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创维电视公司物流成本控制问题及优化对策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000字》

《创维电视公司物流成本控制问题及优化对策文献综述开题报告4000字》
Hopwood在《法务会计》中认为,企业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问题是企业内在核心,不是单独区分于其他组织之外的,其存在有一定的关联性,大至关系整个社会系统环境中,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互利共存的,财务管理不仅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更是对组织构建的完善(郑志强 ,邓丽丽,2022)。
黄玉华, 韩秀英 ,谢芳在《创业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解析》中曾对一个创业型消费型家电企业进行了研究。该企业属于生产型,主要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与研发。在研究过程中,创业型企业主要存在的财务问题有:“创业型企业属于初创期,很多财务基础体系还未完全建立,不能完全借鉴大消费型家电企业的财务管理模式:大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仅要配备很多的财务人员,而且流程复杂。另一方面,创业型企业缺乏规范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许海燕, 魏春华,2022)。针对这些问题,作者也提出了相关对策,例如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建立有效财务体系等。
二、研究现状
Wanzenried在《马来西亚中小企业的优势和劣势:财务管理视角》中认为,可以通过选取不同状态的企业对比来分析企业正常经营时和濒临破产时在财务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CUSUM模型、分析各个财务变量的相关性来进一步预测企业是否面临财务问题(周永福 ,吴春,2020)。这个模型虽然能够通过财务指标的变量预测企业是否面临财务危机,但只是对于结果的揭示,并没有在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预测,只有在企业出现严重的财务问题时才能反映,因此,具有一定的缺陷。
3.2.2建立作业中心
3.2.3作业成本标准的确定
4创维电视公司存在的不足
4.1创维电器企业物流核算发法的不完善
4.2创维电器的物流环节不够衔接由此造成的损耗较大
4.3创维电器员工成本控制意识不强
5创维电视公司物流成本控制现存问题的改进策略

文献综述(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

文献综述(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

文献综述前言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为《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以建筑有限公司为例》,由于目前国内外学者并没有对建筑有限公司的物流成本管理问题进行过研究分析,并且据了解建筑有限公司的物流成本管理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叙述对解决建筑有限公司的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论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针对建筑有限公司存在的物流成本管理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这些文献给予本论文很大的参考价值。

本论文主要查阅近几年有关营业成本控制的文献期刊。

本论文搜集了国内文献15篇,国外文献3篇。

这些文献主要有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方法等内容。

这些文献均选自近几年的学术期刊,具有学术代表性和前沿性。

这些文献对本论文研究建筑有限公司物流成本管理的现状,以及从中发现并解决问题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

谢楠,严建渊(2012)在(浅析中小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与对策)《物流工程与管理》中提到,加强物流成本管理目前已经成为很多中小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但是仍然还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对于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通过这篇文献,了解到企业必须将物流成本管理建立在全方位的物流系统平台上,着眼于物流活动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化管理和控制,多方联动,不断提升水平,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全面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郭燕翔在(2012)《关于仓储型物流企业成本的精细化核算的研究》中指出:全部成本法不能满足精细成本核算的要求,企业必须综合各种因素,通过定期测算,构建分配数学模型,变粗放式经营管理思想为精细化管理,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

郭燕翔还指出:“平均费率”核算比较适用于大量,少品种的运输,却不适合多样化,个性化物流服务的需求。

易静(2012)《浅谈我国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及核算思路研究》阐明: 在物流成本构成中,仓储成本比重仅次于运输成本,因此企业应重视仓储成本的管理,完善物流途径,缩短物流运程,减少库存量和周转环节,合理库存,提高保管效率,这是降低物理成本最重要的方法。

