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合集下载

6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春秋战国

6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春秋战国

❖ 儒家: 创始人为鲁国孔丘,因其对中国文 化的巨大贡献,尊称为孔子,“文宣 王”“大成至圣先师”;
孔 子 讲 学 图
❖ 野合而生
❖ 圩顶、反宇
唐·司马贞:故孔子顶如反宇。反宇者,若 屋宇之反,中低而四傍高也。
❖ 身长九尺六寸(约191.136厘米)
孔子像
曲 阜 孔 庙 中




孔子地位的变化
❖ 文化整合:
❖ 孟子:天下恶乎定,定于一。
❖ 庄子、荀子、韩非子都曾评论当时各家思想, 指陈特点,为稍后的整合作了准备。
❖ 《吕氏春秋》、汉《淮南子》:整合的两次 尝试。
❖春秋战国时期为中华文化的确立提 供了发展契机,奠定了基础;同时, 也有力推动了华夏民族的最终形成。
拉 斐 尔 : 《 雅 典 学 院 》
❖ 雅典学院与稷下学宫
❖ “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 “无官守,无言责”
❖ 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自平王东迁至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53年),为春秋时期 。
“三家分 晋”至秦 始皇统一 六国(秦 始皇二十 六年,前 221年), 为战国时 期。
周 代 篆 文 的 毛正 公宗 鼎, 金 文 的 瑰 宝
晋 古 文 字
❖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礼崩乐坏;士阶层的活跃;
士的地位变化(知识与权威的变化)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左传》 ❖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左传》
❖ 百家兴起: 儒、道、墨、法、名、阴阳、农、 纵横、杂家、小说家
❖ 特点: 1、尊从天道,崇尚自然; 2、倡导“无为”; 3、强调个体精神的自由、独立; 4、辨正的思维特点;
3、强调个体精神的自由、独立; “与天地精神相往还 ”(《庄子》)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齐 物论》) 平等观 个体自由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2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礼记·表记》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宗法制度的建立
•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_《诗经》
“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 周代的“制礼作乐” 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礼,供给鬼神,非礼 不诚不庄。”(礼记·曲礼) 礼的形式为“仪” ,即各种礼节和仪式。
• 一 、炎黄时代:中国文化的开端
• 赫赫始祖
• 三皇五帝说 •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 五帝说法: •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
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 策》);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 《海国四说》是“清代史料笔 记丛刊”中的一种,是作者梁 廷(楠)以“筹海防夷”为目 的的著叙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 《海国四说》合《耶苏教难入 中国说》、《合省国说》、 《兰仑偶说》、《粤道贡国说》 为一书,作者在书中历述了英、 法、荷、葡、意、西等西方各 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企图 用商品打开中国大门的过程与 咄咄逼人的气势,并指出其唯 利是图等特性。《海国四说》 内容新颖、认识敏锐,在近代 中国思想史上起着开先河的作 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2、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 芽
思想家 时代
思想要点
李贽 明后 期
黄宗羲 明清 之际
顾炎武 明清 之际
王夫之 明清 之际

5、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5、春秋战国:“轴心时代”

