化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戏剧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二:戏剧精神内涵的变化。 第三:舞台任务形象体系的变化。 第四:戏剧艺术生态构成上的变化。 二、中国现代戏剧的崛起 变革先是在旧戏营垒的内部进行,这就是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的戏剧改良运动。 首先:杂剧和传奇这种古老的戏剧文学体裁,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其实:当时在舞台上处于“霸主”地位的京剧,也惊醒了改革的尝试。 三、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历程 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到四十年代,便是现代戏剧发展、成熟和繁荣的时期。 二十年代的话剧,在艺术上较文明新戏时期已有长足的发展。首先:剧本文学的创作打开了新局面。其次:对戏剧演出的完整性和艺术性具有重要意义的导演艺术,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与成熟,是有促进作用的。 三十年代的中国话剧在曲折发展中达到成熟的时期。 左翼戏剧运动成为戏剧运动的主力。首先表现为政治上对战斗性的追求明显加强。艺术发展上呈现相当复杂的局面。主题大于形象,思想和艺术处于不平衡状态。 四十年代是中国人名在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的伟大时代,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高扬的伟大时代,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 第一:在三十年代已经成熟的基础上,向丰富性、多样性方面开拓了新路。 第二:在戏剧艺术的探索上,对五四以来只强调向西方学习而忽视中国戏剧传统的偏向进行了拨正,戏剧的民族化问题受到普遍重视。 二十年代戏剧以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主题。 三十年代以阶级斗争、社会解放的主题。 四十年代民族解放的总主题,得到深入的表现。 四、中国现代戏剧的历史特征 1、反帝反封的土壤诞生,左倾。 2、中国现代戏剧史,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剧变革、发展的历史。

介绍戏剧作品的英语范文

介绍戏剧作品的英语范文 陆宇青(左)和英语老师王静在讨论剧本用词 最近,一篇名为《Love without reach》的英语戏剧,在武钢三中教师涂青的朋友圈“官宣”,精巧而不失正能量的情结,引来大家的集体点赞。该戏剧故事是由该校高三(7)班陆宇青同学创作,用了2500余单词,大约10幕的篇幅,讲述了一个属于青春的故事。 Luthen和Selina是一所重点高中的优秀学子,二人关系亲密。在Luthen为了与Selina继续同班而放弃进入学校最优秀的班级之后,二者朦胧的感情萌发。后来班主任Light老师发现苗头,他们并没有等来Light的“暴风骤雨”。一番坦诚的谈话以后,大家明白了青春之所以珍贵,更多的在于朦胧的克制。这样乌云散去,阳光重回每个人的心田。 陆宇青的英语戏剧手稿 陆宇青在该校是名副其实的学霸,多次考试名列前茅。谈到创作的初衷,陆宇青表示:国庆前,英语正好学到了选修八的第四单元,主题是萧伯纳的名篇《Pygmalion》(皮格马利翁)。讲述了一个卖花女在一位语言学教授的帮助下,通过言行举止的改造蜕变成

淑女的故事。英语老师王静在国庆休假的时候,布置了一篇以戏剧为主题的作文。陆宇青一直以来都对于创作很感兴趣,平时学习紧张没有实现,这一次算是小小地如愿以偿。 谈到布置作业的初衷,王静老师表示,大家印象中高三的学习是枯燥没有色彩的,其实通过新颖有趣的方式,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她相信:语言学习不是呆板枯燥的,而是活泼灵动的;高三的天空不是灰色的,诗歌和远方会让它绽放出五彩的的光芒。 所以她先是利用自习课播放了这部电影,让学生的心情随着主人公的命运波动的同时,更直观的体会到原汁原味的英式英语及其方言的魅力,随后顺水推舟的布置了这项作业。 事实上,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布置这样的作业了。作为一名有着15年教龄的英语老师,她一直保持着对教育的热情和探索,一直在思考并尝试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角度。高一新生入学起,我就开始布置各种旨在培养英语核心素养的任务。在学习每一册书时,都会鼓励学生自选一个单元,自己备课,准备讲课素材,制作ppt,然后做课堂的主人——上一节英语课。孩子们也从最初站在讲台上的青涩幼稚、局促紧张,到现在的落落大方,侃侃而谈。