国内外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国内外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国内外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我国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国内外物流成本控制的,欢迎阅读查看。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物流成本控制已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关键因素.为此,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相关的一线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本文将在这一部分具体阐述国内外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一、国外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从国外知名的期刊上看,其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微观企业物流成本的研究,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约束条件下的供应商选择、物流及配送系统的设计、运输及仓储策略等.同时更加侧重于从实证研究角度来研究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优化策略及相关数学分析模型.本文则将从供应商选择策略、库存及仓储策略、运输及配送策略三个主要方面来综述国外的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现状.1.供应商选择策略中的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Mooret和Fearon主张价格、质量和产品交付是影响供应商选择策略的重要准则,他们认为线性规划方法可以成为供应商选择的一个重要方法.在这一思路的影响下,Gaballa首次从实证角度将数学规划方法应用于供应商的选择.Anthony和Buffa开创了一个单目标的线性规划模型用以支持企业的战略采购计划,但是订单成本、运输和验货成本等因素未被考虑到该模型中.Narasimhan和Stoynoff将一个单目标混合型整数规划模型应用于某大型制造企业,以优化面向供应商群体的订单分配及物料获取过程.Turner为BritishCoal公司提出了一个单目标线性规划模型,该模型在考虑供应商能力、最大订单量、最小订单量、顾客需求,及区域布局的约束条件下,实现总折扣价格的最小化.Sharma等人提出了一个非线性的混合型整数目标规划模型用以解决供应商选择问题.他们在模型中考虑了价格、质量、产品交付和服务等因素,所有的准则均作为目标.Benton在多品类、多供应商、资源限制和数量折扣的条件下,应用拉格朗日放松法开发了一个非线性规划和启发式过程模型用于供应商的选择.该模型目标是实现采购成本、库存持有成本和订单成本的最小化.Ghodsypour和O.Brien开发了一个决策支持系统(DDS),用于减少供应商数量和对供应商的商业伙伴数量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S.H.Gh-odsypour和C.O.Brien为例,他们在2001年讨论了在多供应商、多种标准和供应商能力限制的约束条件下,供应商选择决策中的物流总成本问题,他们开发了一个混合型的整数非线性规划模型,并进行了相应的数学实例分析.2.库存及仓储策略中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库存与仓储问题,很早就被国外学者纳入关于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范畴,因而国外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十分深入,也取得丰硕的成果.1913年,FordHarrisr在其论文中首次发表了着名的经济订货批量(EOQ-EconomicOrderQuantity)模型;随后,Clark和Searf开始研究多级库存,并于1960年分析和建立了一个不考虑批量的N级流水系统(SerialSystem).他们证明了对于考虑贴现和存储成本的N级流水系统来说,其最优库存控制策略是所谓的最大订货水平(Order-up-Level)策略.在这些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后边的学者相继从不同的问题和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经典模型.例如:经济生产批量模型、允许缺货的经济订购批量模型、经济订购批量折扣模型、物料需求计划(MRP)与及时化生产方式(JIT)库存模型等等.而关于库存成本方面的研究,近些年也取得了很显着的成就.例如:K.Skouri和S.Papachristos在对现有文献中的库存模型进行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以下5种成本应该被视为关键性成本:(1)损坏成本;(2)持有成本;(3)缺货成本;(4)机会成本;(5)补货成本.RonaldS.Tibben-Lembkea和YehudaBassok于2005年讨论了基于延迟定制化战略的库存模型,他们认为采用延迟制造战略来维持其库存战略能够带来可关注的利润增长.3.运输及配送策略中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运输是物流系统的一大支柱体系,它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国外学者对物流运输成本的研究涵盖了宏观、微观的各项运输及配送成本问题,具体研究成果如下所述.Krugman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指出贸易成本规模在经济地理模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Henderson等人也强调了运输成本在贸易和收益方面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影响;Kumar和Hoff-mann分析了贸易、运输成本和适度全球化之间的多重联系;而HensRunhaar和RobvanderHeijden探讨了公共政策对货物运输成本的干预,以荷兰的纸质印刷品的物流为例进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货物运输成本对供应链中的货物运输需求进行管理控制的机制.