• 知识分子的传统品德: • 卓立不群的清高意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 高”;“羞利而不与民争业”;“君子不党” • 超越物质欲望的精神追求——“君子喻于义,小人 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朝闻道,夕 可死矣”;“道不同,不相与谋”;“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自省”修养方式——“见不贤而内自省”;“吾 日三省吾身”;“反身而诚”;“我善养吾浩然 之气”
• “儒”字最早见于《周礼•天官•太宰》:“儒以道得民。” 郑玄注:“儒,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后汉书• 杜林传》也说:“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 也指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 子。因此儒在古代指的是精通六艺的知识阶层的“士”, 也就是学者或教师。孔子这位儒者或学者所创立的学派叫 儒家,自有道理。 • 儒家是先秦到秦汉之际形成的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汉 书•艺文志》说:“儒家者流……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 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 于道为最高。”说的就是儒家学派的宗旨。
• • • • • •
3、以义为价值准绳 “君子喻于义” “义者,宜也பைடு நூலகம் 4、以知(智)为认知手段 “学而知之”(学与思、学与习) 教化
• 孔子对于人世与天国(性与命)、现实世 界与永生界(孝与祭)以及有一种开明近 情而合理的解答 • 重人事、轻鬼神 • 强调“不语怪、力、乱、神” •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 知死?”(《先进》) •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 也》)。
四、百家争鸣
• • • • •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士的崛起 政治的多元 原始民主的遗存 诸侯的提倡
• 2、儒的醇厚 • 在诸子中,孔子创立的儒家,以重血亲人 伦、重现世事功、重用理性、重道德修养 的醇厚之风,独树一帜。它继承血缘宗法 时代的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遗风,切合春 秋战国时代谋求安定生活的普遍社会心理, 并为之设计了简便易行的实践手段,因而 成为时代的“显学”。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PT精选文档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PPT精选文档
1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 题———“轴心时代”。
2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由甲骨卜辞知祝活动于商王左右。 《周礼·春官》有“大祝”、“小。象炙龟之形, 一曰象龟兆之纵衡也。
21
巫、史、祝、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较正式 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 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 治。
22
西周的社会意识由“尊神”转向“重德”,但文 化由官方控制的传统被强化,有“国学”“乡学”之 目,“学在官府”与“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 互为用。
15
(五)学术垄断于公室的局面被打破后,私学繁荣起 来。相应的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蓬勃发展。其 表现一为百家各自立说,互相争鸣;二为各门学科 走上了独立分化之路。
先秦诸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以至整个东方 文化的精神资源。
16
二、“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的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 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藏于王 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 商王和贵族无日不卜,无事不卜。
9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
10
郡县制的出现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第三章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战国错金银采桑宴乐攻战纹铜壶及纹饰展开,成都市出 土。是连环画的和装饰画的肇端。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为东 周。 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 前7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前221)
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以谋取霸主地位的必争之
地。董说(yue,明代)《七国考》:“韩,天下之咽喉; 魏,天下之胸腹。”因此三晋是春秋战国时代中原逐鹿 的必争之地,纵横家应运而生,司马迁说:“三晋多权 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其中最 著名的有苏秦、公孙衍、张仪等人,他们当时“一怒而 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是当时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 物。
卡尔· 西奥多· 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题 ———“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轴心时代在中国纲要中国文化通史

轴心时代在中国纲要中国文化通史

1-3第三课:轴心时代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一、从西周到东周的社会政治概况约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长安县沣水中游西岸营建丰京,第二年,周武王在沣水东岸营建镐京。

后者为政治中心,前者为宗教、文化中心。

西周建都镐京(西安);东周建都洛邑。

西周(公元前l122--770)历十二代共353年,公元前771年亡于犬戎。

东周(公元前770--225年),共545年。

西周的社会状况:《左传》中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春秋因鲁国编年史《春秋》得名。

一般指前770年~前476年这个时期。

而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而实际上具体时间应该是从韩赵魏三家分晋开始算起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为止,即公元前403 年~公元前221。

春秋时期是由统一走向分裂的时期。

之后是战国时代。

按照《史记》的说法,“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西周时代,王室强大,诸侯国则相对弱小。

周天子能够控制各个诸侯国。

到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相互攻战杀伐。

潼关以西的王畿之地,都被秦国占走了。

东周王室只拥有今河南西北部的部分地域。

西周初年分封作为王室屏藩的诸侯国,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力量逐渐强大相互兼并。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到战国时期剩下的大国只有七个了,即战国七雄,最后六国被秦国各个击破,走向了统一。

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普遍实行变法图强,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二、周代的礼乐文明礼的广义与狭义:广义来说,是各种政治社会制度规范的总名;狭义来说是指礼仪文明。