中国戏剧戏曲话剧习题

1.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是1907年(1906.12)在日留学生曾孝谷、李叔同等组织的春柳社。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比较正规的演出时在日本东京上演《茶花女》第三幕。第一次完整的剧目演出是改编自美国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黑奴吁天录》,被看作是中国话剧史的开端。 2.北方以南开学校为代表,创造人张伯苓。1909年开始第一次演话剧活动,1914年成立南开新剧团。 3.话剧是应新文化运动而生。 4.中国早期的话剧,通称为新剧、文明戏、爱美剧,1928年,洪深将这一艺术形式正式命名为“话剧”。 5.中国话剧的三位奠基人是:田汉、洪深、欧阳予倩 6.胡适的《终身大事》(1919)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正式发表的白话剧作。 7.将中国专业话剧演出推向社会的是田汉在1927年创立的南国剧社。 8.创作了话剧《一只马蜂》、《压迫》、《三块钱国币》的剧作家是丁西林。 9.对中国萌芽期的话剧创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是外国剧作家(B)的《玩偶之家》 A.王尔德 B.易卜生 C.米勒 D.契诃夫 10.1924年《少奶奶的扇子》出自(A) A.洪深 B.田汉C,欧阳予倩 D.郭沫若 11.以下作家作品组合正确的是(B) A.郭沫若《潘金莲》 B.欧阳予倩《泼妇》 C.洪深《获虎之夜》 D.田汉《王昭君》 分析:《潘金莲》欧阳予倩、《获虎之夜》田汉、《王昭君》郭沫若。 12.洪深的贡献(ABCE) A.最早确立话剧的专职导演和正规排演制度 B.发表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剧本《申屠氏》 C.为“话剧”命名 D.标志着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 E.第一个用软景片布景 分析:D不对的原因是:洪深《少奶奶的扇子》标志着中国话剧舞台艺术奔向成熟。 13.郭沫若二十年代创作的话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包括以下(BDE) A.《潘金莲》 B.《卓文君》 C.《木兰从军》 D.《王昭君》 E.《聂嫈》 14.夏衍三十年代创作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探索”之作是《上海屋檐下》(1937) 15.曹禺三十年代最著名的的代表作是《雷雨》(1933)、《日出》(1936)、《原野》(1937)。 16.李伯男导演的“都市爱情三部曲”是《剩女郎》、《嫁给经济适用男》、《隐婚男女》。 17.1927年创作话剧《赛金花》的作者是田汉。(×)分析:是夏衍 18.在话剧界有“思想者”之称的著名导演王延松,2006年曾为天津人艺导演过话剧《原野》。(√) 19.有戏剧导演界的“冯小刚”之称的是当代话剧导演是黄盈。(×)分析:是李伯男 20.标志中国话剧成熟时代是在二十世纪(B)

中国戏剧论文

Title: Introduc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Abstract: I gained the inspiration from the course of western musical appreciation. Now we are learning western musical operas. But most of us don’t know much about Chinese opera. As the quintessence of our countr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Chinese culture as well as the reflec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as been destroyed to some degree. It is high time that we did something to protect our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from extinction. First, we should know the process of its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will introduce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n detail.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is the marrow of Chinese culture. It originated from the songs and dances of primitive society, and then had been further developed. Such as the sorcerer’s dance to sacrifice the supernatural beings in feudal society, the comedian’s dance in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acrobatics in Han Dynasty, vaudeville in Tang Dynasty. It became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arts, and the plot became more and more complex. Za Ju in Song Dynasty and Yuan Ben in Jin Dynasty were the complete form of Chinese opera, and marked the maturity of it. In Ming Dynasty, there appeared a new kind of opera, Chuan Qi. In the reign of Jia Jing emperor, Kun Opera came into being, also known as Kun Shan Qiang. As the maj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