除此之外,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如何测量运输成本进行了尝试,开始使用到岸价对离岸价的比率作为测量海运成本的工具,但是对于这种观点,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反对者认为,用到岸价对离岸价的比率计算出来的成本不能提供与时间变化趋势相同的足够信息.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国外物流成本研究体现出很强的实用性与针对性,研究内容和问题十分广泛,研究成果也很多.他们对物流成本的具体构成及相互影响的认识存有许多差异.他们集中于对物流成本优化策略、方法及技术等实操性的研究很多,而对于物流成本理论体系等相关基础理论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二、国内物流成本控制研究现状我国对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引入我国也仅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开发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例如: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等.黄岩提出了基于横向控制、纵向控制以及供应链为对象的计算机网络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假设销售、生产、采购和售后服务四个环节的物流成本分别是物流过程的函数,然后建立各部分的成本函数和总成本函数,最终构建了以物流成本的预测、计划、分析、信息反馈和决策等步骤为主体的横向控制和以过程为基础的纵向控制以及以供应链为对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控制.柳键、马士华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出发,引入有效库存水平概念,创建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李慧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这一概念,并提出了多种作业的正态线性回归模型.张令荣,杨梅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通过这个模型可以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取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物流成本控制.但是有所不足的是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并没有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田肇云提出挖掘逆向物流潜在价值的策略.他指出有效的逆向物流管理能够减少企业乃至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成本、增加利润,改善企业的现金流,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并为企业赢得信用和品牌形象.石明虹,滕芳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物流评价体系的量化方法,他们主张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评价指标.张余华,翁君认为供应链物流中,物流作为整个供应链子环节,其决策最终必须服从供应链,单纯对系统自身优化具有很大局限性.他们认为在供应链的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将会遇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的不同因素的影响,这些都会加剧优化的难度.近3年,许多学者对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突破了模型和理论本身,开始结合具体的企业,进行实证性分析,并提出了成本控制的建议.胡开桥在研究苏宁电器的物流成本控制时,阐述了苏宁在采购成本、入库商品编码、库存商品、配送成本这几方面进行管理与控制.同样的,翟娜在研究连锁零售商沃尔玛如何做到"天天平价"时,提出了与苏宁电器在物流成本控制方面相仿的对策建议.而有关炼油厂的成本控制的研究在最近几年略有涉及,例如:如何压缩生产成本,调整成本结构,拓展盈利空间等.我国的油田企业在成本控制领域虽然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且目前还没与形成行之有效的成本控制理论,对炼油厂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实践仍任重道远.三、结束语总体上说,我国对于物流成本控制的研究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建立完整的物流成本控制体系,但不可否认我们已经取得了显着地成果.但今后仍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提出完整的物流成本控制系统,来为社会服务.[1]黄岩,高建兵,蔡雨阳.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7):82-85.[2]柳键,马士华.供应链合作及其契约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4(1):85-87.[3]李慧.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在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应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4(6):115-117.[4]张令荣,杨梅.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物流一体化成本分析方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4):33-36.[5]田肇云.逆向物流潜在价值及挖掘策略[J].商业时代,2006(8):17.[6]石明虹,滕芳.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26):146-147.[7]张余华,翁君.供应链背景下物流系统优化问题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6(1):76-79.[8]胡开桥.苏宁电器公司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策略浅析[J].消费导刊,2009(1):33-35.[9]翟娜.连锁超市物流成本优化研究--怎样做到"天天平价"[J].科技信息,2009(5):477-478.。