古人认为礼的功能,是可以“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定后嗣者也。

”(《左传》)可以用于“别亲疏,定是非。

”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

“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示,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

”礼的核心原则是亲亲、尊尊、贤贤,礼有等差。

《中庸》解释儒学礼律制度的文化义涵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ppt课件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代ppt课件
因此商人对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帝王贵族的私人生活诸如战争农业祸福凶吉狩猎疾病等都要频繁地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以表示对上帝和鬼神的敬意并且要用很多精美的祭器和大量的牺牲
第三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轴心时 代
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形成与理论化
• 一、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1、殷商神本文化
商朝是我国最早有 文字记载的朝代。 凭借商代的甲骨文, 人们能够对商朝的 历史进行更多的了 解。
• 商朝的文化观念,集中体现在“尊神重 巫”,表现出强烈的神本文化的特色。这 种神本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 段的产物。比如,国家大事都要由巫师占 卜决定,并常常举行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 来表示对鬼神的敬意。祭祀时要用许多牲 畜,在上古还有用活人祭祀的现象。
• 祭祀鬼神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指导着国家所 有的日常活动。殷商社会崇拜天帝,祭祀 祖先,认为人间任何事情都要受到冥冥之 中神的支配。因此,商人对上至国家大事, 下至帝王贵族的私人生活,诸如战争、农 业、祸福、凶吉、狩猎、疾病等都要频繁 地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以表示对上帝和 鬼神的敬意,并且要用很多精美的祭器和 大量的牺牲。 •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先罚而后赏。”
•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 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八章)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 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绝学无忧。 (第十九章)
•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 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 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 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三十八章)
• 殷商文化非常发达,记录商代社会情况的 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有5000多个单 字。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都是商 代王室占卜的记录,因而也称为“卜辞”。 其内容极为丰富,反映了商代社会各方面 的情况。商代由掌理卜筮和记事的“贞人” 书写与保存的典册,便是中国最早的一批 文献。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为什么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是封建社会时期,而中国的封建制度又是在春秋时期萌芽,在战国时期初步形成。

而东周时整个社会有特别重视各个领域的文化发展。

当中国文化进入到了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左右这一段发展历程之时,建立了这样一个“文化轴心”:中国文化鲜明的人文主题在这一时期基本确立了;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以认识对象的自觉体悟和整体把握为特征的思维方法,基本定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流派,基本形成了;中国人重伦理道德、重个人修养、重实用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一时期基本树立了;中国的士人集团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的“有容乃大”、“和而不同”的文化包容机制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了;中国人在当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动的必然产物,其基本背景是:1)相对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起“大一统”统治秩序和观念形态,社会政治环境相对宽松,有利于文化人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他们赢得了相对的人格独立;百家之说遂应运而生。

2)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是使文化传播的速度加快、文化发展的规模日盛,文化流派种类增多。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既加快了文化的交流,又促使了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还为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交流与渗透,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当时有力的背景下,形成了历史上难得的百家争鸣的格局。

所谓“百家”,只是对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文化现象的一种概括。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兵家……这些学家的思想理论以实用性为出发点,所以特别有生命力,有些战国文化即使在现代也非常有用。

因此,春秋战国被称为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与宗法制的解体相应,盛行了五个多世纪的 礼乐制度衰落。“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 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 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 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 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 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 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 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 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顾炎武《日知录》
4、在春秋战国之交的百余年中,变革尤其剧烈。在 不断的征伐交攻之中,各诸侯国都在努力壮大自己, 希望最终胜出。他们纷纷变法,如逐步推行郡县制, 以军功为晋升其阶级禄位的依据,大量吸纳人才等。 同时,诸子也纷纷提出各种谋求统一的理论设计,并 干谒王侯,以求获得实践的机会。这些人的种种政治 理论学说的创制以及各国君的反复实践尝试,为后来 统一帝国的实现准备着条件。
时至东周,天子的权威在夷狄交侵,诸侯争霸过 程中大为衰减;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土地国有向私 有转化;兼并战争使人才问题突出出来。统治者不得 不在宗法制的“亲亲”之外,实行“贤贤”。官学根 基被动摇。
巫是能通神灵、知天知地的圣者。