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现状与问题分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在物流成本控制中是以外生变量形式而存在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物流成本控制现状问题的,欢迎阅读查看。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良好的物流已经成为其实现利润快速增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我国已实现了高效、快捷、精准的物流配送方式,在为企业节省大量资金的同时,也为终端用户带来了诸多便利。

然而,我国物流业起步较晚,物流成本过高,使其发展受阻。

基于此,笔者对当前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现状及物流成本控制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展开深入分析,并提出了物流成本控制的优化路径。

一、文献综述20世纪80年代,“物流”概念由日本传入我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学者们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如火如荼。

陈正林(2011)从会计核算角度对物流成本内涵、分类及生成机理展开研究,并采用案例分析方法,总结了物流公司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认为现代物流企业在控制成本过程中,既要有效降低各环节成本,又要不断优化流程、协调供应链关系。

[1]段琼(2012)指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流企业要想培育企业优势竞争能力,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运营成本。

包括采用作业成本法(ABC法)加强物流成本核算,提高物资周转率,控制并降低存储费用;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实现对订单、配送等的高效处理。

[2]季小立等人(2014)认为,要想振兴国内物流企业,必须有效降低城市物流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当务之急是提高城域之间的配送效率,实现物流成本控制。

二、我国物流成本控制现状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国内物流行业进入了快速发展通道,物流需求规模持续保持较高增幅,物流业增加值平稳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社会物流总额已经达到197.8万亿元,同比增长9.3%,但物流成本过高成为了制约物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偏高我国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中国采购发展报告(2014)》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达到10.2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8%,美国这一比重仅为8.5%,发达国家平均比重为9%,发展中国家平均比重为6%.表1为2009年~2014年国内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一览表。

物流成本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物流成本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职业教育科研方法课程研究课题作业******院(系):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别:10物流管理(职教师资)2班学号:**********指导老师:苏华老师提交日期:2012年12月12日物流成本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被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就需要进行管理和成本的控制才能使企业实现利益的更大化。

主体1.物流成本的概念和物流成本的构成根据《物流术语》(BG/T18354-2001),物流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是指物品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资源的货币表现。

具体的说,他是物品在实物劳动,如包装、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种活动过程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流的总和。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

2.国外物流成本控制研究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1971)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做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库伯(Robin Cooper)和卡普兰(Robert S. Kaplan)(1988)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

D•Maddison 、D•Pearce 和O•Johansson 等人( 1995 ) 在《道路运输的真实成本》中对构成道路运输成本的各项因素, 如运输的环境成本、外部成本等进行了探讨。

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报告物流运输行业精品资料

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报告物流运输行业精品资料

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报告物流运输行业精品资料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最新资料,Word版,可自由编辑!】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研究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众多企业面临着全球化的挑战,很多企业出现了成本与盈利不平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和流通业都开始着手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水平,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物流系统中,低成本并不意味着要同时降低服务水平。

之所以要控制物流成本,其目的找到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服务水平的最佳契合点,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达到降低企业成本、促进企业增加收入节约支出的目的。

本文通过对当前物流发展的背景及意义的简单阐述,对于物流成本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也对中国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通过对国内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的过程的分析,进一步探索物流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

关键词:物流成本,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成本控制,控制策略目录第1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物流活动随着商品交换的出现而出现,具有悠久的历史。

物流,因其贯穿了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所以,合理、高效的物流能够协调与完善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产生巨大的利润,将成为企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利润增长点。

企业从第一利润源,到第二利润源,再到第三利润源的不断挖掘,使得物流管理的历史也被称为降低成本的历史。

我国无论是国民经济领域还是企业经济领域,物流成本都高居不下,在宏观层次上表现为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过高,在微观层次上表现为物流成本位居企业成本项目的首位。

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传统课题,而我国物流科学研究起步较晚。

由于有效的物流成本控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显着的,因此,物流成本控制在物流管理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挖掘第三利润源的直接手段。

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如何实现合理化的目标,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探索、实践的重大课题。

农产品冷链物流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产品冷链物流国内外研究综述

农产品冷链物流国内外研究综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是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农产品冷链物流是指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冷藏、储存、运输和配送等环节,保持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质量不受损,达到延长保鲜期的目的。

国内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冷链物流技术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产品的冷冻、冷藏、保鲜包装等技术进行了广泛探索和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第二,冷链物流网络构建研究。

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网络,能够有效地整合资源,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第三,冷链物流管理模式研究。

国内学者从整个冷链物流的角度出发,研究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模式,包括订单管理、运输管理、库存管理等方面。

第四,冷链物流成本分析与优化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产品冷链物流成本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包括成本构成、成本控制等方面。

第五,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研究。

农产品冷链物流安全是农产品的重要环节,国内学者围绕冷链物流的安全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国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冷链物流环境控制研究。

国外学者对冷链物流环境的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温湿度控制、气体成分控制等方面。

第二,冷链物流效率研究。

国外学者从物流效率的角度出发,研究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改进和优化,包括配送路线优化、货物配载优化等方面。

第三,冷链物流风险管理研究。

冷链物流中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国外学者对冷链物流的风险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包括灾害风险、质量风险等方面。

第四,冷链物流市场研究。

国外学者对冷链物流市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需求变化、竞争态势等方面。

第五,冷链物流监控技术研究。

国外学者对冷链物流监控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包括传感技术、追踪技术等方面。

综上所述,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国内主要关注冷链物流技术、网络构建、管理模式、成本分析与优化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而国外主要关注冷链物流环境控制、效率、风险管理、市场以及监控技术等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研究题目: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行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

然而,物流成本的高昂成为制约物流行业发展和企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问题。

因此,研究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对于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问题本研究旨在探究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研究:(1) 物流成本的主要构成和影响因素是什么?(2) 目前常用的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有哪些?(3) 如何选择适合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4)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效果如何评估?(5) 未来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发展趋势是什么?2. 研究方法2.1 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相关理论文献和实际案例的收集和分析,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首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对物流成本的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分析。

然后,选择若干实际物流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3.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3.1 物流成本构成与影响因素分析通过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对物流成本的主要构成和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并进行定量分析,确定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重点领域。

3.2 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综述通过文献综述,对目前主流的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方法进行整理和归纳,包括供应链管理、成本驱动的活动基准法、ABC成本法等。

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优缺点和适用性。

3.3 案例分析选取若干家物流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深入了解其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实践,总结经验和教训,并对不同方法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比较。

4. 结论与讨论4.1 结论总结本研究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的研究,总结出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为物流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教育科研方法课程
研究课题作业
******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班别:10物流管理(职教师资)2班
学号:**********
指导老师:苏华老师
提交日期:2012年12月12日
物流成本控制国内外研究综述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而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被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就需要进行管理和成本的控制才能使企业实现利益的更大化。

主体
1.物流成本的概念和物流成本的构成
根据《物流术语》(BG/T18354-2001),物流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是指物品在时间和空间的位移(含静止)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资源的货币表现。

具体的说,他是物品在实物劳动,如包装、运输、存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各种活动过程中所支出的人力、财力和物流的总和。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
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
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

2.国外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乔治•斯托布斯(George Staubus)教授(1971)对作业、成本、作业会计、作业投入产出系统等概念做作了全面系统的讨论。

库伯(Robin Cooper)和卡普兰(Robert S. Kaplan)(1988)提出了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计算。

D•Maddison 、D•Pearce 和O•Johansson 等人( 1995 ) 在《道路运输的真实成本》中对构成道路运输成本的各项因素, 如运输的环境成本、外部成本等进行了探讨。

认为这些成
本因素应该被计算并分配到车辆的运输成本中。

Hens Runhaar和Rob vander Heijden (2005) 探讨了公共政策对货物运输成本的干预, 对荷兰的纸质印刷品的物流进行了案例分析, 揭示了货物运输成本对供应链中的货物运输需求进行管理控制的机制。

近几十年来,国外学术界在对物流成本管理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是比较广阔的,题目复杂繁多,形成的一定共识可以归纳为:物流成本中心说(通过物流管理方式控制和降低成本)、战略中心说(要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物流成本对企业长期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供应链学说(供应链物流,物流供应链)。

总的来说,在国外物流成本控制的实践活动经历了了解物流成本的实际情况、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管理、物流收益评估、物流盈亏分析等五个阶段。