史是王左右掌管祭祀与记事的官员。由甲骨文看 ,商代有多种史官:“大史”、“小史”、“西 史”、“东史”。
西周时,“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太史 ”起草文书、编写史书,并掌管天文历法与祭祀 。

《说文》:“祝,祭主赞词者。”负责祭祀时 致告鬼神。
由甲骨卜辞知祝活动于商王左右。 《周礼·春官》有“大祝”、“小祝”。
“人竭力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 复或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 们怎样才能够最好地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 最好对他们加以管理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 的时代。”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70——前481) 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1—
春 秋 战
—前221)




人们想规划和控制事件的发展,第一次想恢复或 创立一些称心的条件。思想家在盘算人们怎样才能够 最好的生活在一块,怎样才能最好地对们们加以管理 和统治。这是一个革新的时代。
——卡尔·雅斯贝尔斯《人的历史》
第三章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前200年间——人 类的精神基础同时地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 坦和希腊开始奠定。
这一时期,世界的几大文明同时进入理性思维时期,出 现了专门的知识圣贤。他们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 后各自民族的文化走向。这时形成的核心精神,在后来的几 千年里不断复兴。那时的先哲们都创作出了包蕴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文化元典,又称元典时代。
1、东周时期,王室衰微,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蜂 起,争霸战争频繁。公田不治,井田制随之动摇和崩溃,私有经 济迅速发展,“私家”和“公室”的斗争成为主要线索,前者日 隆而后者日衰。
2、社会结构剧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 制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 卿相,礼贤下士”。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边缘阶层崛起, 成为社会的中心,甚至平民也可因军功而暴发凌上。
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他们从 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 化活动,并参与政治,中国文化的许多门类,其起 源都与之有关。这是一种为宗教神学所充斥的官方 文化。

从古文字中的“巫”字看,是像两“工” 字作十字交叉形。《说文》:“巫,祝也 。女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与工同意。 ”而《说文》“工”字下又云:“工,巧 饰也。象人有规矩也,与巫同意。”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背景
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 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
礼崩乐坏
郡县制的出现
封建制的敝端既已充分显露,于是出现了郡 县之制。
鲁哀公二年铁之战,晋赵简子誓曰:“克敌 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明早在 春秋末年,郡县制已经出现。
郡县制是对封建制的否定。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 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 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 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 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 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雅斯贝尔斯有一个很著名的命 题———“轴心时代”。
特征
1、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 中国:孔子、老子、墨子等 印度:优波尼沙、佛陀等 波斯:琐罗亚士德等 巴勒斯坦: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等 希腊: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修昔底德等

《说文》:卜,灼剥龟也。象炙龟之形, 一曰象龟兆之纵衡也。
巫、史、祝、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较正式 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 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 治。
西周的社会意识由“尊神”转向“重德”,但文 化由官方控制的传统被强化,有“国学”“乡学”之 目,“学在官府”与“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 互为用。
(五)学术垄断于公室的局面被打破后,私学繁荣起 来。相应的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蓬勃发展。其 表现一为百家各自立说,互相争鸣;二为各门学科 走上了独立分化之路。
先秦诸子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以至整个东方 文化的精神资源。
二、“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的出现
商朝和西周是“学在官府”的时代,典籍文献以及 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藏于王 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 商王和贵族无日不卜,无事不卜。
2、 “人类意识”首次觉醒
“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 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 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 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3、其作品包含本民族基本精神 印度《吠陀》、《佛经》 希伯来《旧约全书》、《新约全书》 希腊《理想国》、《形而上学》 波斯《古圣书》等先哲典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