大多数的企业已经处于了第三个过程,其中美国和日本的研究在世界领先之列。

3.国内物流成本控制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学术界综合集成国内外有关物流成本计算的模型和新型理论方法,应用ABC 成本法、聚类分析法等物流成本测算方法,研究物流全过程,开发可操作性强的各类物流成本测算模型、物流成本总量的测算模型、第三方物流服务市场规模的测算模型、物流业成本水平的测算模型、物流成本节约效果的测算模型等。

国内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代坤(2003),王炜,陈俊芳,张平(2004),李建华,顾穗珊(2004),王春华(2006)等提出我国物流成本的核算方法。

它主要归纳为三大类:○1统计的方法;○2会计的方法;○3作业成本法。

王瑛,孙林岩,陈宏(2003)提出基于两阶段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DEA/A HP 法的模型,并建立由运输、仓储、库存管理、信息化水平、企业发展潜力 5 类指标组成的物流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在每种类型中又分为生产率指标和质量指标进行评价。

评价指标比较全面,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的难度,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李慧(2004)对物流作业成本法中的物流成本与作业量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引入线性回归预测与控制原理对物流作业成本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出多作业正态线性回归模型。

该模型实证分析了利用线性回归原理为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物流作业量的优化控制提供一种新的管理和决策手段。

但是,在实际应用线性回归模型时,由于物流成本计算、预测和控制是一个系统工作,涉及物流运作的方方面面。

作业成本法本身在分析成本动因时就不可能做到全面化,况且在财务上成本与费用又没有一个绝对明确的划分标准,这限制了该模型的普适性。

柳键,马士华(2004)从供应商缺货对购买方的影响为出发点,引入有效库存水平的概念,构造了在供应和需求都不确定的情形下仓库和零售商的库存模型。

提出了安全因子整体优化的思路和方法。

但局限于对两阶序列供应链的安全因子整体优化进行研究。

王小玲,李华军(2004)提出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运用线型规划、非线型规划、储存论等数理分析方法优化物流过程,减少完成某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或耗费;通过作业成本法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外界相关作业的成本比较,选择成本最低的作业;通过作业链---价值链分析,消除某些不增值的作业;企业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的物流部门应尽量实现作业共享,降低资源耗费;利用系统原理协调好构成物流系统的各要素(物流作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与整个物流系统的关系,实现企业物流总成本最低的目标。

张令荣,杨梅(2005)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作业成本法分析一体化物流成本的数学模型。

可以根据各项作业在价值增值过程中贡献比例的历史数据以及生产作业的流程分析,详细确定各个矩阵,输入有关决策结果,以此预测或模拟成本数据,并通过有关矩阵对应的变量,求得较优解或最优解,以便于进行物流成本控制。

但此模型仅仅是理论上的假设,有待进一步的分析和实证。

柯尊海(2005)提出物流成本管理应从战略的高度与战略目标相结合,使物流成本管理与经营全过程的资源消耗和资源配置协调起来。

制造企业应从流通全过程、平衡生产物流、信息化投入和合理化的商品配送降低物流成本,通过供应链管理削减物流成本。

易华(2005)指出物流成本控制普遍采用的方法:标准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

刘高常(2005)利用模糊分析法对一个企业9个物流基本业务流程进行物流成本控制分析,寻找出成本控制点,便于企业进行物流成本控制。

但模糊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评价和选择不完全信息的事物,其前提条件是对评价和选择的事物其评价指标必需可分解,分解到最后的指标因子要能感知或计算其重要性。

石明虹,滕芳(2006)提出制造业企业内部物流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内部物流成本控制能力、库存物料管理能力、内部物流布局能力和内部物流管理成熟度四个方面构造。

总结
通过国内外的研究文献可以看出:一方面,在理论上我国的研究学者在结合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已经得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我国现代化物流成本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与物流管理领先国相比,我国仍然处于物流成本管理和控制的初级探索阶段,我们国家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理论上加大研究力度并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和尝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